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北部周缘前陆盆地早二叠世快速迁移与沉积相突变:俯冲板片拆沉的响应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传恒 杜维良 +2 位作者 刘典波 汪剑 王梦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85-791,共7页
塔里木北部周缘前陆盆地发育于泥盆纪末至早三叠世期间,完整地记录了南天山造山带的发育过程。该盆地在早二叠世由复理石盆地转化为磨拉石盆地,同时发生快速南移。同期幔源物质加入,有山根地壳熔融的岩浆活动、南天山造山带的整体隆升... 塔里木北部周缘前陆盆地发育于泥盆纪末至早三叠世期间,完整地记录了南天山造山带的发育过程。该盆地在早二叠世由复理石盆地转化为磨拉石盆地,同时发生快速南移。同期幔源物质加入,有山根地壳熔融的岩浆活动、南天山造山带的整体隆升、热液成矿作用集中发育和变形、变质作用的激化使俯冲岩片的拆沉成为盆地转化与迁移的最佳机制。相同的转化过程及深部机制在其他造山带中也明显存在,表明俯冲岩片拆沉是造山作用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早二叠世 快速迁移 盆地转化 俯冲板片拆沉 塔里木 新疆
下载PDF
滇西三江地区中生代盆—山动力学耦合初论 被引量:8
2
作者 杨鑫 刘燕红 +3 位作者 孙国强 刘兴旺 王保忠 郑建京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6-204,共9页
盆地和相邻造山带在动力学机制上的耦合关系是当前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滇西三江地区中—新生代盆山格局是开展这一研究的典型实例。晚三叠世思茅盆地从前陆盆地向裂谷盆地的转换过程,与造山带演化的主碰撞阶段和后碰撞阶段相关,是研... 盆地和相邻造山带在动力学机制上的耦合关系是当前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滇西三江地区中—新生代盆山格局是开展这一研究的典型实例。晚三叠世思茅盆地从前陆盆地向裂谷盆地的转换过程,与造山带演化的主碰撞阶段和后碰撞阶段相关,是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分析研究区中—新生代盆—山耦合过程及其沉积响应、地球物理和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来探讨其深部动力学过程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研究表明三江地区中—新生代盆山演化经历了"盆转山"(T1—T2)、"山控盆"(T3—E1)以及盆—山共变(E2—Q)三个阶段;思茅陆相断陷湖盆通过盆地内沉积相迁移、层序建造、基底变形,尤其是沉积旋回来响应深部动力学过程;岩石圈速度结构剖面揭示出思茅盆地的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P波速度增大,莫霍面加深;结合思茅盆地两侧中生代岩浆岩活动期次和地球化学特征,底侵作用、拆沉作用和俯冲板片断离作用可能是盆山动力学耦合的深部作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动力学 壳幔作用 盆山耦合 沉积响应 特提斯 盆地转换
下载PDF
The genetic environmental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coal and oil shale deposits in eastern China’s continental fault basins and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ea’s symbiotic assemblages——taking Huangxian Basin as an example 被引量:6
3
作者 Dong-Dong Wang Zeng-Xue Li +2 位作者 Hai-Yan Liu Da-Wei Lyu Guo-Qi Do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469-491,共23页
Coal and oil shale are two common sedimentary energy sources which are often symbiotically developed in M esozoic- Cenozoic continental fault basins. However, the mechanis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mbiotic develo... Coal and oil shale are two common sedimentary energy sources which are often symbiotically developed in M esozoic- Cenozoic continental fault basins. However, the mechanis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mbiotic development are not yet clearly known. In this research study, the typical continental fault basins of eastern China were chosen as examples for the purpose of conducting an examination of the coal and oil shale symbiotic assemblage types, genetic environmental differences, and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and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o f different assemblage types.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investigations, systematic experimental testing,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studi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obtained:(1) There were five types of coal and oil shale symbiotic assemblages observed in the continental fault basins,(2) The development of coal and oil shale deposits requires a warm and humid climate, stable structure, abundant organic matter supply, a certain water depth, and a lower terrestrial source debris supply. The observed differences were that the water depth conditions were diversified in the study area, as well as the sources, types, and content of the organic matter.(3) The rapid transformations of the coal and oil shale genetic environments we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tectonic settings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which were determined to control the changes in the water depths, salinity,redox conditions, and lake productivity of the genetic environments. Also, in the symbiotic assemblages, genetic environment changes had induced the development of oil shale deposits, which gradually evolved into coal genetic environments.(4) In the isochronous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coal and oil shale symbiotic assemblages, the lake expansion system tracts (EST) were determined to be the most beneficial to the growth o f all the types of assemblages and were characterized by more assemblage development phases and smaller bed thicknesses. From the early to the l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and oil shale SYMBIOTIC ASSEMBLAGES Genetic environments conversion mechanism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CONTINENTAL fault basin
下载PDF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coal and gas(oil)-bearingbasins in China 被引量:2
4
作者 WANG Tingb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4期454-466,共13页
There are various types of coal basins in China. Indosinian movement can be re- garded as their evolutionary limit, and the basin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developmental stages, three structural patterns and two sedime... There are various types of coal basins in China. Indosinian movement can be re- garded as their evolutionary limit, and the basin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developmental stages, three structural patterns and two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However, only those coal measure strata that have been deeply buried in the earth are possible to be converted into coal and gas (oil)-bearing basins. Among which, only part of the coal measures possess the essential geo- logical conditions to the formation of commercial humic oil. However, humic gas will be the major exploration target for natural gas in China. Among various coal basins, foreland basins have the best prospect for humic gas. Rift (faulted) basins accumulate the most abundance of humic gas, and are most favorable to generate humic oil. Craton basins have relatively low abundance of humic gas, but the evolution is rather great. The three kinds of coal basins mentioned above constitute China’s three primary accumulation areas of humic gas: western, central and offshore areas. The major basins for humic gas field exploration include Tarim, Ordos, Sichuan, East China Sea and Yingqiong bas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basin conversion gas(oil)-bearing basin GEOLOGICAL condition.
原文传递
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嫩江组低熟页岩原位渗透率随温度变化演化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何文渊 蒙启安 +6 位作者 林铁锋 王瑞 刘鑫 马生明 李昕 杨帆 孙国昕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53-464,共12页
通过加温-三轴压力联合的(轴压8 MPa、围压10 MPa)渗透测试、封闭体系页岩电加热热解测试和扫描电镜分析,研究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嫩江组二段富有机质低熟页岩平行层理方向原位渗透率的演变规律及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样品原... 通过加温-三轴压力联合的(轴压8 MPa、围压10 MPa)渗透测试、封闭体系页岩电加热热解测试和扫描电镜分析,研究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嫩江组二段富有机质低熟页岩平行层理方向原位渗透率的演变规律及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样品原位渗透率呈现先升后降又升的变化规律,375℃时渗透率最低。同一温度下,样品原位渗透率随孔隙压力的增大而减小。低熟页岩原位渗透率演变可划分为5个阶段:①25~300℃,热破裂和黏土矿物的脱水作用改善了渗透性,但渗透率小于0.01×10^(-3)μm^(2)。②300~350℃,有机质热解排烃形成有机成因的矿物粒间孔和微米级孔缝,在有限范围内形成连通的孔隙网络,提高了渗透率。但液态烃内黏稠的沥青质含量高,应力约束下不易流动而滞留于孔隙内,导致渗透率增长缓慢。③350~375℃,有机质大量热解生烃形成孔隙,但液态烃吸附溶胀和应力约束下的附加膨胀热应力,压缩了孔裂隙空间,液态烃难以排出,造成渗透率急剧下降。④375~450℃,有机质生烃后不同矿物之间相互连通的孔隙-微裂隙网络系统、增加的孔隙尺寸和黏土矿物的转化作用,促使应力约束下渗透率的持续升高。⑤450~500℃,稳定的孔隙系统和不同层理方向交错的裂隙系统,造成渗透性显著上升。不同阶段内有机质的热解作用、孔裂隙结构和周围应力的耦合作用是原位渗透率演化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白垩系嫩江组 低熟页岩 原位转化 孔裂隙结构 原位渗透率 页岩油
下载PDF
流域汇流单位线时段转换应用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伟 刘洋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2年第1期66-68,共3页
当流域汛期雨情报讯时段在特殊情况下出现变化时,流域汇流单位线必须事先进行时段转换后才能用于实际洪水预报。以实测水文原始数据为依据,根据示例流域在水文预报工作中的特殊需要,采用s曲线法对流域汇流单位线进行了实例转换和应用分... 当流域汛期雨情报讯时段在特殊情况下出现变化时,流域汇流单位线必须事先进行时段转换后才能用于实际洪水预报。以实测水文原始数据为依据,根据示例流域在水文预报工作中的特殊需要,采用s曲线法对流域汇流单位线进行了实例转换和应用分析。分析成果符合相关行业规范精度标准,提出了分析成果的具体使用条件和应用范围,成果能够作为备选方法用于实际工作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 汇流单位线 时段转换 对比分析 降雨时段 永翠河带岭站
下载PDF
Evolution features of in-situ permeability of low-maturity shale with the increasing temperature,Cretaceous Nenjiang Formation,northern Songliao Basin,NE China 被引量:2
7
作者 HE Wenyuan MENG Qi'an +6 位作者 LIN Tiefeng WANG Rui LIU Xin MA Shengming LI Xin YANG Fan SUN Guox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3期516-529,共14页
Temperature-triaxial pressure permeability testing at the axial pressure of 8 MPa and confining pressure of 10 MPa,closed shale system pyrolysis experiment by electrical heating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alys... Temperature-triaxial pressure permeability testing at the axial pressure of 8 MPa and confining pressure of 10 MPa,closed shale system pyrolysis experiment by electrical heating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alysis are used to study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in-situ permeability in the direction parallel to bedding of low-maturity shale from Member 2(K_(2)n_(2))of Cretaceous Nenjiang Formation in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with mainly Type I kerogen under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With the increasing temperature,the in-situ permeability presents a peak-valley-peak tendency.The lowest value of in-situ permeability occurs at 375℃.Under the same temperature,the in-situ permeability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pore pressure.The in-situ permeability evolution of low-maturity shale can be divided into 5 stages:(1)From 25℃to 300℃,thermal cracking and dehydration of clay minerals improve the permeability.However,the value of permeability is less than 0.01×10^(-3)μm^(2).(2)From 300℃to 350℃,organic matter pyrolysis and hydrocarbon expulsion result in mineral intergranular pores and micron pore-fractures,these pores and fractures form an interconnected pore network at limited scale,improving the permeability.But the liquid hydrocarbon,with high content of viscous asphaltene,is more difficult to move under stress and more likely to retain in pores,causing slow rise of the permeability.(3)From 350℃to 375℃,pores are formed by organic matter pyrolysis,but the adsorption swelling of liquid hydrocarbon and additional expansion thermal stress constrained by surrounding stress compress the pore-fracture space,making liquid hydrocarbon difficult to expel and permeability reduce rapidly.(4)From 375℃to 450℃,the interconnected pore network between different mineral particles after organic matter conversion,enlarged pores and transformation of clay minerals promote the permeability to increase constantly even under stress constraints.(5)From 450℃to 500℃,the stable pore system and crossed fracture system 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gliao basin Cretaceous Nenjiang Formation low-maturity shale in-situ conversion pore-fracture structure in-situ permeability shale oil
下载PDF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资源量储量转换规律 被引量:1
8
作者 战薇芸 刘辉 +3 位作者 陈尘 李海涛 吴雪峰 未勇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年第4期48-53,共6页
分析油气资源潜力、预测新增探明储量规模是合理编制储量、产量规划方案、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础。根据资源量、储量转换规律可以进一步评价、落实资源升级潜力。通过研究已升级气藏储量转换规律,分析各项储量计算参数与储量在升级... 分析油气资源潜力、预测新增探明储量规模是合理编制储量、产量规划方案、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础。根据资源量、储量转换规律可以进一步评价、落实资源升级潜力。通过研究已升级气藏储量转换规律,分析各项储量计算参数与储量在升级转换中的相关性,明确影响储量升级转换的关键因素并计算转换率。根据已发现圈闭,利用圈闭钻探成功率、储量计算参数升级转换率测算资源量、储量升级转换率,最终预测新增探明储量规模。该方法以资源量、储量升级规律为依据,以目前勘探发现为基础,可以较为精确地预测新增储量规模。研究结果表明:①含气面积是引起储量升级变化的最关键因素,其次是有效储层厚度、有效孔隙度、含气饱和度等参数;②储量升级中,构造气藏含气面积变化最小,岩性气藏含气面积变化最大,储量丰度变化相对较小;③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从资源量到预测储量转换率43%左右,三级储量转换率介于60%~75%;④根据资源量、储量升级转换率,以可升级圈闭为基础,预测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可新增探明储量约1.8×1012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海相碳酸盐岩 资源潜力 转换规律 储量参数 储量升级转换率 新增储量预测
下载PDF
盆地演化过程中泥质岩及砂岩地层压力转换 被引量:1
9
作者 罗腾跃 张金功 +2 位作者 吴汉宁 王永诗 郝雪峰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42-45,共4页
泥质岩和砂岩地层压力转换与油气藏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前人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对泥质岩静水压力带地层压力转换、异常超压带地层压力转换以及砂岩中的地层压力的转换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建议加强两方面的研究:砂、泥... 泥质岩和砂岩地层压力转换与油气藏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前人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对泥质岩静水压力带地层压力转换、异常超压带地层压力转换以及砂岩中的地层压力的转换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建议加强两方面的研究:砂、泥岩输导性能对其地层压力转换影响的研究;断裂对砂、泥岩地层压力的转换影响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泥质岩 砂岩 地层压力转换
下载PDF
基于柴达木地区农业的能值分析
10
作者 徐哲 王小梅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1期52-57,共6页
本文用能值分析方法,以柴达木地区五年来的农业经济系统投入和产出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柴达木地区农业各种要素的投入比例、农牧渔之间产出的结构,找出本地区在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太阳能 比例值转换率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下载PDF
昆仑造山带二叠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盆山转换探讨 被引量:34
11
作者 陈守建 李荣社 +5 位作者 计文化 赵振明 刘荣丽 贾宝华 张振福 王国灿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74-393,共20页
昆仑造山带基本构造-地层格架主要奠基于古生代,是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多次洋陆转换、碰撞造山的结果。早中二叠世是晚古生代昆仑多岛洋盆(昆南洋)伸展裂陷最为强烈期,海相沉积广布,昆北为活动边缘裂谷,大部分区域为滨浅海相沉积,局部为... 昆仑造山带基本构造-地层格架主要奠基于古生代,是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多次洋陆转换、碰撞造山的结果。早中二叠世是晚古生代昆仑多岛洋盆(昆南洋)伸展裂陷最为强烈期,海相沉积广布,昆北为活动边缘裂谷,大部分区域为滨浅海相沉积,局部为火山盆地相沉积;昆中洋岛大部分为海水淹没,发育滨浅海相沉积;康西瓦—木孜塔格—阿尼玛卿一线及其以北昆南区为深海-半深海相沉积。早中二叠世总体表现为南深北浅的多岛小洋盆构造-古地理格局。中二叠世晚期昆仑地区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汇聚作用(华力西运动),洋盆和活动大陆边缘裂谷闭合,隆升遭受剥蚀,完成了一次盆山转换。晚二叠世早期,大部分地区仍为剥蚀区,局部地区形成陆相红色碎屑岩建造,其后东昆仑东部海水从东南进入,西昆仑东部海水从西北进入,在较局限的区域内沉积了滨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进入了另一个盆山发展时期。笔者通过多年的野外观察、分析测试和综合研究,结合覆盖全区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及其他前人研究成果,选择昆仑造山带晚古生代盆山转换关键时期——二叠纪,对其地层、岩相特征及构造古地理环境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其构造演化,以期对提高昆仑造山带的研究水平和指导找矿工作有所禆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造山带 二叠纪 岩相特征 构造古地理 多岛洋盆 盆山转换 构造演化
下载PDF
1971-2010年柴达木盆地可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21
12
作者 张娟 肖宏斌 +2 位作者 徐维新 祁栋林 李晓东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289-2297,共9页
利用1971-2010年40a柴达木盆地8个气象站及盆地外缘托勒气象站的水汽压、月降水量资料,运用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经验公式,计算了柴达木盆地大气可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结果表明,近40a柴达木盆地可降水量、降水量、降水转化率均呈波动增加... 利用1971-2010年40a柴达木盆地8个气象站及盆地外缘托勒气象站的水汽压、月降水量资料,运用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经验公式,计算了柴达木盆地大气可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结果表明,近40a柴达木盆地可降水量、降水量、降水转化率均呈波动增加趋势。可降水量在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相对较低,90年代后逐渐增多,总体呈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近40a春、夏季呈持续增长趋势,而秋、冬季20世纪80年代呈弱的减少趋势,90年代后呈持续增长趋势;可降水量变化趋势在空间上表现为自东南向西北增加的分布特征,这与可降水量多少的空间分布特征相反。气温是影响柴达木盆地可降水量变化的最主要气候因子,其次为日照,而相对湿度对柴达木盆地可降水量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本文的分析表明,多雨年与少雨年可降水量保持相对稳定,可降水量与多雨、少雨年并无直接关系。降水量的多少是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的水汽输送、交换及降水转化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可降水量 降水量 降水转化率
原文传递
地震沉积学在陆相盆地中的应用---东营三角洲勘探实例 被引量:21
13
作者 刘书会 宋国奇 杨培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0-368,222-223,共9页
地震沉积学在地震地质综合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它主要涉及三项关键技术:①利用90°相位转换技术估计地层岩性;②通过地层切片技术解决同相轴等时分析问题;③采用分频解释技术使地震解释结果的地质意义更加明确。这些技术在处理海... 地震沉积学在地震地质综合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它主要涉及三项关键技术:①利用90°相位转换技术估计地层岩性;②通过地层切片技术解决同相轴等时分析问题;③采用分频解释技术使地震解释结果的地质意义更加明确。这些技术在处理海相大套沉积以及垂向上变化平稳的河流相沉积问题时效果明显;但对于横向上相变快、纵向上相带窄的陆相沉积地层,应用效果却欠佳。本文在对地震沉积学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阐述了地震沉积学在解决陆相盆地沉积问题时所存在的不足及其解决方案,并自主研发了多项有针对性的解释技术,将这些技术应用于东营三角洲地震沉积学解释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地层切片 同相轴等时与穿时 陆相盆地 分频技术 90°相位转换 岩性估计 时频分析 地震Wheeler转换
下载PDF
裂变径迹、同位素年龄研究苏皖周边隆起构造抬升 被引量:18
14
作者 陈安定 郭彤楼 万景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9-387,共9页
利用裂变径迹测年、同位素测年等研究了苏皖周边的江南隆起、张八岭隆起、苏鲁隆起在不同地质年代发生的不同级别构造抬升。研究表明,这些隆起虽然出露元古代地层,然而并非持久存在的"古隆起",而是有过"隆升-夷平-沉积-... 利用裂变径迹测年、同位素测年等研究了苏皖周边的江南隆起、张八岭隆起、苏鲁隆起在不同地质年代发生的不同级别构造抬升。研究表明,这些隆起虽然出露元古代地层,然而并非持久存在的"古隆起",而是有过"隆升-夷平-沉积-再隆升"经历的古、今隆起。包括三大隆起在内的苏皖下扬子区曾大面积覆盖古生界、上白垩统、下第三系等沉积物,由于印支—早燕山运动,始新世中期的真武事件(51Ma)和渐新世(38~24Ma)沉积间断等导致了目前海相、陆相盆地的分割和残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同位素定年 苏鲁隆起 江南古陆 造山带 构造抬升 原型盆地 盆山转换
下载PDF
1980-2018年扎龙湿地及乌裕尔河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及其响应 被引量:18
15
作者 杨钦 胡鹏 +3 位作者 王建华 杨泽凡 刘欢 王伟泽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7-88,共12页
研究扎龙湿地及其上游乌裕尔河流域的景观格局演变,为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与保护提供参考。利用研究区内1980-2018年5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区域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耕地面积从1... 研究扎龙湿地及其上游乌裕尔河流域的景观格局演变,为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与保护提供参考。利用研究区内1980-2018年5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区域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耕地面积从1980年的8 629.64 km^2增加至2018年的9 527.90 km^2;水域面积、居工地面积和盐碱地面积分别增加45.74、57.93和18.46 km^2;林地面积、草地面积和沼泽地面积分别减少231.90、742.33和46.16 km^2。1980-2000年研究区域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为耕地的面积1 035.86 km^2,草地转移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845.85 km^2,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总体变化不大。(2)景观格局指数不稳定,沼泽湿地是扎龙湿地的优势景观类型,耕地是乌裕尔河流域的优势景观类型,除优势景观类型外各种景观类型破碎化严重,景观丰富度越来越低。(3)景观格局的变化是自然气候和社会经济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经济变化中的人均GDP、第一产业值以及城镇人口数量是导致整个研究区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年均径流量与扎龙湿地内部草地的变化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龙湿地 乌裕尔河流域 景观格局 转移矩阵 驱动力 径流变化
下载PDF
新疆昭苏—特克斯盆地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姜海宁 谷洪彪 +4 位作者 迟宝明 姜纪沂 李瑛 李海君 王贺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78-1088,共11页
将溶解性总固体(TDS)和氧同位素(18O)作为示踪剂,基于对新疆昭苏—特克斯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的分析,旨在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结果表明: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别以HCO3·SO4-Ca·(Mg)、HCO3-Ca&... 将溶解性总固体(TDS)和氧同位素(18O)作为示踪剂,基于对新疆昭苏—特克斯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的分析,旨在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结果表明: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别以HCO3·SO4-Ca·(Mg)、HCO3-Ca·(Mg)型为主,地下水中TDS大于地表水,两者在形成演化过程中经过了溶滤和阳离子交换作用;氢氧稳定同位素均位于全国降水线附近,地表水同位素组成较地下水富集。沿特克斯河流向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为:上游地段以地下水和右岸支流补给特克斯河干流、支流补给沿岸地下水为主;中游地段以地下水补给特克斯河为主;下游地段特克斯河接受阔克苏支流和沿岸地下水补给。研究成果可深化对昭苏—特克斯盆地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对其他"叶脉状"地表水系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为盆地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苏—特克斯盆地 地表水与地下水 转化关系 水化学 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盆山构造关系与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桂宏 马达德 +1 位作者 张启全 李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68-673,共6页
穿过赛什腾山南侧构造边界的地震剖面显示,赛什腾山南缘断裂带总体表现为扭动特征。该断裂带在西端主要表现为向北、向上冲断;中部以高角度为特征;东缘(1001测线剖面)则表现为低角度、向盆地方向的逆冲断层,可能是走滑断裂构造端部的构... 穿过赛什腾山南侧构造边界的地震剖面显示,赛什腾山南缘断裂带总体表现为扭动特征。该断裂带在西端主要表现为向北、向上冲断;中部以高角度为特征;东缘(1001测线剖面)则表现为低角度、向盆地方向的逆冲断层,可能是走滑断裂构造端部的构造转换,为伴生构造样式。柴达木盆地北缘(柴北缘)的边界造山带并没有向盆地方向大规模逆冲,赛什腾山山前的东台1井及绿梁山山前的尕丘1井均未钻遇被山体掩覆的新地层,而是钻遇了高角度断裂带,也说明山体向南侧的逆冲规模较小。因此,新生代以来柴北缘地区的构造变形以走滑变形为主,逆冲推覆是走滑构造的伴生产物。柴北缘走滑断裂带构造变形具有反转特征,并不是原生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地带,走滑带之间的块体可能是相对稳定的块体,具有较有利的成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走滑断裂 逆冲推覆 构造转换 油气勘探
下载PDF
黑河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8
作者 赵建忠 魏莉莉 +1 位作者 赵玉苹 丁宏伟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3期120-126,共7页
地处我国干旱内陆区的黑河流域,其地表水与地下水在不同的地貌单元发生着大数量的、有规律的、重复的转化过程,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早在20世纪80年代,甘肃省地矿局等单位率先开展了有关黑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过程研究的国... 地处我国干旱内陆区的黑河流域,其地表水与地下水在不同的地貌单元发生着大数量的、有规律的、重复的转化过程,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早在20世纪80年代,甘肃省地矿局等单位率先开展了有关黑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过程研究的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丰富的勘查研究成果,促进了这一地区有限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勘查研究理论的丰富和环境同位素技术的广泛应用,黑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及其循环转化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相继完成并发表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和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提高了干旱区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但仍存在着水资源转化关系和转化规律还缺乏流域系统研究、中下游盆地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尚不能确定等方面的不足,不利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用水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 研究进展 水文地质
下载PDF
淮河流域粮食生产潜力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情 刘雪华 岳天祥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4-27,共4页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同时经济发展任务重,生态压力持续增大,为确保流域可持续的粮食增产,亟须根据流域内粮食生产潜力和现状生产等,进行流域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的科学规划研究。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通过作物产量限制因子...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同时经济发展任务重,生态压力持续增大,为确保流域可持续的粮食增产,亟须根据流域内粮食生产潜力和现状生产等,进行流域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的科学规划研究。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通过作物产量限制因子逐级修正模型计算淮河流域粮食生产潜力,并将潜力与现状产量进行对比计算,得出粮食生产潜力转化率,结合流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淮河流域未来粮食生产的优化空间布局。结果表明:淮河流域粮食生产总潜力为1.95×108 t,约占全国粮食生产总潜力的16.5%,在保障未来在全国粮食安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2005年为例,淮河流域粮食实际产量为8195.54×104 t,总体潜力转化率为42%。折算成食物营养总量为:热量3.02×1014 kcal,蛋白质985.78×104 t,脂肪361.04×104 t,分别可以满足3.60亿、3.33亿、1.47亿人小康生活的营养标准需求。从空间格局来看,粮食生产高潜力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和中南部地区。未来粮食生产潜力开发适宜性最高的地区为淮北平原地区、江淮丘陵的部分地区及苏北平原的部分地区。该研究可作为淮河流域粮食主体功能区划进一步细化的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粮食生产潜力 潜力转化率 空间格局
下载PDF
南海中建南盆地速度资料分析与应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衍棠 陈玲 吴大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9-55,共7页
在大量速度谱解释的基础上,分别计算了南海中建南盆地的层速度、时深转换和砂岩百分含量,并对盆地5套地层的层速度平面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坳陷的层速度最大,北部坳陷和南部坳陷次之,北部隆起的层速度最小,反映了地层的构造走势... 在大量速度谱解释的基础上,分别计算了南海中建南盆地的层速度、时深转换和砂岩百分含量,并对盆地5套地层的层速度平面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坳陷的层速度最大,北部坳陷和南部坳陷次之,北部隆起的层速度最小,反映了地层的构造走势;利用砂岩百分含量资料进行岩性分析,发现西北部和西南部的砂岩百分含量大于75%,属于砂岩相沉积,推测盆地的物源主要来自西北和西南方向,为沉积相解释和油气资源评价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建南盆地 层速度 砂岩百分含量 时深转换 岩性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