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牛肩胛颈刻辞顺序试探 被引量:2
1
作者 吴丽婉 曹兆兰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3-160,共8页
《甲骨文合集》第1—6册中有些牛肩胛颈骨左右各刻有一条卜辞,经考查,殷人在牛肩胛颈上刻辞有一定的规律,左右卜辞的契刻均有先后顺序,即左肩胛颈的正面,左边刻辞在先;右肩胛颈的正面,右边刻辞在先;直观来说,无论左右肩胛颈,靠近切去臼... 《甲骨文合集》第1—6册中有些牛肩胛颈骨左右各刻有一条卜辞,经考查,殷人在牛肩胛颈上刻辞有一定的规律,左右卜辞的契刻均有先后顺序,即左肩胛颈的正面,左边刻辞在先;右肩胛颈的正面,右边刻辞在先;直观来说,无论左右肩胛颈,靠近切去臼角有切口一边的刻辞在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刻辞 牛肩胛颈 刻辞顺序
原文传递
甲骨文中的求年、受年卜辞 被引量:1
2
作者 郭旭东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6-113,共8页
There are lots of oracle inscriptions in bone shell inscriptions about praying for good harvests and Having good harvests.They not only record that Yin people attached much importance to agriculture,from ruling class ... There are lots of oracle inscriptions in bone shell inscriptions about praying for good harvests and Having good harvests.They not only record that Yin people attached much importance to agriculture,from ruling class to the populance, but also reflect many underlying problems existing in Shang Dynasty.And they have had an effect on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dea of emphasizing agriculture and the sustainment of the idea of emphasizing agriculture policy for later gener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科学价值 殷墟 殷商 商代
下载PDF
河南学人与甲骨学研究
3
作者 郭旭东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1-35,共5页
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后 ,1 0 0年来已发展为一门国际“显学”。河南学人在甲骨文的发掘、整理、刊布、研究等方面都卓有成效 ,是甲骨学和殷商文化研究界的一支重要的学术力量。
关键词 河南学人 殷墟 甲骨文
下载PDF
试论殷墟甲骨文字的平原性特征
4
作者 靳青万 《殷都学刊》 2001年第2期12-13,共2页
殷墟甲骨文字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此前必已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发展与演化。但由于武丁以前的文字极少发现,因而其以前的状况就成了难解之谜。研究甲骨文字的象形图案,由“旦”、“东”可知其造字者的东方为平原;由“莫”、“西”... 殷墟甲骨文字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此前必已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发展与演化。但由于武丁以前的文字极少发现,因而其以前的状况就成了难解之谜。研究甲骨文字的象形图案,由“旦”、“东”可知其造字者的东方为平原;由“莫”、“西”可知其造字者的西方为平原;由“山”、“余”可知其造字者所居的中央亦为平原。因而甲骨文字具有明显的平原性特征,其最初当为一平原部族所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字 平原部族 平原性特征 殷墟 象形图案 造字者
下载PDF
殷王帝辛四征夷方考释
5
作者 黄历鸿 吴晋生 《殷都学刊》 2000年第3期16-21,共6页
本文据《竹书》的君主纪年研究了殷纣四征夷方的史事:第一次是在纣王4年(公元前1099年),《竹书》、《左传》、《韩非子》、《吕氏春秋》皆有记载;第二次是在纣王10年(公元前1093年),陈梦家的《殷虚卜辞综述》里的"正人方历程&q... 本文据《竹书》的君主纪年研究了殷纣四征夷方的史事:第一次是在纣王4年(公元前1099年),《竹书》、《左传》、《韩非子》、《吕氏春秋》皆有记载;第二次是在纣王10年(公元前1093年),陈梦家的《殷虚卜辞综述》里的"正人方历程"就是此次的甲骨卜辞;第三次是在纣王15年(公元前1088年),以《三代》11.34.1的青铜铭文为据;第四次是在纣王21年(公元前1082年),郭沫若的《卜辞通纂》有此次甲骨卜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商历史 甲骨文字 君主纪年 帝辛 夷方
下载PDF
《甲骨文合集补编》著录片校重(上) 被引量:6
6
作者 王蕴智 齐航福 《殷都学刊》 2003年第1期10-16,22,共8页
《甲骨文合集补编》著录片相重者不少 ,据笔者校阅 ,发现有自相重复者约 189组 ;与《合集》相重者约 733组 ;《补编》还有意收录了一部分相对比《合集》著录更有价值的重片。
关键词 《甲骨文合集补编》 甲骨文合集 著录片 校重
下载PDF
建构文化记忆——文字符号的批评话语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沈文静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56-63,157,158,共10页
符号是走近言说/书写者的有效途径。甲骨文作为古老叙事手段承载着文字与图像视觉化符号双重功能。文字符号引领我们走向理性沉思,图像邀请我们参与情感体验,进行身体感知。文化记忆具有建构性,蕴含记忆与遗忘因子,有助于解读文化遗产... 符号是走近言说/书写者的有效途径。甲骨文作为古老叙事手段承载着文字与图像视觉化符号双重功能。文字符号引领我们走向理性沉思,图像邀请我们参与情感体验,进行身体感知。文化记忆具有建构性,蕴含记忆与遗忘因子,有助于解读文化遗产与书写文化。本研究立足批评话语分析的框架,糅合了语言相对主义、语言性思维与象似性理论,对甲骨文符号进行多维分析。研究发现甲骨文符号中蕴含着宇宙观、自然观与生存观,并建构了一种集体主义知识,即文化记忆,实现了彼时与此时的重逢。本研究旨在为文字符号与文化记忆的研究提供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文字符号 文化记忆 语言性思维 象似性
下载PDF
创世佳作──《殷契粹编》 被引量:1
8
作者 马如森 《殷都学刊》 2000年第4期11-13,共3页
阐述《殷契粹编》的成书和学术价值;郭沫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普及甲骨学的奠基作。
关键词 甲骨拓本 先公先王 郭沫若 殷契粹编
下载PDF
对缀合《甲骨文合集》的质疑
9
作者 谢济 《殷都学刊》 2001年第2期6-11,共6页
《甲骨文合集》出版后,许多学者对《合集》不断地进行缀合,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有不少问题,这里提出15片的缀合质疑,并申述不能缀合的理由。
关键词 甲骨文合集 缀合 甲骨文集补编 蔡哲茂 卜辞 排列格式
下载PDF
释“毛”、“舞”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慧生 《殷都学刊》 2002年第1期16-16,共1页
先秦典籍中,“毛”字含义有三:毛发与兽毛之类;草类;五谷。金文和《说文》中的“毛”,字形像谷子。“毛”字的基本含义就是“五谷”。甲骨文中无“毛”字而有“舞”字,“舞”字中一人所执之物非一般所释的“牛尾”,而是倒执的“毛”,即... 先秦典籍中,“毛”字含义有三:毛发与兽毛之类;草类;五谷。金文和《说文》中的“毛”,字形像谷子。“毛”字的基本含义就是“五谷”。甲骨文中无“毛”字而有“舞”字,“舞”字中一人所执之物非一般所释的“牛尾”,而是倒执的“毛”,即五谷。“舞”是古人在谷物成熟后执禾而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谷 甲骨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