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oward Weaving a “Common Faith” in the Age of Climate Change 被引量:5
1
作者 Huey-li Li 《ECNU Review of Education》 2020年第1期88-106,共19页
Purpose:First,the article offers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Deweyan conception of“common faith”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Second,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conceptual linkages among the Confucian conception o... Purpose:First,the article offers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Deweyan conception of“common faith”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Second,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conceptual linkages among the Confucian conception of the human–nature unity,the Buddhist doctrine of“no-self,”and the Deweyan conception of common faith.Third,the article proposes a transformative pedagogical praxis that welcomes and embraces the pursuit of the intra-and intergenerational justice in this Anthropocene Age of climate change.Design/Approach/Methods:This study is based on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into interrelated issues concerning the cultivation of common faith in the age of climate change.Findings:The Confucian conception of a human–nature unity,the Buddhist doctrine of“noself,”and the Deweyan“common faith,”collectively in recognition of a coterminous coexistence of humans and the universe,can shed light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transformative climate pedagogy.Further,embracing a dialogical pluriversality,recognizing human fallibility,can cultivate a shared agency and ecological identity.Originality/Value:Grounded in the coterminous coexistence of humans and the universe,the conceptual linkages among the Confucian conception of the unity of humans and nature,the Buddhist doctrine of“no-self,”and the Deweyan common faith reveal the possibility of crosscultural collaboration for our interdependent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pedagogy CONFUCIANISM FAITH the buddhist doctrine of“no-self”
原文传递
试论陶瓷器物中的佛教艺术精神 被引量:3
2
作者 黄吉宏 《陶瓷研究》 2019年第1期32-38,共7页
中国佛教艺术受到印度“佛迹”与佛艺的双重影响,同时又在历史的演进传播中有着自身民族的独特性。本文试图聚焦佛教陶瓷造像、佛教陶瓷装饰纹样的具象,阐述陶瓷器物与佛教教理的人文化成义及“入乡随俗”过程中之民艺化、福田化特征,... 中国佛教艺术受到印度“佛迹”与佛艺的双重影响,同时又在历史的演进传播中有着自身民族的独特性。本文试图聚焦佛教陶瓷造像、佛教陶瓷装饰纹样的具象,阐述陶瓷器物与佛教教理的人文化成义及“入乡随俗”过程中之民艺化、福田化特征,揭橥其根柢不离佛陀“慈悲双运”本怀与三藏法义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器物 佛教理式 艺术精神
下载PDF
印度佛教孝道观研究
3
作者 高玉春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47-49,共3页
我国佛教学者虽然对印度佛教有无“孝”一词 ,佛典是否弘扬孝道有所争议 ,但事实却雄辩地说明释迦牟尼佛一贯倡导孝道。他不仅强调孝顺父母是“佛法”、“圣道”,而且是孝道的典范和楷模。佛教典籍无论是巴利文《经集》、小乘佛典《阿... 我国佛教学者虽然对印度佛教有无“孝”一词 ,佛典是否弘扬孝道有所争议 ,但事实却雄辩地说明释迦牟尼佛一贯倡导孝道。他不仅强调孝顺父母是“佛法”、“圣道”,而且是孝道的典范和楷模。佛教典籍无论是巴利文《经集》、小乘佛典《阿含经》,还是大乘诸多经籍 ,都毫无例外地倡导尽心孝养父母。并将孝敬父母的孝道纳入戒律之中 ,规定凡不尽心尽寿 ,供养父母者皆犯轻垢罪。探讨佛教孝道观的特色和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道 佛法 佛性 小乘 大乘 释迦牟尼 《经集》 《阿含经》 轻垢罪
下载PDF
藏传佛教辩经制度对英语辩论人才培养的启示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川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35-138,共4页
英语辩论课程及英语辩论赛事已逐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受到重视,但由于课程的新兴性和特殊性,在该课程的课堂组织、教学体系、教学理念等方面尚存在问题。分析藏传佛教辩经制度的优秀传统,借鉴其在辩经练习形式、辩论技术和辩论道德... 英语辩论课程及英语辩论赛事已逐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受到重视,但由于课程的新兴性和特殊性,在该课程的课堂组织、教学体系、教学理念等方面尚存在问题。分析藏传佛教辩经制度的优秀传统,借鉴其在辩经练习形式、辩论技术和辩论道德等方面的经验和技巧,以用之促进英语辩论课程教学理念的完善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辩经制度 英语辩论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元代佛门的义学传承——天台宗 被引量:2
5
作者 任宜敏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4-110,共7页
与昔日教创台贤之气象相比,元代的义学已可谓强弩之末。但是,学贯三教、振玄发微之人宗大匠,则所在皆有。台宗后人在经历旷日持久的山家、山外之争以后,对义学的兴趣已普遍不如其前辈浓厚,天台祖道与净土法门并行,或将禅宗的接人方... 与昔日教创台贤之气象相比,元代的义学已可谓强弩之末。但是,学贯三教、振玄发微之人宗大匠,则所在皆有。台宗后人在经历旷日持久的山家、山外之争以后,对义学的兴趣已普遍不如其前辈浓厚,天台祖道与净土法门并行,或将禅宗的接人方式、说法风格乃至禅林规制直接援入台宗讲院的做法,比比皆是。有元一代,承绪天台宗法脉的主要是“四明三家”中的南屏梵臻系大德,特别是北峰宗印门下三大高足剡源觉先、桐洲怀坦、佛光法照的传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学 天台宗 教宗天台 禅讲并行 行归净土
下载PDF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试论许地山、林清玄散文的佛理禅韵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芳 王余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74-77,共4页
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许地山、林清玄散文的最大特色是有着浓厚的佛文化色彩。二人的散文都以展现佛的悲悯情怀为主题,善于将禅的机锋和对日常生活的体悟融为一体。许地山侧重于阐释佛教"苦"、"空"的根本精神,且常... 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许地山、林清玄散文的最大特色是有着浓厚的佛文化色彩。二人的散文都以展现佛的悲悯情怀为主题,善于将禅的机锋和对日常生活的体悟融为一体。许地山侧重于阐释佛教"苦"、"空"的根本精神,且常常陷入佛理与真爱的困惑中,其散文多呈现出矛盾和迷惘的色调;林清玄多抒写从悲苦中提升、净化而来的感动和欢欣,注重开启心中的星月,其散文清澈明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地山 林清玄 散文 佛理禅韵 悲悯情怀 苦精神 感动欢欣
下载PDF
韩愈与大颠关系及成因新考 被引量:1
7
作者 谭世宝 胡孝忠 《韶关学院学报》 2007年第10期69-74,共6页
韩愈从辟佛到被贬潮州后与大颠禅师密切交往的前后经过及其原因说明:韩愈反对的是以禅宗北宗为代表的北方佛教,贬湖之后则对由怎能及其几代弟子所创立的南宗佛理有所认识。二人的交往反映了中唐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关键词 韩愈 禅宗 佛理 潮州
下载PDF
试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和禅意 被引量:1
8
作者 杨紫薇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5年第1期123-125,共3页
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他的诗空灵飘逸,意味隽永,富有禅趣与禅意,开创了"以禅入诗",将"禅趣""禅意"完美融合的诗歌新境界。这与他一生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王维 山水诗 禅趣 禅意
下载PDF
读《洛阳伽蓝记》论佛教与世俗的交互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磊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5-9,共5页
《洛阳伽蓝记》中的佛教与世俗有着特殊的相互嵌入关系:一方面佛教教义充实了世俗观念,另一方面佛教中的功德思想使得后世大兴寺庙求取无量功德。此外,在世俗建筑吸纳佛教建筑风格的同时,佛教建筑也融入世俗文化中的多种元素,丰富了佛... 《洛阳伽蓝记》中的佛教与世俗有着特殊的相互嵌入关系:一方面佛教教义充实了世俗观念,另一方面佛教中的功德思想使得后世大兴寺庙求取无量功德。此外,在世俗建筑吸纳佛教建筑风格的同时,佛教建筑也融入世俗文化中的多种元素,丰富了佛教建筑的表象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伽蓝记》 佛教教义 世俗社会
下载PDF
柳宗元的佛教戒律与孝道说 被引量:1
10
作者 杜寒风 《柳州师专学报》 2004年第2期5-7,共3页
柳宗元倡导的"统合儒释",不仅表现在思想理论方面,也表现在行为规范方面。本文通过对柳宗元的佛教戒律与孝道说的述评,指出了其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及思想局限。对今人刘光裕、杨慧文、孙昌武等人的观点也提出了不... 柳宗元倡导的"统合儒释",不仅表现在思想理论方面,也表现在行为规范方面。本文通过对柳宗元的佛教戒律与孝道说的述评,指出了其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及思想局限。对今人刘光裕、杨慧文、孙昌武等人的观点也提出了不同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佛教戒律 孝道
下载PDF
论皇侃经学思想的主体与本质
11
作者 梁满仓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1-52,共12页
皇侃《论语义疏》加入了很多玄学和佛道思想。尽管如此,儒家思想在《论语义疏》中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儒家思想主体表现出越来越开放包容的趋势,玄学和佛道思想被主动引进,而又没有改变儒家体系,这是儒家主体成熟和自信的表现。关照现实... 皇侃《论语义疏》加入了很多玄学和佛道思想。尽管如此,儒家思想在《论语义疏》中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儒家思想主体表现出越来越开放包容的趋势,玄学和佛道思想被主动引进,而又没有改变儒家体系,这是儒家主体成熟和自信的表现。关照现实是儒家思想区别于玄学佛道的鲜明特性。《论语义疏》中关于“忠”“孝”“礼”等问题的阐释,既植根于六合之内的孔子之论,又针对当时振兴儒家道德和完成礼制建设的社会现实进行议论发挥。它既不是没有任何根据的无源之水,也不是没有任何指向的抽象空谈,而是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的有机结合。因此,皇侃《论语义疏》具有鲜明的儒家特性。《论语义疏》大力阐发儒家经典的义理,使经学在思想理论形态上有了显著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侃 经学 玄学 佛学
下载PDF
汉译佛典文学的文化透视
12
作者 王胜 《潍坊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20-22,共3页
佛典在汉译的过程中 ,经历了汉文化的重新洗礼 ,获得了一种新的语言艺术风格。同时 ,佛典本身蕴涵的丰富的文学成分 ,也为中国文学增加了新的内容。
关键词 佛典文学 汉语翻译 宗教文化 文化差异
下载PDF
弘一法师书法学习观管窥
13
作者 倪旭前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3期91-96,共6页
弘一法师从自己实践经验出发,主张学书应先学篆书,要用篆隶笔意去写楷书乃至行草;除了临写篆字外,还要同时临习大楷、中楷、小楷等,各种书体都要写,采取"由博而约"的学习法;学习书法应该"入格而出格",既能学习古人... 弘一法师从自己实践经验出发,主张学书应先学篆书,要用篆隶笔意去写楷书乃至行草;除了临写篆字外,还要同时临习大楷、中楷、小楷等,各种书体都要写,采取"由博而约"的学习法;学习书法应该"入格而出格",既能学习古人名碑法帖,又能创作有别于古人范式的个性风格作品;出家人重在研究佛法,其最上乘的艺术在佛法的修行中得来。弘一这些观点是否合理,是否都适合大家学习,值得我们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弘一 学书观 篆书 佛法
下载PDF
Dalai Disavows Guardian of Buddhist Doctrine
14
作者 WEI SE 《China's Tibet》 1996年第6期6-7,共2页
Dalai Disavows Guardian of Buddhist DoctrineDalaiDisavowsGuardianofBuddhistDoctrine¥WEISEGyaiqenXudain,orDoj... Dalai Disavows Guardian of Buddhist DoctrineDalaiDisavowsGuardianofBuddhistDoctrine¥WEISEGyaiqenXudain,orDojeXudainwhichme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lai Disavows Guardian of buddhist doctrine
下载PDF
试述觉囊派教义思想的融通性
15
作者 仁可 《集宁师专学报》 2009年第2期53-58,共6页
藏传佛教各教派通过对印度佛教各种思想吸收、消化、剪裁,构建了各自的佛教教义思想,体现了藏传佛教思想的融通性。其中,觉囊派通过对"中观"、"空性"和"佛性"思想的独特理解,并以三者的融通为落脚点构建... 藏传佛教各教派通过对印度佛教各种思想吸收、消化、剪裁,构建了各自的佛教教义思想,体现了藏传佛教思想的融通性。其中,觉囊派通过对"中观"、"空性"和"佛性"思想的独特理解,并以三者的融通为落脚点构建出了系统的教义思想体系,这是对印度佛教思想的一种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觉囊派 教义思想 融通性
下载PDF
照“我”思索 能理解“佛”——沈从文的心佛思想初探
16
作者 张习涛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90-91,共2页
沈从文终生追求平等宽容的人性、慈悲忍让的人格,在创作上借改写佛经故事来重新安排"人生",将一个野蛮边地度为人间桃源,发出了"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绝响。
关键词 沈从文 心佛 水观 佛偈
下载PDF
敦煌石窟中的于阗守护神图像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粟裕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4-74,160,共21页
在张氏、曹氏归义军时期的敦煌石窟中榜题为"守护于阗国"的八位神祇以一种固定的配置方式出现在前室的盝顶甬道两披,并且其样式在长达八十余年的时间段中基本保持不变。八位守护神按照样式可以分为天王形、力士形、以及女性... 在张氏、曹氏归义军时期的敦煌石窟中榜题为"守护于阗国"的八位神祇以一种固定的配置方式出现在前室的盝顶甬道两披,并且其样式在长达八十余年的时间段中基本保持不变。八位守护神按照样式可以分为天王形、力士形、以及女性神三类。通过与长安、西域等地图像的比对可以发现:以毗沙门天王为代表的天王形守护神与开元、天宝年间的天王造像非常接近;力士形守护神、女性守护神的身上则杂糅了多地、多种的图像因素,显示出他们在形成过程中对于多种文化要素的借鉴。在他们身上呈现出的汉化倾向,可能与初盛唐时期中原王朝在于阗的经营有关,这一时期汉地文化、佛教被于阗人了解、认知,从而以汉地的造像样式为蓝本创造属于自己的守护神。此类图像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于阗"俗喜鬼神而好佛"的习俗,另一方面则是《牛角山授记》、《于阗教法史》等经典中记载的佛法衰微,是一种护国、护法思想的产物。这或与吐蕃占领于阗前,于阗乃至西域的社会动荡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阗八大守护神 汉地天王造像 西域服饰习俗 末法 汉化
原文传递
天台智顗的管理智慧
18
作者 骆海飞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3年第1期155-161,225,共8页
智顗是佛教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他在浮度诸方与住寺领众之际表现出非凡的管理智慧。他应机说法,巧结善缘,为天台宗的创立赢得了丰厚的人脉资源;他取舍进退,张弛有度,为天台宗的创立营造起良好的外部环境;他随方毗尼,与时俱进,为天台宗... 智顗是佛教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他在浮度诸方与住寺领众之际表现出非凡的管理智慧。他应机说法,巧结善缘,为天台宗的创立赢得了丰厚的人脉资源;他取舍进退,张弛有度,为天台宗的创立营造起良好的外部环境;他随方毗尼,与时俱进,为天台宗寺院的法制建设保驾护航;他躬身垂范,奖训得宜,成为天台宗僧团的现实依托与精神象征。借由非凡的管理智慧,佛教天台宗从无到有,绵延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台智顗 管理智慧 应机说法 随方毗尼 取舍进退 躬身垂范
下载PDF
齐己山水诗的艺术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介民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49-52,共4页
齐己的山水诗作有的形神兼备,超越了前人,推动了山水诗作的发展;有的诗画融合,取画法之长,补诗法之短,使诗歌成为了反映自然美的手段;有的则诗禅结合,将禅理通过对山水自然景物的感应和心理上的契合加以表现,使描绘的对象带着一种哲理... 齐己的山水诗作有的形神兼备,超越了前人,推动了山水诗作的发展;有的诗画融合,取画法之长,补诗法之短,使诗歌成为了反映自然美的手段;有的则诗禅结合,将禅理通过对山水自然景物的感应和心理上的契合加以表现,使描绘的对象带着一种哲理或者禅趣,充分显示出自然的妙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己 山水诗 自然美 形神兼备 诗禅结合
下载PDF
浅谈泉州传统佛教建筑的型制特征
20
作者 徐铭华 《福建建筑》 2007年第3期20-22,共3页
泉州素有“泉南佛国”之称,其传统的佛教建筑具有以泉州木建筑为代表的闽南建筑特色。本文从佛教教义理论与行为规则、中原官式建筑、本地民居建筑、海外建筑文化四方面入手浅谈其对泉州传统佛教建筑型制特征的影响,以期抛砖引玉,促进... 泉州素有“泉南佛国”之称,其传统的佛教建筑具有以泉州木建筑为代表的闽南建筑特色。本文从佛教教义理论与行为规则、中原官式建筑、本地民居建筑、海外建筑文化四方面入手浅谈其对泉州传统佛教建筑型制特征的影响,以期抛砖引玉,促进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传统佛教建筑 佛教教义理论与行为规则 中原官式建筑 本地民居建筑 海外建筑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