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汽车前大灯反射镜大型注塑模具设计 被引量:7
1
作者 张维合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2-55,共4页
根据汽车前大灯反射镜的结构特点,设计了一副采用侧向抽芯机构、电加热管温度控制系统的大型注塑模具。分析和研究了该模具的成型零件、排气系统、浇注系统、侧向抽芯机构、温度控制系统、导向定位系统和脱模系统。生产实践证明,模具结... 根据汽车前大灯反射镜的结构特点,设计了一副采用侧向抽芯机构、电加热管温度控制系统的大型注塑模具。分析和研究了该模具的成型零件、排气系统、浇注系统、侧向抽芯机构、温度控制系统、导向定位系统和脱模系统。生产实践证明,模具结构先进合理,动作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灯反射镜 团状模塑料 侧向抽芯机构 加热管
下载PDF
稀HCl/硅烷偶联剂处理E-玻璃纤维对BMC的增强 被引量:4
2
作者 从小晔 朱红飞 +2 位作者 王晓钧 宋立园 李冰燕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8-112,共5页
采用稀HCl和硅烷偶联剂KH-570先后处理E-玻璃纤维并用于团状模塑料(BMC)的增强。结果表明:经过1 mol/L稀HCl和质量分数为1.0%硅烷偶联剂KH-570先后处理的玻璃纤维,所制得的BMC抗弯强度为65.87MPa,高于单一改性玻璃纤维制得的BMC的强度... 采用稀HCl和硅烷偶联剂KH-570先后处理E-玻璃纤维并用于团状模塑料(BMC)的增强。结果表明:经过1 mol/L稀HCl和质量分数为1.0%硅烷偶联剂KH-570先后处理的玻璃纤维,所制得的BMC抗弯强度为65.87MPa,高于单一改性玻璃纤维制得的BMC的强度。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和力学性能的分析表明:随着稀HCl浓度的增加,玻璃纤维的表面受刻蚀程度增加,表面积增大,—OH基团数量增多,有利于硅烷偶联剂KH-570与玻璃纤维表面结合产生更多的R—Si—O—基团,进而改善玻璃纤维与树脂的结合,提高BMC材料的抗弯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HCl 硅烷偶联剂KH-570 玻璃纤维 团状模塑料
下载PDF
预制整体模塑料在流道内的延伸流动及其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周铭杰 陈锋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2004年第6期44-47,共4页
理论分析了BMC(预制整体模塑料 )在注射喷嘴收敛流道内的延伸应变速率分布 ,引入延伸应变速率积来衡量BMC熔体中玻璃纤维断裂破坏及其对制品强度影响的程度。结果表明 ,延伸应变速率和延伸流道长度是喷嘴收敛流道影响制品强度的 2个因... 理论分析了BMC(预制整体模塑料 )在注射喷嘴收敛流道内的延伸应变速率分布 ,引入延伸应变速率积来衡量BMC熔体中玻璃纤维断裂破坏及其对制品强度影响的程度。结果表明 ,延伸应变速率和延伸流道长度是喷嘴收敛流道影响制品强度的 2个因素 ,而这 2个因素与流道收敛角有密切的关系 ;延伸应变速率积越大 ,制品的强度相应地越低 ;为尽可能提高BMC注射制品的机械强度 ,最后理论结合实验找出较合适的注射喷嘴收敛半角范围为 2 0~ 3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塑料 流道 注射制品 喷嘴 熔体 BMC 玻璃纤维 衡量 影响 延伸
下载PDF
物理增稠团状模塑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徐鑫敏 胡明峰 +3 位作者 张颂 季玲 夏宏伟 周权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5-81,共7页
碱土金属体系增稠的团状模塑料通常需要熟化约7 d才能用于生产,生产成本高、效率低。本文使用物理增稠剂来替代碱土金属氧化物体系增稠剂制备团状模塑料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采用椎板粘度计对团状模塑料的树脂糊粘度进行测定,分... 碱土金属体系增稠的团状模塑料通常需要熟化约7 d才能用于生产,生产成本高、效率低。本文使用物理增稠剂来替代碱土金属氧化物体系增稠剂制备团状模塑料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采用椎板粘度计对团状模塑料的树脂糊粘度进行测定,分析粘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利用平板硫化机、万能拉力机、击穿仪、高阻计等对物理增稠剂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以及其他相关性能进行测试表征,研究了物理增稠剂对团状模塑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物理增稠剂大大缩短了达到模压粘度所需的时间;其用量为不饱和树脂质量20%时的团状模塑料能够在24 h内达到模压所需粘度,而且改善了BMC的电性能,其流动性Dmin增加了6.4%,更加利于模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状模塑料 复合材料 椎板粘度计 凝胶时间 弯曲强度
下载PDF
影响块状模塑料均匀流动的主要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景强 魏无际 +1 位作者 江国栋 王庭慰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7-50,共4页
采用Brabender转矩流变仪,并结合同心圆取样测定块状模塑料(BMC)中玻纤质量分数的方法,讨论了预混料在模压中的流动性能;研究了温度、玻纤的质量分数及长度、填料粒度、增稠剂用量等因素对BMC预混料的流动粘度和玻纤在BMC材料中分布的... 采用Brabender转矩流变仪,并结合同心圆取样测定块状模塑料(BMC)中玻纤质量分数的方法,讨论了预混料在模压中的流动性能;研究了温度、玻纤的质量分数及长度、填料粒度、增稠剂用量等因素对BMC预混料的流动粘度和玻纤在BMC材料中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状模塑料 流变扭矩 玻纤分布
下载PDF
聚苯乙烯官能化及其在BMC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吴盾 章诚 +2 位作者 周安 刘春林 张刚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3-127,共5页
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仪、旋转流变仪和示差扫描量热(DSC)仪测试官能化聚苯乙烯(FPS)的FTIR、复数黏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g)。结果表明,聚苯乙烯(PS)经过官能化,FPS的FTIR在1 784 cm-1和1 808 cm-1处的峰明显变大,说明马来酸酐... 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仪、旋转流变仪和示差扫描量热(DSC)仪测试官能化聚苯乙烯(FPS)的FTIR、复数黏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g)。结果表明,聚苯乙烯(PS)经过官能化,FPS的FTIR在1 784 cm-1和1 808 cm-1处的峰明显变大,说明马来酸酐单体成功地接枝到PS大分子链上;熔体复数黏度较接枝前整体呈下降趋势,官能化反应对PS分子链有一定的降解作用,使分子量下降,Tg从100.35℃下降至93.77℃,但分子链结构未有大的转变。同时,还研究了FPS在团状模塑料(BMC)中的应用,结果表明,FPS作为低收缩添加剂添加在BMC中,其弯曲强度提高7.3 MPa,弯曲弹性模量提高517 MPa,拉伸强度提高2.4 MPa,冲击强度提高0.6 k J/m2,极限氧指数提高5%,但对BMC的抗收缩能力下降,BMC的线性收缩率从0.992%提升至1.2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 官能化 BMC 低收缩添加剂 应用
下载PDF
多孔微珠用于制备低密度BMC材料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惠 郭亮志 +1 位作者 王晓钧 钱程 《热固性树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9-33,共5页
采用多孔微珠为填料制备了不饱和聚酯低密度团状模塑料(BMC)。选取多孔微珠的粒径及掺量,短切玻璃纤维的长度及掺量为4因素,设计L16(44)正交试验,并结合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和扫描电镜(SEM)对复合体系的增强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多孔微珠为填料制备了不饱和聚酯低密度团状模塑料(BMC)。选取多孔微珠的粒径及掺量,短切玻璃纤维的长度及掺量为4因素,设计L16(44)正交试验,并结合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和扫描电镜(SEM)对复合体系的增强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轻质BMC材料的最佳条件为:多孔微珠的粒径<0.710 mm,掺量4%,短切玻纤长度6 mm,掺量30%,此时制得BMC材料密度为1.314 g/cm3,弯曲强度为81.50 MPa,满足国标GB/T 23641—2009对BMC弯曲强度的要求(≥80 MPa)。多孔微珠的蜂窝壁对树脂的固化起到了阻碍作用,固化时间延长,放热不完全,同时多孔微珠的填充使得树脂基体的应力分散不均,样品的表观密度和弯曲强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饱和聚酯树脂 多孔微珠 团状模塑料 低密度 弯曲强度
原文传递
聚酯型双键封端聚氨酯预聚物的合成及其在团状模塑料中的应用
8
作者 刘雷 杨建军 +3 位作者 吴庆云 吴明元 张建安 刘久逸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4-39,共6页
以高附着力耐温二元醇(XC-488)、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为原料,合成了聚酯型双键封端的聚氨酯预聚物(HPU),然后将不同含量的HPU与不饱和聚酯树脂、短切玻璃纤维、碳酸钙、阻燃剂等进行共混,用于团状模塑料(BMC)... 以高附着力耐温二元醇(XC-488)、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为原料,合成了聚酯型双键封端的聚氨酯预聚物(HPU),然后将不同含量的HPU与不饱和聚酯树脂、短切玻璃纤维、碳酸钙、阻燃剂等进行共混,用于团状模塑料(BMC)的制备。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仪、力学性能、吸水率、熔体流动性、耐酸碱性、耐老化测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HPU的含量为6%(质量分数,下同)时,BMC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好,此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分别为(47.24±0.42)MPa、(117.76±0.65)MPa、(33.8±0.2)kJ/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状模塑料 聚氨酯预聚物 双键封端 甲基丙烯酸羟乙酯
下载PDF
基于抽真空系统的继电器线圈BMC热固性塑料模具结构设计
9
作者 郑跃刚 金晓明 黄寅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64,71,共6页
对于原有BMC继电器线圈模具的外观较差、线圈断线丝、生产效率及合格率较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1模16腔布局的上、下双顶出系统的压注模具,通过抽真空系统结构的设计将注塑压力从原充填压力19~42 MPa降低至22~25 MPa,成型件采用电加热及... 对于原有BMC继电器线圈模具的外观较差、线圈断线丝、生产效率及合格率较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1模16腔布局的上、下双顶出系统的压注模具,通过抽真空系统结构的设计将注塑压力从原充填压力19~42 MPa降低至22~25 MPa,成型件采用电加热及电阻测温方法,上模镶件的温度控制在148~151℃之间,下模镶件的温度控制在148~151℃之间,通过实际生产验证抽真空系统的效果。该改进方案使不合格品率从0.08%降低至0.015%,生产效率提高了20%。结果表明,该模具通过抽真空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模具的可靠性及稳定性,满足自动化数字化生产线的要求,并且,提高了生产效率与产品的合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真空系统 BMC继电器线圈模具 模具设计 模流仿真验证 排气槽 溢料槽
下载PDF
三角架BMC热固性塑料柱塞式压注模具结构设计 被引量:2
10
作者 伍伟敏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6-141,共6页
针对塑件热固性塑料压注成型需要,设计了一种1模2腔布局的两板压注模具;压注浇口采用边沿式浇口,圆柱压柱进行压注,成型压注压力控制在7~32MPa之间;压注室加热采用电加热方式加热,成型件采用管道合成导热油FYD350进行加热,上模镶件的温... 针对塑件热固性塑料压注成型需要,设计了一种1模2腔布局的两板压注模具;压注浇口采用边沿式浇口,圆柱压柱进行压注,成型压注压力控制在7~32MPa之间;压注室加热采用电加热方式加热,成型件采用管道合成导热油FYD350进行加热,上模镶件的温度控制在153~156℃之间,下模镶件的温度控制在148~151℃之间;运用3种排气方式进行腔内排气;模具中,针对侧孔特征采用3个侧抽芯滑块机构来脱模,采用双边插杆先复位机构来将顶出机构先复位。结果表明,模具结构布局合理,机构设计简单,可做同类塑件压注成型的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lk molding compound团状模塑料 模具设计 压注成型 脱模
下载PDF
Study on the Electr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Carbon/Carbon Composite for Fuel Cell Bipolar Plate
11
作者 Weijen Chen Shenghsiu Tseng Yiluen Li Mingyuan Shen Mingchuen Yip 《材料科学与工程(中英文A版)》 2011年第4X期538-544,共7页
关键词 碳/碳复合材料 导热性能 燃料电池 导电性 双极板 气体泄漏 金属钼 团状模塑料
下载PDF
BMC材料等效模量建模与实验验证
12
作者 孙罕 邓琦林 《机电一体化》 2013年第5期89-92,共4页
采用二次Mori-Tanaka模型描述含有微孔和增强纤维的注塑成型BMC材料,在模型里考虑了纤维的断裂和微孔的增大所引起材料性能的改变。同时运用了两种失效判别法,即根据纤维断裂的百分率和微孔增大产生的能量变化来判断材料是否失效。通过... 采用二次Mori-Tanaka模型描述含有微孔和增强纤维的注塑成型BMC材料,在模型里考虑了纤维的断裂和微孔的增大所引起材料性能的改变。同时运用了两种失效判别法,即根据纤维断裂的百分率和微孔增大产生的能量变化来判断材料是否失效。通过模型建立BMC材料宏观与微观力学特性的关系,得到BMC材料的力学性能演化过程。最后对比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C Mori—Tanaka模型 等效模量
下载PDF
SBR改性DMC/MVQ绝缘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3
作者 武卫莉 虞文品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3-47,共5页
以硅橡胶(MVQ)为基相,以团状模塑料为增强相,以丁苯橡胶(SBR)为相容剂制备了DMC/SBR/MVQ绝缘复合材料,研究了SBR的用量对MVQ性能的影响及混合方式和硫化条件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SBR和MVQ共混制得的并用胶性能优于纯MVQ... 以硅橡胶(MVQ)为基相,以团状模塑料为增强相,以丁苯橡胶(SBR)为相容剂制备了DMC/SBR/MVQ绝缘复合材料,研究了SBR的用量对MVQ性能的影响及混合方式和硫化条件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SBR和MVQ共混制得的并用胶性能优于纯MVQ和DMC/MVQ的性能,DMC、SBR、MVQ最佳配比为60∶25∶75;其最佳的混炼方式是将MVQ和SBR分别进行混炼,白炭黑和DMC分批加入;最佳硫化条件为:温度180℃,压力1.2 MPa,时间15 min,制备的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大于4.9×1012Ω·m,SBR的加入提高了DMC/MVQ绝缘复合材料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乙烯基硅橡胶 丁苯橡胶 团状模塑料 绝缘复合材料 共混 性能
下载PDF
三角架BMC热固性塑料柱塞式压注模具结构设计
14
《橡塑智造与节能环保》 2018年第12期53-53,共1页
针对塑件热固性塑料压注成型需要,设计了一种1模2腔布局的两板压注模具;压注浇口采用边沿式浇口,圆柱压柱进行压注,成型压注压力控制在7~32MPa之间;压注室加热采用电加热方式加热,成型件采用管道合成导热油FYD350进行加热,上模镶件的温... 针对塑件热固性塑料压注成型需要,设计了一种1模2腔布局的两板压注模具;压注浇口采用边沿式浇口,圆柱压柱进行压注,成型压注压力控制在7~32MPa之间;压注室加热采用电加热方式加热,成型件采用管道合成导热油FYD350进行加热,上模镶件的温度控制在153~156℃之间,下模镶件的温度控制在148~151℃之间;运用3种排气方式进行腔内排气;模具中,针对侧孔特征采用3个侧抽芯滑块机构来脱模,采用双边插杆先复位机构来将顶出机构先复位。结果表明,模具结构布局合理,机构设计简单,可做同类塑件压注成型的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lk molding compound团状模塑料 模具设计 压注成型 脱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