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诗意地游弋于学理的天地——论鲁枢元的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
1
作者
阚小琴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113-117,共5页
鲁枢元先生长期从事文学批评及文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在创作心理学、文学言语学、精神生态学诸领域均有开拓性研究。贯穿其文论研究的主线是对人与自然始终如一的热切关注。其治学特点表现为:面对时代提出的现实问题,及时发现学术新的...
鲁枢元先生长期从事文学批评及文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在创作心理学、文学言语学、精神生态学诸领域均有开拓性研究。贯穿其文论研究的主线是对人与自然始终如一的热切关注。其治学特点表现为:面对时代提出的现实问题,及时发现学术新的生长点,从学科的特点出发,致力于文艺跨学科研究的实验。他论及的学术话题常常引发热烈的反响,这源于其常常是具有边缘性与前瞻性的文艺观念。同时,鲁枢元先生还以他曲折的学术生涯,展现出其诚实、敏锐的治学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枢元
文艺跨学科
创作心理
超越语言
生态文艺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翻译中的超语言知识
被引量:
1
2
作者
余高锋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38-42,共5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和表达的重要手段。在翻译实践中,除要考虑语法、词汇、结构诸因素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考虑语言之外的超语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将原文的含意表达出来。译者承载着传播异国文化的使命,对原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和表达的重要手段。在翻译实践中,除要考虑语法、词汇、结构诸因素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考虑语言之外的超语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将原文的含意表达出来。译者承载着传播异国文化的使命,对原语言国家和原文知识领域的了解是译出上佳作品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文化
语言
超语言知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跨文化语际中的广告翻译审美解构
3
作者
王爱玲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134-137,共4页
广告文本是审美功利性和传播功能性的结合体,其对审美的要求比其他的文体直接、功利和苛刻。广告翻译审美不但是广告文本中原语语言审美的继续,而且也是跨文化语际审美的再创造。从语言维度、超语言维度和语际维度对广告翻译审美进行解...
广告文本是审美功利性和传播功能性的结合体,其对审美的要求比其他的文体直接、功利和苛刻。广告翻译审美不但是广告文本中原语语言审美的继续,而且也是跨文化语际审美的再创造。从语言维度、超语言维度和语际维度对广告翻译审美进行解构,阐述广告翻译在每个维度上的审美表现手法,目的是为广告翻译者搭建一个审美框架,提高其广告翻译审美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告翻译审美
语言维度
超语言维度
语际维度
表现形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松源崇岳禅师的“无为宗旨”
4
作者
丁建华
《宜春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51-55,共5页
关于禅宗的"无为宗旨",松源崇岳禅师从三方面具体展开。三解脱门虽然是佛法,但不离世法,虽然是解脱,却不离生死,虽然是三门,却一时证入;语言虽然是世法,并不离佛法,虽然开口不在舌头上,却又在舌头上;包括三门和语言在内的诸法...
关于禅宗的"无为宗旨",松源崇岳禅师从三方面具体展开。三解脱门虽然是佛法,但不离世法,虽然是解脱,却不离生死,虽然是三门,却一时证入;语言虽然是世法,并不离佛法,虽然开口不在舌头上,却又在舌头上;包括三门和语言在内的诸法,本来就是佛法与世法不二,诸法历然更非他物。无为宗旨正是在佛法世法都成一片上的"一切即寻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为宗旨
三门
开口不在舌头上
更非他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唐君毅哲学观探究
5
作者
张海龙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1-37,共7页
唐君毅哲学观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在前一时期,唐君毅虽然没有对哲学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其贯通中西古今、不拘于一经一典、一家一派的开放的哲学心灵和哲学态度已经形成,而且直接影响了其以后的哲学研究与其哲学创造的整...
唐君毅哲学观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在前一时期,唐君毅虽然没有对哲学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其贯通中西古今、不拘于一经一典、一家一派的开放的哲学心灵和哲学态度已经形成,而且直接影响了其以后的哲学研究与其哲学创造的整体规模、走向;在后一时期,唐君毅对哲学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他视反思性和贯通性为哲学的本性,尤重贯通性。在此基础上他用中国哲学固有的名辞把哲学的内容划分为名理论、天道论、人道论、人文论四大部,并把哲学的最终目标确定在了离言成教上,从而形成了具有"开放性和综摄性"、"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儒家的价值归宗"等特点的哲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哲学观
贯通性
四大部
离言成教
原文传递
题名
诗意地游弋于学理的天地——论鲁枢元的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
1
作者
阚小琴
机构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113-117,共5页
文摘
鲁枢元先生长期从事文学批评及文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在创作心理学、文学言语学、精神生态学诸领域均有开拓性研究。贯穿其文论研究的主线是对人与自然始终如一的热切关注。其治学特点表现为:面对时代提出的现实问题,及时发现学术新的生长点,从学科的特点出发,致力于文艺跨学科研究的实验。他论及的学术话题常常引发热烈的反响,这源于其常常是具有边缘性与前瞻性的文艺观念。同时,鲁枢元先生还以他曲折的学术生涯,展现出其诚实、敏锐的治学风格。
关键词
鲁枢元
文艺跨学科
创作心理
超越语言
生态文艺学
Keywords
Lu
Shuyuan
multidispline
in
literature
and
art
artistic
psychology
beyond
language
ecological
literature
and
art
science
分类号
I0-05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翻译中的超语言知识
被引量:
1
2
作者
余高锋
机构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出处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38-42,共5页
文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和表达的重要手段。在翻译实践中,除要考虑语法、词汇、结构诸因素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考虑语言之外的超语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将原文的含意表达出来。译者承载着传播异国文化的使命,对原语言国家和原文知识领域的了解是译出上佳作品的前提。
关键词
翻译
文化
语言
超语言知识
Keywords
translation
culture
language
super
knowledge
beyond
language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跨文化语际中的广告翻译审美解构
3
作者
王爱玲
机构
河南警察学院基础部
出处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134-137,共4页
文摘
广告文本是审美功利性和传播功能性的结合体,其对审美的要求比其他的文体直接、功利和苛刻。广告翻译审美不但是广告文本中原语语言审美的继续,而且也是跨文化语际审美的再创造。从语言维度、超语言维度和语际维度对广告翻译审美进行解构,阐述广告翻译在每个维度上的审美表现手法,目的是为广告翻译者搭建一个审美框架,提高其广告翻译审美技能。
关键词
广告翻译审美
语言维度
超语言维度
语际维度
表现形式
Keywords
sesthetie
for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language
dimension
beyond
language
dimension
interlingual
dimension
repre-sentation
分类号
H059 [语言文字—语言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松源崇岳禅师的“无为宗旨”
4
作者
丁建华
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宜春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51-55,共5页
基金
2012年度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禅宗生态哲学及现代意义>(项目编号:CXLX12_0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关于禅宗的"无为宗旨",松源崇岳禅师从三方面具体展开。三解脱门虽然是佛法,但不离世法,虽然是解脱,却不离生死,虽然是三门,却一时证入;语言虽然是世法,并不离佛法,虽然开口不在舌头上,却又在舌头上;包括三门和语言在内的诸法,本来就是佛法与世法不二,诸法历然更非他物。无为宗旨正是在佛法世法都成一片上的"一切即寻常"。
关键词
无为宗旨
三门
开口不在舌头上
更非他物
Keywords
wu
wei
principle
three
gates
of
liberation
language
beyond
language
everything
being
true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唐君毅哲学观探究
5
作者
张海龙
机构
弘法寺佛学院
出处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1-37,共7页
文摘
唐君毅哲学观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在前一时期,唐君毅虽然没有对哲学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其贯通中西古今、不拘于一经一典、一家一派的开放的哲学心灵和哲学态度已经形成,而且直接影响了其以后的哲学研究与其哲学创造的整体规模、走向;在后一时期,唐君毅对哲学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他视反思性和贯通性为哲学的本性,尤重贯通性。在此基础上他用中国哲学固有的名辞把哲学的内容划分为名理论、天道论、人道论、人文论四大部,并把哲学的最终目标确定在了离言成教上,从而形成了具有"开放性和综摄性"、"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儒家的价值归宗"等特点的哲学观。
关键词
唐君毅哲学观
贯通性
四大部
离言成教
Keywords
TANG
Jun-yi's
conception
of
philosophy
the
first
period
the
second
period
interconnectivity
four
parts
enlightenment
beyond
language
分类号
B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诗意地游弋于学理的天地——论鲁枢元的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
阚小琴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翻译中的超语言知识
余高锋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跨文化语际中的广告翻译审美解构
王爱玲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论松源崇岳禅师的“无为宗旨”
丁建华
《宜春学院学报》
201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唐君毅哲学观探究
张海龙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