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的岩石物性模型与似海底反射层的AVA特征 被引量:48
1
作者 宋海斌 Matsubayashi Osamu +3 位作者 杨胜雄 吴能友 江为为 郝天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46-556,共11页
研究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的岩石物性模型与似海底反射层的振幅随入射角变化 (AVA)特征 .基于时间平均 -Wood加权方程、三相介质波传播理论模型和弹性模量模型 ,计算并阐述含天然气水合物岩石弹性参数与水合物饱和度、含游离气岩石弹性... 研究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的岩石物性模型与似海底反射层的振幅随入射角变化 (AVA)特征 .基于时间平均 -Wood加权方程、三相介质波传播理论模型和弹性模量模型 ,计算并阐述含天然气水合物岩石弹性参数与水合物饱和度、含游离气岩石弹性参数与游离气饱和度的关系 ;给出不同模型AVA特征 .结果表明 ,不同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不同游离气饱和度的各种组合呈现形态相似但反射系数值不同的AVA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岩石物性 饱和度 振幅随入射角变化 似海底反射层 海洋沉积物 游离气
下载PDF
东沙海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及分布的地质因素 被引量:39
2
作者 吴时国 张光学 +2 位作者 郭常升 黄永样 钟少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12,共6页
分析了东沙海区似海底反射波 (BSR)分布区的地质构造特征 ,以了解水合物的地质构造控制因素。似海底反射波通常被认为与水合物密切相关 ,主要出现在下陆坡沉积物碎屑流和浊流发育区 ,邻近在海陆过渡带 ,也是活动断裂构造密集发育和快速... 分析了东沙海区似海底反射波 (BSR)分布区的地质构造特征 ,以了解水合物的地质构造控制因素。似海底反射波通常被认为与水合物密切相关 ,主要出现在下陆坡沉积物碎屑流和浊流发育区 ,邻近在海陆过渡带 ,也是活动断裂构造密集发育和快速沉积作用 (重力流沉积作用 )地区。该区位于被动大陆边缘 ,发育巨厚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能够供应大量的流体 (天然气和水 ) ,在渗透性相对高的碎屑流和浊流沉积物中形成水合物。此外 ,沿洋陆壳过渡带 ,岩石圈热结构表现较高的热流值 ,容易形成似海底反射波。相反 ,在缺乏似海底反射波分布的广大上陆坡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沙海区 地质构造 天然气水合物 似海底反射波 沉积作用 活动断裂
下载PDF
非活动大陆边缘的天然气水合物及其成藏过程述评 被引量:24
3
作者 张光学 祝有海 徐华宁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1-186,共6页
非活动陆缘是板块活动相对较弱的地区,也是水合物发育的有利地区。通过对世界各地非活动陆缘地区水合物富集情况的系统分析,发现断褶组合构造、底辟构造以及“麻坑”地貌(Pockmark)与水合物的关系密切。尽管模拟海底反射层(Bottom Simul... 非活动陆缘是板块活动相对较弱的地区,也是水合物发育的有利地区。通过对世界各地非活动陆缘地区水合物富集情况的系统分析,发现断褶组合构造、底辟构造以及“麻坑”地貌(Pockmark)与水合物的关系密切。尽管模拟海底反射层(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简称BSR,下同)是最重要的水合物识别标志,但水合物与BSR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非活动陆缘具有丰富的烃类物质来源和适宜的温压条件,而断裂—褶皱组合构造、垒堑式构造和底辟构造等则为烃类气体的运移、富集和成藏提供了有利的构造环境,便于最终形成水合物。非活动陆缘的深水区往往发育有多期叠合盆地,因其物源、温压、构造和沉积条件的内在关联性,常常形成深部石油、中部天然气、浅部水合物的“三位一体”烃类能源结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活动大陆边缘 天然气水合物 ESR 成藏过程 海底反射层 沉积条件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及其地球物理识别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4
作者 孙春岩 黄新武 +1 位作者 章明昱 牛滨华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95-201,共7页
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涉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等多种学科 ,其中地球物理方法在天然气水合物的探查和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对水合物的类型及物理化学性质、自然赋存和成藏条件、资源评价、勘探开发手段以及水合物与全球变化... 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涉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等多种学科 ,其中地球物理方法在天然气水合物的探查和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对水合物的类型及物理化学性质、自然赋存和成藏条件、资源评价、勘探开发手段以及水合物与全球变化和海洋地质灾害的关系等进行了综合论述 ,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天然气水合物及其地球物理识别方法研究的进展 ,并结合中国水合物探查研究的实际 ,初步预见中国南海北部海域具有水合物成藏的良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控制条件 地球物理研究 似海底反射 稳定带结构
下载PDF
东海冲绳海槽陆坡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学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徐宁 吴时国 +1 位作者 王秀娟 郭军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64-571,共8页
本文通过对东海973航次在冲绳海槽取得的多道地震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特殊处理,形成一套针对天然气水合物地震学研究行之有效的处理思路,提高速度分析的精度和分辨能力,压制浅层多次波,资料在保持一定信噪比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提高分辨率,... 本文通过对东海973航次在冲绳海槽取得的多道地震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特殊处理,形成一套针对天然气水合物地震学研究行之有效的处理思路,提高速度分析的精度和分辨能力,压制浅层多次波,资料在保持一定信噪比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提高分辨率,相对振幅处理以及用于AVO分析的预处理等.在此基础上对天然气水合物进行识别和预测,我们发现在冲绳海槽南部西侧槽坡附近以及海槽内部发育有一系列泥底辟构造,在这些底辟构造的顶部明显存在与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相关的地球物理特征,如似海底反射层(BSR)、与海底反射同相轴极性相反,BSR上方的振幅空白区以及BSR上下的速度异常.从该区域的地质背景资料分析,冲绳海槽不仅具有很高的沉积速率并且海槽西侧的断层活跃,提供了富含有机质的物源以及用于天然气运移的通道,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地震资料处理 似海底反射 东海 冲绳海槽 泥底辟
下载PDF
南海北部神狐西南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矿远景 被引量:11
6
作者 龚跃华 张光学 +4 位作者 郭依群 梁金强 沙志彬 王宏斌 梁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7-104,共8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神狐西南海域的构造、沉积及气源环境研究,探讨了神狐西南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成矿条件,认为该区具有天然气水合物良好的成矿环境;通过穿越神狐西南海域陆坡深水区的典型高分辨率地震剖面资料的解释,初步判识出天然气水合... 通过对南海北部神狐西南海域的构造、沉积及气源环境研究,探讨了神狐西南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成矿条件,认为该区具有天然气水合物良好的成矿环境;通过穿越神狐西南海域陆坡深水区的典型高分辨率地震剖面资料的解释,初步判识出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能分布区,预测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似海底反射波 成矿条件 神狐西南海域
下载PDF
南中国海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证据 被引量:10
7
作者 徐华宁 郑晓东 张光学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0-63,共4页
以多道高分辨率地震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识别的关键技术,即地震成像与地震反演。地震成像结果显示南中国海可能具有含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包括似海底反射(BSR)、振幅空白带、BSR与沉积地层斜交等天然气水合... 以多道高分辨率地震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识别的关键技术,即地震成像与地震反演。地震成像结果显示南中国海可能具有含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包括似海底反射(BSR)、振幅空白带、BSR与沉积地层斜交等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标志性特征,是南中国海域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的定性地球物理证据;而地震反演结果则揭示该研究区存在地层速度结构异常,是南中国海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的定量地球物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中国海 天然气水合物 似海底反射 地震成像 地震反演
下载PDF
台湾西南海域似海底反射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邓辉 阎贫 刘海龄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9-85,共7页
台湾西南海域弧陆碰撞及俯冲作用形成增生楔,在增生楔部位地震调查原始炮集数据上可清楚地识别BSR极性及波形特征。通过对该区域地震调查数据处理,获得了常规地震偏移、瞬时振幅及瞬时相位3种属性剖面,三者可清楚地反映BSR特征及分布,... 台湾西南海域弧陆碰撞及俯冲作用形成增生楔,在增生楔部位地震调查原始炮集数据上可清楚地识别BSR极性及波形特征。通过对该区域地震调查数据处理,获得了常规地震偏移、瞬时振幅及瞬时相位3种属性剖面,三者可清楚地反映BSR特征及分布,瞬时相位剖面还反映了BSR之上弱反射层的结构特征。研究表明,增生楔部位构造沉积明显控制BSR的形成与分布,该区天然气水合物成矿前景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似海底反射层 增生楔 台湾西南海域
下载PDF
南沙海槽潜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质环境及其指标特征 被引量:7
9
作者 陈忠 颜文 +3 位作者 黄奇瑜 杨华平 陆钧 陈木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99-308,共10页
南沙海槽的构造和沉积受控于南海的构造运动和加里曼丹西北大陆边缘的演化,具有适于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物源基础、温压条件、输导系统和储藏场所。似海底反射层(BSR)出现在水深650~2 800 m、海底下65~350 m深的晚中新世沉积物中,与... 南沙海槽的构造和沉积受控于南海的构造运动和加里曼丹西北大陆边缘的演化,具有适于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物源基础、温压条件、输导系统和储藏场所。似海底反射层(BSR)出现在水深650~2 800 m、海底下65~350 m深的晚中新世沉积物中,与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及穹窿构造有关;沉积物中的甲烷含量和孔隙水的SO24-含量表现出异常变化特征,硫酸盐-甲烷界面(SMI)深度仅为8~11 m;表层沉积的自生石膏和黄铁矿的成岩环境与甲烷流体排溢引起的厌氧甲烷氧化(AOM)有关,这些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指标均指示南沙海槽发育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表明,南沙海槽沉积物的甲烷以二氧化碳还原型微生物成因为主,少量为混合气,海槽东南部可能是最有潜力的天然气水合物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似海底反射层 硫酸盐-甲烷界面 自生矿物 南沙海槽
下载PDF
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天然气水合物层地震数据多尺度分析——布莱克海台USGS95-1测线应用实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敏锋 李灿苹 +1 位作者 刘学伟 杨丽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9-114,共6页
似海底反射(BSR)是目前天然气水合物层识别的主要依据,但是当BSR不明显或者缺失的时候怎样识别水合物层,以及水合物层顶面和下伏游离气层底面如何确定,仍然是水合物识别中难以圆满解决的两大难题。以布莱克海台USGS95-1测线地震数据为... 似海底反射(BSR)是目前天然气水合物层识别的主要依据,但是当BSR不明显或者缺失的时候怎样识别水合物层,以及水合物层顶面和下伏游离气层底面如何确定,仍然是水合物识别中难以圆满解决的两大难题。以布莱克海台USGS95-1测线地震数据为例利用小波变换进行多尺度研究发现水合物层和游离气层表现出不同的尺度特征:水合物层表现出大尺度特征,而游离气层具有小尺度特征;在最佳尺度剖面上,水合物层表现为低尺度背景中的近似平行于海底的高尺度带。利用水合物层和游离气层的这种尺度差异不但可以识别水合物层,而且还可以推断水合物层的顶面和游离气层的底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小波变换 似海底反射 最佳尺度 游离气 布莱克海台
下载PDF
南海东沙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震数据多次压制及速度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华宁 梁蓓雯 吴能友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215-1219,共5页
多次波衰减是海洋地震数据处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东沙海域多次波极其发育,由于地形的急剧变化和地质条件的影响,多次波变形严重(不符合双曲线规律)。采用常规的处理方法效果并不明显,并可能造成成果剖面上出现明显的多次压制痕迹,很难... 多次波衰减是海洋地震数据处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东沙海域多次波极其发育,由于地形的急剧变化和地质条件的影响,多次波变形严重(不符合双曲线规律)。采用常规的处理方法效果并不明显,并可能造成成果剖面上出现明显的多次压制痕迹,很难达到保幅处理。针对此区多次波的特点,提出一种频率分离的方法将数据分离后再进行不同处理,可以很好地解决多次波的压制并突出有效波;在没有有效反射的位置,剖面的背景噪音也更符合视觉习惯;更重要的是,处理中没有频率损失,处理结果更和谐。另外,叠前偏移处理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含水合物地层的接触关系、反射特征更清楚。叠前时间偏移所建立的速度模型也能够表现含水合物地层、BSR与含游离气层的相对速度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沙海域 水合物 多次波 频率分离 似海底反射 叠前时间偏移
下载PDF
Study of the Sensitive Properties of Marine Gas Hydrate Based on the Prestack Elastic Inversion 被引量:1
12
作者 TONG Siyou WANG Jialin +3 位作者 LI Linwei ZHANG Haiqi WU Zhiqiang SHAO Yula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086-1092,共7页
Using a 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BSR)on a seismic profile to identify marine gas hydrate is a traditional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However,owing to the abundanc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as hydrate and free gas i... Using a 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BSR)on a seismic profile to identify marine gas hydrate is a traditional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However,owing to the abundanc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as hydrate and free gas in different regions,the BSR may be unremarkable on the seismic profile and invisible in certain cases.With the improvement of exploration precision,difficulty arises in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distinguishing the abundance differences in the gas hydrate based on BSR.Hence,we studied other sensitive attributes to ascertain the existence of gas hydrate and its abundance variations,eventually improving the success rate of drilling and productivity.In this paper,we analyze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eismic profile data and drilling sampling data from the Blake Ridge.We extracted different attributes and performed multi-parameter constraint analysis based on the prestack elastic wave impedance inversion.Then,we compared the analysis results with the drilling sampling data.Eventually,we determined five sensitive attributes that can better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gas hydrate and its abundance variations.This method overcomes the limitations of recognizing the gas hydrate methods based on BSR or single inversion attribute.Moreover,the conclusions can notably improve the identification accuracy of marine gas hydrate and provide excelle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recognition of marine gas hydrate.Notably,the different geological features of reservoirs feature different sensitivities to the prestacking attributes when using the prestack elastic inversion in different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SITIVE seismic attribute the 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 marine gas HYDRATE PRESTACK ELASTIC impedance INVERSION MULTI-PARAMETER constraint analysis
下载PDF
3D Seismic Analysis of the Gas Hydrate System and the Fluid Migration Paths in Part of the Niger Delta Basin, Nigeria 被引量:1
13
作者 AKINSANPE Olumuyiwa T. ADEPELUMI Adekunle A. +1 位作者 BENJAMIN Uzochukwu K. FALEBITA Dele E.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6期1027-1034,共8页
Comprehensive qualitative and semi-quantitative seismic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on 3-dimensional seismic data acquired in the deepwater compressional and shale diapiric zone of the Niger Delta Basin using an advanced... Comprehensive qualitative and semi-quantitative seismic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on 3-dimensional seismic data acquired in the deepwater compressional and shale diapiric zone of the Niger Delta Basin using an advanced seismic imaging tool. The main aim of this work is to obtai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ing mechanism of the gas hydrate system, and the fluid migration paths associated with this part of the basin. The results showed the presence of pockmarks on the seafloor and 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s(BSRs) in the field, indicating the active fluid flux and existence of gas hydrate system in the area. In the area of approximately 195 km^2 occupying nearly 24% of the entire study field, three major zones with continuous or discontinuous BSRs of 3 to 7 km in length which are in the northeastern, southern and eastern part of the field respectively were delineated. The BSR is interpreted to be the transition between the free gas zone and the gas hydrate zone. The geologic structures including faults(strike-slip and normal faults), chimneys and diapirs were deduced to be the main conduits for gas migr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biogenic gases generated in the basin were possibly transported via faults and chimneys by advection processes and subsequently accumulated under low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conditions in the free gas zone below the BSR forming gas hydrate. A plausible explanation for the presence of the ubiquitous pockmarks of different diameters and sizes in the area is the transportation of the excessive gas to the seafloor through these mapped geologic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CKMARK 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 gas HYDRATE NIGER Delta BASIN
下载PDF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地震探测技术进展——从单纵波到多波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子坤 王赟 +2 位作者 陆敬安 于光明 王祥春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2-104,共13页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是21世纪重要的潜在新能源。针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地震探测技术,从水合物储层的地震识别特征、岩石物理模型以及多波地震技术应用3个方面,分析了在针对不同类型水合物储层时现有岩石物理模型的诸多不适应性;介绍了单纯...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是21世纪重要的潜在新能源。针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地震探测技术,从水合物储层的地震识别特征、岩石物理模型以及多波地震技术应用3个方面,分析了在针对不同类型水合物储层时现有岩石物理模型的诸多不适应性;介绍了单纯利用海洋高分辨率纵波技术识别水合物储层、预测水合物饱和度的效果及其局限性;从纵波似海底反射(BSR)及地震空白带(SBZ)识别标志与水合物储层指示关系的非唯一性角度阐明了联合使用纵波和横波进行水合物储层识别与饱和度估算的优势,指出海洋水合物多波地震技术发展中面临的提高海底地震仪(OBS)数据处理与成像精度、建立兼顾温压条件的岩石物理模型等亟需解决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水合物储层薄(互)层模型的弹性波响应研究、利用地震技术动态监测水合物储层空间分布及饱和度变化等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以推动水合物勘探开发的地震技术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岩石物理模型 似海底反射 地震空白带 多波 海底地震仪 薄互层
下载PDF
南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含似海底反射沉积层纵波速度结构:反射波旅行时反演结果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斌 耿建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9-35,共7页
文章利用2012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采集的多道地震(MCS),通过反射波旅行时反演了含似海底反射(BSR)沉积层的纵波速度结构。从反演的速度结构上,我们发现BSR上方附近速度在横向上变化较大,存在一个明显的相对高... 文章利用2012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采集的多道地震(MCS),通过反射波旅行时反演了含似海底反射(BSR)沉积层的纵波速度结构。从反演的速度结构上,我们发现BSR上方附近速度在横向上变化较大,存在一个明显的相对高速区域(1800~2200m?s?1)以及一个相对低速的区域(1500~1700m?s?1)。结合多道地震成像的结果,我们把相对高速区域解释为含水合物层,而相对低速区域可能不含水合物或者仅含少量的水合物。BSR一般认为是水合物稳定存在区域的底界面,反演的速度结构结果表明水合物在稳定带内分布不稳定、不连续。相对低速区域的存在可能表明该低速区域下的BSR与水合物的赋存无关,仅仅反映了正常沉积地层与下伏游离气层的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 似海底反射 反射旅行时反演 纵波速度结构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天然气水合物初探 被引量:129
16
作者 姚伯初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1-18,共8页
根据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温度—压力条件,研究了南海北部的地球物理资料,发现有些地方在地震剖面上出现似海底反射BSR,而在另一些地方海底第一层沉积的层速度偏高(1.95~2.45km/s),比一般海洋沉积高0.2~0.6... 根据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温度—压力条件,研究了南海北部的地球物理资料,发现有些地方在地震剖面上出现似海底反射BSR,而在另一些地方海底第一层沉积的层速度偏高(1.95~2.45km/s),比一般海洋沉积高0.2~0.64km/s。将这些地方海底第一层沉积底界面处的温度—压力参数投于甲烷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温度—压力图上,发现它们均出现于水合物存在之区域中。由此可见,南海北部陆缘可能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矿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压力 南海 陆缘 天然气水合物 天然气成因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富集特征及成因模式 被引量:30
17
作者 梁金强 张光学 +4 位作者 陆敬安 苏丕波 沙志彬 龚跃华 苏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7-162,共6页
南海东北部陆坡具有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成藏条件,其水合物资源的成因模式明显不同于2007年在神狐海域钻探发现的分散型水合物成矿区。为探讨前者的成藏特征与成因模式,利用钻探区的地震、测井、现场钻探取心及测试分析... 南海东北部陆坡具有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成藏条件,其水合物资源的成因模式明显不同于2007年在神狐海域钻探发现的分散型水合物成矿区。为探讨前者的成藏特征与成因模式,利用钻探区的地震、测井、现场钻探取心及测试分析等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以期加深对南海东北部陆坡水合物富集规律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1)在纵向上,该区发育浅、中、深3套水合物层,构成既相对独立又有一定成因联系的成藏系统,区内存在扩散型、渗漏型和复合型3种成因模式的水合物矿藏;(2)扩散型水合物呈层状分布在稳定域底部,其底界与海底反射界面(BSR)分布吻合;(3)渗漏型水合物呈块状、脉状等形式充填在沉积物裂隙或裂缝中,在稳定域不同部位形成多个矿体;(4)复合型水合物矿藏兼具扩散型和渗漏型水合物的成藏特征,在稳定域底部发育扩散型水合物矿层,而在稳定域上部发育渗漏型水合物体,共同构成复式成藏系统。结论认为:南海东北部陆坡是目前中国水合物资源最为丰富、成藏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成矿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中国南海 东北部陆坡 稳定域 成藏模式 富集特征 BSR 扩散型 渗漏型 复合型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晚中新世以来构造沉降与似海底反射(BSR)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17
18
作者 于兴河 梁金强 +3 位作者 方竞男 丛晓荣 姜龙燕 王建忠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87-800,共14页
2007年中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通过钻探首次获得天然气水合物样品,证实了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是水合物富集区。通过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构造沉降史的定量模拟研究,发现晚中新世以来区内构造沉降总体上具有由北向南、自西向东逐渐变快的演化... 2007年中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通过钻探首次获得天然气水合物样品,证实了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是水合物富集区。通过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构造沉降史的定量模拟研究,发现晚中新世以来区内构造沉降总体上具有由北向南、自西向东逐渐变快的演化趋势;从晚中新世到更新世,盆地深水区经历了构造沉降作用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晚中新世(11.6~5.3Ma),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67m/Ma;上新世(5.3~1.8Ma),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68m/Ma;至更新世(1.8~0Ma),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73m/Ma。而造成这些变化的主因是发生在中中新世末—晚中新世末的东沙运动和发生在上新世—更新世早期的台湾运动。东沙运动(10~5Ma)使盆地在升降过程中发生块断升降,隆起剥蚀,自东向西运动强度和构造变形逐渐减弱,使得盆地深水区持续稳定沉降;台湾运动(3Ma)彻底改变了盆地深水区的构造格局,因重力均衡调整盆地深水区继续沉降,越往南沉降越大。将似海底反射(BSR)发育区与沉降速率平面图进行叠合分析,发现80%以上的BSR分布趋于构造沉降速率值主要在75~125m/Ma之间、沉降速率变化迅速的隆坳接合带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深水区 定量盆地模拟 构造沉降 似海底反射(BSR)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热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9
作者 金春爽 汪集旸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1年第4期540-543,共4页
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热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热流与似海底反射层的关系 ;水合物稳定带的研究 ;水合物热物理参数的确定 ;水合物形成过程中的热状态 ;热导率的应用。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热流 热导率 似海底反射层 地热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地质模式 被引量:11
20
作者 苏丕波 沙志彬 +2 位作者 常少英 梁金强 付少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2-168,共7页
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是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为明确该区水合物的成藏地质特征,针对两种不同地质构造单元(调查A区与B区)水合物的赋存特征,分别选取典型地震剖面,结合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及岩石物性... 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是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为明确该区水合物的成藏地质特征,针对两种不同地质构造单元(调查A区与B区)水合物的赋存特征,分别选取典型地震剖面,结合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及岩石物性、地热和地球化学等参数分析,应用盆地模拟技术,研究了该区水合物的成藏地质模式。结果表明:①调查A区中深部断裂发育,气源岩热演化程度较低,热解气源有限,而浅部生物气气源条件充足,浅部先期形成的生物气与深部通过断裂垂向运移上来的热解气混合在一起,由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侧向运聚至水合物稳定域,形成以生物气为主的混合气源水合物藏;②调查B区新生代厚度较薄,沉积物有限,所生成的生物气不足以聚集成藏,水合物藏主要为来自邻近凹陷区的深部热解气通过断裂运聚至水合物稳定域内成藏;③相对而言,调查A区气源更为充足,稳定域厚度更大,运移通道更好,是未来水合物勘探更为有利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东部海域 天然气水合物 成藏模式 盆地模拟 BSR 气源 生物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