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治疗作用。方法 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氨氯地平组)或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氢氯噻嗪组)降压治疗,监测2组24 h动态血压,观察治疗...目的比较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治疗作用。方法 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氨氯地平组)或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氢氯噻嗪组)降压治疗,监测2组24 h动态血压,观察治疗前、治疗第6周和第12周,2组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变化。同时观察2组6周末血压达标率。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2组治疗6周和12周的24 h平均收缩压(SBP)、白昼SBP、夜间SBP、晨峰SBP、24 h收缩压变异性(SBPV)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24 h SBP、白昼SBP、夜间SBP、24 h SBPV及白昼SBPV分组因素与时间因素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第6周和第12周,氨氯地平组24 h SBP、白昼SBP、夜间SBP及白昼SBPV较氢氯噻嗪组降低(P<0.05),治疗第12周,氨氯地平组24 h SBPV低于氢氯噻嗪组(P<0.01)。2组血压达标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均能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而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在降低血压和血压变异性方面作用更强。展开更多
静脉溶栓后短时血压变异性(BPV)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预后不良以及死亡的重要因素。静脉溶栓后“血压骤降”可能预示着血管再通。短时BPV主要通过影响缺血半暗带组织周边的持续性脑血流供应来影响脑卒中的预后。目前...静脉溶栓后短时血压变异性(BPV)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预后不良以及死亡的重要因素。静脉溶栓后“血压骤降”可能预示着血管再通。短时BPV主要通过影响缺血半暗带组织周边的持续性脑血流供应来影响脑卒中的预后。目前多数研究表明,静脉溶栓后收缩压维持在141~150 mm Hg可能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的最佳血压管理方案尚未确定,尤其是降压指征和幅度方面,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主要就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BPV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综述。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与血压变异性(BPV)的相关性,为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连续性选取2012年6—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部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40例,所有患者行24 h...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与血压变异性(BPV)的相关性,为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连续性选取2012年6—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部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40例,所有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测定血清25(OH)D水平,根据血清25(OH)D水平分为25(OH)D非缺乏组65例和25(OH)D缺乏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和BPV,并分析25(OH)D与BPV之间的关系。结果 25(OH)D缺乏组的诊室收缩压(c SBP)、诊室舒张压(c DBP)、24 h收缩压(24 h SBP)、24 h舒张压(24 h DBP)、日间收缩压(d SBP)、日间舒张压(d DBP)、夜间收缩压(n SBP)、夜间舒张压(n D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 SSD)、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 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 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 DSD)均高于25(OH)D非缺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水平与24 h SSD、24 h DSD、d SSD、d DSD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83、-0.320、-0.437、-0.301,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25(OH)D对24 h SSD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5(OH)D的缺乏可引起BPV的增加。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TIA患者180例,按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对照组(n=80)、轻度狭窄组(n=36)、中度狭窄组(n=34)、重度狭窄组(n=30)。分析血流动力学、血压变...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TIA患者180例,按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对照组(n=80)、轻度狭窄组(n=36)、中度狭窄组(n=34)、重度狭窄组(n=30)。分析血流动力学、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轻、中度狭窄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MV)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组PSV、EDV、MV水平显著低于轻、中度狭窄组,PI、RI水平显著高于轻、中度狭窄组(P<0.05)。轻、中度狭窄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昼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昼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狭窄组上述指标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重度狭窄组上述指标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狭窄组(P<0.05)。4组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指标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轻、中度狭窄组杓型节律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非杓型节律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组杓型节律患者比例显著低于轻、中度狭窄组,非杓型节律患者比例显著高于轻、中度狭窄组(P<0.05);4组超杓型与反杓型患者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轻、中度狭窄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值及斑块总发生率、总积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组颈动脉IMT值及斑块总发生率、总积分显著高于轻、中度狭窄组(P<0.05)。轻、中度狭窄组平均脑血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颅内段血管狭窄、椎基底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颅外段经动脉闭塞总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组平均脑血流量显著低于轻、中度狭窄组,总检出率显著高于轻、中度狭窄组(P<0.05)。Pearson相关�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比较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治疗作用。方法 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氨氯地平组)或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氢氯噻嗪组)降压治疗,监测2组24 h动态血压,观察治疗前、治疗第6周和第12周,2组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变化。同时观察2组6周末血压达标率。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2组治疗6周和12周的24 h平均收缩压(SBP)、白昼SBP、夜间SBP、晨峰SBP、24 h收缩压变异性(SBPV)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24 h SBP、白昼SBP、夜间SBP、24 h SBPV及白昼SBPV分组因素与时间因素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第6周和第12周,氨氯地平组24 h SBP、白昼SBP、夜间SBP及白昼SBPV较氢氯噻嗪组降低(P<0.05),治疗第12周,氨氯地平组24 h SBPV低于氢氯噻嗪组(P<0.01)。2组血压达标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均能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而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在降低血压和血压变异性方面作用更强。
文摘静脉溶栓后短时血压变异性(BPV)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预后不良以及死亡的重要因素。静脉溶栓后“血压骤降”可能预示着血管再通。短时BPV主要通过影响缺血半暗带组织周边的持续性脑血流供应来影响脑卒中的预后。目前多数研究表明,静脉溶栓后收缩压维持在141~150 mm Hg可能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的最佳血压管理方案尚未确定,尤其是降压指征和幅度方面,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主要就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BPV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文摘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与血压变异性(BPV)的相关性,为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连续性选取2012年6—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部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40例,所有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测定血清25(OH)D水平,根据血清25(OH)D水平分为25(OH)D非缺乏组65例和25(OH)D缺乏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和BPV,并分析25(OH)D与BPV之间的关系。结果 25(OH)D缺乏组的诊室收缩压(c SBP)、诊室舒张压(c DBP)、24 h收缩压(24 h SBP)、24 h舒张压(24 h DBP)、日间收缩压(d SBP)、日间舒张压(d DBP)、夜间收缩压(n SBP)、夜间舒张压(n D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 SSD)、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 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 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 DSD)均高于25(OH)D非缺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水平与24 h SSD、24 h DSD、d SSD、d DSD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83、-0.320、-0.437、-0.301,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25(OH)D对24 h SSD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5(OH)D的缺乏可引起BPV的增加。
文摘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TIA患者180例,按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对照组(n=80)、轻度狭窄组(n=36)、中度狭窄组(n=34)、重度狭窄组(n=30)。分析血流动力学、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轻、中度狭窄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MV)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组PSV、EDV、MV水平显著低于轻、中度狭窄组,PI、RI水平显著高于轻、中度狭窄组(P<0.05)。轻、中度狭窄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昼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昼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狭窄组上述指标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重度狭窄组上述指标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狭窄组(P<0.05)。4组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指标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轻、中度狭窄组杓型节律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非杓型节律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组杓型节律患者比例显著低于轻、中度狭窄组,非杓型节律患者比例显著高于轻、中度狭窄组(P<0.05);4组超杓型与反杓型患者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轻、中度狭窄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值及斑块总发生率、总积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组颈动脉IMT值及斑块总发生率、总积分显著高于轻、中度狭窄组(P<0.05)。轻、中度狭窄组平均脑血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颅内段血管狭窄、椎基底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颅外段经动脉闭塞总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组平均脑血流量显著低于轻、中度狭窄组,总检出率显著高于轻、中度狭窄组(P<0.05)。Pearson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