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涂层在碳纤维/环氧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汪信 陆路德 +1 位作者 杨绪杰 郝艳霞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36-641,共6页
该文研究纳米级氧化物涂层对碳纤维 /环氧基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和耐热性能的影响。采用溶胶 -凝胶法在碳纤维的表面涂覆了氧化铝和钇稳定的氧化锆(YSZ)涂层 ,透射电镜分析表明涂层中粒子的大小约为 1 0nm。通过比较氧化物涂层前后碳纤... 该文研究纳米级氧化物涂层对碳纤维 /环氧基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和耐热性能的影响。采用溶胶 -凝胶法在碳纤维的表面涂覆了氧化铝和钇稳定的氧化锆(YSZ)涂层 ,透射电镜分析表明涂层中粒子的大小约为 1 0nm。通过比较氧化物涂层前后碳纤维 /环氧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发现 ,Al2 O3 和YSZ涂层后使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分别提高了 1 7.7%和 52 .0 % ,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也均稍有提高。且在碳纤维表面形成的Al2 O3 或YSZ涂层在 350~ 70 0℃能有效地减缓碳纤维环氧基复合材料的氧化失重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物涂层 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耐热性能
下载PDF
碳纤维/环氧界面相准静态纳米压痕表征方法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管培强 李艳霞 +4 位作者 李敏 王冀 顾轶卓 孙志杰 张佐光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3-27,共5页
界面相作为纤维与树脂之间载荷传递的桥梁,其性质对整体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耐环境性能有直接影响。本研究用准静态纳米压痕技术对碳纤维T300/环氧E51体系的界面相模量进行测试分析。研究发现,当探针压入深度大于30nm以后,试样表面粗糙... 界面相作为纤维与树脂之间载荷传递的桥梁,其性质对整体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耐环境性能有直接影响。本研究用准静态纳米压痕技术对碳纤维T300/环氧E51体系的界面相模量进行测试分析。研究发现,当探针压入深度大于30nm以后,试样表面粗糙度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同时,三种测试排点方式下的纳米压痕结果表明:纤维增强效应对载荷-压深曲线影响很大,由于压深和压痕间距较大,对于界面相宽度较小的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体系,采用准静态纳米压痕技术不易得到其界面相的模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复合材料 界面 准静态纳米压痕
下载PDF
CF/Epoxy复合材料的界面自组装 被引量:6
3
作者 贺金梅 黄玉东 +1 位作者 周浩然 刘丽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8-33,共6页
提出了一种新的炭纤维表面改性方法———分子自组装,即在表面金属化的炭纤维上进行有机分子的自组装。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SERS)分析证实了含氮或含硫的芳杂环化合物化学吸附在银的表面,并形成了平躺取向的自组装膜结构。X射线光电... 提出了一种新的炭纤维表面改性方法———分子自组装,即在表面金属化的炭纤维上进行有机分子的自组装。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SERS)分析证实了含氮或含硫的芳杂环化合物化学吸附在银的表面,并形成了平躺取向的自组装膜结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进一步证实了自组装膜通过S或N原子和Ag形成配位共价键吸附在炭纤维表面。表面经组装改性后的炭纤维和环氧复合后界面粘结强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揭示了界面区域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纤维/环氧复合材料 分子自组装 芳杂环化合物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X射线光电子能谱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对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降解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黄海鸿 赵志培 +2 位作者 成焕波 殷晏珍 经德齐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21-1629,共9页
为对比分析不同超临界流体对碳纤维/环氧树脂(CF/EP)复合材料的降解效果,首先,在间歇反应釜中通过超临界流体降解CF/EP复合材料,分析了不同反应温度下超临界CO2和超临界醇对CF/EP复合材料的降解能力,并提出了降解CF/EP复合材料的超临界... 为对比分析不同超临界流体对碳纤维/环氧树脂(CF/EP)复合材料的降解效果,首先,在间歇反应釜中通过超临界流体降解CF/EP复合材料,分析了不同反应温度下超临界CO2和超临界醇对CF/EP复合材料的降解能力,并提出了降解CF/EP复合材料的超临界流体选择方法;然后,采用单丝拉伸测试、SEM以及原子力显微镜等测试手段分析了超临界正丙醇和超临界正丁醇回收碳纤维的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结果表明:超临界CO2对CF/EP复合材料的降解能力较弱,正丙醇作为夹带剂时,降解效果有显著提高;超临界正丁醇对CF/EP复合材料的降解能力最强,其次为超临界正丙醇,超临界甲醇的降解能力最弱;选用的反应介质介电常数越小、偶极矩越大、溶解度参数与树脂基体越为接近,在超临界状态下CF/EP复合材料越容易降解。使用超临界流体降解CF/EP复合材料可以得到性能优异的碳纤维,与原始碳纤维相比,通过超临界正丙醇和超临界正丁醇回收的碳纤维单丝拉伸强度保持率在98%以上,且韦氏模数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碳纤维 化学回收 超临界流体 降解
原文传递
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燃烧及产烟特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朱泽宇 张旭 +4 位作者 王志 王东林 冯雅静 卜庆伟 李仁鹏 《中国胶粘剂》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8-53,共6页
使用锥形量热仪对T700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泡沫芯材及T700碳纤维/环氧-泡沫夹芯板进行火灾模拟,并收集平均点燃时间、热释放速率、释烟速率及总烟释放量等试验数据。将三种材料在相同辐射强度50 kW/m2(796℃)下进行燃烧,同时分析泡沫... 使用锥形量热仪对T700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泡沫芯材及T700碳纤维/环氧-泡沫夹芯板进行火灾模拟,并收集平均点燃时间、热释放速率、释烟速率及总烟释放量等试验数据。将三种材料在相同辐射强度50 kW/m2(796℃)下进行燃烧,同时分析泡沫芯材对T700碳纤维/环氧-泡沫夹芯板的燃烧及产烟影响,包括计算毒性气体生成速率指数(ToxPI10 min)以及发烟指数(TSPI8 min)等参数,再对试验数据变化及产生物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泡沫芯材对T700碳纤维/环氧-泡沫夹芯板的点燃时间没有影响,但会提升T700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的热释放速率峰值(pkHRR)、总热释放量、总产烟量以及加剧生成烟气的毒性。这主要是由于泡沫芯材参与材料中环氧的热解以及成炭环节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 锥形量热仪 热释放速率 总烟释放量 烟气毒性
下载PDF
碳纳米管对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高颖 吕亚清 潘丽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08期70-72,77,共4页
为了探讨碳纳米管(CNTs)对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CF/ER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与疲劳寿命的影响,利用静态拉伸实验和拉-拉疲劳实验沿纤维方向对CF/ER复合材料和CNTs增强CF/ER复合材料(CNTs/CF/ER复合材料)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利用X射线仪... 为了探讨碳纳米管(CNTs)对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CF/ER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与疲劳寿命的影响,利用静态拉伸实验和拉-拉疲劳实验沿纤维方向对CF/ER复合材料和CNTs增强CF/ER复合材料(CNTs/CF/ER复合材料)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利用X射线仪与扫描电镜对试样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CNTs的加入,虽然对CF/ER复合材料的拉伸力学性能影响不明显,但可以提高高周疲劳寿命约4倍,使各种实验应力水平下的裂纹密度降低9.5%以上,并可观察到试样中CNTs的拔出、破裂及桥联作用。由此可见,CNTs的加入可明显改善CF/ER复合材料的疲劳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 力学性能 疲劳寿命 损伤机制
下载PDF
Al_2O_3涂层碳纤维环氧基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郝艳霞 杨绪杰 +1 位作者 陆路德 汪信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4-167,共4页
采用溶胶 凝胶法在碳纤维的表面涂覆了一层Al2 O3涂层 ,透射电镜分析表明涂层中粒子的大小约为 1 0nm ,接触角分析表明涂层后碳纤维的表面张力有大幅提高。通过比较涂层前后碳纤维 环氧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发现 ,Al2 O3涂层后复合材料... 采用溶胶 凝胶法在碳纤维的表面涂覆了一层Al2 O3涂层 ,透射电镜分析表明涂层中粒子的大小约为 1 0nm ,接触角分析表明涂层后碳纤维的表面张力有大幅提高。通过比较涂层前后碳纤维 环氧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发现 ,Al2 O3涂层后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 ,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提高了 1 7 7% ,4 8%和 3 1 %。扫描电镜分析表明 ,Al2 O3涂层后的碳纤维与环氧树脂基体的结合更加紧密。且在碳纤维表面形成的Al2 O3涂层在 35 0℃~ 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2O3涂层 碳纤维/环氧基复合材料 溶胶-凝胶法 力学性能 接触角
下载PDF
温度对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程海霞 孙宝忠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8-322,共5页
通过束纤维抽拔方法,获得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载荷-位移曲线.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抽拔破坏最大载荷值逐渐降低,界面黏结强度降低;碳纤维束拔出位移先增大后减小,在环氧树脂玻璃化... 通过束纤维抽拔方法,获得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载荷-位移曲线.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抽拔破坏最大载荷值逐渐降低,界面黏结强度降低;碳纤维束拔出位移先增大后减小,在环氧树脂玻璃化转变温度处达到最大值;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抽拔后碳纤维束表面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复合材料的失效模式由界面脱黏转变为基体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束纤维抽拔 界面强度
下载PDF
重频激光-载荷联合作用下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失效规律 被引量:4
9
作者 陈博 万红 +1 位作者 穆景阳 白书欣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2011年第6期20-23,共4页
主要研究了激光-载荷联合作用下,不同加载条件与不同辐照条件对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失效规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恒定激光辐照条件下施加拉伸载荷,复合材料失效速率随施加载荷的增大而显著提高;与激光辐照后常温测试力学性能相比,... 主要研究了激光-载荷联合作用下,不同加载条件与不同辐照条件对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失效规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恒定激光辐照条件下施加拉伸载荷,复合材料失效速率随施加载荷的增大而显著提高;与激光辐照后常温测试力学性能相比,热力耦合作用下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损失率增大;辐照激光平均功率密度与激光辐照下复合材料损伤形式是热力耦合作用下试样失效速率和失效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重复频率激光 力学载荷 失效
下载PDF
碳纤维复合材料电子质子综合辐照损伤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秦伟 王洋 +1 位作者 叶铸玉 宋刚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27,共3页
研究了电子、质子综合辐照条件下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质量损失率等性能的变化规律,并采用FT-IR、XPS等对空间环境作用前后的材料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随辐照注量增加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质量损失... 研究了电子、质子综合辐照条件下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质量损失率等性能的变化规律,并采用FT-IR、XPS等对空间环境作用前后的材料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随辐照注量增加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质量损失则先快速升高,在2.0×1016cm-2辐照注量后趋于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辐照 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 损伤效应
原文传递
纤维缠绕成型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人工海水老化行为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晋伟 邓宗义 +2 位作者 肖文刚 石敏先 吕云飞 《纤维复合材料》 CAS 2022年第3期42-47,共6页
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耐化学介质等特点,加之纤维缠绕成型工艺可设计性强、可充分发挥碳纤维高比强和高比模的特性,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海洋工程领域,如无人水下潜航器、耐压壳体等典型产品。本文使用... 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耐化学介质等特点,加之纤维缠绕成型工艺可设计性强、可充分发挥碳纤维高比强和高比模的特性,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海洋工程领域,如无人水下潜航器、耐压壳体等典型产品。本文使用人工海水作为老化介质,研究了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在25℃、2~6MPa压力环境下的老化行为。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不同压力的复合材料吸湿行为基本符合Fick第二定律。压力对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较小,试样拉伸强度、压缩强度、弯曲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最低保留率依次为90%、88%、88%和92%,表明所制备的复合材料能够满足深海环境下的承载要求。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FT-IR)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环氧树脂主链结构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明显的降解。动态热机械分析(DMA)结果表明,试样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损耗因子峰值(tanδ_(max))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纤维缠绕 压力 吸湿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PEI纳米纤维层间增韧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瑞瑞 《材料开发与应用》 CAS 2015年第5期57-62,共6页
基于聚醚酰亚胺优越的力学性能和纳米纤维膜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的特性,利用气泡静电纺丝工艺制备不同厚度的纳米纤维膜改善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的层间韧性。结果发现不同膜厚度增韧的双悬臂梁(DCB)试件的I型层间断裂值(GIC)均有所提高... 基于聚醚酰亚胺优越的力学性能和纳米纤维膜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的特性,利用气泡静电纺丝工艺制备不同厚度的纳米纤维膜改善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的层间韧性。结果发现不同膜厚度增韧的双悬臂梁(DCB)试件的I型层间断裂值(GIC)均有所提高,特别是膜厚为0.058±0.007 mm时,层合板的增韧效果最好,比未增韧试件提高了114.55%。通过复合材料层间断裂界面的SEM照片证实了纳米纤维膜在界面处通过桥联约束效应及钉锚作用有效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层间断裂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纤维膜 聚醚酰亚胺 层间增韧 碳纤维复合材料
原文传递
基于介电性能研究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单向板电热作用机制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志平 叶亮 路鹏程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0-277,共8页
采用复合材料电热试验机对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CF/EP)单向板进行0.05~0.2A·mm^(-2)直流电流通电处理,每次通电1.5h,同时对其电热作用下的表面温度场进行测量;分析电热作用后CF/EP试样的纵向体积电阻和介电性能变化;通过三点弯曲... 采用复合材料电热试验机对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CF/EP)单向板进行0.05~0.2A·mm^(-2)直流电流通电处理,每次通电1.5h,同时对其电热作用下的表面温度场进行测量;分析电热作用后CF/EP试样的纵向体积电阻和介电性能变化;通过三点弯曲测试表征电热作用前后的弯曲性能。结果表明:试样的温度场随通电时间均呈现先迅速上升后稳态平衡的趋势。低于0.125A·mm^(-2)的电热作用使温度场分布均匀,纵向体积电阻降低以及介电性能提升;高于0.125A·mm^(-2)的电热作用使中间区域温度场高于两边区域,纵向体积电阻上升以及介电性能下降。介电常数和损耗角正切随测试频率增大而降低,交流电导率随频率增大先稳定后上升。受电热作用影响最大的损耗角正切可作为特征参量。弯曲性能测试表明,低于0.125A·mm^(-2)的电热作用使CF/EP试样的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最大提升11.8%和7.32%,而高于0.125A·mm^(-2)的电热作用使试样的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最大降低8.26%和6.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 电热作用 介电 界面 弯曲性能
原文传递
碳/环氧复合材料管失效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影 谢国君 韩露 《失效分析与预防》 2012年第4期240-243,共4页
碳/环氧复合材料管在弯曲疲劳试验时发生开裂,疲劳次数远低于设计要求。管子的成型工艺为碳布缠绕成型。对碳/环氧复合材料管裂纹部位进行了宏观、微观观察,对环氧树脂基体采用红外光谱分析。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碳/环氧复合材料管的失... 碳/环氧复合材料管在弯曲疲劳试验时发生开裂,疲劳次数远低于设计要求。管子的成型工艺为碳布缠绕成型。对碳/环氧复合材料管裂纹部位进行了宏观、微观观察,对环氧树脂基体采用红外光谱分析。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碳/环氧复合材料管的失效性质为低周疲劳;复合材料管发生早期疲劳失效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安装孔附近存在分层缺陷,导致该区域层间结合强度及抗疲劳性能降低,分层缺陷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该区域富集较多的环氧树脂用粉末状固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环氧复合材料 弯曲疲劳试验 分层缺陷
下载PDF
硒掺杂对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导电性能及机敏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牛一凡 王晓瑞 姚佳伟 《塑料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42-46,共5页
以锗硒玻璃(GeSe_4)作为硒源制备一维硒纳米纤维(SeF),将其与碳纤维(CF)按一定体积比混杂,制备硒/碳共混环氧树脂(SeF/CF/EP)复合材料。测量SeF掺杂前后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变化,分析SeF/CF混杂比对材料导电机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e... 以锗硒玻璃(GeSe_4)作为硒源制备一维硒纳米纤维(SeF),将其与碳纤维(CF)按一定体积比混杂,制备硒/碳共混环氧树脂(SeF/CF/EP)复合材料。测量SeF掺杂前后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变化,分析SeF/CF混杂比对材料导电机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eF掺杂前,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CF/EP)体积电阻率随纤维长度的增大而降低,随CF含量的增加呈阶段性减小趋势,2、4和6 mm长度的CF/EP复合材料的渗滤阈值分别为0.9%、0.3%和0.05%,随温度的升高,CF/EP复合材料先后呈现正温度效应(PTC)和负温度效应(NTC),无明显光敏特性;SeF掺杂后,复合材料导电性能显著提高,当SeF/CF体积比为3.06时,材料体积电阻率较掺杂前下降91%,随温度的升高,SeF/CF/EP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始终保持PTC效应,光敏特性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硒纤维 导电性能 机敏性
下载PDF
碳纤维截面特性对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压缩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石佩洛 尚呈元 +4 位作者 陈亮 赵红燕 周宇 朱世鹏 左小彪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052-4059,共8页
基于压拉平衡为特征的新一代先进复合材料的需求,开展了碳纤维截面形状和尺寸对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压缩强度的影响研究。有限元模拟和试验结果均表明,增大碳纤维直径可以提高复合材料压缩强度。另外碳纤维截面形状也对复合材料压... 基于压拉平衡为特征的新一代先进复合材料的需求,开展了碳纤维截面形状和尺寸对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压缩强度的影响研究。有限元模拟和试验结果均表明,增大碳纤维直径可以提高复合材料压缩强度。另外碳纤维截面形状也对复合材料压缩强度有影响,圆形截面优于椭圆形截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 压缩强度 纤维直径 截面形状 有限元模拟
原文传递
碳/环氧复合材料层间增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沈登雄 李志生 +1 位作者 刘金刚 杨士勇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共7页
综述了碳/环氧复合材料层间增韧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着重对碳/环氧复合材料层间增韧方法与性能的关系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环氧复合材料 层间增韧 层间断裂韧性 脱层
下载PDF
单向纤维增强环氧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晓光 漆宗能 +2 位作者 吴人洁 梁荣斌 蔡忠龙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345-353,共9页
本文在123—413K的温度范围内,测量了单向玻璃纤维和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α_P^C(纤维方向),α_(T1)~C(横截面板厚度方向),α_(T2)~2(横截面板宽度方向)三个热膨胀系数.研究了纤维体积分数V_f和纤维表面处理对α_P^C和α_T^C的影... 本文在123—413K的温度范围内,测量了单向玻璃纤维和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α_P^C(纤维方向),α_(T1)~C(横截面板厚度方向),α_(T2)~2(横截面板宽度方向)三个热膨胀系数.研究了纤维体积分数V_f和纤维表面处理对α_P^C和α_T^C的影响.结果表明,α_P^C在整个温度范围内不受纤维表面处理影响,随V_f的增加而减小,变化规律符合Schapery方程.对于横向热膨胀系数,在T<基体玻璃化温度T_g^m时,有α_(T1)~C α_(T2)~C=α_(T)~C,在V_f 0.3时,有α_T^C>α_m(基体的),而后随V_f的增加而减小,经分析也符合Schapery理论.在T>T_g^m时,α_(T1)~C和α_(T2)~C呈各向异性,特别在纤维表面未处理时更为显著.形态研究表明,其原因是在纤维铺层之间存在片状树脂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复合材料 热膨胀系数
下载PDF
芳基硫醇在CF/Epoxy复合材料界面上的自组装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贺金梅 黄玉东 +1 位作者 刘丽 孔令艳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8年第1期76-81,共6页
提出了一种新的碳纤维表面改性方法——分子自组装,即在表面金属化的碳纤维上进行有机分子的自组装。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SERS)分析证实了末端官能团不同的芳基硫醇化学吸附在银的表面,并形成了平躺取向和倾斜取向的自组装膜结构。X-... 提出了一种新的碳纤维表面改性方法——分子自组装,即在表面金属化的碳纤维上进行有机分子的自组装。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SERS)分析证实了末端官能团不同的芳基硫醇化学吸附在银的表面,并形成了平躺取向和倾斜取向的自组装膜结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进一步证实了两种自组装膜通过S原子和Ag形成共价键吸附在碳纤维表面。表面经组装改性后的碳纤维和环氧复合后界面粘结强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揭示了界面区域膜结构和性能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界面 分子自组装 芳基硫醇 SERS
下载PDF
纳米材料提高碳/环氧复合材料抗紫外辐照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平 盛磊 +2 位作者 黄航 姜利祥 何世禹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02年第1期46-48,共3页
随着对长寿命、高可靠卫星的需求增加,中国卫星上常用的碳/环氧复合材料的抗空间紫外辐照性能研究极为迫切。利用强吸收紫外辐照的纳米材料来改善复合材料结构抗空间紫外辐照能力是提高卫星可靠性、延长寿命的有效途径。通过环境模拟实... 随着对长寿命、高可靠卫星的需求增加,中国卫星上常用的碳/环氧复合材料的抗空间紫外辐照性能研究极为迫切。利用强吸收紫外辐照的纳米材料来改善复合材料结构抗空间紫外辐照能力是提高卫星可靠性、延长寿命的有效途径。通过环境模拟实验取得了初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碳/环氧复合材料 抗紫外辐照 卫星材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