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曲霉毒素B_1脱毒菌株LAB-10的分离、鉴定及降解能力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吉小凤 张巧艳 +2 位作者 李文均 程晔 周育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094-1101,共8页
【目的】从乳酸菌群含量丰富的动物肠道中筛选具有黄曲霉毒素B1(AFB1)脱毒应用前景的乳酸菌种。【方法】通过设计脱毒乳酸菌种特异性富集分离培养基,从肉鸡肠道粪便中筛选具有AFB1脱毒能力的微生物菌种,对脱毒菌种进行脱毒机理初步分析... 【目的】从乳酸菌群含量丰富的动物肠道中筛选具有黄曲霉毒素B1(AFB1)脱毒应用前景的乳酸菌种。【方法】通过设计脱毒乳酸菌种特异性富集分离培养基,从肉鸡肠道粪便中筛选具有AFB1脱毒能力的微生物菌种,对脱毒菌种进行脱毒机理初步分析,并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系统发育学方法,鉴定脱毒菌种的系统分类学地位。【结果】脱毒菌株LAB-10经脱毒机理及降解能力测试分析,初步确定其AFB1的脱毒机理为生物降解作用,菌株LAB-10对14μg/L浓度AFB1在48 h的降解率为63.4%。形态学、生理生化及系统发育学研究结果表明,菌株LAB-10系统分类学地位为乳酸杆菌属的发酵乳杆菌。【结论】发酵乳杆菌LAB-10属于益生菌群,生物安全性高,该菌株在黄曲霉毒素降解测试培养基中显示出显著的AFB1降解能力,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B1 生物脱毒 乳酸菌 鉴定
原文传递
花生油生物精炼法去除黄曲霉毒素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曾凡正 高阳 +2 位作者 李进伟 金青哲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10,共5页
目前已经筛选出能够固态发酵花生粕降解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微生物菌株,因此可以利用发酵液提取粗酶来降解花生油中的AFB1,并将这种酶反应引入到花生油的精炼工艺中。通过对比精炼工艺,将酶法脱胶(采用磷脂酶A1)与去毒反应相结合... 目前已经筛选出能够固态发酵花生粕降解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微生物菌株,因此可以利用发酵液提取粗酶来降解花生油中的AFB1,并将这种酶反应引入到花生油的精炼工艺中。通过对比精炼工艺,将酶法脱胶(采用磷脂酶A1)与去毒反应相结合。对脱胶去毒过程中反应温度、NaOH添加量、去毒粗酶添加量、磷脂酶A1添加量、反应时间等进行单因素实验,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脱胶去毒实验优化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4 h,NaOH添加量0.025%,磷脂酶A1添加量600 mg/kg。以添加AFB1为100μg/kg的花生毛油为实验对象,取样10 g,在去毒粗酶添加量100μL及优化条件下,AFB1去除率高达81%,去毒反应后花生油的脱胶效果也达到精炼要求(磷含量降至13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B1 生物去毒 磷脂酶A1 花生油 脱胶
下载PDF
大米中的真菌毒素及其生物脱毒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娟 李宗军 王远亮 《农产品加工(下)》 2009年第11期4-7,共4页
大米在储存、运输、加工等一系列过程中,极易受到各种真菌毒素的污染,真菌产生的毒素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对人或动物的健康带来了急性或慢性危害。对大米中真菌毒素的种类、产毒菌株及其对人或动物的危害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并阐述目前已报... 大米在储存、运输、加工等一系列过程中,极易受到各种真菌毒素的污染,真菌产生的毒素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对人或动物的健康带来了急性或慢性危害。对大米中真菌毒素的种类、产毒菌株及其对人或动物的危害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并阐述目前已报道的生物去除真菌毒素的方法,利用生物方法来去除大米中的真菌毒素,既有效,又安全,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米 真菌毒素 生物脱毒
下载PDF
玉米赤霉烯酮脱毒菌株的筛选及脱毒机理初探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倩 熊犍 +2 位作者 赵晨 汪洋 张晓琳 《粮油食品科技》 2016年第6期76-81,共6页
为筛选高效脱除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的脱毒菌株,利用96孔板高通量筛选法,从135份赤霉病高发区域土壤样品中成功筛选出具有较强ZEN清除作用的两株芽孢杆菌Fu2-3和Fu41-3。经16S rRNA序列分析,菌株Fu2-3和Fu41-3分别为解淀粉芽... 为筛选高效脱除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的脱毒菌株,利用96孔板高通量筛选法,从135份赤霉病高发区域土壤样品中成功筛选出具有较强ZEN清除作用的两株芽孢杆菌Fu2-3和Fu41-3。经16S rRNA序列分析,菌株Fu2-3和Fu41-3分别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对其降解机理的初步研究表明,两株菌对ZEN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吸附作用,但主要脱毒作用仍为生物的降解作用。BLYES法研究结果表明,菌株Fu41-3的脱毒体系中仍具有较大雌激素毒性,菌株Fu2-3脱毒体系无雌激素响应,该菌可将ZEN转化为雌激素含量极低的代谢产物,脱毒效果更佳。筛选获得了两株ZEN降解芽孢杆菌,为ZEN的生物脱毒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芽孢杆菌 生物脱毒
下载PDF
木质纤维素水解物生物脱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赵志国 陈海珊 +3 位作者 覃香香 周玉恒 蔡爱华 张厚瑞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3-449,共7页
利用木质纤维素通过稀酸处理生产乙醇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影响发酵的毒素物质,而筛选特异性微生物选择性地去除这些酵母发酵代谢抑制物,是一种经济环保的脱毒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木质纤维素水解物生物脱毒的研究进展,系统地介绍了木... 利用木质纤维素通过稀酸处理生产乙醇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影响发酵的毒素物质,而筛选特异性微生物选择性地去除这些酵母发酵代谢抑制物,是一种经济环保的脱毒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木质纤维素水解物生物脱毒的研究进展,系统地介绍了木质纤维素稀酸水解物的构成和水解物毒素的形成及毒性作用,分析了脱毒菌株的筛选途径及微生物脱毒效应,阐述了生物脱毒微生物与发酵酵母的协同效应以及耐毒或脱毒代谢工程菌的构建,提出了木质纤维素水解物微生物脱毒发酵生产乙醇的研究方向,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纤维素 水解液 抑制物 微生物降解 生物脱毒 基因工程
下载PDF
羧肽酶A的脱毒功能及其应用前景 被引量:2
6
作者 熊露 王晓云 梁志宏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0-25,共6页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由曲霉菌和青霉菌产生的一种真菌毒素,谷物、豆类、葡萄酒和咖啡等制品常常受到其污染,对食品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OTA的污染情况日益严重,为保障人类及畜禽动物的安全,不少研究...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由曲霉菌和青霉菌产生的一种真菌毒素,谷物、豆类、葡萄酒和咖啡等制品常常受到其污染,对食品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OTA的污染情况日益严重,为保障人类及畜禽动物的安全,不少研究人员正致力于脱除或降解食品及其原料中的OTA。目前很多真菌和细菌被报道能降解OTA,然而它们产生的降解酶很少被定性和纯化,降解产物也不明确,无法应用于工业中。羧肽酶A(Carboxypeptidase A,CPA)对OTA的脱毒能力已被广泛证明,同时它的性质、结构及作用机理都极为清晰,降解产物也对人体无害,是脱除OTA的理想产品。因此通过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大量表达获得稳定并效率高的羧肽酶A是降解OTA的新途径。将从OTA的污染状况及其生物脱毒机制、CPA的脱毒能力、CPA作为脱毒剂的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真菌毒素降解酶制剂的开发和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赭曲霉毒素A 生物脱毒 羧肽酶A
下载PDF
铬渣柱浸生物解毒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柴立元 王云燕 朱文杰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CAS 2008年第5期320-324,共5页
针对长沙铬盐厂铬渣污染的现状及铬渣的性质,进行了细菌柱浸解毒铬渣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前需将铬渣制成颗粒,解毒工艺的最佳粒径为4~8mm;最佳pH为10.0;最佳温度为3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铬渣浸出液中Cr(Ⅵ)的浓度由250.6mg/L... 针对长沙铬盐厂铬渣污染的现状及铬渣的性质,进行了细菌柱浸解毒铬渣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前需将铬渣制成颗粒,解毒工艺的最佳粒径为4~8mm;最佳pH为10.0;最佳温度为3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铬渣浸出液中Cr(Ⅵ)的浓度由250.6mg/L降为0mg/L,达到国家规定的废水排放标准;解毒后渣的浸出毒性为0.4mg/L,低于国家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标准所规定的1.5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生物解毒 柱浸 铬渣
下载PDF
生物脱毒改善蔗渣水解物木糖醇发酵性能的研究
8
作者 覃香香 周玉恒 +3 位作者 陈海珊 蔡爱华 王磊 张厚瑞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344-351,共8页
为提高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licalis 1-18代谢产物木糖醇的产量,本研究以蔗渣半纤维素稀酸水解物作为研究材料,以生物脱毒菌株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orientalis S-7细胞干重、水解物在280 nm处紫外吸收物含量、木糖醇产量作为... 为提高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licalis 1-18代谢产物木糖醇的产量,本研究以蔗渣半纤维素稀酸水解物作为研究材料,以生物脱毒菌株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orientalis S-7细胞干重、水解物在280 nm处紫外吸收物含量、木糖醇产量作为评价指标,考察尿素、pH值、脱毒时间、预浓缩比例和细胞循环利用等5个因素对蔗渣半纤维素稀酸水解物木糖醇发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蔗渣半纤维素稀酸水解物采用Ca(OH)2调节pH值为5,预浓缩至1/2体积,添加2 g·L^-1尿素,东方伊萨酵母S-7生物脱毒40 h,脱毒后水解物预浓缩至木糖浓度为150 g·L^-1时,热带假丝酵母1-18发酵的木糖醇产量最高,达134.5 g·L^-1,比对照组高出70 g·L^-1;循环利用细胞进行生物脱毒,脱毒时间缩短13 h;循环利用热带假丝酵母1-18对生物脱毒水解物进行产醇发酵,木糖醇产量达163.8 g·L^-1,生成速率为5.85 g·L^-1·h^-1,比第一代发酵(1.95 g·L^-1·h^-1)提高2倍。生物脱毒是改善木质纤维稀酸水解物木糖醇发酵性能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伊萨酵母 蔗渣 半纤维素水解物 生物脱毒 木糖醇发酵
下载PDF
发酵法与化学法改良油茶籽粕品质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21
9
作者 周浩宇 黄凤洪 +2 位作者 钮琰星 黄茜 何江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0-43,共4页
以油茶籽粕为主要原料,采用化学法和微生物发酵法对其进行脱毒。微生物发酵法以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产朊假丝酵母为发酵菌种,研究单菌、混合菌固态发酵后油茶籽粕中各抗营养因子的降解率。结果表明,混合菌发酵效果优于单菌发酵,茶皂... 以油茶籽粕为主要原料,采用化学法和微生物发酵法对其进行脱毒。微生物发酵法以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产朊假丝酵母为发酵菌种,研究单菌、混合菌固态发酵后油茶籽粕中各抗营养因子的降解率。结果表明,混合菌发酵效果优于单菌发酵,茶皂素、总酚、粗纤维的降解率分别达到87.63%、87.87%和37.29%,粗蛋白含量提高率达66.98%。化学法脱毒后油茶籽粕中的茶皂素、总酚含量分别降至0.93%和0.74%,粗纤维含量则大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粕 抗营养因子 微生物发酵法脱毒 化学法脱毒
下载PDF
赭曲霉毒素A的微生物脱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贾欣 徐诗涵 +1 位作者 梁志宏 黄昆仑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23,共6页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一类聚酮化合物,是由曲霉属(Aspergillus spp.)和青霉属(Penicilliumspp.)等霉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强烈毒性。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OTA生物脱毒的研究,主要是OTA脱毒功能菌株的筛选,包括细...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一类聚酮化合物,是由曲霉属(Aspergillus spp.)和青霉属(Penicilliumspp.)等霉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强烈毒性。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OTA生物脱毒的研究,主要是OTA脱毒功能菌株的筛选,包括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等。此外,对不同微生物脱毒机理的探索也是研究热点。对上述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脱毒 赭曲霉毒素A 细菌 真菌 肠道微生物
下载PDF
Experimental bio-artificial liver:Importance of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n ammonia detoxification performance
11
作者 María Dolores Pizarro María Eugenia Mamprin +2 位作者 Lucas Damián Daurelio Joaquín Valentín Rodriguez María Gabriela Mediavilla 《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 CAS 2018年第10期719-730,共12页
AIM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design over the biological component's performance in an experimental bio-artificial liver(BAL) device.METHODS Two BAL models for liver microorgans(LMOs) were con... AIM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design over the biological component's performance in an experimental bio-artificial liver(BAL) device.METHODS Two BAL models for liver microorgans(LMOs) were constructed. First, we constructed a cylindrical BAL and tested it without the biological component to establish its correct functioning. Samples of blood and biological compartment(BC) fluid were taken after 0, 60, and 120 min of perfusion. Osmolality, hematocrit, ammonia and glucose concentrations, lactate dehydrogenase(LDH) release(as a LMO viability parameter), and oxygen consumption and ammonia metabolizing capacity(as LMO functionality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CPSI and OTC gene expression and function were measured. The second BAL, a "flat bottom" model, was constructed using a 25 cm2 culture flask while maintaining all other components between the models. The BC of both BALs had the same capacity(approximately 50 cm3) and both were manipulated with the same perfusion system.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two BALs were compared to show the influence of architecture.RESULTS The cylindrical BAL showed a good exchange of fluids and metabolites between blood and the BC, reflected by the matching of osmolalities, and glucose and ammonia concentration ratios after 120 min of perfusion. No hemoconcentration was detected, the hematocrit levels remained stable during the whole study, and the minimal percentage of hemolysis(0.65% ± 0.10%) observed was due to the action of the peristaltic pump. When LMOs were used as biological component of this BAL they showed similar values to the ones obtained in a Normothermic Reoxygenation System(NRS) for almost all the parameters assayed. After 120 min, the results obtained were: LDH release(%): 14.7 ± 3.1 in the BAL and 15.5 ± 3.2 in the NRS(n = 6); oxygen consumption(μmol/min?g wet tissue): 1.16 ± 0.21 in the BAL and 0.84 ± 0.15 in the NRS(n = 6); relative expression of Cps1 and Otc: 0.63 ± 0.12 and 0.67 ± 0.20, respectively, in the BAL, and 0.86 ± 0.10 and 0.8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artificial LIVER AMMONIA detoxification Device design ORNITHINE Transcarbamylase Rat LIVER microorgans Carbamyl Phosphate SynthetaseⅠ
下载PDF
稀硫酸-亚硫酸盐法预处理枯死松木的原位纤维素乙醇生产
12
作者 门珣 王震 +3 位作者 张宜 曹萌 田沈 杨秀山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9-354,共6页
报道了稀硫酸-亚硫酸盐法预处理软木的纤维素乙醇生产效率。通过采用一株耐受代谢抑制剂的酿酒酵母菌株Y5,对预处理后的固体酶解物及水解液的混合物进行批式及补料批式同步糖化发酵的研究。结果表明:预处理软木混合物中的所有可发酵糖... 报道了稀硫酸-亚硫酸盐法预处理软木的纤维素乙醇生产效率。通过采用一株耐受代谢抑制剂的酿酒酵母菌株Y5,对预处理后的固体酶解物及水解液的混合物进行批式及补料批式同步糖化发酵的研究。结果表明:预处理软木混合物中的所有可发酵糖能够在72h内被Y5全部利用,最后的乙醇浓度达到22.2g/L,相应的乙醇发酵产率为0.44g/g。批式与补料批式SSF,除了补料批式发酵24h内的乙醇生产速率高于批式发酵外,并没有其他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纤维素 乙醇生产 酿酒酵母 脱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