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烘青绿茶苦涩味及其滋味贡献物质分析 被引量:46
1
作者 张英娜 陈根生 +4 位作者 刘阳 许勇泉 汪芳 陈建新 尹军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7-383,共7页
对烘青绿茶苦涩味量化分析及其主要滋味贡献物质进行探讨。以不同嫩度烘青绿茶为原料,采用量化感官分析方法及化学分析手段分析了茶汤滋味分属性(包括苦味、涩味、鲜味和醇味等)和滋味化学成分含量,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 对烘青绿茶苦涩味量化分析及其主要滋味贡献物质进行探讨。以不同嫩度烘青绿茶为原料,采用量化感官分析方法及化学分析手段分析了茶汤滋味分属性(包括苦味、涩味、鲜味和醇味等)和滋味化学成分含量,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烘青绿茶嫩度的下降,其茶汤苦味、涩味和鲜爽味强度呈下降趋势,整体滋味品质也显著下降。通过分析茶叶滋味化学成分含量及其滋味Dot值,发现烘青绿茶苦味的主要贡献物质是EGCG和咖啡碱;而涩味的主要贡献物是儿茶素和黄酮苷,其中儿茶素以EGCG为主,包括EGC和ECG,黄酮苷以槲皮素-3-O-芸香糖苷(Que-rut)和槲皮素-3-O-半乳糖苷(Que-gala)为主,包括杨梅素-3-O-半乳糖苷(Myr-gala)、槲皮素-3-O-葡萄糖苷(Que-glu)、牡荆素-2"-O-鼠李糖苷(Vit-rha)、山柰酚-3-O-半乳糖苷(Kae-gala)、山柰酚-3-O-芸香糖苷(Kae-rut)、山柰酚-3-O-葡萄糖苷(Kae-glu)等。Dot值分析表明氨基酸对烘青绿茶鲜爽味没有显著贡献。本研究初步明确了烘青绿茶苦涩味的主要贡献物质,为茶叶品质提升和滋味化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烘青绿茶 苦味 涩味 滋味贡献物质
下载PDF
四种不同加工工艺紫娟茶香气成分的比较 被引量:23
2
作者 陈保 姜东华 +4 位作者 罗发美 满红平 罗正刚 胡艳萍 杨柳霞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480-2486,共7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前处理方法分别从不同加工工艺的紫娟茶样(晒青茶、烘青茶、红茶、熟茶)中提取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定性,面积归一化法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加工工艺的紫娟茶样共检出香气成分146种,晒青茶检...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前处理方法分别从不同加工工艺的紫娟茶样(晒青茶、烘青茶、红茶、熟茶)中提取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定性,面积归一化法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加工工艺的紫娟茶样共检出香气成分146种,晒青茶检出81种,烘青茶检出80种,红茶检出68种,熟茶检出69种,其中共有成分有30种。晒青茶的主要成分有:松蕈醇、2-乙基己醇、二氢芳樟醇、β-松油醇等;烘青茶的主要成分有:芳樟醇、2-乙基己醇、苯甲醇、松蕈醇等;红茶的主要成分有:芳樟醇、环氧芳樟醇、顺式氧化芳樟醇、苯甲醇等;熟茶的主要成分有:1,2,3-三甲氧基苯、环氧芳樟醇、顺式氧化芳樟醇、2-乙基己醇等。得到的成分及含量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娟茶 晒青茶 烘青茶 红茶 熟茶 香气成分
下载PDF
基于LC-MS的紫娟烘青绿茶加工过程中花青素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解东超 戴伟东 +2 位作者 李朋亮 谭俊峰 林智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03-612,共10页
优化建立了紫娟烘青绿茶中花青素的酸性乙醇提取方法和14种花青素组分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分析方法,并进一步对烘青绿茶加工过程中花青素组分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紫娟烘青绿茶中,共检测到9种花青素成分... 优化建立了紫娟烘青绿茶中花青素的酸性乙醇提取方法和14种花青素组分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分析方法,并进一步对烘青绿茶加工过程中花青素组分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紫娟烘青绿茶中,共检测到9种花青素成分:飞燕草-3-O-半乳糖苷、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天竺葵-3-O-葡萄糖苷、矢车菊素、天竺葵素、飞燕草素、芍药素、飞燕草-3-O-(6-香豆酰)-半乳糖苷、矢车菊素-3-O-(6-香豆酰)-半乳糖苷,其中飞燕草类花青素和矢车菊类花青素为紫娟花青素的主要成分。紫娟鲜叶中花青素总量为4.64 mg·g^(-1),经摊放、杀青、揉捻、毛火干燥、足火干燥处理的茶样中花青素总量呈下降趋势,含量分别为4.83、3.74、3.70、2.83、1.82 mg·g^(-1)。高温处理是导致花青素下降的最主要因素,其中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飞燕草-3-O-(6-香豆酰)-半乳糖苷、矢车菊素-3-O-(6-香豆酰)-半乳糖苷的下降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娟 烘青绿茶 花青素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加工过程
下载PDF
不同海拔烘青绿茶的品质成分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悦 朱荫 +4 位作者 吕海鹏 黄海 邵晨阳 彭佳堃 林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7-268,共12页
为查明海拔与茶叶中主要品质化学成分的关系,分析不同海拔(400~1102 m)烘青绿茶中茶多酚等主要非挥发性化学成分含量、氨基酸组成及含量以及香气成分组成和含量,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查明不同海拔高度烘青绿茶中的关键差异性化合物,解析... 为查明海拔与茶叶中主要品质化学成分的关系,分析不同海拔(400~1102 m)烘青绿茶中茶多酚等主要非挥发性化学成分含量、氨基酸组成及含量以及香气成分组成和含量,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查明不同海拔高度烘青绿茶中的关键差异性化合物,解析其与茶叶海拔高度的具体关联。结果表明,游离氨基酸总量在不同海拔烘青绿茶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高海拔烘青绿茶中的茶氨酸、谷氨酰胺、苏氨酸、丝氨酸和精氨酸等含量显著高于低海拔烘青绿茶。在不同海拔烘青绿茶中共鉴定出298种香气成分,包括醛类、醇类、烯烃类、烷烃类、酮类、芳香烃类、有机酸类、酯类、内酯类、酚类、炔类、胺类、醚类、氧杂环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及含硫化合物等,以醛类和烷烃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为丰富。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查明低海拔(400~600 m)和高海拔(650~1102 m)烘青绿茶的品质成分存在统计学差异,异戊腈、α-水芹烯、吲哚等26种化合物为2组别样本间的关键差异性香气成分。游离氨基酸总量、茶氨酸、谷氨酰胺、苏氨酸、丝氨酸、精氨酸等氨基酸类化合物以及异戊腈等关键差异化合物在高海拔烘青绿茶中含量普遍较高;α-水芹烯、吲哚等25种香气化合物在低海拔烘青绿茶中含量大部分较高,且在高海拔烘青绿茶中含量普遍较低。茶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及游离氨基酸总量与滋味感官得分呈显著正相关。顺式-2-庚烯醛、3-戊烯-2-酮、4-甲基辛烷、3-乙基庚烷、1-辛烯-3-酮、α-水芹烯、(反,反)-2,4-庚二烯醛、3,4-二甲基-2,5-呋喃二酮及4-甲基茚满9种香气化合物与海拔高度呈显著负相关,推测原因可能是其前体物质的形成和积累与海拔有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烘青绿茶 成分 差异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
下载PDF
动态顶空萃取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测量-质谱联用技术解析不同品种烘青绿茶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4
5
作者 李玮轩 解东超 +5 位作者 邵晨阳 张悦 吕海鹏 林智 杜琪珍 朱荫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7-148,共12页
通过优化茶叶用量、捕集温度、孵化温度、吹扫总流量、吹扫速率以及干燥速率等动态顶空(dynamic headspace,DHS)提取参数,建立了基于DHS萃取联合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的烘青绿茶挥发性成分的最优提取及分析方法,并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测量... 通过优化茶叶用量、捕集温度、孵化温度、吹扫总流量、吹扫速率以及干燥速率等动态顶空(dynamic headspace,DHS)提取参数,建立了基于DHS萃取联合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的烘青绿茶挥发性成分的最优提取及分析方法,并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测量-质谱(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GC-O-MS)联用技术系统解析不同品种烘青绿茶的关键嗅感物质。结果表明,当茶叶用量为200 mg、捕集温度为70℃、孵化温度为70℃、吹扫总流量为350 mL、吹扫速率为10 mL/min、干燥速率为10 mL/min时,萃取效果最佳。继而对3个代表性品种制备的烘青绿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分析,共鉴定出74种挥发性成分;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烘青绿茶的香气化学物质基础差别迥异,共18种化合物被鉴定为关键差异性挥发性成分,其中异亚丙基丙酮及芳樟醇在龙井43烘青绿茶中含量最高,6-甲基-5-庚烯-2-酮、辛醛、环己酮、苯乙酮、古巴烯、表荜澄茄油烯醇等在福鼎大白茶中含量最高。进一步的GC-O-MS分析共识别出烘青绿茶中的28种嗅感物质,它们主要呈现青香、清新、花果香、草本香、木香、甜香等气味属性,其中花果香属性的香气强度总和最高,青香、清新属性次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芳樟醇、菖蒲烯、δ-杜松烯、6-甲基-5-庚烯-2-酮和辛醛是3个不同品种烘青绿茶间的关键差异性嗅感物质,芳樟醇在龙井43烘青绿茶中贡献显著,而后四者对福鼎大白茶烘青绿茶的香气品质形成贡献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烘青绿茶 茶树品种 挥发性成分 动态顶空萃取联合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 气相色谱-嗅觉测量-质谱 关键嗅感物质
下载PDF
不同茶树品种(品系)绿茶与红茶咖啡碱含量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龚雪 周顺珍 +3 位作者 陈娟 杨春 郭燕 陈正武 《茶叶通讯》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4-37,共4页
采用7个茶树品种(品系)相同标准鲜叶为原料分别制作蒸青绿茶、烘青绿茶和工夫红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茶样中咖啡碱含量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品系)间咖啡碱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单株2号无论是绿茶还是红茶,咖啡碱... 采用7个茶树品种(品系)相同标准鲜叶为原料分别制作蒸青绿茶、烘青绿茶和工夫红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茶样中咖啡碱含量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品系)间咖啡碱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单株2号无论是绿茶还是红茶,咖啡碱含量均最高;同一品种(品系)的绿茶与红茶,其咖啡碱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工夫红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碱 蒸青绿茶 烘青绿茶 红茶
下载PDF
不同季节烘青绿茶中的挥发性成分与关键香气活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悦 邵晨阳 +3 位作者 吕海鹏 林智 俞燎远 朱荫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13-221,共9页
为确定不同采收季节烘青绿茶香气成分的差异,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系统研究3个浙江主推茶树品种制备的春、秋季烘青绿茶中的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和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 为确定不同采收季节烘青绿茶香气成分的差异,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系统研究3个浙江主推茶树品种制备的春、秋季烘青绿茶中的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和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测定法分析春、秋季烘青绿茶中的关键差异性挥发性化合物和关键香气活性成分。结果表明,在春、秋季烘青绿茶中共鉴定出10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以醇类、酯类和酮类化合物数量最多,可占总挥发性成分的50%以上。通过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显著性分析等,显示植醇、1-辛醇和1-辛烯-3-醇等38种化合物在春、秋季烘青绿茶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合定量和OAV分析,最终鉴定植醇、己醛、壬醛、1-辛烯-3-醇、辛醛和反式-β-紫罗兰酮6种化合物为烘青绿茶中的关键香气活性成分(OAV>1),其中,植醇在秋季样品中质量浓度(967.65 ng/mL)极显著高于春季(370.82 ng/mL),推测可能与秋季鲜叶原料中具有更充足的叶绿素前体储备有关;而己醛等其他成分则主要表现为在春季含量更高,可能与调控脂肪酸或类胡萝卜素衍生物形成的酶活性存在季节性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 烘青绿茶 挥发性成分 香气活性值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下载PDF
优质醇香单瓣茉莉花茶的窨制工艺 被引量:6
8
作者 那海燕 张明辉 +2 位作者 王德星 张育松 郭素枝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1年第2期136-138,共3页
以高级的烘青绿茶和高香的单瓣茉莉鲜花为原料,采用改进的窨制工艺窨制茉莉花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窨制工艺及双瓣茉莉鲜花窨制的茉莉花茶相比较,改进的窨制工艺窨制的茉莉花茶,香气鲜灵浓厚、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汤色浅黄绿明亮,不仅... 以高级的烘青绿茶和高香的单瓣茉莉鲜花为原料,采用改进的窨制工艺窨制茉莉花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窨制工艺及双瓣茉莉鲜花窨制的茉莉花茶相比较,改进的窨制工艺窨制的茉莉花茶,香气鲜灵浓厚、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汤色浅黄绿明亮,不仅缩短生产周期,而且提高成品茉莉花茶销售价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瓣茉莉花 烘青绿茶 窨制工艺
下载PDF
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滋味化学成分及感官品质差异分析
9
作者 黄海 张晓洲 +3 位作者 胡正军 陈泳铭 王迅 周雪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9期252-258,共7页
目的探究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滋味化学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差异。方法本研究选用福鼎大白茶4月中下旬的1芽2叶至1芽3叶鲜叶为原料,分别按照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加工工艺加工,并利用化学检测方法对所制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 目的探究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滋味化学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差异。方法本研究选用福鼎大白茶4月中下旬的1芽2叶至1芽3叶鲜叶为原料,分别按照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加工工艺加工,并利用化学检测方法对所制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组分、氨基酸组分进行测定分析,利用感官审评法对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感官品质进行分析,比较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滋味化学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差异。结果炒青绿茶的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显著高于烘青绿茶(P<0.05),分别比烘青绿茶高6.40%和7.53%,咖啡碱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儿茶素总量分别为170.38 mg/g和147.83 mg/g,炒青绿茶比烘青绿茶显著高15.25%(P<0.05);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简单儿茶素含量分别为54.84 mg/g和60.28 mg/g,烘青绿茶比炒青绿茶显著高9.92%(P<0.05);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酯型儿茶素含量分别为115.54 mg/g和87.55 mg/g,炒青绿茶比烘青绿茶显著高31.97%(P<0.05)。炒青绿茶呈鲜、甜味的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组分总量的比值为83.34%,低于烘青绿茶的83.85%,呈苦味的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组分总量的比值为14.49%,高于烘青绿茶的13.12%。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感官审评总分分别为85.70分和86.70分,烘青绿茶显著高于炒青绿茶(P<0.05)。结论烘青绿茶的儿茶素组分含量和氨基酸组分含量相较于炒青绿茶更加协调,进一步影响了烘青绿茶的感官品质优于炒青绿茶,为贵州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品质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炒青绿茶 烘青绿茶 滋味化学 品质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金银花烘青绿茶复合饮料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畅丽萍 魏琦超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138-145,共8页
该文研究金银花烘青绿茶复合饮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金银花和烘青绿茶提取液的混合比例、白砂糖添加量、柠檬酸添加量、L-抗坏血酸添加量为试验因子,以复合型饮料感官审评得分为响应面值,应用响应面设计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 该文研究金银花烘青绿茶复合饮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金银花和烘青绿茶提取液的混合比例、白砂糖添加量、柠檬酸添加量、L-抗坏血酸添加量为试验因子,以复合型饮料感官审评得分为响应面值,应用响应面设计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个试验因素对金银花烘青绿茶复合饮料感官审评得分的影响依次为:金银花和烘青绿茶提取液的混合比例>白砂糖添加量>柠檬酸添加量>L-抗坏血酸添加量。获得金银花烘青绿茶复合饮料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金银花和烘青绿茶提取液的混合体积比1∶1、白砂糖添加量10.5 g/100 mL、柠檬酸添加量0.13 g/100 mL、L-抗坏血酸添加量0.10 g/100 mL。复合饮料稳定性研究结果显示,当稳定剂选择为海藻酸钠,且其添加量为0.16%时,复合饮料稳定性最佳。在此条件下生产的金银花烘青绿茶复合饮料,具有较好的风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烘青绿茶 复合饮料 稳定性 响应面法 优化
下载PDF
烘青茶坯香气成分的SPME/GC-MS分析 被引量:29
11
作者 叶乃兴 杨广 +3 位作者 郑乃辉 杨江帆 王振康 梁小虾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5-168,共4页
首次使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分析烘青茶坯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在烘青茶坯中共鉴定出30种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以醇类和碳氢化合物为主,包括芳樟醇、顺-茉莉酮、β-紫罗酮、二氢海癸内酯、橙花叔醇、茉莉酮酸... 首次使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分析烘青茶坯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在烘青茶坯中共鉴定出30种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以醇类和碳氢化合物为主,包括芳樟醇、顺-茉莉酮、β-紫罗酮、二氢海癸内酯、橙花叔醇、茉莉酮酸甲酯等绿茶中常见的香气成分.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经过精制的烘青茶坯以高沸点挥发性化合物为主,含量较高的有2-丁基-1-辛醇、2-己基-1-癸醇、石竹烯+雪松烯、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杜松烯、二氢海癸内酯、3,7,11,15-四甲基-1-十六烷醇、乙酸-3,7,11,15-四甲基-十六酯等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烘青茶坯 固相微萃取(SPME)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香气成分
下载PDF
花茶最佳素坯原料的选择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杨伟丽 何文斌 +1 位作者 张杰 朱先明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8年第2期89-94,共6页
采用模拟试验和工业性生产试验,研究了用同一鲜叶原料加工成的炒青、烘青和半烘炒青花茶素坯原料的精制效益、物理特性和吸附性能。结果表明,三种素坯原料的精制效益依次为炒青>半烘炒>烘青;茶坯的比表面积是炒青>半烘炒>烘青;... 采用模拟试验和工业性生产试验,研究了用同一鲜叶原料加工成的炒青、烘青和半烘炒青花茶素坯原料的精制效益、物理特性和吸附性能。结果表明,三种素坯原料的精制效益依次为炒青>半烘炒>烘青;茶坯的比表面积是炒青>半烘炒>烘青;吸香速度和保香效果与茶坯的含水量有关,在茶坯含水量为5%~25%范围内,茶坯的吸香效果随含水量增加而增强,而保香效果(120℃4h下解吸)则以含水量20%最佳,三种素坯的吸香速度和保香效果依次为烘青>半烘炒>炒青;吸附平衡以烘青最慢,炒青与半烘炒相近;解吸平衡则以炒青最快,烘青近似半烘炒青。综合评价是以烘为主的半烘炒青为适制花茶的最佳素坯原料,但烘青仍不失为较理想的花茶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茶素坯 烘青 精制效益 茶叶加工
下载PDF
半烘炒型绿茶全自动生产线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郑红发 汤哲 +4 位作者 包小村 黄怀生 赵熙 周建勇 朱克军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73-481,共9页
针对半烘炒型绿茶加工技术及设备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从2007年开始进行了全自动加工技术研究及成套设备开发,通过系统的加工工艺研究、单机设备的改造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创新,开发出半烘炒型绿茶全自动生产线,并成功地进行了示范应用,实... 针对半烘炒型绿茶加工技术及设备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从2007年开始进行了全自动加工技术研究及成套设备开发,通过系统的加工工艺研究、单机设备的改造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创新,开发出半烘炒型绿茶全自动生产线,并成功地进行了示范应用,实现了半烘炒绿茶加工从传统技术到现代技术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烘炒 绿茶 全自动生产线
下载PDF
国家级茶树良种的烘青及炒青绿茶适制性探讨 被引量:5
14
作者 袁争 王烨军 项利民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10期182-188,共7页
为筛选适宜制作烘、炒青绿茶的茶树品种,试验分析了‘翠峰’、‘迎霜’、‘舒茶早’、‘凫早二号’和‘祁门槠叶种’等5个国家级良种烘、炒青绿茶的适制性。结果显示:(1)呈味物质含量在5个品种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祁门槠叶种’... 为筛选适宜制作烘、炒青绿茶的茶树品种,试验分析了‘翠峰’、‘迎霜’、‘舒茶早’、‘凫早二号’和‘祁门槠叶种’等5个国家级良种烘、炒青绿茶的适制性。结果显示:(1)呈味物质含量在5个品种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祁门槠叶种’和‘凫早二号’的咖啡碱含量较高,但‘凫早二号’烘青绿茶滋味醇厚,且香气突出;‘迎霜’品种有着较高的酚氨比和酚碱比,其加工为炒青绿茶后,滋味醇厚较爽,且香气较好;‘舒茶早’品种的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较低,虽然其烘青滋味较好,但香气不佳;5个茶树品种中,烘、炒青绿茶适制性最好的是‘翠峰’品种;(2)本试验分析得出了呈味物质与审评得分的相关性,为今后茶树品种的适制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良种 烘青绿茶 炒青绿茶 适制性 曲线拟合
下载PDF
基于灰色预测和SVM的茶叶烘焙温湿度预测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合胜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5期64-67,共4页
针对绿茶烘焙这一过程的复杂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灰色预测和SVM的绿茶烘焙过程温湿度预测模型.该模型首先利用灰色预测和SVM分别对绿茶烘焙过程中的温湿度做预估,为了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和,笔者选用熵值法确定各预测子模型的加权系数,进... 针对绿茶烘焙这一过程的复杂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灰色预测和SVM的绿茶烘焙过程温湿度预测模型.该模型首先利用灰色预测和SVM分别对绿茶烘焙过程中的温湿度做预估,为了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和,笔者选用熵值法确定各预测子模型的加权系数,进而得到了更为精准的绿茶烘焙过程温湿度预测模型结果,保证温湿度的稳定控制.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烘焙 灰色预测 SVM
下载PDF
焙烤茶薯片研制及产品评价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远恒 李新旺 李振兴 《包装与食品机械》 CAS 2015年第3期28-32,共5页
以马铃薯全粉、面粉、糖、植物黄油等为原料,添加绿茶粉,通过焙烤方式得到绿茶薯片。确定了产品的配方和加工工艺条件,并对产品品质作出评价。
关键词 焙烤茶薯片 马铃薯全粉 绿茶产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