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段输送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 被引量:9
1
作者 吴其常 张志刚 +1 位作者 卞传华 苗旭漫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3年第2期94-96,共3页
目的 总结骨段输送技术治疗大段骨缺损、骨感染及皮肤缺损的体会。方法 应用骨段输送治疗严重创伤或骨肿瘤术后大段骨缺损 9例 ,其中 6例伴有骨感染和皮肤缺损。结果  9例骨缺损全部治愈 ,恢复了肢体持重功能。 1例儿童 2年后胫骨出... 目的 总结骨段输送技术治疗大段骨缺损、骨感染及皮肤缺损的体会。方法 应用骨段输送治疗严重创伤或骨肿瘤术后大段骨缺损 9例 ,其中 6例伴有骨感染和皮肤缺损。结果  9例骨缺损全部治愈 ,恢复了肢体持重功能。 1例儿童 2年后胫骨出现过生长。结论 骨段输送技术是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简单而有效的新方法。软组织创面可在骨段输送中逐渐缩小并闭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骨缺损 骨感染 皮肤缺损 骨段输送治疗
下载PDF
Ilizarov骨延长治疗胫骨感染性骨折不愈合伴大段骨缺损13例效果观察 被引量:8
2
作者 朴成哲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5年第2期65-67,共3页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自体骨段延长治疗胫骨感染性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折不愈合伴骨缺损患者13例。清创术后骨短缩缺损5~16 cm,平均缺损9 cm;皮肤缺损5 cm×8 cm^10 cm...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自体骨段延长治疗胫骨感染性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折不愈合伴骨缺损患者13例。清创术后骨短缩缺损5~16 cm,平均缺损9 cm;皮肤缺损5 cm×8 cm^10 cm×10 cm。所有患者行Ⅰ期胫骨截骨术,术后第7天后开始行骨搬运与皮肤延长,4次/d,每次1/4 mm。结果本组13例患者均获5~24个月随访,平均16.2个月,均获稳定骨折愈合。骨外固定时间8~14个月,平均9.64个月。其中,1例针道感染,1例在骨对接端仍有分泌物,2例对接端部分缺乏血运而造成断端硬化,1例对线不良,上述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得到良好疗效。结论 Ilizarov骨段延长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折不愈合伴大段骨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固定支架 骨缺损 胫骨骨折 ILIZAROV技术 骨延长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与纤维蛋白胶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体内成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常玉立 孙天胜 +4 位作者 刘智 叶超群 余兆仲 张志成 任大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1期44-47,I0002,共5页
目的比较纤维蛋白胶(FS)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与各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骨折后体内成骨的效果。方法20只日本大耳白兔行桡骨中段骨缺损造模。取第2代BMSCs进行成骨诱导。分别将BMSCs联合成骨诱导后的BMSCs(A组)、... 目的比较纤维蛋白胶(FS)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与各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骨折后体内成骨的效果。方法20只日本大耳白兔行桡骨中段骨缺损造模。取第2代BMSCs进行成骨诱导。分别将BMSCs联合成骨诱导后的BMSCs(A组)、成骨诱导的BMSCs(B组)、BMSCs(C组)、生理盐水(E组)经皮注入兔桡骨中段骨缺损处,FS复合BMP-2于造模手术中植入(D组)。通过组织学、放射学、生物力学方法在不同时相比较骨缺损区修复情况。结果A组在12周内骨缺损区新生骨的数量和质量与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均优于B组(P<0.01)和C组(P<0.01),E组骨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结论BMSCs联合成骨诱导后的BMSCs、FS复合BMP-2均具有理想的体内成骨能力;BMSCs与成骨诱导后的BMSCs联合移植可能存在协同效应,具有更强的成骨能力,可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骨组织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胶 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移植 骨缺损
下载PDF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连及骨缺损临床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袁进国 周志玲 +1 位作者 刘英飞 朱振安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8期706-707,共2页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连及骨缺损的疗效。方法140例患者随机分为自体髂骨移植组(A组)及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B组)各70例,均行手术治疗,并行简单有效的内外固定。结果术后平均愈合时间A组为(7.0±2.0)个月,B组为(5.0&...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连及骨缺损的疗效。方法140例患者随机分为自体髂骨移植组(A组)及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B组)各70例,均行手术治疗,并行简单有效的内外固定。结果术后平均愈合时间A组为(7.0±2.0)个月,B组为(5.0±1.5)个月,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期间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较传统植骨治疗骨不连及骨缺损疗程短、疗效好,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干细胞 骨髓移植 骨不连 骨缺损
下载PDF
在下肢大段骨缺损治疗中Ilizarov技术的选择 被引量:2
5
作者 吴其常 王宇 张大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1期1650-1652,共3页
[目的]总结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的临床体会,探讨不同病例的术式选择。[方法]14例下肢大段骨缺损,平均8.5cm,其中股骨2例;胫骨12例;创伤11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骨感染和(或)软组织缺损,骨肿瘤切除3例。分别采用肢体短缩加... [目的]总结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的临床体会,探讨不同病例的术式选择。[方法]14例下肢大段骨缺损,平均8.5cm,其中股骨2例;胫骨12例;创伤11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骨感染和(或)软组织缺损,骨肿瘤切除3例。分别采用肢体短缩加骨段截骨延长,或加骨段输送延长,或单纯骨段截骨输送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1a以上随访,骨缺损治愈,骨感染消失,皮肤创面消灭,肿瘤无复发,无附加神经血管损伤症状。[结论]Ilizarov技术是治疗骨大段缺损的简单而有效方法,根据不同病例,选择不同术式可简化治疗过程,缩短治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骨输送 骨延长 ILIZAROV技术 骨缺损治疗 下肢 大段骨缺损 骨肿瘤切除 神经血管损伤 术式选择
下载PDF
聚乳酸/羟基磷灰石/脱钙骨基质复合材料重建椎板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柳峰 赵建华 +3 位作者 王远亮 彭学良 刘晋才 陈波 《创伤外科杂志》 2003年第3期180-183,共4页
目的 探讨聚乳酸 (PLA) /羟基磷灰石 (HA) /脱钙骨基质复合材料 (DBM)的成骨作用及重建椎板骨缺损的效果 ,及其防粘连作用。方法 对 6只成年犬手术形成L1、L3 、L5椎板缺损 ,分别置入复合材料、明胶海绵及空白对照。 2、4、6个月后分... 目的 探讨聚乳酸 (PLA) /羟基磷灰石 (HA) /脱钙骨基质复合材料 (DBM)的成骨作用及重建椎板骨缺损的效果 ,及其防粘连作用。方法 对 6只成年犬手术形成L1、L3 、L5椎板缺损 ,分别置入复合材料、明胶海绵及空白对照。 2、4、6个月后分别观察各组缺损区成骨情况、粘连情况。结果 本复合材料成骨作用良好及早期达到椎板骨质融合 ,且有明显的防粘连作用 ,明胶海绵有一定成骨作用 ,但强度不够 ,短期内不能达到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成骨 骨缺损 粘连
下载PDF
金葡菌法制备Wistar大鼠胫骨骨髓炎骨缺损模型 被引量:3
7
作者 刘玉新 张丽艳 +1 位作者 滕学仁 栾舰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4年第21期31-33,共3页
目的:研究将蘸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的棉条植入Wistar大鼠胫骨骨缺损中制备骨髓炎骨缺损标本的方法。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10只20个后腿标本。第1组:在Wistar大鼠双侧胫骨近端制造骨缺损;第2组:将... 目的:研究将蘸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的棉条植入Wistar大鼠胫骨骨缺损中制备骨髓炎骨缺损标本的方法。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10只20个后腿标本。第1组:在Wistar大鼠双侧胫骨近端制造骨缺损;第2组:将蘸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的棉条置入骨缺损中;第3组:应用抗生素治疗将蘸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的棉条置入骨缺损中的大鼠。比较各组大鼠创口愈合时间,并在7、14 d时观察大鼠体重、体温、伤口愈合、白细胞计数、胫骨标本及CR并进行比较。结果:三组在体重、体温、伤口愈合情况、白细胞计数、胫骨标本及CR表现积分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胫骨骨缺损中植入蘸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的棉条是制备Wistar大鼠胫骨骨髓炎骨缺损的良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骨髓炎 骨缺损
下载PDF
血管化骨-重组异种骨治疗骨缺损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
8
作者 王宵光 官建中 丁海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230-232,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化骨重组异种骨(RBX)联合移植修复骨缺损的疗效及受体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状况,作为移植诱骨效应的评价参考指标。方法:2 7例骨缺损随机分为血管化骨RBX移植修复组(A组,9例) ;血管化骨移植修复组(B组,10例) ;... 目的:探讨血管化骨重组异种骨(RBX)联合移植修复骨缺损的疗效及受体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状况,作为移植诱骨效应的评价参考指标。方法:2 7例骨缺损随机分为血管化骨RBX移植修复组(A组,9例) ;血管化骨移植修复组(B组,10例) ;RBX移植修复组(C组,8例)。临床评价以术后3、6、12个月随访的X线片来判断骨缺损是否修复成功、骨愈合时间长短、是否再吸收等。3组分别在术前及术后2周、4周、6周、8周采用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受体血清VEGF的表达。结果:术后3个月A组8例、B组6例、C组3例骨愈合,6个月A组1例、B组3例、C组3例延迟骨愈合,12个月B组1例、C组2例发生骨移植区部分再吸收,3组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3组术后第2、4周血清VEGF值均较术前升高(P <0 .0 1) ,且A、B组均高于C组(P <0 .0 1)。术后第6、8周3组的血清VEGF值术前后及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0 .0 5 )。结论:血管化骨RBX组的骨折愈合率明显优于单纯血管化骨移植和RBX移植。血管化骨RBX组和血管化骨组的血清VEGF的值均明显高于术前及单纯RBX移植组。移植早期受体血清VEGF表达明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移植 血管化骨 重组异种骨 骨缺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兔骨缺损体外冲击波治疗后成骨细胞中TGF-β1的表达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林 李平 +2 位作者 刘强 贾海峰 张国华 《临床医药实践》 2009年第3期205-207,共3页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ESW)干预兔骨缺损模型后成骨细胞中活性因子TGF-β1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促进成骨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18只中国健康家兔制备双桡骨骨缺损动物模型,将右上肢作为实验组,左上肢作为对照组,1周后全麻...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ESW)干预兔骨缺损模型后成骨细胞中活性因子TGF-β1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促进成骨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18只中国健康家兔制备双桡骨骨缺损动物模型,将右上肢作为实验组,左上肢作为对照组,1周后全麻下行右上肢体外冲击波治疗,左上肢不做治疗。定期拍X片,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结果:X光片显示冲击波治疗4周、6周后,治疗组骨不连愈合均较对照组好;组织学观察显示治疗组骨细胞、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成骨细胞、间充质细胞等细胞增生活跃;免疫组化方法示治疗组成骨细胞中TGF-β1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ESW干预能够提高成骨细胞中生物学活性因子TGF-β1的表达,可能是ESW促进成骨细胞成骨活动的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 成骨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骨缺损
下载PDF
兔骨缺损ESW治疗后成骨细胞中VEGF的表达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林 李平 +1 位作者 贾海峰 张国华 《中国当代医药》 2009年第13期23-24,共2页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ESW)干预兔骨缺损模型后成骨细胞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其促进成骨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18只中国健康家兔制备双桡骨骨缺损动物模型,右上肢作为实验组,左上肢为对照组,1周后全...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ESW)干预兔骨缺损模型后成骨细胞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其促进成骨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18只中国健康家兔制备双桡骨骨缺损动物模型,右上肢作为实验组,左上肢为对照组,1周后全麻下行右上肢ESW治疗,左上肢不做治疗。定期拍X线片、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结果:①X线光片显示冲击波治疗4、6周后,治疗组骨愈合较对照组好;②组织学观察显示治疗组骨细胞、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成骨细胞、间充质细胞等细胞增生活跃;③免疫组化方法示治疗组成骨细胞中VEG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W干预后成骨细胞中生物学活性因子VEGF表达增加,可能是ESW促进成骨细胞成骨活动的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W 成骨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骨缺损
下载PDF
骨缺损种植术中植骨患者临床预后的研究
11
作者 艾淑娟 王靖虓 +3 位作者 朱形好 丁熙 徐翠萍 方一鸣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12年第4期170-173,共4页
目的:比较口腔种植手术中,骨移植患者和标准手术患者在种植体稳定值(ISQ)和种植体相邻软硬组织的不同。方法:选择在我院行种植手术并植骨的12例患者(13枚种植体)作为研究对象,行标准种植手术的12例患者(15枚种植体)作为对照,检测两组患... 目的:比较口腔种植手术中,骨移植患者和标准手术患者在种植体稳定值(ISQ)和种植体相邻软硬组织的不同。方法:选择在我院行种植手术并植骨的12例患者(13枚种植体)作为研究对象,行标准种植手术的12例患者(15枚种植体)作为对照,检测两组患者近期的种植体稳定值(I SQ),随访72周后测定两组患者的骨吸收量、牙龈指数、菌斑指数、牙周袋深度。结果:24例患者牙龈形态良好,牙槽骨丰满,种植体无松动脱落,义齿修复后形态及功能恢复正常,两组患者的I SQ值和相邻软硬组织情况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骨缺损患者进行种植修复时,把握好适应症,保证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和种植体表面足够的软组织覆盖,做好种植术后的卫生维护,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 骨缺损 植骨 种植体稳定值
下载PDF
肱骨骨折术后骨感染并骨缺损、不愈合的临床分析
12
作者 何泰 唐玉华 《中外医疗》 2008年第25期58-59,共2页
目的探讨外支架固定加对冲引流在肱骨粉碎性骨折术后骨感染、骨缺损、不愈合的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在肱骨粉碎性骨折手术后并发感染、骨缺损、不愈合的患者,予以再次手术清创、拆除原内固定,装置对冲引流管以及外支架加压固定,并以两周... 目的探讨外支架固定加对冲引流在肱骨粉碎性骨折术后骨感染、骨缺损、不愈合的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在肱骨粉碎性骨折手术后并发感染、骨缺损、不愈合的患者,予以再次手术清创、拆除原内固定,装置对冲引流管以及外支架加压固定,并以两周到四周为间隔再次加压外支架固定器,直到骨折愈合。结果总结了1999年到2007年13例手术治疗结果,术后2~4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其中11例于4~8个月后得到骨折临床愈合,治愈率84.6%;另外2例术后6个月时无明显骨痂生长,且骨质疏松加重,予以再手术植骨内固定,1年后愈合。结论外支架加对冲引流在治疗肱骨骨折手术后骨感染并骨缺损、不愈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一期治愈感染,获得伤口愈合,而且持续加压固定有利于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支架 对冲引流 骨感染 骨缺损 不愈合
下载PDF
快速成型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被引量:16
13
作者 江静 祁文军 阿地力.莫明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54-256,共3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维重建和快速成型技术逐步应用于医学领域。结合逆向工程及快速成型技术的基本原理,重点阐述了逆向工程及快速成型技术在先天性单侧唇裂三维模型的重建、面容多发性骨折缺损骨和下颌骨缺损三维模型重建等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维重建和快速成型技术逐步应用于医学领域。结合逆向工程及快速成型技术的基本原理,重点阐述了逆向工程及快速成型技术在先天性单侧唇裂三维模型的重建、面容多发性骨折缺损骨和下颌骨缺损三维模型重建等医学上的应用,并简单介绍了快速成型技术在现代医学应用上的重要意义,最后根据快速成型技术的特点,提出了快速成型技术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其以后在文化艺术,航天航空及家电行业等领域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成型技术 逆向工程 手术模拟平台 骨缺损修复
下载PDF
3D打印个性化多孔钛金属支架重建髋臼骨缺损的中期疗效评估 被引量:6
14
作者 唐成 李旭祥 +4 位作者 凌辰 姚庆强 魏波 徐燕 王黎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774-1778,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个性化多孔钛金属支架重建髋臼骨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初始稳定性及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3D打印个性化多孔钛金属支架重建12例髋臼骨缺损患者,利用计算机对患者髋臼骨缺损进行三维建模,设计个性化多孔钛金属支... 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个性化多孔钛金属支架重建髋臼骨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初始稳定性及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3D打印个性化多孔钛金属支架重建12例髋臼骨缺损患者,利用计算机对患者髋臼骨缺损进行三维建模,设计个性化多孔钛金属支架模型,再利用钛合金3D打印完成个性化支架的实体加工成型,并对实体部件进行喷砂、超声波振荡、高温处理、消毒等后处理。通过髋关节外侧入路显露髋关节,植入个性化髋臼支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门诊随访,分别采用视觉模拟度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Harris功能评分评估患髋局部疼痛和髋关节功能情况,结合髋关节X线及CT扫描分析髋关节力线恢复情况,骨缺损与支架的匹配度和包容性。结果:12例手术时间1.1~3.5 h,平均(2.23±0.7)h;术中出血量150~820 mL,平均(406.67±219.29)mL;随访时间为12~26个月,平均15.33个月,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满意,VAS评分由术前(5.17±1.53)分下降至术后1年(1.67±0.78)分(t=9.225,P<0.001),Harris功能评分由术前(47.67±7.15)分升高至术后1年(86.75±4.52)分(t=-27.380,P<0.001)。术后复查髋关节X线及CT扫描显示:关节假体位置良好、关节力线恢复满意,髋臼骨缺损区与金属支架之间紧密接触、无松动。结论:3D打印个性化多孔钛金属支架能够重建髋臼骨缺损,增加髋关节的初始稳定性,降低髋关节重建术的手术难度,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钛金属支架 重建骨缺损
下载PDF
自体可复性颅骨漂浮骨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永福 黄永康 王建荣 《西部医学》 2004年第4期332-333,共2页
目的 探讨自体颅骨漂浮骨瓣在颅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术中让颅骨瓣浮于骨窗上硬脑膜与骨膜之间 ,骨瓣不做固定。结果 颅骨漂浮骨瓣术后早期有颅内减压作用 ,待脑水肿消退后 ,骨瓣自动回复 ,后期骨瓣可达临床愈合。结论 颅脑损... 目的 探讨自体颅骨漂浮骨瓣在颅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术中让颅骨瓣浮于骨窗上硬脑膜与骨膜之间 ,骨瓣不做固定。结果 颅骨漂浮骨瓣术后早期有颅内减压作用 ,待脑水肿消退后 ,骨瓣自动回复 ,后期骨瓣可达临床愈合。结论 颅脑损伤等疾病手术治疗 ,行自体漂浮颅骨瓣术式具有可靠的自动颅内减压 ,避免去骨瓣因颅骨缺损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颅骨漂浮骨瓣 颅骨缺损 颅内减压
下载PDF
电脑塑型钛板颅骨缺损修补术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东辉 崔英姿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年第3期232-233,共2页
目的探讨电脑塑型钛板行颅骨缺损修补术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时间和方法。方法28例均电脑塑型钛板行颅骨缺损修补术,其中11例手术时间提前到1—1.5个月,手术过程颞肌的处理。结果28例均治愈出院,21例随访1年无不良反应。结论钛板是颅骨... 目的探讨电脑塑型钛板行颅骨缺损修补术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时间和方法。方法28例均电脑塑型钛板行颅骨缺损修补术,其中11例手术时间提前到1—1.5个月,手术过程颞肌的处理。结果28例均治愈出院,21例随访1年无不良反应。结论钛板是颅骨缺损修补的最佳材料,电脑塑型钛板行颅骨缺损修补术最好方法,手术时间提前到1.5个月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缺损 电脑塑型 钛板
原文传递
带血供骨膜瓣包裹同种异体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17
作者 赵军 徐海锦 +1 位作者 李云杰 张峰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2010年第8期63-65,共3页
目的探讨带供骨膜瓣包裹去抗原异体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兔的股骨经去抗原化后作为供体,制作带血供骨膜瓣包裹同种异体骨修复兔大段骨缺捐损的模型,实验设置对照组,即未用血管化骨膜瓣包裹移植物。分别在术后4周、8周和16周分... 目的探讨带供骨膜瓣包裹去抗原异体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兔的股骨经去抗原化后作为供体,制作带血供骨膜瓣包裹同种异体骨修复兔大段骨缺捐损的模型,实验设置对照组,即未用血管化骨膜瓣包裹移植物。分别在术后4周、8周和16周分别行x线摄片,并对移植物及周围软组织、骨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HE染色),对两组移植物BMP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x线表现为实验组骨痂形成的速度快于对照组,骨痂形成的质和量优于对照组,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骨质更新速度以及新生血管速度均快于对照组,BM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相同时期实验组的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血管化骨膜瓣包裹异体骨修复骨缺损优于单纯异体骨移植,明显缩短骨缺损的修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骨膜瓣 异体骨 骨形态发生蛋白
下载PDF
颅骨缺损修补54例临床分析
18
作者 周明其 《基层医学论坛》 2007年第1期14-15,共2页
目的总结颅骨缺损修补的经验,寻找修补颅骨缺损的最佳材料。方法选择美国WaltrLoranz公司生产的三维钛网01-7251系列或三维钛网HP-1172系列和武汉同济大学生物化工厂生产的仿生人造颅骨应用于临床修补不同大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 目的总结颅骨缺损修补的经验,寻找修补颅骨缺损的最佳材料。方法选择美国WaltrLoranz公司生产的三维钛网01-7251系列或三维钛网HP-1172系列和武汉同济大学生物化工厂生产的仿生人造颅骨应用于临床修补不同大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状态下各种原因所致的颅骨缺损患者。结果54例各种原因所致的颅骨缺损患者,全部一次性修补成功。结论修补各种形态、各种原因所致的颅骨缺损材料虽种类较多,但用钛网片方法简单,操作方便,易塑型、易固定、抗压性能强、组织相容性好、并发症极少,对植入者无任何不良影响,是目前多种修补材料中效果最佳、安全性最好、不良反应最少、患者最信得过的一种修补颅骨缺损的特殊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网片 颅骨缺损 修补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