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责任分配 被引量:54
1
作者 王文举 向其凤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56-64,共9页
本文根据投入产出原理并结合国际双边贸易数据,对世界主要碳排放大国2005年进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核算,给出了2005年世界主要国家的国内需求碳排放以及贸易内涵排放。结果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排放... 本文根据投入产出原理并结合国际双边贸易数据,对世界主要碳排放大国2005年进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核算,给出了2005年世界主要国家的国内需求碳排放以及贸易内涵排放。结果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排放了数量巨大的CO2,中国不是其碳排放的唯一责任方。文章同时对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进出口差额进行了分解,并计算了各国贸易中CO2净转移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纯技术效应和汇率效应,给出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各自应承担的责任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碳排放 国际贸易 净转移 对数平均D氏指数法
原文传递
产业转移背景下广东省工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及碳转移分析 被引量:40
2
作者 王少剑 田莎莎 +2 位作者 蔡清楠 伍慧清 吴璨熹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606-2622,共17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工业碳排放量持续增加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由于工业产业升级和转移所引起的碳排放空间重塑也成为低碳发展研究的新方向。本文综合运用碳排放量物料平衡法及结构分解模型,核算2001—2017年广东省城市工业各行业的碳...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工业碳排放量持续增加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由于工业产业升级和转移所引起的碳排放空间重塑也成为低碳发展研究的新方向。本文综合运用碳排放量物料平衡法及结构分解模型,核算2001—2017年广东省城市工业各行业的碳排放量,揭示其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同时在产业转移背景下,分析工业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以及碳转移格局变化,以期从各市碳排放变化与市际间碳排放转移两个角度探讨低碳发展的有效策略。研究表明:2001—2017年期间,广东省的工业碳排放量整体呈现增加趋势,且地区差异也逐渐增大,呈现由中心向周边扩散的空间特征,由单核心演变为"T字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工业产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效应由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技术强度综合决定,其中规模效应的作用强度最大、技术效应次之,结构效应的作用最弱;工业碳排放转移格局呈现由珠三角地区向外围转移的趋势,珠三角地区为高、中能耗工业碳排放主要转出地,粤东西北地区为高、中能耗工业碳排放主要转入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工业碳排放 时空格局 驱动因素 碳转移 广东省
原文传递
区域碳排放空间转移特征及其经济溢出效应 被引量:34
3
作者 孙立成 程发新 李群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7-23,共7页
准确把握区域碳排放转移的空间转移特征,明确其经济溢出效应是引导区域碳排放合理转移的基础。以中国省际区域为研究对象,以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分别测算了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入总量及碳排放转出总量;通过构建基于地理... 准确把握区域碳排放转移的空间转移特征,明确其经济溢出效应是引导区域碳排放合理转移的基础。以中国省际区域为研究对象,以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分别测算了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入总量及碳排放转出总量;通过构建基于地理特征和经济特征的空间权重矩阵,综合运用Moran’s I指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别研究了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移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经济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碳排放转移总量均较大,其中碳排放转入总量大于碳排放转出总量,东部及中部较发达地区均具有正的净转移特征;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入和碳排放转出的Moran’s I指数分别为0.17和0.14,表明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移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空间集群特征;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移在局部空间主要表现为L-L模式和H-H模式。其中东部及中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表现为H-H模式,西部地区及中部欠发达地区表现为L-L模式,而中部地区则表现为L-H模式或H-L模式为主;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移经济溢出类型主要有五种具有区域特征的溢出模式,其中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入所产生的经济溢出效应要强于碳排放转出。最后,针对研究结果,分析了其产生的可能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转移 经济溢出效应 Moran’s I指数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下载PDF
对外贸易、区域间贸易与碳排放转移——基于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的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潘安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7-69,共13页
我国作为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其内部是否也存在类似国际上的碳排放转移呢?在不同地区的碳排放转移过程中,到底是对外贸易,还是区域间贸易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呢?文章通过构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和采用中国地区投入产出数据,计算2012... 我国作为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其内部是否也存在类似国际上的碳排放转移呢?在不同地区的碳排放转移过程中,到底是对外贸易,还是区域间贸易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呢?文章通过构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和采用中国地区投入产出数据,计算2012年我国31个省份的对外贸易隐含碳和区域间贸易隐含碳,并从对外贸易和区域间贸易两个方面考察我国的碳排放转移,以得到我国不同地区在碳排放转移中的地位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确实存在区域间碳排放转移,且面临的碳泄漏主要在于区域间贸易而非对外贸易,即广东、江苏、浙江等碳排放净流出地区是碳排放从国外转移至国内的中转地,而山西、内蒙古、河北等碳排放净流入地区则是碳排放转移链的目的地。(2)国外向我国转移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贸易,而不同地区则通过区域间贸易产生的碳排放转移主要由国内初级产品贸易引起。(3)资源禀赋状况、外贸发展模式等因素均会对我国各地区在碳排放转移中的地位产生影响。文章为我国制定差异化的地区碳减排政策与目标提供了经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转移 区域间贸易 隐含碳 碳泄漏 污染避难所
原文传递
“国际贸易—碳排放”网络的结构特征与传导路径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张同斌 孙静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4-126,共13页
文章基于国际投入产出数据构建"国际贸易-碳排放"矩阵,将网络分析方法与全球向量自回归方法相结合,充分捕捉国家间的经济贸易及碳排放联系,合理描述了国际碳排放关系的网络特征。研究结论为:发达经济体的点入度较大,金砖国家... 文章基于国际投入产出数据构建"国际贸易-碳排放"矩阵,将网络分析方法与全球向量自回归方法相结合,充分捕捉国家间的经济贸易及碳排放联系,合理描述了国际碳排放关系的网络特征。研究结论为:发达经济体的点入度较大,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点出度较高,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承担了部分碳排放责任,这与国家间产品流动及其引发的碳转移方向一致,网络中心度的提升即国家间经济联系和生产环节增多会推动碳排放量增长。在中国碳排放波动的冲击来源中,除日本外的发达经济体和金砖国家经济增长对中国碳排放呈现倒"U"形的正向冲击效应,新兴经济体经济产出对中国碳排放具有"U"形的负向冲击效应,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和出口贸易商品结构是导致代表性经济体经济增长对中国碳排放冲击效应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碳排放 碳转移 网络结构 传导路径 全球向量自回归模型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 被引量:22
6
作者 刘红光 范晓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016-3024,共9页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消费视角下碳排放的核算方法及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排放转移的研究是当前国际学术界碳排放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了区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的核算方法,并计算...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消费视角下碳排放的核算方法及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排放转移的研究是当前国际学术界碳排放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了区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的核算方法,并计算了1997年和2007年中国8个主要区域间隐含的碳排放转移及其变化。结果显示,不管是在规模还是空间上,中国区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上呈现向西部地区延伸的趋势,尤其是西北地区成为最大的碳排放承接区域。而京津和东南沿海地区始终是主要的碳转出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因出口而导致的碳排放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增加最为明显。因此,调整东部地区的出口结构,优化投资和消费结构,避免落后淘汰产能通过区域转移进一步发展,提高节能技术的应用是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投入产出 碳转移
下载PDF
中日贸易对碳排放转移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吴献金 李妍芳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1-308,共8页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日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目前的碳排放量较十年前增长了两倍多,然而日本的碳排放量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中日两国是否由于贸易产生了碳排放转移现象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分别分析了1995年、2000年和...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日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目前的碳排放量较十年前增长了两倍多,然而日本的碳排放量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中日两国是否由于贸易产生了碳排放转移现象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分别分析了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中国和日本由于贸易引起的相应部门产生的碳排放转移量;利用LMDI法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这三个角度分析了其在一定时期内对中国和日本碳排放转移变化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这三年中国由于出口到日本引起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值要大于日本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值,中日贸易存在着碳排放转移现象。规模效应对转移至中国和日本的碳排放量在三年的变化一直起正向作用,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中国碳排放转移变化值都由负向作用变为正向作用,对日本则反之。最后,本文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贸易 碳排放转移 投入产出法 LMDI方法
原文传递
贸易开放与碳排放转移:来自中国对外贸易的证据 被引量:14
8
作者 马翠萍 史丹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5-39,共15页
库兹涅兹曲线显示,1960~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存在"N"形曲线关系,贸易开放对中国人均碳排放存在正向影响,贸易开放程度每提高1%,人均碳排放量增加0.3%。投入产出模型揭示,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27.1亿吨,占... 库兹涅兹曲线显示,1960~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存在"N"形曲线关系,贸易开放对中国人均碳排放存在正向影响,贸易开放程度每提高1%,人均碳排放量增加0.3%。投入产出模型揭示,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27.1亿吨,占当年碳排放总量的39.76%。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出口碳排放最高,占出口碳排放21.2%。依次为化学工业(10.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9.8%)、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68%)、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7.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兹涅兹 贸易开放 投入产出 隐含碳排放 碳排放转移
原文传递
国际制造业转移与碳转移的时空耦合效应 被引量:13
9
作者 马丽 张琳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408-2419,共12页
针对不同国家碳排放责任的争论,从发展的角度研究不同国家由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而驱动本国产业变化从而影响碳排放非常有必要。本文以制造业碳排放为对象,分别选取了9个老牌发达工业化国家和9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分析制造业规模、... 针对不同国家碳排放责任的争论,从发展的角度研究不同国家由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而驱动本国产业变化从而影响碳排放非常有必要。本文以制造业碳排放为对象,分别选取了9个老牌发达工业化国家和9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分析制造业规模、制造业高碳负荷行业以及制造业碳排放格局的特征及其时空演化。研究发现全球制造业呈现了由欧美向日本转移、欧美日向亚洲四小龙转移、欧美日亚洲四小龙等向中国大陆转移的三个阶段。同时,以化工、焦炭、基本金属制造业、非金属矿产品、碱性金属以及纺织业为主的高碳负荷行业也逐步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运用LMDI因素分解法从规模增长、结构转型和技术进步三方面对不同时期两组国家和地区制造业和碳排放变化的耦合关系进行解析,研究发现无论是结构、技术还是规模因素,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都相对滞后,表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通过承接老牌工业化国家的产业转移,促使工业规模提高和产业高碳化,导致制造业碳排放逐步提高。但是不同时期主导因素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制造业转移 碳转移 因素分解 时空耦合效应
原文传递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2002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迪 魏本勇 方修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38-743,共6页
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结合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对2002年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隐含碳转移进行了研究.发现,2002年中国为农产品隐含碳排放的净出口国,净出口的碳排放总量为146.47万t.其中,隐含碳的主要出口地区在亚洲,韩国及日本是中国... 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结合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对2002年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隐含碳转移进行了研究.发现,2002年中国为农产品隐含碳排放的净出口国,净出口的碳排放总量为146.47万t.其中,隐含碳的主要出口地区在亚洲,韩国及日本是中国农产品隐含碳出口的主要受益国;中国农产品隐含碳的主要进口来源为北美洲、拉丁美洲和亚洲,其中美国是中国主要的隐含碳进口来源国.就隐含碳转移的净平衡看,中国对亚洲及非洲大部分国家是净出口状态,而对北美、拉美及大洋洲的多数国家则是净进口.中国农产品生产的直接碳排放强度较低,但完全碳排放强度则很高;未来中国农业生产中,在降低机械化过程中直接能源消耗的同时,注重中间环节节能减排技术的提高,将更有效地减少中国农产品生产引起的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贸易 碳排放 碳转移 中国 生产技术
下载PDF
考虑碳排放的公铁两网之间货流转移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雷 林柏梁 +2 位作者 王龙 温旭红 李建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02-1007,共6页
研究了可以实现低碳交通运输目标的公铁两网之间货流转移问题.综合考虑公铁两网的货流特点,构建了考虑碳排放的公铁两网之间货流转移的0-1规划模型.模型中以碳税描述碳排放成本,以货物运输和转移成本以及在运输和转运过程中产生的碳排... 研究了可以实现低碳交通运输目标的公铁两网之间货流转移问题.综合考虑公铁两网的货流特点,构建了考虑碳排放的公铁两网之间货流转移的0-1规划模型.模型中以碳税描述碳排放成本,以货物运输和转移成本以及在运输和转运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函数,考虑节点的转运能力、单股公路货流转移特性以及铁路网弧段的输送能力等为约束条件.最后,详细叙述了求解模型的粒子群算法,并设计了算例进行求解.计算结果表明,货流由公路网转移至铁路网后,不仅提高了铁路网运能的利用率,也使得包含碳排放成本在内的总运输成本降低,验证了所构建模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陆路运输系统 货流转移 粒子群算法
下载PDF
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空间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肖雁飞 廖双红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0-126,共7页
贸易将导致隐含碳排放转移,与研究较为丰富的国际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成果相比,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碳排放研究尤显不够,导致地区间生产者与消费者碳排放责任不明确,不利于区域间协作减排.本文利用2002,2007年中国8大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 贸易将导致隐含碳排放转移,与研究较为丰富的国际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成果相比,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碳排放研究尤显不够,导致地区间生产者与消费者碳排放责任不明确,不利于区域间协作减排.本文利用2002,2007年中国8大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在核算区域间贸易流量的基础上,探讨了隐含碳排放转移空间特征,得出以下结论:消费基础区域贸易隐含碳排放主要转出区集中在东部沿海、中部地区、北部沿海等区域,而西北、东北等地区是主要的转入区;出口驱动区域贸易隐含碳排放转出区主要在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京津等地区,而中部、西北、东北等地区是主要转入区,且相比消费型隐含碳排放,出口驱动区域贸易隐含碳排放总量要小得多;在行业上,消费基础和出口驱动隐含碳排放转移较大的行业都集中在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化工业、采选业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因此,应建立"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责任"的区域协同减排政策,并推进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贸易 隐含碳排放 MRIO模型
原文传递
比较优势分工视角下区域间贸易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评估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玉婷 葛明 高远东 《统计与信息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4-80,共17页
既有研究注意到了碳转移,但未能充分关注区域间贸易是否具有碳减排作用。基于比较优势分工视角构建了区域间贸易对碳排放影响的综合性核算框架,借助MRIO、贸易情景假设及SDA分析法,利用2012年和201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估计了区... 既有研究注意到了碳转移,但未能充分关注区域间贸易是否具有碳减排作用。基于比较优势分工视角构建了区域间贸易对碳排放影响的综合性核算框架,借助MRIO、贸易情景假设及SDA分析法,利用2012年和201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估计了区域间贸易通过不同机制对全国及各省份碳排放的影响,并对贸易类型进行了区分。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区域间贸易大幅降低了中国碳排放总量,多数省份实现了碳减排,符合比较优势原理推论。第二,区域间贸易通过碳替代和碳转移两种机制影响地区碳排放,碳替代机制发挥了碳减排主要作用,碳转移机制增排和减排的影响相当。第三,从贸易类型看,中间品和最终品两类贸易都产生了积极减排贡献,中间品贸易的碳减排贡献较大。第四,从变化趋势看,中间品贸易结构低碳化发展已成为驱动全国及各省份碳减排的重要因素,而最终品贸易结构未呈现出低碳化趋势。据此提出了政策建议,期望为推动贸易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优势 区域间贸易 碳排放 碳转移 碳替代
下载PDF
中国省际粮食贸易碳转移空间格局及其责任分担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青林 赵荣钦 +4 位作者 罗慧丽 朱瑞明 肖连刚 谢志祥 孙锦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1-10,共10页
开展省域尺度粮食贸易碳转移空间格局及其责任分担研究,对于合理划分碳减排责任、探索面向粮食安全的省际协同碳减排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研究采用2020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截面数据,基于粮食贸易线性规划方法和粮食贸易碳排放量计... 开展省域尺度粮食贸易碳转移空间格局及其责任分担研究,对于合理划分碳减排责任、探索面向粮食安全的省际协同碳减排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研究采用2020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截面数据,基于粮食贸易线性规划方法和粮食贸易碳排放量计算模型对省际粮食贸易及其碳排放进行了核算,并揭示了其空间转移格局;采用粮食贸易碳排放量责任分担计算方法探讨了各省份粮食贸易碳排放责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在省际粮食贸易与粮食贸易碳排放格局中,输出区主要为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中地区,输入区主要为西南、华南和华东地区。2020年全国粮食贸易总量为1.53亿t,输出区中东北地区累计向外输送7126.54万t,占贸易总量的46.7%,华北地区累计向外输送2617.38万t,占贸易总量的17.1%,西北地区累计向外输送455.51万t,占贸易总量的3.0%,华中地区累计向外输送5069.71万t,占贸易总量的33.2%;(2)粮食贸易碳排放在空间上呈现出“北碳南输、中碳西输”的流向格局,粮食贸易碳排放呈现“南-北”大、“东-西”小的流量特征。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甘肃、宁夏、新疆是全国粮食碳排放输出区,南北方向粮食贸易碳排放流量共计9119.82万t,东西方向粮食贸易碳排放流量共计2229.49万t;(3)粮食贸易碳排放转移过程中输入区较输出区而言应承担的碳减排责任更大,经济发达省份的责任占比较大,而经济规模较小的省份责任也相对较小。输出区分担碳减排比例平均为29.5%,输入区分担比例平均为70.5%;(4)共担原则下输出区中安徽、黑龙江、吉林、江西、内蒙古、山西和新疆的分担比例较低,甘肃、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和宁夏的分担比例较高,受帮扶效应影响,经济发达省份对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帮扶较多,会承担较多减排责任。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碳排放 排放控制 碳转移 空间格局 共担责任
下载PDF
国土空间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以南京都市圈为例
15
作者 徐雪霏 戚云丽 +2 位作者 陈红 张振国 肖新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8-69,共12页
目的:探究南京都市圈国土空间碳排放效应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南京都市圈国土空间所承载的碳排放,寻求合理碳减排途径。方法:采用GIS分析技术、国土空间转移矩阵和碳排放流动模型,探究南京都市圈国土空间碳排放效应时空演变特征。结果:2005... 目的:探究南京都市圈国土空间碳排放效应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南京都市圈国土空间所承载的碳排放,寻求合理碳减排途径。方法:采用GIS分析技术、国土空间转移矩阵和碳排放流动模型,探究南京都市圈国土空间碳排放效应时空演变特征。结果:2005—2020年,南京都市圈各国土空间类型间相互转化面积达3484.79 km^(2),其中农业空间净减少2561.51 km^(2),城镇空间净增加2586.47 km^(2)。研究期内,净碳排放量由7.52634×10^(7)t增长到1.538615×10^(8)t,年均增长率为6.96%;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增长3.68595×10^(7)t,工业生产碳排放量增长4.20659×10^(7)t。2005—2010、2010—2015及2015—2020年期间,国土空间类型变化导致的碳流动量分别为-2.26907×10^(7)t、-1.04824×10^(7)t、-8.1115×10^(6)t。结论:2005—2020年南京都市圈国土空间结构变化明显,耕地保护的形势严峻,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2005—2020年净碳排放量呈持续增长趋势,能源消费碳排放和工业生产碳排放为南京都市圈最大碳源。南京、镇江、马鞍山的碳排放量占南京都市圈的57.17%以上,芜湖、扬州的碳排放量涨幅显著,分别增长241.17%和119.55%。碳排放量最小的是宣城市,其次是滁州市,两市碳汇量占研究区总体的62.52%。3个时期内的消极碳流动量远大于积极碳流动量,消极碳流动主要源于农业空间向城镇空间的转化,说明城镇空间的扩张蚕食大量农业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碳排放 碳流动模型 转移矩阵 南京都市圈
下载PDF
中国城镇化与碳排放机制分析及实证研究——基于经济发展、人口转移和城镇扩张视角
16
作者 陈姜全 李效顺 +2 位作者 耿艺伟 刘希朝 李光亮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99-1417,共19页
城镇化与碳排放都是国家关注重点、学界研究热点和政策治理难点。基于经济发展、人口转移和城镇扩张视角,从“产业—人口—土地”多维度分析城镇化与碳排放机制,并综合运用脱钩分析、Kaya-LMDI因素分解和STIRPAT-LSDV模型,实证研究中国... 城镇化与碳排放都是国家关注重点、学界研究热点和政策治理难点。基于经济发展、人口转移和城镇扩张视角,从“产业—人口—土地”多维度分析城镇化与碳排放机制,并综合运用脱钩分析、Kaya-LMDI因素分解和STIRPAT-LSDV模型,实证研究中国城镇化与碳排放机制。结果发现:(1)产业、人口和土地是城镇化的关键物质要素,其交互演变构成碳排放变化的逻辑起点。经济发展、人口转移和城镇扩张是城镇化与碳排放耦合交互的底层逻辑、重要因素和空间保障。(2)加入WTO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化与碳排放耦合关系从弱脱钩转变为增长耦合乃至增长负脱钩。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产业、人口和土地城镇化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逐渐衰竭。(3)1990—2020年,伴随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国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低碳经济结构、人均经济水平、经济规模、城镇人口规模、城镇人口密度、城镇用地规模、城镇用地强度的变动,对碳排放的作用效应分别为1.37亿t、-139.98亿t、-138.61亿t、163.53亿t、223.95亿t、60.41亿t、-25.24亿t、85.66亿t、138.29亿t。(4)2003—2020年,中国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第二三产业占比、城镇人口、城镇建成区面积分别提升1%,碳排放相应增长1.111%、-0.560%、0.771%、0.477%、0.488%,并且城镇化与碳排放交互机制具有时空异质性。研究结果能够为新型城镇化和“双碳”战略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碳排放 经济发展 人口转移 城镇扩张
原文传递
省域碳排放公平、转移与分配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欧元明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4-47,共4页
通过构建碳洛伦兹曲线来计算碳基尼系数的方式,从年度人均排放、单位社会总产出排放、单位国土面积排放三个视角动态化研究省域碳排放公平性问题,发现基于不同指标计算的碳基尼系数差别悬殊、结论也相异。还基于碳排放规模转移指数和强... 通过构建碳洛伦兹曲线来计算碳基尼系数的方式,从年度人均排放、单位社会总产出排放、单位国土面积排放三个视角动态化研究省域碳排放公平性问题,发现基于不同指标计算的碳基尼系数差别悬殊、结论也相异。还基于碳排放规模转移指数和强度转移指数分析了省域碳排放的转移问题,发现我国碳排放转移的基本方向是从能源密集区域和重化工基地分布区域向能源非密集区域、非重化工基地分布区域转移。在碳排放公平与转移分析的基础上,文章给出了基于单年度世袭原则、GDP排放强度原则、人均排放原则、行政区国土面积原则下的省域排放权分配系数,发现不同分配原则下各省区的配额差距很大。以2011年的实际排放量系数为比较基准,东部地区在GDP排放强度原则上配额量增加较为明显,在行政区国土面积原则上配额量下降非常明显;西部地区在行政区国土面积原则上配额量增加最为明显;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则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公平 碳排放转移 碳排放权分配
下载PDF
中国省域碳排放的转移研究
18
作者 耿立艳 陈文娟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3年第11期144-147,共4页
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2012—2017年中国30个省(市)的生产侧碳排放与消费侧碳排放、碳转移规模及流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内需排放和中间产品调出是生产侧碳排放的主要组成部分,域内排放和中间产品调入是消费侧碳排放的主要组成部... 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2012—2017年中国30个省(市)的生产侧碳排放与消费侧碳排放、碳转移规模及流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内需排放和中间产品调出是生产侧碳排放的主要组成部分,域内排放和中间产品调入是消费侧碳排放的主要组成部分。净碳转入较高的省份多是能源基地或者重化工基地,净碳转出较高的省份多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且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较高。上述结论可为各省份合理分配碳减排责任,切实制定碳减排政策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碳转移 净碳转移
下载PDF
基于碳排放分析的超低能耗建筑墙体构造形式决策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福 邓琴琴 +2 位作者 刘宗江 尹竹祥 李云峰 《工程经济》 2023年第4期44-51,共8页
超低能耗建筑围护结构通常具备较高的热性能要求,目前已有较多关于不同构造墙体的传热系数研究案例,但针对相同墙体传热系数下对不同墙体构造全寿命期碳排放水平及经济性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针对严寒和寒冷地区常见的7种外墙外保温及... 超低能耗建筑围护结构通常具备较高的热性能要求,目前已有较多关于不同构造墙体的传热系数研究案例,但针对相同墙体传热系数下对不同墙体构造全寿命期碳排放水平及经济性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针对严寒和寒冷地区常见的7种外墙外保温及夹心保温构造做法,计算其全寿命期下碳排放总量,给出了全寿命期中碳排放最低、经济性最优的墙体构造形式,为超低能耗建筑围护结构设计建造决策提供数据参考,为双碳背景下超低能耗建筑的技术推广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能耗建筑 碳排放 全寿命期 传热系数 墙体构造
下载PDF
考虑碳排放的多式联运中转枢纽选址 被引量:1
20
作者 奚静 刘俐 解晓灵 《物流技术》 2023年第2期74-79,共6页
以既有物流园区的货运中转枢纽作为当前多式联运中转枢纽选址的备选地点,综合考虑货运量、货运成本、碳排放等影响因素,利用鲍摩-瓦尔夫模型,以包含货运中转枢纽的运营成本、该批货物在货运中转枢纽前后两段路程的总运输成本、在货运中... 以既有物流园区的货运中转枢纽作为当前多式联运中转枢纽选址的备选地点,综合考虑货运量、货运成本、碳排放等影响因素,利用鲍摩-瓦尔夫模型,以包含货运中转枢纽的运营成本、该批货物在货运中转枢纽前后两段路程的总运输成本、在货运中转枢纽的中转存储成本以及碳排放成本在内的总成本最低为目标,建立多式联运中转枢纽选址模型,求解得出最终选取南京作为最佳的中转枢纽选址地,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式联运 碳排放 中转枢纽 鲍摩-瓦尔夫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