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程度退化草地生物量的分布模式 被引量:86
1
作者 刘伟 周华坤 周立 《中国草地》 CSCD 2005年第2期9-15,共7页
以高寒矮嵩草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程度退化草地地下和地上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地下和地上生物量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而下降;地下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10cm的范围内,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植物根系有向表层聚集的趋势;植物... 以高寒矮嵩草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程度退化草地地下和地上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地下和地上生物量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而下降;地下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10cm的范围内,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植物根系有向表层聚集的趋势;植物群落组成中,莎草和禾草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杂类草则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向;轻度和中度退化草地总地上生物量远低于地下生物量,重度和极度退化草地则相差较小,特别是在极度退化草地,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十分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退化草地 生物量 分布模式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不同生境条件下梭梭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70
2
作者 王春玲 郭泉水 +2 位作者 谭德远 史作民 马超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224-1229,共6页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以平缓低洼地、平缓沙地、半流动沙丘等3种不同生境类型上的天然梭梭群落为研究对象,从物种结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以及梭梭天然更新幼苗幼树种群分布格局等方面,研究不同生境条件下梭梭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以平缓低洼地、平缓沙地、半流动沙丘等3种不同生境类型上的天然梭梭群落为研究对象,从物种结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以及梭梭天然更新幼苗幼树种群分布格局等方面,研究不同生境条件下梭梭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以平缓低洼地上梭梭群落的植物种类最丰富,其次是平缓沙地,半流动沙丘上的植物种类最少.3种生境类型上群落中的植物种类分别为16种、15种和12种;梭梭天然更新幼苗幼树以半流动沙丘上的梭梭群落为最多,达6687株·hm-2,但幼苗幼树在梭梭群落内分布不均匀,平缓低洼地上梭梭群落内的幼苗幼树比半流动沙丘上的略少,为5799株·hm-2,但幼苗幼树在梭梭群落内分布均匀,总体评价以平缓低洼地上梭梭群落的天然更新最好;平缓低洼地上梭梭群落的总生物量为19.39t·hm-2,平缓沙地上为9.32t·hm-2,半流动沙丘上为6.69t·hm-2;不同生境类型上梭梭群落天然更新幼苗幼树的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平缓低洼地地面固定,土壤水分和肥力较好,比较适宜梭梭林木生长和梭梭群落的发育,平缓沙地和半流动沙丘的地面容易产生风蚀,土壤水分和肥力较差,生境条件比较严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生境条件 梭梭 特征研究 群落结构 南缘 半流动沙丘 天然更新 生境类型 种群分布格局 植物种类 物种多样性 结构特征 总体评价 聚集分布 林木生长 低洼地 生物量 幼树 幼苗 地上 沙地 不均匀 地面 肥力 水分
下载PDF
水杉人工林树冠结构及生物生产力的研究 被引量:36
3
作者 方升佐 徐锡增 唐罗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25-230,共6页
研究了水杉人工林的树冠结构和林分生物生产力.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及林龄的林分树冠结构存在较大差异.随着树冠部位上升和林分密度增大,分枝角度逐渐减小;径阶大小与枝叶率成反比,与树冠重量成正比,径阶增大,树冠最大叶量层的位... 研究了水杉人工林的树冠结构和林分生物生产力.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及林龄的林分树冠结构存在较大差异.随着树冠部位上升和林分密度增大,分枝角度逐渐减小;径阶大小与枝叶率成反比,与树冠重量成正比,径阶增大,树冠最大叶量层的位置上移,有效光合面积相对减少.树冠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林分的生物量生产、分配比例和经济生物量.林分干、枝、叶的干物质累积趋势可用Richard方程描述;林龄增大,分配到主干的生物量比例逐渐增加,分配到枝叶的比例逐渐减少;15年生时,作建筑材的经济生物量是625>2500>1250株·ha(-1)的林分,作造纸材的经济生物量为2500>625>1250株·ha(-1)的林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杉 人工林 树冠结构 生物生产力
下载PDF
青藏高原植被样带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分布格局(英文) 被引量:43
4
作者 罗天祥 石培礼 +1 位作者 罗辑 欧阳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68-676,共9页
实测了青藏高原植被样带 2 2个地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并进行了格局分析。对于未受人为干扰的以常绿阔叶林为基带的亚高山天然植被 ,随着海拔升高 ,地上生物量呈递增趋势 ,在一定海拔高度达最大 ,海拔继续升高地上生物量则迅... 实测了青藏高原植被样带 2 2个地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并进行了格局分析。对于未受人为干扰的以常绿阔叶林为基带的亚高山天然植被 ,随着海拔升高 ,地上生物量呈递增趋势 ,在一定海拔高度达最大 ,海拔继续升高地上生物量则迅速下降。这一垂直分异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地带性森林植被最大生物量分布的纬向分异性。基于Weber定律的回归分析表明 ,地上生物量与水热因子的相关关系可用Logistic函数拟合 ,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及其组合因子可解释高原植被样带地上生物量变化的 2 8%~5 3% ,其中年降水量及其同年平均气温的组合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最高 (R2 为 0 .4 6~ 0 .5 3,p <0 .0 0 1)。但是 ,年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变化不足以解释西藏色齐拉山暗针叶林具有最高的地上生物量。我们认为 ,自然植被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分布格局受到更为复杂的气候因子的制约 ,例如太阳辐射、湿度、风、水分和能量平衡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植被样带 地上部分生物量 分布格局 气候因子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模式 被引量:46
5
作者 罗云建 张小全 +4 位作者 王效科 朱建华 张治军 孙贵生 高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18,共6页
植物生物量及其分配模式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提高我国不同尺度森林生物量碳的估算和模型模拟等的准确性,该文采用标准木法研究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典型分布区(关帝山、五台山中山和亚高山、五台山山间盆地、塞罕坝林区)... 植物生物量及其分配模式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提高我国不同尺度森林生物量碳的估算和模型模拟等的准确性,该文采用标准木法研究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典型分布区(关帝山、五台山中山和亚高山、五台山山间盆地、塞罕坝林区)的单木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模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林分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同分布区林分生物量的生长过程存在有一定的差异。林龄较小时各区林分生物量的差别很小,但随着林龄的增加各区之间的差异逐渐变大。在五台山中山和亚高山,林分生物量在林龄25年左右时基本达到稳定,而五台山山间盆地则在林龄35年左右时才基本达到稳定,并且这两个分布区的最大林分生物量都小于关帝山和塞罕坝。②不同分布区生物量的分配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干生物量的比例在关帝山和塞罕坝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都明显大于五台山(P<0.05),其中五台山中山和亚高山干生物量所占的比例最小。各区枝生物量所占的比例均有显著差异(P<0.05),叶生物量所占的比例却无明显差异(P>0.05)。除五台山山间盆地外,其余3个分布区干生物量的比例与林龄、胸径和蓄积量等林分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枝和叶生物量的比例与这些指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且都以指数形式趋于稳定值,但根生物量的比例却与这些指标大多无明显相关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华北落叶松 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 生物量分配模式
下载PDF
渭北黄土区刺槐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34
6
作者 李鹏 赵忠 +1 位作者 李占斌 澹台湛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05-409,共5页
采用土钻法对黄土高原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刺槐的根系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立地上刺槐根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明显差异.阴坡立地上,刺槐根系随距树干距离的增加表现出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且不同深度土层的分布相对比较均匀,... 采用土钻法对黄土高原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刺槐的根系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立地上刺槐根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明显差异.阴坡立地上,刺槐根系随距树干距离的增加表现出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且不同深度土层的分布相对比较均匀,这一分布特征扩大了刺槐根系的吸收空间范围,有利于树木地上部分的生长;而阳坡立地上的刺槐根系随距树干距离的增加呈降低趋,并且各处根系集中分布在40~80 cm的土层中,这一分布特征限制了根系在土层中的吸收空间,进而树木地上部分的生长也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对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分布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立地上根系存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大径级根系生物量而引起的,阴坡立地上的细根生物量更大一些.在两个立地上,直径为1 mm<d<3 mm的根系生物量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而直径d<1 mm的根系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差异,反映了立地条件对于树木生长的影响,可以作为反映根系吸收等生理特性的有效根系.结合树木根系消弱系数,从量化的角度对不同立地上刺槐根系分布特征的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阳坡立地上刺槐较细根系的根系消弱系数数值较小,说明在深层土壤中的分布较少,这种分布结构不利于树木对深层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利用;而阴坡立地上的刺槐较细根系的根系消弱系数数值较大,说明在深层土壤中细根的分布比例相对较大,这种分布特征扩大了刺槐的吸收空间,有利于树木吸收深层的水分和养分,促进树木地上部分的生长和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根系生物量 径级 空间分布 根系消弱系数 黄土区
下载PDF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人工林的根系生物量 被引量:39
7
作者 张艳杰 温佐吾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5-81,共7页
采用全根挖掘法和土钻法,分别测定5种造林密度20年生马尾松林分平均标准木的单木和行间根系生物量,结果表明:平均标准木单木根系总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少,不同级别根系生物量的排序为根桩>粗根>大根>中根>小根,其中... 采用全根挖掘法和土钻法,分别测定5种造林密度20年生马尾松林分平均标准木的单木和行间根系生物量,结果表明:平均标准木单木根系总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少,不同级别根系生物量的排序为根桩>粗根>大根>中根>小根,其中根桩和粗根占根系生物量构成的90%以上。行间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的排序为中根>细根>小根。不同密度对中根、小根和细根生物量呈现出随密度增加而逐渐变小的趋势。5种密度马尾松林分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30cm的表层土壤中,占根系总生物量的82%以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密度林分行间根系生物量逐渐减少。数学模型拟合的结果表明,平均标准木单木各级根系生物量与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及密度有较强的相关性,除了小根以外,相关系数均达到0.8以上,林分行间各级根系生物量与林分密度也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人工林 造林密度 根系生物量 分布规律
下载PDF
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对高山嵩草群落及其主要种群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9
8
作者 庞晓攀 贾婷婷 +4 位作者 李倩倩 雒眀伟 肖玉 赵旭 郭正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73-884,共12页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有效洞穴密度变化会引发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甸植物群落及其种群分布格局发生变化。采用野外调查法研究了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对高山嵩草群落特征及其主要种群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高原...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有效洞穴密度变化会引发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甸植物群落及其种群分布格局发生变化。采用野外调查法研究了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对高山嵩草群落特征及其主要种群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增加,高山嵩草草甸植物群落的优势种没发生明显变化,部分伴生种发生更替;高度、盖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现降低态势;地上生物量和丰富度指数变化不明显;高山嵩草和矮火绒草(Leontopodium nanum)种群的盖度、密度以及生物量均呈现降低态势,而达乌里秦艽(Gentiana dahurica)和小花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 var.flore-minors)种群的盖度、密度和生物量呈增加趋势。高山嵩草和矮火绒草的种群分布格局从8个/625m2和14个/625m2的聚集分布分别变为34个/625m2时的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达乌里秦艽和小花草玉梅种群从8个/625m2和14个/625m2的随机分布变为23个/625m2和34个/625m2时的聚集分布,这说明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变化改变了高山嵩草群落的特征和主要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而对应群落特征和种群分布格局改变的有效洞穴密度为14个/625m2和23个/625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组分 植物多样性 生物量 密度 空间分布格局
下载PDF
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垂直分布规律 被引量:26
9
作者 李扬 孙洪仁 +4 位作者 沈月 邵光武 曹影 刘琳 吴雅娜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93-799,共7页
本文综述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根系生物量垂直分布的影响因子和若干自然区域内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及其规律。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垂直分布的影响因子包括土层厚度、地下水位、土壤特性、施肥、灌溉、刈割、混播、品... 本文综述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根系生物量垂直分布的影响因子和若干自然区域内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及其规律。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垂直分布的影响因子包括土层厚度、地下水位、土壤特性、施肥、灌溉、刈割、混播、品种和生长年限。土层越薄、地下水位越高、土壤障碍(酸、碱、盐、粘重和紧实)越重,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在土壤浅层的分布比例越高。施(磷)肥会提高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在土壤深层的分布比例。灌溉对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垂直分布的影响,因灌溉定额、灌水定额和灌水频率的不同而异,降低灌溉定额可提高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在土壤深层的分布比例;降低灌水定额和提高灌水频率则提高其在土壤浅层的分布比例。随着刈割频率的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在土壤浅层的分布比例逐渐提高。与禾本科牧草混播,使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在表土层的分布比例提高。不同品种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比例存在差异。随着生长年限增加,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在土壤深层的分布比例提高。一般而言,由浅至深,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逐层递减,而且,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呈指数函数规律递减。通常情况下,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在0~30cm土层的分布比例在60%~90%之间,0~60cm土层为65%~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根系 根系生物量 垂直分布 垂直分布规律
下载PDF
The biomass and above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Schima superba-Castanopsis carlesii forests in east China 被引量:23
10
作者 YANG TongHui SONG Kun +2 位作者 DA LiangJun LI XiuPeng WU JianPing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10年第7期811-821,共11页
The biomass and productivity of Schima superba-Castanopsis carlesii forests in Tiantong,Zhejiang Province,were determined using overlapping quadrants and stem analyses.The total community biomass was(225.3±30.1) ... The biomass and productivity of Schima superba-Castanopsis carlesii forests in Tiantong,Zhejiang Province,were determined using overlapping quadrants and stem analyses.The total community biomass was(225.3±30.1) t hm-2,of which the aboveground parts accounted for 72.0% and the underground parts accounted for 28.0%.About 87.2% of biomass existed in the tree layer.The resprouting biomass was small,of which over 95.0% occurred in the shrub layer.The productivity of the aboveground parts of the community was(386.8±98.9) g m-2a-1,in which more than 96.0% was present at the tree level.The trunk's contribution to productivity was the greatest,while that of leaves was the smallest.In China,the community biomass of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differs significantly with the age of the forest.The community biomass of the 52-year-old S.superba-C.carlesii forests in this study was lower than the average biomass of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in China,and was lower than the biomass of other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elsewhere in the world.Moreover,its productivity was lower than the model estimate,indicating that without disturbance,this community has great developmental potential in terms of community biomass and produ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community biomass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distribution pattern Schima superba-Castanopsis carlesii community
原文传递
马尾松与红锥混交异龄林生物量分配格局 被引量:23
11
作者 赵金龙 梁宏温 +3 位作者 温远光 卢立华 明安刚 苏建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0-64,71,共6页
在经过三次抚育间伐的24 a生马尾松林下套种红锥,经过26 a的培育后形成了针阔混交异龄林。于2009年12月按相邻网格样方法设立固定样地(以50 a生马尾松纯林作对照),按径阶平均木法分别测定马尾松与红锥的林木生物量。结果表明:马尾松-红... 在经过三次抚育间伐的24 a生马尾松林下套种红锥,经过26 a的培育后形成了针阔混交异龄林。于2009年12月按相邻网格样方法设立固定样地(以50 a生马尾松纯林作对照),按径阶平均木法分别测定马尾松与红锥的林木生物量。结果表明:马尾松-红锥混交异龄林乔木层的生物量为220.072 t/hm2,比同龄马尾松纯林(241.618 t/hm2)的低8.92%;其净生产量为5.341 t/(hm2.a),比同龄马尾松纯林的高10.53%;其林分平均单株生物量比同龄马尾松纯林的低54.72%,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两种林分乔木层的生物量、净生产量和平均单株生物量的差异是由于林木年龄、林木保存密度及其分布不均匀性的共同影响结果。马尾松-红锥混交异龄林的地上部分生物量空间结构与马尾松纯林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混交林在树干高度6~8 m段开始出现枝叶,8~20 m段出现了枯枝,其枝叶生物量有两个峰值(14~16 m和20~22 m);纯林则在树干高度为8~10 m段开始出现枝叶,在10~20 m段出现了枯枝,其枝叶生物量只有一个峰值(20~22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红锥 异龄混交林 生物量 分配格局
下载PDF
凝结水对温带荒漠一年生植物生态作用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庄艳丽 赵文智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26-532,共7页
选取一年生草本植物雾冰藜作为研究对象,设计有凝结水和无凝结水2个处理,每个处理又分干旱条件和人工浇水2组控制试验,研究凝结水的发生对雾冰藜的叶相对含水量、叶水势、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生物量及生物量分配比例的影响。结果表... 选取一年生草本植物雾冰藜作为研究对象,设计有凝结水和无凝结水2个处理,每个处理又分干旱条件和人工浇水2组控制试验,研究凝结水的发生对雾冰藜的叶相对含水量、叶水势、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生物量及生物量分配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土壤水分状况下凝结水的发生改善了一年生荒漠植物的叶片相对含水量。但只有在干旱条件下,凝结水的发生才显著提高了荒漠一年生植物的叶水势。只有在干旱条件下,凝结水的发生才显著提高了荒漠一年生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及其最大值。凝结水对气孔导度的影响只发生在干旱条件下,而且只对上午10:00以前的气孔导度有显著影响。无论在人工浇水还是在干旱条件下,凝结水的发生均显著增加了一年生荒漠植物的生物量。但只有在干旱条件下,凝结水的发生才显著降低了一年生植物黄叶生物量。无论哪种水分处理,凝结水的发生都促进了荒漠一年生植物地上部分的生长,减少了根/茎比例,促进了光合产物在整个植株叶片中的积累,而相应减少了在茎中的分配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结水 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 含水量 光合速率 生物量 河西走廊 甘肃
原文传递
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生物量及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蔡勇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8-52,共5页
分析比较了16年生杉木火力楠混交林以及杉木纯林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杉木火力楠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为189.35 t·hm-2,高出杉木纯林49.3%;其凋落物层生物量则为纯林的3.48倍。混交林中火力楠枝叶生物量分布高度高于杉木,... 分析比较了16年生杉木火力楠混交林以及杉木纯林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杉木火力楠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为189.35 t·hm-2,高出杉木纯林49.3%;其凋落物层生物量则为纯林的3.48倍。混交林中火力楠枝叶生物量分布高度高于杉木,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火力楠根系分布深度低于杉木,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因而,杉木和火力楠混交林能形成较好的林分结构,可促进林分生产力的提高和地力改善,是值得推广的杉阔混交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火力楠 混交林 生物量 分布格局
下载PDF
江苏省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估算及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温小荣 蒋丽秀 +4 位作者 刘磊 林国忠 郑勇 谢小杰 佘光辉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40,共5页
基于江苏省2000和2005年2期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在分析其森林资源结构特征基础上,采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对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估算,分别从龄组、优势树种、区域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森林生物量由2000年的6... 基于江苏省2000和2005年2期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在分析其森林资源结构特征基础上,采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对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估算,分别从龄组、优势树种、区域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森林生物量由2000年的6 783.23万t增加到2005年的8 633.19万t,森林净生产力也由1 623.68万t·a-1上升到2 092.50万t·a-1;平均生物量从53.20t·hm-2减少到41.18t·hm-2,平均生产力由10.55t·hm-2·a-1减少到9.90t·hm-2·a-1,即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平均量有所下降,这可能与幼、中龄林在森林净生产力所占比重较大有关。其次,利用geoda0.95i软件对江苏省森林生物量进行了空间分布格局分析表明,江苏省森林生物量(林分、经济林、竹林)的全局自相关指数I为0.264 7,经Z检验存在空间正自相关,空间呈现显著的聚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 江苏省 生物量 生产力 空间分布格局
下载PDF
八面山银杉林种群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谢宗强 陈伟烈 +2 位作者 江明喜 黄汉东 朱日光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5年第1期58-65,共8页
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 Chun et Kuang)是中国特有濒危植物,其残存个体总数不足5000棵。八面山银杉种群的年龄结构从整体上看比较合理,但对于不同的林型差异较大,特别是在老龄林内常出现断... 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 Chun et Kuang)是中国特有濒危植物,其残存个体总数不足5000棵。八面山银杉种群的年龄结构从整体上看比较合理,但对于不同的林型差异较大,特别是在老龄林内常出现断代现象。应用标准木法对银杉种群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研究表明,地上部分生物量因林型而异,介于30000—110000 kg·ha- 1,但其年平均生长量差别不大,基本反映了八面山银杉种群的生产力水平。银杉种群的分布格局主要为集群分布,但在灌木盖度偏高的林型中表现为均匀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杉 种群 年龄结构
下载PDF
桂西北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生长规律及其分配模式 被引量:15
16
作者 张仕光 刘建 +2 位作者 黄开勇 梁瑞龙 蓝肖 《广西林业科学》 2010年第4期189-192,219,共5页
对桂西北马尾松人工林的单木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1)马尾松树干、树皮、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以及总生物量以方程W=a×(D2H)b的拟合效果为好,树枝和树叶以方程W=a×Db的拟合效果为好。... 对桂西北马尾松人工林的单木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1)马尾松树干、树皮、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以及总生物量以方程W=a×(D2H)b的拟合效果为好,树枝和树叶以方程W=a×Db的拟合效果为好。(2)不同林龄马尾松林分标准木各器官的生物量所占总生物量的百分比出现明显的变化。在不同的马尾松林龄中,各器官的生物量均以树干为最高,同时随着林龄的增加,其所占百分比例出现明显的升高,随着林龄的继续增大,其所占百分比逐渐趋于稳定。与树干的变化趋势相反,树皮、树枝、树叶和树根的所占总生物量百分比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呈现下降。(3)林分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出现明显的增加。林分树干和树枝的总生物量和所占百分比均出现明显的上升;树皮和树叶的总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但其所占乔木层总生物量的百分比则随着林龄的增加而下降;地下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大而无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人工林 生物量 生长模型
下载PDF
缺苞箭竹密度对其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吴福忠 王开运 +1 位作者 杨万勤 鲁叶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91-995,共5页
研究了一个生长季节内缺苞箭竹(Fargesiadenudata)紫果云杉(Piceapurpurea)原始林下不同密度缺苞箭竹群落的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结果表明,缺苞箭竹群落生物量、净生产量、平均单株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地下部分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加... 研究了一个生长季节内缺苞箭竹(Fargesiadenudata)紫果云杉(Piceapurpurea)原始林下不同密度缺苞箭竹群落的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结果表明,缺苞箭竹群落生物量、净生产量、平均单株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地下部分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而缺苞箭竹地上部分净增长率却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一个生长季节内,缺苞箭竹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长相关性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除指数生长期(7、8月)外,缺苞箭竹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比在生长季节内随密度增加而增大,但在缺苞箭竹生长的指数生长期,中等密度有较大的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比.缺苞箭竹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配取决于密度和生长时期,密度对缺苞箭竹的生物量分配格局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苞箭竹 密度 生物量分配格局
下载PDF
沙地一年生植物五星蒿的构件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亚 陈芳 +2 位作者 马全林 张德魁 刘有军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6-71,共6页
在甘肃省古浪县鸣沙咀,对典型沙生植物五星蒿Bassiadasyphylla形态及生物量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冠幅、地径、根深、根幅、侧根数量与长度均与高度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其中地上部形态指标与高度的相关程度相... 在甘肃省古浪县鸣沙咀,对典型沙生植物五星蒿Bassiadasyphylla形态及生物量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冠幅、地径、根深、根幅、侧根数量与长度均与高度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其中地上部形态指标与高度的相关程度相对地下部较高;枝条分枝数量较多.一级分枝数为30.40个.二级分枝数达到了260.87个。五星蒿单株平均生物量为75.21g,其中地上生物量为67.83g,地下生物量仅为7.38g;地上生物量集中于10-30cm.占地上生物量的77.64%,各构件依生物量的大小依次为:枝条、果实、叶片;地下生物量集中于0~10cm,占地下生物量的76.29%,侧根较主根发达;不同层次间各构件鲜、干生物量的差异性基本相似,地上部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0~20、20~30与30~40、40~50cm之间,地下部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O~10与10~20、20~30cm之间.其他各层次相互之间的差异相对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星蒿 构件 形态特征 生物量 空间分布格局
下载PDF
北京松山不同龄级天然油松林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2
19
作者 高杰 郭子健 刘艳红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75-1480,共6页
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拥有华北地区唯一的天然油松林,通过对松山8块不同林龄天然油松林样地生物量分配格局进行调查,利用RDA分析和方差分解的方法探究环境因子对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研究发现:(1)乔木层生物量随着林龄增大而增加,4... 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拥有华北地区唯一的天然油松林,通过对松山8块不同林龄天然油松林样地生物量分配格局进行调查,利用RDA分析和方差分解的方法探究环境因子对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研究发现:(1)乔木层生物量随着林龄增大而增加,40、55、70、95年生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16.96、132.31、144.86、170.82 t·hm-2,各器官(根、叶、干材、枝条)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大也呈现增长趋势,但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比在各个林龄无明显差异(P>0.05);(2)林龄与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之间两两呈显著线性正相关。(3)环境因子前两个主成分对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生物量分配格局方差解释程度分别为:96.79%、46.04%、86.80%。在乔木层、草本层生物量分配格局的方差解释上,土壤因子模型的独立作用要远大于地形模型,在灌木层生物量分配格局的方差解释上,地形因子模型的独立作用要远大于土壤因子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生物量 分配格局 林龄 RDA分析 方差分解
原文传递
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根系生物量分布格局 被引量:12
20
作者 宋尊荣 秦佳双 +4 位作者 李明金 马姜明 钟凤跃 杨章旗 颜培栋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9-156,共8页
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广西南亚热带4种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根系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进而为探究马尾松人工林生长过程中的物质循环和养分流动,以及评价马尾松人工林生长状态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在0~60 cm的... 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广西南亚热带4种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根系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进而为探究马尾松人工林生长过程中的物质循环和养分流动,以及评价马尾松人工林生长状态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在0~60 cm的3个土壤层中,根系大部分集中在0~40 cm的土壤层中,分别为幼龄林(88.6%)、中龄林(92.56%)、成熟林(93.67%)、过熟林(86.24%)。其中在0~20 cm深的土壤层中根系生物量最大,在20~60 cm土壤层中,由成熟林(0.34 t/hm^2)到过熟林(1.08 t/hm^2)的过程根系生物量增幅最大。(2)4种林分不同径级根系分布格局有所不同,在幼龄林和中龄林中,细根(0~2 mm)与小根(2~5 mm)的占比较大,其所占比例之和分别为87.43%和79.32%,而根系径级越大所占比例越小;而在成熟林和过熟林中,中根(5~10 mm)与粗根(>10 mm)生物量占比相较于幼龄林和中龄林开始增大,中根生物量在由成熟林(0.75 t/hm^2)到过熟林(1.94 t/hm^2)的过程中增幅最大,粗根生物量在由中龄林(0.32 t/hm^2)到成熟林(2.72 t/hm^2)的过程中增幅最大。总体来看,根系总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根系生物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方差分析表明,土壤深度对根系生物量的影响极显著(F=13.903,P<0.01),林龄对根系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F=1.530,P=0.2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生物量 分布格局 马尾松人工林 广西南亚热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