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马褂木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林分郁闭度的关系 被引量:30
1
作者 李双喜 朱建军 +3 位作者 张银龙 叶正文 黄启忠 高君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24,共5页
通过对崇明岛5年生人工马褂木林下草本植物分布及生长状况的调查,研究了不同郁闭度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林分郁闭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马褂木幼龄林中,随着林分郁闭度的增大,林下草本植物种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郁闭度为0、(0,0.2... 通过对崇明岛5年生人工马褂木林下草本植物分布及生长状况的调查,研究了不同郁闭度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林分郁闭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马褂木幼龄林中,随着林分郁闭度的增大,林下草本植物种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郁闭度为0、(0,0.2]、(0.2,0.4]、(0.4,0.6]、(0.6,0.8]、(0.8,1.0]下的草本植物种数分别为16、16、19、15、9和7种;林下草本植物的平均盖度、平均密度与林分郁闭度在α=0.01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r盖度-郁闭度=-0.9643,r密度-郁闭度=-0.9815);林分郁闭度为(0.2,0.4]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最高,其中辛普森指数为0.7548,香农-威纳指数为1.3273,均匀度指数为0.88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闭度 幼龄林 林下草本植物 物种多样性 马褂木
下载PDF
林窗大小对川西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30
2
作者 姚俊宇 伍炫蓓 +4 位作者 孙千惠 吴霞 姚小兰 郝建锋 齐锦秋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4-220,共7页
林窗是植被演替和森林循环的重要驱动力,研究林窗大小对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有利于揭示林窗干扰在生态系统恢复中的作用. 以川西莲花山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划分出5种不同面积(81-625 m^2)的林窗共计15个和3个非林窗(林下... 林窗是植被演替和森林循环的重要驱动力,研究林窗大小对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有利于揭示林窗干扰在生态系统恢复中的作用. 以川西莲花山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划分出5种不同面积(81-625 m^2)的林窗共计15个和3个非林窗(林下)作对照(CK),对其群落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水平(丰富度指数D、Simpson优势度指数H’、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和林下生物量(灌木层生物量、草本层生物量)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1)在总面积为5 493 m^2的样地中,共记录到维管植物99种,隶属56科84属;草本层和灌木层物种数随林窗面积增加均呈单峰格局,前者的物种数变化较后者明显. (2)总的来看,林窗下的D、H、Jsw值较林下大,H’值较林下小,且400-450 m^2面积的林窗下灌木、草本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值达到一个较高水平. (3)林窗内的生物量显著大于林下生物量,200-250 m^2林窗下的生物量最大. (4)群落各层次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对应层次地上、地下、全株生物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因此认为,大面积林窗(400-450 m^2)有利于增加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群落物种丰富度,提升林下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而中等面积林窗(200-250 m^2)则有利于增加林下生物量. (图2 表4 参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 马尾松人工林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林下植被
原文传递
林冠附生植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3
作者 刘文耀 马文章 杨礼攀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22-533,共12页
林冠附生植物及其枯死存留物是构成山地湿性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区系、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组分。由于在林冠攀爬技术上的限制,过去对林冠附生植物在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过程中的作用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近20年来,随着对林冠生物多样性及... 林冠附生植物及其枯死存留物是构成山地湿性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区系、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组分。由于在林冠攀爬技术上的限制,过去对林冠附生植物在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过程中的作用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近20年来,随着对林冠生物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功能过程影响的认识和研究技术上的提高,对林冠附生生物的研究已逐步从个体水平转移到系统水平上。有关林冠附生植物多样性、生物量及其生态学效应已成为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研究领域——“林冠学”的研究热点之一。许多研究表明,林冠附生植物在生态系统水平上的交互作用比它们的解剖、形态和生理特征更为重要。国外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冠是一个适合于许多生物种类生存的场所,其数量比想象的更为丰富。在全球范围内估计有29500余种附生植物,其中维管束附生植物的种类高达24000种,约占总维管束植物种类的10%。林冠附生物的生物量在世界各地森林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其范围在105。44000ks·hm^-2之间,其中在一些热带和温带天然老龄林中林冠附生物的生物量超过了宿主林木的叶生物量。林冠附生植物还具有较大的叶面积指数(洲)。林冠附生物丰富的物种组成、较高的生物量、独特的生理形态特征以及它们分布于森林与大气相互作用的关键界面,使得它们在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形成及其维持机制、养分和水分循环、指示环境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林冠附生植物及其枯死残留物具有较强的能力吸收雨水和空气中的营养物质,在林冠层中形成一个潮湿的环境促进氮固定,林冠附生植物群落还能为生存于林冠的其它生物(如鸟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昆虫等)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林冠附生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分布格局除与宿主有关外,还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冠 附生植物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生态功能 环境因素
下载PDF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冠层结构对林下植被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7
4
作者 卢训令 丁圣彦 +1 位作者 游莉 张恒月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4715-4723,共9页
在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典型地段设立样方,测定了森林生态系统内几种典型群落类型的冠层结构、光环境特征,调查了林下植被的特征,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各群落的冠层结构和光环境有一定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部分群落间... 在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典型地段设立样方,测定了森林生态系统内几种典型群落类型的冠层结构、光环境特征,调查了林下植被的特征,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各群落的冠层结构和光环境有一定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部分群落间的差异性达到显著水平;各群落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均高于草本层,而优势度正相反;线性拟合的结果表明,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与冠下光合量子通量密度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优势度与冠下光合量子通量密度间呈显著正相关,灌木层各参数与冠层结构特征间相关性不显著。研究表明,冠层结构的变化对草本层(包括更新幼苗)的影响显著高于灌木层。林隙/林窗或林中空地的出现可能对草本物种或其他阳性及先锋物种具有促进作用,而对优势种幼苗的萌发和定植产生负效应。推测在典型的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演替进程中,林下光照强度可能不是最主要的限制因素,优势种种子的扩散、萌发和定植限制可能更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结构 光环境 物种多样性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基于微型无人机遥感的亚热带林冠物种识别 被引量:25
5
作者 杨龙 孙中宇 +4 位作者 唐光良 林志文 陈燕乔 黎喻 李勇 《热带地理》 2016年第5期833-839,共7页
通过微型无人机平台搭载微单相机监测亚热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冠层,发现在低空飞行时(飞行高度100m),仅能识别马尾松、湿地松和大叶相思3个冠层树种;但在超低空飞行时(高度50 m)的影像分辨率较高,通过提取冠层的轮廓、纹理、结构、颜色... 通过微型无人机平台搭载微单相机监测亚热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冠层,发现在低空飞行时(飞行高度100m),仅能识别马尾松、湿地松和大叶相思3个冠层树种;但在超低空飞行时(高度50 m)的影像分辨率较高,通过提取冠层的轮廓、纹理、结构、颜色等信息,能成功分辨出近20种冠层物种,甚至可以识别出部分林隙中的林下物种。根据微型无人机遥感,可提取多种亚热带林冠信息,为森林保护或生态系统管理提供有效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无人机 遥感 亚热带森林 物种多样性 冠层物种
下载PDF
红外相机安放于地面和林冠层对野生动物监测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24
6
作者 房以好 任国鹏 +6 位作者 高颖 张淑霞 王浩瀚 李延鹏 黄志旁 崔亮伟 肖文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17-726,共10页
红外相机技术在野生动物研究中日趋普及,逐渐成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手段。过去的监测常局限于地面,而针对林冠层的监测较少,这对野生动物的多样性评估影响尚未可知。为此,本研究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碧罗雪山南段,将20台红外相机分别... 红外相机技术在野生动物研究中日趋普及,逐渐成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手段。过去的监测常局限于地面,而针对林冠层的监测较少,这对野生动物的多样性评估影响尚未可知。为此,本研究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碧罗雪山南段,将20台红外相机分别拍摄地面层(0.5–1.5 m)和林冠层(5–10 m)配对比较,累计拍摄2,319个有效相机日,平均每对相机同步进行112.5 d的监测。监测期间共拍摄到44种野生动物(不包括鼠形啮齿类),其中兽类20种,鸟类24种;冠层和地面红外相机监测的物种相似度为29.54%;15种动物仅拍摄于林冠层,16种动物仅拍摄于地面,13种动物拍摄于两个林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层监测的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林冠层与地面层监测都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同林层红外相机的监测手段也能用于研究野生动物的空间选择和生态位分化。红外相机监测中根据目标物种的习性在相应的林层设置相机能提高物种发现率;为全面掌握区域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的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需要兼顾不同林层这一点需要在监测规范中明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地面 林冠层 野生动物监测 物种差异 监测规范
原文传递
密度调整对太岳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冠层结构及林下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田平 韩海荣 +3 位作者 康峰峰 程小琴 朱江 周文嵩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5-53,共9页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是太岳山主要的公益林,由于林分密度普遍偏大,林下植被稀疏,林分质量较差。密度调整对于提高人工林质量,增加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山西太岳山好地方林场典型地段35年生华北落叶...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是太岳山主要的公益林,由于林分密度普遍偏大,林下植被稀疏,林分质量较差。密度调整对于提高人工林质量,增加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山西太岳山好地方林场典型地段35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中设置4种密度调整强度(对照处理、20%、30%和50%),研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冠层结构、光环境特征和林下植被分布对密度调整的响应。结果表明:1)密度调整显著改变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冠层结构,改善了林下光环境,增加了冠层结构的空间异质性。与对照处理相比,密度调整强度为20%、30%、50%的林分叶面积指数(LAI)分别下降了18.25%、25.76%、37.50%;林分开度分别增加了17.45%、25.37%、42.81%。密度调整强度为20%、30%、50%的林分林下总辐射分别为对照处理的1.3、1.4和2.1倍。2)密度调整改变了林下群落结构,增加了林下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密度调整强度为30%的林分物种多样性最高,林下群落结构最复杂。3)相关性分析和CCA排序结果显示,冠层结构与林下物种多样性呈显著相关,能够较好地解释林下物种分布的变化,其中,LAI是引起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草本层物种组成变化的主要因子,与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调整 冠层结构 光环境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珠江流域中上游防护林冠层结构对林下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23
8
作者 谭一波 何琴飞 +4 位作者 郑威 彭玉华 侯远瑞 何峰 申文辉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148-3156,共9页
防护林林下植被对水源涵养、土壤保育和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珠江流域中上游广西都安县5种典型珠江防护林(桉树、任豆、马尾松人工纯林,马尾松+荷木人工混交林和青冈栎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应用半球影像技术获取林分冠层结构... 防护林林下植被对水源涵养、土壤保育和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珠江流域中上游广西都安县5种典型珠江防护林(桉树、任豆、马尾松人工纯林,马尾松+荷木人工混交林和青冈栎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应用半球影像技术获取林分冠层结构(林冠开阔度CO和叶面积指数LAI)和林下光环境指标(林下直射光、林下散射光和林下总光照),并分析两组指标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林下植被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马尾松+荷木混交林较人工纯林更有利于林下灌木层植被多样性的维持。2)各林分冠层结构与林下光照指标极显著相关(P<0.001),冠层结构对林下散射光的影响比对林下直射光大。3)CO和林下光环境指标与灌木层物种丰富度(S)和多样性指数(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较高的林下光照不利于林下灌木层植被多样性的维持。冠层结构是影响林下灌木层植物多样性和更新的关键因素,而灌木层和草本层种间竞争可能是影响物种多样性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人工纯林改造和结构调整中,对乔木层可通过适当补植伴生树种,增加林下郁闭度,促进灌木层物种发育;对草本层可适度降低单优草本优势度,为灌木和幼苗更新提供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防护林 林下植被 冠层结构 光环境特征 物种多样性
原文传递
青海大通典型林分冠层结构与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关系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王莉 林莎 +2 位作者 李远航 陈梦飞 贺康宁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4-533,共10页
为探究青海高寒山区典型林分冠层结构与林内光环境中维持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稳定的关键因素,该研究以青海大通县青海云杉林(Ⅰ)、青杨林(Ⅱ)、华北落叶松-青海云杉混交林(Ⅲ)、青杨-白桦混交林(Ⅳ)和白桦-青海云杉混交林(Ⅴ)5种典型人... 为探究青海高寒山区典型林分冠层结构与林内光环境中维持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稳定的关键因素,该研究以青海大通县青海云杉林(Ⅰ)、青杨林(Ⅱ)、华北落叶松-青海云杉混交林(Ⅲ)、青杨-白桦混交林(Ⅳ)和白桦-青海云杉混交林(Ⅴ)5种典型人工林分为研究对象,运用冠层分析仪采集数据,并结合实地调查,研究冠层结构与林内光环境特征及其对林下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分Ⅰ、Ⅲ的林冠开度显著低于林分Ⅱ、Ⅳ、Ⅴ(P<0.05),各林分叶面积指数大小顺序为Ⅲ>Ⅰ>Ⅱ>Ⅴ>Ⅳ,总体表现为阔叶林的林冠开度大于针叶林,但其叶面积指数小于针叶林;林分Ⅱ、Ⅳ的直射辐射、散射辐射及总辐射均显著高于林分Ⅰ、Ⅲ、Ⅴ(P<0.05),其中林下总辐射与散射辐射表现为Ⅱ>Ⅳ>Ⅴ>Ⅰ>Ⅲ,直射辐射为Ⅱ>Ⅳ>Ⅰ>Ⅲ>Ⅴ;林分Ⅱ、Ⅳ、Ⅴ的消光系数均显著高于Ⅰ、Ⅲ,总体上均表现为阔叶林>针叶林。(2)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林冠开度与林下光照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叶面积指数与林下光照指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且其对林下散射辐射的控制能力最强;典型相关分析表明,纯林的林冠开度对冠层结构的贡献和解释能力较叶面积指数和平均叶倾角大,混交林的叶面积指数对林下光照的影响大于纯林。(3)混交林的林下物种多样性指数(H)及丰富度指数(P)均高于纯林;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H)及丰富度指数(P)与林冠开度及林下光辐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物种均匀度(J_(sw))与平均叶倾角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林下散射辐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研究认为,在人工纯林改造和结构调整中,对乔木层适当补植伴生树种,并逐步调整为多树种混交林,增加冠层结构和林下光照异质性,将更有利于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冠层结构 林内光环境 林下植被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毛竹林冠层与林下层节肢动物类群的关系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飞萍 陈清林 +1 位作者 侯有明 尤民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623-2628,共6页
根据生境的异质程度将毛竹林节肢动物群落划分为竹冠层和林下层类群.通过大面积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竹冠层与林下层类群物种组成相似性高,两类群的共有种为258种,其中植食性、蜘蛛类、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和螨类、中性物种分别有88、53、4... 根据生境的异质程度将毛竹林节肢动物群落划分为竹冠层和林下层类群.通过大面积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竹冠层与林下层类群物种组成相似性高,两类群的共有种为258种,其中植食性、蜘蛛类、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和螨类、中性物种分别有88、53、41、38种和38种,主要隶属于蜘蛛目、膜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天敌总共有种为132种,占共有种总数的51.16%.物种在二类群间可相互交流,林下层类群物种更替比竹冠层类群更为频繁,中性物种交流比其它类物种更为频繁,一年中3~7月份和10~11月份的物种交流多.竹冠层类群在林下层类群的重建和瓦解中起着物种'源'和'库'的作用.典型相关分析表明,二类群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林下层类群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与竹冠层类群物种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之间的关系,保护林下层天敌和物种多样性有利于保护竹冠层天敌和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节肢动物群落 林下层 竹冠层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郁闭度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依瑞 王彦辉 +5 位作者 段文标 李平平 于澎涛 甄理 李志鑫 尚会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5-314,共10页
为解决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因林木过密而导致林下植物缺乏和物种多样性低等问题,基于野外调查和文献收集数据,开展上外包线分析,确定林冠郁闭度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甘肃省泾川县官山林场的调查中,刺槐林下植物的物种数量... 为解决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因林木过密而导致林下植物缺乏和物种多样性低等问题,基于野外调查和文献收集数据,开展上外包线分析,确定林冠郁闭度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甘肃省泾川县官山林场的调查中,刺槐林下植物的物种数量(91)高于天然草地(78),其优势种随郁闭度而变化且与天然草地截然不同。对文献数据与本研究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表明,在年均降水量<550 mm或>550 mm时,郁闭度增加会导致林下植物的盖度呈先基本平稳后大幅或小幅下降的变化,生物量呈大幅下降或小幅度先升后降的变化;而林下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都呈先升后降的变化,其变幅也是年降水量低时较大。综合来看,刺槐人工林的林下植物生长特征(盖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等)受郁闭度影响较大,且年降水量低时更敏感,总体上存在一个0.45~0.6的郁闭度阈值,超过或低于这个阈值范围会使这些林下植物生长特征中的多数指标快速降低。因此,若想将林下植物的上述特征同时维持在较高水平,就需在刺槐林经营中维持郁闭度为0.45~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刺槐人工林 郁闭度 林下植物 物种多样性
原文传递
间伐强度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冠层结构和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田佳歆 刘盛 +5 位作者 冯万斌 赵士博 王诗俊 孙宇 李恩鹏 程福山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34,50,共6页
以吉林省临江林业局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分蓄积、间伐强度、冠层结构和林下光环境对草本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显著降低,冠层开度显著升高。各处理与对照相比,草本植... 以吉林省临江林业局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分蓄积、间伐强度、冠层结构和林下光环境对草本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显著降低,冠层开度显著升高。各处理与对照相比,草本植物重要值大于1%的物种分别增多了12.50%、56.25%和50.00%,35%间伐强度的处理草本物种多样性最高。林下光辐射指标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冠层开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间伐能明显增加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建议间伐强度不宜超过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结构 林下光环境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林冠结构对林下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徐庆华 杨进良 +3 位作者 黄练忠 张星元 谭雪莲 张璐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51-1157,共7页
采用经典群落学调查方法和半球面影像技术,以珠江三角洲城郊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聚类分析、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test),指示种分析(IS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定量研究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林冠结构对林下植被... 采用经典群落学调查方法和半球面影像技术,以珠江三角洲城郊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聚类分析、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test),指示种分析(IS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定量研究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林冠结构对林下植被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①次生常绿阔叶林林冠结构和林下光环境各参数沿林冠梯度变化表现不一。立木密度和平均胸径沿林冠梯度差异极显著(P<0.001),林下直射光、林下散射光和林下总光照沿林冠梯度差异显著(P<0.05)。②林下植被物种丰富,物种数、平均树高和总盖度沿林冠梯度差异显著(P<0.05)。林冠梯度2的林下植被物种最多,但群落平均高度和总盖度皆以林冠梯度3最大。③林下植物对不同林冠结构和林下光照参数的响应不一。水锦树Wendlandia uvariifolia和绿冬青Ilex viridis同为林下直射光和林下总光照的指示种。④典范对应分析(CCA)揭示,林冠结构以及林下光环境共同影响林下植被的物种分布,扇叶铁线蕨Adiantum flabellulatum,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和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等蕨类植物均分布在林下光环境较弱的区域,油茶Camellia oleifera和锡叶藤Tetracera sarmentosa等喜阳植物则分布在林下光环境较强的区域,而木荷Schima superba和腺点紫金牛Ardisia lindleyana等中性植物受林冠层立木的高度和胸径的影响更大。不同林冠梯度下的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因林下光照强弱而不同,对次生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影响最大的林下光环境指标是林下总光照和林下散射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林冠梯度 林冠结构 林下光环境 指示种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广东南澳岛不同森林群落的林窗环境对 3种移植树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向言词 彭少麟 +2 位作者 周厚诚 蔡锡安 邵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30-234,共5页
先锋种和非先锋种可能对林窗产生不同的反应。在广东南澳岛 4个不同的森林群落样地里移植了大叶相思 (AcaciaauriculaeformisA .Cunn .)、尾叶桉 (EucalyptusurophyllaS .T .Blake)和荷木 (SchimasuperbaGardn .etChamp) 3种树苗 ,其中... 先锋种和非先锋种可能对林窗产生不同的反应。在广东南澳岛 4个不同的森林群落样地里移植了大叶相思 (AcaciaauriculaeformisA .Cunn .)、尾叶桉 (EucalyptusurophyllaS .T .Blake)和荷木 (SchimasuperbaGardn .etChamp) 3种树苗 ,其中大叶相思和尾叶桉是先锋种 ,而荷木是非先锋种 ,测定了林窗和非林窗生境中的透光率和幼苗生长高度。结果表明 ,林窗的透光率大于非林窗的 ;各群落的透光率有季节性的变化 ,变化幅度各不同。 3种幼苗在林窗内比非林窗的乔木层下生长快 ;大叶相思和尾叶桉幼苗在林窗内的高度增长量大于非林窗下的 ,而且这种差异显著 ,对荷木来说 ,这种差异仍有 ,但不如前两者那么显著。大叶相思和尾叶桉幼苗在林窗内比荷木幼苗生长快 ,这证实了先锋种和非先锋种对林窗的反应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 先锋种 林先锋种 透光率 幼苗 生长高度 广东南澳岛 森林群落
下载PDF
Decomposition patterns of leaf litter of seven common canopy species in a subtropical forest: dynamics of mineral nutrients 被引量:12
15
作者 XU Xiao-niu Hideaki SHIBATA Tsutomu ENOKI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6,共6页
Dynamical patterns of mineral elements during decomposition processes were investigated for seven common canopy species in a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by means of litterbag technique over 2 years. The ... Dynamical patterns of mineral elements during decomposition processes were investigated for seven common canopy species in a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by means of litterbag technique over 2 years. The species studied are representative for the vegetation in the study area and differed significantly in chemical qualities of their litter.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were found between decomposition rate (percentage dry mass remaining and decomposition constant k) and initial element cuncentrations.Howev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u the percentage of dry mass remaining and the mineral element concentrations in the remaining litter for most cases. The rank of the element mobility in decomposition process was as follows: Na = K 〉 Mg ≥ Ca 〉 N ≥ Mn ≥ Zn ≥ P 〉 Cu 〉〉 Al 〉〉 Fe. Concentrations of K and Na decreased in all species as decomposition proceeded. Calcium and Mg also decreased in concentrntion but with a temporal increase in the initial phase of decomposition, while the concentrations of other elements (Zn, Cu, AL and Fei increased for all species with exception of Mn which revealed a different pattern in different species. In most species, microelements (Cu, Al, and F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absolute amounts at the end of the litterbag incubation, which could be ascribed to a lange extent to the mechanism of abiotic fixation to humic substances rather than biological immobi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opy species Element release Litter decomposition Litterbag experiment Microelemen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下载PDF
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不同生长基质苔藓植物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6
作者 马文章 刘文耀 宋亮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43-450,共8页
苔藓植物是构成山地原生常绿阔叶林结构及景观的重要组分之一,在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维系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本研究以云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对象,对林冠树干和林下木质残体、林地及岩石表面四类不同生长基质上苔藓植... 苔藓植物是构成山地原生常绿阔叶林结构及景观的重要组分之一,在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维系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本研究以云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对象,对林冠树干和林下木质残体、林地及岩石表面四类不同生长基质上苔藓植物的物种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并运用Kendall一致性指数计算了各生长基质上苔藓植物物种之间的相关联程度,用聚类的方法对不同生长基质上苔藓植物物种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山地森林具有丰富的苔藓植物,共记录141种,分属38科69属,其中林冠树干上分布的苔藓植物的物种数量最多,为94种,林地上最少,仅29种;有27种苔藓植物同时分布在这3种以上的生长基质上。通过对不同类型生长基质之间苔藓植物种间关联程度的分析,发现在微生境的尺度上,随着优势苔藓植物种类间的关联程度的增加,苔藓植物多样性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植物 林冠 生长基质 种间关联 哀牢山
原文传递
Tree diversity increases levels of herbivore damage in a subtropical forest canopy:evidence for dietary mixing by arthropods? 被引量:9
17
作者 Matteo Brezzi Bernhard Schmid +1 位作者 Pascal A.Niklaus Andreas Schuldt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17年第1期13-27,共15页
Aims Plant diversity has been linked to both increasing and decreasing levels of arthropod herbivore damage in different plant communities.So far,these links have mainly been studied in grasslands or in artificial tre... Aims Plant diversity has been linked to both increasing and decreasing levels of arthropod herbivore damage in different plant communities.So far,these links have mainly been studied in grasslands or in artificial tree plantations with low species richness.Furthermore,most studies provide results from newly established experimental plant communities where trophic links are not fully established or from stands of tree saplings that have not yet developed a canopy.Here,we test how tree diversity in a species-rich subtropical forest in China with fully developed tree canopy affects levels of herbivore damage caused by different arthropod feeding guilds.Methods We established 27 plots of 30×30 m area.The plots were selected randomly but with the constraint that they had to span a large range of tree diversity as required for comparative studies in contrast to sample surveys.We recorded herbivore damage caused by arthropod feeding guilds(leaf chewers,leaf skeletonizers and sap feeders)on canopy leaves of all major tree species.Important Findings Levels of herbivore damage increased with tree species richness and tree phylogenetic diversity.These effects were most pronounced for damage caused by leaf chewers.Although the two diversity measures were highly correlated,we additionally found a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whereby species richness increased herbivory mostly at low levels of phylogenetic diversity.Tree species with the lowest proportion of canopy leaf biomass in a plot tended to suffer the highest levels of herbivore damage,which is in contrast to expectations based on the resource concentration hypothesis.Our results are in agreement with expectations of the dietary mixing hypothesis where generalist herbivores with a broad spectrum of food plants benefit from increased resource diversity in tree species-rich forest patch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hropod herbivore damage feeding guilds forest canopy generalist herbivores leaf biomass resource dilution specialist herbivores tree species richness tree phylogenetic diversity
原文传递
天山云杉林冠层结构对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葛瑶 王振锡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4-81,共8页
为研究天山云杉林冠层特征与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相互关系,以新疆天格尔森林公园天山云杉林的4个龄级的林分(幼林龄、中林龄、近熟林、成熟林)为研究对象,以冠层分析仪获得的冠层结构特征和林下光环境指数等野外实际调查数据为依据,通... 为研究天山云杉林冠层特征与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相互关系,以新疆天格尔森林公园天山云杉林的4个龄级的林分(幼林龄、中林龄、近熟林、成熟林)为研究对象,以冠层分析仪获得的冠层结构特征和林下光环境指数等野外实际调查数据为依据,通过计算α多样性指数分析4个龄级的草本物种多样性,利用多元统计方法研究冠层结构对草本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个指标在不同龄级间均有一定的差异,且随着林分的生长和更新,天山云杉林呈现林冠开度逐渐减小、叶面积指数增大、林下光辐射均减弱、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减小的趋势;典型模型表明林冠开度对冠层结构起到主要作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叶面积指数次之(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在林下辐射中,林下总辐射对林内光环境起主要作用;相比冠层结构,林下光照对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作用更大,其中林冠开度和丰富度指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林下总辐射、林下直射辐射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云杉 冠层结构 林下光照 物种多样性 草本层
下载PDF
武夷山马尾松林冠与下木层节肢动物群落比较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顺立 叶斌 +2 位作者 张思禄 林庆水 陈亚令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94-298,共5页
对武夷山风景区马尾松林冠和下木层节肢动物群落2 a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2个林层有176种共有物种,物种组成的相似性极高,其中以鳞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的共有种居多。2个林层寄生性物种的相似率大于60%,捕食性物种的相似率大于... 对武夷山风景区马尾松林冠和下木层节肢动物群落2 a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2个林层有176种共有物种,物种组成的相似性极高,其中以鳞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的共有种居多。2个林层寄生性物种的相似率大于60%,捕食性物种的相似率大于80%,说明天敌在2个林层节肢动物的相互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典型相关分析表明:2个林层间的节肢动物多样性关系密切,因此,保护林下栖境对于马尾松林害虫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节肢动物 林冠层 下木层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Afforestation,restoration and regeneration——Not all trees are created equal 被引量:5
20
作者 Shaneka S.Lawson Charles H.Michler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3-20,共18页
Undulations in weather patterns have caused climate shifts of increased frequency and duration around the world. The need for additional research and model data on this pressing problem has resulted in a plethora of r... Undulations in weather patterns have caused climate shifts of increased frequency and duration around the world. The need for additional research and model data on this pressing problem has resulted in a plethora of research groups examining a particular tree species or biome for negativ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This review aims to (1) collect and merge recent research data on regeneration within old- and new-growth forests, (2) highlight and expand upon selected topics for additional discussion, and (3) report how shade tolerance, drought toler- ance, and inherent plasticity affect tre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l- though shade and drought tolerance have been well studied by a number of research groups, this review reveals that in-depth analysis of a single or a few species in a given area will not generate the data required to implement a successful regeneration plan. Studies using historical accounts of previous species composition, information regarding site sea- sonality, species competition, and individual responses to drought and shade are needed to (1) develop best management plans and (2) ensure future modeling experiments are focused on a greater variety of species using more innovative methods to evaluate climate change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shade tolerance drought tolerance canopy gaps invasive specie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