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褐土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34
1
作者 武爱莲 丁玉川 +4 位作者 焦晓燕 王劲松 董二伟 郭珺 王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36-743,共8页
生物炭施入土壤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固碳减排措施,可增加土壤有机碳及矿质养分含量,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及保肥能力。为探明其施入土壤后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多样性的影响,本文在盆栽试验条件下,采用Biolog与高通量测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 生物炭施入土壤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固碳减排措施,可增加土壤有机碳及矿质养分含量,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及保肥能力。为探明其施入土壤后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多样性的影响,本文在盆栽试验条件下,采用Biolog与高通量测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CK(不施生物炭)和施用5 g·kg^(-1)、10 g·kg^(-1)、30 g·kg^(-1)、60 g·kg^(-1)玉米秸秆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AWCD)、功能多样性指数以及土壤细菌的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表征土壤微生物活性的AWCD值呈下降趋势,表现为:5 g·kg^(-1)处理≈CK>10 g·kg^(-1)处理>30 g·kg^(-1)处理>60 g·kg^(-1)处理,其中CK和5 g·kg^(-1)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10 g·kg^(-1)、30 g·kg^(-1)和60 g·kg^(-1)处理在整个培养期间的AWCD值显著低于CK处理(P<0.05);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指数(H′)、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S)均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但均匀度指数(E)表现出相反趋势,5g·kg^(-1)、10 g·kg^(-1)、30 g·kg^(-1)、60 g·kg^(-1)各处理的H′较CK处理分别增加0.16%、-0.88%、-3.14%、-11.09%,S分别增加-2.82%、-11.27%、-18.31%、-47.89%,E分别增加1.14%、3.00%、3.73%和13.76%。主成分分析表明,与CK处理比较,5 g·kg^(-1)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方式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10 g·kg^(-1)、30 g·kg^(-1)和60g·kg^(-1)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方式影响显著(P<0.05)。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细菌OTU数目及丰富度指数(Chao1)呈增加趋势,5 g·kg^(-1)处理与CK处理差异不显著,而10 g·kg^(-1)、30 g·kg^(-1)、60 g·kg^(-1)处理的OTU数目较CK处理分别增加1.09%、5.26%、24.42%,Chao1分别增加5.73%、10.21%、37.68%。土壤中施用生物炭后土壤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丰度在CK处理和5 g·kg^(-1)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10g·kg^(-1)、30 g·kg^(-1)、60 g·kg^(-1)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石灰性褐土 微生物活性 微生物多样性 BIOLOG 高通量测序 细菌群落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石灰性褐土磷脂脂肪酸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2
作者 裴雪霞 党建友 +2 位作者 张定一 王姣爱 张晶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275-2280,共6页
为探索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活性的变化,研究了秸秆还田下旋耕(RT)、深松(ST)、深翻(CT)和秸秆不还田旋耕(CK)4种耕作方式对石灰性褐土磷脂脂肪酸(PLFA)特性及水解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处理的水解酶活性、养分... 为探索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活性的变化,研究了秸秆还田下旋耕(RT)、深松(ST)、深翻(CT)和秸秆不还田旋耕(CK)4种耕作方式对石灰性褐土磷脂脂肪酸(PLFA)特性及水解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处理的水解酶活性、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有较大差异;秸秆还田增加了PLFA的种类、总PLFA含量及细菌、放线菌PLFA含量,但降低了土壤真菌PLFA含量,说明真菌较细菌更能适应贫瘠的环境.深松和深翻处理的PLFA总量均高于旋耕和CK处理,两处理分别较CK处理高74.7%和53.3%,表明深松和深翻更有利于作物生长.深松和深翻还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蛋白酶和脲酶活性,为作物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利的土壤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性褐土 秸秆还田 隔年深松 深翻 连年旋耕 磷脂脂肪酸 土壤酶活性
原文传递
溶磷混合菌肥对石灰性褐土磷素养分及解析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李娜 乔志伟 +2 位作者 洪坚平 谢英荷 张平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62-668,共7页
为提高土壤中潜在磷素的有效性,提高磷肥利用率,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用不同种类的溶磷混合菌肥后石灰性土壤磷素养分及解析特性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单施有机肥相比,施用溶磷混合菌肥,可以增加油菜土壤有效磷和磷酸酶活性及油菜品质,其中... 为提高土壤中潜在磷素的有效性,提高磷肥利用率,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用不同种类的溶磷混合菌肥后石灰性土壤磷素养分及解析特性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单施有机肥相比,施用溶磷混合菌肥,可以增加油菜土壤有效磷和磷酸酶活性及油菜品质,其中施用组合溶磷细菌肥效果最显著,较之单施有机肥,土壤有效磷含量、酸碱磷酸酶活性、油菜干重、鲜重、吸磷量显著增加,分别提高15.44%、10.49%、14.25%、34.45%、27.80%、67.18%;土壤pH值和油菜叶绿素含量变化不显著.施肥可以改变土壤磷的吸附–解吸特性,与其它处理相比,施用溶磷混合菌肥,土壤最大吸磷量Xm和吸附系数k以及土壤最大缓冲容量MBC均降低,土壤磷解吸量及解析率增加,在不同种类的溶磷混合菌肥中,组合溶磷细菌处理对土壤磷的吸附–解吸影响最显著,该处理下土壤中磷的最大吸附量和土壤最大缓冲容量分别为370.88 mg/kg和502.45 mL/g,比组合溶磷真菌、组合溶磷细菌真菌复混处理分别降低了12.47%和16.19%、13.38%和14.37%.本研究表明加入溶磷混合菌肥,特别是组合溶磷细菌肥可以促进土壤磷的活化,降低吸附,减少磷素化肥的施用,提高土壤中磷素的利用率,结果可为农业生产中石灰性土壤上磷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磷混合菌肥 石灰性土壤 土壤有效磷 吸附解吸 最大缓冲容量
原文传递
施锌对石灰性褐土上小白菜光合作用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杜新民 张永清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03-1207,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采用30(低锌)、75(中锌)和120kg/hm2ZnSO4(高锌)3个施锌水平,研究施锌对山西省石灰性褐土上小白菜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NR)活性、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锌量的提... 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采用30(低锌)、75(中锌)和120kg/hm2ZnSO4(高锌)3个施锌水平,研究施锌对山西省石灰性褐土上小白菜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NR)活性、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锌量的提高,小白菜叶片各叶绿素组分含量、总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NR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并均以中锌处理最大,且中、高锌处理显著高于对照(不施锌);小白菜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持续增加,CAT、POD和SOD活性分别在低锌、中锌和高锌处理时达到最大值,所有施锌处理的3种保护酶活性均显著高于缺锌对照;各处理小白菜叶片MDA含量随着施锌量增大而逐渐降低,且所有施锌处理均显著低于缺锌对照.研究发现,施锌能有效增强石灰性褐土上小白菜叶片光合能力和氮同化能力,显著提高其抗氧化酶系活性,并以75kg/hm2ZnSO4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性褐土 小白菜 光合作用 抗氧化酶活性
下载PDF
不同水分条件下秸秆生物炭对高粱生长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南江宽 王浩 +4 位作者 王劲松 董二伟 武爱莲 焦晓燕 Louis McDonald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27-1038,共12页
【目的】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秸秆生物炭对高粱生长、养分含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的影响,以探明秸秆生物炭对高粱生长的作用效果。【方法】以高粱"晋杂34号"为供试作物,石灰性褐土为供试土壤进行盆栽试验。试验设3个... 【目的】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秸秆生物炭对高粱生长、养分含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的影响,以探明秸秆生物炭对高粱生长的作用效果。【方法】以高粱"晋杂34号"为供试作物,石灰性褐土为供试土壤进行盆栽试验。试验设3个水分处理,分别为正常供水,田间持水量的85%(W1);轻度胁迫,田间持水量的65%(W2);重度胁迫,田间持水量的45%(W3)。设5个秸秆生物炭添加量,分别占土壤干重的0、0.5%、1%、3%和6%。高粱出苗后70天调查株高,采集地上部(茎和叶),测定生物量、N、P、K、Ca、Mg、Fe、Mn、Cu和Zn的含量,同时采集土样测定pH值、EC、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Ca和Mg、有效Fe、Mn、Cu和Zn的含量。【结果】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高粱生物量和株高;施用0.5%秸秆生物炭显著增加了重度干旱胁迫条件下高粱生物量,但是当施用量>1%时不同水分条件下高粱生物量和株高均显著降低。干旱胁迫降低了高粱P含量,增加了K、Ca、Mn和Zn的含量;秸秆生物炭提高了高粱K和Zn含量,降低了N、P和Mg的含量;随着水分含量的减少,作物收获后土壤有效Mn和有效Zn含量降低;添加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K和有效Zn的含量,但是当施用量大于1%时,土壤交换性Mg、有效Fe和有效Mn的含量显著降低。【结论】供试条件下,施用0.5%秸秆生物炭能够提高高粱钾和锌的含量,促进干旱胁迫条件下(45%田间持水量)高粱的生长,但过量施用(>1%)会对高粱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生物炭 高粱 石灰性褐土 生物量 养分
下载PDF
菌肥与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北方石灰性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梁利宝 许剑敏 张小红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5-108,共4页
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山西省晋中市石灰性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无机肥、菌肥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物理性质;“有机+无机+菌肥”处理下土壤密度比“有机+无机肥”处理低3.25%,菌肥效果较为显著,单施有机... 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山西省晋中市石灰性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无机肥、菌肥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物理性质;“有机+无机+菌肥”处理下土壤密度比“有机+无机肥”处理低3.25%,菌肥效果较为显著,单施有机肥处理效果介于二者之间;“有机+无机+菌肥”处理明显地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比“有机+无机肥”处理高5.76%,菌肥作用仍然显著,单施有机肥处理与“有机+无机肥”处理差异不明显;“有机+无机+菌肥”、“有机+无机肥”处理能够有效提高2~5mrn粒径团聚体的数量,菌肥效果较为显著。“有机+无机+菌肥”、“有机+无机肥”处理间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效果表现为“有机+无机+菌肥”〉“有机+无机肥”〉有机肥〉无机肥〉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肥 石灰性土壤 物理性质 产量
下载PDF
石灰性褐土施用氮钾对青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永清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135-138,共4页
为了探讨石灰性褐土上施用钾肥对青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施钾对青椒产量及硝态氮、还原糖、蛋白及Vc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单施适量氮肥对青椒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但当氮肥用量超过0 45g/kg土时,反而导致减产。在施... 为了探讨石灰性褐土上施用钾肥对青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施钾对青椒产量及硝态氮、还原糖、蛋白及Vc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单施适量氮肥对青椒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但当氮肥用量超过0 45g/kg土时,反而导致减产。在施用氮肥的基础上配施钾肥,不仅能显著地提高青椒产量,而且能明显减少施氮对品质造成的不利影响,氮、钾之间表现出良好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性褐土 氮钾 青椒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氮钾配施对莴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杜新民 张永清 +1 位作者 吴忠红 裴雪霞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24-927,共4页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石灰性褐土上氮与钾肥配施对莴笋(Lactuca sativa L. var. angustana Irish)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适量氮肥对莴笋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但当每kg土氮用量超过0.30g时,反而导致减产。在施用氮肥的基础上配施钾...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石灰性褐土上氮与钾肥配施对莴笋(Lactuca sativa L. var. angustana Irish)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适量氮肥对莴笋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但当每kg土氮用量超过0.30g时,反而导致减产。在施用氮肥的基础上配施钾肥,不仅能显著地提高莴笋产量,而且能明显减少施氮对品质造成的不利影响,氮、钾之间表现出良好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性褐土 莴笋 氮钾配施 产量和品质
原文传递
硫酸铵与DMPP配施对石灰性褐土氮素转化及N_(2)O、CO_(2)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王亚男 闫双堆 +3 位作者 刘越 曹梦瑶 张乃于 卜玉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4-289,295,共7页
为合理利用工业副产硫酸铵,探究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配施硫酸铵对石灰性褐土中氮素转化及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剂量DMPP与硫酸铵配施后,石灰性褐土中铵态氮(NH_(4)^(+)-N)含量、硝态氮(NO_(3)^(... 为合理利用工业副产硫酸铵,探究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配施硫酸铵对石灰性褐土中氮素转化及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剂量DMPP与硫酸铵配施后,石灰性褐土中铵态氮(NH_(4)^(+)-N)含量、硝态氮(NO_(3)^(-)-N)含量、土壤pH、N_(2)O和CO_(2)排放通量和累计排放量的动态变化,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施硫酸铵的ASN处理在培养的前15天硝化作用强烈,第15天时,土壤NH_(4)^(+)-N含量降低了477.28 mg/kg,NO_(3)^(-)-N含量增高了177.03 mg/kg。添加DMPP可以明显抑制硫酸铵NH_(4)^(+)-N向NO_(3)^(-)-N转化。培养30天后,0.75%~1.75%剂量的DMPP处理的土壤NO_(3)^(-)-N含量低于ASN处理174.02~177.00 mg/kg,硝化抑制率为94.92%~95.30%,且在0.75%~1.75%浓度范围内未表现出明显的剂量差异效应。各剂量DMPP在试验期间的硝化抑制效果表现较好,其作用时长为30天以上。培养30天时,与空白CKII处理相比,单施硫酸铵T1处理的N_(2)O和CO_(2)的累计排放量分别显著增加了975.3%,126.66%(P<0.05),而添加了DMPP的T2处理相较于单施硫酸铵T1处理,N_(2)O和CO_(2)累计排放量分别显著降低了76.8%,6.22%(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CO_(2)排放通量与N_(2)O排放通量呈正相关关系,土壤pH与N_(2)O、CO_(2)排放通量呈负相关关系。硫酸铵与0.75%DMPP配合施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土壤酸化,同时短期内可以显著降低N_(2)O和CO_(2)累计排放量(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铵 石灰性褐土 3 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 氮素转化 N_(2)O CO_(2)
下载PDF
碳酸钙对砷污染石灰性褐土-玉米系统砷有效性的影响
10
作者 常会庆 周芮 +2 位作者 宋盼盼 高启亮 焦常锋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85,92,M0007,共9页
为明确碳酸钙(CaCO_(3))对石灰性褐土中砷有效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通过设置质量比为0 mg·kg^(-1)、50 mg·kg^(-1)、100 mg·kg^(-1)和200 mg·kg^(-1)的外源砷污染,研究5%(质量分数)CaCO_(3)对石灰性褐土主要理化... 为明确碳酸钙(CaCO_(3))对石灰性褐土中砷有效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通过设置质量比为0 mg·kg^(-1)、50 mg·kg^(-1)、100 mg·kg^(-1)和200 mg·kg^(-1)的外源砷污染,研究5%(质量分数)CaCO_(3)对石灰性褐土主要理化参数、砷形态特性及玉米对砷的吸收等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外源砷质量比下,CaCO_(3)添加均使土壤pH值显著上升2.14%~3.09%,土壤有机质质量比降低9%~19%。随着外源砷质量比的增加,土壤pH值逐步上升,有机质质量比先降低后增高;添加CaCO_(3)后,土壤交换态砷(Ae-As)占比和钙结合态砷(Ca-As)占比显著增加,Ca-As占比最大。玉米各部位砷质量比随外源砷质量比增加呈上升趋势,且表现为根>叶>茎>籽粒,CaCO_(3)的添加增加了玉米根、叶、茎、籽粒中砷质量比,其中,根部砷质量比增加15.0%~28.9%,籽粒砷质量比增加3.35%~6.98%,且各处理籽粒中砷质量比均小于0.5 mg·kg^(-1)。添加5%CaCO_(3)会对石灰性褐土中的砷起活化作用,但种植玉米仍然可以进行安全生产,因此,可推荐玉米在砷污染石灰性褐土土壤上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性褐土 砷污染 碳酸钙 玉米
下载PDF
草地雀麦对北京山区石灰性褐土水土保持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磊 朴顺姬 +1 位作者 孙铁军 武菊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0-185,共6页
北京山区石灰性褐土草地雀麦播种后第2a,研究了其主要生物学特性对土壤物理性质及坡地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雀麦种植1a后,4月份返青,7月份地表覆盖度可达85%以上,8月份植株密度最大,地上、地下生物量为2322.6kg/hm2和5623.0kg/... 北京山区石灰性褐土草地雀麦播种后第2a,研究了其主要生物学特性对土壤物理性质及坡地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雀麦种植1a后,4月份返青,7月份地表覆盖度可达85%以上,8月份植株密度最大,地上、地下生物量为2322.6kg/hm2和5623.0kg/hm2,且0—10cm地下生物量是草地雀麦地下水土保持功能发挥的主要部分。北京地区石灰性褐土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是坡面地表径流流失,降雨与植物生物学特性是坡地土壤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且不同因素作用大小表现为:地表径流量>降雨量>降雨强度>坡度>植被盖度>植被高度>植株密度。草地雀麦种植第2a,可以明显改善石灰性褐土土壤物理性质,减小土壤容重2.4%~9.8%,降低土壤紧实度,提高土壤入渗率,坡地地表年径流损失量与土壤侵蚀模数仅为13.5mm和105.2t/(km2.a),保水固土能力达到65.4%和98.1%,水土保持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雀麦 石灰性褐土 水土保持 灰色关联
下载PDF
硫酸铵与腐植酸及改性腐植酸配施对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越 张乃于 +2 位作者 曹梦瑶 董馨宇 闫双堆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8-165,共8页
通过室内连续培养试验,研究了石灰性褐土中硫酸铵与不同用量及改性腐植酸(HA)配施对氨挥发及氮素形态转化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腐植酸用量处理,分别为CKⅠ、ASNⅠ(硫酸铵Ⅰ)、ASNⅠ+5%HA、ASNⅠ+10%HA、ASNⅠ+15%HA、ASNⅠ+20%HA(5%、10%... 通过室内连续培养试验,研究了石灰性褐土中硫酸铵与不同用量及改性腐植酸(HA)配施对氨挥发及氮素形态转化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腐植酸用量处理,分别为CKⅠ、ASNⅠ(硫酸铵Ⅰ)、ASNⅠ+5%HA、ASNⅠ+10%HA、ASNⅠ+15%HA、ASNⅠ+20%HA(5%、10%、15%、20%为腐植酸占硫酸铵施用量的百分比)和6个改性腐植酸处理,分别为CKⅡ、ASNⅡ(硫酸铵Ⅱ)、ASNⅡ+W0、ASNⅡ+W400、ASNⅡ+W600、ASNⅡ+OHA(W0、W400、W600分别为含水量0%、400%、600%的改性腐植酸,OHA为干燥+过氧化氢氧化处理的改性腐植酸)。结果表明:培养32 d后,与单施硫酸铵处理(ASNⅠ)相比,ASNⅠ+10%HA~ASNⅠ+20%HA处理可以抑制氨挥发,其中ASNⅠ+20%HA处理抑制效果最佳,日平均氨挥发速率降幅为5.07%。腐植酸经不同改性处理后,按硫酸铵用量的20%与硫酸铵配施培养32 d后,与单施硫酸铵处理(ASNⅡ)相比,ASNⅡ+W400与ASNⅡ+W600处理加剧了土壤氨挥发,土壤氨挥发总量分别增加了50.69%和57.64%;ASNⅡ+OHA处理则明显抑制了土壤氨挥发,氨挥发总量降低了7.84%、日平均氨挥发速率降低了7.66%。分析土壤氨挥发累积量与土壤中硝态氮、铵态氮含量的相关性,氨挥发累积量与土壤硝态氮含量呈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硫酸铵辅以20%用量且经干燥+过氧化氢氧化改性的腐植酸处理可以有效抑制石灰性褐土中氨挥发损失,提高硫酸铵氮素利用率,有利于实现硫酸铵的高效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铵 腐植酸 改性 石灰性褐土 氨挥发
下载PDF
铜在石灰性褐土中的淋溶转化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程红艳 谢英荷 薛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1-134,共4页
以石灰性褐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室内土柱淋溶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相当于山西省太谷县年平均降水量条件下,铜在土壤垂直方向上的迁移转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肥力土壤中的铜在0-20 cm土层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迁移转化。淋溶后可交换态铜、有... 以石灰性褐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室内土柱淋溶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相当于山西省太谷县年平均降水量条件下,铜在土壤垂直方向上的迁移转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肥力土壤中的铜在0-20 cm土层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迁移转化。淋溶后可交换态铜、有机结合态铜、残渣态铜的含量均有所降低,碳酸盐结合态铜、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铜的含量均有所增加。有效铜在淋溶后含量增加,有机质含量越高的土壤增加越明显。在淋溶过程中有机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可交换态铜的转化,促进了有机结合态铜和残渣态铜向其它形态铜的转化,从而增加了土壤中微量元素铜的有效性。为提高土壤中微量元素铜的有效利用或防止铜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性褐土 淋溶
下载PDF
施用垃圾对石灰性土壤肥力的长期效应
14
作者 胡学峰 卜玉山 《现代农业科学》 2009年第5期95-97,104,共4页
该试验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一次施用不同数量城市生活垃圾连续5次种植油菜对褐土性土和石灰性褐土中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城市生活垃圾能够明显提高2种土壤中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养分的含量,且随施用量增... 该试验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一次施用不同数量城市生活垃圾连续5次种植油菜对褐土性土和石灰性褐土中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城市生活垃圾能够明显提高2种土壤中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养分的含量,且随施用量增加效应增加,其效果可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施用等量垃圾对于养分相对贫瘠的褐土性土的养分提高量要大于对石灰性褐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 石灰性褐土 褐土性土 养分
下载PDF
铅在石灰性褐土中的淋溶转化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程红艳 谢英荷 王菲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1年第1期88-91,共4页
以石灰性褐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室内模拟降雨淋溶土柱的方法,研究了相当于山西省太谷县平均年降水量条件下,铅在土壤垂直方向上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肥力土壤中的铅在0~20cm土层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迁移转化,肥力不同的土壤迁移转化... 以石灰性褐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室内模拟降雨淋溶土柱的方法,研究了相当于山西省太谷县平均年降水量条件下,铅在土壤垂直方向上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肥力土壤中的铅在0~20cm土层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迁移转化,肥力不同的土壤迁移转化的规律不同。淋溶后高肥力的土壤可促使其他形态的铅向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残渣态铅转化,降低了铅的有效性。为探讨铅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循环特征及污染土壤的改良和修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性褐土 淋溶 转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