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超声速边界层的转捩及预测 被引量:47
1
作者 罗纪生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57-372,共16页
首先描述了边界层转捩的基本过程及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指出了高超声速边界层不同于不可压缩边界层的流动不稳定性特性,并介绍了边界层的转捩机理与感受性特征;给出了高超声速三维边界层中预测转捩的常用方法,并着重介绍了多用于工程... 首先描述了边界层转捩的基本过程及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指出了高超声速边界层不同于不可压缩边界层的流动不稳定性特性,并介绍了边界层的转捩机理与感受性特征;给出了高超声速三维边界层中预测转捩的常用方法,并着重介绍了多用于工程实际的e N方法以及对e N方法的理性改进,同时列举了在高超声速三维边界层中应用e N方法实现转捩预测的多个实例。最后,分析并总结了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预测所存在的困难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边界层 流动稳定性理论 转捩机理与预测 感受性 eN方法
原文传递
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实验综述 被引量:30
2
作者 刘向宏 赖光伟 吴杰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6-212,共17页
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直接影响飞行器表面的摩擦系数与热流分布,对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气动布局以及热防护设计至关重要。尽管高超声速边界层层/湍流转捩的相关研究已经开展长达半个多世纪,但是由于高超声速流动的复杂性以及触发转捩的因... 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直接影响飞行器表面的摩擦系数与热流分布,对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气动布局以及热防护设计至关重要。尽管高超声速边界层层/湍流转捩的相关研究已经开展长达半个多世纪,但是由于高超声速流动的复杂性以及触发转捩的因素繁多,研究人员对于转捩过程的认识并不透彻,阻碍了先进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设计。地面风洞实验作为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可预见的将来仍是研究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不可或缺的方法。本文以高超声速边界层稳定性与转捩的风洞实验为重点,按照边界层自然转捩的发展过程,分别回顾了国内外在边界层感受性问题以及线性化阶段风洞实验研究的现状,文章最后总结了风洞实验在未来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研究中的工作与意义,并针对未来的实验研究给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流动 边界层转捩 感受性 稳定性 实验测量技术 转捩测量
下载PDF
测量大气边界层高度的激光雷达数据反演方法研究 被引量:26
3
作者 王琳 谢晨波 +2 位作者 韩永 刘东 魏合理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241-247,共7页
大气边界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它的高度分布直接反映了近地面的大气状况。而今激光雷达已成为探测大气边界层时空演变特征的最有效手段,但如何从大量的测量数据中精确提取大气边界层高度则成为限制其应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四种常用的... 大气边界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它的高度分布直接反映了近地面的大气状况。而今激光雷达已成为探测大气边界层时空演变特征的最有效手段,但如何从大量的测量数据中精确提取大气边界层高度则成为限制其应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四种常用的大气边界层高度提取方法,即梯度法、标准偏差法、曲线拟合法和小波协方差变换法,并结合自行研制的偏振拉曼-米散射激光雷达的实测数据,分别对四种方法的提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梯度法、标准偏差法和小波协方差变换法比较相近,准确性高但不稳定;而曲线拟合法的稳定性好,但提取结果相对折中。总体而言,曲线拟合法更适用于大量数据的批处理运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大气边界层 梯度法 标准偏差法 曲线拟合法 小波协方差变换法
下载PDF
静动水冰厚生长消融全过程的辐射冰冻度-日法预测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练继建 赵新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61-1267,共7页
冰厚计算的传统方法冰冻度-日法具有两个缺点:(1)无法实现对冰盖消融过程的模拟;(2)公式中含有经验参数,需经实测数据校核后,计算结果才较为准确。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本文在深入研究不同水流条件下冰盖生长、消融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静... 冰厚计算的传统方法冰冻度-日法具有两个缺点:(1)无法实现对冰盖消融过程的模拟;(2)公式中含有经验参数,需经实测数据校核后,计算结果才较为准确。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本文在深入研究不同水流条件下冰盖生长、消融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静水、动水冰厚预测的辐射冰冻度-日法。采用统一的公式描述冰厚生长、消融的全过程,并通过对胜利水库和松花江冰厚生消过程的计算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计算公式中没有经验参数,物理意义明确,适用范围广;静、动水冰厚辐射冰冻度-日法揭示出:(1)冰厚的生消演变主要是气温、辐射和水温综合作用的结果;(2)静水冰厚和动水冰厚生消机理的差别在于水温对静水冰厚的影响极小,可以忽略,而对于动水冰厚则极为重要;(3)辐射是冰厚消融的根本性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期输水 冰厚 静水 动水 辐射 热边界层
下载PDF
黄东海大气边界层高度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5
5
作者 涂静 张苏平 +2 位作者 程相坤 杨万裕 杨育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18,共12页
根据2006—2007年大连、青岛和台州逐日高分辨率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探空资料、地面观测资料以及再分析资料,采用干绝热法和位温梯度法分别计算了各个台站的边界层高度,继而分析了黄东海边界层高度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和空间演变特征。结... 根据2006—2007年大连、青岛和台州逐日高分辨率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探空资料、地面观测资料以及再分析资料,采用干绝热法和位温梯度法分别计算了各个台站的边界层高度,继而分析了黄东海边界层高度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和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用清晨探空资料计算每日边界层高度,干绝热法比位温梯度法更为合理可靠;(2)沿海台站边界层高度有显著季节变化,夏季最低,秋季最高,这有别于陆地边界层普遍存在的夏季高、秋冬季节低的季节变化;(3)通过小波分析,发现边界层高度有显著的2~4d天气尺度振荡和10~20d准双周振荡;(4)黄东海上空海洋大气边界层在时间尺度上同样存在着明显的春夏季节低、秋冬季节高的季节变化特征,大部分海区空间上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 黄东海 探空 干绝热法 位温梯度法 时空变化规律
下载PDF
低雷诺数下翼型前缘流动分离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叶建 邹正平 +1 位作者 陆利蓬 杨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693-697,共5页
采用高精度有限差分格式 ,对来流雷诺数为 1 .0× 1 0 4,攻角为 3°的二维翼型流动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 ,研究了低雷诺数下翼型前缘流动的分离机制 ,描述了分离涡系的相互作用规律 .计算结果表明 :前缘椭圆弧靠近叶身位置存在吸... 采用高精度有限差分格式 ,对来流雷诺数为 1 .0× 1 0 4,攻角为 3°的二维翼型流动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 ,研究了低雷诺数下翼型前缘流动的分离机制 ,描述了分离涡系的相互作用规律 .计算结果表明 :前缘椭圆弧靠近叶身位置存在吸力峰 ,流动在吸力峰内强逆压梯度的作用下发生分离 ;翼型上表面形成了包含驻留涡、脱落涡和二次涡的涡系结构 ,其尺度随时间不断变化 ,具有强烈的非定常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定常流动 翼型 低雷诺数 分离 直接数值模拟
下载PDF
幂律速度运动表面上磁流体在驻点附近的滑移流动 被引量:18
7
作者 朱婧 郑连存 张志刚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1-419,共9页
从理论上研究了具有非线性延伸表面的磁流体在滑移流区的动量传输问题.通过Lie群变换把控制方程组转化为常微分方程组,利用同伦分析方法求得了问题的近似解析解.获得的级数解与文献中的数值解吻合得较好.另外,利用级数解分析滑移参数、... 从理论上研究了具有非线性延伸表面的磁流体在滑移流区的动量传输问题.通过Lie群变换把控制方程组转化为常微分方程组,利用同伦分析方法求得了问题的近似解析解.获得的级数解与文献中的数值解吻合得较好.另外,利用级数解分析滑移参数、磁场强度、速度比率参数、吸入喷注参数和幂律指数对流动的影响.结果显示这些参数对壁剪切力和边界层内流场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 滑移流 驻点 Lie群变换 同伦分析法
下载PDF
低速磁浮列车悬浮系统动力学建模及非线性控制 被引量:13
8
作者 孙友刚 李万莉 +1 位作者 林国斌 徐俊起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41-749,共9页
以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低速磁浮列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外界扰动、非线性和时变性条件下悬浮控制系统的设计问题.首先建立悬浮系统非线性数学模型,并搭建悬浮系统仿真平台.然后设计线性PD(proportion differentiation)控制律... 以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低速磁浮列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外界扰动、非线性和时变性条件下悬浮控制系统的设计问题.首先建立悬浮系统非线性数学模型,并搭建悬浮系统仿真平台.然后设计线性PD(proportion differentiation)控制律,仿真表明其性能依赖参数的选取,对扰动敏感,鲁棒性弱.为提高悬浮控制器的鲁棒性,由可变边界层和指数趋近律出发,导出改进型的滑模控制律.用Lyapunov法证明其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律动态性能好,控制精度高,鲁棒性强,且能有效抑制系统颤振.最后通过整车试验证明所提出的改进型滑模控制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速磁浮列车 Lyapunov法 整车试验
下载PDF
Influence of coupled boundary layer suction and bowed blade on flow field and performance of a diffusion cascade 被引量:12
9
作者 Cao Zhiyuan Liu Bo +2 位作者 Zhang Ting Yang Xiqiong Chen Pingping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期249-263,共15页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mid-span local boundary layer suction and positive bowed cascade, a coupled local tailored boundary layer suction and positive bowed blade method is developed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mid-span local boundary layer suction and positive bowed cascade, a coupled local tailored boundary layer suction and positive bowed blade method is developed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a highly loaded diffusion cascade with less suction slo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upled method under different inlet boundary layers is also investigated.Results show that mid-span local boundary layer suction can effectively remove trailing edge separation, but deteriorate the flow fields near the endwall. The positive bowed cascade is beneficial for reducing open corner separation, but is detrimental to mid-span flow fields. The coupled method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and flow field of the cascade. The mid-span trailing edge separation and open corner separation are eliminated. Compared with linear cascade with suction, the coupled method reduces overall loss of the cascade by 31.4% at most. The mid-span loss of the cascade decreases as the suction coefficient increases, but increases as bow angle increases. The endwall loss increases as the suction coefficient increases. By contrast, the endwall loss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as the bow angle increases. The endwall loss of coupled controlled cascad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bowed cascade with the same bow angle because of the spanwise inverse ‘‘C" shaped static pressure distribution. Under different inlet boundary layer conditions, the coupled method can also improve the cascade eff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xial compressor boundary layer suction Bowed blade Corner separation Coupled method Passage vortex
原文传递
Transition prediction for supersonic and hypersonic boundary layers on a cone with angle of attack 被引量:10
10
作者 SU CaiHong1 & ZHOU Heng1,2 1 Department of Mechanics,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 2 Liu-Hui Center of Applied Mathematics,Nankai University and 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09年第8期1223-1232,共10页
Transition prediction for boundary layers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urgent problems waiting for a solu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ero-space technology,yet there is no reliable and effective method due to the complex... Transition prediction for boundary layers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urgent problems waiting for a solu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ero-space technology,yet there is no reliable and effective method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problem.The eN method has been regarded a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transition prediction of boundary layers.However,it heavily relies on experiment or experience.And in cases with three-dimensional base flow,for instance,the boundary layer on a cone with angle of attack,the result of its application is not satisfactory.The authors have found its cause and proposed the method for its improvement,which did yield the fairly satisfactory result for a given test case,and also did not rely so much on experiment or experience.However,before people can really apply this method to practical problems,more test cases have to be studied.In this paper,more test cas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mproved eN method to problems of transition prediction of supersonic and hypersonic boundary layers on cones with angle of attack will be studied.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by experiments and/or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s,confirming that the improved eN method is effective and reliable.We also find that there may be more than one ZARF for each meridian plane,and which one should be chosen for the eN method has been clar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LE of ATTACK CONE boundary layer TRANSITION eN method
原文传递
2011春季北京大气边界层的激光雷达观测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闫宝东 宋小全 +3 位作者 陈超 陈玉宝 刘秉义 刘智深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F06期272-277,共6页
201i年3月21日至4月19日,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利用车载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在北京观象台进行实验,对大气边界层进行观测,并利用激光雷达距离平方校正信号梯度法进行了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反演与分析。激光雷达观测数据处理结果表明,... 201i年3月21日至4月19日,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利用车载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在北京观象台进行实验,对大气边界层进行观测,并利用激光雷达距离平方校正信号梯度法进行了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反演与分析。激光雷达观测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测量期间当地时间上午8:00和下午8:00的平均混合层高度或近地面稳定边界层高度分别为(1.44±0.75)km和(2.23±1.13)km,平均边界层高度分别为(2.88±0.92)km和(3.37±0.82)km。对比同步探空气球数据,激光雷达反演结果与由位温梯度、相对湿度梯度获取的平均混合层高度和边界层高度相比,相关系数达94%,体现出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激光雷达 大气边界层 混合层高度 梯度法
原文传递
大气边界层湍流相干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2
作者 赵建华 张峰 +1 位作者 梁芸 刘世祥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19-1430,共12页
湍流相干结构的发现是湍流研究的重大转折,它对湍流的认识和对物质、动量与能量的输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大气边界层中湍流相干结构的发现过程,其次综述了其形态特征、组成结构、通量贡献以及其他特征,接着阐述了其产生的原因... 湍流相干结构的发现是湍流研究的重大转折,它对湍流的认识和对物质、动量与能量的输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大气边界层中湍流相干结构的发现过程,其次综述了其形态特征、组成结构、通量贡献以及其他特征,接着阐述了其产生的原因,详述了其典型的形成机制,然后论述了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继而综述了其检测方法,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边界层 湍流相干结构 特征 成因 应用 检测方法
原文传递
激光雷达探测大气边界层高度分布的梯度法应用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琳 谢晨波 +3 位作者 王珍珠 伯广宇 刘东 魏合理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161-167,共7页
为了研究合肥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变化特征,利用偏振拉曼-米散射激光雷达进行了连续探测。首先介绍利用激光雷达回波信号提取大气边界层高度的梯度法,并分析该方法的优缺点。然后对梯度法进行修正,给出具体的实例分析及对比结果。最后利... 为了研究合肥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变化特征,利用偏振拉曼-米散射激光雷达进行了连续探测。首先介绍利用激光雷达回波信号提取大气边界层高度的梯度法,并分析该方法的优缺点。然后对梯度法进行修正,给出具体的实例分析及对比结果。最后利用修正后的梯度法对激光雷达连续测量数据进行大气边界层高度提取,得到合肥地区观测站上空大气边界层的高度分布及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实验期间合肥地区的大气边界层高度主要分布在1~1.5 km范围内,平均高度约为(1.28±0.2)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大气边界层 梯度法
下载PDF
大气边界层相似性理论及其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胡隐樵 张强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6年第6期550-554,共5页
系统总结了大气边界层相似性理论及其在湍流通量观测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该领域目前所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介绍了最近在这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大气边界层 相似性理论 湍流通量观测方法
下载PDF
边界层的小波数值探测 被引量:6
15
作者 羿旭明 叶碧泉 +1 位作者 孙建华 沈远彤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1期24-28,共5页
为了对边界层问题进行奇异性数值探测,基于基数B-样条的全正特性和基数B-小波ψm(x)的完全震荡特性,提出了小波配点计算格式,并对具有边界层的常微分方程进行了数值计算,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 边界层 小波分析 配点法
下载PDF
非牛顿流体边界层减阻流动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仕伟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2000年第5期21-24,共4页
研究了四常数Maxwell-Oldroyd模型非牛顿流体边界层流动 ,给出了边界层内速度分布数值解 ,以及边界层厚度、摩阻系数沿程变化关系。为探讨高分子稀溶液管内流动减阻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MAXWELL-OLDROYD模型 边界层 DORODNTTSYN积分 减阻流动 非牛顿流体
下载PDF
基于附面层理论的路基热边界模型 被引量:6
17
作者 罗晓晓 俞祁浩 +1 位作者 马勤国 张建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58-668,共11页
基于"附面层原理",建立考虑气象条件和路面结构热物理因素影响下的路面结构热交换计算模型。选用合适的判据给出热边界厚度的确定方法,然后,通过数值模拟和灰关联分析,考察太阳辐射强度、风速、路面结构等因素对热边界底部温... 基于"附面层原理",建立考虑气象条件和路面结构热物理因素影响下的路面结构热交换计算模型。选用合适的判据给出热边界厚度的确定方法,然后,通过数值模拟和灰关联分析,考察太阳辐射强度、风速、路面结构等因素对热边界底部温度增量的影响。最后,对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下的热边界底部温度增量进行二次正交回归分析,建立热边界底部温度计算模型,并以青藏高原气象数据和青藏高速公路路基试验段实测的温度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热边界厚度与路基等效热扩散率线性正相关;路面吸收率对热边界底部温度增量的影响最大,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次之,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中等,等效热扩散率的影响较小,发射率的影响最小;该模型可靠性高,可以用来预测路基热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面层 热边界 敏感性分析 正交分析法 预测模型
下载PDF
GRADED MESHES FOR HIGHER ORDER FEM 被引量:5
18
作者 Hans-Gorg Roos Ljiljana Teofanov Zorica Uzelac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SCIE CSCD 2015年第1期1-16,共16页
A singularly perturbed one-dimensional convection-diffusion problem is solved numeri- cMly by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based on higher order polynomials. Numerical solutions are obtained using S-type meshes with spec... A singularly perturbed one-dimensional convection-diffusion problem is solved numeri- cMly by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based on higher order polynomials. Numerical solutions are obtained using S-type meshe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meshes which are graded (based on a mesh generating function) in the fine mesh region. Error estimates in the s-weighted energy norm are proved. We derive an 'optimal' mesh generating function in order to min- imize the constant in the error estimate. Two layer-adapted meshes defined by a recursive formulae in the fine mesh region are also considered and a new technique for proving er- ror estimates for these meshes is presented. 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optimal meshes for higher order finite element methods. Numerical experiments support all theoretica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gular perturbation boundary value problem layer-adapted meshes Gradedmeshes Finite element method.
原文传递
具有高阶转向点的奇摄动边值问题的尖层解 被引量:6
19
作者 杜冬青 刘树德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0-56,共7页
研究了一类具有高阶转向点的奇摄动半线性边值问题.在适当的条件下,用合成展开法构造出尖层解的形式近似,并应用微分不等式理论证明了解的存在性及其渐近性质.
关键词 奇摄动 边值问题 尖层解 合成展开法 微分不等式
下载PDF
凹型粗糙元对边界层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开平 罗纪生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8-178,共11页
为了能够利用e N方法对带有凹型粗糙元的平板边界层进行转捩预测.通过数值模拟和流动稳定性的方法研究了马赫数为4.5的超声速边界层中凹型粗糙元对扰动演化的影响.对两种尺度的凹型粗糙元下扰动沿流向的幅值和增长率分布进行了计算.结... 为了能够利用e N方法对带有凹型粗糙元的平板边界层进行转捩预测.通过数值模拟和流动稳定性的方法研究了马赫数为4.5的超声速边界层中凹型粗糙元对扰动演化的影响.对两种尺度的凹型粗糙元下扰动沿流向的幅值和增长率分布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凹型粗糙元对基本流的影响只是局限在凹型粗糙元及其附近很小的范围内.凹型粗糙元对扰动幅值的演化有抑制作用,尺度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在凹型粗糙元的后面,凹型粗糙元对扰动幅值的增长率的影响很小,相对变化量在2%以内.验证了对壁面有凹型粗糙元的情况,可以通过流动稳定性分析加N值修正的方法进行转捩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捩预测 边界层 局部扰动 凹型粗糙元 流动稳定性 e N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