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川中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沥青成因与油气成藏史
被引量:
33
1
作者
郝彬
赵文智
+5 位作者
胡素云
石书缘
高平
王铜山
黄士鹏
姜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63-875,共13页
运用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和技术,深入研究了川中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中高演化沥青的成因类型、形成期次和来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包裹体及构造演化特征等,恢复了安岳气田龙王庙组气藏的成藏史。结果表明:(1)川中地...
运用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和技术,深入研究了川中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中高演化沥青的成因类型、形成期次和来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包裹体及构造演化特征等,恢复了安岳气田龙王庙组气藏的成藏史。结果表明:(1)川中地区龙王庙组储层中沥青均来自于下寒武统烃源岩,沥青成因类型多样,以热裂解成因为主;(2)沥青的形成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氧化水洗型沥青的形成,第2阶段为沉淀型沥青的形成,第3阶段为热裂解成因沥青的形成;(3)安岳气田龙王庙组气藏先后经历了5期的油气充注,包括2期液态烃的充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干酪根裂解气的充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原油裂解气的充注以及喜马拉雅期圈闭改造调整阶段干气的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形态
沥青成因
成藏期次
龙王庙组
安岳气田
川中古隆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储层沥青成因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油层组1砂组为例
被引量:
16
2
作者
陈世加
姚泾利
+4 位作者
路俊刚
杨国平
文延春
张纪智
石正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7-44,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1砂组储层孔隙中普遍见沥青,油水关系十分复杂。通过对储层抽提物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并结合含沥青岩心洗油前后储层物性对比实验和储层显微荧光分析,系统研究了该区储层沥青的成...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1砂组储层孔隙中普遍见沥青,油水关系十分复杂。通过对储层抽提物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并结合含沥青岩心洗油前后储层物性对比实验和储层显微荧光分析,系统研究了该区储层沥青的成因及其对储层物性和油气运聚的影响。研究表明,储层沥青与原油成因不同,沥青成熟度低,且具有强烈生物降解特征。通过洗油实验,含沥青较多的岩心孔隙度和渗透率均有增加,且后期油主要分布在沥青充填后的残余孔隙中,指出沥青对储层物性和后期油气的运聚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长81储层存在两期成藏,时间分别在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末。早期成藏的成熟度较低的原油遭强烈生物降解形成沥青,与绿泥石和铁方解石一起充填在储层孔隙中,使储层变得更为致密,源岩后期生成的成熟原油只能进入被沥青等充填后的残余孔中或进入沥青少的储层孔隙中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
沥青成因
储层物性
油气运聚
华庆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塔中西北部奥陶系储层沥青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
2
3
作者
马中远
张黎
+1 位作者
朱秀香
黄苇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9-24,共6页
通过岩心、薄片等资料的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塔中卡塔克1区块—顺西区块奥陶系储层中的沥青主要分布于孔隙(粒内、粒间、晶间、晶内)和裂隙中,其次分布于缝合线中。根据沥青的荧光颜色,可将其分为油质沥青、胶质沥青、沥青质沥青和碳质...
通过岩心、薄片等资料的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塔中卡塔克1区块—顺西区块奥陶系储层中的沥青主要分布于孔隙(粒内、粒间、晶间、晶内)和裂隙中,其次分布于缝合线中。根据沥青的荧光颜色,可将其分为油质沥青、胶质沥青、沥青质沥青和碳质沥青等四种类型,其中油质沥青和碳质沥青分布最为普遍。储层沥青的形成期次可大致区分出早期不发荧光和晚期发荧光两期,两期之间的切割或包裹关系较为明显。沥青反射率高的碳质沥青可能是早期沥青历经长期热演化或遭受热事件的产物,沥青反射率低的发荧光沥青可能是晚期油气充注后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奥陶系
碳酸盐岩储层
沥青反射率
镜质组反射率
沥青成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十万大山盆地古油藏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
2
4
作者
贺训云
钟宁宁
+1 位作者
陈建平
王飞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4-398,共5页
根据沥青产状、族组成、饱和烃色谱、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以及沥青热演化程度等,对广西十万大山盆地北缘的老虎山古油藏、上屯古油藏二叠系灰岩中固体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结合有关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成藏研...
根据沥青产状、族组成、饱和烃色谱、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以及沥青热演化程度等,对广西十万大山盆地北缘的老虎山古油藏、上屯古油藏二叠系灰岩中固体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结合有关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成藏研究成果对其来源和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古油藏沥青抽提物含量低,族组成中芳烃和非烃含量高,饱和烃含量低,芳烃含量最高可达58.60%。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表明,沥青具还原环境、以低等水生生源为主的母质来源及较高的热演化程度。沥青稳定碳同位素为-27.8‰^-28.7‰,反映其生烃母质以低等生源为主。沥青中的甾、萜烷含量很低,且以低分子量化合物占绝对优势,其中甾烷系列中具很高的孕甾烷含量,萜烷则以三环萜烷为主,反映其高热演化特征。沥青几乎不含芳香甾烷,与本区上二叠统泥质烃源岩特征相似;沥青反射率为1.9%~2.5%,结合本区生烃成藏演化史分析结果,反映其经历过230℃高温。最后结合相关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有关油气成藏信息,综合认为古油藏沥青与上二叠统泥质烃源岩有较好的亲缘关系,是古油藏早期原油高温裂解的产物之一,即焦沥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油藏
储层沥青
地球化学特征
沥青来源
沥青成因
十万大山盆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桂中坳陷桂中1井沥青成因及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
25
5
作者
贺训云
姚根顺
+5 位作者
贺晓苏
陈子炓
彭平安
徐政语
马立桥
王鹏万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0-425,431,共7页
采用GC、GC-MS、稳定碳同位素、包裹体以及沥青反射率等分析测试技术,对桂中坳陷桂中1井储层固体沥青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其来源及成因等进行了探讨。基于其成因特点,对桂中1井油气藏主要破坏因素进行了剖析,并结合区域研究成果,对桂中...
采用GC、GC-MS、稳定碳同位素、包裹体以及沥青反射率等分析测试技术,对桂中坳陷桂中1井储层固体沥青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其来源及成因等进行了探讨。基于其成因特点,对桂中1井油气藏主要破坏因素进行了剖析,并结合区域研究成果,对桂中坳陷油气藏主要破坏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探讨了桂中坳陷油气成藏模式。综合研究表明,桂中1井储层固体沥青来源于中下泥盆统泥质烃源岩,为早期油藏原油高温热裂解形成的焦沥青。桂中坳陷油气藏主要破坏因素有:早期油藏的深埋导致原油裂解为焦沥青和甲烷;后期的构造抬升剥蚀造成"异常高压"气藏压力系统破坏;断裂导致盖层封闭性变差以及岩浆/成矿热液对其附近的油气藏产生严重破坏。此外,天然气扩散、微渗漏作用等也可成为桂中坳陷油气藏遭受破坏的重要因素。因此,桂中坳陷地层保存相对完整、断裂欠发育、岩浆活动影响较小的中西部地区是桂中坳陷有利油气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中坳陷
桂中1井
沥青成因
固体沥青
成藏模式
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川中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沥青成因与油气成藏史
被引量:
33
1
作者
郝彬
赵文智
胡素云
石书缘
高平
王铜山
黄士鹏
姜华
机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63-875,共13页
基金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11ZX05004-001)资助
文摘
运用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和技术,深入研究了川中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中高演化沥青的成因类型、形成期次和来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包裹体及构造演化特征等,恢复了安岳气田龙王庙组气藏的成藏史。结果表明:(1)川中地区龙王庙组储层中沥青均来自于下寒武统烃源岩,沥青成因类型多样,以热裂解成因为主;(2)沥青的形成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氧化水洗型沥青的形成,第2阶段为沉淀型沥青的形成,第3阶段为热裂解成因沥青的形成;(3)安岳气田龙王庙组气藏先后经历了5期的油气充注,包括2期液态烃的充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干酪根裂解气的充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原油裂解气的充注以及喜马拉雅期圈闭改造调整阶段干气的充注。
关键词
沥青形态
沥青成因
成藏期次
龙王庙组
安岳气田
川中古隆起
Keywords
bitumen
shape
bitumen
genesi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stage
Longwangmiao
Formation
Anyue
gasfield
Central
Sichuan
paleo-uplift
分类号
TE12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储层沥青成因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油层组1砂组为例
被引量:
16
2
作者
陈世加
姚泾利
路俊刚
杨国平
文延春
张纪智
石正灏
机构
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省天然气地质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
出处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7-44,共8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01-00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6CB202305)
文摘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1砂组储层孔隙中普遍见沥青,油水关系十分复杂。通过对储层抽提物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并结合含沥青岩心洗油前后储层物性对比实验和储层显微荧光分析,系统研究了该区储层沥青的成因及其对储层物性和油气运聚的影响。研究表明,储层沥青与原油成因不同,沥青成熟度低,且具有强烈生物降解特征。通过洗油实验,含沥青较多的岩心孔隙度和渗透率均有增加,且后期油主要分布在沥青充填后的残余孔隙中,指出沥青对储层物性和后期油气的运聚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长81储层存在两期成藏,时间分别在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末。早期成藏的成熟度较低的原油遭强烈生物降解形成沥青,与绿泥石和铁方解石一起充填在储层孔隙中,使储层变得更为致密,源岩后期生成的成熟原油只能进入被沥青等充填后的残余孔中或进入沥青少的储层孔隙中聚集成藏。
关键词
生物降解
沥青成因
储层物性
油气运聚
华庆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Keywords
Biodegradation
bitumen
genesis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Huaqing
area
Ordos
Basin
分类号
TE122.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塔中西北部奥陶系储层沥青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
2
3
作者
马中远
张黎
朱秀香
黄苇
机构
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9-24,共6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勘探突破目标评价"(编号:2011ZX05005-004)资助
文摘
通过岩心、薄片等资料的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塔中卡塔克1区块—顺西区块奥陶系储层中的沥青主要分布于孔隙(粒内、粒间、晶间、晶内)和裂隙中,其次分布于缝合线中。根据沥青的荧光颜色,可将其分为油质沥青、胶质沥青、沥青质沥青和碳质沥青等四种类型,其中油质沥青和碳质沥青分布最为普遍。储层沥青的形成期次可大致区分出早期不发荧光和晚期发荧光两期,两期之间的切割或包裹关系较为明显。沥青反射率高的碳质沥青可能是早期沥青历经长期热演化或遭受热事件的产物,沥青反射率低的发荧光沥青可能是晚期油气充注后的产物。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奥陶系
碳酸盐岩储层
沥青反射率
镜质组反射率
沥青成因
Keywords
Tarim
Basin
Ordovician
Carbonate
reservoir
Reservoir
bitumen
bitumen
genesis
bitumen
reflectance
分类号
P618.130.1 [天文地球—矿床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十万大山盆地古油藏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
2
4
作者
贺训云
钟宁宁
陈建平
王飞宇
机构
中国石油杭州石油地质研究院
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4-398,共5页
基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部项目"广西十万大山盆地生烃
成藏研究"资助
文摘
根据沥青产状、族组成、饱和烃色谱、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以及沥青热演化程度等,对广西十万大山盆地北缘的老虎山古油藏、上屯古油藏二叠系灰岩中固体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结合有关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成藏研究成果对其来源和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古油藏沥青抽提物含量低,族组成中芳烃和非烃含量高,饱和烃含量低,芳烃含量最高可达58.60%。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表明,沥青具还原环境、以低等水生生源为主的母质来源及较高的热演化程度。沥青稳定碳同位素为-27.8‰^-28.7‰,反映其生烃母质以低等生源为主。沥青中的甾、萜烷含量很低,且以低分子量化合物占绝对优势,其中甾烷系列中具很高的孕甾烷含量,萜烷则以三环萜烷为主,反映其高热演化特征。沥青几乎不含芳香甾烷,与本区上二叠统泥质烃源岩特征相似;沥青反射率为1.9%~2.5%,结合本区生烃成藏演化史分析结果,反映其经历过230℃高温。最后结合相关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有关油气成藏信息,综合认为古油藏沥青与上二叠统泥质烃源岩有较好的亲缘关系,是古油藏早期原油高温裂解的产物之一,即焦沥青。
关键词
古油藏
储层沥青
地球化学特征
沥青来源
沥青成因
十万大山盆地
Keywords
paleo-reservoir
reservoir
bitumen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bitumen
source
bitumen
genesis
aromatic
sterane
Shiwandashan
Basin
分类号
TE122.1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桂中坳陷桂中1井沥青成因及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
25
5
作者
贺训云
姚根顺
贺晓苏
陈子炓
彭平安
徐政语
马立桥
王鹏万
机构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出处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0-425,431,共7页
基金
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黔南桂中海相地层油气资源前景评价”(XQ-2007-01)部分成果
文摘
采用GC、GC-MS、稳定碳同位素、包裹体以及沥青反射率等分析测试技术,对桂中坳陷桂中1井储层固体沥青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其来源及成因等进行了探讨。基于其成因特点,对桂中1井油气藏主要破坏因素进行了剖析,并结合区域研究成果,对桂中坳陷油气藏主要破坏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探讨了桂中坳陷油气成藏模式。综合研究表明,桂中1井储层固体沥青来源于中下泥盆统泥质烃源岩,为早期油藏原油高温热裂解形成的焦沥青。桂中坳陷油气藏主要破坏因素有:早期油藏的深埋导致原油裂解为焦沥青和甲烷;后期的构造抬升剥蚀造成"异常高压"气藏压力系统破坏;断裂导致盖层封闭性变差以及岩浆/成矿热液对其附近的油气藏产生严重破坏。此外,天然气扩散、微渗漏作用等也可成为桂中坳陷油气藏遭受破坏的重要因素。因此,桂中坳陷地层保存相对完整、断裂欠发育、岩浆活动影响较小的中西部地区是桂中坳陷有利油气勘探区。
关键词
桂中坳陷
桂中1井
沥青成因
固体沥青
成藏模式
油气勘探
Keywords
Guizhong
Depression
Well
Guizhong-1
bitumen
genesis
solid
bitumen
reservoir-forming
patter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分类号
TE112.116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川中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沥青成因与油气成藏史
郝彬
赵文智
胡素云
石书缘
高平
王铜山
黄士鹏
姜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3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储层沥青成因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油层组1砂组为例
陈世加
姚泾利
路俊刚
杨国平
文延春
张纪智
石正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1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塔中西北部奥陶系储层沥青特征及成因探讨
马中远
张黎
朱秀香
黄苇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4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十万大山盆地古油藏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
贺训云
钟宁宁
陈建平
王飞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桂中坳陷桂中1井沥青成因及油气成藏模式
贺训云
姚根顺
贺晓苏
陈子炓
彭平安
徐政语
马立桥
王鹏万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2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