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8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 被引量:476
1
作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3 位作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 刘新峰 刘鸣 崔丽英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83-691,共9页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和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在2015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近3年来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和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在2015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近3年来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这一指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再通方式的选择、治疗时间窗以及围手术期管理进行了广泛的更新和改写,旨在为临床实践给予规范性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卒中 机械取栓 血栓溶解疗法
原文传递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2 被引量:180
2
作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3 位作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 刘新峰 彭斌 王拥军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65-580,共16页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和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在《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的基础上,结合近3年来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我国的临床实际,制订了《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和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在《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的基础上,结合近3年来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我国的临床实际,制订了《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2》。这一指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流程管理、术前评估、血管内治疗策略、围手术期管理、体系建设和人员培训进行了广泛更新,旨在为临床实践给予规范性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卒中 机械取栓 溶栓治疗 指南
原文传递
恩必普软胶囊治疗中度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多中心开放临床研究 被引量:161
3
作者 崔丽英 李舜伟 +22 位作者 吕传真 董强 董鹏 史朗峰 黄鉴政 毛善英 张朝东 曹云鹏 聂莹雪 王维治 梁庆成 杨春晓 董为伟 李光勤 彭国光 罗祖明 何俐 万琪 韩军良 黄如训 李玲 李承宴 蒙振中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12-115,共4页
目的 进一步观察国家一类新药dl 3 正丁基苯酞软胶囊(恩必普软胶囊)对中度急 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对144例脑梗患者死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研 究(Ⅰ组),其中用药组每次口服dl 3 正丁基苯酞软胶囊200mg,4次/... 目的 进一步观察国家一类新药dl 3 正丁基苯酞软胶囊(恩必普软胶囊)对中度急 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对144例脑梗患者死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研 究(Ⅰ组),其中用药组每次口服dl 3 正丁基苯酞软胶囊200mg,4次/d,1个疗程为20d;对照组用 安慰剂替代dl 3 正丁基苯酞软胶囊。对299例患者进行多中心开放研究(Ⅱ组),服药方法同Ⅰ组用 药组。两组患者基础用药均为复方丹参注射液。 结果 Ⅰ组和Ⅱ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1%和 63.9%,治疗后第11天和第21天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和生活能力状态量表的评分较治疗前,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dl 3 正丁基苯酞软胶囊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肝功能异常,以丙氨酸氨 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轻度和中度升高为主,Ⅰ组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为 1.4%,Ⅱ组为8.7%。停药后,ALT和AST均可恢复至正常水平。1例患者用药3d后出现腹泻,停 药后症状消失。 结论 dl 3 正丁基苯酞软胶囊对中度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急性期疗效显著,不良反 应可逆,临床应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必普软胶囊 药物治疗 中度急性缺血性卒中 多中心开放 神经功能 丹参注射液
下载PDF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现状 被引量:100
4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23-228,共6页
目的按照国家和国际治疗指南,评估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治疗状况。方法2006年7月1日至11月30日在全国62家医院前瞻性地收集诊断为新发急性脑卒中(脑梗死和脑出血)的所有成人(≥15岁)病例的治疗用药数据。结果筛查了13038... 目的按照国家和国际治疗指南,评估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治疗状况。方法2006年7月1日至11月30日在全国62家医院前瞻性地收集诊断为新发急性脑卒中(脑梗死和脑出血)的所有成人(≥15岁)病例的治疗用药数据。结果筛查了13038例患者,其中符合入组标准的6416例,缺血性脑卒中74.5%(478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从发病到医院时间平均为20.0h(3.8~59.0h),发病3h内到医院的有1019例(21.3%),溶栓治疗只有1.9%(91/4783例),用神经保护剂和中药治疗的分别为75.9%和83.1%,抗血小板治疗的有80.5%,23.5%的脑卒中患者既未得到溶栓治疗,也未得到阿司匹林治疗。结论目前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现状喜忧参半:阿司匹林的应用虽然与指南存在差距,但是基本达到西方的应用水平;临床过多使用神经保护剂和中药,而确实有效的溶栓治疗却远远不够,脑卒中发生以后到医院的时间明显长于国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卒中 药物疗法 中国
原文传递
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71
5
作者 张文婷 陈茂刚 +3 位作者 张敏 王启章 徐格林 刘新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8-171,共4页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年复发率及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的队列研究方法,共纳入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60例,根据2年随访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106例)和无复发组(754例)。并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年复发率及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的队列研究方法,共纳入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60例,根据2年随访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106例)和无复发组(754例)。并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261例,小动脉闭塞型(SAO)186例、心源性栓塞型(CES)191例、其他明确病因或不明原因型(UND)222例,随访2年,观察不同病因分型脑卒中复发率的差异,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相关因素。结果复发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无复发组明显升高(P<0.05,P<0.01);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较无复发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脑卒中106例,其中LAA 29例,SAO 22例,CES 36例,UND 19例。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纤维蛋白原、TOAST分型及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相关。结论不同病因型脑卒中2年复发率存在差异;纤维蛋白原、TOAST病因分型及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也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卒中 复发 高血压 吸烟 纤维蛋白原 危险因素
下载PDF
BNP和NT—proBNP在鉴别舒张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3
6
作者 冷文修 何昆仑 +1 位作者 范利 梁致如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8-332,共5页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及NT—proBNP浓度的变化,评价BNP及NT-proBNP对鉴别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方法对2004--2006年在解放军总医院临床诊断为舒张性心力衰竭129例患者和收缩性心力衰竭109例患者进行血浆BNP和NT—proBNP浓...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及NT—proBNP浓度的变化,评价BNP及NT-proBNP对鉴别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方法对2004--2006年在解放军总医院临床诊断为舒张性心力衰竭129例患者和收缩性心力衰竭109例患者进行血浆BNP和NT—proBNP浓度测定,通过与对照组(77名)的比较,分析血浆BNP和NT-proBNP升高的相关因素,并用ROC曲线评价BNP和NT-proBNP对鉴别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作用。结果和对照组(血浆BNP和NT—proBNP浓度中位数分别为58.51ng/L和69.80ng/L)比较,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和NT-proBNP浓度明显升高,其中舒张性心力衰竭和收缩性心力衰竭组患者血浆BNP浓度中位数分别为254.16ng/L和923.08ng/L,NT—proBNP浓度中位数分别为899ng/L和3695ng/L,血浆BNP和NT—proBNP升高的程度与NYHA心功能分级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201和0.323,P值均〈0.001)。BNP和NT-proBNP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6(95%可信区间:0.865—0.946)和0.956(95%可信区间:0.932~0.980),BNP鉴别舒张性心力衰竭和收缩性心力衰竭的曲线下面积为0.781(95%可信区间:0.710~0.852),NT—proBNP鉴别舒张性心力衰竭和收缩性心力衰竭的曲线下面积为0.757(95%可信区间:0.686—0.828)。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BNP和NT—proBNP水平均明显升高,升高的程度和NYHA心功能分级相关,两者是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良好指标,但对鉴别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作用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舒张性 利钠肽 肽碎片 每搏输出量
原文传递
对“醒脑开窍”针刺体系中神–脑–窍的认识 被引量:59
7
作者 余亮 樊小农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83-886,共4页
石学敏院士创新性提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是中风病的总病机,并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以"脑腑"立论,"治神"思想是其核心内涵,立足于"醒脑""醒神""调神"。临床... 石学敏院士创新性提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是中风病的总病机,并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以"脑腑"立论,"治神"思想是其核心内涵,立足于"醒脑""醒神""调神"。临床应用中也拓展到了不同的疾病种类,尽管配穴不同,但其治疗法则始终不离神、脑、窍。笔者通过引用古代文献及借鉴现代不同学者的观点,阐述石学敏院士"治神"思想指导下的神、脑、窍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对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的理解和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脑开窍 中风
原文传递
Electroacupuncture improves learning and memory functions in a rat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odel through 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 activation 被引量:58
8
作者 Hui-Ling Wang Fei-Lai Liu +12 位作者 Rui-Qing Li Ming-Yue Wan Jie-Ying Li Jing Shi Ming-Li Wu Jun-Hua Chen Wei-Juan Sun Hong-Xia Feng Wei Zhao Jin Huang Ren-Chao Liu Wen-Xue Hao Xiao-Dong Fe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6期1011-1016,共6页
Electroacupuncture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treat cognitive impairment after cerebral ischemia,but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has not yet been fully elucidated.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utopha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lectroacupuncture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treat cognitive impairment after cerebral ischemia,but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has not yet been fully elucidated.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utopha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impairment,and the 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utophagy regulation.To investigate the role played by the 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 in the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rat models,we first established a rat model of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through the occlusion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using the suture method.Starting at 2 hours after modeling,electroacupuncture was delivered at the Shenting(GV24)and Baihui(GV20)acupoints,with a dilatational wave(1-20 Hz frequency,2 mA intensity,6 V peak voltage),for 30 minutes/day over 8 consecutive days.Our results showed that electroacupuncture reduced the infarct volume in a rat model of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ncreased the mRNA expression levels of the 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related factors Beclin-1,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and PI3K,increased the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s of phosphorylated Akt,Beclin-1,PI3K,and mTOR in the ischemic cerebral cortex,and simultaneously reduced p53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s.In the Morris water maze test,the latency to find the hidden platform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ned among rats subjected to electroacupuncture stimulation compared with rats without electroacupuncture stimulation.In the spatial probe test,the number of times that a rat crossed the target quadrant was increased in rats subjected to electroacupuncture stimulation compared with rats without electroacupuncture stimulation.Electroacupuncture stimulation applied to the Shenting(GV24)and Baihui(GV20)acupoints activated the 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 and improved rat learning and memory impairment.This study was approved by the Animal Ethics Committee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bra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factor neurological function PATHWAYS protein stroke
下载PDF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 被引量:51
9
作者 张佩兰 张辰昊 +2 位作者 陈岩 李晨华 王育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291-296,共6页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规范剂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效果,以及在治疗"时间窗"内获得溶栓治疗对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86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多模态MR...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规范剂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效果,以及在治疗"时间窗"内获得溶栓治疗对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86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多模态MRI评价溶栓后24h及3个月时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和预后。结果 86例患者中前循环缺血56例、后循环缺血30例。溶栓治疗后24h,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者62例占72.09%、不良者24例占27.91%,治疗前后NHI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42例行多模态MRI检查者阻塞血管完全再通18例占42.86%、部分再通6例占14.28%、闭塞18例占42.86%,与溶栓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73)。3个月随访时,神经功能预后良好者78例占90.70%、不良者8例占9.30%,与溶栓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脑血管再通和脑组织再灌注是判断临床疗效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病 脑缺血 卒中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栓溶解疗法 再灌注
下载PDF
卒中单元对脑梗死住院患者早期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49
10
作者 马锐华 王拥军 +3 位作者 赵性泉 王春雪 杨中华 曲辉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83-185,共3页
目的 研究卒中单元对脑梗死患者的早期疗效。方法 自 2 0 0 1年 12月至 2 0 0 3年 1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 2 85例 ,随机进入卒中单元和普通病房。观察指标是病死率、住院时间、生活能力评价 (BI)、神经功能评价 (NIHSS)、社会功... 目的 研究卒中单元对脑梗死患者的早期疗效。方法 自 2 0 0 1年 12月至 2 0 0 3年 1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 2 85例 ,随机进入卒中单元和普通病房。观察指标是病死率、住院时间、生活能力评价 (BI)、神经功能评价 (NIHSS)、社会功能评价 (OHS) ,出院时患者或亲属填写医疗满意度 (VAS)评分。经SPSS统计 ,结合花费分析卒中单元的效果。结果 虽然卒中单元组和普通病房组住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但出入院BI平均差值 (卒中单元 2 1 0 1± 2 4 4,普通病房 8 49±2 2 3 9)、NIHSS平均差值 (卒中单元 -2 53± 5 73 ,普通病房 0 2 7± 6 80 )、OHS平均差值 (卒中单元-0 79± 0 95,普通病房 -0 2 3± 0 97)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 ;且卒中单元组住院病死率低(P <0 0 5) ,住院满意度明显增高 (P <0 0 1) ,康复比例增加 (P <0 0 1) ,住院合并症明显减少 (P <0 0 1) ,不增加患者的花费。结论 相比普通病房 ,卒中单元能减少脑梗死住院患者的病死率 ,明显提高患者的早期日常生活能力 ,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提高回归社会的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单元 脑梗死 住院 早期疗效 综合疗法
原文传递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院内延迟现状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42
11
作者 赵艺皓 杨莘 +6 位作者 苏林霞 黄弢 郎野 杨晓燕 李晓花 范玉龙 吉训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2279-2283,共5页
背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适宜患者采取血管内治疗具有临床疗效,但这一治疗方法受时间窗限制。目的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流程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产生院内延迟的原因,以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某三甲医院... 背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适宜患者采取血管内治疗具有临床疗效,但这一治疗方法受时间窗限制。目的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流程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产生院内延迟的原因,以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某三甲医院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流程调查表》,对2014年11月—2015年4月在某三甲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例进行跟踪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到达急诊-开始股动脉穿刺的各环节时间及流程中影响院内总时间关键事件的记录。结果 32例患者到达急诊-开始股动脉穿刺的平均时间为(171.8±52.5)min,与90 min的国际标准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首先呼叫动脉溶栓组医师与首先呼叫静脉溶栓组医师患者到达急诊-获得动脉溶栓组医师会诊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1.7±6.8)、(66.9±53.2)min,到达急诊-开始股动脉穿刺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43.9±26.1)、(199.6±58.0)min;在CT之前进行心电图检查与在CT之后进行心电图检查患者到达急诊-到达CT室的平均时间分别为(63.1±47.3)、(31.9±12.3)min。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院内延迟现象严重,医院应完善脑卒中组织化管理的相关政策与制度,不断改进绿色通道质量控制机制,以缩短院内延迟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卒中 血管内治疗 院内延迟
下载PDF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0
12
作者 刘春梅 周俊山 +1 位作者 施洪超 黄清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8-192,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01—2017-07作者医院收治的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348例,根据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HT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回...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01—2017-07作者医院收治的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348例,根据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HT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回顾性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LS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32例,未出血组316例。两组患者间基线血糖、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心房颤动史、溶栓24h后收缩压以及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血糖(OR=3.781,95%CI:1.851~11.765)、基线NIHSS评分(OR=2.678,95%CI:1.384~10.441)、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OR=2.436,95%CI:1.324~4.488)、心房颤动史(OR=4.538,95%CI:2.036~14.132)和溶栓24h后收缩压(OR=1.581,95%CI:1.071~6.415)是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基线血糖、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心房颤动史和溶栓24h后收缩压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卒中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静脉溶栓 出血性转化
下载PDF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7
13
作者 许济 李花 +1 位作者 田苗 陈斌 《安徽医药》 CAS 2021年第2期321-325,共5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的发生率,并筛查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三二〇一医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7 d内)180例,随访观察6—12个月后,共入组148例,根据简易精神...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的发生率,并筛查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三二〇一医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7 d内)180例,随访观察6—12个月后,共入组148例,根据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将病人分为卒中后认知功能正常组(NPSCI)70例和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组(PSCI)78例,采用不同认知域功能量表对病人认知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认知功能损害域、放射影像学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随访6—12个月PSCI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筛查。结果随访6—12个月,PSCI发生率为52.7%(78例),与PSNCI组比较,PSCI组年龄(61.5岁比64.0岁)、糖尿病患病率(15.7%比42.3%)、NIHSS评分(3分比4分)、前循环梗死部位(54.3%比71.8%)明显升高、受教育程度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CI组整体认知功能及不同认知域(记忆功能、执行功能、语言功能、视空间功能)均明显下降(P<0.001);在脑组织急性非腔隙性梗死病灶中,PSCI组脑组织皮层[(0.31±0.523)分比(0.58±0.750)分]或皮层下梗死病变[(0.41±0.738)分比(0.69±0.852)分]及梗死数目[(1.19±1.254)分比(1.78±1.618)分]明显升高;在慢性缺血脑组织改变中,PSCI组GCA评分明显下降[(2.32±1.023)分比(1.93±0.892)分],颞叶萎缩[(1.14±0.805)分比(1.64±0.816)分]、Fazekas评分[(1.05±0.935)分比(1.28±0.822)分]、侧脑室周围高信号(PVH)[(2.51±1.789)分比(3.51±1.051)分]明显升高;在慢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中,PSCI组脑组织皮层[(0.15±0.551)分比(0.58±1.111)分]及皮层下病变[(0.28±0.721)分比(0.58±1.081)分]及梗死数目[(0.84±1.682)分比(1.78±2.582)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受教育程度、糖尿病、急性非腔隙性脑梗死数目、PVH是PS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年龄、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脑缺血 认知功能障碍 发生率 危险因素 前瞻性研究
下载PDF
益气活血方联合运动康复疗法对脑梗死恢复期偏瘫肢体功能及表面肌电图的影响 被引量:37
14
作者 张见平 赵刚 +3 位作者 陈健 黄伟 王景叶 方捷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8年第11期1029-1032,共4页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方联合运动康复疗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及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康复治疗组在对症...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方联合运动康复疗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及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康复治疗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配合偏瘫运动康复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康复治疗组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方。2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各疗程结束后进行患侧上肢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FMA)评分,采用表面肌电图仪检测偏瘫侧肱二头肌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最大等长收缩肌电图波形的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 RMS)和中位频率值(median frequency, MDF)。结果 治疗后1、2、3个月,联合治疗组FMA评分均高于康复治疗组(t值分别为2.702、4.595、4.444,P值均<0.01)。治疗后2、3个月,联合治疗组RMS值(t值分别为7.188、5.405,P值均<0.01)与MDF值(t值分别为3.336、4.584,P值均<0.01)均高于康复治疗组。结论 益气活血方联合运动康复疗法可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偏瘫侧上肢的运动功能,提高肌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恢复期 偏瘫 益气活血方 脑卒中康复 Fugl-Meyer量表 表面肌电图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different frequencie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recovery of upper limb motor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ub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被引量:35
15
作者 Jiang Li Xiang-min Meng +3 位作者 Ru-yi Li Ru Zhang Zheng Zhang Yi-feng D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0期1584-1590,共7页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low-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an decrease the activity of cortical neurons, and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an increase the ex...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low-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an decrease the activity of cortical neurons, and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an increase the excitability of cortical neurons. However, there are few studies concerning the use of different frequencie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recovery of upper-limb motor function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We hypothesized th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ould produc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recovery of upper-limb motor function. This study enrolled 127 patients with upper-limb dysfunction during the subacute phas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Thes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ree groups. The low-frequency group comprised 42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with 1 Hz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contralateral hemisphere primary motor cortex (M1). The high-frequency group comprised 43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with 10 Hz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ipsilateral M1. Finally, the sham group comprised 42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with 10 Hz of false stimulation on ipsilateral M1. A total of 135 seconds of stimulation was applied in the sham group and high-frequency group. At 2 weeks after treatment, cortical latency of motor-evoked potentials and 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Moreover, motor function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above indices for the low- and high-frequency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mpared with the sham group.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ow- and high-frequency groups. The results show that low- and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an similarly improve upper-limb moto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brain injur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low-frequency stimulation high-frequency stimulation upper-limb motor function cerebral cortex stroke rehabilitation motor-evoked potential central motor conductiontime primary motor cortex NEUROPLASTICITY neural reorganization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cy、GAL3、MCP-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6
16
作者 葛冰磊 俞善春 金纪伟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893-897,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IS)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半乳糖凝集素3(GAL3)、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本院ACIS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本院6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比...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IS)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半乳糖凝集素3(GAL3)、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本院ACIS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本院6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血清Hcy、GAL3、MCP-1水平,并检测观察组不同病变程度、不同脑梗死面积、不同预后患者的血清Hcy、GAL3、MCP-1水平,并分析血清Hcy、GAL3、MCP-1水平与ACIS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的相关性,比较血清Hcy、GAL3、MCP-1单独及联合诊断ACIS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结果观察组血清Hcy、GAL3、MCP-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不同病变程度患者血清Hcy、GAL3、MCP-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重度损伤患者上述指标水平高于中度损伤患者,中度损伤患者高于轻度损伤患者(P <0. 05);观察组不同脑梗死面积患者血清Hcy、GAL3、MCP-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大面积梗死患者上述指标水平高于中等面积梗死患者,中等面积梗死患者高于小面积梗死患者(P <0. 05);观察组死亡患者血清Hcy、GAL3、MCP-1水平高于存活患者(P <0. 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Hcy、GAL3、MCP-1水平与ACIS脑梗死面积、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P <0. 05);采用血清Hcy、GAL3、MCP-1联合诊断ACIS的灵敏度(91. 00%)及准确性(83. 54%)均高于单一指标诊断(P <0. 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cy、GAL3、MCP-1水平均呈高表达,且其水平和患者病变程度、脑梗死面积、预后等密切相关,采取三者联合检测能提高诊断准确性及灵敏度,可将其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诊断、病情及预后评定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卒中 高半胱氨酸 半乳糖凝集素3 趋化因子CCL2
原文传递
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36
17
作者 柯绪芬 张晗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8期34-40,共7页
背景卒中后抑郁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有效识别其危险因素和早期筛查高风险人群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未有针对卒中后抑郁的定量化预测模型。目的建立并验证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连续选取2... 背景卒中后抑郁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有效识别其危险因素和早期筛查高风险人群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未有针对卒中后抑郁的定量化预测模型。目的建立并验证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连续选取2017年7月—2020年6月马鞍山十七冶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脑梗死患者321例作为研究对象。为防止模型的过度拟合,采用整群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建模集(n=239)和验证集(n=82)。收集患者资料,包括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类型、婚姻情况)、既往史(包括是否吸烟、有无高血压、有无糖尿病、有无冠心病)、临床资料〔包括病灶侧别、病灶数量、病变部位、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根据建模集患者卒中后抑郁发生情况,将其分为卒中后抑郁组和非卒中后抑郁组。脑梗死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 3.5.3软件包和rms程序包建立列线图模型,同时应用Bootstrap方法重复抽样1000次进行内、外部验证,分别采用H-L拟合优度检验和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校准度和区分度。结果321例脑梗死患者中,有97例(30.2%)发生卒中后抑郁。建模集患者中有74例(31.0%)发生卒中后抑郁。卒中后抑郁组患者脑力型职业、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5μmol/L、NIHSS评分≥6分者所占比例和额叶、基底核区、脑干、丘脑病变者所占比例高于非卒中后抑郁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力型职业、额叶病变、基底核区病变、脑干病变、丘脑病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5μmol/L、NIHSS评分≥6分是脑梗死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依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建模集和验证集的H-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卒中 抑郁 危险因素 列线图 预测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及其相关因素的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35
18
作者 王艳 李攀 +3 位作者 张淼 张惠红 刘帅 周玉颖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279-285,共7页
研究背景急性缺血性卒中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甚至引起血管性痴呆,早期识别血管性认知损害、积极寻找相关因素、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可以减少甚至防止认知功能进一步减退,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 研究背景急性缺血性卒中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甚至引起血管性痴呆,早期识别血管性认知损害、积极寻找相关因素、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可以减少甚至防止认知功能进一步减退,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314例,分别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评价认知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情绪状态。结果与脑卒中后无认知功能障碍组相比,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组患者受教育程度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P=0.000,0.008),而HAMD评分和NIHSS评分增加(均P=0.000),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P=0.002,0.005);其中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NIHSS评分、HAMD评分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Barthel指数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P<0.05);影像学分型以皮质型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左侧大脑半球缺血性脑血管病为主(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受教育程度低、糖尿病病史、HAMD评分、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脑卒中后认知损害与社会人口学因素、脑卒中部位、抑郁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血糖控制情况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卒中 认知障碍 神经心理学测验 横断面研究 糖尿病 C反应蛋 白质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的诊断及介入治疗 被引量:35
19
作者 赵丽丽 程小军 +3 位作者 陈珩 范换芳 侯丽英 高峰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14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探讨山西长治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情况。方法对山西长治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所有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先采用非创伤性检查筛查出颈部血管狭窄患者,征得患者同意后行... 目的:探讨山西长治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情况。方法对山西长治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所有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先采用非创伤性检查筛查出颈部血管狭窄患者,征得患者同意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颈部血管狭窄符合介入治疗指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最终是否接受介入治疗分为介入治疗组及非介入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于出院后3、6个月,1、2年进行随访,了解疾病复发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评分(MRS)以评估患者生存质量,并比较两组患者差异。结果共筛查出可疑颈部血管狭窄患者72例,DSA造影显示:颅外颈内动脉狭窄31例,椎动脉狭窄14例,锁骨下动脉狭窄13例;颅内颈内动脉系统狭窄10例,颅内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17例;其中多发狭窄25例。36例颅外颈部血管狭窄符合介入治疗适应证,其中16例接受介入治疗(治疗组),20例未接受介入治疗(对照组)。在所有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中,接受颅外颈部血管支架置入术者15例,接受球囊扩张术者1例,介入治疗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复发次数明显减少(χ2=8.23,P=0.004),生存状态更好(χ2=8.22,P=0.004)。结论山西长治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前循环脑梗死的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为主;后循环脑梗死的颅外血管病变,以椎动脉起始部位狭窄为主,其次是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致锁骨下动脉盗血,另外后循环脑梗死的血管病变中颅内椎动脉狭窄也不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卒中 颈动脉狭窄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支架
原文传递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评定及护理 被引量:35
20
作者 王月娥 《南方护理学报》 2004年第9期46-47,共2页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00例脑卒中患者患病1周后进行评定。结果脑卒中患者SDS积分:脑力劳动高于体力劳动者,有偏瘫高于无偏瘫者,完全性瘫痪高于不完全瘫痪者,出血...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00例脑卒中患者患病1周后进行评定。结果脑卒中患者SDS积分:脑力劳动高于体力劳动者,有偏瘫高于无偏瘫者,完全性瘫痪高于不完全瘫痪者,出血性大于缺血性者,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不同病程、男女抑郁无显著性差异(P>0.05)。SAS积分:病程≥5年高于<5年者,脑力劳动高于体力劳动者,有偏瘫高于无偏瘫者,完全性瘫痪高于不完全瘫痪者,出血性大于缺血性者,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男女间焦虑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常伴随抑郁和焦虑症状,在药物治疗同时给予心理护理,以促进疾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心理 抑郁 焦虑 护理对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