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sturodynamic 6 Test: A New Scoring Method for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of Results
1
作者 Alice Janin José Angelo Barela +2 位作者 Philippe Dupui Michael T. Gross Marc Jan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6年第1期77-83,共7页
Background: Posturodynamic 6 (PDN-6) is a clinical assessment of posture that merges the Clinical Posturodynamic Test and the Pelvic Maintain Test. Current scoring system does not fulfill all our needs and requirement... Background: Posturodynamic 6 (PDN-6) is a clinical assessment of posture that merges the Clinical Posturodynamic Test and the Pelvic Maintain Test. Current scoring system does not fulfill all our needs and requirements mostly because the same numeric score might reflect 28 different possible combinations of postural dysfunction in terms of anatomic region and laterality. Objective: We propose a new scoring method for the PDN-6 that would not change the clinical methods for the PDN-6 assessment. Specifically, new scoring method would clearly indicate specific patterns of postural dysfunction while still enabling statistical analyses. Methods: We developed a new scoring method for the PDN-6 without changing the instrument’s clinical procedures. We qualitatively assessed the validity of the new scoring system to detail specific patterns of postural dysfunction in terms of anatomic region and laterality. Results: New scoring method successfully deals with limitations of the previous scoring method. The new method enables clinicians to differentiate among 2 or more patients who might have very different patterns of postural dysfunction while still having the same numeric score using the previous scoring. The new scoring method provides quantitative data that are easily translated in terms of anatomic region and laterality for the postural dysfunctions that are present. Patient behavioral improvements are quantified, documented and interpreted with a change in score, and the exact nature of the improvements can be determined in terms of anatomic location and laterality. Rash analyses can also be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es. Conclusion: PDN-6 new scoring method provides quantitative data that provide more specific information about a patient’s postural deficits and any changes in their postural dysfunction over time without changing the clinical assessment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URE Clinical evaluation SPINE balance balance function PDN
下载PDF
MANET能量与其他网络性能平衡路由协议 被引量:2
2
作者 谭长庚 张芝华 +1 位作者 王建新 陈松乔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73-1076,共4页
提出了一种网络性能平衡估价函数,该函数考虑了节点通信过程中的通信信息,包括节点已成功传送的数据包数、掉包数、已发送的控制包数、路由发起次数、路由总跳数以及节点的剩余能量。基于该函数,设计了一种基于能量和其他网络性能参数... 提出了一种网络性能平衡估价函数,该函数考虑了节点通信过程中的通信信息,包括节点已成功传送的数据包数、掉包数、已发送的控制包数、路由发起次数、路由总跳数以及节点的剩余能量。基于该函数,设计了一种基于能量和其他网络性能参数平衡的路由协议——BEOP,该协议通过在网络中选择平衡估价函数值小于给定阈值的节点作为路由节点,从而得到一条网络性能较优的传输路径。仿真结果表明,该协议能够很好地平衡网络性能,与DSR、MBCR协议相比,BEOP协议在网络平均时延、平均吞吐量、控制开销、丢包率、包成功发送率及网络生存时间等性能上都有较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自组网 路由协议 网络性能平衡 平衡估价函数
下载PDF
能耗均衡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
3
作者 李雪 贺昱曜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6-110,共5页
针对现有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没有考虑数据接收能耗的问题,建立了一种考虑接收能耗的网络模型,在该网络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能耗均衡的无线传感器路由算法。该算法针对路径传输能力进行计算,通过设置能量阈值两次简化网络,设计了... 针对现有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没有考虑数据接收能耗的问题,建立了一种考虑接收能耗的网络模型,在该网络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能耗均衡的无线传感器路由算法。该算法针对路径传输能力进行计算,通过设置能量阈值两次简化网络,设计了一个代价评估函数来重置能耗权值,以达到网络能量均衡消耗,并将该算法与CMAX算法应用于传感器网络数据采集和传输仿真。结果表明:网络在第一个节点失效时,该算法节点数据采集和传输次数比CMAX算法延长约4 000次以上,剩余能量减小20%左右;该算法更能保证网络有较长的生存期,并且可以保证能量均匀消耗和数据可靠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工程 无线传感器网络 能耗均衡 路由协议 代价评估函数
下载PDF
台州市域铁路盾构机掘进性能的参数化评价方法修改
4
作者 唐天东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2年第14期153-155,共3页
结合台州市域铁路建设项目(城西站—万昌路站)工程,基于盾构机掘进技术参数,确定盾构机工作过程中对土压力的稳定性造成影响的各种性能考核指标,构建刀盘扭矩、盾体推力的几何表达式,并结合施工过程中所获得的实际数据对盾构机的掘进性... 结合台州市域铁路建设项目(城西站—万昌路站)工程,基于盾构机掘进技术参数,确定盾构机工作过程中对土压力的稳定性造成影响的各种性能考核指标,构建刀盘扭矩、盾体推力的几何表达式,并结合施工过程中所获得的实际数据对盾构机的掘进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机 土压平衡 性能评价函数 刀盘扭矩
下载PDF
特定模型与GIS结合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及分区研究——以黔北芙蓉江流域绥正道地区为例
5
作者 龚芯磊 陈鸿申 +3 位作者 胡世敏 李正荣 聂坤 梁龙 《贵州地质》 2024年第3期328-338,共11页
黔北芙蓉江流域绥(阳)正(安)道(真)地区是以“三区四带”为核心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中长江重点生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对其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及生态功能区划是区域生态系... 黔北芙蓉江流域绥(阳)正(安)道(真)地区是以“三区四带”为核心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中长江重点生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对其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及生态功能区划是区域生态系统全要素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水量平衡方程模型、RUSLE模型及NPP模型并与GIS结合,建立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与分区体系,在识别现有状态的基础上规划未来,使其各区域能更好的承担相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中等以上的面积为5166.11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70.85%。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整体较高,主要分布在道真县西部、北部和中部,正安县中部及绥阳县北部等区域。在指标提取与遥感解译的基础上依据生态调节功能、产品提供功能及人居保障功能对区域生态功能进行分区。针对各类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了生态保护方向与限制、禁止措施,并划分出6个重要生态功能区作为区域保护修复的重点区,为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提供重点靶区与实施路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量平衡方程 RUSLE模型 NPP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生态功能分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