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HSI模型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繁殖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52
1
作者 王志强 陈志超 郝成元 《湿地科学》 CSCD 2009年第3期197-201,共5页
在对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繁殖生境因子进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丹顶鹤繁殖生境适宜度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对丹顶鹤的繁殖生境适宜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对所建立的... 在对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繁殖生境因子进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丹顶鹤繁殖生境适宜度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对丹顶鹤的繁殖生境适宜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对所建立的HSI模型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2003年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的适宜繁殖生境面积为385km2,次适宜繁殖生境面积为204km2,微适宜和非适宜繁殖生境面积合计为1510km2。丹顶鹤适宜繁殖生境呈条带状或块状分布,而且主要集中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利用HSI模型进行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繁殖生境适宜性评价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顶鹤 繁殖生境 适宜度指数模型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全国鸟类多样性观测网络(China BON-Birds)建设进展 被引量:53
2
作者 徐海根 崔鹏 +7 位作者 朱筱佳 雍凡 伊剑锋 张文文 李佳琦 童文君 江波 蔡蕾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共11页
鸟类分布于多种生境,对环境变化敏感,是开展生物多样性观测的重要指示生物类群。为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和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自2011年起,以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为牵头单位,联合全国... 鸟类分布于多种生境,对环境变化敏感,是开展生物多样性观测的重要指示生物类群。为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和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自2011年起,以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为牵头单位,联合全国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保护机构,开始探索建立全国鸟类观测网络。经过6 a多的努力,目前已建立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8个鸟类观测样区,包括样线1 822条、样点1 343个,其中繁殖期鸟类样点253个、越冬鸟类样点1 090个,基本建成了全国鸟类多样性观测网络。截至2016年,该观测网络共记录到鸟类22目86科943种,占中国现有记录鸟类种数的68.8%。通过观测,初步掌握了全国鸟类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部分滨海越冬水鸟栖息地因围垦开发而遭受破坏,面临着严峻威胁;一些珍稀濒危物种或拥有高种群数量(≥某物种种群数量的1%)的栖息地没有被纳入到保护范围,存在保护空缺。建议加强鸟类繁殖地、停歇地和越冬地的系统性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观测网络 鸟类 保护空缺 繁殖地 越冬地 滨海湿地
下载PDF
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繁殖生境变化及其繁殖容量分析 被引量:27
3
作者 胡远满 舒莹 +3 位作者 李秀珍 王凌 李玉祥 杨玉成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12,共6页
运用面积转换矩阵和景观指数对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繁殖生境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该地区丹顶鹤繁殖生境的面积不断减小 ,景观异质性和破碎化程度不断增强 ,生境质量不断下降。生境质量的变化将直接引起在该地区丹顶鹤繁殖数... 运用面积转换矩阵和景观指数对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繁殖生境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该地区丹顶鹤繁殖生境的面积不断减小 ,景观异质性和破碎化程度不断增强 ,生境质量不断下降。生境质量的变化将直接引起在该地区丹顶鹤繁殖数量的变化 ,从 1989~1998年 ,在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繁殖的丹顶鹤数量逐年下降 ,丹顶鹤的繁殖容量日益减小 ,原因是道路和油井开发强度的不断增大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顶鹤 繁殖生境 繁殖容量 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大鸨繁殖期觅食地的选择 被引量:23
4
作者 赵匠 万冬梅 +1 位作者 王海涛 高玮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01-504,共4页
20 0 0年和 2 0 0 1年的 4~ 7月 ,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东南部的草原地带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火烧地和非火烧地上繁殖期大鸨的觅食地选择 .结果表明 ,在火烧地和非火烧地 ,大鸨觅食地的植株高度均为 1 3cm左右 ,最高高度不超过 ... 20 0 0年和 2 0 0 1年的 4~ 7月 ,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东南部的草原地带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火烧地和非火烧地上繁殖期大鸨的觅食地选择 .结果表明 ,在火烧地和非火烧地 ,大鸨觅食地的植株高度均为 1 3cm左右 ,最高高度不超过 30cm ,植被结构上具有共性 ;植物种类丰盛密集 ,盖度较大 ,喜食的植物和昆虫丰富 .但在喜食食物选择上 ,火烧对大鸨有一定影响 .在非火烧地 ,大鸨多关注动物性食物的丰盛 ;而在火烧地则关注植物性食物的丰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鸨 繁殖期 觅食地 栖息地选择 草原
下载PDF
繁殖期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的活动区 被引量:12
5
作者 孙全辉 张正旺 +3 位作者 郑光美 张可银 阮祥峰 朱家贵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8-324,共7页
20 0 0年 3~ 8月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reevesii)繁殖期占区雄鸟的活动区进行了研究。对遥测时间超过 6 0天的 7只个体的研究表明 ,繁殖期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对活动区具有较强的依恋性 ;9... 20 0 0年 3~ 8月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reevesii)繁殖期占区雄鸟的活动区进行了研究。对遥测时间超过 6 0天的 7只个体的研究表明 ,繁殖期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对活动区具有较强的依恋性 ;90 %调和平均转换法 ( 90 %HMT)计算的繁殖期活动区大小为 46 0± 13 7hm2 (n=7) ;繁殖初期、中期和末期的活动区大小分别为 2 4 5± 6 3、 19 6± 7 5和 17 9± 6 2hm2 (n =7) ;随着繁殖期的结束活动区与日活动区呈减小趋势。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对活动区的 3个亚区 (夜栖区、觅食休憩区和过渡区 )的利用时间存在明显差异 ,活动区所在地的植被结构的不同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期 白冠长尾雉 占区雄鸟 活动区 无线电遥测
下载PDF
高山雪鸡繁殖生态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刘迺发 王香亭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0年第4期299-302,共4页
本文报道了高山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的繁殖生态,主要内容包括栖息地,活动规律,雌雄比例,求偶行为,巢和卵,孵化,雏鸟,食物和天敌。
关键词 高山雪鸡 繁殖生态
下载PDF
朱鹮的潜在繁殖地 被引量:23
7
作者 刘冬平 丁长青 楚国忠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20,共10页
利用ErdasImagine8.4和ArcViewGIS对陕西省部分地区的卫片进行解译,分析其中的栖息地组成。结果表明,现有野生朱种群的最大繁殖地—花园繁殖区的栖息地组成为:马尾松林占73.1%,次生疏林占16.9%,农田占4.8%,稀疏灌木林占4.2%,油松栎类混... 利用ErdasImagine8.4和ArcViewGIS对陕西省部分地区的卫片进行解译,分析其中的栖息地组成。结果表明,现有野生朱种群的最大繁殖地—花园繁殖区的栖息地组成为:马尾松林占73.1%,次生疏林占16.9%,农田占4.8%,稀疏灌木林占4.2%,油松栎类混交林占1.0%。使用彩色数字环标记重见法研究了朱繁殖期活动区的栖息地组成。根据花园繁殖地和朱鹮活动区内的栖息地组成,给各种栖息地赋予相应的适宜度值,以此作为朱鹮潜在繁殖地的评估标准。对卫片区域的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潜在的很适宜的繁殖地主要分布于洋县华阳镇周边、洋县花园乡周围地区、酉水河两岸山区、南郑县东南部和汉中西北部等地区,占总面积的5.2%;适宜的繁殖地占19.4%,不适宜繁殖的区域占75.4%。根据这个评估结果,野生朱鹮1995-2004年的97个巢中(花园繁殖地以外),87个(占89.7%)落入适宜的繁殖地中;野外核查的结果也表明,该评估方法的准确度达到88.4%。评估的误差主要源于遥感很难准确判别林木的生长状况(树高、胸径、密度等)和混交林中某些适于营巢的树种的存在,并忽略了小面积地块。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繁殖地 栖息地评估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下载PDF
应用Maxent模型分析秦巴地区朱鹮适宜繁殖地的分布 被引量:18
8
作者 颜文博 王琦 王超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5-193,共9页
明确濒危鸟类的潜在繁殖地分布,对制定合理有效的保护对策十分重要。本文以朱鹮(Nipponianippon)为研究对象,选取125个朱鹮巢址分布数据和9个环境因子,应用Maxent模型分析其潜在繁殖地的分布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海拔、土壤... 明确濒危鸟类的潜在繁殖地分布,对制定合理有效的保护对策十分重要。本文以朱鹮(Nipponianippon)为研究对象,选取125个朱鹮巢址分布数据和9个环境因子,应用Maxent模型分析其潜在繁殖地的分布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海拔、土壤亮度、坡度、土壤绿度是影响朱鹮繁殖地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其对模型的综合贡献值分别为38.1%、18.3%、16.4%和14.3%。朱鹮适宜繁殖地分布的最佳海拔范围是500~1200m;土壤亮度指数结果显示,适宜繁殖地的分布随着地表裸化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繁殖地的适宜度与坡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绿度指数结果显示,朱鹎繁殖地在中等程度的植被覆盖区域适宜度最高,低植被覆盖区域和高植被覆盖区域的适宜度都降低。当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abitatsuitabilityindex,HSI)阈值分别大于0.5、0.6、0.7时,研究地区内朱鹮适宜繁殖地的总面积分别是1682.63km2、944.38km2、432.96km2。本研究揭示秦巴地区适宜繁殖地的分布和面积可以满足朱鹮未来几年的自然扩散和再引入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繁殖地 Maxent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MaxEnt模型的道路对朱鹮繁殖地的影响 被引量:18
9
作者 张慧 高吉喜 +5 位作者 马孟枭 邵方泽 王桥 李广宇 仇洁 周可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52-1359,共8页
道路对野生动物适宜繁殖地影响的定量研究是目前道路生态学领域有待深入的内容之一.本文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为研究对象,利用物种分布模型(SDM)中MaxEnt模型,通过对影响朱鹮繁殖地的环境变量进行自相关分析,剔除自相关系数大于0.8的... 道路对野生动物适宜繁殖地影响的定量研究是目前道路生态学领域有待深入的内容之一.本文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为研究对象,利用物种分布模型(SDM)中MaxEnt模型,通过对影响朱鹮繁殖地的环境变量进行自相关分析,剔除自相关系数大于0.8的环境变量,最终选择了10个环境变量为朱鹮繁殖地的影响因子,分别为最冷季度平均气温、景观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坡度、坡向、距水体距离、距水田距离、距高等级公路(县级及以上道路)距离、距低等级公路(乡镇和林间道路)距离、距居住地距离.通过对环境变量的贡献率进行分析表明:最冷季度平均气温、景观类型以及距水田距离、距高等级公路距离是影响朱鹮筑巢的主要因子.分别研究了含道路变量(情景Ⅰ)、不含高等级公路(情景Ⅱ)以及不含低等级公路(情景Ⅲ)3种情景下朱鹮繁殖地适宜区分布.结果表明:道路对朱鹮繁殖地干扰影响显著,高等级公路的影响比低等级公路大,高等级公路和低等级公路的存在分别使朱鹮繁殖地适宜区的面积减小了66.23和35.69 km^2.朱鹮筑巢对高等级公路有明显的回避效应,平均回避距离为1500 m.本研究对未来制定朱鹮的保护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为工程建设项目对野生动物的环境影响定量评价提供应用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 MaxEnt模型 朱鹮 繁殖地
原文传递
陕西红碱淖遗鸥繁殖种群及其栖息地现状的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肖红 王中强 +1 位作者 胡彩娥 王艳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8年第14期54-57,共4页
对2001-2008年间红碱淖遗鸥繁殖种群数量动态及其栖息地现状进行了记述。遗鸥繁殖种群数量从2001年的87巢增长到2007年的5036巢,成为目前已知全球范围内最大遗鸥繁殖种群。2008年下降为3875巢。环志观察结果显示,不少于8.6%的遗鸥个体... 对2001-2008年间红碱淖遗鸥繁殖种群数量动态及其栖息地现状进行了记述。遗鸥繁殖种群数量从2001年的87巢增长到2007年的5036巢,成为目前已知全球范围内最大遗鸥繁殖种群。2008年下降为3875巢。环志观察结果显示,不少于8.6%的遗鸥个体于出生后第3年参与繁殖。2008年红碱淖南北两侧各有4个湖心岛,总面积约80000㎡均有遗鸥繁殖。未来红碱淖湿地仍将是遗鸥重要的繁殖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鸥 繁殖种群 栖息地 红碱淖
下载PDF
扎龙湿地丹顶鹤繁殖生境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明阳 张称意 +1 位作者 吴军 徐婷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6-80,共5页
以扎龙湿地1996、2004年丹顶鹤巢址数据、同期Landsat TM遥感图像及DMSP/OLS夜间灯光亮度数据为主要信息源,通过最大熵法(Maxent)生态位模型,建立丹顶鹤繁殖生境预测模型,采用情景分析、空间热点探测,研究丹顶鹤繁殖生境变化驱动因素。... 以扎龙湿地1996、2004年丹顶鹤巢址数据、同期Landsat TM遥感图像及DMSP/OLS夜间灯光亮度数据为主要信息源,通过最大熵法(Maxent)生态位模型,建立丹顶鹤繁殖生境预测模型,采用情景分析、空间热点探测,研究丹顶鹤繁殖生境变化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与1996年相比,2004年质量好、质量中等的丹顶鹤繁殖生境面积比例分别下降了2.87%、5.59%,高质量丹顶鹤繁殖生境(适宜性概率>0.90)空间聚集性减弱,破碎化趋势增强;人类干扰对丹顶鹤繁殖生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囚笼效应,而气候变化则驱使丹顶鹤繁殖生境分布中心向生态环境改善的方向偏移;丹顶鹤繁殖生境适宜性概率显著提高的热点,水文状况、沼泽植物的生长状况在改善,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强度在降低,而生境适宜性概率显著降低的冷点,各项环境因子趋向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顶鹤 繁殖生境 驱动因素 扎龙湿地
下载PDF
Habitat Utilization of the Sichuan Hill Partridge (Arborophila rufipectus) in the Non-breeding Period in Laojunshan Nature Reserve 被引量:10
12
作者 廖文波 李操 +1 位作者 胡锦矗 卢欣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2-178,共7页
The Sichuan Hill Partridge (Arborophila rufipectus ) requires successional broadleaf forest and their populations have declined as a result of fragmentation of endemic bird areas in subtropical forest in the mountai... The Sichuan Hill Partridge (Arborophila rufipectus ) requires successional broadleaf forest and their populations have declined as a result of fragmentation of endemic bird areas in subtropical forest in the mountains of southwestern China. In this paper, habitat utilization of the Sichuan Hill Partridge was studied in replanted broadleaf forests, in Laojunshan Nature Reserve of Sichuan, to determine the importance of habitat features, during the non-breeding period from November to December 2005. The Sichuan Hill Partridge utilized habitats within elevations of 1 000 to 1 600 m and with a south-facing slope of two to 15 degrees, close to road and forest edges. The birds preferred sites with smaller bamboo density, lower bamboo cover and snow cover and shrub cover was greater at used sites than at random sites.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food on the ground layer, topographic condition, concealment and temperature were the first four components of bird habitat selection, and the load of the first component was 29.407%. 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the Sichuan Hill Partridge might face the well-documented trade-off between food resource and predation risk when utilizing habitat. We suggest that th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successional broadleaf forest habitats will benefit the Sichuan Hill Partrid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 Hill Partridge (Arborophila rufipectus Ecological factors Non-breeding period habitat utilization
下载PDF
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is)繁殖期生境选择 被引量:8
13
作者 黄华苑 卜荣平 +2 位作者 谢海 侯绍兵 武正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6443-6451,共9页
在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山顶湖、三江源、野人湖等地区,基于植被类型、水体类型、岸边条件、卵袋悬挂物、水中覆盖物、人为干扰程度等20种生境因子,通过61个样方(26个选择样方和35个对照样方),对猫儿山小鲵繁殖期的生境选择做进行了研... 在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山顶湖、三江源、野人湖等地区,基于植被类型、水体类型、岸边条件、卵袋悬挂物、水中覆盖物、人为干扰程度等20种生境因子,通过61个样方(26个选择样方和35个对照样方),对猫儿山小鲵繁殖期的生境选择做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以下4个主要结论:(1)在基于描述型生态因子的研究中,结果显示选择样方与对照样方在水体类型、岸边条件、水中覆盖物3种因子上差异显著,而植被类型、卵袋悬挂物、人为干扰程度3种生态因子对其生境选择无显著影响。(2)基于14种数值型生态因子的研究结果显示,选择样方和对照样方间的植被盖度、水体面积、水体流速和水底泥沙比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植被盖度较低、水体面积较大的水域、水体流速低和水底泥沙比较低的水域是猫儿山小鲵的优选繁殖地。(3)基于14种数值型生态因子的逐步判别表明,通过植被盖度和水底泥沙比2个生态因子可分辨选择样方和对照样方,正确判别率达80.3%,且对于检验也具有最大的贡献值,分别为0.840和0.622。(4)对猫儿山小鲵卵袋对数和14种数值型生态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猫儿山小鲵在繁殖期生境选择与地表湿度显著正相关,与植被盖度呈显著负相关,高地表湿度和低植被盖度对猫儿山小鲵的产卵量起促进作用。猫儿山小鲵繁殖期间偏好的微生境为较低植被盖度、较大面积水体和较低流速、低水底泥沙、多水中覆盖物、复杂岸边条件的静水型水塘,与选择偏好的微生境相关的生态因子是猫儿山小鲵繁殖期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儿山小鲵 繁殖期 生境选择 生境特征
下载PDF
四川海子山黑颈鹤繁殖种群的分布与数量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楠 朱平芬 +2 位作者 万蒙 叶元兴 曲上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5-268,共4页
2007—2010年在四川海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种群的分布、数量及生存现状进行调查。共记录到2枚鹤卵、1个鹤巢和56只黑颈鹤,其中成鹤51只,占总数的91.07%;幼鹤5只,占总数的8.93%。黑颈鹤均分布于海拔4 400~4 ... 2007—2010年在四川海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种群的分布、数量及生存现状进行调查。共记录到2枚鹤卵、1个鹤巢和56只黑颈鹤,其中成鹤51只,占总数的91.07%;幼鹤5只,占总数的8.93%。黑颈鹤均分布于海拔4 400~4 556 m之间平缓的高山丘陵、湖泊地带,繁殖对和育雏群体主要出现于湖泊、河流附近的灌丛沼泽和草甸沼泽;非繁殖群体均位于距离水域较远、地势较高的草甸沼泽。在海子山保护区所在的6个乡进行入户访问调查,回答见过黑颈鹤的受访者为39户,占总数的84.8%;黑颈鹤出现在朗措、希希措、兴伊措和冲冲措等13个地点,巢和幼鹤出现于其中7个地点。黑颈鹤于每年4月上旬陆续迁到海子山保护区,随后配对并进入繁殖期,10月下旬则陆续飞往越冬区。认为海子山地区是黑颈鹤中部种群重要的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鹤 繁殖 栖息地 海子山
下载PDF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Anuran Communities in the Urban, Sub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Shanghai, China 被引量:6
15
作者 Xiaoxiao SHU Wei ZHANG +4 位作者 Ben LI Enle PEI Xiao YUAN Tianhou WANG Zhenghuan WANG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6年第4期287-294,共8页
There is a dearth of information on the effects of landscape and microhabitat variabl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anurans in areas of rapid urban development, in both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s. Therefore, we studi... There is a dearth of information on the effects of landscape and microhabitat variabl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anurans in areas of rapid urban development, in both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s. Therefore, we studied 24 Wetlands sites from the center of Shanghai city, China extending outward to rural areas. Sampling was performed from May through July 2014. Urbanization was categorized by the proportion of hard ground cover. Transect sampling and 'calling' survey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d the richness and density of anurans; microhabitat factors were recorded simultaneously.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Kruskal-Wallis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analyze differences of total density, species richness and density of individual anuran species in the three urbanization levels; redundancy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uran density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Species richness was lowest in the areas where the proportion of hard ground cover was 〉 80%, and the total density of anurans was highest in the areas where coverage of the hard ground cover was 〈 30%. We recorded five species belonging to four genera and four families and an individual anuran species that had varied representations in urban environments. Beijing gold-striped pond frogs (Pelophylax plancyi) and Zhoushan toads (Bufo gargarizans) appeared to be well adapted to the Shanghai metropolis. Large water environments and aquatic vegetation (floating-leaves and emergent vegetation) were indicators of the presence of Beijing gold-striped pond frogs. The density of black-spotted pond frog (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 was at the lowest density in the areas where hard ground coverage was 〉 80%, and tended to prefer larger bodies of water. Hong Kong rice-paddy frogs (Fejervarya multistriata) and ornamented pygmy frogs (Microhyla achatina) both suffered severely from cropland loss due to urban development. Bare land around breeding grounds was important for Hong Kong rice-paddy frogs, since it usu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tropical regions rapid urbanization AMPHIBIAN habitat variable breeding seasons
下载PDF
白腹锦鸡雌鸟繁殖期的活动区和栖息地选择 被引量:6
16
作者 康明江 郑光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58-562,共5页
2006年3—9月,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和系统搜索法对四川省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白腹锦鸡雌鸟的繁殖期活动区和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对遥测时间超过4个月的3只雌性个体的研究表明:白腹锦鸡雌鸟的繁殖期活动区面积为(31.16±26.02)h... 2006年3—9月,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和系统搜索法对四川省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白腹锦鸡雌鸟的繁殖期活动区和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对遥测时间超过4个月的3只雌性个体的研究表明:白腹锦鸡雌鸟的繁殖期活动区面积为(31.16±26.02)hm2,核心区面积为(10.06±8.47)hm2;繁殖鸟的活动区在产卵前后有明显变化,算术中心距离超过300 m,未繁殖鸟不明显.白腹锦鸡雌鸟主要选择较稀疏、稍矮、盖度较大、倒木数少的乔木环境和较密而盖度较大的灌木、草本植物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腹锦鸡雌鸟 繁殖期 活动区 栖息地选择
下载PDF
Breeding Habitat Selection of Reeves’s Pheasant (Syrmaticus reevesii) in Dongzha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Henan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7
17
作者 徐基良 张晓辉 +4 位作者 张正旺 郑光美 阮祥锋 张可银 溪波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8-204,共7页
Reeves's Pheasant (Syrmaticus reevesii) is a threatened pheasant species endemic to China. The habitat use of territorial male birds was surveyed by the help of live decoys in a core area of Dongzhai NationaI Natur... Reeves's Pheasant (Syrmaticus reevesii) is a threatened pheasant species endemic to China. The habitat use of territorial male birds was surveyed by the help of live decoys in a core area of Dongzhai NationaI Nature Reserve. The breeding habitat selection of this pheasant was examined at two scales (115 m and 250 m scale, i.e. 4.15 hm^2 and 19.63 hm^2, respectively), inclu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t distance scale. Investigation was based on line transect, RS and GIS in Dongzhai National Natural Reserve from 2001 to 2003. Moreover, a range of habitat variabl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used and control points at each scale, and stepwise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applied to select the key scale and the key habitat factors in relation to breeding habitat selection of this bird. Our results stated that the territorial males at Baiyun occurred mostly in mixed forests, followed by fir forests, pine forests, shrubs, and broadleaf forests. The area of conifer forests was the key factor influencing habitat selection of this bird in breeding period at the scales of 115 m and 250 m, and the proximity of farmland was important for habitat selection in breeding seasons. Furthermore, Reeves's Pheasant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cale of 115 m. When considering a range of habitat variables at all scales within a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the leading factors having effect on habitat selection in the breeding period were areas of conifer forests at 115 m scale and the distance to farmland. In addition, these abov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suitable habitat, and optimizing the habitat configuration are important in promoting conservation of this bird. However, it also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initiating future researches on the conifer forest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population of Reeves's Pheasants, which would be beneficial to promote the habitat conservation of this pheasant more eff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rmaticus reevesii breeding period habitat selection
下载PDF
基于TM与ASAR遥感数据的扎龙丹顶鹤繁殖栖息地多尺度特征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春悦 江红星 +2 位作者 张树清 侯韵秋 陆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91-498,共8页
选取扎龙保护区Landsat TM及Envisat ASAR双极化(HH/HV)两种遥感数据源,利用丹顶鹤巢址GPS位点数据(n=28),在8个尺度(30~240m)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建立丹顶鹤繁殖栖息地选择模型,从而确定不同尺度下栖息地选择关键影响因子;并通过... 选取扎龙保护区Landsat TM及Envisat ASAR双极化(HH/HV)两种遥感数据源,利用丹顶鹤巢址GPS位点数据(n=28),在8个尺度(30~240m)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建立丹顶鹤繁殖栖息地选择模型,从而确定不同尺度下栖息地选择关键影响因子;并通过对比两种遥感影像数据模型,探讨了雷达影像在不同尺度下对模型预测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数据集的回归模型总体精度均较理想(≥69.0%).在30m尺度下,TM数据集模型中仅穗帽变换绿度分量(TCA_2)以系数为负值进入模型,表明该尺度下丹顶鹤避免选择植被密度较高的芦苇沼泽;60~120m尺度下,两种数据集模型的主成分变换中第二主成分(PCA_2)系数均为正值,表明该尺度下丹顶鹤对植被覆盖度和长势要求较高,有利于增强其隐蔽性;90m尺度交叉极化(HV)的后向散射系数信息进入混合模型,表明该尺度下水分条件是丹顶鹤栖息地选择的重要因子;>120m尺度下,两种数据源的纹理信息开始进入模型,说明较大尺度下丹顶鹤栖息地选择对植被特性的要求降低,而对人为干扰因子的敏感度增强.在不同尺度的混合模型中,ASAR变量的纳入均显著提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 TM ENVISAT ASAR LOGISTIC回归 多尺度 丹顶鹤 繁殖栖息地
原文传递
黑嘴鸥繁殖栖息地动态遥感监测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春悦 张树清 +3 位作者 江红星 李晓峰 那晓东 温兆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285-4294,共10页
以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研究区,结合黑嘴鸥巢址GPS点,利用1992、2002和2007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作为主要信息源,借助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技术,在获取栖息地植被类型信息的基础上,采用非等密度亚像元模型反演碱蓬植被覆盖度信... 以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研究区,结合黑嘴鸥巢址GPS点,利用1992、2002和2007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作为主要信息源,借助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技术,在获取栖息地植被类型信息的基础上,采用非等密度亚像元模型反演碱蓬植被覆盖度信息,提取研究区黑嘴鸥适宜繁殖栖息地动态变化情况,并进一步对其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5a间,在自然和人为的双重干扰下,研究区内碱蓬滩面积由4772.3 hm2减少到4062.2hm2,年变化率为-47.34 hm2/a。碱蓬植被覆盖度均值由1992年的(27.6±3.8)%增长到2002年的(35.4±2.0)%,至2007年达到(53.1±4.5)%。同时,利用2002、2007年黑嘴鸥巢址GPS位点,提取对应年份黑嘴鸥繁殖栖息地碱蓬群落覆盖度,其均值分别为(35.08±4.8)%和(37.58±7.6)%,无差异显著性(P=0.066)。结合黑嘴鸥繁殖栖息地选择的水源和干扰距离等因子,叠加分析表明核心区黑嘴鸥适宜繁殖栖息地面积由1992年的2063.1 hm2小幅增加到2002年的2158.0 hm2(4.6%),到2007年间大幅减少到1723.1 hm2(-20.2%),年降幅高达86.97hm2/a。按照2002~2007年碱蓬覆盖度变化率水平计算,盐城保护区核心区黑嘴鸥适宜繁殖栖息地将在19.8a后全部消失。有关研究成果,可为保护区黑嘴鸥及其繁殖栖息地的保护、管理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特定栖息地的监测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嘴鸥 繁殖栖息地 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遥感 植被覆盖度
下载PDF
辽河口湿地黑嘴鸥繁殖栖息地的动态变化、保存与恢复 被引量:6
20
作者 周洁 李迪华 +1 位作者 任君为 刘德天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3-128,共6页
辽宁盘锦的辽河口湿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黑嘴鸥繁殖栖息地。利用数据收集、现场踏勘、遥感解译和GIS地理空间分析的技术手段分析了1995年至今的黑嘴鸥繁殖栖息地选择变化;从食物因素、水分因素、筑巢地植被因素等方面探讨了黑嘴鸥繁殖... 辽宁盘锦的辽河口湿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黑嘴鸥繁殖栖息地。利用数据收集、现场踏勘、遥感解译和GIS地理空间分析的技术手段分析了1995年至今的黑嘴鸥繁殖栖息地选择变化;从食物因素、水分因素、筑巢地植被因素等方面探讨了黑嘴鸥繁殖栖息地功能适宜性的变化;用景观指数分析了黑嘴鸥繁殖栖息地的完整性变化。根据分析所得的黑嘴鸥繁殖栖息地适宜性等级评价选取黑嘴鸥繁殖栖息地恢复的关键区域,并讨论了关键区域内栖息地的恢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黑嘴鸥 繁殖生境 动态变化 生态恢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