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保护性耕作可提高表层土壤碳氮含量和根际土壤酶活性 被引量:38
1
作者 宋霄君 吴会军 +7 位作者 武雪萍 李倩 王碧胜 李生平 梁国鹏 李景 刘彩彩 张孟妮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88-1597,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长期耕作措施对作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碳氮元素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土壤碳氮元素与碳氮转化相关酶之间的相互联系,对认识土壤酶响应土壤碳氮变化的机制和选择合理有效的耕作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方... 【目的】研究不同长期耕作措施对作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碳氮元素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土壤碳氮元素与碳氮转化相关酶之间的相互联系,对认识土壤酶响应土壤碳氮变化的机制和选择合理有效的耕作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方法】长期耕作试验始于1999年,位于河南孟津县,属于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土层深厚(50—100 m),土壤类型是壤质黄绵土。试验处理有草地(GL)、传统耕作(CT)、免耕覆盖(NT)、深松覆盖(SM),于2016年采集根际土和非根际土0—20 cm、20—40 cm,分析了土壤总碳、有机碳和总氮含量,以及β-葡萄糖苷酶(BG)、β-纤维二糖苷酶(CBH)、β-木糖苷酶(BXYL)、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的活性,并进行了土壤碳氮元素含量与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和深松显著提高了根际和非根际0—20 cm土壤的总碳、有机碳和总氮含量,显著降低了非根际20—40 cm土壤的总碳、有机碳和总氮含量。草地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总碳、有机碳和总氮含量,显著提高了非根际0—20 cm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了非根际土壤的总碳含量和非根际20—40 cm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深松显著降低了作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C/N,免耕和草地处理显著降低了作物非根际20—40 cm土壤中的C/N,但草地处理显著提高了作物非根际0—20 cm土壤C/N。2)与传统耕作相比,草地、免耕和深松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中β-葡萄糖苷酶、β-纤维二糖苷酶、β-木糖苷酶和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的活性。草地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的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免耕和深松显著降低了根际土壤的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3)碳氮转化相关酶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除β-纤维二糖苷酶与亮氨酸氨基肽酶之间)。碳氮转化相关酶与土壤总碳、总氮和有机碳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碳氮含量 土壤酶活性 根际
下载PDF
武夷山不同海拔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2
作者 熊小玲 任寅榜 +3 位作者 吕茂奎 李晓杰 聂阳意 谢锦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3-88,共6页
为探究武夷山森林土壤碳氮储量的分布特征,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不同海拔高度(600,1000,1400 m)的典型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储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变化的因子。结果表明:随着... 为探究武夷山森林土壤碳氮储量的分布特征,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不同海拔高度(600,1000,1400 m)的典型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储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变化的因子。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在0—5 cm土层和5—10 cm土层变化规律不同,5—10 cm土层的土壤碳氮含量随海拔变化趋势更为明显,而0—5 cm土层的土壤碳氮含量表现为1000 m海拔较高;海拔1000 m的土壤C/N明显高于海拔1400 m和600 m;在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方面,1400 m明显高于1000 m和600 m,且高海拔区域土壤碳氮储量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低海拔区域,两土层间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和RDA分析表明细根C/N和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主导因子。综上所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分布随海拔升高并非线性增长,受到气候、植被特征及土壤状况的综合影响,高海拔地区土壤碳氮储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森林土壤 碳氮含量 碳氮储量 武夷山
下载PDF
轮作对黑土团聚体有机质光谱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福韬 乔云发 +3 位作者 苗淑杰 韩晓增 李娜 李雪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08-214,共7页
为研究作物轮作对黑土各粒级团聚体碳氮含量及红外光谱结构特征的影响,选取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中大豆连作(SC)、大豆轮作(当季为大豆,SR)、玉米连作(MC)、玉米轮作(当季为玉米,MR)下的土壤为样品,用湿筛... 为研究作物轮作对黑土各粒级团聚体碳氮含量及红外光谱结构特征的影响,选取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中大豆连作(SC)、大豆轮作(当季为大豆,SR)、玉米连作(MC)、玉米轮作(当季为玉米,MR)下的土壤为样品,用湿筛法得到大团聚体(〉0.25mm)、微团聚体(0.25~0.05mm)和粉黏粒(〈0.05mm)3个粒级,并测定其碳、氮含量和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土壤中以大团聚体为主。轮作对各粒级团聚体含量没有影响,轮作下原土、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的碳、氮含量高于连作,且玉米轮作与玉米连作之间差异显著;3个粒级团聚体碳氮含量差异显著,且微团聚体中含量最高。轮作和连作下3个粒级团聚体中官能团类型一样,含量大小均为多糖中的C—O和无机物中的Si—O〉碳水化合物的—OH或—NH〉芳香族C=C〉自由—OH〉脂肪族C—H,且轮作下脂肪族、芳香族和含烷氧结构的物质高于连作,在微团聚体中表现明显,表明轮作能促进土壤稳定性结构形成,增加稳定性物质含量,有利于碳氮固定于微团聚体中,稳定并增加土壤有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连作 团聚体 碳氮含量 有机质结构
下载PDF
元素分析仪测定土壤、沉积物样品碳氮含量的影响因素及数据校正 被引量:10
4
作者 崔莹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CAS 2015年第3期176-179,共4页
使用元素分析仪进行土壤、沉积物样品碳、氮含量检测时,样品前处理过程(烘干和酸化)、包样质量以及参考标准品等因素均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酸化导致氮百分质量的测定结果降低2.6%~40.0%,碳百分质量的测定受包样质量... 使用元素分析仪进行土壤、沉积物样品碳、氮含量检测时,样品前处理过程(烘干和酸化)、包样质量以及参考标准品等因素均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酸化导致氮百分质量的测定结果降低2.6%~40.0%,碳百分质量的测定受包样质量的影响较大,使用的校正标准与被测样品越相似,校正结果越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沉积物 碳氮含量 元素分析仪 参考标准样
下载PDF
长期秸秆配施化肥下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微生物量与小麦产量的协同效应 被引量:8
5
作者 韩紫璇 房静静 +3 位作者 武雪萍 姜宇 宋霄君 刘晓彤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03-1514,共12页
【目的】研究秸秆配施化肥对暗棕壤团聚体组成、团聚体碳氮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特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揭示长期秸秆配施化肥下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的协同提升机制。【方法】依托长期定位40年施肥试验,选取4个处理:单施化肥(NP)、秸秆配施化... 【目的】研究秸秆配施化肥对暗棕壤团聚体组成、团聚体碳氮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特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揭示长期秸秆配施化肥下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的协同提升机制。【方法】依托长期定位40年施肥试验,选取4个处理:单施化肥(NP)、秸秆配施化肥(S+NP)、秸秆配施1/2化肥(S+1/2NP)、秸秆配施1/4化肥(S+1/4NP),其中秸秆为麦秸隔年还田,用量为3000 kg·hm^(-2),氮磷化肥用量为150 kg N·hm^(-2)、150 kg P2O5·hm^(-2)。采集0—20 cm土层土样,利用湿筛法得到不同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测定团聚体中有机碳(SOC)、氮含量及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含量。【结果】(1)长期秸秆配施化肥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并提高了团聚体稳定性,和NP相比,S+NP处理土壤容重降低4.7%,>2 mm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重量直径(GWD)分别提升254.4%、76.5%和91.3%。(2)S+NP、S+1/2NP处理>2 mm团聚体百分含量、MWD和GWD显著高于S+1/4NP,分别增加了49.1%—52.4%,19.43%—22.4%和24.2%—33.3%。(3)S+NP、S+1/2NP、S+1/4NP和NP相比增加了>2 mm和>0.25 mm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全氮贡献率,并显著提高全土SOC、SMBC和SMBN含量;其中,SOC含量在S+NP中最高,比S+1/2NP、S+1/4NP高6.3%和12.6%。(4)产量表现为S+NP>NP>S+1/2NP>S+1/4NP处理,S+NP比减施化肥处理提高小麦产量28.6%—47.5%。(5)土壤团聚体稳定性、SOC含量及小麦产量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2 mm和>0.25 mm团聚体含量、MWD和GWD分别与全土SOC含量及小麦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暗棕壤地区在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配施化肥量150 kg N·hm^(-2)、150 kg P2O5·hm^(-2)时能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机碳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和小麦产量,最大化实现土壤结构改良、肥力提升和作物增产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化肥 暗棕壤 水稳性团聚体 碳氮含量 微生物生物量 小麦产量
下载PDF
放牧、氮添加对荒漠草原植物和土壤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宏宇 高翠萍 +3 位作者 吕广一 杨昌祥 张春英 王成杰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9-247,共9页
为了探究放牧和氮添加对内蒙古荒漠草原植物—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在禁牧(UG,0只羊单位·hm^(-2))和重度放牧(HG,1.74只羊单位·hm-2)样地进行氮添加处理,各处理水平为:对照(CK,0 g·m^(-2)·a^(-1))、低氮(LN,5 g... 为了探究放牧和氮添加对内蒙古荒漠草原植物—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在禁牧(UG,0只羊单位·hm^(-2))和重度放牧(HG,1.74只羊单位·hm-2)样地进行氮添加处理,各处理水平为:对照(CK,0 g·m^(-2)·a^(-1))、低氮(LN,5 g·m^(-2)·a^(-1))、中氮(MN,10 g·m^(-2)·a^(-1))和高氮(HN,20 g·m^(-2)·a^(-1))。通过对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叶片和土壤全碳(Total carbon, TC)、全氮(Total nitrogen, TN)、稳定碳同位素(Stable carbon isotopes, δ13C)、稳定氮同位素(Stable nitrogen isotopes, δ15N)及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速效氮(Available nitrogen, AN)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放牧显著增加土壤TC、TN和AN含量(P<0.05);放牧使短花针茅叶片δ13C,δ15N值显著减小(P<0.05);氮添加使短花针茅叶片δ15N值显著减小(P<0.05)。放牧和氮添加在一定程度上均加速了短花针茅和土壤的养分循环,同时氮添加对短花针茅的氮吸收及分馏效应有一定影响,对退化草地恢复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氮添加 植物和土壤 碳氮含量 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草原土壤与优势植物碳氮含量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被引量:8
7
作者 徐新影 张卫青 +3 位作者 李金霞 赵利萌 乌兰图雅 万志强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255-2263,共9页
为探究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本文以内蒙古阿巴嘎旗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草原为研究区,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试验分析了禁牧(UG)、轻牧(LG)、中牧(MG)、重牧(HG)下土壤及优势植物克氏针茅、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糙隐子... 为探究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本文以内蒙古阿巴嘎旗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草原为研究区,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试验分析了禁牧(UG)、轻牧(LG)、中牧(MG)、重牧(HG)下土壤及优势植物克氏针茅、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中有机碳、全氮含量和碳氮比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轻牧草场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放牧草场(P<0.05),而各放牧强度对土壤碳氮比均无显著影响;与禁牧相比,放牧降低了克氏针茅和羊草有机碳含量,却增加了它们的全氮含量;糙隐子草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土壤与植物的碳氮含量均无显著相关性。因此,从提高土壤与植物碳氮含量方面考虑,轻度放牧是克氏针茅草原适宜的放牧强度,禁牧并非合理的利用方式,但应避免重度放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针茅 羊草 糙隐子草 放牧 碳氮含量
下载PDF
藏北高原不同海拔高寒草甸群落地上部分碳氮含量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被引量:8
8
作者 付刚 孙维 +2 位作者 李少伟 何永涛 沈振西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93-1097,共5页
气候变暖影响着高寒植物的生长及其碳含量和氮含量。为了探讨藏北高原高寒草甸群落地上部分碳含量和氮含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2008年7月在西藏当雄县草原站沿着海拔梯度(即4 300、4 500和4 700 m)布设了一个模拟增温实验(增温方法采用开... 气候变暖影响着高寒植物的生长及其碳含量和氮含量。为了探讨藏北高原高寒草甸群落地上部分碳含量和氮含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2008年7月在西藏当雄县草原站沿着海拔梯度(即4 300、4 500和4 700 m)布设了一个模拟增温实验(增温方法采用开顶式生长室,开口和底部直径分别为1.00和1.45 m,高度为0.40 m)。通过统计分析三海拔高度上的高寒草甸的2011年7月和2012年7月的群落地上部分碳含量、氮含量和碳氮比,探讨了藏北高原高寒草甸群落地上部分碳含量、氮含量和碳氮比对模拟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模拟增温显著降低了海拔4 300 m 2011年7月10.5%(2.43 g·kg-1)的氮含量(F=14.95,P=0.018),显著增加了海拔4 300 m 2011年7月12.1%(2.27)的碳氮比(F=22.67,P=0.009);显著增加了海拔4 700 m 2012年7月16.3%(4.44 g·kg-1)的氮含量(F=17.03,P=0.015),显著降低了海拔4 700 m 2012年7月8.6%(1.24)的碳氮比(F=12.60,P=0.024);对三海拔2011年7月(4 300 m:F=0.89,P=0.400;4 500 m:F=0.28,P=0.627;4 700 m:F=2.65,P=0.179)和2012年7月(4 300 m:F=0.000 4,P=0.985;4 500 m:F=4.21,P=0.109;4 700 m:F=2.40,P=0.196)的碳含量都无显著影响;对海拔4 300 m 2012年7月(氮含量:F=0.13,P=0.736;碳氮比:F=0.10,P=0.764)、4 500 m 2011年7月(氮含量:F=0.01,P=0.912;碳氮比:F=0.12,P=0.750)和2012年7月(氮含量:F=0.48,P=0.525;碳氮比:F=0.004,P=0.951)以及4 700 m 2011年7月(氮含量:F=0.78,P=0.428;碳氮比:F=0.01,P=0.942)的氮含量和碳氮比都无显著影响。因此,模拟增温对高寒草甸群落地上部分碳含量、氮含量和碳氮比的影响随着海拔高度和观测年份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碳氮含量 海拔梯度 开顶式生长室 藏北高原
下载PDF
绿肥和凹凸棒添加对黄河故道潮土土壤结构和碳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杨苏 李传哲 +5 位作者 徐聪 吴迪 汪吉东 张永春 艾玉春 李辉信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9-204,共6页
[目的]探究绿肥秸秆和凹凸棒添加对黄河故道潮土壤结构和碳氮含量的影响,为科学评价凹凸棒对农田土壤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肥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设置6个处理:对照(CK)、蚕豆秸秆10 g/kg(B)、黑麦草秸秆10 g/kg(R)、... [目的]探究绿肥秸秆和凹凸棒添加对黄河故道潮土壤结构和碳氮含量的影响,为科学评价凹凸棒对农田土壤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肥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设置6个处理:对照(CK)、蚕豆秸秆10 g/kg(B)、黑麦草秸秆10 g/kg(R)、凹凸棒土16 g/kg(A)、凹凸棒配施蚕豆秸秆(AB)、凹凸棒配施黑麦草秸秆(AR),采用SPSS统计、Origin整合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经过120 d室内培养发现:添加绿肥秸秆和凹凸棒均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碳氮含量,其中A,AB处理主要增加大团聚体(>0.25 mm)含量,而AR处理主要增加微团聚体(0.053~0.25 mm)含量,与CK相比,A,AB,AR处理降低土壤三相结构距离50.8%~55.6%,增加了土壤持水量16.0%~19.2%。单施绿肥秸秆和单施凹凸棒对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增量为0.38~1.99 g/kg和0.12~0.49 g/kg,二者配施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微生物量氮的增量比单施绿肥分别高0.86~3.23 g/kg,0.29~0.44 g/kg和0.3~21.6 mg/kg,且蚕豆配施效果优于黑麦草配施。[结论]配施可以结合秸秆易分解、养分丰富和凹凸棒土较大比表面积的优势,在改良土壤结构,缓解养分释放,增强土壤固存养分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其中蚕豆秸秆10 g/kg配施凹凸棒16 g/kg对改良黄河故道土壤砂性结构,提高土壤碳氮含量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秸秆 凹凸棒 配施 土壤结构 碳氮含量
下载PDF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部有蹄类栖息地的灌草层食物资源的量与质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乐 杨丽萌 +8 位作者 赛九玛 魏京京 黄春明 李栋 朱新亮 王天明 冯利民 葛剑平 牟溥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3-385,共13页
东北虎和东北豹主要捕食马鹿、梅花鹿、狍及野猪等大中型有蹄类动物,而这些有蹄类的生存依赖森林灌草层的植食性食物资源,形成了东北亚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完整的啃食食物链(grazing food chain)主体。本研究通过对建设中的东北虎豹国家公... 东北虎和东北豹主要捕食马鹿、梅花鹿、狍及野猪等大中型有蹄类动物,而这些有蹄类的生存依赖森林灌草层的植食性食物资源,形成了东北亚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完整的啃食食物链(grazing food chain)主体。本研究通过对建设中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部地区有蹄类栖息地的灌草层植物进行本底调查,获得有蹄类动物的食物资源基线数据。2015年及2016年的生长季,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部,随机选择141个样地嵌套496条样线,1 948个样方,对不同森林结构(郁闭林及开阔生境,开阔生境包括林窗、林缘和河岸带)的灌草层植物生物量、食物类别组成(嫩枝叶、禾莎草、杂类草和蕨类)及碳、氮含量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灌草层生物量在开阔生境显著高于郁闭林下(94.91 g/m^2 vs.30.15 g/m^2),达到3.15倍。三种开阔生境下的灌草层食物资源类别组成差异显著,在林窗内以嫩枝叶占优势,在林缘以杂类草占优势,在河岸带以蕨类占优势。灌草层中杂类草和嫩枝叶平均氮含量高,杂类草碳含量低、C/N低;四类植物热值均超17 kJ/g,其中嫩枝叶最高。嫩枝叶、杂类草占优势的高生物量(生物量大于40 g/m^2)斑块占郁闭林下的16%、占开阔生境的50%左右,可能是精食者(browser)的取食热点区域。建议在未来国家公园建设中,在合适地段保留一定的开阔生境,为梅花鹿等食草动物补充高质量的灌草层食物资源斑块,促进有蹄类动物种群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恢复虎豹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蹄类生境 森林灌草层生物量 有蹄类可食性植物资源 植物碳、氮含量 能量 森林结构
下载PDF
季节性雪被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2种优势植物碳、氮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琳 吴彦 +3 位作者 孙庚 吴宁 张林 徐俊俊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1-460,共10页
依据2006~2008冬季的自然雪被分布状况,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寒草甸中设置3条样带(即深雪、中雪和浅雪)。在2009年的生长季,在3个雪梯度样带中,分别测定了2种优势植物圆穗蓼(Polygonum macrophyllum)和黑褐穗苔草(Carexatrofusca subsp.M... 依据2006~2008冬季的自然雪被分布状况,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寒草甸中设置3条样带(即深雪、中雪和浅雪)。在2009年的生长季,在3个雪梯度样带中,分别测定了2种优势植物圆穗蓼(Polygonum macrophyllum)和黑褐穗苔草(Carexatrofusca subsp.Minor)生物量和碳氮营养积累及分配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深雪能够促进圆穗蓼和黑褐穗苔草生物量和碳氮养分的积累,可能使它们产生的凋落物数量更多且质量更好。深雪更有利于圆穗蓼(非禾本科草本植物)根系生物量、碳氮养分的积累;深雪不仅同时促进黑褐穗苔草(禾本科植物)地上部分和根系生物量、碳氮积累,而且还使其种子产量增加和质量提高,潜在地增强了黑褐穗苔草种子的繁殖能力,可能使得黑褐穗苔草的种间竞争能力增强。可以预见,未来季节性雪被的变化,必定会引起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的初级生物量及其结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等均发生相应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雪被 碳氮养分 非生长季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不同水分条件下氨基酸添加对温带暗棕壤碳氮含量和甲烷排放的影响
12
作者 李颖 郭亚芬 崔晓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113,共11页
【目的】解析土壤pH值与土壤氮以及CH_(4)排放速率与土壤碳氮含量间的相互关系,为明确碳氮转化及温室气体排放规律、优化温带森林暗棕壤的水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温带森林暗棕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法,设置水分条件为土壤饱... 【目的】解析土壤pH值与土壤氮以及CH_(4)排放速率与土壤碳氮含量间的相互关系,为明确碳氮转化及温室气体排放规律、优化温带森林暗棕壤的水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温带森林暗棕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法,设置水分条件为土壤饱和持水量(WHC)的40%、60%、90%,通过向温带暗棕壤中添加两种不同性质的氨基酸,探讨其对土壤碳氮含量及CH_(4)排放的潜在影响,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土壤碳氮含量、pH值及CH_(4)排放速率间的相关性。【结果】(1)氨基酸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铵态氮(NH_(4)^(+)-N)含量及CH_(4)排放速率。亮氨酸处理使DOC、NH_(4)^(+)-N含量分别升高21.39%、45.10%,CH_(4)排放速率较CK升高3.20倍,甲硫氨基酸使DOC、NH_(4)^(+)-N含量分别升高21.39%、72.71%,CH_(4)排放速率较CK升高7.00倍;(2)不同氨基酸对土壤硝态氮(NO_(3)^(-)-N)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亮氨酸处理使土壤NO_(3)^(-)-N含量升高了8.41%,但其对于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可能存在滞后性,而甲硫氨基酸能够显著抑制土壤硝化作用,NO_(3)^(-)-N含量显著降低了37.90%;(3)土壤不同水分条件对土壤DOC、NH_(4)^(+)-N、NO_(3)^(-)-N含量及CH_(4)排放速率均存在显著影响。90%WHC使DOC含量升高11.95%~19.91%,使NH_(4)^(+)-N升高19.83%~35.46%,使NO_(3)^(-)-N降低10.05%~23.79%,使CH_(4)排放速率升高至另外两种水分条件的1.48~2.06倍。60%WHC条件使NH_(4)^(+)-N升高13.05%,使NO_(3)^(-)-N含量升高24.62%。60%WHC可能是温带暗棕壤硝化作用的最适含水量,90%WHC条件有利于DOC积累,同时对NO_(3)^(-)-N的产生存在明显抑制作用;(4)土壤pH与N H4+-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NO_(3)^(-)-N含量呈正相关。CH_(4)排放速率与NO_(3)^(-)-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NH_(4)^(+)-N含量呈负相关,与D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性质氨基酸添加在温带森林暗棕壤碳氮含量及CH_(4)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氨基酸态氮 碳氮含量 甲烷 温带暗棕壤
下载PDF
6种灌木不同器官生物量及其碳、氮含量的分配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智袁 赵祥 李刚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16年第3期23-27,34,共6页
通过研究晋北地区草地黄刺玫、沙棘、荆条、酸枣、绣线菊和柠条等6种常见灌木的叶片、新生枝、老龄枝生物量及其碳、氮含量的分配特征,旨在为草地准确估算草地植物碳、氮循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黄刺玫的地上生物量最大,是酸枣的7倍。... 通过研究晋北地区草地黄刺玫、沙棘、荆条、酸枣、绣线菊和柠条等6种常见灌木的叶片、新生枝、老龄枝生物量及其碳、氮含量的分配特征,旨在为草地准确估算草地植物碳、氮循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黄刺玫的地上生物量最大,是酸枣的7倍。沙棘叶片生物量占地上生物量的比例最大;黄刺玫新生枝生物量占地上生物量的比例最大;柠条老龄枝生物量占地上生物量的比例最大。黄刺玫、沙棘和荆条的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特征相似,由高到低表现为叶片、老龄枝、新生枝;绣线菊、酸枣和柠条的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特征相似,由高到低表现为老龄枝、叶片、新生枝。6种灌木地上部分各器官碳含量差异不显著,氮含量分布由高到低为叶片、新生枝、老龄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 器官 生物量 碳、氮含量
下载PDF
复垦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碳氮分布对施肥的响应 被引量:4
14
作者 何冰 李廷亮 +3 位作者 栗丽 李顺 张杰 逯家豪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3期43-49,共7页
为揭示不同培肥措施下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氮分布的变化规律,依托山西省潞安煤矿复垦土壤长期定位试验基地,研究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单施有机肥(M)、有机无机配施(MCF)和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CFB)5种培... 为揭示不同培肥措施下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氮分布的变化规律,依托山西省潞安煤矿复垦土壤长期定位试验基地,研究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单施有机肥(M)、有机无机配施(MCF)和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CFB)5种培肥措施对不同复垦年限(4年,8年)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碳、氮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复垦年限各处理均以0.053~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多,占团聚体总量的35%~50%;随复垦年限增加,M、MCF、MCFB处理提高了土壤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2 mm、1~2 mm)含量,而降低了微团聚体(0.053~0.25 mm)含量;与未复垦生土(RS)相比,不同复垦年限各处理均有助于>2 mm、1~2 mm、0.5~1 mm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的提高,而与农田熟土(US)相比,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1~2 mm,0.5~1 mm和0.25~0.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与CK相比,各培肥处理均提高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其中以单施有机肥(M)效果最好,有机碳、氮含量分别增加了5%~94%、58%~114%;各处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均高于RS但低于US。不同复垦年限各处理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氮储量均以0.053~0.25 mm粒径所占比例最高;复垦4年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以及复垦8年全氮的总储量均以单施有机肥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复垦8年有机碳总储量以MCF处理最高,与M和CF处理差异不显著,三者均显著高于MCFB和CK。由此可见,5种培肥措施中单施有机肥较其他处理更有助于提高复垦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及其总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垦土壤 培肥措施 水稳性团聚体 碳氮含量 碳氮储量
下载PDF
不同地理群体文蛤形态及碳氮含量的差异分析
15
作者 刘伟 胡清彪 +3 位作者 梅杰 冯加岭 马民 李晓东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7-745,共9页
为探究不同地理群体文蛤形态差异及碳氮含量的差异分析,采集了山东滨州、江苏如东、辽宁蛤蜊岗3个地理群体的文蛤180枚,测量壳长、壳宽、壳高等9个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探究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效果,并进行了... 为探究不同地理群体文蛤形态差异及碳氮含量的差异分析,采集了山东滨州、江苏如东、辽宁蛤蜊岗3个地理群体的文蛤180枚,测量壳长、壳宽、壳高等9个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探究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效果,并进行了文蛤碳氮含量差异分析,贝壳和软体组织碳氮含量与形态性状及体质量的相关性分析。试验结果显示,3个地理群体中大部分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呈显著性相关(P<0.05),壳宽与体质量相关性最高,分别为0.919、0.640、0.696。山东滨州群体软体碳含量与小月面长呈显著性相关(P<0.05),辽宁蛤蜊岗群体软体氮含量与壳高呈极显著性相关(P<0.01)。基于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壳宽、壳长、壳高分别是影响山东滨州、江苏如东、辽宁蛤蜊岗群体文蛤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通过检验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建立了3个群体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辽宁蛤蜊岗地理群体文蛤壳和文蛤软体组织的固碳能力高于山东滨州和江苏如东群体。本试验探讨了文蛤不同地理群体形态性状对体质量性状的影响及文蛤贝壳和软体碳氮含量差异,结果可为文蛤地理群体的形态判别、种质资源分析和低碳可持续渔业研究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 形态性状 碳氮含量 通径分析
下载PDF
载畜率对冷蒿不同根际距离土壤细菌及其碳氮含量的影响
16
作者 王瑞 刘海丽 +3 位作者 朱爱民 王煜鑫 任梓欢 韩国栋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6-395,共10页
为了探究荒漠草原不同载畜率下半灌木植物冷蒿(Artemisia frigida)根、茎、叶碳氮含量与其根际、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根际和非根际)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测定根、茎、叶碳氮含量,分析细菌多样性... 为了探究荒漠草原不同载畜率下半灌木植物冷蒿(Artemisia frigida)根、茎、叶碳氮含量与其根际、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根际和非根际)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测定根、茎、叶碳氮含量,分析细菌多样性与根茎叶碳氮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载畜率对冷蒿根茎叶的碳氮含量存在显著影响,中度和重度放牧会限制冷蒿的生长发育。不同载畜率下,根际土壤属水平下细菌的相对丰度均高于非根际土壤,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Simpson指数、ACE指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冷蒿根茎叶碳氮含量与土壤中红色杆菌属和亚硝化球菌属的相对丰度存在相关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畜率 细菌 根际土壤 非根际土壤 根茎叶 碳氮含量
下载PDF
蒙辽农牧交错区玉米碳氮含量对不同种植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3
17
作者 徐媛 鲍雅静 +4 位作者 李政海 陈佳 张靖 姚毅恒 赵琪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736-1740,共5页
【目的】蒙辽农牧交错区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辽宁地区商品粮基地与重工业生产基地的生态屏障,玉米是该地区主要农作物,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方法】本文以蒙辽农牧交错区玉米为研究对象,分析水浇和地膜覆盖... 【目的】蒙辽农牧交错区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辽宁地区商品粮基地与重工业生产基地的生态屏障,玉米是该地区主要农作物,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方法】本文以蒙辽农牧交错区玉米为研究对象,分析水浇和地膜覆盖两种种植方式下玉米各器官C、N含量的差异。【结果】2种种植方式下均是玉米茎的C含量最高,根的C含量最低;玉米叶和穗的N含量较高,根的N含量较低;玉米根、茎的C/N较高,叶的C/N较低。2种种植方式比较:水浇地玉米叶的C含量显著高于地膜覆盖;玉米茎的N含量极显著低于地膜覆盖;玉米茎和叶的C/N均显著高于地膜覆盖;土壤有机质显著低于地膜覆盖。【结论】相比于水浇地,地膜覆盖的种植方式可更有效的保持土壤养分,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也有利于提高玉米的品质及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辽农牧交错区 玉米 碳氮含量 种植方式
下载PDF
不同覆盖作物对马铃薯冬闲田土壤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雯 张雄 任董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3期118-120,共3页
[目的]筛选有助于提高马铃薯冬闲田土壤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的适宜覆盖作物。[方法]在马铃薯收获后设置裸地(T1)、紫花苜蓿(T2)、草木樨(T3)、冬小麦(T4)、黑麦草(T5) 5种覆盖处理,翌年返青后测定不同处理的土壤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结果]... [目的]筛选有助于提高马铃薯冬闲田土壤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的适宜覆盖作物。[方法]在马铃薯收获后设置裸地(T1)、紫花苜蓿(T2)、草木樨(T3)、冬小麦(T4)、黑麦草(T5) 5种覆盖处理,翌年返青后测定不同处理的土壤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结果]紫花苜蓿覆盖下的土壤TOC、DOC、DON、TN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而土壤C/N低于其他处理;其土壤磷酸酶、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其他处理。[结论]该研究为提高马铃薯冬闲田土壤防风蚀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作物 马铃薯冬闲田 碳氮含量 酶活性
下载PDF
碳氮含量对4Cr16NiMo钢淬火温度及耐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楚宝帅 陈建礼 +2 位作者 李振江 李永堂 杨雯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2-157,共6页
通过光学显微镜、洛氏硬度计等设备,分析了碳氮含量对4Cr16NiMo钢的微观组织、淬火温度、硬度以及耐点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含量增加到0.1%,4Cr16NiMo钢的最佳淬火温度由未添加氮的1070℃降低到1010℃,组织出现了明显的细化,最... 通过光学显微镜、洛氏硬度计等设备,分析了碳氮含量对4Cr16NiMo钢的微观组织、淬火温度、硬度以及耐点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含量增加到0.1%,4Cr16NiMo钢的最佳淬火温度由未添加氮的1070℃降低到1010℃,组织出现了明显的细化,最高硬度得到了提高。同时,加入氮可提高4Cr16NiMo钢的耐点蚀性能,且在一定范围内,氮含量越高,耐点蚀性能越强。在相同氮含量的基础上,降低0.1%的碳含量,硬度下降,淬火组织由隐晶马氏体变为板条马氏体,耐点蚀性能提高。因此通过对碳氮含量的调控,可有效降低4Cr16NiMo钢的淬火温度,提高其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Cr16NiMo钢 碳氮含量 淬火 组织 点蚀
原文传递
对木材自身耐久性因素的红外光谱学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多化琼 孙枭雄 王振柱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48-251,共4页
为延长木材的耐久性,分析其自身因素和表达。选枣木、水曲柳和杨木,测量木材和木质素的碳含量、氮含量,分析碳与氮的含量之比值,测量木质素含量、木质素密度、溶于水的木质素密度、溶于苯醇溶液的萃取物含量和总萃取物密度,比较木材及... 为延长木材的耐久性,分析其自身因素和表达。选枣木、水曲柳和杨木,测量木材和木质素的碳含量、氮含量,分析碳与氮的含量之比值,测量木质素含量、木质素密度、溶于水的木质素密度、溶于苯醇溶液的萃取物含量和总萃取物密度,比较木材及木质素的红外光谱图,研究愈创木基与紫丁香基的比值。结果表明:耐久性最好的枣木的气干密度为0.93 g/cm3;其红外光谱图在波长为1 633 cm-1,在羰基(C=O)的伸缩振动下,存在波峰;愈创木基与紫丁香基的比值为0.975;氮含量为0.274%,其木质素的氮含量为0.444%,在三种木材中为最小;枣木和其木质素的碳与氮含量之比分别为180和135,木质素密度为184.3±9.7 mg/cm3,总萃取物密度为88.1±3.5 mg/cm3,和水曲柳、杨木的比较,均为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耐久性 红外光谱 碳氮含量 萃取物含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