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9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炉上部煤气流调剂影响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朱清天 程树森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25,34,共5页
利用数值模拟对煤气流的流场及温度场进行了计算。根据高炉不同部位的煤气流速分布,分析得出炉料分布对中上部煤气流分布和软熔带形状有决定作用,而鼓风制度可快速改变下部煤气流分布,并结合实际高炉中的现象及操作讨论了炉料分布的重... 利用数值模拟对煤气流的流场及温度场进行了计算。根据高炉不同部位的煤气流速分布,分析得出炉料分布对中上部煤气流分布和软熔带形状有决定作用,而鼓风制度可快速改变下部煤气流分布,并结合实际高炉中的现象及操作讨论了炉料分布的重要性。结果表明:在高炉生产中,有一个合理的布料制度是高炉操作的关键,径向煤气流分布受炉料透气性分布影响很大,初始煤气流对其影响较小,下部煤气流分布信息很难在上部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煤气流 布料 鼓风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宝钢高炉炉型特点及其对操作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林成城 项钟庸 《宝钢技术》 CAS 2009年第2期49-53,共5页
合理的操作炉型与生产条件和冶炼制度相对应,并且按照高炉冶炼原理与煤气流运动分布规律相匹配。介绍了宝钢高炉的发展过程和各高炉的炉型特点,结合宝钢4座高炉炉型特征及煤气流分布特点,研究高炉操作炉型的演变规律,分析炉型结构差异... 合理的操作炉型与生产条件和冶炼制度相对应,并且按照高炉冶炼原理与煤气流运动分布规律相匹配。介绍了宝钢高炉的发展过程和各高炉的炉型特点,结合宝钢4座高炉炉型特征及煤气流分布特点,研究高炉操作炉型的演变规律,分析炉型结构差异对高炉煤气流分布的影响;探讨适合宝钢生产条件和操作制度的炉型结构,进一步优化炉型设计,摸索不同炉型高炉煤气流调剂控制技术,提升高炉煤气流控制技术和应对技术,实现高炉稳定顺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炉型 煤气流
下载PDF
炉腹角和炉身角对高炉煤气流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左海滨 郭龙飞 +1 位作者 王亚杰 郑劲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26,共7页
维持合理的煤气流分布是高炉高效、低耗、稳定运行的关键。高炉气流分布不仅与原燃料质量、操作制度有关,还取决于炉型设计等先天因素,合理的炉型设计是获得合理气流分布的基础。基于传热学和流体力学基本原理,建立了高炉传热和煤气流... 维持合理的煤气流分布是高炉高效、低耗、稳定运行的关键。高炉气流分布不仅与原燃料质量、操作制度有关,还取决于炉型设计等先天因素,合理的炉型设计是获得合理气流分布的基础。基于传热学和流体力学基本原理,建立了高炉传热和煤气流流动数学模型,利用试验获得了模型的相关参数,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炉腹角、炉身角以及等效炉腹角对高炉气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小炉腹角、增大炉身角有利于抑制边缘气流发展。调整等效炉腹角同样可以达到控制边缘气流的目的,但与改变炉腹角相比,其作用强度和作用范围更大,且最大影响区域也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炉腹角 炉身角 等效炉腹角 气流分布
原文传递
大型高炉稳定控制技术探讨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龙来 林成城 《宝钢技术》 CAS 2011年第2期1-5,共5页
炼铁呈现高炉不断大型化和原燃料资源日益紧张并且质量不断劣化两大相互制约发展趋势,给大高炉操作带来较大困难,高炉稳定性下降,对高炉操作技术要求更高,而且更加精细。为了适应高炉发展需要,综合操作制度合理性和匹配性是高炉稳定的... 炼铁呈现高炉不断大型化和原燃料资源日益紧张并且质量不断劣化两大相互制约发展趋势,给大高炉操作带来较大困难,高炉稳定性下降,对高炉操作技术要求更高,而且更加精细。为了适应高炉发展需要,综合操作制度合理性和匹配性是高炉稳定的基础。结合宝钢3号高炉2010年生产攻关操作实绩,解析和探讨大型高炉稳定控制技术基本规律,进一步优化和改进大型高炉煤气流控制技术,提升应对高炉原燃料劣化的技术,推进大型高炉操作技术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煤气流 送风比 回旋区 布料制度
下载PDF
高炉风口多股流喷吹粉煤与空气流动数值模拟 被引量:9
5
作者 张全 鄂加强 +2 位作者 谢铠 赵黎明 尹坚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53-457,共5页
为了揭示多股流喷煤枪喷吹粉煤 -空气两相湍流流动过程流场分布情况 ,根据质量守恒、动量守恒、混合组分平衡的基本规律建立了高炉粉煤喷吹三维气 -粒两相湍流流动过程数学模型 .采用 K -ε- g方程描述风口内气 -粒两相的湍流流动 ,并基... 为了揭示多股流喷煤枪喷吹粉煤 -空气两相湍流流动过程流场分布情况 ,根据质量守恒、动量守恒、混合组分平衡的基本规律建立了高炉粉煤喷吹三维气 -粒两相湍流流动过程数学模型 .采用 K -ε- g方程描述风口内气 -粒两相的湍流流动 ,并基于 SIMPLE思想 ,通过对 Euler坐标下节点离散化方程的耦合关系分析求解 ,对喷枪改型前后高炉风口内气 -粒两相湍流流动进行了数值计算 .结果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股流 喷吹粉煤 高炉风口 湍流流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宝钢高炉炉身设计结构差异对煤气流分布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林成城 项钟庸 《宝钢技术》 CAS 2009年第4期53-56,62,共5页
大型高炉边缘煤气流的稳定性和均匀性对高炉顺行影响较大,炉身结构直接影响上部炉料和气流分布。结合宝钢高炉生产实践和高炉炉身结构设计,探讨高炉不同炉身结构煤气流分布特点,以及炉身结构差异对煤气流影响原因;研究针对不同炉身结构... 大型高炉边缘煤气流的稳定性和均匀性对高炉顺行影响较大,炉身结构直接影响上部炉料和气流分布。结合宝钢高炉生产实践和高炉炉身结构设计,探讨高炉不同炉身结构煤气流分布特点,以及炉身结构差异对煤气流影响原因;研究针对不同炉身结构的煤气流控制技术,探索优化高炉炉身结构设计对策,使高炉炉身设计结构与高炉下料和煤气流分布相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炉身 煤气流 热负荷
下载PDF
关于高炉风口面积调节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0
7
作者 吴狄峰 程树森 +1 位作者 赵宏博 王子金 《中国冶金》 CAS 2007年第12期55-59,共5页
通过建立高炉送风系统模型,模拟了风口尺寸对风口速度、流量和鼓风动能的影响,纠正了高炉操作认识上的一些错误。研究表明,缩小少数几个风口面积会减小鼓风动能,但却增大了其它风口的鼓风动能;只有减小多个风口的面积,才会增大所有风口... 通过建立高炉送风系统模型,模拟了风口尺寸对风口速度、流量和鼓风动能的影响,纠正了高炉操作认识上的一些错误。研究表明,缩小少数几个风口面积会减小鼓风动能,但却增大了其它风口的鼓风动能;只有减小多个风口的面积,才会增大所有风口的鼓风动能。减小少数几个风口的操作之所以能抑止边缘气流是其风量明显减少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风口 风量 面积调节
下载PDF
并罐式无钟炉顶装料行为的离散元模拟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邱家用 张建良 +3 位作者 孙辉 闫炳基 李峰光 国宏伟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98-609,共12页
通过离散元模拟和物理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并罐式无钟炉顶装料过程中颗粒的流动行为.结果表明:DEM模拟能很好地再现实验结果;料罐内部颗粒间力的分布不均匀,强力链主要分布在料罐下部和斜墙附近;料罐内颗粒流动为偏斜式漏斗流,可分... 通过离散元模拟和物理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并罐式无钟炉顶装料过程中颗粒的流动行为.结果表明:DEM模拟能很好地再现实验结果;料罐内部颗粒间力的分布不均匀,强力链主要分布在料罐下部和斜墙附近;料罐内颗粒流动为偏斜式漏斗流,可分为准呆滞区、流动加速区、两侧墙壁附近的剪切层,料罐内颗粒流动模式影响着颗粒的排放顺序,并进一步影响颗粒的下落轨迹及其在炉内的分布;颗粒流动轨迹受料罐出口闸门开度的影响,为保证稳定布料,应将闸门开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颗粒堆积过程中,堆尖位置随着料流落点位置而变化,堆尖半径大于落点半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无钟炉顶 离散元法 装料行为 颗粒流 力链
下载PDF
电容式传感器在高炉喷吹煤粉质量流量测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金锋 陆增喜 +1 位作者 吴恩庚 王师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56-59,共4页
设计了一种工业用螺旋形状表面板电容式相浓度传感器,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传感器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其检测场均匀性误差低于5 % ,有效地减小了相分布及流型变化对测量的影响;与电容式速度传感器组合成一体化装置,可用于在线测量... 设计了一种工业用螺旋形状表面板电容式相浓度传感器,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传感器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其检测场均匀性误差低于5 % ,有效地减小了相分布及流型变化对测量的影响;与电容式速度传感器组合成一体化装置,可用于在线测量气/固两相流质量流量。在现场与电子秤比对,整机精度误差小于5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 高炉 煤粉 质量流量 喷煤 测量
下载PDF
高炉煤气流综合诊控技术研究及应用(上篇) 被引量:9
10
作者 林安川 邱贵宝 +3 位作者 蒋玉波 刘晓兰 赵红全 陈涛 《云南冶金》 2021年第6期129-137,共9页
为实现高炉在日常冶炼生产中煤气流分布合理,基于炼铁基础理论,以高炉入炉风量及渣量核算为切入点,以煤气流适时在线诊断结论为抓手,集成了标准化、精准化的煤气流综合诊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挖掘高炉冶炼潜力时对布料、送风、渣铁成分... 为实现高炉在日常冶炼生产中煤气流分布合理,基于炼铁基础理论,以高炉入炉风量及渣量核算为切入点,以煤气流适时在线诊断结论为抓手,集成了标准化、精准化的煤气流综合诊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挖掘高炉冶炼潜力时对布料、送风、渣铁成分等冶炼控制参数与技术指标相关联数据的量化处理模式。该技术为适时优化煤气流分布、达到持续改善高炉顺行和冶炼指标的目的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煤气流 综合诊控技术 操作制度 指标改善
下载PDF
高炉适宜死铁层深度综述 被引量:9
11
作者 唐浩 邹忠平 许俊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19,共5页
制约中国高炉长寿的关键环节在炉缸区域,铁水环流是造成炉缸象脚侵蚀的主要原因.阐明了死料柱在高炉生产过程中坐沉与浮起时对炉缸寿命的影响,综述了部分炼铁工作者采用试验模型、理论分析、解剖调查、数据回归等手段对高炉适宜死铁层... 制约中国高炉长寿的关键环节在炉缸区域,铁水环流是造成炉缸象脚侵蚀的主要原因.阐明了死料柱在高炉生产过程中坐沉与浮起时对炉缸寿命的影响,综述了部分炼铁工作者采用试验模型、理论分析、解剖调查、数据回归等手段对高炉适宜死铁层深度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出3种不同观点:死铁层深度与炉缸直径之比大于25%,22%~25%,15%~20%,为高炉死铁层深度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加深死铁层深度有利于减轻铁水环流,防止象脚侵蚀,是大势所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铁水环流 死料柱 死铁层
原文传递
高炉炉喉煤气流分在数学模型 被引量:4
12
作者 钟勇 《钢铁钒钛》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59-64,共6页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中的误差逆传播模型(BP)建立了高炉炉喉煤气而分布数学模型。该数学模型在攀钢4高炉VAX机上在线运行,能连续推测炉喉煤气流分布,其命中率达到82%,有效地指导了高炉操作。
关键词 数学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 高炉 煤气流 计算机应用
下载PDF
高炉煤气流综合诊控技术研究及应用(下篇) 被引量:6
13
作者 林安川 邱贵宝 +3 位作者 蒋玉波 刘晓兰 赵红全 陈涛 《云南冶金》 2022年第1期126-137,共12页
深入研究了高炉冶炼过程中包括煤气流的在线诊断、量化评价、参数优化等内容的综合诊控技术,并应用于生产实践。结果表明,在入炉品位升高0.44%、渣量下降13.7 kg/t条件下,边缘煤气发展指数下降0.02,中心煤气发展指数上升0.02,煤气利用... 深入研究了高炉冶炼过程中包括煤气流的在线诊断、量化评价、参数优化等内容的综合诊控技术,并应用于生产实践。结果表明,在入炉品位升高0.44%、渣量下降13.7 kg/t条件下,边缘煤气发展指数下降0.02,中心煤气发展指数上升0.02,煤气利用率提高0.59%,燃料比下降9.50 kg/t。该精准化、标准化的技术在高炉日常操作实践中的持续应用,达到了适时优化煤气流分布、改善高炉顺行和冶炼技术指标的目的,说明该技术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煤气流 综合诊控技术 料速 平均偏差值 相对置换比 平均渣比
下载PDF
高炉煤气流分布性能可拓评价方法研究及其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敏 聂秋平 +1 位作者 许永华 曹卫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01-1008,共8页
针对影响煤气流分布因素多、关系复杂、难以准确描述的问题,根据高炉生产工艺流程中煤气流分布的特征,提出煤气流分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高炉煤气流分布性能可拓评估模型,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可拓集理论对高炉煤气流分布... 针对影响煤气流分布因素多、关系复杂、难以准确描述的问题,根据高炉生产工艺流程中煤气流分布的特征,提出煤气流分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高炉煤气流分布性能可拓评估模型,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可拓集理论对高炉煤气流分布进行综合评价,定量化判断煤气流分布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评价模型计算简便、扩展性好,采用实际生产数据仿真的模型分辨率约为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煤气流 指标体系 可拓评价
下载PDF
浅谈高炉炉顶温度的控制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建中 《河北冶金》 2013年第4期32-35,共4页
高炉炉顶温度是高炉煤气与炉料热交换的结果,是煤气利用好坏的直接体现。介绍了影响高炉炉顶温度的主要因素,分析了炉顶温度高对高炉冶炼、炉顶设备、除尘布袋以及高炉指标的影响,提出了控制炉顶温度的措施与途径。
关键词 高炉 炉顶温度 煤气流 控制
下载PDF
Rapid Detection of Wheat Blast Pathogen Magnaporthe oryzae Triticum Pathotype Using Genome-Specific Primers and Cas12a-mediated Technology 被引量:7
16
作者 Houxiang Kang Ye Peng +11 位作者 Kangyu Hua Yufei Deng Maria Bellizzi Dipali Rani Gupta Nur Uddin Mahmud Alfredo S.Urashima Sanjoy Kumar Paul Gary Peterson Yilin Zhou Xueping Zhou Md Tofazzal Islam Guo-Liang Wang 《Engineering》 SCIE EI 2021年第9期1326-1335,共10页
Wheat blast,caused by the fungus Magnaporthe oryzae Triticum(MoT)pathotype,is a devastating disease persistent in South America and Bangladesh.Since MoT generally fails to cause visual symptoms in wheat until the head... Wheat blast,caused by the fungus Magnaporthe oryzae Triticum(MoT)pathotype,is a devastating disease persistent in South America and Bangladesh.Since MoT generally fails to cause visual symptoms in wheat until the heading stage when the infection would have advanced,disease control by fungicide application solely based on the detection of visual symptoms is ineffective.To develop an accurate and sensitive method to detect MoT at the seedling and vegetative stages for disease control,we sequenced the genomes of two MoT isolates from Brazil and identified two DNA fragments,MoT-6098 and MoT-6099,that are present in the MoT genome but not in the genome of the rice-infecting Magnaporthe oryzae Oryzae(MoO)pathotype.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we confirmed the specificity of the two markers in 53 MoT and MoO isolates from South America and Bangladesh.To test the efficiency of the two markers,we first established a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method to detect MoT at isothermal conditions,without the use of a PCR machine.Following this,we used the Cas12a protein and guide RNAs(gRNAs)to target the MoT-6098 and MoT-6099 sequences.The activated Cas12a showed indiscriminate single-stranded deoxyribonuclease(ssDNase)activity.We then combined targetdependent Cas12a ssDNase activation with 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and nucleic acid lateral flow immunoassay(NALFIA)to develop a method that accurately,sensitively,and cost-effectively detects MoT-specific DNA sequences in infected wheat plants.This novel technique can be easily adapted for the rapid detection of wheat blast and other important plant diseases in the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at blast Magnaporthe oryzae Triticum Cas12a Nucleic acid rapid lateral flow immunoassay Field detection
下载PDF
Multi-process production occurs in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supporting‘dual carbon'target:An in-depth study of CO_(2)emissions from different processes 被引量:1
17
作者 Hongming Na Yuxing Yuan +5 位作者 Tao Du Tianbao Zhang Xi Zhao Jingchao Sun Ziyang Qiu Lei Zh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46-58,共13页
Reducing CO_(2)emissions of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a typical heavy CO_(2)-emitting sector is the only way that must be passed to achieve the‘dual-carbon’goal,especially in China.In previous studies,however,it i... Reducing CO_(2)emissions of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a typical heavy CO_(2)-emitting sector is the only way that must be passed to achieve the‘dual-carbon’goal,especially in China.In previous studies,however,it is still unknown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last furnace basic oxygen furnace(BF-BOF),scrap-electric furnace(scrap-EF)and hydrogen metallurgy process.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CO_(2)emissions is insufficient There is also a lack of research on the prediction of CO_(2)emissions by adjusting industria structure.Based on material flow analysis,this study establishes carbon flow diagrams o three processes,and then analyz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CO_(2)emissions.CO_(2)emissions of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in the future is predicted by adjus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CO_(2)emissions of BF-BOF,scrap-EF and hydrogen metallurgy process in a site are 1417.26,542.93 and 1166.52 kg,respectively.(2)By increasing pellet ratio in blast furnace,scrap ratio in electric furnace,etc.,can effectively reduce CO_(2)emissions(3)Reducing the crude steel output is the most effective CO_(2)reduction measure.There is still 5.15×10^(8)-6.17×10^(8) tons of CO_(2)that needs to be reduced by additional meas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st furnace-basic oxygen furnace process Scrap-electric furnace process Hydrogen metallurgy process Carbon flow diagram Influencing factors CO_(2)emission prediction
原文传递
考虑气流因素的高炉料面形状DEM模拟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许浩 王艺慈 +2 位作者 闫炳基 李传辉 国宏伟 《中国冶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48,共8页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离散单元法(DEM)在高炉布料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高效准确的计算模型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认可。使用离散单元法模拟气流因素对料面的影响,从力学分析角度将气流因素的作用等效到摩擦因数的增加上。结果...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离散单元法(DEM)在高炉布料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高效准确的计算模型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认可。使用离散单元法模拟气流因素对料面的影响,从力学分析角度将气流因素的作用等效到摩擦因数的增加上。结果表明,考虑气流因素后的焦炭料面内外堆角有了一定增大,且内堆角增幅大于外堆角增幅,同时,料面的平台宽度、漏斗深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考虑气流因素后的焦炭、矿石料面更接近现场实测数据;气流因素对粒径分布也有一定影响,在距炉喉中心1.0 m的圆周范围内,10 mm矿石所占比例减少,17、32 mm矿石所占比例有所增加,炉喉中心附近孔隙率得到提高;在0.85~1.80 m圆周范围内的矿焦比有一定程度的增大,在1.80~3.45 m圆周范围内的矿焦比有一定程度的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布料 离散单元法 料面形状 气流 内外堆角
原文传递
丙戊酸钠对重度烧冲复合伤休克延迟补液大鼠内脏组织灌流和生存率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吴育寿 岳晓彤 +6 位作者 柴家科 畅阳 刘玲英 刘伟 韩绍芳 王晓腾 胡森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20年第1期10-17,共8页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对重度烧冲复合伤休克延迟补液大鼠内脏组织灌流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共360只雄性SD大鼠,(1)实验一,选择30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延迟补液组(SD组,n=50)、假伤+丙戊酸钠+延迟补液组(SPD组,n=50)、烧冲复合...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对重度烧冲复合伤休克延迟补液大鼠内脏组织灌流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共360只雄性SD大鼠,(1)实验一,选择30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延迟补液组(SD组,n=50)、假伤+丙戊酸钠+延迟补液组(SPD组,n=50)、烧冲复合伤+延迟补液组(BD组,n=100)、烧冲复合伤+丙戊酸钠+延迟补液组(BPD组,n=100)。SD组和SPD组大鼠37℃水浴浸泡背部12 s,腹部6 s;BD组和BPD组先用5 g高爆炸药距离大鼠50 cm爆炸致中度冲击伤,然后立即94℃沸水浸泡背部12 s,腹部6 s,致50%总体表面积Ⅲ度烧伤;SPD组和BPD组伤后即刻皮下注射丙戊酸钠(300 mg/kg)。SD组、SPD组、BPD组和BD组于伤后6、24 h分别按照Parkland公式腹腔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进行补液。于伤后即刻,伤后6、24、48、72 h 5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均从SD组、SPD组、BD组、BPD组选择10、10、20、20只大鼠进行各脏器血流量和血气分析。(2)实验二,选取剩余的6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也分为SD组(n=10)、SPD组(n=10)、BD组(n=20)、BPD组(n=20)。于造模前48 h进行颈动脉置管。各组大鼠造模、处理同实验一操作。于伤后即刻,伤后6、24、48、72 h 5个时间点,检测各组大鼠平均动脉压(MAP),同时计算各组大鼠生存率。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log-rank检验和χ~2检验。结果实验一结果显示:(1)伤后即刻,4组肝脏、肾脏和小肠黏膜血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伤后6 h,4组肝脏、肾脏和小肠黏膜血流量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3.45、267.27、449.64,P值均小于0.05),BPD组与BD组肝脏、肾脏和小肠黏膜血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伤后24 h,4组肝脏、肾脏和小肠黏膜血流量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47.52、125.23、1210.84,P值均小于0.05),BPD组与BD组肝脏、肾脏和小肠黏膜血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丙戊酸 大鼠 灌流 休克 存活率 冲击伤 血流量
原文传递
唐钢新区3号高炉两段式炉身生产操作浅析
20
作者 贾彬 高冰 +2 位作者 单庆林 苑洪滨 李振铠 《炼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4,29,共5页
唐钢新区3号高炉针对高球比炉料结构及冶炼特点,炉型设计采用两段式炉身结构,上段炉身角为79.56°,下段炉身角为82.58°。两段式炉身结构具有能适应高球比冶治炼、有利于发展边沿气流、削弱上部调剂效果、降低上部压差等冶炼特... 唐钢新区3号高炉针对高球比炉料结构及冶炼特点,炉型设计采用两段式炉身结构,上段炉身角为79.56°,下段炉身角为82.58°。两段式炉身结构具有能适应高球比冶治炼、有利于发展边沿气流、削弱上部调剂效果、降低上部压差等冶炼特点。3号高炉现阶段入炉球团矿比例在40%左右,生产实践表明:炉型采用两段式炉身结构,能有效缓解高球比冶炼时,因球团矿还原膨胀导致的透气性差的问题;但是对大矿批冶炼不利,应选择合适的布料矩阵,随着入炉球团矿比例的提升,需加强对煤气流的控制,尤其是边沿气流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两段式炉身 高球比 矿批 煤气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