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SR对深部碳酸盐岩储层的溶蚀改造——四川盆地深部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形成的重要方式 被引量:200
1
作者 朱光有 张水昌 +3 位作者 梁英波 马永生 戴金星 周国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182-2194,共13页
四川盆地海相层系发现的大气藏部含或高舍硫化氢,都发育一定厚度的优质储层,而且优质储层与硫化氢分布具有密切的关系,即气藏硫化氢含量越高,储层性质越好,气藏产能也越大。研究发现,在 TSR(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过程中,随着膏质岩类... 四川盆地海相层系发现的大气藏部含或高舍硫化氢,都发育一定厚度的优质储层,而且优质储层与硫化氢分布具有密切的关系,即气藏硫化氢含量越高,储层性质越好,气藏产能也越大。研究发现,在 TSR(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过程中,随着膏质岩类的溶解(为 TSR 反应提供 SO_4^(2-)),使储集孔隙初步得到改善;而 TSR 产生的硫化氢溶于水形成的氢硫酸,具有强烈腐蚀性,加速了储层中白云岩的溶蚀,形成孔隙极其发育的海绵状孔洞体系,并呈层状分布。电镜下可以清晰看到白云石晶面的溶蚀坑及溶孔中 TSR 产生的硫磺晶体。溶孔中自生碳酸盐的碳同位素在-10.3‰~18.2‰,而地层碳酸盐的碳同位素在+3.7‰~+0.9‰,证实了 TSR 过程中有机-无机的相互作用,即有机成因烃类中的碳转移到次生碳酸盐岩中。包裹体分析表明,次生方解石中的包体富含硫化氢,且均一温度多数在160℃以上,具备 TSR 发生的温度条件;硫化氢和硫磺的硫同位素比地层硫酸盐的硫同位素偏轻8‰左右,是 TSR 作用的证据。因此高含硫化氢气藏的优质储层是在早期埋藏溶蚀作用的基础上,后期发生 TSR 及其形成的酸性流体对深埋碳酸盐岩储层再次进行深刻改造和强烈溶蚀作用的结果;同时可以运用硫化氢来预测碳酸盐岩优质储层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R 硫化氢 埋藏溶蚀 深部碳酸盐岩储层 飞仙关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塔中北斜坡奥陶系鹰山组岩溶型储层发育模式与油气勘探 被引量:73
2
作者 杨海军 韩剑发 +3 位作者 孙崇浩 王福焕 正岩 吉云刚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9-205,共7页
塔中北斜坡奥陶系鹰山组顶部的不整合面发育大规模岩溶缝洞型优质储层,目前已探明油气储量约2×108t。岩溶型储层以大型缝洞储集空间为主,贯穿于不整合面以下200m范围内,具有非均质变化的缝洞叠置连片且呈带状展布。这套储层既与岩... 塔中北斜坡奥陶系鹰山组顶部的不整合面发育大规模岩溶缝洞型优质储层,目前已探明油气储量约2×108t。岩溶型储层以大型缝洞储集空间为主,贯穿于不整合面以下200m范围内,具有非均质变化的缝洞叠置连片且呈带状展布。这套储层既与岩溶古地貌相关,又受多成因、多期次成岩溶蚀、断裂裂缝、埋藏溶蚀叠加的综合控制,其中断裂和裂缝网络是岩溶水的主要渗滤通道,不整合岩溶控制了储层的横向展布规模,埋藏溶蚀是优化储集性能的关键。通过储层主控因素的深入分析,建立了储层叠合发育演化模式,综合预测了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指出在勘探中要注重不同井区之间的储层类型和主控因素之差异性,优选主控因素以对勘探进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北斜坡 鹰山组 碳酸盐岩 岩溶型储层 断裂 不整合岩溶 埋藏溶蚀
下载PDF
白云岩储集层埋藏溶蚀作用特征及意义——以塔里木盆地东部下古生界为例 被引量:59
3
作者 金振奎 余宽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8-434,共7页
根据岩心、薄片、物性特征及碳、氧、锶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塔里木盆地东部下古生界白云岩储集层特征、溶蚀作用特征及机理。块状溶蚀孔洞型白云岩为塔东地区最主要的储集岩类型,溶蚀孔洞以中小孔为主,分布较密集。溶蚀孔洞及裂缝充填物... 根据岩心、薄片、物性特征及碳、氧、锶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塔里木盆地东部下古生界白云岩储集层特征、溶蚀作用特征及机理。块状溶蚀孔洞型白云岩为塔东地区最主要的储集岩类型,溶蚀孔洞以中小孔为主,分布较密集。溶蚀孔洞及裂缝充填物δ18O值偏负,一般远低于围岩;δ13C值略偏负,部分正值;87Sr/86Sr值略偏高。包裹体成分中CH4、CO2含量较高,部分包裹体H2S含量也较高,包裹体形成时有机质已经进入高演化阶段,反映深埋藏环境。大量硅化作用以及较高的均一温度均反映热液活动。溶蚀作用主要包括有机酸溶蚀、热水溶蚀;酸性流体主要有有机质演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CO2、H2S,以及硫酸盐还原产生的H2S和深部火山活动带来的CO2;热流体作为酸性流体的载体,克服溶蚀作用动力学障碍,完成了对深层白云岩的溶蚀。深大断裂及其伴生断裂为热流体运移提供通道,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的晶间孔以及压实作用下形成的微裂缝使得酸性流体呈弥散状扩散并对白云岩储集层进行整体溶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东 下古生界 白云岩 溶蚀孔洞 埋藏溶蚀 酸性流体 热流体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颗粒石灰岩埋藏溶蚀作用 被引量:37
4
作者 郑和荣 刘春燕 +1 位作者 吴茂炳 王毅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5,共7页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颗粒石灰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综合研究表明,埋藏溶蚀作用可分为内源溶蚀和外源溶蚀两个作用阶段,这两种溶蚀作用的本质区别是酸性流体的来源和流体运移途径不同。埋藏溶蚀作用的流体来源于有机质在成熟作用和烃类热降...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颗粒石灰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综合研究表明,埋藏溶蚀作用可分为内源溶蚀和外源溶蚀两个作用阶段,这两种溶蚀作用的本质区别是酸性流体的来源和流体运移途径不同。埋藏溶蚀作用的流体来源于有机质在成熟作用和烃类热降解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CO2和H2S等酸性流体,内源溶蚀作用的流体来源于自身岩石颗粒中的有机质,而外源溶蚀作用流体则来源于颗粒石灰岩岩层之外的泥质烃源岩。埋藏溶蚀储层的形成是内源溶蚀和外源溶蚀共同作用的结果,早期颗粒石灰岩自身酸性流体的溶蚀作用主要形成彼此独立的小孔,后期外来酸性流体沿着不整合、断裂、裂缝和缝合线对围岩进一步溶蚀改造,地层中的矿物成分和流体的热对流是影响溶蚀储层形成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奥陶系 埋藏溶蚀作用 颗粒石灰岩 成因机理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灰岩埋藏溶蚀作用特征 被引量:32
5
作者 朱东亚 胡文瑄 +1 位作者 张学丰 金之钧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7-62,共6页
塔河油田奥陶系一间房组灰岩具有典型的埋藏溶蚀特征,埋藏溶蚀形成的次生溶蚀孔隙是塔河油田南部斜坡地区重要的油气储集空间。根据溶蚀孔的形态和溶蚀流体的来源,将埋藏溶蚀作用进一步划分为自源溶蚀作用和他源溶蚀作用两种类型。自源... 塔河油田奥陶系一间房组灰岩具有典型的埋藏溶蚀特征,埋藏溶蚀形成的次生溶蚀孔隙是塔河油田南部斜坡地区重要的油气储集空间。根据溶蚀孔的形态和溶蚀流体的来源,将埋藏溶蚀作用进一步划分为自源溶蚀作用和他源溶蚀作用两种类型。自源溶蚀作用的溶蚀流体来自灰岩内部,其侵蚀性成分为灰岩本身所含的有机质热成熟作用所释放出来的有机酸、CO2、H2S等酸性物质。由于灰岩自身所含的有机质数量少,生成的酸性物质也非常有限,所以自源溶蚀作用非常弱,只能在有机质所在位置溶蚀产生一些微小的、近圆形的、彼此孤立的溶蚀孔,是一种原位的溶蚀作用。他源溶蚀作用的溶蚀流体来自灰岩之外的烃源岩,其侵蚀性成分为烃源岩中的有机质所产生的有机酸、CO2、H2S等酸性物质。这些物质随含油气流体沿着断裂、裂缝、不整合面、缝合线等通道运移而来。他源溶蚀作用形成相对较大的溶蚀孔隙,且孔隙之间连通性好。最后给出了这两种埋藏溶蚀作用的发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奥陶系 灰岩 埋藏溶蚀作用 溶蚀孔隙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部及周缘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四段储集层特征及成因差异 被引量:25
6
作者 李勇 王兴志 +6 位作者 冯明友 曾德铭 谢圣阳 凡睿 王良军 曾韬 杨雪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2-64,共13页
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岩心的宏观与微观研究,结合相关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北部及周缘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二、四段储集层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探讨与对比。研究认为:区内灯影组二段储集层分布于地层中部,主要受丘滩复合体和表生期岩溶作... 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岩心的宏观与微观研究,结合相关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北部及周缘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二、四段储集层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探讨与对比。研究认为:区内灯影组二段储集层分布于地层中部,主要受丘滩复合体和表生期岩溶作用的共同控制,近顺层分布的拉长状孤立藻格架溶洞和残余"葡萄花边"洞构成其储集空间主体,其中部分空间被多期亮晶白云石半充填,未见有沥青分布,连通性较差,多属于低孔、低渗型储集层;灯影组四段储集层在地层中上部—顶部发育,受丘滩集合体和埋藏溶蚀作用控制明显,近顺层分布的藻格架溶孔、溶洞、晶间孔和晶间溶孔构成其主要储集空间,其中部分空间被较多沥青和少量石英半充填,几乎未见亮晶白云石分布,连通性相对较好,多属于中—低孔、低渗型储集层,局部为中高孔、中渗型。受丘滩复合体发育程度与溶蚀作用差异的共同影响,沿宁强—广元—剑阁—阆中一线分布的台地边缘是最有利于优质储集层发育的区带,深埋地表之下的广元—阆中一带则是今后该领域油气勘探的主要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北地区 震旦系 灯影组 丘滩复合体 表生岩溶 埋藏溶蚀 储集层
下载PDF
Primary Intergranular Pores in Oolitic Shoal Reservoir of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Sichuan Basin,Southwest China:Fundamental for Reservoir Formation and Retention Diagenesis 被引量:21
7
作者 谭秀成 刘宏 +5 位作者 李凌 罗冰 刘晓光 牟晓慧 聂勇 席文艳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期101-114,共14页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飞仙关) Formation oolitic shoal reservoir in the Sichuan (四川) basin (Southwest China) is currently an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highlight in China. The reservoir is widely believ...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飞仙关) Formation oolitic shoal reservoir in the Sichuan (四川) basin (Southwest China) is currently an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highlight in China. The reservoir is widely believed to be formed mainly by burial dissolution and/or dolomitization on the basis of primary intergranular pores. In this study,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study on the whole basin, the dissolution and dolomitization are suggested not to be the fundamental factor of reservoir formation and there thus may be a possible new fundamental mechanism-the preservation of primary intergranular pores, i.e., the retention diagenesis. Based on this, a complex and multi-stage reservoir evolution and formation model is proposed. In the model,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is the basis of reservoir initial formation. Subsequently, early compaction and shallow burial cementation result in the primary reservoir differentiation. Then, multi-stage burial dissolution alters and adjusts the reservoir. Because the last stage gaseous hydrocarbons have little diagenetic impact, the reservoir is formed finally. Therefore, this study presents a possible new fundamental mechanism and evolution model for the reservoir formation. The results can be applied in the regional reservoir predication and shaping exploration strategie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shoal reservoirs in other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ate reservoir oolitic shoal primary intergranular pore retention diagenesis burial dissolution dolomitization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Sichuan basin.
原文传递
塔中台地边缘上奥陶统灰岩段裂缝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以塔中Ⅰ号断裂坡折带为例 被引量:19
8
作者 周波 贾承造 +3 位作者 顾家裕 李启明 邬光辉 倨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8-203,209,共7页
根据岩心、岩石薄片的观察分析,结合阴极发光鉴定技术,确定塔中台地边缘中、上奥陶统灰岩段至少发育3期构造裂缝,其中喜马拉雅期构造裂缝显著改善储层品质。认为岩心上大量微细裂缝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渗透率,沟通大裂缝与基质孔。研究区... 根据岩心、岩石薄片的观察分析,结合阴极发光鉴定技术,确定塔中台地边缘中、上奥陶统灰岩段至少发育3期构造裂缝,其中喜马拉雅期构造裂缝显著改善储层品质。认为岩心上大量微细裂缝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渗透率,沟通大裂缝与基质孔。研究区储层发育模式强调裂缝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埋藏溶蚀是造成基质孔隙发育的主要作用,并指出下一步勘探目标是有利沉积相带中的裂缝发育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极发光 裂缝期次 埋藏溶蚀 储层发育模式 台地边缘 塔中地区
下载PDF
埋藏有机酸性流体对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储层的溶蚀改造作用:溶解动力学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黄康俊 王炜 +4 位作者 鲍征宇 谢淑云 万能 梅廉夫 钱一雄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9-300,共12页
通过白云岩化鲕粒灰岩与0.1 mol/L乙酸的旋转盘溶解动力学实验,研究了深埋藏中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伴生的有机酸对鲕粒灰岩储层的改造作用机理。结果显示,白云岩化鲕粒灰岩溶解反应的速率在3.26×10–7~6.66×10–7 mol/(cm2.s... 通过白云岩化鲕粒灰岩与0.1 mol/L乙酸的旋转盘溶解动力学实验,研究了深埋藏中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伴生的有机酸对鲕粒灰岩储层的改造作用机理。结果显示,白云岩化鲕粒灰岩溶解反应的速率在3.26×10–7~6.66×10–7 mol/(cm2.s)之间,并且溶蚀速率随温度和转速的增加而增大。反应前后样品表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相对白云石鲕粒,方解石基质溶蚀程度更大,并沿方解石填充脉溶蚀程度最大,并且在温度≥80℃时鲕粒表面出现Fe(OH)3覆盖层,可能抑制了溶蚀反应的进行。计算得到该反应过程的表观活化能(7.89~9.32 kJ/mol)以及反应后的表面形貌特征均指示该条件下的溶解反应受扩散过程控制。总的来说,埋藏条件下有机酸溶解作用是飞仙关组优质储层中次生孔隙形成不可忽略的改造过程,鲕粒间的方解石胶结物被溶蚀后形成的粒间溶孔,白云岩化鲕粒内部易容的组分溶解形成的粒内溶孔、铸模孔是主要储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仙关组 白云岩化鲕粒灰岩 埋藏溶蚀作用 有机酸流体 旋转盘酸-岩反应动力学实验 四川盆地
下载PDF
生烃伴生酸性流体对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效应的模拟实验 被引量:18
10
作者 丁茜 何治亮 +1 位作者 王静彬 朱东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3-234,共12页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是目前油气勘探聚焦的重点领域,其储层的形成和保持机制是制约深层储层预测的关键科学问题。为了明确埋藏溶蚀作用下酸性流体对碳酸盐岩储层物性的影响,有必要开展烃源岩地层孔隙生烃模拟和溶蚀模拟实验(简称生烃及...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是目前油气勘探聚焦的重点领域,其储层的形成和保持机制是制约深层储层预测的关键科学问题。为了明确埋藏溶蚀作用下酸性流体对碳酸盐岩储层物性的影响,有必要开展烃源岩地层孔隙生烃模拟和溶蚀模拟实验(简称生烃及溶蚀模拟实验),定性定量厘清中、深层埋藏环境下烃源岩与碳酸盐岩储层演化过程。采用自主研发设计的生烃模拟实验装置和溶蚀模拟实验装置,以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鹰山组灰岩和云南禄劝低成熟烃源岩为实验对象,利用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分析手段,查明中、深埋藏环境下生烃热演化过程中伴生的复杂酸性流体改造碳酸盐岩储层的过程及其控制因素,探索烃源岩生烃过程对碳酸盐岩围岩的改造规律。实验表明:中、深层埋藏环境下烃源岩热演化过程中伴生的有机酸和CO 2等酸性流体对碳酸盐岩储层产生明显溶蚀作用,扩大原有储集空间并提高孔隙度,并且随着埋藏深度增加,溶蚀作用明显减弱;流体在运移过程中是否能够改善储层物性,由流体中的碳酸钙饱和度、流体流速、水岩比以及原始孔隙结构等因素共同决定。此研究能够为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的预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酸性流体 埋藏溶蚀 深层-超深层 碳酸盐岩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复合成因碳酸盐岩储层及其动态发育过程——以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为例 被引量:15
11
作者 朱东亚 孟庆强 +1 位作者 金之钧 胡文瑄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6-35,共10页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经历大气降水的地表岩溶、有机流体的埋藏溶蚀、深部岩浆热液流体的热液溶蚀等多种类型的次生溶蚀改造作用。以塔河油田为例,奥陶系碳酸盐岩在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经历3次强烈的地表岩溶作用,分...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经历大气降水的地表岩溶、有机流体的埋藏溶蚀、深部岩浆热液流体的热液溶蚀等多种类型的次生溶蚀改造作用。以塔河油田为例,奥陶系碳酸盐岩在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经历3次强烈的地表岩溶作用,分别在塔河油田西部和南部、塔河主体区以及塔河地区西北部发育。受加里东期、晚海西期、喜马拉雅期油气充注成藏影响,碳酸盐岩在有机流体作用下发生多次埋藏溶蚀作用,叠加在早期已有储集空间之上,在塔河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尖灭线以南的碳酸盐岩中较为发育。伴随海西晚期(二叠纪)强烈而广泛的岩浆—火山活动,深部热液流体也异常活跃,使碳酸盐岩发生显著的溶蚀改造作用,主要发育在塔河地区西部和西南部且叠加在早期已有储集空间之上。由此可以看出,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的发育并不是在单一机制短期作用下形成的,而是多种流体作用复合叠加、长期动态发育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碳酸盐岩 埋藏溶蚀 地表岩溶 热液溶蚀 动态发育
原文传递
埋藏环境下碳酸盐岩建设性成岩作用类型、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荣坤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3年第1期40-49,共10页
本文通过对南方中扬子地区和北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寒武系、奥陶系埋藏成岩作用的详细研究,认为:(1)埋藏破裂、裂隙作用虽然能使岩石孔隙度有所增加。但更重要的是连通原已存在的孔隙。从而提高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2)埋藏白云化作... 本文通过对南方中扬子地区和北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寒武系、奥陶系埋藏成岩作用的详细研究,认为:(1)埋藏破裂、裂隙作用虽然能使岩石孔隙度有所增加。但更重要的是连通原已存在的孔隙。从而提高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2)埋藏白云化作用形成的晶间孔、缝、晶内孔、晶间溶孔等是油气储集的一种最有利的空间;(3)与构造作用相关的埋藏溶解作用和深部埋藏作用能形成有意义的油气储集场所。上述3冲作用相互叠加时。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将急剧提高。本文提出鄂尔多斯北缘和东缘奥陶系是油气勘探的战略远景区。同时首次提出了识别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和埋藏溶解作用的标志和际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成岩作用 破裂作用 类型
下载PDF
基于埋藏溶蚀模拟实验的白云岩储层孔隙效应研究——以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为例 被引量:12
13
作者 郑剑锋 沈安江 +2 位作者 黄理力 陈永权 佘敏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6-723,共8页
埋藏溶蚀作用是白云岩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之一,但其对储层的孔隙效应不清,从而制约埋藏溶蚀型白云岩储层的评价与勘探。以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白云岩为例,优选藻砂屑白云岩、叠层石白云岩和凝块石白云岩3种最常见的岩相为样... 埋藏溶蚀作用是白云岩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之一,但其对储层的孔隙效应不清,从而制约埋藏溶蚀型白云岩储层的评价与勘探。以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白云岩为例,优选藻砂屑白云岩、叠层石白云岩和凝块石白云岩3种最常见的岩相为样品,用0.2%的乙酸溶液代表埋藏环境中的有机酸,开展高温高压条件下、开放连续流动体系中的储层溶蚀模拟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温压条件、不同岩相特征样品的孔隙度都有所增大,但渗透率呈指数级增大;藻砂屑白云岩的储集空间类型从孔隙型演变为孔隙—孔洞型,叠层石白云岩和凝块石白云岩的储集空间类型从孔隙型演变为溶孔—溶缝型。由此说明在埋藏环境中,有机酸对白云岩具有较强的溶蚀性,白云岩储层的初始孔隙结构控制着最终储集空间类型;埋藏溶蚀作用从开始相对均匀溶蚀逐渐转变为非均匀溶蚀,导致溶孔、溶缝非均质发育,局部孔隙间连通性变好。因此埋藏溶蚀作用对改善白云岩储层渗透率的贡献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溶蚀 模拟实验 孔隙效应 白云岩储层 肖尔布拉克组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Burial Dissolution of Ordovician Granule Limestone in the Tahe Oilfield of the Tarim Basin,NW China,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8
14
作者 LIU Chunyan LIN Changsong +1 位作者 WANG Yi WU Maob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3期520-529,共10页
With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petrology, ge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some Ordovician granule limestone samples in the Tahe Oiifieid of the Tarim Basin, two stages of burial dissolution were put forward as an in-so... With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petrology, ge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some Ordovician granule limestone samples in the Tahe Oiifieid of the Tarim Basin, two stages of burial dissolution were put forward as an in-source dissolution and out-source dissolution based on macro-microcosmic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features. The main differences in the two stages are in the origin and moving pass of acid fluids. Geochemical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burial dissolution fluids might be ingredients of organic acids, CO2 and H2S associated with organic matter maturation and hydrocarbon decomposition, and the in-source fluid came from organic matter in the granule limestone itself, but the out-source was mainly from other argillaceous carbonate rocks far away. So, the forming of a burial dissolution reservoir resulted from both in-source and the out-source dissolutions. The granule limestone firstly formed unattached pinholes under in-source dissolution in situ, and afterwards suffered wider dissolution with out-source fluids moving along unconformities, seams, faults and associate fissures. The second stage was much more important, and the mineral composition in the stratum and heat convection of the fluid were also important in forming favorable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rial dissolution ORDOVICIAN formation mechanism Tahe Oilfield Tarim Basin
下载PDF
碳酸盐岩埋藏溶蚀的热力学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天付 鲍征宇 +1 位作者 崔振昂 马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9-181,共3页
碳酸盐岩在地下的溶蚀作用本质上是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的水-岩反应。分析白云石和方解石溶解反应时的吉布斯自由能增量(ΔG)后指出,在25~200℃时,白云石和方解石溶解反应的ΔG随温度变化先减后增,溶解反应先易后难;115~140℃时,... 碳酸盐岩在地下的溶蚀作用本质上是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的水-岩反应。分析白云石和方解石溶解反应时的吉布斯自由能增量(ΔG)后指出,在25~200℃时,白云石和方解石溶解反应的ΔG随温度变化先减后增,溶解反应先易后难;115~140℃时,溶解最易发生;之后,可能由于沉淀反应加剧,溶解变难。压力的影响相对较小,特别是当压力大于15 MPa时,影响微弱。在相同埋深条件下,白云石较方解石更易溶解。随着埋深的增加,方解石和白云石溶解反应的ΔG同样先减后增,并在4 300~5 000 m达最小值,即埋藏溶蚀最易发生。这为寻找良好的储集层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埋藏溶蚀 热力学分析 储集层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不同组构碳酸盐岩埋藏溶蚀实验 被引量:5
16
作者 谭飞 张云峰 +4 位作者 王振宇 董兆雄 黄正良 王前平 高君微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13-424,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受埋藏溶蚀作用控制明显,而地层深部复杂的水—岩反应造成埋藏溶蚀研究难度较大,并进而影响了储层的评价与预测。分别利用CO_2溶液和乙酸溶液为流体介质进行溶蚀模拟实验,探讨埋藏条件下温度、压力、流...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受埋藏溶蚀作用控制明显,而地层深部复杂的水—岩反应造成埋藏溶蚀研究难度较大,并进而影响了储层的评价与预测。分别利用CO_2溶液和乙酸溶液为流体介质进行溶蚀模拟实验,探讨埋藏条件下温度、压力、流体等因素对不同矿物及组构碳酸盐岩溶蚀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温度与压力升高,碳酸盐岩样品在乙酸溶液中的溶解速率均相应提高,在CO_2溶液中的溶解速率则先增加后减小,且在110℃~130℃区间内溶蚀速率最大;深埋藏环境下,各岩类溶蚀速率差异减小,并趋于一致;2)岩石矿物成分和组构,原岩初始孔隙度的大小及其连通关系,以及晶体的产状对成岩后期的埋藏溶蚀作用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不溶组分含量低、颗粒/灰泥比高、矿物成分复杂的碳酸盐岩由于组构选择性溶蚀作用而更易被溶蚀;碳酸盐岩的溶蚀速率随方解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深埋藏环境下,矿物成分含量差异对溶蚀速率的影响作用减弱;硬石膏与白云岩相伴生时,可优先溶蚀形成膏模孔,并促进白云石的溶解,改善储层效果。不同岩性,总体上灰岩较白云岩及过渡岩类更易发生埋藏溶蚀作用。结合研究区实际地质条件分析,砂屑灰岩、膏质白云岩等埋藏溶蚀强度较大,通过对原岩早期组构选择性溶蚀形成孔隙的继承和调整,叠加埋藏期岩溶作用后,可形成规模优质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埋藏溶蚀 模拟实验 组构 奥陶系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塔中地区奥陶系埋藏岩溶形成机理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4
17
作者 熊润 王振宇 张云峰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6期14-17,共4页
研究塔中奥陶统碳酸盐岩埋藏岩溶发育的地质背景、识别标志和孔隙类型,分析其形成的机理和主控因素。从成岩环境特征、酸性流体、运移通道以及运移动力等方面观察埋藏期岩溶的形成机理,分析温度压力、地层酸性水和构造断裂等因素对埋藏... 研究塔中奥陶统碳酸盐岩埋藏岩溶发育的地质背景、识别标志和孔隙类型,分析其形成的机理和主控因素。从成岩环境特征、酸性流体、运移通道以及运移动力等方面观察埋藏期岩溶的形成机理,分析温度压力、地层酸性水和构造断裂等因素对埋藏岩溶发育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期岩溶 形成机理 主控因素 奥陶系 塔中北斜坡
下载PDF
黔东三都-丹寨地区寒武系斜坡相碳酸盐岩的储集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秀莲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1-203,共13页
贵州省东部三都、丹寨地区中上寒武统富藻碳酸盐岩是典型的斜坡沉积 ,其在沉积后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 ,经受了诸多成岩环境的改造 ,发生了极大的成岩变化 ,最大的成岩变化为咸水云化 ,其他的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重结晶作用、压溶作用... 贵州省东部三都、丹寨地区中上寒武统富藻碳酸盐岩是典型的斜坡沉积 ,其在沉积后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 ,经受了诸多成岩环境的改造 ,发生了极大的成岩变化 ,最大的成岩变化为咸水云化 ,其他的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重结晶作用、压溶作用、有机溶解作用、埋藏云化作用、胶结作用及硅化作用等。成岩作用不仅使岩石 (或沉积物 )的矿物成分、结构组分、构造等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使原岩的储集性能发生很大的变化 ,即对原生孔隙或堵塞、或残留、或扩大 ,而且还可产生一系列的成岩孔缝 (次生孔缝 ) ,这些次生孔、缝对岩石储集性的良化 ,尤其是对碳酸盐岩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斜坡沉积埋藏速度快 ,较快进入埋藏成岩环境 ,所以深溶作用 (有机溶解作用 )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成孔成岩作用 ,所不同的是 :丹寨剖面该种作用较强 ,而且孔内大部分灌入沥青 ,充分说明其是聚集期孔隙 ;而三都剖面这种孔隙相对较少。总之 ,这些富藻的斜坡相碳酸盐岩经过埋藏溶解作用而形成与沥青伴生的各种溶孔 ,从而使岩层具有较好的含油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溶解 含油气性 斜坡相 聚集期孔隙
下载PDF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cond and fourth members of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in northern Sichuan Basi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被引量:2
19
作者 LI Yong WANG Xingzhi +6 位作者 FENG Mingyou ZENG Deming XIE Shengyang FAN Rui WANG Liangjun ZENG Tao YANG Xuefe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1期54-66,共13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reservoirs in the 2^(nd) and 4^(th) members of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in northern Sichua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on the basis of outcrop, drilling cor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reservoirs in the 2^(nd) and 4^(th) members of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in northern Sichua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on the basis of outcrop, drilling cores and thin section observation and geochemical analysis. The reservoirs of 2^(nd) member are distributed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stratum. The reservoir quality is controlled by supergene karst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mound-shoal complex. The bedded elongated isolated algal framework solution-cave and the residual "grape-lace" cave, which are partially filled with multi-stage dolosparite, constituted the main reservoir space of the 2^(nd) member. There is no asphalt distribution in the pores. The pore connectivity is poor, and the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the reservoir is relatively low. The reservoirs of 4^(th) member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upper and top part of the stratum. The reservoir quality is controlled by burial dissolu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mound-shoal complex. The bedded algal framework solution-pores or caves, intercrystalline pores and intercrystalline dissolved pores constituted the main reservoir space of the 4^(th) member. It's partially filled with asphalt and quartz, without any dolosparite fillings in the pores and caves. The pore connectivity is good. Most of the 4^(th) member reservoirs had medium-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and, locally, medium-high porosity and medium permeability. Affec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mound-shoal complex and heterogeneous dissolution, the platform margin along Ningqiang, Guangyuan, Jiange and Langzhong is the most favorable region for reservoir development. Deep buried Dengying Formation in the guangyuan and langzhong areas should be the most important hydrocarbon target for the future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 Basin NORTHERN SICHUAN area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mound-shoal complex SUPERGENE karst burial dissolution reservoir
下载PDF
塔中南部坡折带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溶蚀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尤东华 钱一雄 +2 位作者 李忠权 蔡习尧 李慧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2-385,共4页
塔中南部坡折带中2井良里塔格组岩石组构、阴极发光与扫描电镜及能谱资料的研究表明,岩心残留的孔洞,孔洞中充填的粗大方解石或白云石为碳酸盐矿物溶解再沉淀的产物。良里塔格组底部颗粒灰岩及其晶洞方解石比同期海水Sr同位素比值偏低,... 塔中南部坡折带中2井良里塔格组岩石组构、阴极发光与扫描电镜及能谱资料的研究表明,岩心残留的孔洞,孔洞中充填的粗大方解石或白云石为碳酸盐矿物溶解再沉淀的产物。良里塔格组底部颗粒灰岩及其晶洞方解石比同期海水Sr同位素比值偏低,反映了埋藏过程中孔隙流体的低87Sr/86Sr比值;顶部颗粒灰岩及其晶洞充填的方解石的Sr同位素则比同期海水Sr同位素比值偏高,主要是由于埋藏条件下陆源碎屑(如长石)的溶解所致。晚期充填的方解石脉及溶孔充填方解石的两相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与盐度分布进一步表明有埋藏胶结与溶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埋藏溶蚀 碳酸盐岩 良里塔格组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