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堤基管涌微观机理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姚秋玲 刘昌军 +1 位作者 丁留谦 张顺福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7,共7页
本文从微观角度出发,开展小尺寸模型试验,采用显微镜和数码成像系统对管涌土体进行局部放大摄录,通过常规观察试验现象和数字图像识别分析不同水头下管涌土体颗粒级配,分析了管涌发展过程中随水头变化的土体颗粒位移和流失规律,从宏观... 本文从微观角度出发,开展小尺寸模型试验,采用显微镜和数码成像系统对管涌土体进行局部放大摄录,通过常规观察试验现象和数字图像识别分析不同水头下管涌土体颗粒级配,分析了管涌发展过程中随水头变化的土体颗粒位移和流失规律,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共同阐释了管涌发生、发展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堤基管涌发生、发展的微观颗粒流失过程与宏观现象一致,管涌发生、发展的过程从微观角度即表现为颗粒位移并流失的过程。通过微观颗粒位移与宏观管涌通道发展相结合分析,更深层次剖析了管涌发展的机理。本研究对于管涌数学模型和数值模型的建立、提高管涌防治技术水平等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堤基管涌 微观机理 颗粒流失 模型试验
下载PDF
深厚覆盖层地基潜蚀研究综述 被引量:13
2
作者 罗玉龙 张兴杰 +4 位作者 张海彬 盛金昌 詹美礼 王惠民 何淑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094-3106,共13页
潜蚀是深厚覆盖层渗透稳定性问题中比较主要和突出的一种表现型式,开展深厚覆盖层潜蚀问题的相关试验及理论研究,对于保障中国已建、待建重大水电工程的安全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首先,区分了潜蚀与向后侵蚀管涌,指出潜蚀与向后... 潜蚀是深厚覆盖层渗透稳定性问题中比较主要和突出的一种表现型式,开展深厚覆盖层潜蚀问题的相关试验及理论研究,对于保障中国已建、待建重大水电工程的安全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首先,区分了潜蚀与向后侵蚀管涌,指出潜蚀与向后侵蚀管涌的发生机制完全不同,两者不能混淆在一起。与向后侵蚀管涌相比,潜蚀更具隐蔽性,其发生发展机制更加复杂。其次,从潜蚀发生的几何条件、水力条件及潜蚀数学模型等3个方面详细梳理总结了潜蚀研究的相关进展。最后,结合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等国家重大工程,提出未来应着重加强对原状覆盖层土体内部稳定性评价,对极端条件、复杂渗流条件、复杂地层条件下潜蚀发生发展机制,潜蚀时间效应及其长期影响的评价和控制,对潜蚀本构关系及其数学模型等方面的试验及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厚覆盖层 渗透稳定性 潜蚀 向后侵蚀管涌
下载PDF
堤基管涌破坏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姚秋玲 丁留谦 +1 位作者 刘昌军 杨晓东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4年第4期349-357,共9页
堤基管涌是汛期堤防工程中常见的一种渗透变形现象,严重影响堤防工程和堤防保护区内生命财产安全。堤基管涌因其隐蔽性、危害性、复杂性和难以预测性,其发展机理和破坏特性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 堤基管涌是汛期堤防工程中常见的一种渗透变形现象,严重影响堤防工程和堤防保护区内生命财产安全。堤基管涌因其隐蔽性、危害性、复杂性和难以预测性,其发展机理和破坏特性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从经验方法、数学模型、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这四类主要研究方法分别评述了现有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根据管涌研究水平的现状和管涌防治工作的需求,提出未来研究的几个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堤基管涌 模型试验 数学模型 数值模拟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基于物质点-特征有限元耦合方法的向后侵蚀管涌模拟
4
作者 王兆南 王刚 金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18-1324,共7页
向后侵蚀管涌是汛期堤坝中一种常见的渗透破坏形式,多发生在下游存在无保护出水口的二元结构堤基中。由于土体渗流在出水口处存在较高的水力梯度,使得固、液界面附近的土体极易被侵蚀带走,一旦侵蚀土体的上层存在不透水的黏土层时,便会... 向后侵蚀管涌是汛期堤坝中一种常见的渗透破坏形式,多发生在下游存在无保护出水口的二元结构堤基中。由于土体渗流在出水口处存在较高的水力梯度,使得固、液界面附近的土体极易被侵蚀带走,一旦侵蚀土体的上层存在不透水的黏土层时,便会形成不断向上游迎水侧发展的管涌通道,最终导致堤坝出现失稳破坏。基于向后侵蚀管涌的发展过程,采用局部水力梯度作为管涌发展的判别准则,结合饱和孔隙介质的耦合物质点-特征有限元法,发展了一个能够模拟向后侵蚀管涌的新方法。新方法将求解域内的物质点分为3种粒子类型,对满足管涌触发条件的粒子进行删除,以此表示被侵蚀带走的土颗粒。由于算法中的流体部分采用了广义的Navier-Stokes方程进行描述,因此新方法能够同时计算孔隙水渗流和管道流体的自由流动。通过对小尺度模型试验的计算,验证了新方法在向后侵蚀管涌问题中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后侵蚀管涌 耦合物质点-特征有限元法 临界水力梯度
下载PDF
堤防渗透侵蚀破坏有关概念辨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姚秋玲 孙东亚 +1 位作者 张顺福 乔楠 《中国防汛抗旱》 2021年第8期7-10,45,共5页
堤防工程汛期经常出现渗透侵蚀破坏如管涌和接触冲刷险情,也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但工程中的管涌和接触冲刷险情,与土力学中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从土力学中渗透破坏形式的概念出发,结合近年渗透破坏模式研究,梳理堤防工程中管涌和接触冲... 堤防工程汛期经常出现渗透侵蚀破坏如管涌和接触冲刷险情,也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但工程中的管涌和接触冲刷险情,与土力学中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从土力学中渗透破坏形式的概念出发,结合近年渗透破坏模式研究,梳理堤防工程中管涌和接触冲刷险情的概念,将常见的堤防管涌险情明确为逆向侵蚀管涌,将堤防接触冲刷分为堤防不同土体间的接触冲刷和穿堤建筑物与堤防土体间的接触冲刷,后者又可细分为穿堤建筑物与周边土体接触不良形成的集中渗漏侵蚀、涵管破损导致的集中渗漏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向侵蚀管涌 接触冲刷 穿堤建筑物 渗透侵蚀 堤防工程
下载PDF
渗透变形过程中临空面表层土体渗透特性变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曹洪 肖莹萍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465-2472,共8页
在堤基管涌发展机制的研究中,需考虑管涌通道四周破坏扰动松散层的影响。目前针对松散层渗透特性变化的定量试验数据较少。基于此,通过一维垂直向上渗流作用下均匀砂的渗透试验来研究临空面表层土体的松散过程和渗透特性变化情况。砂样... 在堤基管涌发展机制的研究中,需考虑管涌通道四周破坏扰动松散层的影响。目前针对松散层渗透特性变化的定量试验数据较少。基于此,通过一维垂直向上渗流作用下均匀砂的渗透试验来研究临空面表层土体的松散过程和渗透特性变化情况。砂样垂向渗透变形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临空面表层土体松散破坏和松散层逐渐向深部扩展的过程。通过分析砂样沿程水头分布的调整变化情况得知,松散表层土体的渗透系数分布呈突变形式,即临空面松散薄层的渗透系数远大于其下松散砂层的渗透系数。由此类推,管涌通道边壁四周松散薄层的渗透系数远大于砂样整体渗透系数,松散层的存在使得管涌通道尖端坡降并不会达到很大值。这一点认识对管涌发展机制的研究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堤基管涌 松散层 渗透特性 试验研究
下载PDF
3D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simulation of groundwater flow during backward erosion piping 被引量:1
7
作者 Kristine VANDENBOER Vera van BEEK Adam BEZUIJEN 《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CSCD 2014年第2期160-166,共7页
Backward erosion piping is an important failure mechanism for cohesive water retaining structures which are founded on a sandy aquifer. At present, the prediction models for safety assessment are often based on 2D ass... Backward erosion piping is an important failure mechanism for cohesive water retaining structures which are founded on a sandy aquifer. At present, the prediction models for safety assessment are often based on 2D assumptions. In this work, a 3D numerical approach of the groundwater flow leading to the erosion mechanism of backward erosion piping is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Comparison of the 2D and 3D numerical results explicitly demonstrates the inherent 3D nature of the piping phenomenon. In addition, the influence of the seepage length is investigated and discussed for both piping initiation and piping progression. The results clearly indicate the superiority of the presented 3D numerical model compared to the established 2D approach. Moreover, the 3D numerical results enabl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physical mechanism involved in backward erosion piping and thus can lead to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safety assessment of water retaining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kward erosion piping groundwater flow 3D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