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族群的社会记忆 被引量:25
1
作者 彭兆荣 朱志燕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2-78,共7页
"社会记忆"在当代学术界,特别是在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话题,这显然已经超出了其单纯作为表述、建构、传承的方式,其价值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些学科,这种具有反思意味的讨论明显兼有学术转型... "社会记忆"在当代学术界,特别是在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话题,这显然已经超出了其单纯作为表述、建构、传承的方式,其价值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些学科,这种具有反思意味的讨论明显兼有学术转型中的学理义涵。鉴于此,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兆荣与他的博士研究生围绕着这一话题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专题研讨,大家集中就理论要件、记忆本体、记忆载体、记忆与认同等进行了研讨,以下为讨论综述。参加者包括:葛荣玲、朱志燕、罗正副、樊昀、艾丽曼、张卫红、谭红春、温春香(以发言先后为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记忆 记忆本体 记忆载体 族群认同 家园遗产
下载PDF
亚文化与数字身份生产:快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土味文化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李彪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5-120,共6页
以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为视角,对快手平台上新生代农民工的土味文化视频的视觉呈现及关系权力建构,认为土味文化具有四种基本属性,分别是作为拼贴与同构的风格化的混合性、被规训和被塑造的“身体展演”的神话性、基于群体... 以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为视角,对快手平台上新生代农民工的土味文化视频的视觉呈现及关系权力建构,认为土味文化具有四种基本属性,分别是作为拼贴与同构的风格化的混合性、被规训和被塑造的“身体展演”的神话性、基于群体性身份再生产和经济利益获取的非抵抗性、受到主文化逆向抵抗和政治校正以及商业收编而产生的流动性,最后将新生代农民工的亚文化群体身份置入社会结构变迁中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味文化 新生代农民工 身体神话 身份政治
下载PDF
跑步健身中的身体管理与理性化——一项基于马拉松跑者的质性考察 被引量:22
3
作者 王健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4-42,共9页
近年来,作为当代城市居民广泛参与的一种体育健身项目,马拉松长跑包含着身体管理、消费文化以及理性化娱乐的特征。通过对作为一种健身生活方式的马拉松产生背景与相关研究的梳理,结合福柯的身体规训理论、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以及... 近年来,作为当代城市居民广泛参与的一种体育健身项目,马拉松长跑包含着身体管理、消费文化以及理性化娱乐的特征。通过对作为一种健身生活方式的马拉松产生背景与相关研究的梳理,结合福柯的身体规训理论、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以及瑞泽尔的社会“麦当劳化”的观点,采用质化研究中的序贯访谈法对马拉松跑者进行半结构化的深度访谈。根据访谈资料得出:当代城市马拉松已经成为跑者重塑生物的身体、管理符号的身体、践行消费的身体以及建构自我认同的身体的途径;同时,相对于其他健身运动,借助于不断发展的移动科技、智能装备,社会“麦当劳化”诸原则逐渐支配了马拉松运动越来越多的层面和领域,马拉松长跑表现出高效率、可计算、可预测和可控制4种运动特征。跑步健身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居民尤其是中产跑者生活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健身 马拉松 消费 认同
下载PDF
消费社会背景下的身体与自我认同 被引量:16
4
作者 黄剑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21,共6页
现代社会的文化危机使得社会个体的自我认同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消费主义来作为意义缺失的补充,于是消费活动成为人们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身体是考察自我认同状况的重要窗口,通过分析围绕身体进行的消费现象... 现代社会的文化危机使得社会个体的自我认同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消费主义来作为意义缺失的补充,于是消费活动成为人们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身体是考察自我认同状况的重要窗口,通过分析围绕身体进行的消费现象,可以揭示出消费主义影响人们自我认同的机制。同时也可以发现,消费主义终究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它不能承担起构筑生活世界的任务,因此消费主义的过度盛行反倒会给社会个体的自我认同带来更多的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自我认同 消费主义 生活世界
下载PDF
身体作为边缘群体的一种言说方式和身份建构路径 被引量:15
5
作者 唐青叶 《符号与传媒》 2015年第1期53-64,共12页
身体与语言符号一样是人与世界对话的中介,它把各种概念、观念和情感用可见、可阐释的形式具体化。身体被物化和符号化为一种言说和身份建构方式,实施某种社会行为。本文在综述不同学科身体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身体、身份与权力的关系,... 身体与语言符号一样是人与世界对话的中介,它把各种概念、观念和情感用可见、可阐释的形式具体化。身体被物化和符号化为一种言说和身份建构方式,实施某种社会行为。本文在综述不同学科身体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身体、身份与权力的关系,并以中国转型期边缘群体为例阐释了他们如何用身体参与身份与社会现实的建构。身体像话语一样是一种可以消费的产品,社会行为者通过消费身体来获取社会关注和身份认同,表达自身诉求和捍卫自身利益的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身份建构 话语 意义
下载PDF
经历乳腺癌:疾病与性别情境中的身体认同 被引量:14
6
作者 鲍雨 黄盈盈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5-95,共11页
身体认同是个体根据身体状况的差异性,将自我归为一定的社会群体中,并再生产这一群体特定的身体表征的过程。乳腺癌作为一种严重的疾病不仅损害了女性患者的身体,而且带来了她们在身体认同上的危机。身体认同分为两种形式:疾病健康态的... 身体认同是个体根据身体状况的差异性,将自我归为一定的社会群体中,并再生产这一群体特定的身体表征的过程。乳腺癌作为一种严重的疾病不仅损害了女性患者的身体,而且带来了她们在身体认同上的危机。身体认同分为两种形式:疾病健康态的身体认同与社会性别态的身体认同。身体认同具有流动性,疾病的来临改变了女性原本健康的、完整的身体认同,她们通常会逐步接受患病的、残缺的身体认同,并发展出一系列身体实践与印象管理的手段,在病人/健康人、残缺女性/完整女性两个维度上进行抗争与妥协,形成新的身体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身体 身体认同
原文传递
“下力”的身体经验:重庆“棒棒”身份意识的形成 被引量:13
7
作者 秦洁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1-66,共6页
身体经验研究重在探讨物质性身体感知世界的内容和方式,突出身体的主动性,建立身体经验与社会文化的互动。重庆"棒棒"身份意识形成的研究,是从身体经验的视角来考察生计过程中的身体经验与身份意识的关联性,揭示出"棒棒&... 身体经验研究重在探讨物质性身体感知世界的内容和方式,突出身体的主动性,建立身体经验与社会文化的互动。重庆"棒棒"身份意识形成的研究,是从身体经验的视角来考察生计过程中的身体经验与身份意识的关联性,揭示出"棒棒"的身份意识是身体经验的产物,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制约的结果,"棒棒"的身体经验和社会二者共同建构了"下力"的身体和"下贱"的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棒棒” 身体经验 身份意识 身体技术
原文传递
从“盗亦有道”到“春秋无义战”——香港“黑道”电影中的身份、价值和社会认同的演变 被引量:11
8
作者 钟大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6-100,共5页
香港"黑道"电影是香港电影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作为商业类型电影而存在的香港"黑道"电影,在更大的意义上,并不是社会现实的简单反映,而是艺术家们对自己的社会理念和想像所进行的隐喻性表达。从20世纪80年代的&q... 香港"黑道"电影是香港电影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作为商业类型电影而存在的香港"黑道"电影,在更大的意义上,并不是社会现实的简单反映,而是艺术家们对自己的社会理念和想像所进行的隐喻性表达。从20世纪80年代的"英雄片",到90年代的"卧底片",再到新世纪初的"交叉卧底片"——《无间道》系列以及更晚近的《黑社会》系列,香港"黑道"电影完成了由"盗亦有盗"到"春秋无义战"的基本转型,并经由传统中的"情义"到现实中的"利益"追求,诉说着"香港人"的身份认同与困惑。但不可否认的是,香港"黑道"电影与现实社会之间在某种意义上的同构关系,为香港"黑道"电影的阐释与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以及现实思考的深度。在这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香港电影中的"黑道",其实并不是以一种完全负面意义的形象出现在香港类型电影中的。1980年代的"英雄片"作为最早得以表现黑道生活的现代电影类型而广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成功地将古装武侠片里的"侠义"精神巧妙地移植到对黑道生活的想像性表述之中。在中国传统的武侠文化中,"侠以武犯禁"包含着复杂的价值建构机制。江湖道义、社会准则和法制伦理构成的复杂的认同与反叛的交织,形成弥补官方价值体系缺陷的一种另类价值认同体制,与官方伦理共同参与了中国人价值体系的建构。当然,这一经典类型呈现的比较外在的价值取向在今天的香港"黑道"电影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盗亦有道"的独特价值认同方式和"正义战胜邪恶"的简单区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已经被没有明显价值判断的"春秋无义战"所代替。但我们当然不能愚蠢地把它看作是简单的"礼崩乐坏",而应当向更深刻的人性思考寻求答案。无论人们是否清醒地意识到,这类影片在香港已经开始走出回归后经济文化的低谷,在港片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电影 “黑道”电影 类型电影 价值机制 身份认同 “英雄片” “卧底片”
下载PDF
空间的感知 被引量:11
9
作者 胡滨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6-122,共7页
对空间的感知源自相对尺度、氛围、身体行为、和人的身份对其产生的制约,同时感知会唤醒记忆和思考,进而激发想象。通过拓展对上述要素与空间的关联性研究,期待建筑可以呈现"生命的感动"。
关键词 空间与身体 相对尺度 氛围 行为 身份 想象
原文传递
流量时代的身体意象与消费体验 被引量:10
10
作者 伍麟 赵颖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6-77,86,158,共14页
流量时代信息的生产和存在方式把人的存在以及社会关系极大地加以激活。数字身体的频繁唤醒和使用,已经让个体非常习惯在物理身体和数字身体两重形态双向切换。数字身体已经将个体置于随时能够启动社会关系的准活跃状态,个体也能够持有... 流量时代信息的生产和存在方式把人的存在以及社会关系极大地加以激活。数字身体的频繁唤醒和使用,已经让个体非常习惯在物理身体和数字身体两重形态双向切换。数字身体已经将个体置于随时能够启动社会关系的准活跃状态,个体也能够持有意识同一性,以毫无陌生感的方式进入网络世界。虽然人们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的行为表达与呈现会有差异,但数字身体所联结起的空间实践已经成为建构和维系个体社会认同的重要依靠。在身体消费和消费身体的两重化活动中,个体会不断制造出追棒热点、抬升社会关注热度。身体消费属于个体在劳动生产之外,消耗经济成本的偏娱乐消遣活动,这种身体实践是资本引领的次生品。消费身体则转化为在网络时代,个体希冀成为受人瞩目的网红而具有精神生产和利益交换的劳动行为,这种身体实践是偶像化和符号化地追逐经济收益与社会情感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时代 物理身体 数字身体 社会认同 消费体验
下载PDF
人机融合:赛博格的身体技术与身份认同 被引量:10
11
作者 乔新玉 张国伟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3-66,100,共5页
基于控制论异质通信的人机融合,通过身体改造技术,打破人与非人的界限,使人进入后人类主义的赛博格阶段。人与机械间的通信和物理融合现实,使人类的身份在本质上趋于信息形式而非实体,基于人类自然身体的人本主义主体认知和身份认同由... 基于控制论异质通信的人机融合,通过身体改造技术,打破人与非人的界限,使人进入后人类主义的赛博格阶段。人与机械间的通信和物理融合现实,使人类的身份在本质上趋于信息形式而非实体,基于人类自然身体的人本主义主体认知和身份认同由此趋于消解,而基于后人类主义的身份认同尚未建立。借助后人类主义的研究工具,文章认为后人类并非人性泯灭的反人类,在赛博格身体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身份认同的基石从自然身体转向信息,更利于人建立跨越族群、文化阻碍的信息共同体,实现人与非人的和谐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融合 赛博格 身体 身份认同
下载PDF
社会身份标记——红瑶身体装饰的文化表达研究之一 被引量:9
12
作者 冯智明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6-131,共6页
身体装饰是身体的文化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一个特定群体的身体装饰的文化表达至少包含四个层面:社会身份标记、族群文化记忆的身体再现、个体情感和自我的经验表述、历史和身体政治的折射。红瑶"通过仪式"中的换装有着标记... 身体装饰是身体的文化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一个特定群体的身体装饰的文化表达至少包含四个层面:社会身份标记、族群文化记忆的身体再现、个体情感和自我的经验表述、历史和身体政治的折射。红瑶"通过仪式"中的换装有着标记社会身份,进而建立起文化赋予的身份认同的重要意义,并成为红瑶集体意识的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瑶:身体装饰 社会身份 文化表达
下载PDF
广场舞女性日常生活的群体互动与身份建构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建 吴理财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18年第5期8-14,共7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从"解放政治"向"生活政治"的历史变迁,广场舞也成为个体追求自我生活方式的现实体现。广场舞不仅作为中老年女性进行体化实践的场域,还更是个体化社会群体身份建构的一种表征。作为体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从"解放政治"向"生活政治"的历史变迁,广场舞也成为个体追求自我生活方式的现实体现。广场舞不仅作为中老年女性进行体化实践的场域,还更是个体化社会群体身份建构的一种表征。作为体化实践的重要机制,中老年女性这一群体通过广场舞有效实现了身体展示、"集体"意义的编织及群体互动的分层效应。但在个体化社会,广场舞女性这一群体的社会身份呈现个体认同的符号化、社会形象的污名化及群体归属的情景性等悖论。为推动广场舞女性社会身份的正常化,需要建构包容性公民身份的发展路径,进而承认其平等的公民身份权利来实现社会的再嵌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场舞女性 社会关系 体化实践 社会身份 群体互动
原文传递
身体张力、身体塑造与自我认同——兼析“塑身类”运动在社会空间中的“文化哲学”意义 被引量:7
14
作者 赵歌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8-44,共7页
通过流行于20世纪中后期至今兴盛不衰且愈演愈烈的"塑身类"运动项目来揭示此类运动在当今社会空间中的‘文化哲学’意义,主要运用文献资料并结合近、现代中外盛行的哲学思潮,探讨社会空间中的身体审美化问题。在当今文化视域... 通过流行于20世纪中后期至今兴盛不衰且愈演愈烈的"塑身类"运动项目来揭示此类运动在当今社会空间中的‘文化哲学’意义,主要运用文献资料并结合近、现代中外盛行的哲学思潮,探讨社会空间中的身体审美化问题。在当今文化视域下,身体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既是有血有肉的生理性存在,又是各种复杂政治/权力话语的竞技场。研究认为:我们的身体是"未固定的",是可以被修饰、改变和塑造的。基于这种根源,在当代社会出现的‘身体文化工业’一经出现便迅速蔓延——它以人体美设计为标准,以完善形体为终极目标。它整合了传媒、医学、形象设计、广告等多种行业,还有诸如从上个世纪中后期一直流行至今的"塑身类"运动(有氧减脂类项目和身体肌肉能力训练类项目)这种身体"软技术"行业。现今人们对于身体的关爱不仅仅局限于关注健康这个层面,而更多的是对于自我外表良好感觉的关注;因此,我们的成就感、幸福感和快乐感就取决于身体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了当代"健康与美"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哲学 身体张力 身体塑造 自我认同 “塑身类”运动 身体“软技术” 健康与美
原文传递
同一与差异:体育参与中的性别属性认同 被引量:7
15
作者 尹伊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0-54,79,共6页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现象进行研究。以身体操演的性别区隔、体育中的性别变迁、体育性别变迁引发的问题及其出路为内容进行深层次解读。认为:对传统性别认同的颠覆以及对性别平等的过度追求构成...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现象进行研究。以身体操演的性别区隔、体育中的性别变迁、体育性别变迁引发的问题及其出路为内容进行深层次解读。认为:对传统性别认同的颠覆以及对性别平等的过度追求构成了体育参与中的性别危机,体育中的性别平等取决于对传统性别二分法的重新诠释,无论是对传统生理性别还是社会性别的简单划分都无法准确诠释体育运动中性别跨属行为,而多元化性别正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和强有力的解释视角,性别是社会权力建构的产物、体育竞赛中的那种性别跨界以及变性人参加比赛的现象均可以被认为是通过性别角色的自我表演,进而获得一种当前的不稳定的性别身份,处理好人类对性别认识同一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从女性自己的术语和价值观方面去定义体育中的性别,才能真正获得她们运动参与的自由与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体育 性别平等 身体操演 同一与差异 性别认同 社会权利
下载PDF
休闲、身体与自我——城市马拉松流行的社会生成逻辑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健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44,共6页
为了更好地探究风靡国内大部分城市的长跑运动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基于有关体育健身的社会学理论,对当前的城市马拉松现象进行了理论层面的解析。指出了城市马拉松具有深度休闲的特征,参与主体为中产阶层,蕴含着身体社会学、现象学社会... 为了更好地探究风靡国内大部分城市的长跑运动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基于有关体育健身的社会学理论,对当前的城市马拉松现象进行了理论层面的解析。指出了城市马拉松具有深度休闲的特征,参与主体为中产阶层,蕴含着身体社会学、现象学社会学以及消费社会学等多种意义,整个运动过程具有自我认同的功能。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马拉松在当代城市居民生活中的流行。中产阶层能成为马拉松跑者的主体,主要是由这一阶层所具有的经济地位、人格特质、可支配时间以及特定的社会心态所导致。城市马拉松是中产跑者建构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拉松 深度休闲 身体 中产阶层 自我认同
下载PDF
身体维度下的自我认同 被引量:6
17
作者 黄剑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19,共6页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是当代人的自我认同经常性地陷入困境,而随着个人主义在当代社会的兴起,这个问题的探讨显得更加别有意义。身体已经成为各类文化体系作用于自我的重要媒介,因此它对于自我认同具有不可取...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是当代人的自我认同经常性地陷入困境,而随着个人主义在当代社会的兴起,这个问题的探讨显得更加别有意义。身体已经成为各类文化体系作用于自我的重要媒介,因此它对于自我认同具有不可取代的的价值。借助身体的维度考察各类文化体系对于社会个体自我认同所发挥的功能及其局限性,有助于我们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反思当代社会个体精神层面的生存状态问题,以及有效的意义系统的建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自我认同 现代性 意义系统
下载PDF
具身视角下遗产地研学旅行中遗产认同的建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何银春 陈果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6-178,共13页
民族文化遗产是加深群体文化认知、产生情感共鸣、凝聚认同的重要媒介,研究中小学生在遗产地如何通过研学旅行的生理身体实践获得旅游体验、建构社会身体、形成认同对深挖民族文化遗产价值、提升研学旅行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对曾前往永... 民族文化遗产是加深群体文化认知、产生情感共鸣、凝聚认同的重要媒介,研究中小学生在遗产地如何通过研学旅行的生理身体实践获得旅游体验、建构社会身体、形成认同对深挖民族文化遗产价值、提升研学旅行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对曾前往永顺老司城遗产地开展过研学旅行的48位中小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扎根理论进行数据处理,基于生理身体与社会身体交叉的研究视角,建构遗产地研学旅行中具身体验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1)生理身体实践、研学旅行情境、感官知觉体验是影响社会身体形成的重要因素(;2)文化遗产地研学旅行体验的本质是中小学生的具身性等生理身体和社会身体获得统一的过程,是旅游具身体验表征和非表征的结合(;3)中小学生通过研学旅行形成了对文化遗产的独特认知及深厚情感,这是遗产认同建构的结果(;4)遗产认同的强弱受具身体验的影响,旅游具身体验的全过程既包括从生理身体进入感官知觉体验,还包括社会身体的形成使得自我生存意义得以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学旅行 具身体验 生理身体 社会身体 遗产认同
原文传递
数字时代学习者身体展演的权力隐匿与共生秩序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霞 范蔚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9-47,共9页
数字技术的全面渗透连接了虚拟与真实、线上与线下,极大地拓展了学习时空边界,助推了虚拟学习场域中“去肉身化”的虚体呈现,成为继肉身化实体之后的学习者身份“圈子”的另一个“归属”。虚体与实体共同构成了学习的全部意义,形成了学... 数字技术的全面渗透连接了虚拟与真实、线上与线下,极大地拓展了学习时空边界,助推了虚拟学习场域中“去肉身化”的虚体呈现,成为继肉身化实体之后的学习者身份“圈子”的另一个“归属”。虚体与实体共同构成了学习的全部意义,形成了学习者身体的双重展演,学习活动进入了虚实结合的、更复杂的时空境遇。但从现实来看,学习者实体与虚体的双重性身体展演背后潜藏的不同权力隐匿使新的身体壁垒正在生成,这种身体壁垒体现在三个方面:技术权力隐匿造成的身体规训、主体权力隐匿造成的身体分离以及空间权力隐匿造成的身体窥视。为避免学习者深陷“身份困境”,需要在学习场域中塑造出一种学习者身体展演的、互利共存的“共生秩序”,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在技术秩序上将身体展演从单向规训转向双向驯化;二是在主体秩序上将身体展演从虚实分离转向虚实共在;三是在空间秩序上将身体展演从独景窥视转向全景展视,以此重塑数字时代学习者主体身份,打造“虚实共生”的学习自由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学习场域 身体展演 权力隐匿 主体身份 共生秩序
下载PDF
身体·性·忏悔——评日本新华侨女作家陈永和《一九七九年纪事》 被引量:6
20
作者 林红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4-108,共5页
日本新华侨女作家陈永和以"女扮男装"的"我"叙述历史,通过"身体"书写特殊时期底层人物的命运,审视身体与身份、权力、性的重重纠葛,特别是揭示了从性虐到享虐的女性悲剧。不同于往常灵魂深处闹革命的《... 日本新华侨女作家陈永和以"女扮男装"的"我"叙述历史,通过"身体"书写特殊时期底层人物的命运,审视身体与身份、权力、性的重重纠葛,特别是揭示了从性虐到享虐的女性悲剧。不同于往常灵魂深处闹革命的《一九七九年纪事》,以身体性忏悔的冷静,对当今社会具有现代性意义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可以说这是日本华文文学对中国文学所奉献的一点"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身份 权力 性虐 享虐 忏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