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杭州湾潮滩湿地3种优势植物碳氮磷储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43
1
作者 邵学新 李文华 +3 位作者 吴明 杨文英 蒋科毅 叶小齐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451-3457,共7页
潮滩植物在碳氮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探明杭州湾潮滩湿地植物碳氮磷储量特征,对植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及储量的季节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优势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 潮滩植物在碳氮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探明杭州湾潮滩湿地植物碳氮磷储量特征,对植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及储量的季节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优势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和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地上生物量呈典型的单峰值曲线.地上部有机碳含量全年变化幅度相对较小,氮磷含量随植物生长而明显下降.植物碳氮磷储量与植物生物量显著正相关.海三棱藨草碳氮磷储量显著低于芦苇和互花米草,芦苇地上部总氮储量显著高于互花米草,但总磷储量则相反,有机碳储量两种植物差异不显著.芦苇、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藨草年固碳能力分别是中国陆地植被平均固碳能力的380%、376%和55.5%,以及全球植被平均固碳能力的463%、458%和67.7%.从净化氮磷功能上考虑,7月可认为是本研究区域3种植物的最佳收割时间,且以收获互花米草对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性因子磷的去处效果最佳.因此,潮滩植物具有较好的储碳固碳能力和氮磷净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 湿地植物 生物量 生源要素 季节动态
原文传递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胶州湾近百年来环境演变的沉积记录 被引量:23
2
作者 戴纪翠 宋金明 +3 位作者 李学刚 袁华茂 郑国侠 李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770-1778,共9页
本文报道了胶州湾柱状沉积物中各生源要素(C、N、P、BSi)以及重金属(Cd、Cr、Pb、Cu、Ni、Co、Zn等)的地球化学特征,在210Pb精确定年的基础上计算了各项地球化学参数的埋藏通量,并结合元素间的比值(OC/TN、OC/OP、BSi/N、BSi/P;其中OC... 本文报道了胶州湾柱状沉积物中各生源要素(C、N、P、BSi)以及重金属(Cd、Cr、Pb、Cu、Ni、Co、Zn等)的地球化学特征,在210Pb精确定年的基础上计算了各项地球化学参数的埋藏通量,并结合元素间的比值(OC/TN、OC/OP、BSi/N、BSi/P;其中OC为有机碳,TN为总氮,OP为有机磷,BSi为生物源硅)和重金属的某些污染指数,给出了胶州湾环境演变的沉积记录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胶州湾近百年的环境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以前、1980年到2000年左右和2000年至今,经历了环境的未受污染期污染期治理好转期.这些变化除与自然因素有关外,大部分应该归因于人类活动作用的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沉积物 环境演变 地球化学参数 重金属 生源要素
下载PDF
沉积物生源要素对水体生态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9
3
作者 于宇 宋金明 +2 位作者 李学刚 袁华茂 李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23-1632,共10页
受人类活动影响,输入到湖泊、河口中的营养盐剧增,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食物链结构改变、底质季节性缺氧等生态环境变化。这些环境变化会在沉积物中留下记录,沉积物中生源要素及其稳定同位素的变化是指示水域古生产力、营养盐水平的有效... 受人类活动影响,输入到湖泊、河口中的营养盐剧增,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食物链结构改变、底质季节性缺氧等生态环境变化。这些环境变化会在沉积物中留下记录,沉积物中生源要素及其稳定同位素的变化是指示水域古生产力、营养盐水平的有效指标。总结归纳了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碳、氮、磷、硅)指标对水体环境中初级生产力、物质来源、营养盐水平3方面变化的指示作用。沉积物中TOC、TN、δ13C、CaCO3和BSi可以反映水体沉降有机质含量和浮游植物的生长状况,是指示水域初级生产力水平的有效指标。根据不同类型植物来源的有机质中δ13C、δ15N和C/N的差异,可以追踪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有效地区分有机质来源对于研究人类活动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及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沉积物中TN、δ15 N、TP和非磷灰石磷(NAIP)含量的升高直接反映了陆源输入氮、磷的增加。BSi在指示浮游植物生长状况的同时,还反映了水体溶解硅浓度水平和富营养化状况。水体中的生源物质在沉降和埋藏的过程中,会受到早期成岩作用、水动力搬运等众多因素的作用,使沉积物记录的环境变化信息发生改变,从而干扰其对水体环境演变的重建作用。因此综合分析各生源要素指标反映的环境变化信息及其可能的干扰因素,方能正确地反映水域的环境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变化 生源要素 沉积物
下载PDF
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元素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4
作者 曾从盛 仝川 +3 位作者 孙志高 王维奇 张林海 黄佳芳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7年第3期1-9,共9页
河口湿地是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各种过程相互作用最为活跃的地带,是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最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围绕近10年来在闽江河口自然与人工湿地开展的生源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温室气体排放和生态化学计量学等方面取得... 河口湿地是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各种过程相互作用最为活跃的地带,是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最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围绕近10年来在闽江河口自然与人工湿地开展的生源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温室气体排放和生态化学计量学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并对今后开展氮负荷增强对湿地碳硫循环等关键过程(枯落物分解、甲烷排放通量和硫转化等)的影响,以及富硅生物炭对水稻土铁代谢与碳固持的影响等研究工作提出设想,以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闽江河口湿地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生物地球化学元素循环 进展 闽江河口
下载PDF
闽江河口湿地沉积物生源要素含量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4
5
作者 胡敏杰 邹芳芳 +2 位作者 仝川 胡伟芳 纪钦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9-124,共6页
对闽江河口区不同盐度短叶茳芏沼泽湿地沉积物C、N、P含量的空间变化进行研究,探讨影响生源要素含量变化的原因,并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短叶茳芏沼泽湿地沉积物不同生源要素含量沿盐度梯度变异性较大,沉积物中TOC、TN、TP含... 对闽江河口区不同盐度短叶茳芏沼泽湿地沉积物C、N、P含量的空间变化进行研究,探讨影响生源要素含量变化的原因,并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短叶茳芏沼泽湿地沉积物不同生源要素含量沿盐度梯度变异性较大,沉积物中TOC、TN、T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43%,1 686.00mg/kg,726.29mg/kg,含量变化趋势分别为下洋洲〉鳝鱼滩〉塔礁洲〉蝙蝠洲;塔礁洲〉下洋洲〉鳝鱼滩〉蝙蝠洲;鳝鱼滩〉塔礁洲〉下洋洲〉蝙蝠洲。沉积物中TOC、TP、TN含量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变化具有同步性。沉积物的容重和含水率是影响短叶茳芏沼泽湿地沉积物生源要素变化的关键因子。单因子指数法结果表明,闽江口短叶茳芏沼泽湿地沉积物中TOC污染指数介于2.09~2.73,属轻度污染;TN污染指数介于2.84~3.29,属严重污染;TP污染指数介于1.01~1.35,属中度污染;盐度梯度下,不同深度沉积物污染指数变异性较大。闽江口短叶茳芏沼泽湿地沉积物生源要素污染较为严重,在向上覆水体的释放过程中,易引起河口近岸水域的富营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源要素 生态风险 沉积物 短叶茳芏沼泽湿地 闽江河口
下载PDF
胶州湾生源要素的大气沉降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6
作者 邢建伟 宋金明 +5 位作者 袁华茂 李学刚 李宁 段丽琴 曲宝晓 康绪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53-366,共14页
作为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的典型半封闭海湾,胶州湾生源要素的大气沉降研究在掲示人为污染物质排放对海湾生态系统影响方面具有典型性.从大气干/湿沉降生源要素的研究方法、通量及其影响因素、入海生态效应3个方面入手,系统总结了胶州湾... 作为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的典型半封闭海湾,胶州湾生源要素的大气沉降研究在掲示人为污染物质排放对海湾生态系统影响方面具有典型性.从大气干/湿沉降生源要素的研究方法、通量及其影响因素、入海生态效应3个方面入手,系统总结了胶州湾生源要素大气干、湿沉降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1)与国内外有关海湾、河口和边緣海相比,胶州湾大气干、湿沉降氮的浓度和通量都较高,溶解无机氮(DIN)是其主要组分,溶解有机氮(DON)占总溶解态氮(TDN)含量的22%~31%,而P和Si的浓度和沉降通量都很低.2)(NO_3^--N+NO_2^--N)的大气沉降量比陆源输入量略高,而NH_4^+-N、PO_4^(3-)-P以及SiO_3^(2-)-Si的大气沉降量所占比例很低.3)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排放源强度、降水量以及气象条件是影响胶州湾大气沉降生源要素的主要因素.4)大气沉降的生源要素可促进胶州湾初级生产力的提高和改变表层海水的营养盐结构,进而导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改变和优势种由硅藻向甲藻的演替,从而对胶州湾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建议:1)建设胶州湾大气干/湿沉降监测网;2)精确量化不同形态和粒径生源要素颗粒的干沉降速率;3)量化大气沉降生源要素入海的生态效应,并深入剖析其生物地球化学机制;4)甄别大气沉降生源要素通过间接方式入海的机制、通量及影响因素.深入研究胶州湾生源要素的大气沉降,对阐明人类活动对海湾生态系统的影响有积极意义,也有助于加深对陆架边缘海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源要素 干沉降速率 干/湿沉降通量 生态效应 胶州湾
原文传递
黑潮与邻近东海生源要素的交换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13
7
作者 宋金明 袁华茂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69-1177,共9页
黑潮与东海生源要素的交换对东海的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交换主要是经台湾东北部海域输送至东海陆架和通过日本九州西南海域由东海陆架向外海的黑潮输出两个通道。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专项对黑潮与邻近东海生源要素的交换特征进行了系统... 黑潮与东海生源要素的交换对东海的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交换主要是经台湾东北部海域输送至东海陆架和通过日本九州西南海域由东海陆架向外海的黑潮输出两个通道。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专项对黑潮与邻近东海生源要素的交换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1)在台湾东北部区域,碳主要以表层水-次表层水为载体输入,秋季的输入量高于夏季;黑潮溶解态营养盐的输入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且以黑潮次表层热带水-中层水的输入为主,输入通量春季高于夏、秋季,可为东海春季水华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但输入到东海的黑潮水其氮磷比与Redfield比值(16:1)接近,这些"正常水"——黑潮的输入显然对调和东海异常高的氮磷比有重要的作用,从而对东海的生态环境起到"稳定和缓冲"作用。所以,黑潮水对东海的输入不仅维持补充了东海生态系统运转所需的生源要素,更为重要的是缓冲了受人为影响强烈的东海海水的高氮磷比,使东海本已失常的营养盐结构向合适的氮磷比方向转变。因此,黑潮与东海生源要素的输入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稳定和缓和东海生态环境的作用。(2)通过构建的海水Ba-盐度新指标体系,定量细致刻画了黑潮对东海生源物质在台湾东北部区域的输入范围和程度,黑潮次表层水从台湾东北陆架坡折处沿底部向北偏西方向入侵东海,其近岸分支可以入侵到浙江近岸,其黑潮次表层水占比仍可达到65%左右。垂直方向上,陆架外侧站位受黑潮次表层水的影响范围更大,黑潮水占50%比例位置可延伸至外侧TW0-1站位(122.59°E,25.49°N)表层,而内侧靠近大陆的站位则只限于陆架中部位置底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源要素 交换通量 稳定和缓冲作用 黑潮水 东海陆架
下载PDF
台湾海峡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洪华生 王大志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35-544,共10页
以微型生物食物网在 C和 P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动力学为核心 ,研究了台湾海峡主要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物理驱动力 ,物理与生物、化学过程的耦合 ,微型浮游生物对碳循环的贡献等 .结果表明 ,在大的时空尺度上 ,该海域碳及磷的... 以微型生物食物网在 C和 P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动力学为核心 ,研究了台湾海峡主要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物理驱动力 ,物理与生物、化学过程的耦合 ,微型浮游生物对碳循环的贡献等 .结果表明 ,在大的时空尺度上 ,该海域碳及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主要受水动力调控 ;夏季南部海峡表现为大气 CO2 的强源、溶解有机碳是主要的有机碳形态、颗粒有机碳中陆源约占 6 0 % ;夏季上升流是上层磷的重要来源 ,其贡献约占光合作用所需磷的 16 % ,对生物生产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该海域以微型 (Nano)和微微型 (Pico)浮游植物为主 ,其对生物量和生产力的贡献可高达6 0 %和 80 % ,浮游植物的初级产量有一大部分为细菌和异养鞭毛虫所利用 ,异养鞭毛虫表现了较高的生态传递效率 ,微食物网对传统食物网的贡献可达三分之一 .此外 ,还从物理、化学、生物耦合的角度探讨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生源要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微型生物食物网 碳循环 磷循环
下载PDF
广西海岸带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影响下环境演变的沉积记录 被引量:13
9
作者 夏鹏 孟宪伟 +2 位作者 李珍 丰爱平 王湘芹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25-332,共8页
基于2007年在广西海岸带采集的6根短柱状样(64~97 cm),在210Pb年代框架构建的基础上对沉积物中的生源要素(C、N、P)、常量元素以及重金属(Hg、Cu、Pb、Zn、Cd、Cr和As)等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并依此重建了广西海岸带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影... 基于2007年在广西海岸带采集的6根短柱状样(64~97 cm),在210Pb年代框架构建的基础上对沉积物中的生源要素(C、N、P)、常量元素以及重金属(Hg、Cu、Pb、Zn、Cd、Cr和As)等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并依此重建了广西海岸带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影响下沉积环境的演变历程。研究发现,近二十年来重金属和总磷的表层富集和埋藏通量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整体污染程度依然较轻;总氮的年埋藏通量虽保持相对稳定,但总体高于引起最低级别生态风险效应的下限;而有机质年埋藏通量的逐年减少应与潮间带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衰退有关。据此可将近百年来广西海岸带的环境演变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80年代初至现在,分别经历了未污染期和轻度污染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生源要素 环境演变 海岸带 广西
下载PDF
70年来中国化学海洋学研究的主要进展 被引量:12
10
作者 宋金明 王启栋 +3 位作者 张润 陈建芳 陈敏 徐忠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65-80,共16页
我国的海洋化学工作者通过70年来,特别是近30年来的化学海洋学研究,实现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进入同步发展的快车道,其显著的特点是:(1)化学海洋学研究从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系统转向了以揭示深层次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核心的研究;(2)... 我国的海洋化学工作者通过70年来,特别是近30年来的化学海洋学研究,实现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进入同步发展的快车道,其显著的特点是:(1)化学海洋学研究从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系统转向了以揭示深层次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核心的研究;(2)化学海洋学研究实现了多领域、多视点的综合交叉研究;(3)更加关注了人为影响与自然变化共同作用下的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研究,对近海和海岸带而言,更加注重从海陆统筹一体化角度探析化学物质的分布迁移特征。本文从生源要素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微/痕量元素与同位素的海洋化学研究、生物过程作用下的化学海洋学过程等角度,重点总结归纳和分析了30年来我国海洋化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和发展状况,以期对化学海洋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和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生源要素 微/痕量元素与同位素 生物作用过程
下载PDF
生源要素有效性及生物因子对湿地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林海 曾从盛 仝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5387-5395,共9页
湿地土壤是全球碳存储的重要场所,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对全球变化有重要指示作用。土壤碳矿化是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对于认知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生源要素及生物因素对湿地土壤碳矿... 湿地土壤是全球碳存储的重要场所,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对全球变化有重要指示作用。土壤碳矿化是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对于认知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生源要素及生物因素对湿地土壤碳矿化的内在作用机制。土壤活性有机碳库通过调节土壤能源物质和微生物活性影响土壤碳库的有效性,是表征土壤碳矿化的敏感指标。湿地其它养分如N、P、S等元素的有效性也是影响土壤碳矿化的关键要素。电子受体(NO3-、SO24-、Fe3+、Mn4+等)对湿地土壤碳矿化和有机碳转变的影响主要通过电子受体的还原过程完成,在厌氧分解过程中,湿地土壤利用难溶性电子受体可能是土壤C矿化的更重要途径。动物、植物、微生物群落和区系等则是土壤碳矿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土壤动物区系在有机态养分矿化为无机态养分的过程有着独特的功能,能显著增加土壤碳矿化。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决定着土壤中有机碎屑的降解速率,是土壤有机碳分解周转的主要诱导因素。湿地植物则通过影响根系、微生物呼吸底物的供应以及对小气候和土壤因子的调节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分解。湿地生源要素和生物因子还极易与土壤理化性质如温度、水分、pH值和质地等环境因素形成交互和制约,共同影响土壤碳矿化。最后,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生源要素和生物因素与湿地土壤碳矿化关系需要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源要素 生物 土壤碳矿化 湿地
下载PDF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of biogenic elements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areas 被引量:8
12
作者 Yu Yu Jinming Song +3 位作者 Xuegang Li Huamao Yuan Ning Li Liqin Du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11期2185-2195,共11页
Biogenic elements and six phosphorus (P) fractions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adjacent waters were determined to investigate the governing factors of these elements, and further to discuss ... Biogenic elements and six phosphorus (P) fractions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adjacent waters were determined to investigate the governing factors of these elements, and further to discuss their potential uses as paleo-environment proxies and risks of P release from sediment.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and leachable organic P (Lea-OP) showed high concentrations in the estuary, Zhejiang coast and offshore upwelling area. They came from both the Changjiang River and marine biological input. Biogenic silicon (BSi) exhibited a high concentration band between 123 and 124°E. BSi mainly came from diatom production and its concentration in the inshore area was diluted by river sediment. Total nitrogen (TN) was primarily of marine biogenic origin. Seaward decreasing trends of Fe-bound P and Al-bound P revealed their terrestrial origins. Influenced by old Huanghe sediment delivered by the Jiangsu coastal current, the maximum concentration of detrital P (Det-P) was observed in the area north of the estuary. Similar high concentrations of carbonate fluorapatite (CFA-P) and CaCO3in the southern study area suggested marine calcium-organism sources of CFA-P. TOC, TN and non-apatite P were enriched in fine sediment, and Det-P partially exhibited coarse-grain enrichment, but BSi had no correlation with sediment grain size. Different sources and governing factors made biogenic elements and P species have distinct potential uses in indicat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ransferable P accounted for 14%-46% of total P. In an aerobic environment, there was low risk of P release from sediment, attributed to excess Fe oxides in sed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genic elements phosphorus fractions SEDIMENT source grain size effect Changjiang Estuary and adjacent waters
原文传递
平原河流水沙界面生源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水环境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3
作者 金光球 魏杰 +4 位作者 张向洋 唐洪武 张沛 肖洋 李凌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4-444,共11页
生源物质作为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其在河流中的迁移转换一直倍受关注。水沙界面物质交换过程受众多环境和水动力因素的影响,过程极其复杂,不仅影响着河流生源要素的通量演变规律,还关系到河流水环境问题。为探究水沙界面生源物质迁移转... 生源物质作为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其在河流中的迁移转换一直倍受关注。水沙界面物质交换过程受众多环境和水动力因素的影响,过程极其复杂,不仅影响着河流生源要素的通量演变规律,还关系到河流水环境问题。为探究水沙界面生源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作用机制,结合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对泥沙颗粒与生源物质的微界面作用、水沙界面对生源物质的迁移转化作用、水流条件对泥沙吸附解吸生源物质作用机理进行总结和概述,总结阐述了河流水质模型和闸坝泵条件下的水环境调控模型,最后指出平原河流水沙运动对生源物质输运作用机理及水环境调控。针对上述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存在不足,对今后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河流 生源物质 水沙运动 水环境调控
下载PDF
海水中藻菌共培养体系对碳氮磷的吸收转化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艳敏 王江涛 谭丽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4843-4851,共9页
海洋环境中,细菌和微藻之间的物质交换是生源要素在自然界中迁移转化的重要方式。为进一步了解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共培养体系中营养盐和有机物在细菌和微藻之间的转换。通过纯培养中肋骨条藻(Skeleto... 海洋环境中,细菌和微藻之间的物质交换是生源要素在自然界中迁移转化的重要方式。为进一步了解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共培养体系中营养盐和有机物在细菌和微藻之间的转换。通过纯培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天然海水中的细菌以及藻菌混合培养,分析了营养盐和有机物随藻菌生物量的变化情况,并计算了溶解有机碳(DOC)和溶解有机氮(DON)的浓度比值[(DOC/DON)a]。结果发现,在共培养体系中,细菌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对东海原甲藻影响不明显;中肋骨条藻有利于细菌生长,东海原甲藻抑制细菌生长,这种不同可能与微藻的粒径有关。海洋细菌在2种藻的指数生长均期均会促进微藻吸收氨氮(NH_4-N),但在生长末期NH_4-N以释放为主。硝氮(NO_3-N)的浓度与藻的生长呈负相关,但在衰亡期NO_3-N略有增加,表明NO_3-N再生所需时间较长。细菌对硝氮的吸收量较少,但对其再生有贡献。细菌和中肋骨条藻对磷酸盐(PO_4-P)的吸收存在竞争,但与东海原甲藻的竞争关系不明显。不同培养体系中DOC浓度变化不同,在藻菌共培养体系中增加较快,纯藻培养体系中增加缓慢,在纯菌培养体系中缓慢减少。通过对DOC与DON浓度比值的分析,发现用判断颗粒有机碳(POC)来源的方法可以分析DOC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共培养体系 生源要素 溶解有机碳
下载PDF
冬、夏季北黄海生源要素的平面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5
作者 臧璐 石晓勇 +1 位作者 张传松 宋国栋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6-350,共5页
根据2006年7至8月(夏季)和2007年1月(冬季)对北黄海海域2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并讨论了北黄海冬、夏季生源要素的平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在北黄海,夏季生源要素的浓度普遍较低,PO4-P、DIN、SiO3-Si以及DO的整体平均值分别为0.20,3.... 根据2006年7至8月(夏季)和2007年1月(冬季)对北黄海海域2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并讨论了北黄海冬、夏季生源要素的平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在北黄海,夏季生源要素的浓度普遍较低,PO4-P、DIN、SiO3-Si以及DO的整体平均值分别为0.20,3.25,4.45μmol/dm3和8.12 mg/dm3;而在冬季它们的浓度则有很大提高,整体平均值分别是夏季的2.80,2.46,2.77和1.20倍。(2)夏季,表层营养盐浓度近岸远高于远岸,底层在黄海冷水团盘踞区为高值,DO的分布也与之类似;冬季,DIN与PO4-P分布相似,SiO3-Si和DO则各有其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 分布特征 生源要素
原文传递
香溪河流域不同介质中碳、氮、磷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孙婷婷 唐涛 +4 位作者 申恒伦 张长群 孙美琴 李斌 蔡庆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53-859,共7页
为了解香溪河流域碳、氮、磷的分布情况及水、陆生态系统中这些生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对流域内河岸带土壤、河流水体及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含量进行调查,分析它们在流域内的分布特点,探讨各要素在3种介质间的相... 为了解香溪河流域碳、氮、磷的分布情况及水、陆生态系统中这些生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对流域内河岸带土壤、河流水体及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含量进行调查,分析它们在流域内的分布特点,探讨各要素在3种介质间的相关性及随河流级别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超过60%的样点土壤中TOC、TN含量处于"较丰富"或"丰富"等级,耕地附近样点的TOC、TN和磷矿区附近样点的TP普遍偏高。河流水体及沉积物中各要素的含量都与土壤中的含量紧密相关,但水、陆介质间TP的相关性较TOC、TN强。低级别河流样点土壤中TOC、TN、C/P、N/P值和沉积物中C/P及N/P值整体较高级别河流样点高。结果表明:以磷矿开发和农业施肥为代表的人类活动,对香溪河流域内生源要素的含量及分布产生了显著影响;水体中P元素含量与陆源关系最强,在水体污染控制中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源要素 土壤 水体 沉积物 河流级别 流域
原文传递
春、秋季北黄海生源要素的平面分布特征 被引量:7
17
作者 温婷婷 张传松 +1 位作者 王丽莎 石晓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89-798,共10页
根据春季和秋季对北黄海2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北黄海春秋两季节生源要素的平面分布特征,并简要讨论了其成因。结果表明:(1)春季北黄海DIN,PO4-P,SiO3-Si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46±2.66),(0.18±0.17)和(3.29±3.06)μmol.... 根据春季和秋季对北黄海2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北黄海春秋两季节生源要素的平面分布特征,并简要讨论了其成因。结果表明:(1)春季北黄海DIN,PO4-P,SiO3-Si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46±2.66),(0.18±0.17)和(3.29±3.06)μmol.dm-3,含量较低;到秋季则分别升高至(6.45±3.64),(0.40±0.24)和(7.64±3.84)μmol.dm-3;DO则表现出了相反的变化,秋季较低,春季为秋季的1.42倍。(2)春季DIN,PO4-P,SiO3-Si在各个层次的分布趋势较为类似,表层和10 m层表现为北黄海中部低,近岸较高,30 m层以下则在冷水团盘踞区及海域东部有高值。DO表层和10 m层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在30 m以下表现出与营养盐相反的分布规律。秋季,DIN,PO4-P,SiO3-Si在各个层次分别具有相同的分布趋势,表层和10 m层表现为北黄海中部低,近岸较高,30 m层以下则在冷水团盘踞区含量较高。而DO由表到底都表现出与营养盐相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 生源要素 溶解无机氮 磷酸盐 硅酸盐 溶解氧
下载PDF
短命植物叶片生源要素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异速关系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建国 林喆 +1 位作者 刘卫国 霍举颂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291-2299,共9页
短命植物经长期进化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该研究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主要短命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区的66个样方、109个植物样品、42个物种的叶片生源要素的化学计量特征进行分析,以明确研究区的主要短命植物在个体尺... 短命植物经长期进化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该研究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主要短命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区的66个样方、109个植物样品、42个物种的叶片生源要素的化学计量特征进行分析,以明确研究区的主要短命植物在个体尺度、种群尺度、群落尺度上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异速关系,揭示制约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短命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元素。结果显示:(1)在3个尺度上,短命植物叶片K含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N、P含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N∶P均值都小于14;Ca含量在个体尺度和种群尺度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群落尺度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体尺度上,各生源要素间的相关性以Ca-Mg最高、K-Mg其次、Ca-S最低;各元素增长斜率显著偏离1,各元素间呈异速增长关系,增长速率为Mg>Ca>K>P>Fe>N>S。(3)种群尺度上,Ca-Mg的增长指数为0.82(接近1),说明两元素间大致呈等速增长,各元素间的增长速率为Ca>K>P>S>N>Fe,其中Ca的增长速率最大,它在植物生物量大量积累时期,植物会获得更多的Ca为开花繁殖做准备。(4)群落尺度上,各元素间相关性的拟合优度都高于个体尺度,各生源要素间具有显著的异速增长关系,增长速率为K>Ca>Mg>S>P>N>Fe,表明短命植物对不同元素的利用速率不同。研究发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短命植物在受N、P限制的同时更易受N限制,群落尺度上具有较高一致性生物学特征和相同生态适应性的物种具有更高的拟合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命植物 生源要素 化学计量 异速增长
下载PDF
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分布特征及其环境评价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钟文聪 王朝晖 江涛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9-45,52,共8页
于2015年5月在渤海中部海域采集3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生物硅(BSi)、有机质(OM)、含水率(MC)进行了分析测定,通过分析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的分布特征,进一步揭示有机质物源的贡献以及海... 于2015年5月在渤海中部海域采集3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生物硅(BSi)、有机质(OM)、含水率(MC)进行了分析测定,通过分析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的分布特征,进一步揭示有机质物源的贡献以及海域生物地球化学等过程。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含量分别为TOC(0.21%~1.43%)、TN(0.01%~0.12%)、TP(0.01%~0.04%)、BSi(0.08%~0.46%)、OM(1.43%~9.42%)、MC(18.24%~47.70%), TOC、TN、TP、OM和MC分布特征相近,总体呈现东低西高的分布特征,BSi则在渤海中部含量较高。TOC、TN摩尔比值显示渤海中部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来自陆源和海源混合输入,以陆源输入为主;而TOC/BSi说明硅藻对渤海中东部海域总初级生产力贡献较大。沉积物质量评价显示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部分海域沉积物中TOC和TN含量超过加拿大安大略省环境和能源部沉积物质量评价标准的Ⅱ类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中部海域 生源要素 表层沉积物 污染评价
原文传递
同位素技术示踪水环境生源要素氮的来源及循环过程研究进展
20
作者 任朝斌 王龙 张千千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氮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生源要素,对于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平衡至关重要。文章综述了同位素技术示踪水环境生源要素氮的来源及循环过程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水环境中氮的主要来源(自然和人为)及时空变化特点,强调自然因素(如降雨)和人为... 氮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生源要素,对于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平衡至关重要。文章综述了同位素技术示踪水环境生源要素氮的来源及循环过程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水环境中氮的主要来源(自然和人为)及时空变化特点,强调自然因素(如降雨)和人为活动(如污水和农业施肥)对水环境中氮分布的影响;详细阐述了同位素技术识别水环境中氮来源的发展历程(单同位素、双同位素和多同位素联合溯源阶段);讨论了同位素技术在辨别水环境中氮循环过程(硝化、反硝化、矿化和同化作用)中的应用;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同位素分馏效应、测试成本高、未实测污染源端元值、多种同位素耦合溯源机制不清晰,未来研究需提高同位素溯源技术并整合多类技术与数据,尤其与机器学习结合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源物质 溯源技术 迁移转化 同位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