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北方风沙灾害加剧的成因及其发展趋势 被引量:56
1
作者 高尚玉 史培军 +1 位作者 哈斯 潘耀忠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31-37,共7页
综合分析了我国风沙灾害加剧的原因,并从我国北方沙漠、沙地形成演变的地理格局,探讨了我国沙化过程的中、长期发展趋势。本文认为,我国近年风沙灾害的加剧是在气候趋于干燥化背景下,人类大面积发展沙区生产的结果,但是,目前的流... 综合分析了我国风沙灾害加剧的原因,并从我国北方沙漠、沙地形成演变的地理格局,探讨了我国沙化过程的中、长期发展趋势。本文认为,我国近年风沙灾害的加剧是在气候趋于干燥化背景下,人类大面积发展沙区生产的结果,但是,目前的流沙分布范围仍不及末次冰期极盛时期。未来我国风沙灾害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气候增温背景下降水的时空分布、沙区的风化变化与地表土地的利用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灾害 沙地演变 中国 北方
下载PDF
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风沙危害 被引量:39
2
作者 董治宝 陈广庭 +2 位作者 韩致文 颜长珍 李振山 《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9,共6页
为了给沙漠石油公路防沙工程设计和未来公路养护提供科学依据,综合野外观测及风洞模拟实验资料,分析了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风沙危害的形成,建立了风沙危害程度的评判模式,从而得出公路沿线的风沙危害具有如下时空分布规律:(1)在... 为了给沙漠石油公路防沙工程设计和未来公路养护提供科学依据,综合野外观测及风洞模拟实验资料,分析了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风沙危害的形成,建立了风沙危害程度的评判模式,从而得出公路沿线的风沙危害具有如下时空分布规律:(1)在时间上,风沙危害主要集中于春、夏季节(4-9月),其中4月份最强;(2)在空间上,愈向沙漠深入,风沙危害愈烈.风沙危害程度指数的理论估算值与风沙现象观测记录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危害 分布规律 塔里木沙漠 石油公路 公路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公路综合防护技术及其效益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张广 武俊瑛 +4 位作者 惠彦君 武银君 赵满喜 徐建波 秦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89-196,共8页
浑善达克沙地省际通道综合防护体系包括:公路沙害快速治理和沙源控制技术及耐风沙植被建植技术。阻沙带、固沙带改变了风沙流结构,降低了输沙强度,增加了地表粗糙度,有效的起到了削弱风速,阻截流沙,控制沙丘前移,保持地表稳定的作用;建... 浑善达克沙地省际通道综合防护体系包括:公路沙害快速治理和沙源控制技术及耐风沙植被建植技术。阻沙带、固沙带改变了风沙流结构,降低了输沙强度,增加了地表粗糙度,有效的起到了削弱风速,阻截流沙,控制沙丘前移,保持地表稳定的作用;建立稳定的耐风沙植被是持久固沙和生物防护的核心;首次大规模使用“固沙网”专利技术产品用于公路快速固沙保苗,实践证明采用固沙网与柳条立式沙障的组合固沙技术对于快速固沙和植被恢复的作用更加显著;并提出了公路沙害快速治理技术体系与配套的技术措施。项目实施过程中3年投入产出比为1∶2.6,通过公路沙害治理工程的实施,稳定防护10年的经济总收益为4.67亿元;如将挖方路堑段砂质陡坡用植物固沙措施代替传统石砌护面墙技术推广至其它工程,效益更为显著。该项目技术研究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操作性强,能快速有效治理荒漠化地区公路沙害,总结出了沙区公路、铁路沙害的治理模式,对于我国荒漠化治理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公路 风沙危害 综合防护技术
下载PDF
公路防沙设计中夸大沙害严重性原因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金昌宁 董治宝 +1 位作者 李吉均 陈广庭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28-932,共5页
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逐渐认识到,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研究人员在进行公路防沙设计时,往往会夸大沙害的严重性。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认识到,当有风沙吹向公路时,并不一定会有较为严重的沙害;其次,要认识到在沙漠的不同区域,如沙丘分布区... 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逐渐认识到,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研究人员在进行公路防沙设计时,往往会夸大沙害的严重性。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认识到,当有风沙吹向公路时,并不一定会有较为严重的沙害;其次,要认识到在沙漠的不同区域,如沙丘分布区与平坦的流沙地等,其风沙运动规律及沙害特征等,会有很大不同;此外,还应注意到防沙工程对外侧来沙的容纳量要比我们以前所认为的要大得多。本文从沙害强度与输沙率之间的关系、阻沙栅栏的导沙与阻沙作用、固沙带中积沙的不均匀性、公路的输沙作用、沙害防治的评价标准等方面入手,对此问题进行较为全面地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害 防沙工程 输沙率 风沙运动 塔克拉玛干沙漠
下载PDF
青藏铁路察尔汗盐湖段风沙活动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鲍锋 董治宝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21-625,共5页
研究青藏铁路沿线的风沙活动特征,可以为认识高原铁路风沙危害的形成机理、建立完善有效的护路防沙体系提供参考。在实地考察风沙地貌的基础上,架设测风塔获取风况信息,采集了沙丘表层沉积物样品,对铁路沿线察尔汗盐湖段的风动力条件、... 研究青藏铁路沿线的风沙活动特征,可以为认识高原铁路风沙危害的形成机理、建立完善有效的护路防沙体系提供参考。在实地考察风沙地貌的基础上,架设测风塔获取风况信息,采集了沙丘表层沉积物样品,对铁路沿线察尔汗盐湖段的风动力条件、沙丘沉积物粒度特征和沙丘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年平均风速为3.7m·s^(-1),风速最大值出现在春季。起沙风以WNW方向为主,属于中风能环境,低风向变率,宽单峰型风况。合成输沙方向(298.14°)与铁路走向(208.86°)垂直相交。稳定的西北风、风沙流与铁路线路走向垂直的风况特征是青藏铁路沙害形成的动力条件。(2)沉积物以中沙、细沙为主,但细沙组分占优;分选性较好,粒径分布表现出与铁路线越近、颗粒越粗的规律。粒径0.063~0.04mm的沙粒为青藏铁路风沙危害提供了物质条件。(3)铁路线两侧沙丘分布特征及变化指示该路段风沙活动强烈,现有防沙体系退化严重,风沙危害日益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沙丘 沙害 柴达木盆地
原文传递
兰新高铁烟墩大风区风沙地貌制图与风沙灾害成因 被引量:6
6
作者 高扬 张伟民 +1 位作者 谭立海 边凯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0-507,共8页
兰新高铁是中国首条穿越戈壁大风区和风沙区的高速铁路。哈密以东的烟墩大风区戈壁分布集中、地貌复杂,特殊的地貌和气候条件导致该区成为兰新高铁风沙灾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风沙灾害影响路段占研究区路段全长的57%,其中K2810-K2817、K2... 兰新高铁是中国首条穿越戈壁大风区和风沙区的高速铁路。哈密以东的烟墩大风区戈壁分布集中、地貌复杂,特殊的地貌和气候条件导致该区成为兰新高铁风沙灾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风沙灾害影响路段占研究区路段全长的57%,其中K2810-K2817、K2820-K2840路段受灾最为严重,对高铁的安全运行造成威胁。研究表明:强劲风力和丰富沙源是造成兰新高铁风沙危害的主要原因,弃耕地、灌丛沙堆地、被破坏的戈壁地表和风蚀残丘是主要沙源。戈壁地表工程建设是高铁哈密东段地表疏松、沙害频发的另一成因。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调查,绘制了典型沙害形成模式下3个沙害路段的风沙地貌专题图,为今后建立科学合理的风沙灾害防治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新高铁 风沙灾害 沙源 风沙地貌图
原文传递
科尔沁沙地道路风沙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被引量:6
7
作者 李远 王静爱 +1 位作者 王梦麦 岳耀杰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8-104,共7页
构建沙区道路风沙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区域道路风沙灾害防治重点区的划定及减灾对策的制定有着重要意义。文中以区域灾害系统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灾害形成过程中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三者的作用机制,提出孕灾环境对灾害形... 构建沙区道路风沙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区域道路风沙灾害防治重点区的划定及减灾对策的制定有着重要意义。文中以区域灾害系统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灾害形成过程中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三者的作用机制,提出孕灾环境对灾害形成存在直接和间接两种作用的思想;在分析道路风沙灾害形成机制的基础之上,建立了科尔沁沙地道路风沙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轻度危险路段417km,中偏轻度危险路段657km,中度危险路段798km,中偏重度危险路段453km,重度危险路段150km,极度危险路段3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道路 风沙灾害 危险性 指标体系
原文传递
西藏八一镇—邛多江公路沙害成因与治理 被引量:6
8
作者 邹学勇 刘玉璋 +6 位作者 张春来 董光荣 刘连友 高尚玉 史培军 严平 哈斯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5-24,共10页
八一镇—邛多江公路是西藏东南部的重要国防交通线,也是藏东公路南环线的主要环节,在全长438km里程中约有400km穿行于雅鲁藏布江河谷。公路自1972年投入运营以来,因雅鲁藏布江两岸的河流相沙质沉积物和河谷风场的综合作用,导致风沙活动... 八一镇—邛多江公路是西藏东南部的重要国防交通线,也是藏东公路南环线的主要环节,在全长438km里程中约有400km穿行于雅鲁藏布江河谷。公路自1972年投入运营以来,因雅鲁藏布江两岸的河流相沙质沉积物和河谷风场的综合作用,导致风沙活动十分活跃,沙害路段多达25处,严重阻碍了公路的畅通。对公路两侧固定沙丘研究发现,风沙活动最晚始于约3万年前,目前的沙害是公路选线欠合理,以及施工破坏边坡和植被情况下风沙再次活跃的结果。为了有利于实施治理工程,依据沙害路段所处的地貌位置、形成沙害的沙源和风场特征,将公路沙害划分为边滩沙源型、阶地沙源型和滑塌沙源型3类。通过对典型沙害路段治理试验研究,确定治理工程体系以乔、灌木为主体,适当增加草本植物,辅之以阻沙、固沙和导沙3种应急性机械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河谷 公路 沙害 成因 治理
下载PDF
昆仑山北麓地貌过程对风沙危害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杨发相 雷加强 +2 位作者 岳健 吴玉伟 桂东伟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8-724,共7页
昆仑山北麓地跨昆仑-阿尔金山与塔里木盆地两大地貌单元,毗邻塔克拉玛干沙漠,区内沙源物质丰富,东北风与西北风盛行,风沙活动强烈,沙漠化程度达0.62,是目前我国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区域。地貌过程与风沙危害发生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风沙地貌... 昆仑山北麓地跨昆仑-阿尔金山与塔里木盆地两大地貌单元,毗邻塔克拉玛干沙漠,区内沙源物质丰富,东北风与西北风盛行,风沙活动强烈,沙漠化程度达0.62,是目前我国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区域。地貌过程与风沙危害发生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风沙地貌过程加强引起风沙危害发生,流水地貌过程减弱使风沙危害加重,人工地貌过程对风沙危害有加强与减弱两方面的作用。区内风沙危害严重与地貌结构,沙漠、砾漠(戈壁)和雅丹面积占73.5%,风沙地貌面积大,沙源物质丰富;气候干旱少雨,荒漠区植被稀疏,风力强劲,风蚀风积强烈;河流稀少,流水地貌过程弱;水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绿洲面积仅占13.49%,绿洲区人工地貌过程对荒漠环境扰动破坏大等有关。针对地貌及其过程对风沙危害的影响及发展趋势,提出了6条防治地貌过程加剧引起风沙危害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 地貌过程 风沙危害 KUNLUN Mountains blown sand disaster Processes 风沙地貌 塔克拉玛干沙漠 面积 塔里木盆地 沙漠化程度 资源不足 物质 沙源 绿洲区 荒漠区 环境扰动 干旱少雨 风沙活动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塔中一号公路防沙体系不同地貌部位风沙危害差异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德 雷加强 +1 位作者 徐俊荣 孔庆浩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4年第5期29-33,共5页
塔中一号沙漠公路是塔里木盆地石油物资运输的主要干线之一 ,它深入沙漠腹地 ,走向与风向夹角很大 ,因此沙害严重且频繁。通过对公路防沙体系实地调查测量 ,得出以下结论 :垄间平沙地沙害较轻 ,以风沙流滞留积沙为主 ,固沙带平均全埋宽... 塔中一号沙漠公路是塔里木盆地石油物资运输的主要干线之一 ,它深入沙漠腹地 ,走向与风向夹角很大 ,因此沙害严重且频繁。通过对公路防沙体系实地调查测量 ,得出以下结论 :垄间平沙地沙害较轻 ,以风沙流滞留积沙为主 ,固沙带平均全埋宽度 9.0 9m;沙垄迎风坡较严重 ,平均全埋宽度 0 .94m、压埋 1 .96m、风蚀 0 .43m;垄顶最严重 ,平均全埋宽度 1 5 .5 9m、压埋 6.68m、风蚀 3.1 5 m;沙垄背风坡较轻 ,平均全埋宽度 2 .85 m,压埋 0 .0 4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蚀 防沙 沙地 固沙 沙害 部位 风沙危害 沙垄 地貌 腹地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公路固沙带防沙效益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武俊瑛 高永 +1 位作者 秦艳 惠彦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86-1288,共3页
通过对浑善达克沙地固沙带风速、输沙量的测定,分析了固沙带内的风速、下垫面性质的变化以及风沙流结构特征,进一步阐明了固沙带的防护效益和设计合理性。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的固沙带是公路沿线两侧形成植物能够适时发芽、生长的前... 通过对浑善达克沙地固沙带风速、输沙量的测定,分析了固沙带内的风速、下垫面性质的变化以及风沙流结构特征,进一步阐明了固沙带的防护效益和设计合理性。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的固沙带是公路沿线两侧形成植物能够适时发芽、生长的前期保护带,使公路沿线两侧植物最终能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是防护体系中实现持久生态防护的重要功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公路 风沙危害 固沙带 半隐蔽式方格沙障
下载PDF
Desertification and Blown Sand Disaster in China 被引量:1
12
作者 Yanli Lyu Yanyan Yang +11 位作者 Lanlan Guo Lianyou Liu Peijun Shi Guoming Zhang Zhiqiang Qu Xia Hu Jingpu Wang Yiying Xiong Haiming Wen Jie Lei Bo Liang Jiadong Da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16年第6期363-371,共9页
Approximately 331 million ha, one-third of China's total land, is prone to desertification processes, leading to natural disasters and economic losses. In this study, the situation, tendency, their influences and the... Approximately 331 million ha, one-third of China's total land, is prone to desertification processes, leading to natural disasters and economic losses. In this study, the situation, tendency, their influences and their risk governance of desertification and blown sand disaster in China were examined using satellite images, field photographs, field data and a literature review. The desiccated areas in Lop Nor and the lower Heihe River fluvial plain covered about 50,000 km2 and 40,000 km2, respectively. In Ejina, about 100 species of vegetation became extinct. The rate of wind erosion in China was between 1,000 tons/km2/year and 2,000 tons/km2/year. There were 12 sand deserts and sandy lands, occupying a total of 710,000 km2. Salinized soils occurred across 99.1 million ha. The two main sand and dust storm-prone areas in China were the Tarim Basin and its surroundings, and the Alxa Plateau and its surroundings. From 1981 to 2007, the annual average frequency of sand and dust storms varied from 1 d to 37 d with a general increase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Since 1978, China has implemented a number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jects that have reduced desertification from 1999 to 2004 and from 2005 to 2009, and the number of dust and sand storm days from 9.3 d between 1954 and 1959 to 4.4 d between 2000 and 2007. The results could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desertification and blown sand disasters in China and provide valuable experiences for global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SERTIFICATION blown sand disaster desertification and blown sand control arid and semiarid China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ject.
下载PDF
塔里木沙漠公路风沙危害形成研究 被引量:78
13
作者 雷加强 王雪芹 王德 《干旱区研究》 CSCD 2003年第1期1-6,共6页
塔里木沙漠公路南北横贯塔里木盆地 ,全长 5 6 2km ,其中近 80 %的路段穿行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 ,是世界上穿越流动沙漠最长的等级公路 ,因而风沙危害是制约沙漠公路正常运行的主要病害。研究表明 ,1)沙漠公路沿线风力强劲 ,沙丘形态各... 塔里木沙漠公路南北横贯塔里木盆地 ,全长 5 6 2km ,其中近 80 %的路段穿行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 ,是世界上穿越流动沙漠最长的等级公路 ,因而风沙危害是制约沙漠公路正常运行的主要病害。研究表明 ,1)沙漠公路沿线风力强劲 ,沙丘形态各异 ,地表组成物质松散 ,为风沙危害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和奠定了物质基础 ;作为风沙危害的受灾对象 ,沙漠公路防沙体系结构以及公路纵横断面也直接作用于风沙危害形成过程 ;2 )沙漠公路风沙危害主要源于防沙体系沙物质的侵入和防沙体系内部因近地面气流变异而产生的风蚀与堆积 ;目前沙漠公路风沙危害的主体是防沙体系 ,危害的形式包括风蚀、风沙流滞留积沙和沙丘前移压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公路 风沙危害 防沙体系
原文传递
青藏铁路沱沱河路段流场特征及沙害形成机理 被引量:27
14
作者 张克存 牛清河 +1 位作者 屈建军 韩庆杰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3-308,共6页
通过对青藏铁路沱沱河路段路基流场结构、风速廓线特征的风洞模拟实验研究,发现气流在途经铁路路基时,路基断面对近地表流场改变极大,在其两侧形成明显的遇阻抬升区、集流加速区、减速沉降区以及消散恢复区。铁路沙害的形成主要是路基... 通过对青藏铁路沱沱河路段路基流场结构、风速廓线特征的风洞模拟实验研究,发现气流在途经铁路路基时,路基断面对近地表流场改变极大,在其两侧形成明显的遇阻抬升区、集流加速区、减速沉降区以及消散恢复区。铁路沙害的形成主要是路基迎风侧气流由于遇阻抬升和集流加速,对路肩和路基中上部产生风蚀;随着气流加速抬升,底层砂粒以跌落沉降的方式堆积在路基迎风坡坡脚,造成路基沙埋;当气流越过路基,在背风侧由于减速沉降和涡旋运动,风沙流处于过饱和状态,将所携带的大量砂粒堆积在背风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沱沱河 流场特征 风沙危害 机理 青藏铁路
原文传递
库布齐沙漠110MW光伏基地次生风沙危害的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18
15
作者 郭彩贇 韩致文 +1 位作者 李爱敏 钟帅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5-232,共8页
为了解释光伏设施干扰下沙质地表侵蚀堆积的动力机制,在库布齐沙漠110MW光伏电站选取2个断面,利用MetOne 014A/024A型自动风速仪,同步观测了光伏板前后不同位置20、50、100、200cm高度的1min平均风速,分析了光伏板干扰下流场格局变异及... 为了解释光伏设施干扰下沙质地表侵蚀堆积的动力机制,在库布齐沙漠110MW光伏电站选取2个断面,利用MetOne 014A/024A型自动风速仪,同步观测了光伏板前后不同位置20、50、100、200cm高度的1min平均风速,分析了光伏板干扰下流场格局变异及其与地表蚀积态势的关系。结果表明:(1)光伏设施强烈干扰流场格局,产生流场分异区:板下集流加速区、板前板后遇阻减速区、板面抬升区和板间恢复区,但光伏基地上风向边缘区域与腹地的流场分布格局存在显著差异;(2)空间流场特征区发育程度所指示的动力分布与地面侵蚀堆积态势基本对应;(3)植被可有效增大地面粗糙度,降低0~50cm近地表过境风速,减缓地表蚀积过程的发生与加剧;(4)光伏板下的集流加速和板前板后的反向涡旋,是塑造地表风蚀沟(坑)及积沙带发育的主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基地 次生风沙危害 风速廓线 流场格局分异 侵蚀堆积态势
原文传递
狮泉河盆地风沙灾害成因及其防治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春来 邹学勇 +2 位作者 刘玉璋 杨硕 王周龙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共9页
高寒干旱的气候、强劲的风力和富含易蚀物质的地表条件,孕育了狮泉河盆地剧烈的风沙灾害。狮泉河盆地风沙灾害治理工程由砾石沙障、防护林带、人工草地和灌溉工程组成。根据砾石沙障和林带防风阻沙效果的风洞模拟实验,以及戈壁风沙流... 高寒干旱的气候、强劲的风力和富含易蚀物质的地表条件,孕育了狮泉河盆地剧烈的风沙灾害。狮泉河盆地风沙灾害治理工程由砾石沙障、防护林带、人工草地和灌溉工程组成。根据砾石沙障和林带防风阻沙效果的风洞模拟实验,以及戈壁风沙流的现场测定,砾石沙障走向确定为351.1°(与盆地主害风向的夹角为77°),高度为1.2m,沙障间距为12日。防护林带与砾石沙障平行配置,选用当地适宜生长的班公柳为造林树种,采用疏透度为0.5-0.8的通风结构,林带间距为43.2m。平行沙障和林带的合理配置,可以将工程区的风力控制在起沙风速以下。砾石沙障和防护林带间建设人工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狮泉河盆地 风沙灾害 风沙防治 技术参数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公路机械沙障防风固沙效益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武俊瑛 高永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61-166,共6页
以穿越浑善达克沙地省际通道两侧公路防护带为试验区,以黄柳(Salix gordejevii Y.L.Chang et Skv.)和小红柳(Salix microstachya Turcz.)为主要材料设置的高立式柳条沙障阻沙带和半隐蔽式方格沙障固沙带构成的公路沙障带的防风固沙效益... 以穿越浑善达克沙地省际通道两侧公路防护带为试验区,以黄柳(Salix gordejevii Y.L.Chang et Skv.)和小红柳(Salix microstachya Turcz.)为主要材料设置的高立式柳条沙障阻沙带和半隐蔽式方格沙障固沙带构成的公路沙障带的防风固沙效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公路两侧不同沙害发生地段的沙障带内风速、输沙量测定,分析风速变化、防风效益和地表粗糙度以及风沙流结构。结果表明:在平缓流沙地、风蚀窝状沙坑、挖方段沙质陡坡等主要公路沙害地段,风速在沙障带带内及其上空,都表现出较强的线形规律,其中沙障带在平缓流沙地风速变化线形规律最强,风速在50m宽的阻沙带中心及固沙带内显著降低,粗糙度渐增,防风效能提高。高立式柳条沙障阻沙带阻聚外源流沙主要发生于阻沙带前锋26m宽范围内,防护带其余近公路54m宽流沙地得到有效控制,表面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公路沙害 阻沙带 固沙带 防护效益
原文传递
基于RS和GIS的河西走廊风沙灾害风险评估 被引量:11
18
作者 管梦鸾 张正偲 董治宝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30-835,共6页
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受到周边沙漠和戈壁的影响,风沙灾害问题比较严重。依据灾害系统理论,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和承灾体易损性3个方面构建区域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和评估模型,对河西走廊风沙灾害风险进行评... 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受到周边沙漠和戈壁的影响,风沙灾害问题比较严重。依据灾害系统理论,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和承灾体易损性3个方面构建区域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和评估模型,对河西走廊风沙灾害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高风险地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内部的沙漠区,如酒泉市、玉门市、金塔县、高台县、临泽县以及武威市的北部地区,约占总面积的10.8%;(2)较高风险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敦煌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和河西走廊的北部,约占总面积的56.5%;(3)低风险地区位于河西走廊的东南部,该区在祁连山的天然屏障下,植被盖度高,雨水丰富;(4)作为风沙灾害的主体和对象,河西走廊的社会经济因素对风沙灾害风险的贡献率较低。而作为风沙灾害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条件,沙源和风速仍是河西走廊风沙灾害风险的主要诱因;(5)经济发达城市在风沙灾害中具有更高的易损性,应该对城市邻近沙源进行重点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风沙灾害 评估
原文传递
城镇防沙的理论框架与技术模式 被引量:7
19
作者 邹学勇 张春来 +3 位作者 吴晓旭 石莎 钱江 王仁德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25,共18页
城镇防沙是在国家需求推动下产生的新领域,在没有形成自身理论体系的情况下,只能以风沙物理学、治沙工程学、恢复生态学,以及沙漠化防治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与技术为基础,通过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逐步建立城镇防沙理论体系。初步总结... 城镇防沙是在国家需求推动下产生的新领域,在没有形成自身理论体系的情况下,只能以风沙物理学、治沙工程学、恢复生态学,以及沙漠化防治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与技术为基础,通过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逐步建立城镇防沙理论体系。初步总结出的城镇防沙理论体系包括风沙灾害成因与区域风沙流场特征、城镇周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防沙工程体系优化配置、防沙工程效率评估与预测4个分支领域,14项主要研究内容和9个支撑学科;技术体系包括8个分支技术领域和一个总目标(即:城镇防沙技术优化模式)。除青藏高原外的城镇防沙技术模式具有圈层结构特征,第一圈层都是以市(镇)区为核心的绿化景观带。对于地处半湿润风沙区外缘的城镇,第二圈层为高效农牧业生产区,第三圈层为生态涵养圈,第四圈层为封禁保护圈。对于半湿润风沙区内部的城镇,第二圈层为农牧业生产与沙丘封禁区,第三圈层为封禁保护圈。对于半干旱风沙区城镇,第二圈层为沙丘(地)封禁与农牧业生产区,分为近郊设施农业圈、远郊沙丘(地)封禁与农牧户独立生产圈两个次级圈层,第三圈层为沙丘(地)封禁保护圈。对于干旱风沙区城镇,第二圈层为节水灌溉农业区,第三圈层为外围防护带,第四圈层为封禁保护带。对于地处青藏高原山间盆地的城镇,防沙工程一般采取近郊"防护林带+人工草地+灌溉系统",外层为"沙障+防护林带+人工草地+灌溉系统",再外层为"防护林带+草地改良+封禁保护"的布局模式。对于地处青藏高原河流宽谷的城镇,防沙工程技术模式在宏观上根据河道走向布局,局部充分考虑防沙治沙与河道整治、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治理有机结合,细节上依据沙尘源地类型和分布地貌位置选择防沙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 防沙 理论框架 技术模式
原文传递
The blown sand disaster to the Tarim Desert Highway in Xinjiang, China 被引量:4
20
作者 雷加强 王雪芹 +2 位作者 王德 周长海 夏训诚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2年第z1期165-173,共9页
The Tarim Desert Highway in Xinjiang, China, the longest one in the world, has a lengthof 562 km, about 80% of which runs across,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Taklimakan Desert. Obviously,the main problem of the road main... The Tarim Desert Highway in Xinjiang, China, the longest one in the world, has a lengthof 562 km, about 80% of which runs across,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Taklimakan Desert. Obviously,the main problem of the road maintenance is the blown sand disaster. The research resultsshowed: (1)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long thedesert highway is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winds,fine and loose ground materials, different dunes and so on, which provides the dynamical conditionand material source for the formation of blown sand disaster to the road and its shelter system.Meanwhile, the trend and cross-section of the road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shelter system, asdamage object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blown sand disaster; (2) theblown sand disaster to the shelter system is original from the intrusion of the drift sands and mobiledunes outside the shelter system, and the wind erosion and sand deposit caused by the air streamchanges on the ground in the shelter system. The main damage object in the Tarim Desert High-way is the shelter system presently. The damage forms include wind erosion, sand burying anddune covering; and (3) the damaged length of the blocking sand fences is 83.7%, 88.4%, 72.4%,72.8% and 40.3% and the damaged area of the straw checkerboard belts is 73.1%, 58.2%, 44.5%,35.4% and 36.6%, in turn, in 5 different landform units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the disasters tofences and the straw checkerboard belts are 79.5% and 57.6% in the compound dunes while theyare 64.6% and 37.7% in the interdunes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SERT highway blown sand disaster SHELTER syste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