期刊文献+
共找到827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碳混悬液示踪前哨淋巴结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应用 被引量:49
1
作者 江国斌 方红燕 蔡建明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38-940,共3页
背景与目的: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指导甲状腺癌的淋巴清扫手术中具有重要意义,其方法有多种。纳米碳混悬液示踪前哨淋巴结技术在胃癌、乳腺癌及结肠癌中有一定的研究,但在甲状腺癌中的研究还处于相对空白阶段。为了寻找一种新的甲状腺癌前... 背景与目的: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指导甲状腺癌的淋巴清扫手术中具有重要意义,其方法有多种。纳米碳混悬液示踪前哨淋巴结技术在胃癌、乳腺癌及结肠癌中有一定的研究,但在甲状腺癌中的研究还处于相对空白阶段。为了寻找一种新的甲状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纳米碳混悬液示踪甲状腺前哨淋巴结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并进一步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在甲状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纳米碳混悬液对4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结果:纳米碳标示的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的总成功率为93.0%,其准确率为60.5%~88.4%,灵敏度为92.9%。结论:使用纳米碳标示甲状腺癌前哨淋巴结的检测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甲状腺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并且这种前哨淋巴结能准确地反映颈部淋巴结的状况,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判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混悬液 甲状腺乳头状癌 前哨淋巴结 淋巴示踪
下载PDF
纳米炭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示踪效果及其安全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6
2
作者 范林军 钟玲 +2 位作者 郭德玉 贺青卿 姜军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0年第3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国产纳米炭混悬液对腋窝淋巴结的示踪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2008年5月至2009年9月间对21例乳腺癌患者在术前采用纳米炭进行淋巴结示踪。患者年龄30~65岁,平均45.3岁。术前24~72 h于乳晕周围分4点皮下均匀注射纳米炭混悬液共1... 目的探讨国产纳米炭混悬液对腋窝淋巴结的示踪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2008年5月至2009年9月间对21例乳腺癌患者在术前采用纳米炭进行淋巴结示踪。患者年龄30~65岁,平均45.3岁。术前24~72 h于乳晕周围分4点皮下均匀注射纳米炭混悬液共1 ml。手术方式采用改良根治术5例,腔镜下乳房皮下腺体切除、腋窝淋巴结清除加假体植入术12例,乳腺癌局部扩大切除加腔镜腋窝淋巴结清除术4例。术后观察腋窝淋巴结的黑染情况并送病理检查。结果 21例患者分别检出淋巴结14~32枚,平均每例21.5枚,共452枚。肉眼下黑染淋巴结共435枚,黑染率为96.3%(435/452),其中明显黑染率为85.4%(386/452)。腋窝淋巴结无转移6例,有转移15例。有转移的淋巴结共45枚,均为明显黑染淋巴结,转移淋巴结黑染率为100%。经病理证实,未黑染的淋巴结均未出现癌转移。所有患者经8个月至2年的随访,均未出现复发转移及明显肝肾功能异常。有纳米炭残留的局部组织在术后1年行活组织检查,见乳腺组织间隙有较多的纳米炭颗粒沉集,但未见明显的炎症反应或组织变性。结论纳米炭混悬液经乳晕周围皮下注射后24~72 h行腋窝淋巴结清除可达到良好的淋巴结示踪效果,有效避免转移淋巴结的漏检。残留体内的纳米炭无明显的毒副反应。纳米炭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腋窝淋巴结示踪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纳米炭 腋窝淋巴结清除术
原文传递
Colorectal cancer lymph node staining by activated carbon nanoparticles suspension in vivo or methylene blue in vitro 被引量:42
3
作者 Hong-Ke Cai Hai-Fei He Wei Tian Mei-Qi Zhou Yue Hu Yong-Chuan De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2期6148-6154,共7页
AIM:To investigate whether activated carbon nanoparticles suspension(ACNS) or methylene blue(MB) can increase the detected number of lymph nodes in colorectal cancer.METHODS:Sixty-seven of 72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 AIM:To investigate whether activated carbon nanoparticles suspension(ACNS) or methylene blue(MB) can increase the detected number of lymph nodes in colorectal cancer.METHODS:Sixty-seven of 72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at our hospital fulfilled the inclusion criteria of the study which was conducted from December 2010 to February 2012.Seven patients refused to participate.Eventually,60 patients were included,and randomly assigned to three groups(20 in each group):ACNS group(group A),MB group(group B) and non-stained conventional surgical group(group C).In group A,patients received subserosal injection of 1 mL ACNS in a 4-quadrant region around the mass.In group B,the main artery of specimen was identified and isolated after the specimen was removed,and 2 mL MB was slowly injected into the isolated,stretched and fixed vessel.In group C,no ACNS and MB were injected.All the mesentery lymph nodes were isolated and removed systematically by visually inspecting and palpating the adipose tissue.RESULTS:No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among the three groups in age,gender,tumor location,tumor diameter,T-stage,degree of differentiation,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peritoneal drainage retention time.The total number of detected lymph nodes was 535,476 and 223 in the three groups,respectively.The mean number of detected lymph nodes per pati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roup A than in group C(26.8 ± 8.4 vs 12.2 ± 3.2,P < 0.001).Similarly,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lymph nodes detected in group B than in group C(23.8 ± 6.9 vs 12.2 ± 3.2,P < 0.001).However,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B.There were 50,46 and 32 metastatic lymph nodes dissected in 13 patients of group A,10 patients of group B and 11 patients of group C,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Eleven of the 60 patients had insufficient number of detected lymph nodes(< 12).Only one patient with T 4a rectal cancer had 10 lymph nodes detected in group B,the other 10 patients were all from group C.Based 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TECHNOLOGY Activated carbon nanoparticles suspension Methylene blue Lymph nodes Colorectal cancer
下载PDF
甲状腺癌根治术中应用纳米碳分辨和保护甲状旁腺 被引量:39
4
作者 马云海 钱军 +1 位作者 曾玉剑 程若川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68-70,共3页
目的探讨纳米碳淋巴示踪在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对甲状旁腺保护的作用.方法 10例甲状腺癌患者术中先向癌灶周围注射纳米碳,再行根治术,术后病理检查黑染组织中有无甲状旁腺.结果纳米碳使第Ⅵ区淋巴结黑染,而甲状旁腺不黑染.且在黑染... 目的探讨纳米碳淋巴示踪在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对甲状旁腺保护的作用.方法 10例甲状腺癌患者术中先向癌灶周围注射纳米碳,再行根治术,术后病理检查黑染组织中有无甲状旁腺.结果纳米碳使第Ⅵ区淋巴结黑染,而甲状旁腺不黑染.且在黑染组织中均未发现甲状旁腺.结论纳米碳淋巴示踪效果确切,而且甲状旁腺不黑染,使甲状旁腺易于识别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颈淋巴结清扫术 甲状旁腺 纳米碳
下载PDF
碳纳米管负载金属Pt催化剂的制备和机理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姚彦丽 张岱 夏兴华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1-535,共5页
本文报道了高温裂解法沉积铂纳米颗粒于碳纳米管壁的新方法。利用红外光谱技术考察了碳纳米管壁的官能团衍生化以及这些官能团与铂颗粒沉积间的关系。利用透射电镜(TEM)、X鄄射线粉末衍射(XRD)以及光电子能谱技术(XPS)对碳纳米管壁上负... 本文报道了高温裂解法沉积铂纳米颗粒于碳纳米管壁的新方法。利用红外光谱技术考察了碳纳米管壁的官能团衍生化以及这些官能团与铂颗粒沉积间的关系。利用透射电镜(TEM)、X鄄射线粉末衍射(XRD)以及光电子能谱技术(XPS)对碳纳米管壁上负载的铂纳米颗粒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大小约为5nm的铂纳米颗粒以金属Pt(0)的形式均匀分散在纳米管表面,主要晶面定向为(111)面。同时,考察了甲醇在碳纳米管负载铂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负载金属铂催化剂 制备 催化机理 高温裂解法 甲醇 电催化氧化 直接低碳醇燃料电池 红外光谱技术
下载PDF
纳米活性炭吸附丝裂霉素C腹腔化疗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3
6
作者 曲秋莲 张英鸽 +1 位作者 杨留中 孙岚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57-260,共4页
目的探讨新型淋巴靶向制剂吸附丝裂霉素C纳米活性炭(MMC-ACNP)的抗胃癌转移和抗复发作用。方法制备MMC-ACNP并检测其毒性;建立裸鼠人胃癌腹腔种植瘤模型;将48只裸鼠分为6组:生理盐水对照组、高剂量MMC组和低剂量MMC组、高剂量MMC-ACNP... 目的探讨新型淋巴靶向制剂吸附丝裂霉素C纳米活性炭(MMC-ACNP)的抗胃癌转移和抗复发作用。方法制备MMC-ACNP并检测其毒性;建立裸鼠人胃癌腹腔种植瘤模型;将48只裸鼠分为6组:生理盐水对照组、高剂量MMC组和低剂量MMC组、高剂量MMC-ACNP组、中剂量MMC-ACNP组和低剂量MMC-ACNP组,腹腔给药。给药4周后进行血液学检查,观察裸鼠体重及肿瘤播散和生长情况。结果MMC-ACNP小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LD50)为46.80mg/kg,MMC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9.33mg/kg。高剂量MMC组裸鼠体重增长缓慢,血小板显著减少,其他各组未见异常。在MMC剂量相同的情况下,MMC-ACNP的毒副作用明显低于MMC,其抑制肿瘤播散和生长的作用明显高于MMC。微小炭粒携带MMC进入肿瘤细胞核,有助于增强抑瘤效果。结论MMC-ACNP选择性高,毒副作用低,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纳米粒子 丝裂霉素C 胃癌 腹腔化疗
原文传递
4种典型纳米材料对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毒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杨辉 杨丹凤 +4 位作者 张华山 张伟 刘焕亮 刘超 袭著革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27-434,共8页
为探讨不同种类纳米材料对原代培养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 fibroblasts,MEF)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选择4种典型的纳米材料(纳米碳、单壁碳纳米管、纳米氧化锌、纳米二氧化硅)制备颗粒悬液,设立5个剂量组(5、10、20、50、100μ... 为探讨不同种类纳米材料对原代培养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 fibroblasts,MEF)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选择4种典型的纳米材料(纳米碳、单壁碳纳米管、纳米氧化锌、纳米二氧化硅)制备颗粒悬液,设立5个剂量组(5、10、20、50、100μg·mL-1)对BALB/c小鼠MEF细胞进行24、48、72h染毒培养,利用细胞形态学观察和噻唑蓝实验(MTT比色法)检测上述4种纳米材料对MEF细胞活性的影响,同时,测定染毒24h后细胞培养液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以探讨纳米颗粒对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4种纳米材料均能明显影响MEF细胞的生长形态.染毒24h后,MEF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回缩变形,细胞间隙增大,排列稀疏,胞内颗粒物增多,细胞透明度下降.2)纳米碳、纳米氧化锌、纳米二氧化硅对MEF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和对细胞膜完整性的损伤作用均随染毒剂量的升高而增强,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其半数致死浓度(24h-IC50)分别为21.85、21.94、461.10μg·mL-1;碳纳米管组的剂量-效应之间不呈对数线性关系,未能得出其24h-IC50.3)在不同染毒剂量水平上,4种纳米材料的毒性对比差异显著:低剂量水平上纳米碳与碳纳米管的毒性强于纳米氧化锌和纳米二氧化硅,随着剂量的升高纳米氧化锌的细胞毒性升高最为显著.结果提示,纳米材料能够对MEF细胞造成毒性损伤,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可能只是作用途径之一;纳米材料的毒性可能受粒径、形状、化学组成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 细胞毒性 纳米碳 单壁碳纳米管 纳米氧化锌 纳米二氧化硅
下载PDF
碳纳米管负载铂颗粒酶电极葡萄糖传感器 被引量:22
8
作者 朱玉奴 彭图治 李建平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299-1303,共5页
以碳纳米管负载纳米铂颗粒修饰玻碳电极 (CNT Pt/GCE)为基底 ,用明胶固定葡萄糖氧化酶(GOD) ,构建了电流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GOD/CNT Pt/GCE)。在实验中 ,GOD/CNT Pt/GCE显示了良好的分析性能 ,与常规铂电极葡萄糖传感器 (GOD/Pt)相比... 以碳纳米管负载纳米铂颗粒修饰玻碳电极 (CNT Pt/GCE)为基底 ,用明胶固定葡萄糖氧化酶(GOD) ,构建了电流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GOD/CNT Pt/GCE)。在实验中 ,GOD/CNT Pt/GCE显示了良好的分析性能 ,与常规铂电极葡萄糖传感器 (GOD/Pt)相比较 ,测定葡萄糖的检出限从 6 .7× 10 -3 mol/L下降到8.3× 10 -4mol/L ;工作电位从 0 .6 5V下降至 0 .4 5V ;响应时间从 30s下降至 5s左右。实验结果表明 ,具有高度电催化活性的CNT Pt/GCE可作为酶传感器的一种新型基体电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纳米铂颗粒 葡萄糖氧化酶 生物传感器 化学修饰电极
下载PDF
腹腔镜下静脉输液针注射法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9
作者 陈鸿源 王亚楠 +5 位作者 薛芳沁 余江 胡彦锋 刘浩 严俊 李国新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5期457-460,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中腹腔镜下静脉输液针注射法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将2012年4-8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40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纳米碳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纳米碳组患者术中...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中腹腔镜下静脉输液针注射法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将2012年4-8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40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纳米碳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纳米碳组患者术中采用腔镜下静脉输液针注射法在肿瘤周围浆膜下注射纳米碳后行胃癌根治术;对照组患者常规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结检获情况,并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纳米碳组检出淋巴结(31.7±7.6)枚/例,多于对照组(19.8±6.1)枚/例(P<0.05);纳米碳组微小淋巴结(小于5 mm)检出率为61.0%(386/633),高于对照组43.3%(171/395)(P<0.01);纳米碳组淋巴结检出时间(23.5±4.8) min,短于对照组(32.6±5.5) min(P<0.05);纳米碳组淋巴结黑染率为61.9%(392/633),黑染淋巴结的转移率为23.0%(90/392),高于未黑染淋巴结的6.2%(15/241)和对照组的15.7%(62/3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有纳米碳注射引起的不良反应。结论胃癌根治术中腔镜下静脉输液针注射法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操作简便、安全可行;可提高淋巴结检出率,尤其是微小淋巴结的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腹腔镜 纳米碳 淋巴结
原文传递
纳米碳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10
作者 杨志芳 岳瑞雪 +4 位作者 朱智 逯超 夏文飞 易继林 李兴睿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3年第9期976-980,共5页
目的研究纳米碳混悬液示踪技术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5~10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科室治疗的68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未使用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对照组)32例,使用纳米... 目的研究纳米碳混悬液示踪技术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5~10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科室治疗的68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未使用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对照组)32例,使用纳米碳淋巴示踪剂(示踪组)36例,均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患侧和(或)对侧中央区(Ⅵ区)淋巴结清扫术。比较2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对照组和示踪组分别清扫中央区淋巴结205枚和324枚。其中,对照组手术清扫中央区淋巴结(6.41±1.56)枚/例,示踪组为(8.99±2.24)枚/例,多于对照组(P〈0.001)。对照组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0.6%(13/32),与示踪组(47.2%,17/3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2),但示踪组喉返神经内侧区的淋巴结转移率(38.9%,14/36)高于对照组(12.5%,4/32),P=0.029。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切口出血发生率、一过性低血钙发生率及喉上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均无术后肿瘤复发、转移及死亡发生。结论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可明显提高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的清扫数目,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从而对肿瘤进行准确的分期,以指导术后治疗,同时不增加(或延长)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示踪剂 淋巴结转移
原文传递
Fe_3O_4纳米粒子修饰多壁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在水和蜂蜜样品中痕量菊酯类农药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8
11
作者 姚伟宣 应剑波 +3 位作者 张素玲 张春晓 王海栋 蔡国栋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2-347,共6页
通过化学共沉淀法使Fe3 O4纳米粒子负载于酸化多壁碳纳米管( AMWNTs)表面,得到Fe3 O4/AMWNTs磁性纳米材料。该材料具有很好的磁响应度和分散性,将其用于富集痕量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结果证明该复合材料对菊酯类农药的吸附性能... 通过化学共沉淀法使Fe3 O4纳米粒子负载于酸化多壁碳纳米管( AMWNTs)表面,得到Fe3 O4/AMWNTs磁性纳米材料。该材料具有很好的磁响应度和分散性,将其用于富集痕量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结果证明该复合材料对菊酯类农药的吸附性能良好。通过对影响萃取性能的几种因素如离子强度、萃取时间和解吸时间依次进行优化,在最优条件下,建立了Fe3 O4/AMWNTs磁性分散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测定6种菊酯类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线性范围在0?5~50μg/L之间,相关系数( R2)大于0?990,检出限为0?07~0?20μg/L,精密度为3?8%~8?1%。该方法用于河水、鱼塘水和两种市售蜂蜜中菊酯类农药的残留分析,回收率高于78?4%。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能够满足环境水样及蜂蜜样品中痕量菊酯农药残留的分析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磁性纳米材料 磁性分散固相萃取 气相色谱 菊酯类农药 蜂蜜
下载PDF
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26
12
作者 张相春 王延磊 +4 位作者 晏伟 毛佳佳 王加勇 姜金波 戴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2期2612-2615,共4页
目的 探讨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3-7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结直肠外科53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患者于术前1~3d肠镜下肿瘤周围纳米碳注射后再行腹腔... 目的 探讨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3-7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结直肠外科53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患者于术前1~3d肠镜下肿瘤周围纳米碳注射后再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纳米碳组);27例患者直接手术(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淋巴结检出数、微小淋巴结(<5 mm)数、黑染淋巴结数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纳米碳组的淋巴结检出总数434枚,平均(16.7±3.2)枚,对照组总检出数340枚,平均(12.6±2.3)枚,纳米碳组淋巴结检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纳米碳组微小淋巴结检出数及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纳米碳组检出淋巴结不足12枚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与33.3%,P=0.001).两组淋巴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693).结论 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中应用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有助于指导术中淋巴结清扫,提高淋巴结检出率,减少癌细胞残留,提高术后病理分期的准确性,利于指导术后辅助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淋巴转移 纳米碳 腹腔镜
原文传递
水处理领域中的绿色环保阻垢剂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3
作者 白鹏凯 许萍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7-95,共9页
对目前绿色环保阻垢剂中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聚环氧琥珀酸(PESA)和聚天冬胺酸(PASP)及其衍生物、植物提取物及其衍生物、以及其他新型绿色环保阻垢剂-碳纳米粒子阻垢剂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合成、改性进展以及技术难点进行综述,并分别对其... 对目前绿色环保阻垢剂中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聚环氧琥珀酸(PESA)和聚天冬胺酸(PASP)及其衍生物、植物提取物及其衍生物、以及其他新型绿色环保阻垢剂-碳纳米粒子阻垢剂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合成、改性进展以及技术难点进行综述,并分别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天冬胺酸(PASP) 聚环氧琥珀酸(PESA) 化学改性 植物提取物 碳纳米粒子
原文传递
纳米炭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示踪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瞿欢 张亚男 陈卫东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89-492,共4页
目的比较和评价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卡纳琳)及亚甲蓝注射液进行乳癌淋巴结示踪的作用差别,为临床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提供相关手段。方法取40只雌性成年大耳兔,将VX2细胞株制成的瘤组织块悬液注射于兔乳腺下方制成乳腺癌模型,并将成癌模型分... 目的比较和评价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卡纳琳)及亚甲蓝注射液进行乳癌淋巴结示踪的作用差别,为临床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提供相关手段。方法取40只雌性成年大耳兔,将VX2细胞株制成的瘤组织块悬液注射于兔乳腺下方制成乳腺癌模型,并将成癌模型分成卡纳琳组及亚甲蓝组,分别行淋巴结活检。记录第一枚淋巴结成功染色枚数、染色所需时间、褪色所需时间、染色淋巴结总枚数,并观察染色效果。结果两组第1枚淋巴结染色成功率相同,所需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卡纳琳组淋巴结染色总枚数明显多于亚甲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纳琳组褪色时间明显慢于亚甲蓝组,且染色效果优于亚甲蓝。结论用VX2细胞株制成的瘤组织块悬液注射于兔乳腺下方可成功制成理想的兔转移性乳腺癌模型。纳米炭混悬液行淋巴结示踪染色效果优于亚甲蓝,为更理想的乳腺癌手术淋巴示踪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纳米炭 前哨淋巴结 疾病模型 动物
原文传递
纳米炭吸附5-FU淋巴靶向化疗对胃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bcl-2、bax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1
15
作者 黄斌 李昂 +3 位作者 张波 程中 陈志新 陈佳平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探讨纳米炭吸附5-FU淋巴靶向化疗对胃癌组织、转移淋巴结及正常胃组织中bcl-2、bax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10月至2006年8月在我科住院的28例胃癌患者分为淋巴靶向化疗(LNTC)组(n=14)和对照组(n=14)。LNTC组先以纳米炭... 目的探讨纳米炭吸附5-FU淋巴靶向化疗对胃癌组织、转移淋巴结及正常胃组织中bcl-2、bax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10月至2006年8月在我科住院的28例胃癌患者分为淋巴靶向化疗(LNTC)组(n=14)和对照组(n=14)。LNTC组先以纳米炭吸附5-FU行淋巴靶向化疗后再行手术,对照组直接手术。术毕取胃癌组织、转移淋巴结及正常胃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中bcl-2、bax及caspase-3表达情况。结果LNTC组中胃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内bcl-2表达阳性率低于对照组(28.6%比78.6%,25.0%比70.0%),bax表达阳性率高于对照组(85.7%比28.6%,80.0%比30.0%),caspase-3表达阳性率高于对照组(57.1%比14.3%,55.0%比15.0%),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胃组织中三者表达阳性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炭吸附5-FU淋巴靶向化疗可使胃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内bcl-2表达下降,bax和caspase-3表达增加,影响这些凋亡调节分子表达可能是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纳米炭 bcl-2 bax Caspase-3
下载PDF
纳米炭在腹腔镜下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16
作者 刘开江 吕欣炜 +5 位作者 刘青 韩娜娜 茹明芳 王娟 李培全 邵文裕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0-154,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应用纳米炭示踪剂检测前哨淋巴结(SLN)在早期宫颈癌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选取21例确诊的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前从宫颈注射纳米炭混悬注射液,腹腔镜直视下识别黑染淋巴结作为SLN并切取,随后均行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应用纳米炭示踪剂检测前哨淋巴结(SLN)在早期宫颈癌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选取21例确诊的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前从宫颈注射纳米炭混悬注射液,腹腔镜直视下识别黑染淋巴结作为SLN并切取,随后均行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广泛全子宫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所有标本分装后送常规病检。结果 21例中20例成功检出至少1枚SLN,检出率为95.24%(20/21),共检出158枚SLN,平均每例每侧3.9枚SLN。5例(23.81%)患者共检出16枚阳性淋巴结,其中包括4例患者的14枚(87.50%)阳性SLN。SLN检测的灵敏度为80.0%(4/5),准确性为100.0%(20/20),阴性预测值为100.0%(16/16)。结论闭孔为早期宫颈癌SLN检出频次最高的淋巴引流区域,早期宫颈癌SLN的转移状态同盆腔淋巴结真实转移状态一致性较高,具有较为准确的病理代表意义,腹腔镜下应用纳米炭示踪早期宫颈癌SLN的检测是一种较为安全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前哨淋巴结 腹腔镜 纳米炭
下载PDF
纳米碳在甲状腺癌手术中甲状旁腺保护的应用 被引量:24
17
作者 陈万志 吕云霞 +2 位作者 谢嵘 许德斌 余济春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1918-1920,1924,共4页
目的:探讨纳米碳淋巴示踪在甲状腺癌手术中保护甲状旁腺的作用。方法:将72例首次行甲状腺手术的甲状腺癌患者随机分为纳米碳组和对照组。纳米碳组术中在患侧甲状腺内注射纳米碳,30min后行甲状腺病灶及Ⅵ区颈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直接行... 目的:探讨纳米碳淋巴示踪在甲状腺癌手术中保护甲状旁腺的作用。方法:将72例首次行甲状腺手术的甲状腺癌患者随机分为纳米碳组和对照组。纳米碳组术中在患侧甲状腺内注射纳米碳,30min后行甲状腺病灶及Ⅵ区颈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直接行根治术。经病理学检查,分别计数纳米碳组黑染组织、非黑染组织及对照组淋巴结总数、淋巴结转移数,检获有无甲状旁腺及数量。结果:纳米碳组黑染、非黑染组织和对照组中分别发现312、15、202枚淋巴结,检获甲状旁腺分别为0、4、13枚。纳米碳组Ⅵ区淋巴结黑染,黑染淋巴结清除数高于对照组淋巴结数,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甲状旁腺不黑染,且在黑染组织中均未发现甲状旁腺。结论:纳米碳可在术中鉴别淋巴结和甲状旁腺,从而起到保护甲状旁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 甲状腺肿瘤 甲状旁腺
原文传递
甲状腺乳头状癌行甲状腺全切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18
作者 苏安平 王彬 朱精强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283-288,共6页
【摘要】目的探讨町C患者行甲状腺全切(total thyroidectomy,TT)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central lymph nodes dissection,CLND)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简称“甲旁减”)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在四川大学... 【摘要】目的探讨町C患者行甲状腺全切(total thyroidectomy,TT)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central lymph nodes dissection,CLND)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简称“甲旁减”)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腺外科因PTC行.TT及双侧CLND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6个月内的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分为正常组、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组(暂时性甲旁减组)和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组(永久性甲旁减组)。统计及比较各组间的临床资料数据,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寻找甲旁减的危险因素。结果468例PTC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正常组241例,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组227例,包括暂时性甲旁减组220例(47.0%)和永久性甲旁减组7例(1.5%)。单因素表明术中不使用纳米炭(P=0.04)及术中进行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数目≥1枚(P〈0.001)是术后甲旁减的危险因素,术中不使用纳米炭(P=0.047)、误切甲状旁腺1枚(P=0.04)、肉眼外侵(P=0.006)及cN1a(P=0.041)是术后永久性甲旁减组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术中不使用纳米炭(OR,0.437;95%CI,0.243—0.789;P=0.006)及术中进行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数目≥1枚(OR,3.025;95%CI,1.999—4.579;P=0.000)是术后甲旁减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不使用纳米炭(OR,0.197;95%CI,0.039~0.982;P=0.048)及肉眼外侵(OR,12-381;95%CI,1.432—107.036;P=0.022)是术后永久性甲旁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行甲状腺全切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时,建议常规使用纳米炭甲状旁腺负显影辨认保护技术;虽常规移植至少1枚甲状旁腺会增加术后暂时性甲旁减的发生,但其可减少术后永久性甲旁减的发生;若术前彩超高度怀疑及术中肉眼见肿瘤腺外侵犯,建议重点与患者强调术后甲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纳米炭 淋巴结清扫
原文传递
纳米炭混悬液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汪春绘 王小琴 刘良发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5-169,共5页
目的:探讨纳米炭淋巴示踪剂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行甲状腺全切及双侧中央区清扫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4例初治cN0期甲状腺癌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甲状腺内注射纳米炭,10 min后开始行甲状腺全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结... 目的:探讨纳米炭淋巴示踪剂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行甲状腺全切及双侧中央区清扫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4例初治cN0期甲状腺癌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甲状腺内注射纳米炭,10 min后开始行甲状腺全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将清扫标本分为黑染和非黑染组织;对照组直接行甲状腺全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通过病理学检查,分别计数试验组样本中黑染组织、非黑染组织的淋巴结总数,有无甲状旁腺,以及对照组的中央区清扫标本中的淋巴结总数、有无甲状旁腺。比较2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和中央区淋巴结脂肪组织中误切的甲状旁腺检获情况,比较2组术后血钙、甲状旁腺素(PTH)改变情况。结果:中央区清扫标本中,试验组中黑染、非黑染和对照组淋巴结的总数分别为235、5和164枚,甲状旁腺数分别为0、2和9枚。清扫的黑染组织中淋巴结数量高于对照组淋巴结数量,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91,P=0.000)。纳米炭的淋巴结黑染率为97.9%。在黑染组织中未发现甲状旁腺。误切甲状旁腺对照组9枚(7.0%),试验组2枚(1.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2组患者术后均无永久性低钙血症、永久性PTH降低等情况。一过性低钙血症对照组10例(31.3%),试验组1例(3.1%)(P=0.006)。PTH暂时性减低对照组9例(28.1%),试验组1例(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纳米炭淋巴示踪技术不会黑染甲状旁腺,可显著区分甲状腺组织与周围淋巴脂肪组织,明确标记中央区淋巴结,降低甲状腺癌淋巴清扫术中甲状旁腺的损伤概率。在中央区行颈清扫术时提高了淋巴结清扫的效率,且可有效保护甲状旁腺,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颈淋巴结清扫术 甲状旁腺 纳米炭
原文传递
甲状腺内纳米炭注射对甲状腺癌手术中甲状旁腺辨识保护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21
20
作者 刘晓岭 曾资平 +2 位作者 韩彬 于志强 韦伟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239-242,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内纳米炭注射在甲状腺癌手术中对甲状旁腺辨识、保护的指导作用。方法将47例拟行甲状腺全切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纳米炭组和对照组,纳米炭组术前1天在超声引导下行甲状腺内纳米炭注射或术中注射,对照组直接进行手术。手术... 目的探讨甲状腺内纳米炭注射在甲状腺癌手术中对甲状旁腺辨识、保护的指导作用。方法将47例拟行甲状腺全切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纳米炭组和对照组,纳米炭组术前1天在超声引导下行甲状腺内纳米炭注射或术中注射,对照组直接进行手术。手术切除组织均送常规病理检查有无误切的甲状旁腺,同时检测术前和术后第2天患者血清甲状旁腺素与血钙值,并观察、记录术后是否出现低钙血症的表现。结果术中实际实施了甲状腺全切除术的实验组为23例,对照组为24例。实验组中未见误切甲状旁腺,对照组中有7例出现了甲状旁腺的误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9,P=0.016);两组间发生甲状旁腺功能减退(χ2=0.479,P=0.489)及低钙血症(χ2=0.00,P=1.000)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甲状腺内注射纳米炭在甲状腺全切术中辨识甲状旁腺困难时,可最大程度避免甲状旁腺的误切,是一种有效、方便、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全切除术 中央去淋巴结清扫 甲状旁腺 纳米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