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热带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状况及其对施肥的反应特点 被引量:75
1
作者 刘守龙 肖和艾 +1 位作者 童成立 吴金水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78-283,共6页
以湖南省6个稻田长期定位监测点为对象,研究了亚热带地区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C、N、P)状况及其对施肥(包括化肥、秸秆还田和有机肥)的反应状况。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条件下,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分别为310—1270、3... 以湖南省6个稻田长期定位监测点为对象,研究了亚热带地区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C、N、P)状况及其对施肥(包括化肥、秸秆还田和有机肥)的反应状况。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条件下,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分别为310—1270、33.0—193、5.9—28mg/kg土)明显高于报道的旱作土壤的含量,说明稻田有较好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维持能力。各监测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及其对施肥的反应存在很大的差异。施化肥(NPK)对半数监测点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影响不大,秸秆还田或施用有机肥则均有明显提高,但各监测点的提高幅度差别很大。尽管如此,增加新鲜有机物的投入(如秸秆还田和施有机肥)是提高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对养分的固持能力的主要途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平均占土壤有机C、全N和全P的2.9%、3.6%和2.1%,且受施肥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稻田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 施肥
下载PDF
不同氮素水平下生物菌肥施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郝晶 刘冰 +1 位作者 谢英荷 洪坚平 《山西农业科学》 2006年第1期50-52,共3页
通过盆栽玉米试验,研究生物菌肥在不同土壤氮素水平下对土壤生物量氮、细菌等各菌群数量及玉米地上部分株高、叶面积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中、低氮素水平下,加菌肥比不加菌肥处理的土壤固氮菌、磷细菌、细菌、放线菌、真菌、生物量... 通过盆栽玉米试验,研究生物菌肥在不同土壤氮素水平下对土壤生物量氮、细菌等各菌群数量及玉米地上部分株高、叶面积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中、低氮素水平下,加菌肥比不加菌肥处理的土壤固氮菌、磷细菌、细菌、放线菌、真菌、生物量氮等都有明显提高,而且在中氮水平下更为显著,氮素水平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菌肥肥效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菌肥 生物量氮 微生物数量
下载PDF
红壤添加有机质后生物量态氮和矿质氮的消长动态 被引量:1
3
作者 叶庆富 张勤争 +2 位作者 奚海福 吴刚 何振立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75-78,共4页
本文报道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红壤添加黑麦草后生物量态氮和矿质氮的消长动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添加黑麦草后,红砂土和黄筋泥中的生物量态氮分别在8、21、60天和8、21、48天时出现高峰;而经72天培养后,生物量... 本文报道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红壤添加黑麦草后生物量态氮和矿质氮的消长动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添加黑麦草后,红砂土和黄筋泥中的生物量态氮分别在8、21、60天和8、21、48天时出现高峰;而经72天培养后,生物量态氮含量基本不变,并维持较低水平。(2)除黑麦草加入后30~60天外,其余培养时间里生物量态氮的消长趋势红砂土与黄筋泥相似。(3)加入黑麦草5天后,两种红壤中的矿质氮含量均开始明显增加。红砂土中的矿质氮含量在培养20天时达到最大值,随后矿质氮含量呈下降趋势。黄筋泥中的矿质氮含量在培养30天时达到最大值,在随后的30~90天内基本不变,90天后矿质氮略有下降。(4)在两种红壤中添加黑麦草后,其矿质氮含量的变化存在差异。(5)培养初期的18天内,生物量态氮的消长与有机氮的矿化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有机质 生物量态氮 矿质氮 动态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38
4
作者 李贵桐 赵紫娟 +1 位作者 黄元仿 李保国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2-167,共6页
利用原状土柱田间培养法 ,测定了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氮 (N)素的年净矿化量 ;利用氯仿熏蒸浸提茚三酮反应氮法测定了土壤微生物量氮的数量 ;利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了土壤表层无机氮的含量。结果表明 ,在冬小麦秸秆覆盖、夏玉米秸秆... 利用原状土柱田间培养法 ,测定了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氮 (N)素的年净矿化量 ;利用氯仿熏蒸浸提茚三酮反应氮法测定了土壤微生物量氮的数量 ;利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了土壤表层无机氮的含量。结果表明 ,在冬小麦秸秆覆盖、夏玉米秸秆翻埋的土壤中 ,第 1年土壤氮净矿化量为N 2 10kg/hm2 ,第 2年为 179kg/hm2 ,2年的净矿化量均基本与同期施氮量相当。在秸秆不还田的土壤中 ,第 1年土壤氮净矿化量为N 16 4kg/hm2 ,第 2年为2 4 8kg/hm2 ,年际变化较大。翻埋玉米秸秆导致小麦季土壤表层无机氮数量增加 ,引发土壤氮矿化的正激发效应 ;表层覆盖小麦秸秆对玉米季土壤表层无机氮的影响不明显。秸秆还田后 ,每个生育期开始时 ,土壤微生物量氮比不还田土壤的增加 72 %~ 2 34% ,每个生育期结束时增加 34%~ 72 %。在实施秸秆还田的最初 2年内 ,土壤微生物量但氮处于动态调整阶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矿化 原状土柱田间培养法 秸秆还田 土壤微生物量氮
下载PDF
秸秆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28
5
作者 张亚丽 张娟 +1 位作者 沈其荣 王金川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1575-1578,共4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秸秆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与原始秸秆相比 ,秸秆生物有机肥与尿素配合施用能明显提高土壤生物量碳、氮的含量 ,增幅约为 3~ 4倍 ;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土壤的供氮能力关系非常密切 ,前期发...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秸秆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与原始秸秆相比 ,秸秆生物有机肥与尿素配合施用能明显提高土壤生物量碳、氮的含量 ,增幅约为 3~ 4倍 ;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土壤的供氮能力关系非常密切 ,前期发生强烈的微生物增殖过程 ,则中后期必会发生无机氮释放过程 .这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 ,同时提高了肥料氮利用率 ,揭示了秸秆生物有机肥配施无机氮肥改善土壤供氮能力的机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生物有机肥 施用 土壤供氮能力 影响 土壤生物量氮 肥料氮利用率
下载PDF
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15
6
作者 杨凯 朱教君 +1 位作者 张金鑫 闫巧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500-5507,共8页
为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角度分析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肥力状况,对辽宁东部山区两种林龄(9年生,幼龄林;43年生,成熟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土层(腐殖质层和矿化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季节变化进行了监测,并分析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 为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角度分析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肥力状况,对辽宁东部山区两种林龄(9年生,幼龄林;43年生,成熟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土层(腐殖质层和矿化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季节变化进行了监测,并分析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变化与土壤养分及水分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林龄落叶松腐殖质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高于矿化层;在腐殖质层,幼龄林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高于成熟林。方差分析表明,在春、秋季节,同一土层两林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在观测的3个季节内,幼龄林腐殖质层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基本无变化,而成熟林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在秋季达到最高;两种林龄落叶松微生物生物量氮均在夏季达到最高。在矿化层,两种林龄落叶松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在秋季达到最大。相关分析发现,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之间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水分无相关性;另外,落叶松人工林内的灌木种类和数量以及季节性温度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也有影响。上述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波动与土壤养分状况密切相关,幼龄林土壤养分状况优于成熟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季节变化 落叶松人工林
下载PDF
小麦和玉米秸秆腐解特点及对土壤中碳、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5
7
作者 南雄雄 田霄鸿 +3 位作者 张琳 游东海 吴玉红 曹玉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26-633,共8页
通过室内模拟培养试验,揭示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和玉米秸秆在土壤中的腐解特点及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分条件对有机物质腐解的影响较大,在32 d的培养期间,相对含水量为60%(M60)时,土壤CO2释放速率始终低于含水量80%(M... 通过室内模拟培养试验,揭示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和玉米秸秆在土壤中的腐解特点及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分条件对有机物质腐解的影响较大,在32 d的培养期间,相对含水量为60%(M60)时,土壤CO2释放速率始终低于含水量80%(M80)的处理。M60条件下释放的CO2-C量占秸秆腐解过程中释放碳总量的40.1%,而M80条件下达到51.5%;M60条件下,添加秸秆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平均提高2.24 g/kg,显著高于M80条件下的1.43 g/kg。2)添加玉米秸秆的土壤,在培养期内CO2释放速率始终高于小麦秸秆处理,CO2-C累积释放量和有机碳净增量分别为408.35 mg/pot和2.12 g/kg;而小麦秸秆处理分别仅为378.94 mg/pot和1.56 g/kg,两种秸秆混合的处理介于二者之间。3)与未添加秸秆相比,土壤中添加小麦或玉米秸秆后,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全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均显著提高,且数量上总体趋势表现为:玉米秸秆>两种秸秆混合>小麦秸秆。可见,适宜水分条件有利于秸秆腐解过程中秸秆中碳向无机碳方向转化,而不利于向土壤有机碳方向转化;且玉米秸秆比小麦秸秆更易腐解。秸秆在土壤中腐解对补充土壤碳、氮作用很大,可改善土壤微生物生存条件,提高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腐解 CO2释放 土壤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下载PDF
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土壤微生物量氮动态、来源和供氮特征 被引量:109
8
作者 韩晓日 郑国砥 +3 位作者 刘晓燕 孙振涛 杨劲峰 战秀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65-772,共8页
【目的】揭示有机氮肥的矿化-固持周转过程机理,为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同位素15N交叉标记示踪技术,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单施化肥、单施猪粪、猪粪与化肥配施、玉米秸与化肥配施、麦秸与化肥配施等5种施肥方式... 【目的】揭示有机氮肥的矿化-固持周转过程机理,为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同位素15N交叉标记示踪技术,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单施化肥、单施猪粪、猪粪与化肥配施、玉米秸与化肥配施、麦秸与化肥配施等5种施肥方式下,土壤中微生物量氮在玉米各生育时期的数量、来源的动态变化以及对玉米的供氮特征。【结果】各处理在同一生育期微生物量氮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所施肥料种类的不同。不同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在玉米各个生育期数量与来源不同,施入的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量氮贡献大,化肥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贡献较小,土壤氮仍是构成微生物量氮的主要来源。作物和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氮素存在竞争关系,在氮素胁迫条件下,竞争作用突出,其竞争强度取决于氮源和能源的供应强度以及土壤氮素转化过程。同一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在玉米的各个生育期数量差异很大,当土壤中微生物的碳源(能源)物质与氮源物质充足时微生物对氮素的竞争能力较强,作物的竞争能力较弱,随着土壤氮素转化过程的改变,作物的竞争能力逐渐增强,并显著超过微生物,微生物量氮减少。【结论】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比单独施用化肥能降低土壤微生物量氮来自土壤氮的百分比;与单施有机肥相比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来自土壤氮的百分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量氮 矿化 固持 15n标记有机肥 15n标记化肥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对施入肥料氮的固持及其动态研究 被引量:58
9
作者 韩晓日 郭鹏程 +1 位作者 陈恩凤 邹德乙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12-418,共7页
采集长期定位试验(14年)土壤(棕壤)进行盆栽试验,并应用同位素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土壤中微生物对肥料氮的固持及其动态。结果表明,施肥后5天土壤微生物对施入化肥氮的固持达到最高,除单施氮肥处理的固持量占施入化肥氮量的5.4%... 采集长期定位试验(14年)土壤(棕壤)进行盆栽试验,并应用同位素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土壤中微生物对肥料氮的固持及其动态。结果表明,施肥后5天土壤微生物对施入化肥氮的固持达到最高,除单施氮肥处理的固持量占施入化肥氮量的5.4%外,其余各处理均在13.3%-15.4%间。施肥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增加主要来自化肥氮,后者占微生物体总氮量的64.1%—87.3%。在作物生长期间微生物固持的化肥氮逐渐释放出来,在小麦分蘖期微生物固持的化肥氮明显减少,仅占施肥量的1.72%—3.29%。在分蘖期以后微生物固持态15N的变化趋于稳定。由微生物体释放的15N量占作物吸收15N的比例除单施氮肥处理较高外,占83.7%,其它施肥处理在34.3%—54.3%间。微生物体释放的15N量与小麦吸收15N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860,n=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标记硫铵 微生物生物量氮 棕壤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 被引量:84
10
作者 李新爱 肖和艾 +5 位作者 吴金水 苏以荣 黄道友 黄敏 刘守龙 彭洪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827-1831,共5页
以广西环江大才为代表,选择亚热带典型喀斯特峰林谷地样区,通过对样区土壤进行密集采样和测定分析,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OC)和全氮(TN)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BC)和氮(B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 以广西环江大才为代表,选择亚热带典型喀斯特峰林谷地样区,通过对样区土壤进行密集采样和测定分析,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OC)和全氮(TN)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BC)和氮(B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稻田和林地中基本相同,而旱地显著低于稻田和林地.土壤全氮含量为稻田显著高于林地,而林地显著高于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为稻田显著高于林地,林地显著高于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在稻田和林地中基本相同,而旱地显著低于稻田和林地.旱地土壤pH值显著低于稻田和林地土壤.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全氮含量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可以作为评价喀斯特地区土壤质量和肥力的指标之一,对土地利用方式响应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土地利用 林地 旱地 稻田 土壤有机碳 全氮 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
下载PDF
配施有机肥提高化肥氮利用效率的微生物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90
11
作者 朱菜红 董彩霞 +1 位作者 沈其荣 徐阳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2-288,共7页
采用15N示踪技术和盆栽试验研究了水稻生长期间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动态变化,探讨了配施有机肥提高化肥氮利用率的微生物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水稻生育前期,化肥配施鸡粪堆肥、猪粪堆肥和酒糟堆肥较化肥单施均提高了土壤微生... 采用15N示踪技术和盆栽试验研究了水稻生长期间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动态变化,探讨了配施有机肥提高化肥氮利用率的微生物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水稻生育前期,化肥配施鸡粪堆肥、猪粪堆肥和酒糟堆肥较化肥单施均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对化肥15N的固持率,降低了土壤矿质态15N含量。而随水稻生育进程推进,在先前被微生物固持的化肥15N化肥配施鸡粪堆肥、猪粪堆肥和酒糟堆肥处理分别有87%、81%和81%被释放,增加了同期水稻对化肥15N的吸收量。化肥配施鸡粪堆肥、猪粪堆肥和酒糟堆肥,化肥15N利用率均超过60%,而单施化肥利用率仅39%。可见,配施有机肥提高化肥氮利用率,其机制之一是通过促进土壤微生物对化肥氮的有效调控,使化肥氮更好地被转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微生物量氮 微生物量15n 化肥氮利用率
下载PDF
免耕与留茬对土壤微生物量C、N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1
12
作者 孙建 刘苗 +2 位作者 李立军 刘景辉 张星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508-5515,共8页
2005~2008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进行定位试验,设免耕留低茬(NL)、免耕留高茬覆盖(NHS)和传统耕翻(T)3种耕作处理方式。结果表明:(1)免耕留高茬覆盖及免耕留低茬长期实施,能显著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 2005~2008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进行定位试验,设免耕留低茬(NL)、免耕留高茬覆盖(NHS)和传统耕翻(T)3种耕作处理方式。结果表明:(1)免耕留高茬覆盖及免耕留低茬长期实施,能显著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免耕留高茬覆盖处理比传统耕翻分别提高了11%、41%、22%、15%、29%、27%、13%;在测定各个时期内,土壤各营养指标含量整体趋势为NHS>NL>T。(2)免耕留高茬覆盖及免耕留低茬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在各测定时期均以免耕留高茬覆盖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最高,传统耕翻最低。与传统耕翻相比,免耕留高茬覆盖处理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分别平均提高了69%、43%;测定各个时期,不同处理土壤生物量C、N含量均以7月份含量最高、5月份次之、10月份最低。(3)免耕留高茬覆盖及免耕留低茬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高于传统耕翻,整个测定期内免耕留高茬覆盖处理4种酶平均活性,分别较传统耕翻增加了57%、82%、93%和25%;春季土壤酶活性开始增强,在7月份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达到最大值,而碱性磷酸酶的峰值出现在6月份。土壤微生物量C、N及土壤酶活性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留茬 土壤微生物量C 土壤微生物量n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秸秆还田施氮调节碳氮比对土壤无机氮、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4
13
作者 李涛 何春娥 +1 位作者 葛晓颖 欧阳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33-1642,共10页
秸秆的质量,特别是C/N是影响秸秆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的重要因素。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如何科学合理地施用氮肥是秸秆利用和优化施肥研究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秸秆还田施入碳氮的C/N为切入点,于2012—2013年通过田间试验(设秸秆不还田不施... 秸秆的质量,特别是C/N是影响秸秆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的重要因素。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如何科学合理地施用氮肥是秸秆利用和优化施肥研究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秸秆还田施入碳氮的C/N为切入点,于2012—2013年通过田间试验(设秸秆不还田不施肥、秸秆还田不施氮、秸秆还田施用无机氮肥调节C/N为10∶1、16∶1和25∶1以及秸秆还田施用有机氮肥调节C/N为25∶1处理),研究秸秆还田不同氮输入对小麦-玉米轮作田土壤无机氮、土壤微生物量氮、酶活性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C/N为25∶1下,施用有机氮肥和无机氮肥对土壤无机氮含量无显著影响;在施用无机氮肥的情况下,C/N越低土壤无机氮含量越高。2)秸秆还田施氮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但是各秸秆还田施氮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秸秆还田不同施氮处理对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施氮提高了FDA水解酶活性,并随C/N降低呈升高趋势,施用无机氮肥的效果强于施用有机氮肥的。3)秸秆还田施用无机氮肥显著提高了小麦和玉米地上部生物量,施用无机氮肥调节C/N为10∶1和16∶1相比于C/N为25∶1提高了小麦和玉米的苗期和成熟期地上部生物量;施用有机氮肥调节C/N为25∶1相比秸秆还田不施氮对地上部生物量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施用无机氮肥提高了作物产量,施用无机氮肥调节C/N为16∶1产量最高,而施用有机氮肥调节C/N为25∶1有降低作物产量的趋势。综合以上结果来看,施用无机氮肥调节C/N为16∶1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有机氮肥 无机氮肥 C/n 土壤酶 土壤微生物量氮 作物产量
下载PDF
不同施肥黑土微生物量氮变化特征及相关因素 被引量:58
14
作者 李东坡 陈利军 +5 位作者 武志杰 朱平 任军 梁成华 彭畅 高红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891-1896,共6页
研究长期施用两种不同量有机肥 (M2 、M4)和化肥 (NPK)的黑土微生物量N在作物生长季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施用有机肥黑土微生物量N显著高于施用化肥 (NPK)和不施肥 (CK) ,微生物量N季节波动小 .微生物量N为M42 5 5 2~ 2 39 12mg... 研究长期施用两种不同量有机肥 (M2 、M4)和化肥 (NPK)的黑土微生物量N在作物生长季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施用有机肥黑土微生物量N显著高于施用化肥 (NPK)和不施肥 (CK) ,微生物量N季节波动小 .微生物量N为M42 5 5 2~ 2 39 12mg·kg-1,M2 10 4 0~ 94 31mg·kg-1,NPK 6 2 7~ 87 0 4mg·kg-1,CK 9 15~ 6 9 81mg·kg-1,同一处理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 7~ 14倍 .M2 、NPK处理微生物量N最大值出现在抽雄吐丝期 ,M4处理最大值出现在拔节期 ,CK处理最大值出现在播种期 ;不同处理微生物量N的差异并未因季节变化及玉米生育时期影响而明显改变 .微生物量N的动态变化与极少数黑土生物、理化特性指标动态变化显著相关 ;微生物量N与黑土生物、理化特性 ,植物氮、磷、钾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与土壤含水量、籽粒粗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长期施肥 微生物量氮 变化特征 相关因素
下载PDF
不同碳氮比有机肥对有机农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76
15
作者 王利利 董民 +1 位作者 张璐 杜相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73-1077,共5页
有机肥能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品质。碳氮比是影响有机肥肥效的重要因素。本试验以无肥处理为对照(CK),设置4个有机肥碳氮比处理(20︰1、15︰1、10︰1、5︰1),在温室中进行茄子盆栽试验,定期采集土壤样品,用熏蒸提取法测定土壤... 有机肥能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品质。碳氮比是影响有机肥肥效的重要因素。本试验以无肥处理为对照(CK),设置4个有机肥碳氮比处理(20︰1、15︰1、10︰1、5︰1),在温室中进行茄子盆栽试验,定期采集土壤样品,用熏蒸提取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氮(SMBN),研究等氮条件下不同碳氮比有机肥料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碳氮比的有机肥均能提高土壤的SMBC和SMBN含量,具体表现为SMBC:20︰1>10︰1≈15︰1>5︰1>CK,SMBN:15︰1>10︰1>20︰1>5︰1>CK。SMBC/SMBN的比率反映土壤氮素生物活性,其值越低,生物活性越大,氮素损失越少,本试验SMBC/SMBN表现为:15︰1<10︰1<20︰1≈5︰1<CK。因此,有机肥的碳氮比为15︰1和10︰1时,土壤氮素有较高的生物活性,氮素利用率高。碳氮比较高时(20︰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高,但是土壤氮素活性低;碳氮比较低时(5︰1),土壤微生物量低。该研究为有机农业科学施用有机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农业 碳氮比 土壤 微生物生物量碳 微生物生物量氮
下载PDF
人工油松林(Pinus tabulaeformis)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60
16
作者 刘占锋 刘国华 +3 位作者 傅伯杰 胡会峰 郑晓翾 吴雅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11-1018,共8页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15a(PF15)、25a(PF25)、30a(PF30)的人工油松林作为样地,并选取灌丛作为参考植被,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以及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同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恢复的进...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15a(PF15)、25a(PF25)、30a(PF30)的人工油松林作为样地,并选取灌丛作为参考植被,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以及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同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恢复的进行,土壤质量得到了改善,主要表现为有机碳、全氮、粘粒含量、土壤含水量的上升和pH值、容重的下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分别在155.00~885.64mg/kg和33.73~237.40mg/kg的范围内变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在植被恢复的初期显著低于灌丛,而后随着恢复的进行逐步增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与植被恢复时间的相关性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但是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状况关系密切,植被恢复通过改善土壤养分状况间接地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Cmic/TOC在1.38%~4.75%的范围内变化。Cmic/TOC随着植被恢复不断下降,Cmic/TOC与植被恢复时间和土壤有机碳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植被恢复过程中,惰性有机质积累导致供应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有机质减少,Cmic/TOC同时受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 土壤理化性质 恢复年限 人工油松
下载PDF
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土壤氮素状况以及与植被地上绿色生物量形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8
17
作者 高英志 汪诗平 +5 位作者 韩兴国 陈全胜 王艳芬 周志勇 张淑敏 杨晶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5-293,共9页
研究了在不同放牧率下形成的不同退化阶段的草地各形态氮素(全氮、硝态氮、铵态氮、无机氮和微生物氮)的变化情况,同时也研究了植被地上绿色生物量与各形态氮素季节变化的同步性关系。土壤全氮含量相对稳定,随草地植被状况和植物生长时... 研究了在不同放牧率下形成的不同退化阶段的草地各形态氮素(全氮、硝态氮、铵态氮、无机氮和微生物氮)的变化情况,同时也研究了植被地上绿色生物量与各形态氮素季节变化的同步性关系。土壤全氮含量相对稳定,随草地植被状况和植物生长时期变化不大,说明土壤总氮库有相当的弹性。土壤硝态氮(NO-3 _N)、铵态氮(NH+ 4 _N)、无机氮(IN)和微生物氮(Micro_N)季节变化明显。土壤Micro_N和NO-3 _N含量随植物生长逐渐降低,到植物枯黄期含量又回复到较高的水平;土壤NH+ 4 _N含量随植物生长有逐渐升高的趋势;IN则随着植物的生长出现低_高_低_高的特点,且与植被地上绿色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R =- 0.2 4 7,p <0.0 1)。在放牧条件下草原植物优先利用NO-3 _N,NO-3 _N与植被地上绿色生物量有显著的负相关性,是形成草原植被地上绿色生物量的有效性氮素。Micro_N能解释土壤IN 2 2.3%的变异(R2 =0.2 2 3,p <0.0 1),Micro_N是土壤无机氮的重要来源。土壤NH+ 4 _N与Micro_N呈显著负相关(R =- 0.2 2 2,p <0.0 1),说明土壤微生物对土壤NH+ 4 _N有偏好吸收。总体上,不同形态的氮素在各土壤层次间差异显著,随土壤层次的加深含量逐步降低。连续放牧 11年恢复两年后,各氮素组分对放牧压力消除的响应并不一致。土壤全氮含量与停止放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率 草地恢复 微生物氮 氮循环 内蒙古 土壤
下载PDF
脲酶/硝化抑制剂对土壤有效态氮、微生物量氮和小麦氮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47
18
作者 焦晓光 梁文举 +2 位作者 陈利军 姜勇 闻大中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903-1906,共4页
研究了脲酶抑制剂 (NBPT)、硝化抑制剂 (DCD)及二者组合在草甸棕壤上施用对尿素态N转化及土壤总有效态N、微生物量N的影响 .结果表明 ,尿素配施NBPT、DCD及抑制剂组合能够增加尿素水解后土壤NH+ 4 含量 2 %~ 5 3% ,显著降低了氧化态N... 研究了脲酶抑制剂 (NBPT)、硝化抑制剂 (DCD)及二者组合在草甸棕壤上施用对尿素态N转化及土壤总有效态N、微生物量N的影响 .结果表明 ,尿素配施NBPT、DCD及抑制剂组合能够增加尿素水解后土壤NH+ 4 含量 2 %~ 5 3% ,显著降低了氧化态N的浓度 ,抑制了土壤中铵态N的氧化 ,增加土壤总有效N 34%~ 4 4 % ,小麦吸N量增加 0 2 6 %~ 6 79% ,其中以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组合的效果最明显 .抑制剂施用增加了微生物在小麦生长初期对有效态N固持 ,有利于后期土壤有效态N的矿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脲酶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 有效态n 微生物量n 小麦n吸收
下载PDF
湘西北小流域不同植被恢复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碳氮及其分形特征 被引量:48
19
作者 漆良华 张旭东 +3 位作者 周金星 彭镇华 岳祥华 黄玲玲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4-20,共7页
研究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退化土地马尾松天然林(Ⅰ)、杉木人工林(Ⅱ)、杜仲人工林(Ⅲ)、油桐人工林(Ⅳ)、润楠次生林(Ⅴ)、毛竹杉木混交林(Ⅵ)及荒草灌丛(Ⅶ)7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碳氮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细菌是... 研究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退化土地马尾松天然林(Ⅰ)、杉木人工林(Ⅱ)、杜仲人工林(Ⅲ)、油桐人工林(Ⅳ)、润楠次生林(Ⅴ)、毛竹杉木混交林(Ⅵ)及荒草灌丛(Ⅶ)7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碳氮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细菌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类群,数量多达2.153×105~5.60×106cfu·g-1,占全部微生物比例为72.83%~92.77%;其次为放线菌数量,为7.57×104~3.89×105cfu·g-1,所占比例为6.44%~25.61%;真菌数量最少,为4.60×103~4.77×104cfu·g-1,所占比例仅0.79%~1.99%。荒草灌丛模式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总体偏低;微生物量碳排序为Ⅴ>Ⅲ>Ⅵ>Ⅳ>Ⅱ>Ⅰ>Ⅶ,各模式依次比荒草灌丛模式高出38.99%~39.67%,30.90%~35.31%,23.86%~26.60%,10.17%~10.24%,5.89%~6.11%,0.27%~1.09%;微生物量氮排序为Ⅴ>Ⅵ>Ⅲ>Ⅱ>Ⅳ>Ⅶ>Ⅰ,除马尾松天然林模式外,其他5种模式土壤微生物量N依次高于荒草灌丛43.46%~44.27%,29.10%~29.60%,22.91%~24.11%,5.20%~5.93%,2.20%~4.45%。微生物量碳与细菌数量空间分布的分形特征最明显(D=5.4465,R=0.6720,P=0.0085),其次为微生物量碳与放线菌数量(D=5.3584,R=0.6391,P=0.0139),再次为微生物量氮与细菌数量(D=3.6874,R=0.5932,P=0.0253),而微生物量氮与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分形模型未达到显著水平(R=0.3321,P=0.2460),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与真菌数量之间均不存在分形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模式 土壤微生物数量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分形特征
下载PDF
连续施用氮肥对旱地土壤氮素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26
20
作者 李世清 高亚军 +1 位作者 杜建军 李生秀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8-34,共7页
在半湿润易旱地区红垆土上进行的大田试验表明,连续施用氮肥显著影响硝态氮在土层中的残留累积、0~20 cm 土层微生物体氮和矿物固定态氮。当每作施氮量达到1125 kg/hm 2 时,则发生残留硝态氮的累积,并随施氮量增... 在半湿润易旱地区红垆土上进行的大田试验表明,连续施用氮肥显著影响硝态氮在土层中的残留累积、0~20 cm 土层微生物体氮和矿物固定态氮。当每作施氮量达到1125 kg/hm 2 时,则发生残留硝态氮的累积,并随施氮量增加,残留量增加,当每作施氮量低于 750 kg N/hm 2 时,不会出现硝态氮的残留累积。补充灌水后,作物产量、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提高,则累积的残留硝态氮显著下降。微生物体氮和施氮水平及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施肥加灌水,作物地上、地下部分生长量增加,土壤中作物残体增加,能源物质充分,微生物体氮相应增加。施肥和灌水对矿物固定态氮的影响与对残留硝态氮和微生物体氮的影响不同,与试验开始时相比,不施氮,矿物固定态氮显著下降,施氮后却保持着试验开始时的水平,表明施用氮肥对维持土壤矿物固定态氮库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旱地施氮 残留硝态氮 矿物固定态氮 微生物体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