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32篇文章
< 1 2 1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3
1
作者 常春 姚婉贞 +2 位作者 陈亚红 刘振英 张晓伟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44-447,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4年10月至2005年3月在我院呼吸科门诊45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采用免疫发光法测定其血清PCT水平,并进行诱导痰细菌定量培养;治疗...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4年10月至2005年3月在我院呼吸科门诊45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采用免疫发光法测定其血清PCT水平,并进行诱导痰细菌定量培养;治疗后达稳定期时再次进行血清PCT水平测定及诱导痰细菌定量培养作为自身对照。以痰中下呼吸道潜在病原菌(PPM)浓度≥107CFU/ml作为诊断COPD急性加重期细菌感染的标准,将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分为有细菌感染组(A组,15例)、无细菌感染组(B组,30例)。结果(1)45例患者在急性加重期时,有21例(46.7%)痰培养出PPM,其中15例痰中PPM浓度≥107CFU/ml。稳定期时有9例患者的病原菌仍存留[2.8×106(1.3×106,1.9×107)CFU/ml],但细菌浓度较急性加重期显著降低[7.0×107 (4.5×107,7.1×108)CFU/ml,Z=-2.666,P=0.008]。(2)在急性加重期,A组血清PCT水平[0.24 (0.17,0.28)μgL]显著高于B组[0.13(0.10,0.18)μg/L,Z=-3.531,P=0.000]。A组患者稳定期血清PCT含量为0.12(0.10,0.14)μg/L,显著低于急性加重期[0.24(0.17,0.28)μg/L,Z= -3.298,P=0.001];B组患者稳定期血清PCT含量为0.13(0.10,0.15)μg/L,与急性加重期[0.13 (0.10,0.18)μ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14,P=0.107)。在稳定期2组血清PCT含量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Z=-0.382,P=0.703)。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PCT水平升高可能与细菌感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降钙素原 细菌感染 急性加重期
原文传递
血清C-反应蛋白与降钙素原水平对细菌性脓毒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0
2
作者 黄新文 王晋鹏 李海林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7期2106-2109,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降钙素原(PCT)水平对细菌性脓毒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2012年7月至2013年5月入住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急诊科的危重患者120例,其中脓毒症患者63例(脓毒症组),局部感染患者57例(局部感染组),另选同期3...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降钙素原(PCT)水平对细菌性脓毒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2012年7月至2013年5月入住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急诊科的危重患者120例,其中脓毒症患者63例(脓毒症组),局部感染患者57例(局部感染组),另选同期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脓毒症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并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分为G+菌组和G-菌组,分析各组的血清PCT和CRP水平.结果 脓毒症组血清PCT和CRP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均显著地大于局部感染组和对照组[(11.1 ±3.3) μg/L比(0.3±0.2) μg/L比(0.1±0.0)μg/L;(76.3 ±21.0)mg/L比(17.0±6.4) mg/L比(3.0±1.0) mg/L,(P<0.05)];局部感染组血清PCT和CRP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均显著地大于对照组(P<0.05);血清PCT诊断细菌性脓毒症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明显大于血清CRP(P <0.05);生存组在第1、5、10、15天的血清PCT和CRP值均显著地小于死亡组(P<0.05),生存组血清PCT、CRP值有显著的时间效应(P<0.05),但死亡组血清PCT、CRP值无显著的时间效应(P>0.05).当PCT≥10.0 μg/L时,G-菌组的例数显著多于G+菌组(P<0.05).结论 血清PCT和CRP是诊断细菌性脓毒症和评估预后的可靠指标,在局部感染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且血清PCT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血清CR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细菌感染 C反应蛋白质 降钙素
原文传递
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在检测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细菌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4
3
作者 吕火祥 刘建栋 +2 位作者 沈蓓琼 徐菲 陈红霞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CSCD 1999年第5期284-286,共3页
目的 了解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 S B Ls) 细菌在医院分离及分布情况,以利于对 E S B Ls 细菌的监控和治疗。方法 用 V I T E K32 型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药敏检测卡 G N S N T 进行细菌 E S B Ls 的... 目的 了解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 S B Ls) 细菌在医院分离及分布情况,以利于对 E S B Ls 细菌的监控和治疗。方法 用 V I T E K32 型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药敏检测卡 G N S N T 进行细菌 E S B Ls 的测定。结果 在132 株大肠埃希菌、119 株肺炎克雷伯菌、60 株阴沟肠杆菌中 E S B Ls 的检出分别为288 % 、193 % 、50 % ,而73 株绿脓假单胞菌未检到 E S B Ls 菌;各病区产 E S B Ls 菌的分离率以重症监护( I C U) 病房最高(336 % ) ,其次为慢性病病房和干部病房( 各为200 % ) ,介入科病房(196 % ) ,呼吸科病房(129 % ) ,其他病房(30 % ) ;产 E S B Ls 菌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对头孢哌酮/ 舒巴坦未发现有高耐株,中介占234 % (15/64) 。结论  V I T E K32 型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的 G N S N T 卡可正确检测产 E S B Ls 菌, I C U 病房是产 E S B Ls 菌的主要来源,对产 E S B Ls 菌的治疗以亚胺培南最佳,其次为高浓度的头孢哌酮/ 舒巴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敏感性试验 细菌感染 ESBLS
原文传递
PCT、CRP、WBC和N%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评估 被引量:74
4
作者 刘洋 江威 +3 位作者 韩伦英 安仕刚 刘燕青 王飞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41-644,652,共5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和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27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感染诊断标准,且经实验室检查和微生物培养确诊。结果细菌...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和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27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感染诊断标准,且经实验室检查和微生物培养确诊。结果细菌感染总灵敏度为PCT>CRP>N%>WBC,特异度为PCT>CRP>WBC>N%。不同细菌感染后,PCT灵敏度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鲍曼不动杆菌;CRP灵敏度为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WBC灵敏度为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N%灵敏度为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同细菌感染后,PCT水平显示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CRP水平显示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WBC水平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链球菌;N%水平显示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链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结论 PCT、CRP、WBC和N%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灵敏度为PCT>CRP>N%>WB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感染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白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下载PDF
2010年北京市感染性腹泻病原学监测分析 被引量:72
5
作者 黄芳 邓瑛 +9 位作者 曲梅 刘桂荣 刘园 张新 李洁 严寒秋 高志勇 刘白薇 李锡太 黎新宇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20-824,共5页
目的了解2010年北京市感染性腹泻致病菌的病原构成、流行特征及主要致病菌的血清型分布。方法收集2010年4—12月期间北京监测哨点的肠道门诊腹泻病例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2118份,采用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的方法对其进行霍乱弧... 目的了解2010年北京市感染性腹泻致病菌的病原构成、流行特征及主要致病菌的血清型分布。方法收集2010年4—12月期间北京监测哨点的肠道门诊腹泻病例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2118份,采用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的方法对其进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志贺菌和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等多种肠道致病菌的检测,并对其时间分布、感染者年龄分布及血清型别构成进行分析。结果在2118份标本中,共分离到478株菌,检出率为22.6%。其中志贺菌位居阳性检出菌的首位,占40.8%(195/478),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肠致泻性大肠杆菌分别占23.8%(114/478)、19.0%(91/478)和4.8%(23/478)。肠道致病菌的人群分布主要集中在20—39岁的成年组,其中30—39岁检出率最高,检出率为27.2%(92/338)。不同病原菌的人群年龄分布不同。病原菌的检出具有明显季节性,7—10月检出率较高,检出率分别为23.5%(114/486)、32.8%(176/536)、36.1%(90/249)、25.9%(29/112),其余月份检出率〈16.0%。检出的志贺菌以宋内志贺菌为优势血清型,占83.1%(162/195)届4溶血性弧菌以03:K6为优势血清型,占63.2%(72/114)。沙门菌以肠炎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分别占13.2%(12/91)、12.1%(11/91)。肠致泻性大肠杆菌以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2种菌群为主,分别占69.6%(16/23)、30.4%(7/23)。结论北京市感染性腹泻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等。其中志贺菌和沙门菌血清型构成发生了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 细菌感染 哨点监测
原文传递
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性腹膜炎致病菌及菌谱变化——单个腹膜透析中心15年回顾分析 被引量:64
6
作者 郭群英 陈林 +6 位作者 阳晓 杨念生 冯敏 姜宗培 毛海萍 陈崴 余学清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719-724,共6页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性腹膜炎致病菌谱和耐药率变化,以及致病菌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1至2005年本院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性腹膜炎并与1990至2000年109例次资料进行比较。结果(1)致病菌谱分布:2001至2005年收治腹膜...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性腹膜炎致病菌谱和耐药率变化,以及致病菌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1至2005年本院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性腹膜炎并与1990至2000年109例次资料进行比较。结果(1)致病菌谱分布:2001至2005年收治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性腹膜炎145例共206例次,培养阳性108例次(52.4%),培养阴性率从1990至2000年的60.6%下降至47.6%(P<0.05)。革兰阳性(G^+)球菌感染的发生率从25.6%上升至39.8%(P>0.0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发生率从4.7%上升至26.9%(P<0.01);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发生率为22.2%。革兰阴性(G^-)杆菌腹膜炎的发生率从44.2%下降至34.3%(P>0.05);铜绿假单孢菌与大肠埃希菌腹膜炎的发生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肺炎克雷伯杆菌性腹膜炎的发生率显著下降(14.0%比3.7%,P<0.05)。真菌性腹膜炎的发生率有所下降(30.2%比17.6%,P>0.05)。(2)耐药率分析:对于G^-杆菌,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10.3%)。(3)转归:与1990至2000年相比,总体治愈率从68.8%上升至73.9%;导管拔除率从19.2%下降至14.3%;病死率从10.1%下降至5.4%。真菌性腹膜炎退出率为100%,显著高于G^+球菌、G^-杆菌性腹膜炎(P<0.01)。铜绿假单孢菌感染所致退出率为44.4%,显著高于非铜绿假单孢菌的细菌感染(P<0.01)。结论与1990至2000年相比,近5年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性腹膜炎培养阴性率显著下降: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真菌性腹膜炎发生率有所下降;感染性腹膜炎治愈率有所改善。真菌性腹膜炎是导致腹膜透析退出的主要原因,其次是铜绿假单孢菌感染所致腹膜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腹膜炎 细菌感染 抗药性
原文传递
加替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 被引量:59
7
作者 张丽琴 谢家政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52-154,共3页
目的 :评价加替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6例病人分成 2组。加替沙星组 34例 [男性 19例 ,女性 15例 ,年龄 (35±s11)a];左氧氟沙星组 32例 [男性 18例 ,女性 14例 ,年龄 (38± 12 )a]。分别给予加替沙... 目的 :评价加替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6例病人分成 2组。加替沙星组 34例 [男性 19例 ,女性 15例 ,年龄 (35±s11)a];左氧氟沙星组 32例 [男性 18例 ,女性 14例 ,年龄 (38± 12 )a]。分别给予加替沙星 0 .4g静脉滴注qd ;左氧氟沙星 0 .2 g静脉滴注bid治疗。疗程均为 7~ 14d。结果 :加替沙星组和左氧氟沙星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91%和 91% ,细菌清除率为90 %和 90 %。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6%和6%。 2组差别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替沙星 左氧氟沙星 呼吸道感染 细菌感染
下载PDF
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对细菌性感染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59
8
作者 沈国森 徐致远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第8期67-69,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对细菌性感染的诊断价值,为在细菌性感染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应用抗生素提供指导依据。方法本研究共收集2008年2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6例细菌性感染性疾病。48例非细菌感...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对细菌性感染的诊断价值,为在细菌性感染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应用抗生素提供指导依据。方法本研究共收集2008年2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6例细菌性感染性疾病。48例非细菌感染性疾病及4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分别检测各组的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及比较各组的阳性率。结果细菌性感染组PCT、CRP、WBC计数均明显高于非细菌性感染组、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感染组PCT阳性率达95.7%,明显高于非细菌性感染组PCT阳性率(12.5%),差异有极其显著性(P〈0.01)。细菌性感染组CRP阳性率达100.0%,高于非细菌性感染组PCT阳性率(87.5%),但差异并不存在显著性(P〉0.05)。细菌性感染组WBC阳性率达93.5%,明显高于非细菌性感染组WBC阳性率(4.2%),差异有极其显著性(P〈0.01)。结论细菌性感染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对细菌性感染患者进行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检测,可以为临床进行早期准确诊断,尽早进行有效合理治疗,取得良好的预后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感染 血清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
下载PDF
血清降钙素原的测定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被引量:58
9
作者 郭卫红 宋宏先 安艳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23-124,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8例感染性疾病患者采用半定量固相免疫测定法测定患者血清PCT水平(PCT水平分别为小于0.5、0.5~2.0、2.0~10和大于10 ng/mL4个等级),并与C-反应蛋白(CRP...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8例感染性疾病患者采用半定量固相免疫测定法测定患者血清PCT水平(PCT水平分别为小于0.5、0.5~2.0、2.0~10和大于10 ng/mL4个等级),并与C-反应蛋白(CRP)(CRP的水平分别为小于10、大于或等于10 mg/L 2个等级)及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NAP的水平分别为小于80、大于或等于80分/100N.C 2个等级)进行比较,分析各指标在细菌及非细菌感染中的差异。结果 48例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PCT阳性40例,阳性率83.33%;CRP测定阳性31例,阳性率64.58%,NAP测定阳性29例,阳性率60.42%;同期23例非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PCT测定阳性3例,阳性率13%,而CRP测定阳性11例,阳性率47.83%,NAP测定阳性10例,阳性率43.48%。细菌感染组PCT、CRP和NAP的阳性率均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其中细菌感染组PCT的阳性率与非细菌感染组PCT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菌感染组CRP和NAP的阳性率与非细菌感染组CRP和NAP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细菌感染组PCT的阳性率与CRP和NAP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检测应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可作为早期快速鉴别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新指标,且血清PCT水平高低可作为是否使用抗菌药物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感染 降钙素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下载PDF
胆道感染细菌的变迁及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50
10
作者 黄美雄 朱明炜 +2 位作者 宋京海 王在同 张秀珍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272-274,共3页
目的 了解近 10年胆汁中感染细菌群变化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 将 1988年6月至 1998年 7月 10 0例胆汁培养阳性的 12 0株需氧菌及其对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 0株细菌中包含着 34种菌种 ,其中动力细菌占 6 ... 目的 了解近 10年胆汁中感染细菌群变化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 将 1988年6月至 1998年 7月 10 0例胆汁培养阳性的 12 0株需氧菌及其对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 0株细菌中包含着 34种菌种 ,其中动力细菌占 6 0 % ,无动力细菌占 2 0 .8%。在 2 1例混合感染的病人中 7例感染绿脓杆菌。庆大霉素对常见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增加 ,头孢菌素的第 3代抗菌效果较好 ,但也有一定耐药率。喹诺酮类的环丙沙星对胆道感染各菌种有高度敏感性 ,对绿脓杆菌也有71.4%以上的有效率。结论 与 80年代初期比较 ,胆道感染菌种在增加 ,菌群在变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细菌感染 胆汁 细菌学 抗生素 药敏试验
原文传递
复方黄柏液促进伤口愈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8
11
作者 郭鸣放 宋建徽 +5 位作者 谢彦华 苗庆峰 谢景龙 郭芳 任雷鸣 王永利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观察复方黄柏液对兔混合感染伤口的局部治疗作用及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兔背部伤口疮疡模型 ,观察用药后伤口红、肿、分泌物及坏死组织情况 ;利用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和碳粒廓清实验 ,探讨药物的抗炎作用... 目的观察复方黄柏液对兔混合感染伤口的局部治疗作用及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兔背部伤口疮疡模型 ,观察用药后伤口红、肿、分泌物及坏死组织情况 ;利用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和碳粒廓清实验 ,探讨药物的抗炎作用和对免疫机能的影响。结果复方黄柏液 2 0 %和 10 %分别于给药后 4d和7d ,感染伤口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P <0 .0 5 ) ,红肿面积亦显著缩小 (P <0 .0 1) ;复方黄柏液皮下注射3g/(kg·d) ,对二甲苯诱发的小鼠耳廓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P <0 .0 5 ) ;复方黄柏液皮下注射 3g/(kg·d) ,连续10d ,可显著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P <0 .0 5 )。结论复方黄柏液对兔混合感染伤口有促进愈合的作用 ,并可增强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柏 药理学 细菌感染 伤口愈合 药物作用 中药 药理
下载PDF
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8
12
作者 石彦明 宁康 +2 位作者 周玲 于翠香 刘世青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66-367,共2页
目的 评价左氧氟沙星序贯疗法治疗急性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 38例急性下呼吸道细菌感染患者 ,采用左氧氟沙星 0 .3~ 0 .6 g/d ,6~ 8d静脉滴注 ,继之以 0 .2 ,bid ,4~ 7d ,po。 结果 痊愈11例 ( 2 8.95 %) ,显... 目的 评价左氧氟沙星序贯疗法治疗急性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 38例急性下呼吸道细菌感染患者 ,采用左氧氟沙星 0 .3~ 0 .6 g/d ,6~ 8d静脉滴注 ,继之以 0 .2 ,bid ,4~ 7d ,po。 结果 痊愈11例 ( 2 8.95 %) ,显效 2 4例 ( 6 0 .5 %) ,有效率 92 .11%,细菌消除率 92 .86 %,总疗程 10~ 15d(平均 11.6d) ,药物副作用较少 (发生率 2 .6 3%)。结论 左氧氟沙星序贯疗法治疗急性下呼吸道常见细菌性感染有效、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 细菌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 疗效 安全性 药物副作用 抗生素
下载PDF
1031例患者应用去甲万古霉素不良反应观察 被引量:46
13
作者 刘杨 吴菊芳 +4 位作者 萧正伦 盛瑞媛 吕晓菊 陈燕 张婴元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815-819,共5页
目的 评价注射用去甲万古霉素的安全性 ,为临床安全有效地使用该药提供依据。方法 观察去甲万古霉素静脉用药的住院患者在用药期间发生的任何不良事件 ,判断不良事件与药物的关系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 0 0 2年 3月~ 2 0 0 ... 目的 评价注射用去甲万古霉素的安全性 ,为临床安全有效地使用该药提供依据。方法 观察去甲万古霉素静脉用药的住院患者在用药期间发生的任何不良事件 ,判断不良事件与药物的关系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 0 0 2年 3月~ 2 0 0 3年 6月共入选病例 10 31例 ,其中可进行临床和实验室安全性评价者共 96 5例。 96 5例中出现不良反应者共 80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 2 9%。各系统不良反应发生频率按高低依次为肾功能损害 ( 4 0 4 % )、肝功能损害 ( 2 38% )和过敏反应 ( 1 76 % )。合并应用其他抗感染药物及年龄≥ 6 0岁患者中去甲万古霉素总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年龄≥ 6 0岁人群中肾功能损害发生率较 <6 0岁患者为高 ,疗程≥ 14d时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较<14d者为高 ,均为独立危险因素 (P <0 0 5 )。结论 注射用去甲万古霉素在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少数患者可出现肾、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其程度多较轻微 ,可耐受。老年、疗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良反应 去甲万古霉素 发生率 患者 肝功能损害 观察 注射用 方法观 评价者 结论
原文传递
血清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AECOPD的作用 被引量:41
14
作者 李俊 陈弘群 +3 位作者 蒋世峰 谢骏 余荣环 曲毅 《临床肺科杂志》 2012年第8期1368-1370,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在AECOPD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8例AECOPD及46例COPD稳定期患者,分别测定其PCT、hs-CRP。同时行痰细菌培养。结果 AECOPD组的PCT、hs-CRP水平明显高于COPD稳...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在AECOPD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8例AECOPD及46例COPD稳定期患者,分别测定其PCT、hs-CRP。同时行痰细菌培养。结果 AECOPD组的PCT、hs-CRP水平明显高于COPD稳定期组(P<0.05)。PCT水平与细菌感染有关,AECOPD组中细菌学培养阳性者PCT水平高于阴性者。AECOPD患者中PCT阳性组好转率70.37%,PCT阴性组好转率85.71%。结论在AECOPD患者中,PCT和hs-CRP是较好的诊断指标,尤其在细菌感染的判断上PCT较hs-CRP更有临床价值。PCT可提示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降钙素原 超敏C反应蛋白 慢性阻塞性肺病 细菌感染
下载PDF
Spontaneous bacterial and fungal peritonitis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A literature review 被引量:37
15
作者 Toru Shizuma 《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 CAS 2018年第2期254-266,共13页
Spontaneous bacterial(SBP) and spontaneous fungal peritonitis(SFP) can be a life-threatening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LC) and ascites. One of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of developing SBP is bacterial tr... Spontaneous bacterial(SBP) and spontaneous fungal peritonitis(SFP) can be a life-threatening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LC) and ascites. One of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of developing SBP is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Although the number of polymorphonuclear cells in the culture of ascitic fluid is diagnostic for SBP, secondary bacterial peritonitis is necessary to exclude. The severity of underlying liver dysfunction is predictive of developing SBP; moreover, renal impairment and infections caused by multidrug-resistant(MDR) organism are associated with a fatal prognosis of SBP. SBP is treated by antimicrobials, but initial empirical treatment may not succeed because of the presence of MDR organisms, particularly in nosocomial infections. Antibiotic prophylaxis is recommended for patients with LC at a high risk of developing SBP,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or a previous episode of SBP, but the increase in the risk of developing an infection caused by MDR organisms is a serious concern globally. Less is known about SFP in patients with LC, but the severity of underlying liver dysfunction may increase the hospital mortality. SFP mortality has been reported to be higher than that of SBP partially because the difficulty of early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FP and SBP induces delayed antifungal therapy for SF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er cirrhosis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SPONTANEOUS FUNGAL PERITONITIS bacterial infections
下载PDF
早期诊断极低出生体重儿细菌性感染的实验室指标评价 被引量:34
16
作者 陆中权 张信良 +2 位作者 林忠东 贾玉双 黄达枢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686-689,共4页
目的 评价急相蛋白、白细胞介素 6(IL 6)、白细胞介素 8(IL 8)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对极低出生体重儿 (VLBWI)细菌感染早期诊断的价值 ,并探讨其内在联系。方法 对1998年 12月~ 2 0 0 0年 4月 ,新生儿病房收治的 42例V... 目的 评价急相蛋白、白细胞介素 6(IL 6)、白细胞介素 8(IL 8)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对极低出生体重儿 (VLBWI)细菌感染早期诊断的价值 ,并探讨其内在联系。方法 对1998年 12月~ 2 0 0 0年 4月 ,新生儿病房收治的 42例VLBWI,按细菌感染的诊断标准分感染组 (败血症组与疑似败血症组 )共 2 3例和无感染组 19例。用散射比浊法与双抗体夹心ELLSA法 ,于入院后、第 3天、第 5天分别检测α1酸性糖蛋白 (α1AG)、C反应蛋白 (CRP)、结合珠蛋白 (HP)、铜蓝蛋白 (CP)及IL 6、IL 8、SICAM 1。结果  2 3例细菌感染患儿中 ,入院时IL 6的诊断敏感性最高 ,达 87% ,其次CRP与SCAM 1均为 74%、IL 8为 70 % ,α1AG、HP的敏感性最低 (4 3 % )、CP为 42 %。IL 6与CRP、HP、α1AG血清含量均密切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42 5、0 5 45、0 5 5 4(P分别 <0 0 5、<0 0 1、<0 0 1)。 结论IL 6对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有较高敏感性 ,而CRP敏感性低 ,但特异性高 (89% ) ,且两者有紧密内在联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婴儿 细菌感染 急相蛋白质类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胞间粘附分子1
原文传递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降钙素原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36
17
作者 李黎 冯潇宇 王敏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69-673,共5页
背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一种可导致死亡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国内外研究显示其最常见的诱因为感染。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降钙素原(PCT)对DKA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01至2020-01-01... 背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一种可导致死亡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国内外研究显示其最常见的诱因为感染。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降钙素原(PCT)对DKA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01至2020-01-01巴中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27例DKA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细菌感染患者64例(DKA合并细菌感染组)、未合并细菌感染患者63例(DKA无细菌感染组)。分析DKA合并细菌感染组患者的细菌培养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绘制NLR、PCT及二者联合预测DKA合并细菌感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64例DKA合并细菌感染患者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2例(18.8%),大肠埃希菌感染10例(15.6%),肺炎克雷伯菌感染10例(15.6%),铜绿假单胞菌感染8例(12.5%),流感嗜血杆菌感染3例(4.7%),其他类型细菌感染21例(32.8%)。DKA合并细菌感染组患者血糖、NLR、PCT高于DKA无细菌感染组,动脉血pH值、血清HCO-3低于DKA无细菌感染组(P<0.05)。NLR、PCT单独预测DKA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7[95%CI(0.617,0.797)]、0.715[95%CI(0.624,0.805)],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2.94、2.57μg/L,灵敏度分别为59.4%、46.9%,特异度分别为76.2%、93.7%。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NLR联合PCT检测的回归方程PRE(P):Ln[P/(1-P)]=-1.235+0.046×NLR+0.335×PCT,使用该模型预测DKA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AUC为0.761[95%CI(0.680,0.843)],最佳截断值为0.458,灵敏度为60.9%,特异度为82.5%。结论NLR、PCT均可作为单独预测DKA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临床指标,且二者联合对DKA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预测效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细菌感染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降钙素原 诊断 预测
下载PDF
降钙素原在颅内感染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18
作者 张翼 余刚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2732-2734,共3页
降钙素原(PCT)作为一种新型炎症指标,目前正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在颅内感染尤其是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诊断中,可能具有优越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近年来研究证实,PCT在颅内感染的诊断、病情评估、预后、鉴别诊断及指导用药等方面扮演... 降钙素原(PCT)作为一种新型炎症指标,目前正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在颅内感染尤其是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诊断中,可能具有优越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近年来研究证实,PCT在颅内感染的诊断、病情评估、预后、鉴别诊断及指导用药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本文就PCT的分子结构及来源、代谢特点、生物学特性以及在颅内感染中的临床价值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颅内感染 细菌感染 病毒性疾病
下载PDF
头孢吡肟与头孢他啶随机对照治疗细菌性感染129例 被引量:35
19
作者 李光辉 张婴元 +6 位作者 汪复 陈楠 郑丽叶 罗邦尧 花天放 周新 周柱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 评价头孢吡肟治疗细菌性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以头孢他啶为对照药,在下呼吸道感染、腹腔、胆道感染、败血症中进行随机对照观察。给药方案为头孢吡肟每次2 g,2 次/d ,头孢他啶每次2 g,3 次/d;治疗尿路感染头孢吡肟每次1 g,2... 目的 评价头孢吡肟治疗细菌性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以头孢他啶为对照药,在下呼吸道感染、腹腔、胆道感染、败血症中进行随机对照观察。给药方案为头孢吡肟每次2 g,2 次/d ,头孢他啶每次2 g,3 次/d;治疗尿路感染头孢吡肟每次1 g,2 次/d,头孢他啶每次1 g,3 次/d;均为静脉滴注,疗程均为7~14 d。结果 头孢吡肟组65 例,头孢他啶组64 例。头孢吡肟组和头孢他啶组有效率分别为92.3 % 及90.6 % ,痊愈率各为72.3 % 及68 .8% ,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4.9% 和87 .5 %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6 % 。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头孢吡肟和其他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头孢吡肟对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假单胞菌属等革兰阴性杆菌具高度抗菌活性。结论 头孢吡肟治疗敏感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腹腔、胆道感染、败血症等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吡肟 头孢他啶 细菌性感染 药物疗法
原文传递
小儿穿孔性阑尾炎致病菌群特点及抗生素选用 被引量:34
20
作者 周以明 印其友 肖现民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9-121,共3页
目的 探讨小儿穿孔性阑尾炎致病菌群变化特点和抗生素的合理选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 0 2年 7月~ 2 0 0 3年 7月我院收治的 6 6例术中脓培养阳性的小儿穿孔性阑尾炎病例 ,男 5 2例 ,女 14例 ,平均 80 .3± 36 .4个月 ,分析致... 目的 探讨小儿穿孔性阑尾炎致病菌群变化特点和抗生素的合理选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 0 2年 7月~ 2 0 0 3年 7月我院收治的 6 6例术中脓培养阳性的小儿穿孔性阑尾炎病例 ,男 5 2例 ,女 14例 ,平均 80 .3± 36 .4个月 ,分析致病菌群的变化、耐药性特点以及与抗生素使用的关系。结果 小儿穿孔性阑尾炎致病菌仍以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但其他少见致病菌的比例上升 ,致病菌的种类与术后住院时间和静脉用抗生素的时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穿孔性阑尾炎致病菌谱变化不明显 ,术中脓培养对术后抗生素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穿孔性阑尾炎 致病菌群 抗生素 耐药 急腹症 细菌培养 药敏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