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碱胁迫对羊草和向日葵的影响 被引量:103
1
作者 颜宏 赵伟 +2 位作者 盛艳敏 石德成 周道玮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497-1501,共5页
以抗盐碱性较强的单子叶植物羊草和双子叶植物向日葵为材料,对其进行中性盐、碱性盐和各种中碱性混合盐等胁迫处理,以日相对生长率(RGR)为主要胁变指标分析各种胁迫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碱性盐胁迫与中性盐胁迫实际上是既相关... 以抗盐碱性较强的单子叶植物羊草和双子叶植物向日葵为材料,对其进行中性盐、碱性盐和各种中碱性混合盐等胁迫处理,以日相对生长率(RGR)为主要胁变指标分析各种胁迫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碱性盐胁迫与中性盐胁迫实际上是既相关又有本质区别的两种不同胁迫,应该将碱性盐胁迫定义为碱胁迫,而将中性盐胁迫定义为盐胁迫.碱胁迫区别于盐胁迫的关键是高pH值.以缓冲量作为碱胁迫的胁强指标,而以盐度作为盐胁迫的胁强指标较为理想.盐碱混合胁迫时,两种胁迫表现出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胁迫 盐胁迫 缓冲量 PH值 羊草 向日葵
下载PDF
生态学中的干扰理论与应用实例 被引量:50
2
作者 魏斌 张霞 吴热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0-54,共5页
生态学中的干扰理论与应用实例魏斌张霞吴热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100871)TheoreticalAnalysisofDisturbanceinEcologyanditsApplication.WeiBin,Zh... 生态学中的干扰理论与应用实例魏斌张霞吴热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100871)TheoreticalAnalysisofDisturbanceinEcologyanditsApplication.WeiBin,ZhangXiaandWuRefe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生态理论 干扰理论 应用
下载PDF
复杂盐碱条件对向日葵胁迫作用主导因素的实验确定 被引量:63
3
作者 石德成 盛艳敏 赵可夫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61-467,共7页
将中性盐 Na Cl和 Na2 SO4 、碱性盐 Na HCO3和 Na2 CO3按不同比例混合 ,模拟出 30种盐度、碱度各不相同的复杂盐碱条件 ,并对向日葵苗进行盐碱混合胁迫处理。测定其日相对生长率 (RGR)等 7项胁变指标 ,并分析各种致胁变因素与诸项胁变... 将中性盐 Na Cl和 Na2 SO4 、碱性盐 Na HCO3和 Na2 CO3按不同比例混合 ,模拟出 30种盐度、碱度各不相同的复杂盐碱条件 ,并对向日葵苗进行盐碱混合胁迫处理。测定其日相对生长率 (RGR)等 7项胁变指标 ,并分析各种致胁变因素与诸项胁变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用盐度、缓冲量、p H和 [Cl- ]即可代表所有胁迫作用因素。用此四因素与诸项胁变值间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证明 :诸胁变指标与这四因素间均具有高度线性相关性。四因素对胁变的贡献明显不同 ,其中缓冲量和盐度是决定性的主导因素 ,p H和 [Cl- ]的作用明显次之 ,有时甚至可以忽略。分析结果表明 :缓冲量和盐度是复杂盐碱条件对向日葵胁迫作用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条件 向日葵 胁迫作用 主导因素 实验确定 盐胁迫 碱胁迫 缓冲量 盐度
下载PDF
四川盆周山地杉木人工林衰退与铝毒害阈值的探讨 被引量:43
4
作者 罗承德 张健 刘继龙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9-14,共6页
根据四川盆周山地杉木人工林调查分析数据,借鉴国内外森林土壤酸化研究方法,在立地分类基础上,确定二代杉木人工纯林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根际土壤pH 值(KCl) 、Al3+ 、Ca2+ /Al3 + 和凋落物Ca2 +/(Ca2 ... 根据四川盆周山地杉木人工林调查分析数据,借鉴国内外森林土壤酸化研究方法,在立地分类基础上,确定二代杉木人工纯林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根际土壤pH 值(KCl) 、Al3+ 、Ca2+ /Al3 + 和凋落物Ca2 +/(Ca2 + +Fe3+ + Al3+ ) 作为参数,探讨杉木人工林衰退与铝毒害阈值。研究结果表明,有的林地立地质量差,树种与立地不相适应,导致杉木人工林生产力下降;另有的林地,虽然立地条件较好,但是已出现铝毒害,导致杉木人工林衰退。铝毒害阈值是pH≤4-18 ,Al3 + ≥31-66 mg/kg,Ca2 + /Al3+ ≤1-809 mol/mol 和Ca2+ /(Ca2 + + Fe3 + + Al3+ )≤0-55 mol/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地类型 铝毒害阈值 杉木 人工林 退化
下载PDF
易地移民搬迁农户的生计恢复力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0
5
作者 李聪 王磊 +1 位作者 康博纬 高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47,共10页
依据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恢复力理论,建立农户生计恢复力指标体系,利用陕西安康山区入户调查数据测度农户生计恢复力,进而结合易地扶贫搬迁背景考察农户生计恢复力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从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学习能力三大维度实证... 依据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恢复力理论,建立农户生计恢复力指标体系,利用陕西安康山区入户调查数据测度农户生计恢复力,进而结合易地扶贫搬迁背景考察农户生计恢复力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从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学习能力三大维度实证分析后发现陕南地区农户生计恢复力整体较低;搬迁户与非搬迁户的生计恢复力有显著差异,教育投入、政府投资、社会网络紧密度、社会网络质量、家庭负担比、家庭规模是影响农户生计恢复力的主要因素;搬迁户群体内,因安置方式、搬迁类型或原居住地不同,其生计恢复力也有显著差异。据此,有针对性提出加强农户生计恢复力、改进后续扶贫搬迁工作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移民 易地扶贫 生计恢复力 缓冲能力 自组织能力 学习能力 搬迁户
下载PDF
用酸碱滴定曲线拟合参数表征土壤对酸缓冲能力的新方法 被引量:44
6
作者 成杰民 胡光鲁 潘根兴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69-573,共5页
以太湖地区3种对酸缓冲能力不同的水稻土(黄泥土、白土和乌泥土)为供试土壤,以不同pH值(pH为5.6,4.0,3.0,2.0)的模拟酸雨淋溶,研究模拟酸化条件下土壤酸碱缓冲能力的变化。根据酸碱滴定曲线,进行统计分析和数学拟合,提出以酸碱滴定曲线... 以太湖地区3种对酸缓冲能力不同的水稻土(黄泥土、白土和乌泥土)为供试土壤,以不同pH值(pH为5.6,4.0,3.0,2.0)的模拟酸雨淋溶,研究模拟酸化条件下土壤酸碱缓冲能力的变化。根据酸碱滴定曲线,进行统计分析和数学拟合,提出以酸碱滴定曲线拟合方程的斜率表征土壤酸缓冲能力的新方法。结果表明,3种供试土壤酸碱的基础缓冲能力依次为黄泥土(β=3.25)、乌泥土(3.00)、白土(1.58);土壤酸碱滴定曲线在其突跃范围内,加酸的量与pH呈显著线性负相关;直线斜率b的绝对值用以定量土壤对酸碱缓冲能力,b的绝对值越大,土壤酸碱缓冲能力越差。K值用以定量说明土壤酸碱缓冲能力的变化,当K>100%时,K值越大,土壤酸缓冲能力降低越多;当K<100%时,K值越小,土壤酸碱缓冲能力增加越大;当K≈100%(≤±5%)时,可视为土壤酸碱缓冲能力无显著变化。因新方法的理论依据仍为酸碱滴定曲线的理论,所以仅适用于反应动力学上较快的阳离子交换反应,即土壤酸碱初级缓冲体系,不适用于原生矿物的风化的土壤酸碱次级缓冲体系。其结果为研究土壤酸碱缓冲能力的变化,乃至研究土壤环境质量变化提供了可靠的定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酸碱缓冲能力 拟合参数
下载PDF
厌氧消化体系的酸碱性及其缓冲能力 被引量:23
7
作者 张旭 王宝贞 朱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492-496,共5页
厌氧消化体系的酸碱性及其缓冲能力是影响系统运行状况的重要因素。为研究体系的pH值和缓冲能力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依据溶液电中性理论,在充分分析厌氧消化体系内影响酸碱性的诸多因素和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消化液的电荷平衡方程... 厌氧消化体系的酸碱性及其缓冲能力是影响系统运行状况的重要因素。为研究体系的pH值和缓冲能力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依据溶液电中性理论,在充分分析厌氧消化体系内影响酸碱性的诸多因素和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消化液的电荷平衡方程,以此表明体系内的多相化学平衡。通过对方程确定的pH值随有机酸浓度变化曲线的讨论,指出有机酸浓度对消化液pH值的影响受体系中氨、磷酸、钙、其它离子含量及气相二氧化碳分压的制约,曲线拐点处的有机酸含量反映体系的最大缓冲能力,该值可由近似公式求得,并提出对消化液的pH值及体系的缓冲能力实施控制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值 缓冲能力 厌氧消化体系 废水处理 酸碱性
下载PDF
盐碱混合生态条件的人工模拟及其对羊草胁迫作用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8
作者 石德成 李玉明 +2 位作者 杨国会 李毅丹 赵可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323-1332,共10页
将中性盐 Na Cl和 Na2 SO4 、碱性盐 Na HCO3和 Na2 CO3按不同比例混合 ,模拟出 3 0种盐度和 p H各不相同的盐碱生态条件 ,并对羊草苗进行盐碱混合胁迫处理。测定其日相对生长率 (RGR)等 7项胁变指标 ,用数学方法分析盐度、缓冲量等各... 将中性盐 Na Cl和 Na2 SO4 、碱性盐 Na HCO3和 Na2 CO3按不同比例混合 ,模拟出 3 0种盐度和 p H各不相同的盐碱生态条件 ,并对羊草苗进行盐碱混合胁迫处理。测定其日相对生长率 (RGR)等 7项胁变指标 ,用数学方法分析盐度、缓冲量等各种胁迫因素与诸项胁变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3 0种处理均匀覆盖了总盐度 5 0~ 3 5 0 mmol/L,p H 7.1 4~1 0 .81范围内的各种盐碱条件。用盐度、缓冲量、p H和 [Cl- ]即可代表盐碱混合胁迫的所有胁迫作用因素。诸胁变指标与这 4因素间均具有高度线性相关性。4因素对胁变的贡献明显不同 ,其中缓冲量和盐度是决定性的主导因素 ,p H和 [Cl- ]的作用明显次之 ,有时甚至可以忽略。不同胁变指标与各因素的关系也有所不同。分析结果表明 :对于盐碱混合胁迫来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碱胁迫 胁迫因素 盐度 缓冲量 羊草 盐碱混合生态条件 人工模拟
下载PDF
华南大气气溶胶的污染特征及其与酸性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26
9
作者 王玮 姜振远 +1 位作者 张孟衡 王文兴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7-15,共9页
运用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我国华南地区大气气溶胶的污染特征,并探讨了气溶胶与酸性降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降水对气溶胶的数量和性质有一定影响,气溶胶酸化缓冲能力的不足,是华南地区酸性降水污染较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气溶胶 降水 粒径 缓冲 酸雨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敏感性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杨秀虹 仇荣亮 岑慧贤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1999年第2期92-95,共4页
陆地生态系统是酸沉降的最大接受者和缓冲者,故对陆地生态系统酸沉降缓冲能力及缓冲容量的研究是衡量酸沉降对生态影响和危害的中心环节。本文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陆地生态系统物质流各个环节的角度讨论了影响陆地生态系统酸沉... 陆地生态系统是酸沉降的最大接受者和缓冲者,故对陆地生态系统酸沉降缓冲能力及缓冲容量的研究是衡量酸沉降对生态影响和危害的中心环节。本文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陆地生态系统物质流各个环节的角度讨论了影响陆地生态系统酸沉降缓冲能力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研究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酸沉降 敏感性 影响因素 酸雨
下载PDF
基于超二次曲面的颗粒材料缓冲性能离散元分析 被引量:21
11
作者 王嗣强 季顺迎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6-187,共12页
自然界或工业中普遍是由非球形颗粒组成的复杂体系,与球形颗粒相比,非球形颗粒间的高离散和咬合互锁可使冲击载荷引起的能量有效衰减实现缓冲作用.基于连续函数包络的超二次曲面单元能准确地描述非球形颗粒的几何形态,并可精确地计算单... 自然界或工业中普遍是由非球形颗粒组成的复杂体系,与球形颗粒相比,非球形颗粒间的高离散和咬合互锁可使冲击载荷引起的能量有效衰减实现缓冲作用.基于连续函数包络的超二次曲面单元能准确地描述非球形颗粒的几何形态,并可精确地计算单元间的接触碰撞作用.本文采用离散元方法对冲击载荷作用下非球形颗粒物质的缓冲性能进行数值分析,并与圆柱体冲击的理论结果和球体冲击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了筒底作用力在不同颗粒层厚度和形状等因素影响下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不同颗粒形状都存在一个临界厚度H_c.当H<H_c时,缓冲率随H的增加而增加;当H>H_c时,缓冲率的变化不再显著并趋于稳定值.此外,减小颗粒表面尖锐度和增加或减小圆柱形和长方形颗粒的长宽比都会提高颗粒材料的缓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单元法 非球形颗粒 缓冲特性 临界厚度
下载PDF
化学镀镍液的缓冲容量与沉积速度的关系 被引量:18
12
作者 崔国峰 李宁 +2 位作者 黎德育 候敏 武刚 《电镀与环保》 CAS CSCD 2003年第6期19-22,共4页
研究了用于化学镀镍液中的三种不同缓冲体系的 pH值随加入酸量的变化情况 ,得出了相应的缓冲容量曲线。结果发现 ,NaAc HAc缓冲体系的缓冲性能优于柠檬酸和丁二酸组成的缓冲体系 ,并且当化学镀镍液中同时含有醋酸、丁二酸、柠檬酸和其... 研究了用于化学镀镍液中的三种不同缓冲体系的 pH值随加入酸量的变化情况 ,得出了相应的缓冲容量曲线。结果发现 ,NaAc HAc缓冲体系的缓冲性能优于柠檬酸和丁二酸组成的缓冲体系 ,并且当化学镀镍液中同时含有醋酸、丁二酸、柠檬酸和其相应的盐时 ,这种复合体系在缓冲容量上存在着一定的正协同效应。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缓冲性能较好的化学镀镍液 ,并对缓冲容量不同的溶液进行实镀测试。结果表明 ,高缓冲容量的镀镍液有着很好的 pH值稳定性和稳定的镀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 镍液 缓冲容量 沉积速度 PH值 镀速 协同效应
下载PDF
不同酸性物质对石灰性土壤的酸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姚晓芹 马文奇 楚建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68-71,共4页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酸性物质对石灰性土壤的酸化效果。结果表明,磷酸能有效地降低石灰性土壤的pH,要使土壤pH由8.89降至6.0左右,最佳酸用量为3.27g/100g土。对于pH较高的石灰性土壤,只用低pH(pH=5.5)的酸水溶液在短时间内降低土壤p...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酸性物质对石灰性土壤的酸化效果。结果表明,磷酸能有效地降低石灰性土壤的pH,要使土壤pH由8.89降至6.0左右,最佳酸用量为3.27g/100g土。对于pH较高的石灰性土壤,只用低pH(pH=5.5)的酸水溶液在短时间内降低土壤pH是不切实际的。磷酸二氢铵不仅具有很好的酸化效果,且具有很好的缓冲性能,每100g土壤加入2.3g磷酸二氢铵可使石灰性土壤pH从8.89降低到6.39,并能维持较长的酸性环境。施用5%的硫磺可在30d内使土壤pH降低到7.0~7.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物质 酸化效果 石灰性土壤 缓冲能力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方法的颗粒材料缓冲性能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14
作者 季顺迎 樊利芳 梁绍敏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4-176,共13页
在冲击荷载作用下,颗粒材料通过颗粒间的摩擦及非弹性碰撞可有效进行能量耗散实现缓冲作用.本文采用离散元方法对冲击载荷下颗粒材料的缓冲过程进行数值分析,研究不同厚度下颗粒材料的缓冲性能.计算结果表明:颗粒层厚度H是影响颗粒材料... 在冲击荷载作用下,颗粒材料通过颗粒间的摩擦及非弹性碰撞可有效进行能量耗散实现缓冲作用.本文采用离散元方法对冲击载荷下颗粒材料的缓冲过程进行数值分析,研究不同厚度下颗粒材料的缓冲性能.计算结果表明:颗粒层厚度H是影响颗粒材料缓冲性能的关键因素,并存在一个临界厚度H_c.当H<H_c时,冲击力随H的增加而降低;当H>H_c时,冲击力对H的变化不敏感并趋于稳定值.此外,在不同颗粒摩擦系数和初始密集度下对缓冲过程的离散元分析表明,光滑和疏松颗粒材料具有更好的缓冲性能.最后,对颗粒材料在冲击过程中的力链结构和底板的压力分布进行了讨论,以揭示颗粒材料缓冲性能的内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材料 离散元方法 缓冲性能 临界厚度
下载PDF
串行生产线的状态及输出与其缓冲区容量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丁广太 涂菶生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07-114,共8页
本文在极大代数线性系统的基础上,讨论了具有缓冲区的串行生产线的状态及输出的演变与其缓冲区容量大小的关系.对于定常串行生产线,得出输出状态与其缓冲区容量大小无关的结论.对于时变串行生产线,也得到了一些相似的结论.
关键词 缓冲区容量 状态 输出 串线生产线 时变线性系统
下载PDF
土壤性质对水稻土中外源镉与铅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普锦成 符娟林 章明奎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253-2258,共6页
为定量了解土壤理化性质对进入土壤中的外源镉和铅生物有效性的影响,采集了性质相差较大的16个水稻土,通过添加Cd(或Pb)培养和老化处理(Cd的加入量为0、0.2、0.5、1、2和5mg·kg-1;Pb加入量为0、20、50、100、200和500mg·kg-1... 为定量了解土壤理化性质对进入土壤中的外源镉和铅生物有效性的影响,采集了性质相差较大的16个水稻土,通过添加Cd(或Pb)培养和老化处理(Cd的加入量为0、0.2、0.5、1、2和5mg·kg-1;Pb加入量为0、20、50、100、200和500mg·kg-1,培养时间为1年),研究了不同土壤中Cd(或Pb)负荷与土壤中水溶态和交换态Cd(或Pb)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Cd(或Pb)污染水平的提高,土壤中水溶态和交换态Cd(或Pb)均显著增加,但不同土壤中水溶态和交换态Cd(或Pb)随土壤Cd(或Pb)积累的增加幅度有很大的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水稻土中水溶性Cd(或Pb)主要与土壤Cd(或Pb)污染水平和pH值有关;而交换态Cd(或Pb)主要与土壤Cd(或Pb)污染水平、pH值、CEC及质地等有关。数据显示,pH值较高、质地较黏的土壤可大大减缓因污染引起的Cd和Pb生物有效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和Pb积累 缓冲能力 有效性 水稻土
下载PDF
Geo-engineered buffer capacity of two-layered absorbing system under the impact of rock avalanches based on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被引量:15
17
作者 BI Yu-zhang HE Si-ming +5 位作者 LI Xin-po WU Yong XU Qiang OUYANG Chao-jun SU Li-Jun WANG Hao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5期917-929,共13页
Many rock avalanches were triggered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n May 12, 2008 in southwest China. Protection galleries covered with a single soil layer are usually used to protect against rockfall. Since one-layer pr... Many rock avalanches were triggered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n May 12, 2008 in southwest China. Protection galleries covered with a single soil layer are usually used to protect against rockfall. Since one-layer protection galleries do not have sufficient buffer capacity, a two-layered absorbing system has been designed. This study aims to find whether an expanded poly-styrol (EPS) cushion, which is used in the soil-covered protection galleries for shock absorption, could be positioned under dynamic loadings. The dynamic impacts of the two-layered absorbing system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rock avalanches are numerically simulated through a 2D discrete dement method. By selecting reasonable parameters, a series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find the best combination for the two- layered absorbing system. The values of the EPS layer area as a percentage of the total area were set as 0% (Sl), 22~ (S2), and 70% ($3). 22~ of the area of the EPS layer was found to be a reasonable value, an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find the best position of the EPS layer in the two-layered absorbing system. The numerical results yield useful conclusions regard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mpacting avalanches and the two-layered absorbing system. The soil layer can absorb the shock energy effectively and S2 (0.4-m thick EPS cushion covered with soil layer) is the most efficient combination, which can reduce the impact force,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combin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buffer capacity Dynamic simulation Impact force Two-layered absorbing system
下载PDF
利用乳清培养基生产乳品发酵剂的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艾黎 代敏 霍贵成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4-36,共3页
通过测试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在乳清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以期获得新型乳品发酵剂工业用培养基。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pH内控型乳清培养基缓冲能力强,增殖效果佳:嗜热链球菌经42℃培养3h后的活菌数达到0.29×109/ml,培养6h后... 通过测试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在乳清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以期获得新型乳品发酵剂工业用培养基。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pH内控型乳清培养基缓冲能力强,增殖效果佳:嗜热链球菌经42℃培养3h后的活菌数达到0.29×109/ml,培养6h后的活菌数达到0.42×109/ml。在此基础上流加20%氨水恒定pH,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活菌数达到了1.85×109/ml和3.65×108/ml,分别是不加缓冲盐培养的7倍和3.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缓冲性能 乳清培养基
下载PDF
嗜热链球菌增菌缓冲剂的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志成 蒋爱民 +2 位作者 方勇 王碧德 何玉君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2-14,共3页
为制备高浓度的嗜热链球菌(S.t)菌悬液,采用正交试验和均匀试验,对嗜热链球菌的缓冲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NaAC和CaCO3为缓冲体系效果较佳。嗜热链球菌质量浓度在以0.5g/100mL的NaAC和0.04g/100mL的CaCO3为缓冲体系的脱脂乳复原... 为制备高浓度的嗜热链球菌(S.t)菌悬液,采用正交试验和均匀试验,对嗜热链球菌的缓冲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NaAC和CaCO3为缓冲体系效果较佳。嗜热链球菌质量浓度在以0.5g/100mL的NaAC和0.04g/100mL的CaCO3为缓冲体系的脱脂乳复原中发酵,发酵液的活菌数最高,可达6.5×109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热链球菌 缓冲剂 缓冲容量 活菌数
下载PDF
柠檬酸工业废水强化镉污染土壤的电化学法修复 被引量:13
20
作者 顾莹莹 付融冰 李鸿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170-3177,共8页
通过批量解吸附实验和电化学修复实验,研究利用柠檬酸工业废水作为电化学修复的增效剂从高缓冲容量的天然土壤中去除镉的可行性。批量实验结果表明,当加入柠檬酸工业废水时,85%以上的镉能在土壤 pH≤5.0的条件下从土壤中溶解到溶液... 通过批量解吸附实验和电化学修复实验,研究利用柠檬酸工业废水作为电化学修复的增效剂从高缓冲容量的天然土壤中去除镉的可行性。批量实验结果表明,当加入柠檬酸工业废水时,85%以上的镉能在土壤 pH≤5.0的条件下从土壤中溶解到溶液中;在pH5.0~8.0范围内镉的解吸附率比用去离子水增加20%~45%。电化学修复实验结果表明,与相同pH值的HNO3相比,该废水作为电极溶液可使镉在土壤中发生明显迁移;在距离阳极0~4 cm及8~10 cm处土壤镉含量由282 mg·kg-1降低至167~200 mg·kg-1,而在距阳极4~8 cm处土壤镉含量升高至约400 mg·kg-1。经过514 h的电化学修复,约84.7%的镉可以从土壤中去除,其中约94.6%从土壤中去除的镉富集在阴极溶液中。可见柠檬酸工业废水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电化学修复增效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修复 解吸附 柠檬酸工业废水 缓冲容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