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流变学检测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崔丽 王佳秋 任丽萍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07年第2期79-81,共3页
文章首先阐述了血液流变学的应用与发展,以及开展此项检查的应用经验,并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归纳出影响全血粘度的诸多因素,探讨了有关测定血液粘度时应注意的技术问题。
关键词 血液流变学 临床检测 血液粘度测定
下载PDF
中老年人群血液黏度的有创检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吴萍 乔爱科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4-559,共6页
目的 检测心血管疾病高发的中老年人群的血液黏度值,并找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血液黏度影响因素及拟合经验公式.方法 采集被测者静脉血液和生理病理信息,利用LG-R-80系列旋转黏度计检测血液黏度,通过SPSS软件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血液黏... 目的 检测心血管疾病高发的中老年人群的血液黏度值,并找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血液黏度影响因素及拟合经验公式.方法 采集被测者静脉血液和生理病理信息,利用LG-R-80系列旋转黏度计检测血液黏度,通过SPSS软件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血液黏度影响因素并拟合经验公式.结果 血液黏度随年龄、体重指数BMI的增加而增加,男性60岁达峰值5.35 mPa ·s,女性50岁达峰值4.45 mPa·s,此后变化趋于平稳,不再升高;各年龄段内男性血液黏度值均明显高于女性,其差值范围在0.28 ~0.90 mPa·s内;高血压患病者伴有明显的血液黏度值增加,且其与对照组的黏度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1).结论 心血管疾病高发年龄段人群血液黏度值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研究所得到的不同影响因素与血液黏度关系的经验公式,对于探讨不同生理条件下血液黏度变化、不同黏度值对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影响程度以及进一步研究血液黏度的无创检测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黏度 有创检测 血液流变学 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血小板聚集、血液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价值
3
作者 阮甜甜 何圆圆 潘祝艳 《系统医学》 2023年第10期55-58,共4页
目的 探讨血小板聚集、血液黏度、纤维蛋白原指标用于临床诊断急性脑梗死疾病的价值。方法 抽选2021年1月—2022年12月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于本院接受体检的健康者11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 目的 探讨血小板聚集、血液黏度、纤维蛋白原指标用于临床诊断急性脑梗死疾病的价值。方法 抽选2021年1月—2022年12月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于本院接受体检的健康者11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血小板聚集、血液黏度、纤维蛋白原检测,同时对比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急性期与稳定期上述指标的差异,统计对比3项指标单一检测与联合检测用于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灵敏度与特异性。结果 观察组血小板聚集指标中诱聚剂二磷酸腺苷血小板最大聚集率(90.84±4.21)%、花生四烯酸血小板最大聚集率(74.28±3.99)%、血液高切黏度(6.25±0.38)mPa·s、血液低切黏度(23.94±1.17)mPa·s、纤维蛋白原(2.75±0.43)g/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96、32.575、38.818、96.400、14.850,P<0.05)。观察组中,急性期患者血小板聚集、血液黏度、纤维蛋白原高于稳定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灵敏度高于单一指标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特异性与单一指标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诊断急性脑梗死疾病可通过血小板聚集、血液黏度、纤维蛋白原3项指标联合检测方式,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可为疾病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 血液黏度 纤维蛋白原 检测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