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8篇文章
< 1 2 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sent and future possibilities for early dia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被引量:110
1
作者 Piotr Stefaniuk Janusz Cianciara Alicja Wiercinska-Drapal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4期418-424,共7页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represents the fifth most common cancer in the world,and the third most frequent oncological cause of death.The incidence of HCC is on the increase.HCC typically develops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represents the fifth most common cancer in the world,and the third most frequent oncological cause of death.The incidence of HCC is on the increase.HCC typically develop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s,and cirrhosis,usually with viral etiology,is the strongest predisposing factor.Nowadays HCC diagnosis is a multistage process including clinical,laboratory,imaging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s.The prognosis of HCC is mostly poor,because of detection at an advanced,non-resectable stage.Potentially curative treatment(surgery) is limited and really possible only for cases with small HCC malignancies.For this reason,more effective surveillance strategies should be used to screen for early occurrence of HCC targeted to the population at risk.So far,the generally accepted serological marker is α-fetoprotein(AFP).Its diagnostic accuracy is unsatisfactory and questionable because of low sensitivity,therefore there is a strong demand by clinicians for new HCC-specific biomarkers.In this review,we will focus on other biomarkers that seem to improve HCC diagnosis,such as AFP-L3,des-γ-carboxyprothrombin,α-l-fucosidase,,γ-glutamyl transferase,glypican-3,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a new generation of immunoglobulin M-immunocomplexes,and very promising geneexpression profi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hronic hepatitis Liver cirrhosis Cancer screening SURVEILLANCE biological markers
下载PDF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磁探针标记和MR成像研究 被引量:58
2
作者 居胜红 滕皋军 +4 位作者 毛曦 张爱凤 张宇 马明 顾宁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1-106,共6页
目的 应用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和多聚赖氨酸 (Poly L Lysine ,PLL)的偶联物Fe2 O3 PLL ,体外标记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s,MSCS) ,磁共振进行标记细胞成像。方法 制备Fe2 O3 PLL ,分离人脐血MSCS 进行纯化并传代培... 目的 应用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和多聚赖氨酸 (Poly L Lysine ,PLL)的偶联物Fe2 O3 PLL ,体外标记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s,MSCS) ,磁共振进行标记细胞成像。方法 制备Fe2 O3 PLL ,分离人脐血MSCS 进行纯化并传代培养 ,标记Fe2 O3 PLL ,普鲁士蓝染色显示细胞内铁 ,四氮噻唑蓝 (MTT)比色试验评价不同浓度Fe2 O3 PLL标记MSCS 后对细胞生长状况的影响 ,Annexin/碘化吡啶 (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 ,应用MR的T1WI、T2 WI、T2 WI3个序列进行细胞群成像。结果 普鲁士蓝染色清晰显示蓝色铁颗粒位于MSCS 胞质内 ,MTT比色试验示 5~ 2 0 0 μg/ml等7个铁浓度组 ,Fe2 O3 PLL标记后细胞的光吸收值与未标记MSCS 者比较 ,各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 ,χ2 =10 35 ,P =0 17)。标记MSCS 时 ,铁浓度采用 2 0 μg/ml较合适。标记MSCS、未标记MSCS 者晚期凋亡及坏死细胞分别为 5 4 3%、2 95 % ,早期凋亡细胞分别为 9 93%、10 14 %。在MR的T1WI、T2 WI、T2 WI中 ,标记 1× 10 6个MSCS 者、标记 5× 10 5个MSCS 者较未标记MSCS 者均有信号降低改变 ,且前者的降低率大于后者 ,3个序列中以T2 WI的信号强度变化率最大 ;标记 1× 10 6个MSCS 者 ,标记后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记 WI MSC 人脐血 间充质干细胞 MR成像 细胞成像 PLL 行标 显示
原文传递
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病因学及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56
3
作者 陈灿明 任卫娟 +2 位作者 王奕芳 魏桂兰 刘丽利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50-153,共4页
复发性流产(RSA)的病因非常复杂,血栓前状态与RSA的关系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指明:凝血因子Ⅴ突变、凝血酶原基因多态性、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FHR)基因突变、蛋白C缺陷、蛋白S缺陷、纤维蛋白原基因变异、抗... 复发性流产(RSA)的病因非常复杂,血栓前状态与RSA的关系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指明:凝血因子Ⅴ突变、凝血酶原基因多态性、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FHR)基因突变、蛋白C缺陷、蛋白S缺陷、纤维蛋白原基因变异、抗磷脂抗体(APL)阳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和缺失、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基因多态性均可能是RSA的病因。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表明有血栓前状态的RSA患者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可以改善其妊娠结局,但国内外医学工作者们仍积极探索RSA血栓前状态的治疗方法,并总结辅助生殖技术中血栓前状态的治疗经验,提出治疗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产 习惯性 血栓形成 生物学标记 血栓前状态
下载PDF
应用凝血标志物诊断创伤骨科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53
4
作者 孟英 刘宁 +6 位作者 薛冰蓉 刘建龙 卢山 王旭 赵慧茹 文梦 吴俊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51-755,共5页
目的 评价创伤骨科术后凝血标志物的变化,分析其对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创伤骨科手术患者108例(其中术后血栓形成组54例,术后非血栓形成组54例)。术后第3~4天检测常规凝血指标及血栓调节蛋白(TM)、... 目的 评价创伤骨科术后凝血标志物的变化,分析其对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创伤骨科手术患者108例(其中术后血栓形成组54例,术后非血栓形成组54例)。术后第3~4天检测常规凝血指标及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PAIC)、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比较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绘制ROC曲线,确定诊断切点及诊断效能。结果 创伤骨科手术后患者各项凝血指标显著升高,其中术后血栓组TM(9.04±2.06)IU/ml,t-PAIC(10.15±4.23)ng/ml, PIC(1.15±0.70)μg/ml, D-二聚体(5.31±5.10)ng/ml高于术后非血栓组TM(7.50±1.70)IU/ml, t-PAIC (6.97±2.56)ng/ml, PIC(0.93±0.84)μg/ml,D二聚体(2.35±2.12)ng/ml,P值分别为0.000 2、〈0.000 1、〈0.000 1、〈0.000 1;术后血栓组TAT(4.79±4.32)ng/ml, FDP(8.87±7.68)μg/ml与非血栓组TAT(6.51±5.92)ng/ml,FDP(4.91±4.67)μ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2 3,0.050 8。TM、t-PAIC、PIC、D二聚体诊断术后静脉血栓ROC曲线下面积为0.718 5、0.741 6、0.648 0、0.670 0, P值分别为〈0.000 1,〈0.000 1, 0.009 3,0.004 1; cut-off值为11.15(IU/ml), 10.65(ng/ml), 1.36(μg/ml), 7.69(ng/ml);阳性似然比分别为9.00,11.29,3.66,14.60;特异性分别为98.15%、96.23%、90.20%、97.96%,诊断率分别为20.3%、46.3%、35.8%、25.9%。结论 创伤骨科患者术后存在凝血及纤溶系统活化,TM、t-PAIC、PIC、D-二聚体对术后静脉血栓具有良好的辅助诊断价值,TAT由于受术后抗凝影响,不宜作为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后并发症 静脉血栓形成 生物学标记 血栓调节蛋白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物
原文传递
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对肺癌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48
5
作者 余秉翔 胡斌 陈良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4-355,共2页
探讨联合检测癌胚抗原 (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细胞角蛋白片段 (CYFRA2 1 1)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应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 75例肺癌患者和 2 2例肺良性疾病患者血清中CEA、NSE、CYFRA2 1 1水平。结果显示 ,CEA在肺腺... 探讨联合检测癌胚抗原 (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细胞角蛋白片段 (CYFRA2 1 1)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应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 75例肺癌患者和 2 2例肺良性疾病患者血清中CEA、NSE、CYFRA2 1 1水平。结果显示 ,CEA在肺腺癌中的水平最高 ,NSE在肺小细胞癌中的水平最高 ,CYFRA2 1 1在肺鳞癌中的水平最高。CEA +NSE +CYFRA2 1 1联合检测肺癌的阳性率为 82 .6 7%。提示CEA、NSE、CYFRA2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标记物 联合 检测 肺癌 诊断
下载PDF
用飞行质谱技术筛选结直肠癌患者中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4
6
作者 高春芳 赵光 +4 位作者 宋国英 李冬晖 王秀丽 许洋 马龙华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58-661,共4页
目的 探讨蛋白质质谱分析方法鉴定结直肠癌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美国CiphergenBiosystems公司金属亲和表面芯片 (IMAC3)和蛋白芯片仪 ,检测 14 6例结直肠癌患者 ,6 2名正常人 ,32例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血清蛋白质的相对含... 目的 探讨蛋白质质谱分析方法鉴定结直肠癌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美国CiphergenBiosystems公司金属亲和表面芯片 (IMAC3)和蛋白芯片仪 ,检测 14 6例结直肠癌患者 ,6 2名正常人 ,32例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血清蛋白质的相对含量。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与正常人和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血清蛋白质在质荷比为 4 4 6 70 0 0~ 15 12 2 0 0 0 ,其中有 10个蛋白质含量差异有显著意义。 14 6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有 14 2例患者被正确检测 ,6 2名正常人和 32例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均被正确识别 ,检测准确率为 98 3% (2 36 / 2 4 0 ) ,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 97 3% (14 2 / 14 6 )和 10 0 % (94 /94 )。结论 该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高 ,可快速、准确检测结直肠癌 ,其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质谱技术 筛选 结肠癌 直肠癌 特异性生物标志物 诊断
原文传递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浆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变化的意义 被引量:46
7
作者 侍庆 陈晨 +1 位作者 王学锋 王鸿利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733-736,共4页
目的 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患者血浆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 对 4 5例妊高征孕妇 (妊高征组 ,其中轻度 2 0例、中度 15例、重度 10例 )及 2 0例正常孕妇 (正常妊娠组 )分娩前后的血浆止凝血分子标志物进行检... 目的 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患者血浆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 对 4 5例妊高征孕妇 (妊高征组 ,其中轻度 2 0例、中度 15例、重度 10例 )及 2 0例正常孕妇 (正常妊娠组 )分娩前后的血浆止凝血分子标志物进行检测。其中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两组孕妇分娩前后的P 选择素、凝血酶原片段 1+2 (F1+2 )、D 二聚体、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 ;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两组孕妇分娩前后的抗凝血酶活性。结果  (1)P 选择素 :妊高征组中、重度孕妇分娩前分别为 (6 6± 2 4 ) μg/L、(80± 30 ) μg/L ,正常妊娠组为 (49± 15 ) μg/L ,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分娩后妊高征组重度孕妇为 (6 5± 34) μg/L ,正常妊娠组为 (40± 12 ) μg/L ,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2 )F1+2 :妊高征组轻、中、重度孕妇分娩前分别为 (2 2± 0 2 )nmol/L、(2 3± 0 4 )nmol/L、(2 2± 0 2 )nmol/L ,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的 (1 2± 0 3)nmol/L ,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3)D 二聚体 :妊高征组轻、中、重度孕妇分别为 (0 7± 0 1)mg/L、(0 7± 0 3)mg/L、(0 8± 0 2 )mg/L ,正常妊娠组为 (0 4± 0 1)mg/L ,妊高征组显著高于正常妊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高征 孕妇 重度 血分 分子标志物 凝血 正常妊娠 分娩前后 PAP 显著性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的检测现状和思考 被引量:42
8
作者 高春芳 吴孟超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5-147,共3页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程可从非活动性携带者到进展性慢性肝炎(CHB)、肝硬化、肝癌。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例,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原发性肝癌是我国男性的第二大肿瘤相关死因。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肝硬化及肝癌已经成为...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程可从非活动性携带者到进展性慢性肝炎(CHB)、肝硬化、肝癌。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例,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原发性肝癌是我国男性的第二大肿瘤相关死因。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肝硬化及肝癌已经成为影响国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并成为社会有限医疗资源的沉重负担。本文重点从病毒抗原和核酸两方面阐述目前HBV感染标志物检测的临床应用现状及相关进展,并提出作为检验医师应重视HBV标志物的合理应用和诠释,积极参与临床诊治,为提高我国乙肝的临床诊治水平做出检验人的贡献。(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5,38:145-1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生物学标记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E抗原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原文传递
心肌梗死定义修订的解读及思考 被引量:42
9
作者 刘梅颜 贾玫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85-488,共4页
心肌梗死是全球疾病中致死致残的首要因素。随着医学发展心肌梗死的定义也在不断的更新。在2012年欧洲心脏病年会上发布的第3次心肌梗死定义更新专家共识中,明确指出肌钙蛋白(cTn)的临床应用价值,建议对可疑患者监测cTn动态变化,... 心肌梗死是全球疾病中致死致残的首要因素。随着医学发展心肌梗死的定义也在不断的更新。在2012年欧洲心脏病年会上发布的第3次心肌梗死定义更新专家共识中,明确指出肌钙蛋白(cTn)的临床应用价值,建议对可疑患者监测cTn动态变化,强调临床鉴别诊断的重要性。在共识中也提到高敏肌钙蛋白的应用可导致假阳性的出现,同时指出在心脏介入手术或搭桥手术患者中,cTn合理界值点尚存争议。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外,很多疾病都会出现cTn升高,而随着检测敏感度的提高,cTn低水平的升高将更为多见。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时,cTn都有升高,而ACS可能是急性心力衰竭或慢性心力衰竭加重的原因,应区别cTn的升高是单纯来自于心力衰竭时的心肌损伤还是ACS导致的心肌坏死。现有心肌梗死发病率的升高与cTn的广泛应用有很大关系。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诊断心肌梗死的技术条件不同,导致心脏标志物和影像学技术临床应用中弹性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肌钙蛋白 生物学标记
原文传递
Challenges in diagnosing mesenteric ischemia 被引量:34
10
作者 Teun C van den Heijkant Bart AC Aerts +2 位作者 Joep A Teijink Wim A Buurman Misha DP Luyer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3年第9期1338-1341,共4页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AMI) is challenging. The wide variability in clinical presentation challenges providers to make an early accurate diagnosis. Despite major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ad...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AMI) is challenging. The wide variability in clinical presentation challenges providers to make an early accurate diagnosis. Despite major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advances over the past decades, mortality remains high. Arterial embolus an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thrombosis are common causes of AMI. Non-occlusive causes are less common, but vasculitis may be important, especially in younger people. Because of the unclear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non-specific laboratory findings, low clinical suspicion may lead to loss of valuable time. During this diagnostic delay, progression of ischemia to transmural bowel infarction with peritonitis and septicemia may further worsen patient outcomes. Several diagnostic modalities are used to assess possible AMI. Multi-detector row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is the current gold standard. Although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leads to an accurate diagnosis in many cases, early detection is a persistent problem. Because early diagnosis is vital to commence treatment, new diagnostic strategies are needed. A non-invasive simple biochemical test would be ideal to increase clinical suspicion of AMI and would improve patient selection for radiographic evaluation. Thus, AMI could be diagnosed earlier with follow-up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or high spati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Experimental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show promise for alpha glutathione S transferase and 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as markers for AMI. Future research must confirm the clinical utility of these biochemical markers in the diagnosis of mesenteric ischem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Diagnosis biological markers 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Alpha-glutathione S TRANSFERASE
下载PDF
血清miR-122—5p和miR-486—5p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4
11
作者 何佳 肖斌 +3 位作者 杭建峰 杨永泉 李林海 孙朝晖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1-46,共6页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血清miR-122-5p和miR-486-5p的表达水平,及两指标单独或与甲胎蛋白(AFP)联合诊断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住院的60例肝癌患者(HCC组),20例...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血清miR-122-5p和miR-486-5p的表达水平,及两指标单独或与甲胎蛋白(AFP)联合诊断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住院的60例肝癌患者(HCC组),20例肝炎患者(肝炎组),20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20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2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及20名健康体检人员(正常对照组),提取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中miR-122-5p和miR-486-5p的相对表达量。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miRNA对肝癌诊断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并与肿瘤标志物AFP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根据ROC曲线下面积判断诊断效能,评估其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各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肝癌组、肝炎组、肝硬化组、乳腺癌组、胃癌组及健康对照组中血清miR-122-5p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是0.14(0.05~0.51)、0.45(0.32~0.58)、0.53(0.34~0.67)、0.14(0.07~0.28)、0.29(0.13~0.36)和0.73(0.63~0.95),血清miR-486-5p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是0.50(0.23~0.77)、0.62(0.48~0.82)、0.65(0.54~0.85)、0.23(0.08~0.40)、0.29(0.15~0.45)和0.76(0.69~1.23)。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中血清miR-122-5p的相对表达量较健康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315.37,393.46,429.08, P均〈0.01),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中血清miR-486-5p的相对表达量较健康对照组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103.67,156.18,207.35,P均〈0.05)。单项检测HCC时,AFP的敏感度最高(73.7%),miR-122-5p的特异度最高(95%)。双项检测HCC时,AFP+miR-122-5p的敏感度最高(93%),miR-122-5p和miR-486-5p的特异度最高(70%),AFP+miR-12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微小RNA 生物学标记物 实时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胃癌和大肠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0
12
作者 叶颖江 王杉 +1 位作者 高志海 崔志荣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72-274,共3页
目的评价血清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对胃癌和大肠癌诊断和监测的价值。方法用 PC-12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检测179例胃癌和大肠癌患者、82例胃和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及160例健康人血清中12种常见肿瘤标志物GA19-9、NSE、CEA、CA24... 目的评价血清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对胃癌和大肠癌诊断和监测的价值。方法用 PC-12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检测179例胃癌和大肠癌患者、82例胃和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及160例健康人血清中12种常见肿瘤标志物GA19-9、NSE、CEA、CA242、铁蛋白(Ferritin)、Beta- HCG、AFP、free-PSA、PSA、CA125、HGH、CA153的水平。结果肿瘤组的肿瘤标志物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疾病组及健康组(P<0.01),其中CA19-9、CEA、CA242、CA125和CA153 5项在胃癌和大肠癌患者中水平较两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平行检测法,可以提高检测的敏感度(72.07%)和阴性预测值(79.25%);采用系列检测,可提高检测的特异度(92.15%)和阳性预测值(84.67%)。肿瘤根治术后,肿瘤标记物水平显著下降。术后未降至正常者,复发或转移率为 68.89%,而术后再升高者复发或转移率为77.78%。结论多种肿瘤标记物对胃癌和大肠癌的诊断、监测肿瘤复发和转移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结直肠肿瘤 生物学标记
原文传递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发展现状 被引量:32
13
作者 王荫华 纪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507-511,共5页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变性病,以进行性记忆力减退和获得性知识丧失,直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完全丧失为特征,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医疗卫生问题。阿尔茨海默病是继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肿瘤之后,威胁老...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变性病,以进行性记忆力减退和获得性知识丧失,直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完全丧失为特征,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医疗卫生问题。阿尔茨海默病是继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肿瘤之后,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生物学标记 综述
下载PDF
从临床药理学角度探讨中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4
作者 石江伟 于涛 高秀梅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2160-2166,共7页
卒中已成为造成人类死亡的第2位病因,除血管再通外,尚无有循证医学支持的有效药物。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急性脑梗死后外周血生物学标记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脑组织损伤、炎症反应、凝血/血栓形成、血管再生4个角度分类阐述与急性脑梗死... 卒中已成为造成人类死亡的第2位病因,除血管再通外,尚无有循证医学支持的有效药物。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急性脑梗死后外周血生物学标记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脑组织损伤、炎症反应、凝血/血栓形成、血管再生4个角度分类阐述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紧密相关的临床药理学指标及中药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以期为进一步阐释中药复杂成分的作用机制和研究开发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中药注射液大品种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 临床药理学 外周血 生物学标记物 急性脑梗死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4
15
作者 衣志勇 李小鹰 +3 位作者 蒋知新 王克英 王显花 任建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51-153,共3页
目的 了解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血清浓度变化特征 ,探讨其对AMI的潜在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一步夹心法对 12 6例健康体检者和 5 3例AMI患者进行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 FABP)检测 ,其中AMI患者... 目的 了解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血清浓度变化特征 ,探讨其对AMI的潜在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一步夹心法对 12 6例健康体检者和 5 3例AMI患者进行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 FABP)检测 ,其中AMI患者分为再灌注组和非再灌注组 ,同时测定肌红蛋白、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以各自的诊断参考值为基值作标准化比值时间曲线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AMI后 2hH FABP和肌红蛋白血清浓度明显升高 ,峰值时间及恢复时间较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I前移 ,脂肪酸结合蛋白、肌钙蛋白I峰值标准化比值显著高于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 ,再灌注组的H FABP较非再灌注组曲线前移和峰值增高更为显著。结论 H FABP将是一种可为临床提供多种有用信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脂肪酸类 生物学标记 肌红蛋白 肌酸激酶
下载PDF
脓毒血症并发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研究 被引量:28
16
作者 李萍珠 徐炜新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92-496,共5页
目的 探讨NGAL预测脓毒血症后AKI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74例脓毒血症患者诊断后不同时间点的血、尿标本,对其中17例AKI患者,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尿NGAL水平,胶乳颗粒增强的免疫透射浊度法测定Cys C的值,肌氨酸氧化酶法测定Set水... 目的 探讨NGAL预测脓毒血症后AKI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74例脓毒血症患者诊断后不同时间点的血、尿标本,对其中17例AKI患者,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尿NGAL水平,胶乳颗粒增强的免疫透射浊度法测定Cys C的值,肌氨酸氧化酶法测定Set水平.同期的57例非AKI患者作为研究的对照.观察两组患者毒血症诊断后尿NGAL和Scr的动态变化.运用ROC曲线评价尿NGAL诊断AKI的准确性.结果 Scr基线值为(59.38±16.72)μmoL/L,诊断AKI的中位时间为脓毒血症确诊后的24(12,48)h,Scr为(100.35±28.26)μmol/L.本组脓毒血症后发生AKI17例,发生率为23%(17/74).脓毒血症AKI组患者2、4、6 h血清Cys C水平分别为(0.63±0.14)mg/L、(0.68±0.16)mg/L、(0.65±0.14)mg/L,与基线值(0.61±0.15)mg/L比较未见上升;8 h时,其血清Cys C值小幅升高为(0.85±0.22)mgs/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P>0.05);12、18、24、36、48及72 h等各时间点的血清Cys C值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与基线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1、2.98、3.05、3.11、3.38、3.17,P<0.01).AKI组脓毒血症后2 h尿NGAL为(96.21 ±45.32)μg/L,显著高于基线值的(4.98±1.65)μg/L.随后,在2 h至48 h等各时间点,患者尿NGAL水平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与基线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4、2.83、2.91、3.04、3.15、3.22、3.31、3.45、3.57,P<0.01).AKI组脓毒血症后各时间点尿NGAL水平均显著高于同期的非AK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2.73、2.84、2.96、3.02、3.13、3.29、3.43、3.54、3.22,P<0.01).用ROC曲线分析脓毒血症后2 h尿NGAL水平在AKI诊断中的准确性,得到ROC曲线下面积为0.935,95%的可信区间为0.683~0.971.当脓毒血症后2 h尿NGAL的cut-off值为50μg/L时,其在AKI诊断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及准确性分别为94.4%、87.5%和96.8%.结论 脓毒血症后2 h尿NGAL水平可以准确地预测AKI的发生,其诊断AKI的时间早于C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肾功能不全 急性 急相蛋白质类 原癌基因蛋白质类 脂笼蛋白质类 生物学标记
原文传递
多指标联合检测的液态悬浮芯片技术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8
17
作者 赵冰冰 阳志军 +3 位作者 王琪 潘忠勉 张玮 李力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9,共9页
目的探讨多指标联合检测的液态悬浮芯片技术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方法收集2003年9月-2009年10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卵巢恶性肿瘤患者119例以及2007年4月-2010年9月本院收治的其他上皮性恶性肿瘤包括乳腺癌、肝癌... 目的探讨多指标联合检测的液态悬浮芯片技术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方法收集2003年9月-2009年10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卵巢恶性肿瘤患者119例以及2007年4月-2010年9月本院收治的其他上皮性恶性肿瘤包括乳腺癌、肝癌、肺癌患者(均为女性)各40例(恶性肿瘤组),盆腔良性肿瘤患者204例(良性肿瘤组),以2008年在本院体检的健康妇女120例为正常对照组。(1)采用血清抗原抗体(包括CCL18、CXCL1抗原以及C1D、TM4SF1、FXR1、TIZ IgG型自身抗体)联合的液态悬浮芯片技术检测3组妇女血清CCL18、CXCL1抗原以及C1D、TM4SF1、FXR1、TIZ IgG型自身抗体的含量。(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逐步筛选相关性较好的指标并建立回归模型[即卵巢恶性肿瘤诊断模型和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诊断模型],对模型进行数学验证和临床验证,并与血清CA125单独检测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3)比较血清抗原抗体联合检测、自身抗体谱(包括C1D、TM4SF1、FXR1、TIZ IgG型自身抗体)联合检测、CA125单独检测对早期(Ⅰ~Ⅱ期)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4)比较血清抗原抗体联合检测、CA125单独检测对不同病理类型和病理分化程度的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阳性率。 结果(1)恶性肿瘤组患者血清CCL18、CXCL1抗原以及C1D、TM4SF1、FXR1、TIZ IgG型身抗体的含量分别为(228±100)μg/L、(247±84)ng/L、(140±95)μg/L、(182±148)μg/L、(230±106)μg/L、(190±98)μg/L,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1)。(2)经logistic回归法逐步筛选,建立血清抗原抗体联合检测的卵巢恶性肿瘤诊断模型和血清自身抗体谱联合检测的卵巢癌诊断模型,其模型分别为:logit(P)=-11.151+0.008×C1D+0.011×TM4SF1+0.011×TIZ-0.008×FXR1+0.021×CCL18+0.200×CXCL1,logit(P)=-5.137+0.013×C1D+0.0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趋化因子 CC 趋化因子CXCL1 抗原 表面 肿瘤蛋白质类 自身抗体 生物学标记
原文传递
生物样本库建立现况及进展 被引量:27
18
作者 董哲君 肖飞 郭健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0-135,共6页
生物库的建立是为了1个或多个研究目的,有组织地收集并储存人体样本及其相关信息的机构。生物库可作为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的基础平台,在疾病诊断、新药研发、疾病相关基因研究及流行病学研究中均有重要作用。转化医学的兴起... 生物库的建立是为了1个或多个研究目的,有组织地收集并储存人体样本及其相关信息的机构。生物库可作为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的基础平台,在疾病诊断、新药研发、疾病相关基因研究及流行病学研究中均有重要作用。转化医学的兴起促进了生物样本库的建立及发展。我们主要阐述生物样本库建立的必要性、现代生物库类型、样本质量控制、生物库构建及操作指南的现况及研究进展,以为生物库的完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本库 标本制备 生物学标记
原文传递
肝癌细胞侵犯微血管的临床相关因素及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9
作者 金赟 李江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550-553,共4页
肝癌的微血管侵犯被认为是影响肝癌术后复发、预后评估的重要因素。针对微血管侵犯的治疗仍未被重视,微血管侵犯的术前识别仍是尚未解决的难题。综述了肝癌微血管侵犯相关的临床因素及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归纳了包括肿瘤大小、数目、... 肝癌的微血管侵犯被认为是影响肝癌术后复发、预后评估的重要因素。针对微血管侵犯的治疗仍未被重视,微血管侵犯的术前识别仍是尚未解决的难题。综述了肝癌微血管侵犯相关的临床因素及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归纳了包括肿瘤大小、数目、分化程度、脱-γ-羧基凝血酶原、甲胎蛋白等被证实与微血管的发生有密切联系的多种因素,认为寻找新的特异性的血清标记物,仍是该领域需努力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微血管侵犯 生物学标记
下载PDF
常用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报告解释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7
20
作者 李金明 张瑞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96-300,共5页
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血清学检测“两对半”标志物在临床实际检测应用中很常见,有定性和定量之分,前者用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的明确,后者则主要用于抗病毒药物治疗疗效预测和评估。定性测定中“两对半”标志物... 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血清学检测“两对半”标志物在临床实际检测应用中很常见,有定性和定量之分,前者用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的明确,后者则主要用于抗病毒药物治疗疗效预测和评估。定性测定中“两对半”标志物会出现一些不常见的模式,既让检验人员不知所措,也让临床医师感到困惑,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临床应用。本文探讨了临床实验室应当如何恰当地报告和解释常用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检测结果,临床医师又应当如何正确地应用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分析乙肝病毒感染者的状态,使乙肝“两对半”标志物检测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肝炎E抗原 乙型 生物学标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