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诊室生物气溶胶传播风险与防护 被引量:8
1
作者 杨亦婕 赵隽隽 朱亚琴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7-132,共6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自发现以来,已成为国际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目前认为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较为封闭的口腔诊室内的生物气溶胶传播问题,引起了口腔医学界的广泛重视。本文从生物气溶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自发现以来,已成为国际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目前认为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较为封闭的口腔诊室内的生物气溶胶传播问题,引起了口腔医学界的广泛重视。本文从生物气溶胶所含微生物及其与疾病传播的关系,口腔诊室生物气溶胶的来源、检测方法、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减少口腔诊室生物气溶胶暴露的措施等方面,对生物气溶胶和口腔诊疗的关系做一综述,期望为口腔医务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诊室 生物气溶胶 气溶胶传播 感染 防护
下载PDF
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关于口腔生物气溶胶感控的思考 被引量:8
2
作者 刘丹 杨紧紧 +1 位作者 李雅彬 刘洪臣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2期108-112,共5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传染性极强,具有人群易感性、初期症状不明显、潜伏期长等特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明确指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传染性极强,具有人群易感性、初期症状不明显、潜伏期长等特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明确指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口腔诊疗过程中产生的携带大量病原微生物的气溶胶迅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口腔生物气溶胶的来源、危害及感控等方面进行文献回顾,为口腔日常诊疗期间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口腔诊疗区动态环境中感染控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口腔诊疗区 生物气溶胶 感染控制
下载PDF
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微生物气溶胶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于淼 孙群 +1 位作者 宋志文 吴蕾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12,共5页
微生物气溶胶的种类、浓度和粒径分布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采用MD8空气浮游菌采样仪和FA-1型6级筛孔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对人工湿地细菌和真菌气溶胶的数量和粒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湿地进水前,细菌和真菌气溶胶平均值较低... 微生物气溶胶的种类、浓度和粒径分布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采用MD8空气浮游菌采样仪和FA-1型6级筛孔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对人工湿地细菌和真菌气溶胶的数量和粒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湿地进水前,细菌和真菌气溶胶平均值较低,分别为64.0、126.0CFU/m3;进水后,细菌气溶胶平均值在6月26日达到最高,为2292.5CFU/m3,真菌气溶胶平均值在8月27日达到最高,为6200.0CFU/m3;易进入肺部的细菌和真菌(粒径为0.65~4.70μm)粒子数分别占粒子总数的22.2%~62.3%、54.2%~87.6%;空气细菌中值直径为1.88~4.13μm,空气真菌中值直径在3.00μm左右波动。空气细菌中革兰氏阳性菌明显多于革兰氏阴性菌,空气真菌主要为酵母菌、镰刀菌属、枝孢属、毛霉属、交链孢属、肉座菌属、枝霉属、青霉属和曲霉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微生物气溶胶 空气细菌 空气真菌 粒径分布
下载PDF
医用外科口罩生物防护效果测试平台的建立和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赵建军 王洁 +4 位作者 李娜 温占波 孙振海 鹿建春 李劲松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60-462,469,共4页
目的:为评价医用外科口罩性能的优劣而建立医用外科口罩的生物气溶胶防护效果的测试方法。方法:选择适当微生物作为指示生物,进行气溶胶的发生、采样、培养,根据医用外科口罩细菌的过滤效率而检测其防护性能和安全性。结果与结论:建立... 目的:为评价医用外科口罩性能的优劣而建立医用外科口罩的生物气溶胶防护效果的测试方法。方法:选择适当微生物作为指示生物,进行气溶胶的发生、采样、培养,根据医用外科口罩细菌的过滤效率而检测其防护性能和安全性。结果与结论:建立了针对医用外科口罩防护性能的生物学测试平台,在此基础上,依据YY0469-2004《医用外科口罩技术要求》,对多家的送检产品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产品的合格率并不高。这种测试平台针对医用外科口罩防护性能的优劣,统一了评价标准,筛选了合格产品,满足了对医用外科口罩防护性能和安全性的检测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外科口罩 呼吸防护装置 生物气溶胶 细菌过滤效率
原文传递
基于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原理的微生物实时监测技术在USP<1223>标准下的替代验证及其在PIVAS洁净室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耿洲 魏淑波 +1 位作者 汪林 潘杰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2992-3001,共10页
目的为实现给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PIVAS)对浮游菌及尘埃粒子的实时监测及预警提供技术支持,依据美国药典(USP)微生物替代方法验证的要求,对微生物实时监测技术进行微生物替代方法可行性验证... 目的为实现给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PIVAS)对浮游菌及尘埃粒子的实时监测及预警提供技术支持,依据美国药典(USP)微生物替代方法验证的要求,对微生物实时监测技术进行微生物替代方法可行性验证,并研究该技术与传统浮游菌及尘埃粒子测试方法的效果差异。方法通过对激光诱导荧光技术的生物气溶胶实时监测系统(biological aerosol real-time monitoring system,BAMS)与浮游菌采样器在线性相关性、准确度、精密度、专属性、定量限、重现性和耐用性等关键参数的数据比对,验证替代方案的可行性。在PIVAS洁净室分别对BAMS、浮游菌采样器及尘埃粒子检测仪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比较评估。结果BAMS相较于传统的浮游菌采样器具有显著的灵敏度优势,回收率、精密度、专属性、线性、重现性及耐用性等验证指标均符合USP<1223>项下的相关要求,BAMS在PIVAS洁净区的尘埃粒子检测效率与传统方法无明显差异。结论BAMS与传统洁净区环境监测方法无差异,且比传统的浮游菌采样器具备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及时效性,可应用于医院PIVAS洁净室环境微生物污染状况的实时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 生物气溶胶 激光诱导荧光 浮游菌 悬浮粒子 实时监测系统
原文传递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及其在生物气溶胶过滤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润泽 王政 +1 位作者 吴金辉 王涛 《合成纤维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55,共4页
简要介绍了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的原理以及纤维形态的主要影响因素;从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过滤效果、抗菌性能和力学性能等方面综述了其应用于生物气溶胀过滤材料的研究进展;指出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大规模生产已取得突破,且抗菌改性效果持... 简要介绍了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的原理以及纤维形态的主要影响因素;从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过滤效果、抗菌性能和力学性能等方面综述了其应用于生物气溶胀过滤材料的研究进展;指出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大规模生产已取得突破,且抗菌改性效果持久,适合应用于生物气溶胀过滤领域,今后应进一步提高纳米纤维的力学性能及质量稳定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纳米纤维 生物气溶胶 过滤 抗菌
下载PDF
激光诱导生物气溶胶荧光雷达的设计与数值仿真 被引量:2
7
作者 饶志敏 华灯鑫 +1 位作者 何廷尧 乐静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72-279,共8页
为了评估激光诱导荧光雷达对生物气溶胶粒子的有效探测距离及随生物气溶胶浓度变化的敏感性,在阐述生物气溶胶探测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台激光诱导荧光雷达。该雷达选用波长为355 nm的二极管抽运的Nd:YAG固体激光器作为激励光源,基于... 为了评估激光诱导荧光雷达对生物气溶胶粒子的有效探测距离及随生物气溶胶浓度变化的敏感性,在阐述生物气溶胶探测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台激光诱导荧光雷达。该雷达选用波长为355 nm的二极管抽运的Nd:YAG固体激光器作为激励光源,基于脉冲能量、脉冲数量、滤光片带宽、望远镜口径、接收视场角以及生物气溶胶粒子荧光非弹性散射截面积等主要参数,对生物气溶胶荧光回波信号的信噪比进行数值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生物气溶胶粒子的质量分数为10-12时,在探测误差小于10%的情况下,系统在白天和夜晚的有效探测距离分别可达1.0 km和7.8 km;而在探测距离定义为0.5 km时,系统对生物气溶胶质量分数的最小分辨能力,白天和夜间分别为1.8×10-13和1.0×10-14。仿真结果有利于了解激光诱导荧光雷达系统的最优参数设定和最佳的实验环境,进而实现对生物气溶胶的有效探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量 激光诱导荧光 生物气溶胶 系统仿真 信噪比
原文传递
Size and dispersion of urticating setae in three species of processionary moths
8
作者 Edoardo PETRUCCO TOFFOLO Daniel ZOVI +4 位作者 Chiara PERIN Paolo PAOLUCCI Alain ROQUES Andrea BATTISTI Helmuth HORVATH 《Integrative Zoology》 SCIE CSCD 2014年第3期320-327,共8页
Larvae of the processionary moths of the Palaearctic region bear urticating setae that are released against ver­tebrate predators,especially insectivorous birds.A few species are pests of forest and urban trees a... Larvae of the processionary moths of the Palaearctic region bear urticating setae that are released against ver­tebrate predators,especially insectivorous birds.A few species are pests of forest and urban trees and,conse­quently,may threaten human and animal health during outbreaks,causing dermatitis,conjunctivitis and respira­tory distress.Although some studies provide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setae,particularly those of the pine processionary moth Thaumetopoea pityocampa,there is little knowledge on the morphological traits of the setae and their release by the larvae.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dentify major traits of the setae of 3 species of proces­sionary moth,T.pityocampa,T.pinivora and T.processionea,which are potentially helpful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setae dynamics in the environment:(i)diameter and length of setae and(ii)analysis of dynamical properties of the setae in the airborne state.Setae are highly variable in size,with bimodal distribution in T.pityocampa and T.pinivora;in these 2 species,short and long setae are interspersed within the integument fields where they occur.The difference in the seta size has important consequences in dispersion,as smaller setae can spread 5 times further than their bigger counterparts.This information is relevant for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defen­sive importance of larval setae against natural enemies of the processionary moths,as well for elucidat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ocessionary setae as air pollutants,both close to the infested trees and at longer dista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aerosol LEPIDOPTERA pollution seta dispersion seta size Thaumetopoea
原文传递
基于室内空气污染的环境暴露舱研究进展
9
作者 李艳菊 金明 +1 位作者 王宇 管德星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43-846,共4页
近年来室外大气污染及室内装修装饰材料的大量应用均导致室内空气污染日益加重,进一步影响人体健康。环境暴露舱是开展室内空气污染物治理等相关研究的设备,该文从环境暴露舱的概念、标准研制、测试原理、性能参数及其在挥发性有机物(VO... 近年来室外大气污染及室内装修装饰材料的大量应用均导致室内空气污染日益加重,进一步影响人体健康。环境暴露舱是开展室内空气污染物治理等相关研究的设备,该文从环境暴露舱的概念、标准研制、测试原理、性能参数及其在挥发性有机物(VOCs)、生物气溶胶和空气净化产品卫生学评价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指出未来我国需要在标准制修订、运行管理、性能测试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环境暴露舱 挥发性有机物 生物气溶胶
原文传递
基于本征荧光测量的双通道生物气溶胶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徐傲 熊超 +4 位作者 张佩 廖小情 杨巍 赵永凯 黄惠杰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0-135,共6页
近年来,大气生物气溶胶的实时监测技术已经成为研究领域的热点。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出了含有280nm和365nm两种激发光波长的双通道生物气溶胶检测系统。利用该检测系统,分别测量了色氨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的荧光光谱和强... 近年来,大气生物气溶胶的实时监测技术已经成为研究领域的热点。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出了含有280nm和365nm两种激发光波长的双通道生物气溶胶检测系统。利用该检测系统,分别测量了色氨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的荧光光谱和强度,确定了对该系统两个通道进行标定的方法,并结合对牛血清蛋白(BSA)以及易引起误判的香烟烟雾等物质的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实验结果证明了通过多通道紫外光诱导生物气溶胶粒子产生本征荧光,并对荧光光谱与强度等信息进行分析可以较为准确地实现对粒子种类的预判别。这种技术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与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量 光学测量 生物气溶胶检测 本征荧光 双通道
原文传递
基于色氨酸本征荧光测量的生物气溶胶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蔡舒窈 张佩 +5 位作者 朱玲琳 谢承科 孙征宇 程伟林 赵永凯 黄惠杰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9-124,共6页
生物气溶胶与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基于光学测量的气溶胶检测技术具有快速、无损和灵敏的优点,是目前的研究主流。而对检测系统的标定技术及其评价方法尚无国家标准可依。基于本征荧光测量技术,研制完成了一套针对包括病毒气溶... 生物气溶胶与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基于光学测量的气溶胶检测技术具有快速、无损和灵敏的优点,是目前的研究主流。而对检测系统的标定技术及其评价方法尚无国家标准可依。基于本征荧光测量技术,研制完成了一套针对包括病毒气溶胶在内的生物气溶胶检测装置。并在此基础上,以色氨酸气溶胶作为被检物,提出了一种生物气溶胶检测与标定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研制的检测装置对色氨酸气溶胶具良好的线性响应特性,线性相关系数R2≥0.99,灵敏度达到4000L-1。证明了通过测量气溶胶中色氨酸含量检测生物气溶胶技术的可行性与可靠性。还探讨了利用多通道本征荧光检测技术实现对生物粒子种类进行预判别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量 生物气溶胶检测 本征荧光 标定 色氨酸
原文传递
亚微米粒子虚拟冲击器的研制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佩 赵永凯 +1 位作者 杨巍 黄惠杰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38-243,共6页
亚微米虚拟冲击器是实现高灵敏度生物气溶胶光学在线监测的前提,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基于空气动力学理论与相关研究基础,设计了一种切割粒径为0.4μm的亚微米级粒子虚拟冲击器,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分析软件Fluent以及离散相模型... 亚微米虚拟冲击器是实现高灵敏度生物气溶胶光学在线监测的前提,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基于空气动力学理论与相关研究基础,设计了一种切割粒径为0.4μm的亚微米级粒子虚拟冲击器,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分析软件Fluent以及离散相模型对虚拟冲击器结构的入口喷嘴与收集孔间距、收集孔径和流量比等各种设计参数进行模拟与分析,得到了一组优化设计参数并制作了虚拟冲击器实物。测试结果表明,该虚拟冲击器具有良好的浓缩效果,对0.37、0.5、0.7μm聚苯乙烯乳胶球(PSL)粒子的收集效率等参数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流体动力学分析方法的可行性。该虚拟冲击器切割粒径的实验测试结果达到0.4μm,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光学 虚拟冲击器 流体动力学 亚微米粒子 生物气溶胶监测
原文传递
气溶胶在全混通风小室中浓度衰减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贺启滨 朱彤 +2 位作者 董昆 高乃平 吴家正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9-111,共3页
研究了通风小室内不同粒径气溶胶颗粒(0.3~0.5μm、0.5~1 μm、1~2μm以及2~5 μm)的沉积率在6种典型室内换气次数(6.51h^(-1)、7.81 h^(-1)、9.11 h^(-1)、10.42 h^(-1)、11.72 h^(-1)以及13.02 h^(-1))下的变化情况。采用安装Las... 研究了通风小室内不同粒径气溶胶颗粒(0.3~0.5μm、0.5~1 μm、1~2μm以及2~5 μm)的沉积率在6种典型室内换气次数(6.51h^(-1)、7.81 h^(-1)、9.11 h^(-1)、10.42 h^(-1)、11.72 h^(-1)以及13.02 h^(-1))下的变化情况。采用安装Laskin喷嘴的QRJ-1型气溶胶发生器产生气溶胶颗粒,使用BCJ-1D型激光尘埃粒子计数器测量室内一点的气溶胶颗粒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在上述6种换气次数下,气溶胶浓度的衰减均与时间近似呈对数关系。相同换气次数下,气溶胶颗粒的沉积率随着粒径的增加而增加;对于同一粒径颗粒,气溶胶的沉积率随着换气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换气次数在9.11 h^(-1)以下时,增加换气次数对颗粒沉积率的影响显著;换气次数在9.11 h^(-1)以上时,增加换气次数对颗粒沉积率的影响较小。在较小的换气次数下,颗粒沉积率的增加快于换气次数的增加;而在较大的换气次数下,增加换气次数时,颗粒沉积率的增加速度与换气次数基本一致,而颗粒被排风带走的比例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工程 气溶胶颗粒 衰减率 沉积率
下载PDF
人体呼出气溶胶在通风房间中运动的受力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贺启滨 高乃平 +1 位作者 朱彤 吴家正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42-245,共4页
分析了通风房间中人体呼出气溶胶颗粒运动的计算参数,得出了气溶胶颗粒所受的曳力、布朗力、Saffman升力以及热泳力随颗粒粒径变化的近似函数关系。结果表明,气溶胶粒径是颗粒受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粒径不同对力的影响不同。除重力外,... 分析了通风房间中人体呼出气溶胶颗粒运动的计算参数,得出了气溶胶颗粒所受的曳力、布朗力、Saffman升力以及热泳力随颗粒粒径变化的近似函数关系。结果表明,气溶胶粒径是颗粒受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粒径不同对力的影响不同。除重力外,气溶胶粒径对其他4种力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布朗力、曳力、热泳力和Saffman升力。通过计算得到了人体呼出的不同粒径气溶胶颗粒受到的上述4种主要作用力相对于重力的大小。计算人体呼出的μm级以下气溶胶在通风房间内的分布时,需要考虑曳力、布朗力以及Saffman升力,其量级均大于小颗粒所受的重力。气溶胶受到的热泳力小于重力,但室内局部的高温热源或者低温冷源附近的温度梯度远高于室内平均温度梯度,因此忽略热泳力会对计算结果造成较大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工程 气溶胶颗粒 颗粒分布与沉积 受力分析
下载PDF
气溶胶态生物粒子检测下限和响应时间的实验测定
15
作者 闫学昆 韩军 +3 位作者 刘明健 李洋 张燕 罗明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1-164,共4页
气溶胶态生物粒子的检测下限和响应时间是生物气溶胶荧光检测设备的2项重要指标。介绍一种空气中生物气溶胶浓度的检测方法,利用纯净空气在缓冲瓶中稀释发生的模拟生物气溶胶粒子浓度,稀释后的气溶胶一路进入光学颗粒物粒径谱仪,测量结... 气溶胶态生物粒子的检测下限和响应时间是生物气溶胶荧光检测设备的2项重要指标。介绍一种空气中生物气溶胶浓度的检测方法,利用纯净空气在缓冲瓶中稀释发生的模拟生物气溶胶粒子浓度,稀释后的气溶胶一路进入光学颗粒物粒径谱仪,测量结果作为标准计数,另一路进入气溶胶检测设备完成测定。结果表明,所设计生物气溶胶荧光检测设备对纯净空气和真实空气中浓度<1 000/L的生物气溶胶粒子均具有较高检测灵敏度,响应时间<1 min。这对于空气中生物气溶胶粒子或其他粒子的计数测量及仪器标定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气溶胶检测 本征荧光 浓度测量 检测下限 响应时间 动态阈值
下载PDF
生活垃圾压缩车生物气溶胶的控制
16
作者 郜青华 王敏 +1 位作者 田晋跃 殷金鉴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9年第1期38-41,共4页
对装有空气污染控制系统的垃圾压缩车同普通垃圾压缩车进行了实验比较,结果表明,前者收集垃圾时生物气溶胶的暴露减少:总尘量减少了约2/3(α=3%);内毒素减少了约2/3(α=10%);总微生物减少了约6/7(α=9%);活菌减少了约3/4(α=15%);活真... 对装有空气污染控制系统的垃圾压缩车同普通垃圾压缩车进行了实验比较,结果表明,前者收集垃圾时生物气溶胶的暴露减少:总尘量减少了约2/3(α=3%);内毒素减少了约2/3(α=10%);总微生物减少了约6/7(α=9%);活菌减少了约3/4(α=15%);活真菌减少了约4/5(α=1%)。垃圾压缩车收集垃圾时生物气溶胶暴露可通过在覆盖于压缩车垃圾斗处塑料薄板帘后安装的排风设备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压缩车 生活垃圾 生物气溶胶暴露 污染控制
下载PDF
新风辐射空调用于医院感染控制的设计新思路 被引量:4
17
作者 韩磊峰 陈永强 +3 位作者 周文 王宇虹 刘甜恬 朱根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20年第9期94-98,共5页
针对生物气溶胶引起的院内呼吸感染,提出一种独立新风加冷暖辐射空调系统的新思路,阐述了系统设计要点,认为可在传染病医院等医疗建筑内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生物气溶胶 医院呼吸感染 辐射空调
下载PDF
堆肥厂生物气溶胶采样方法探析
18
作者 郑苇 陈子璇 +2 位作者 高波 马换梅 李波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22年第6期75-78,共4页
通过总结堆肥厂生物气溶胶采样方法应用现状,分析了采样级数和分级粒径,对比了微生物培养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两种目的的采样体积差异,提出了堆肥厂生物气溶胶采样后用于微生物培养时,采样体积200~300 L,用于分子生物学分析时,采样体积不低... 通过总结堆肥厂生物气溶胶采样方法应用现状,分析了采样级数和分级粒径,对比了微生物培养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两种目的的采样体积差异,提出了堆肥厂生物气溶胶采样后用于微生物培养时,采样体积200~300 L,用于分子生物学分析时,采样体积不低于2000~3000 L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气溶胶 固体撞击 涡流洗涤 过滤阻留 采样介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