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生α相含量对近α钛合金TG6拉伸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1
作者 段锐 蔡建明 李臻熙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7-22,共6页
采用力学性能测试和断口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初生α含量对TG6高温钛合金双态组织拉伸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当双态组织中的初生α含量大约在20%-50%的范围内时,TG6钛合金的拉伸强度和塑性没有特别大的差别。但当经过600℃/100h的试样热暴... 采用力学性能测试和断口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初生α含量对TG6高温钛合金双态组织拉伸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当双态组织中的初生α含量大约在20%-50%的范围内时,TG6钛合金的拉伸强度和塑性没有特别大的差别。但当经过600℃/100h的试样热暴露后,TG6钛合金的拉伸强度略有增加,而塑性则明显降低。塑性下降的程度与合金的初生α相含量密切相关,初生α含量越少,则热暴露后塑性下降幅度越大。导致TG6钛合金热暴露后塑性损失的主要因素有共格α2相的析出、硅化物的析出以及表面氧化。相对而言,其中共格α2相的析出是合金热暴露后塑性损失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生Α相 高温钛合金 双态组织 热稳定性
下载PDF
含板状晶WC双模组织结构硬质合金的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立 陈述 +1 位作者 张传福 黄伯云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79-982,共4页
采用超细WC原料 ,在WC 2 0Co合金中加入纳米Y2 O3,在 1 4 4 0℃的液相烧结温度下获得了含板状晶WC双模组织结构的合金。通过对比低于共晶温度下热压固结工艺与传统液相烧结工艺制备的WC 2 0Co 1Y2 O3硬质合金的组织结构发现 ,液相烧结... 采用超细WC原料 ,在WC 2 0Co合金中加入纳米Y2 O3,在 1 4 4 0℃的液相烧结温度下获得了含板状晶WC双模组织结构的合金。通过对比低于共晶温度下热压固结工艺与传统液相烧结工艺制备的WC 2 0Co 1Y2 O3硬质合金的组织结构发现 ,液相烧结合金中WC板状晶是在液相烧结阶段通过液相重结晶形成的 ,均匀分散在合金中的Y2 O3具有促进WC从粘结相中均匀析出长大、抑制WC沿c轴方向生长的作用 ,因而使合金中粗大的WC呈现板状晶的形貌。研究结果表明 ,板状晶强化的双模结构WC 2 0Co 1Y2 O3合金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质合金 板状晶WC 双模结构 稀土 热压 液相烧结
下载PDF
Micro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WC-20Co-1Y_2O_3 cemented carbide by hot-press and liquid phase sintering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立 陈述 +1 位作者 W.D.Schubert 黄伯云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4年第2期119-123,共5页
Ultrafine tungsten carbide and fine cobalt as well as nano yttrium oxide powders were used as the raw materials. The effects of hot-press below the eutectic temperature and conventional liquid phase sintering on the s... Ultrafine tungsten carbide and fine cobalt as well as nano yttrium oxide powders were used as the raw materials. The effects of hot-press below the eutectic temperature and conventional liquid phase sintering on the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WC-20Co-1Y2O3 cemented carbide were studied. It is shown that hot-pressed alloy has the character of isotropic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with homogeneous and ultrafine WC grains. However, the ultrafine and fully-densified structure is developed at the cost of the presence of large amount of cobalt-lake (unevenly distributed binder phase), and thus lower strength. Yttrium oxide in the alloy cannot play the role of grain growth inhibitor fully when cemented carbide with high content of cobalt and ultrafine raw materials is sintered at high liquid phase sintering temperature. Peculiar platelet-enhanced bi-model structure is formed in WC-20Co-1Y2O3 cemented carbide by conventional liquid phase sintering, which points out that yttrium oxide in the alloy facilitates the formation of plate-like WC gr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mented carbide rare earth plate-like WC grain bi-model structure
下载PDF
基于Bi-PTI模型的CT数字煤岩孔裂隙精准识别及阈值反演 被引量:6
4
作者 郝晨光 郭晓阳 +3 位作者 邓存宝 张兴华 赵博 王荀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16-1526,共11页
在CT数字煤岩研究领域,灰度阈值选取直接影响空间结构重建的准确性。为使孔裂隙空间重构数据能更精准地表征真实结构,提升煤岩微细观渗流研究的可靠性,建立了CT数字煤岩孔隙率与灰度阈值的映射关系,采用灰度阈值分布规律定量分析了孔裂... 在CT数字煤岩研究领域,灰度阈值选取直接影响空间结构重建的准确性。为使孔裂隙空间重构数据能更精准地表征真实结构,提升煤岩微细观渗流研究的可靠性,建立了CT数字煤岩孔隙率与灰度阈值的映射关系,采用灰度阈值分布规律定量分析了孔裂隙和基质骨架的发育特征;构建了识别孔裂隙结构的Biphasic Pore Threshold Inversion灰度阈值模型(Bi-PTI模型),对不同变质煤CT扫描数据的孔裂隙最佳灰度阈值进行了数值反演,将模型计算获得的孔隙率与压汞测试值进行对比;基于最佳灰度阈值反演结果重建了孔裂隙空间结构,通过空间结构参数和拓扑结构参数与Otsu模型、MP-Otsu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T数字煤岩孔隙率随灰度阈值的增加呈非对称S型分布,且具有指数增加-对数上升的分段特征;Bi-PTI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孔隙率与灰度阈值的映射关系,表征孔裂隙和基质骨架的发育特征;通过Otsu模型计算的孔隙率高达70%以上,MP-Otsu模型计算的孔隙率受矿物含量影响较大,而Bi-PTI模型在0.40%~16.22%,更接近压汞实测数据;Bi-PTI模型可以弥补因孔裂隙过度识别导致的空间重构缺陷,实现小尺度孔裂隙空间结构的精准识别;Otsu模型极易忽略部分孔隙拓扑结构,MP-Otsu模型对低矿物含量煤体的拓扑结构重建效果不佳,而Bi-PTI模型对缺陷位置拓扑特征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能够真实还原孔裂隙拓扑体系的孔喉丰度和连通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煤岩 煤孔裂隙 bi-PTI模型 空间结构 拓扑特征
下载PDF
基于双向插值模式的空间扩张拓扑优化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家春 邹中妃 +2 位作者 陈跃威 吴景来 元伟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94-1401,共8页
针对传统拓扑优化中对中间密度单元处理的单向性及初始设计域选择过裕而使求解规模增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向插值模式的空间扩张拓扑优化。建立了双向插值模式拓扑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构建了基于边界单元敏度信息的空间扩张策略,并... 针对传统拓扑优化中对中间密度单元处理的单向性及初始设计域选择过裕而使求解规模增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向插值模式的空间扩张拓扑优化。建立了双向插值模式拓扑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构建了基于边界单元敏度信息的空间扩张策略,并提出降低空间扩张拓扑优化问题求解规模的技术,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其可行性。算例表明,利用空间扩张策略仅对敏度进行插值的模式相对于基于刚度和敏度进行双向插值的模式和传统带惩罚指数的固体各向同性微结构模式,在优化设计中更具有全局性,不用过滤便可以高效地得到边界清晰的拓扑优化结果,且具有较小的目标设计值和较少的迭代步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插值模式 拓扑优化 空间扩张 变密度法 工程结构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