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津冀地区气溶胶季节变化及与云量的关系 被引量:27
1
作者 晏利斌 刘晓东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24-931,共8页
利用2000年3月—2008年2月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卫星资料,分析了京津冀平原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和气溶胶细粒子组分比率(FMF)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通过AOD与FMF的组合特征可判别气溶胶季节变化特征.冬、春季以粗粒... 利用2000年3月—2008年2月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卫星资料,分析了京津冀平原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和气溶胶细粒子组分比率(FMF)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通过AOD与FMF的组合特征可判别气溶胶季节变化特征.冬、春季以粗粒子为主,但冬季AOD偏小,而在春季急剧增大;夏、秋季均以细粒子为主,但夏季AOD达到最大,秋季较小.大气环流和气流后向轨迹分析表明,冬季到达北京的气流以西北冷空气为主,西北路径的气流轨迹占冬季气流轨迹总数的67%;春季主要受偏西、西北及偏北气流影响,这3类对沙尘天气有贡献的气流轨迹占春季气流轨迹总数比例之和达到60%;夏季主要以偏南气流和局地环流占优,这2类气流轨迹分别占夏季气流轨迹总数的52%和34%;秋季气流轨迹与春季的相似,但途经沙源的气流传输速度较春季慢.京津冀平原地区夏季AOD与云量(CF)呈正相关,AOD增加,特别是细粒子增加可能导致局地云量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 后向气流轨迹分析 气溶胶 京津冀地区
下载PDF
安徽省酸雨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26
2
作者 石春娥 邱明燕 +3 位作者 张爱民 张浩 张苏 王自发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75-1681,共7页
利用气象部门7个酸雨观测站资料、安徽及周边部分省份煤耗量、卫星观测的对流层NO2柱含量资料,分析了安徽酸雨的空间分布、发展趋势及酸雨发生频率上升的原因;同时,借助轨迹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输送形势对各地酸雨的影响.2006~2... 利用气象部门7个酸雨观测站资料、安徽及周边部分省份煤耗量、卫星观测的对流层NO2柱含量资料,分析了安徽酸雨的空间分布、发展趋势及酸雨发生频率上升的原因;同时,借助轨迹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输送形势对各地酸雨的影响.2006~2008年间安徽酸雨频率表现为夏季低、秋季高,3a降水均值呈酸性,其中合肥、安庆、马鞍山和蚌埠为中度酸性.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皖南到江淮之间最为严重,向北递减.阜阳、铜陵和黄山的降水pH值比较集中,各有75%以上位于6.00~7.50(阜阳)、5.00~6.00(铜陵)和5.00~6.50(黄山);其它测站的pH值分布范围比较大,峰值分别位于4.00~4.50(合肥和安庆)、5.00~5.50(马鞍山)和5.50~6.00(蚌埠).与10a前相比,各地酸雨发生频率都大幅度上升.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酸雨发生频率与污染物的外来输送密切相关,各地都是来自偏东南到偏东北方向,尤其是经过江苏或浙江的气团对应着最高的中度以上酸雨发生频率,说明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对安徽酸雨有较大贡献.统计分析发现合肥酸雨变化趋势与安徽、浙江和江苏的煤耗量、对流层NO2柱含量的变化趋势都很一致(相关系数均大于0.7),再次说明该市酸雨增多、变强与区域污染物排放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酸雨 降水PH值 燃煤量 对流层NO2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长三角背景地区秋冬季节大气气态总汞含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窦红颖 王书肖 +2 位作者 王龙 张磊 郝吉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共7页
利用Tekran 2537B大气汞分析仪于2009年9月15日~2009年12月17日对上海崇明岛大气气态总汞(TGM)进行了连续监测.监测期间,崇明地区气态总汞的平均含量为2.50 ng·m-3±1.50 ng·m-3,高于北半球背景浓度1.5~1.7 ng·m-3... 利用Tekran 2537B大气汞分析仪于2009年9月15日~2009年12月17日对上海崇明岛大气气态总汞(TGM)进行了连续监测.监测期间,崇明地区气态总汞的平均含量为2.50 ng·m-3±1.50 ng·m-3,高于北半球背景浓度1.5~1.7 ng·m-3,月均浓度9月<10月<11月<12月.9~12月,崇明地区气态总汞含量的日变化规律为上午08:00~10:00出现峰值,白天气态总汞浓度水平与夜间基本一致.崇明地区气态总汞含量和一氧化碳含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崇明地区大气汞主要来自火电厂和工业锅炉的燃煤排放.从风向和后向轨迹模型分析的结果来看,崇明岛的大气汞主要来自西部的大陆地区,尤其是位于崇明西北部的江苏、山东等地.9月和10月盛行来自海面的东风,因而气态总汞含量较低,11月和12月盛行来自大陆工业区的西北风,导致崇明气态总汞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态总汞 长江三角洲 秋冬季 日变化 后向轨迹
原文传递
中亚热带背景区重庆四面山大气气态总汞含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刘伟明 马明 +2 位作者 王定勇 孙涛 魏世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39-1645,共7页
以重庆市四面山森林自然保护区作为中亚热带背景区的典型代表,利用高时间分辨率自动测汞仪(Tekran 2537X)于2012-03~2013-02对该区域大气气态总汞(TGM)进行了连续1年的野外观测.结果表明,四面山地区气态总汞的年平均含量为(2.88±1.... 以重庆市四面山森林自然保护区作为中亚热带背景区的典型代表,利用高时间分辨率自动测汞仪(Tekran 2537X)于2012-03~2013-02对该区域大气气态总汞(TGM)进行了连续1年的野外观测.结果表明,四面山地区气态总汞的年平均含量为(2.88±1.54)ng·m^(-3),高于北半球大气汞含量的背景值,低于国内大部分背景区监测点,表明以四面山为代表的中亚热带背景区大气汞从区域尺度而言尚属正常范围,但从全球大尺度比较,大气背景汞浓度已经有了一定程度升高.TGM浓度按季节表现为:冬季(3.68±2.43)ng·m^(-3)>夏季(3.29±0.79)ng·m^(-3)>春季(2.44±0.69)ng·m^(-3)>秋季(2.13±0.97)ng·m^(-3),冬季TGM浓度变化波动较大.TGM日变化特征为春季夜间TGM浓度较高,秋、夏、冬三季白天TGM浓度较高,TGM浓度日变化与温度和光照强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风向和后向轨迹模型分析的结果来看,重庆本地燃煤排放等是该地区气态总汞的主要来源,此外印度季风等造成的大气汞的长距离迁移也可能是该区域大气汞含量升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区 气态总汞 季节变化 日变化 后向轨迹分析
原文传递
重庆市一次重霾污染过程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刘芮伶 李礼 +4 位作者 余家燕 许丽萍 石光明 刘敏 程刚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8-13,共6页
2014年12月28日-2015年1月5日重庆市发生了一次大范围、持续性的重霾污染天气。文章利用常规污染物数据和MODIS遥感数据,结合HYSPLIT轨迹模式对此次污染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此次重霾污染时段首要污染物PM_(2.5),主要以人为源排放为主。... 2014年12月28日-2015年1月5日重庆市发生了一次大范围、持续性的重霾污染天气。文章利用常规污染物数据和MODIS遥感数据,结合HYSPLIT轨迹模式对此次污染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此次重霾污染时段首要污染物PM_(2.5),主要以人为源排放为主。同时近地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以及大范围秸秆集中燃烧是本次持续性重污染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MODIS 后向轨迹
下载PDF
首都水源地——洋河流域人为源多环芳烃(PAHs)排放清单估算及其影响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高佳佳 罗维 奚晓霞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573-4581,共9页
洋河流域位于京西北上风向,是北京重要水源地和生态保护屏障,我国北方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和生态脆弱敏感区,也是北京-张家口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地,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建立洋河流域大气PAHs排放清单,分析其可能来源及影响,通过气团后向... 洋河流域位于京西北上风向,是北京重要水源地和生态保护屏障,我国北方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和生态脆弱敏感区,也是北京-张家口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地,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建立洋河流域大气PAHs排放清单,分析其可能来源及影响,通过气团后向轨迹辨识其区域PAHs传输途径,对于北京及张家口地区环境PAHs的污染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收集和分析了洋河流域大量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相关数据资料,评估了流域各行业、各县市PAHs排放因子,单体排放量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气团后向轨迹模型分析了PAHs的传输轨迹.结果表明,洋河流域大气PAHs排放量为4.4×102t.从排放行业看,煤炭燃烧源、秸秆燃烧源是洋河流域大气PAHs的重要排放源,其贡献率分别为76%和16%.从排放地区看,宣化县的排放量最大,约49 t;其次分别为:兴和县、天镇县、怀来县、万全县,排放量分别约为:36、32、24和15 t.从排放谱看,低环(2~3环)与高环分子(4~6环)PAHs的排放量相差不大,分别约占PAHs排放总量的50%左右.洋河流域单位PAHs总排放量与各县市的工业生产总值(r=0.96,P<0.05)、居民收入(r=0.94,P<0.05)、人口密度呈正相关(r=0.92,P<0.05),与单位国土面积呈负相关(r=-0.9,P<0.05),与农业生产总值没有显著相关(r=0.026,P>0.01).流域内PAHs的较高排放与该地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较高的居民消费水平有关.基于气团后向轨迹模拟和洋河流域PAHs排放,可以推断洋河流域已成为PAHs的高污染风险区,通过西北气流可将流域高浓度的PAHs输送至北京,对北京的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控污染物 大气污染 排放量估算 后向轨迹分析 排放源谱 洋河流域
原文传递
黄海千里岩岛大气湿沉降营养盐的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韩丽君 朱玉梅 +2 位作者 刘素美 张经 李瑞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74-1184,共11页
于2009~2010年对黄海千里岩岛的雨水进行了收集,测定了其pH值、NH4+、NO3-+NO2-、SiO32-和PO43-的含量,讨论了黄海西部湿沉降的酸雨状况、营养盐各组分浓度的变化特征、沉降通量以及对黄海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结果表明,大气湿沉降中58%... 于2009~2010年对黄海千里岩岛的雨水进行了收集,测定了其pH值、NH4+、NO3-+NO2-、SiO32-和PO43-的含量,讨论了黄海西部湿沉降的酸雨状况、营养盐各组分浓度的变化特征、沉降通量以及对黄海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结果表明,大气湿沉降中58%的样品5.6<pH<7.0,以中性降水为主.营养盐浓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冬两季浓度较高,夏、秋两季浓度较低.对不同区域雨水中DIN(NH4++NO3-+NO2-)浓度的对比和降雨事件的气团后向轨迹模拟分析以及历年湿沉降营养盐平均浓度变化特征的探讨,均表明人类活动产生的大气排放物和自然界的沙尘暴对大气湿沉降有明显影响.大气干湿总沉降向黄海输入的NH4+-N、DI(NO3-+NO2-)、SiO32--Si和PO43--P分别占大气沉降和河流输入总量的87%、47%、3%、53%.强降雨在短时间内可以显著提高表层海水的初级生产力,甚至可能成为赤潮的诱发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湿沉降 初级生产力 气团后向轨迹分析 黄海
下载PDF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M_(2.5) between heavily polluted days and other days in Zhengzhou, China 被引量:24
8
作者 Nan Jiang Qiang Li +5 位作者 Fangcheng Su Qun Wang Xue Yu Panru Kang Ruiqin Zhang Xiaoyan T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4期188-198,共11页
PM(2.5)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Zhengzhou during 3 years of observation,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 contribution were analyzed. Approximately 96% of the daily PM(2.5) concentrations and annual avera... PM(2.5)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Zhengzhou during 3 years of observation,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 contribution were analyzed. Approximately 96% of the daily PM(2.5) concentrations and annual average values exceeded the Chinese National Ambient Air Quality Daily and Annual Standards, indicating serious PM(2.5) pollution.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water-soluble inorganic ions was 2.4 times higher in heavily polluted days(daily PM32.5 concentrations &gt; 250 μg/mand visibility &lt; 3 km) than that in other days, with sulfate, nitrate, and ammonium as major ions. According to the ratio of NO-3/SO2-4,stationary sources are still the dominant source of PM(2.5) and vehicle emission could not be ignored. The ratio of secondary organic carbon to organic carbon indicated that photochemical reactivity in heavily polluted days was more intense than in other days.Crustal elements were the most abundant elements,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60% of 23 elements. Chemical Mass Balanc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ntributions of major sources(i.e., nitrate, sulfate, biomass, carbon and refractory material, coal combustion, soil dust,vehicle, and industry) of PM(2.5) were 13%, 16%, 12%, 2%, 14%, 8%, 7%, and 8% in heavily polluted days and 20%, 18%, 9%, 2%, 27%, 14%, 15%, and 9% in other days, respectively.Extensive combustion activities were the main source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during the episode(Jan 1-9, 2015) and the total benzo[a]pyrene equivalency concentrations in heavily polluted days present significant health threat. Because of the effect of regional transport, the pollution level of PM(2.5) in the study area was aggrav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Water soluble inorganic ions Secondary organic carbon CMB back trajectory analysis
原文传递
2015年12月末北极地表爆发性增温事件的卫星遥感监测 被引量:2
9
作者 黄富祥 任素玲 +3 位作者 韩爽爽 孙冷 张艳 惠雯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6期3946-3957,共12页
北极地表天气尺度的爆发性增温事件,往往是由于强烈的大气环流或洋流将低纬度热量输送到北极造成的.2015年12月29日发生的北极地表温度达到0℃以上的爆发性增温事件,引起全球广泛关注.本文利用AIRS获得的多种遥感资料,监测弗拉姆海峡上... 北极地表天气尺度的爆发性增温事件,往往是由于强烈的大气环流或洋流将低纬度热量输送到北极造成的.2015年12月29日发生的北极地表温度达到0℃以上的爆发性增温事件,引起全球广泛关注.本文利用AIRS获得的多种遥感资料,监测弗拉姆海峡上空大气温度、水汽和臭氧的急剧变化.卫星遥感监测表明,水汽和温度从27日开始出现明显增加,29日达到峰值,然后开始回落和振荡,直到1月2日都维持在12月平均值以上;与此同时,大气臭氧则呈现相反的变化,从27日开始显著减少,29日达到极小值,然后开始回升和振荡,到1月2日才回复到12月平均值附近.水汽变化主要发生在从地表到100 hPa高度,29日水汽在400 hPa高度最大增幅达到12月平均值的6倍;温度变化主要发生在从地表到250 hPa高度,29日地表温度达到0℃以上.臭氧总量的变化速度快、幅度大,与26日相比,29日臭氧总量减少102 DU达到12月平均值1/3以上;臭氧垂直廓线变化主要发生在400~5 hPa高度,与27日相比,29日臭氧垂直廓线在此高度层内的减少量占臭氧总量减少量的80%~90%.利用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HYSPLIT)气团后向轨迹追踪,分析表明造成此次地表爆发性增温事件的作用机制是,北大西洋低压风暴将大量低纬度温暖、潮湿的空气快速输送到北极,导致低层温度和水汽含量的急剧增加,同时大气从低纬度向高纬度的输送,配合大气从低层向高层的垂直运动,导致对流层上部到平流层中上层臭氧分布的急剧变化,从而造成臭氧总量和垂直廓线的急剧变化.此次典型个例的卫星遥感监测表明,天气尺度的动力输送造成北极地区热量、水汽和臭氧的快速剧烈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增温放大 AIRS遥感资料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分析资料 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HYSPLIT)后向轨迹分析
原文传递
北京地区大气颗粒物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分析 被引量:54
10
作者 李颜君 安兴琴 范广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15-927,共13页
利用TrajStat软件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数据,计算了2005~2016年北京市逐日72h气流后向轨迹,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北京同期PM_(2.5)逐日质量浓度数据,分析北京市年及四季后向气流轨迹特征及其对北京市颗粒物浓度的影响,运用潜在源贡献因... 利用TrajStat软件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数据,计算了2005~2016年北京市逐日72h气流后向轨迹,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北京同期PM_(2.5)逐日质量浓度数据,分析北京市年及四季后向气流轨迹特征及其对北京市颗粒物浓度的影响,运用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探讨研究时期内不同季节影响北京市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潜在源区以及不同源区对北京颗粒物质量浓度的贡献.结果表明,就全年而言,西北输送气流占总轨迹的比例最高,达59.97%,且其输送距离最远、输送高度最高、移速最快.输送高度最低、距离最短、移速最慢的东南气流占比次之,为27.64%,东北气流占比最低为12.40%,其移速和输送距离介于前两者之间.主要污染轨迹来自山东、河北,其次为来自俄罗斯、蒙古国和内蒙古荒漠戈壁地区的西北气流.PSCF和CWT分析发现,蒙中、晋中、冀西南、豫北及鲁西是影响北京PM_(2.5)的主要潜在区域.而不同季节、不同输送路径对北京PM_(2.5)污染影响的差异显著,春季主要受来自蒙晋交界区域的短距离输送气流影响,潜在源区位于冀南、鲁西、豫东和皖西北地区,夏季污染轨迹来自鲁、晋地区,潜在源区为豫东北、皖北和苏北地区;秋季主要受来自冀南地区的短距离气流影响,潜在源区为晋北、冀南、豫北和鲁西地区,冬季主要受来自蒙古国中西部和蒙中地区的远距离输送气流影响,潜在源区主要在冀南、鲁西、豫北、晋和蒙西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潜在源贡献 浓度权重轨迹 北京
下载PDF
川南自贡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传输路径与潜在源分析 被引量:36
11
作者 雷雨 张小玲 +5 位作者 康平 王浩霖 青泉 欧奕含 卢宁生 邓中慈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021-3030,共10页
川南自贡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比较严重, 2015~2018年PM10和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95.42±9.53)μg·m-3和(65.95±6.98)μg·m-3,并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冬季PM10和PM2.5浓度远高于其它季节, 1月平均浓度最高,分别为(138.08... 川南自贡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比较严重, 2015~2018年PM10和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95.42±9.53)μg·m-3和(65.95±6.98)μg·m-3,并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冬季PM10和PM2.5浓度远高于其它季节, 1月平均浓度最高,分别为(138.08±52.29)μg·m-3和(108.50±18.05)μg·m-3,夏季平均浓度最低.PM2.5与PM10的平均比值为69.12%,冬季比值约为夏季的1.17倍,空气污染以PM2.5为主.采用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迹模型(HYSPLIT)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的GDAS气象数据,对自贡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和逐日72 h后向轨迹进行计算和聚类研究,利用潜在源贡献分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探讨不同季节影响自贡市PM2.5浓度的潜在源区以及不同源区的污染贡献.结果表明,自贡市近地面四季多受东南风、偏西风和西北风控制,高浓度PM2.5多出现在0~2 m·s-1的低风速区;不同季节、不同输送路径对自贡PM2.5污染影响的差异显著,春季主要受到来自偏西和偏北方向短距离输送气流的影响,夏季污染轨迹主要来自短距离输送的东南气流,秋季主要受来自资阳,经遂宁、重庆和内江的短距离输送气流的影响,冬季除受到资阳、遂宁和内江等周边城市的影响外,还受到来自西藏中部的远距离输送气流影响;除夏季外,自贡市潜在源区主要位于重庆西部与川南交界区域,冬季的主要贡献区范围最广、贡献程度最大,夏季潜在源区范围最小且贡献程度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潜在源贡献(PSCF) 浓度权重轨迹(CWT) 自贡市
原文传递
银川地区大气颗粒物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区分析 被引量:30
12
作者 严晓瑜 缑晓辉 +3 位作者 武万里 黄峰 杨军 刘玉兰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27-1738,共12页
利用Traj Stat软件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数据,计算了2014—2016年银川市逐日72 h气流后向轨迹,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结合银川市同期PM^(10)和PM^(2.5)质量浓度数据,分析了银川年及四季气流轨迹特征及其对银川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同时,运用潜... 利用Traj Stat软件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数据,计算了2014—2016年银川市逐日72 h气流后向轨迹,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结合银川市同期PM^(10)和PM^(2.5)质量浓度数据,分析了银川年及四季气流轨迹特征及其对银川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同时,运用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探讨了影响银川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潜在源区及不同源区对银川颗粒物质量浓度的贡献.结果表明,输送距离最长、高度最高、移速最快的西北气流轨迹占总轨迹的比例最高,达66.7%,且气团移动速度和高度与轨迹距离呈正比;输送高度较低、距离最短、移速最慢的北方气流轨迹占总轨迹数的24.3%;东南气团占总轨迹数的9%,输送距离和移速介于前两者之间,但输送高度较西北气流和北方气流低.四季各类气流轨迹变化特征与年变化特征基本一致,春、秋、冬三季,中、短距离西北气流占气流轨迹总数的比例最高,夏季东南气流占比最高,且夏季南方气流和北方气流占比较春、秋两季高,冬季未出现南方气流和北方气流,春季和冬季气流轨迹输送距离普遍比夏季和秋季长;春、夏、秋三季,偏南气流的输送高度均最低,四季长距离西北气流的输送高度均最高.年及四季都表现为西北气流轨迹对应的银川PM_(10)和PM_(2.5)平均浓度均较高,是影响银川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最重要输送路径,其次是东南气流轨迹,北方气流轨迹对银川颗粒物浓度影响较小.PSCF和CWT分析发现,位于新疆、甘肃、蒙古国、内蒙古、青海的西北源区及四川、陕西的东南源区是影响银川PM_(10)和PM_(2.5)浓度的两个主要潜在源区,各季节区域范围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潜在源贡献 浓度权重轨迹 银川
原文传递
成都平原城市群夏季臭氧污染天气形势与潜在源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卢宁生 张小玲 +5 位作者 杜云松 康平 陈军辉 华明 雷雨 祁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5-528,共14页
通过分析成都平原城市群8个城市2015-2019年夏季地面臭氧污染特征表明,近5年夏季平原O_(3)污染区域呈扩大趋势,成都市O_(3)_8 h第90百分位浓度和超标日数均为最大,雅安、绵阳浓度较低但上升趋势显著。利用PCT客观天气分型方法,对近5年... 通过分析成都平原城市群8个城市2015-2019年夏季地面臭氧污染特征表明,近5年夏季平原O_(3)污染区域呈扩大趋势,成都市O_(3)_8 h第90百分位浓度和超标日数均为最大,雅安、绵阳浓度较低但上升趋势显著。利用PCT客观天气分型方法,对近5年夏季成都平原及周边的位势高度场进行分型研究,结果表明:(1)700 hPa臭氧污染天气形势为高压型,500 hPa为西风槽后和平直纬向型,100 hPa为南亚高压中部和东部型;(2)近5年夏季典型O_(3)污染过程的高低空天气形势为西风槽后部、高压发展和高压控制型,污染过程期间成都平原多受到西风槽后西北气流或副热带高压脊线附近下沉气流的影响;(3)污染天气型具有高温低湿,小风强辐射,白天混合层高的特征。气流下沉增温和局地环流的作用抑制了污染物向高层扩散,促使边界层上部O_(3)下传并堆积于成都平原地区。采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和潜在源贡献法(PSCF),探讨了不同天气型影响下成都平原O_(3)浓度输送的轨迹聚类和潜在源区。结果表明,本地和盆地城市之间的输送对臭氧污染有重要贡献。最主要的臭氧潜在源区位于本地城区,成都、眉山和资阳臭氧潜在源区还集中在川南北部和重庆西部,德阳集中在成都、眉山一带。西风槽后和高压发展型影响下臭氧区域输送表现比较明显,高压控制天气型臭氧呈本地积聚性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天气分型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潜在源贡献(PSCF) 成都平原
下载PDF
2014—2021年九江市大气PM_(2.5)污染特征及冬季一次典型污染过程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邓力琛 钱悦 +4 位作者 杨超 刘诚 王欢 陈燕玲 刘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3-93,共11页
利用2014—2021年九江市空气质量数据、气象数据和再分析资料,对九江市PM_(2.5)变化特征和气象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后向轨迹模型对一次典型污染过程的潜在污染源进行探究.结果表明:2014—2021年九江市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呈逐年... 利用2014—2021年九江市空气质量数据、气象数据和再分析资料,对九江市PM_(2.5)变化特征和气象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后向轨迹模型对一次典型污染过程的潜在污染源进行探究.结果表明:2014—2021年九江市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呈逐年波动上升趋势.2021年九江市PM_(2.5)年均浓度值为33.5μg·m^(-3),较2014—2020年同期平均值下降了15.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2.6%,较2014—2020年同期平均值同比上升了11.3%,为九江市有PM_(2.5)监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虽然九江市PM_(2.5)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大气环境明显好转,但冬季在高湿、逆温和冷空气输送等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下,重污染天气仍时有发生.2020年12月23—29日为有PM_(2.5)监测记录以来重度污染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过程,此次重污染过程受偏北气流影响下的污染传输和冷空气间歇期的静稳天气交替影响,逆温层较强、中低层湿层深厚、风速较小、垂直运动较弱是导致此次过程污染堆积的主要气象因素.通过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及聚类分析发现,此次过程九江市PM_(2.5)的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皖西南和鄂东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市 PM_(2.5) 重污染 气象要素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潜在源贡献
原文传递
长沙市气流传输特征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罗达通 张敬巧 +3 位作者 尤翔宇 刘湛 张青梅 向仁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7-105,共9页
利用HYSPLIT气流轨迹模型和GDAS全球资料同化系统数据,文章计算了长沙市2016-2019年区域逐时的72 h气流后向轨迹并进行了轨迹聚类,结合监测数据分析了大气污染物浓度及气象因子受气流传输的影响规律,进一步采用轨迹权重浓度分析(WCWT)... 利用HYSPLIT气流轨迹模型和GDAS全球资料同化系统数据,文章计算了长沙市2016-2019年区域逐时的72 h气流后向轨迹并进行了轨迹聚类,结合监测数据分析了大气污染物浓度及气象因子受气流传输的影响规律,进一步采用轨迹权重浓度分析(WCWT)识别了污染潜在源区。结果表明:长沙市PM2.5与NO2、SO2、CO均显著正相关,而O3与NO2、CO均显著负相关,且O3与PM2.5浓度分别与风速呈显著正、负相关关系。长沙市受东北方向气流影响显著,春、夏、秋和冬季其轨迹占比分别为50.1%、37.7%、82.1%和42.8%,不同气流传输类型影响下污染物浓度差异明显,颗粒物、NO2、CO在冬季受西南及西北气流影响时浓度较高,其他三季受东北方向短距离传输气流影响时浓度较高,四季O3和SO2分别受东北方向、南面沿海方向气流影响时浓度较高;另外,区域风速和温度受不同类型气流影响时也存在明显差别。WCWT分析表明,长沙市PM2.5潜在源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方向的陕西、山西,东北方向的河南以及东南方向的广东等部分区域,O3潜在源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方向的河南、河北、江苏、浙江以及西南方向的广西、广东部分区域,SO2、NO2及CO潜在源区域较为相似,在西北方向的宁夏、陕西、湖北沿线及南面的广东珠三角区域均存在贡献高值;污染物潜在源分布差异显示,长沙市NO2受西北燃煤排放影响相对较大,而CO受广东珠三角区域机动车排放影响相对较大,区域NOx对O3的滴定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大气污染物 气象因子 浓度权重轨迹 潜在源
下载PDF
宁夏O_(3)污染及其输送路径 被引量:4
16
作者 严晓瑜 缑晓辉 +6 位作者 龚晓丽 刘建军 纳丽 苏占胜 刘垚 李晓虹 吴保国 《干旱气象》 2021年第1期119-129,共11页
基于2015—2018年宁夏O_(3)质量浓度资料,分析比较宁夏5市O_(3)质量浓度变化特征,结合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数据,采用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法,探讨影响宁夏5市O_(3)质量浓度的气流轨迹特征。结果表明:2015—2018年宁夏石嘴山年均O_(3)质... 基于2015—2018年宁夏O_(3)质量浓度资料,分析比较宁夏5市O_(3)质量浓度变化特征,结合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数据,采用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法,探讨影响宁夏5市O_(3)质量浓度的气流轨迹特征。结果表明:2015—2018年宁夏石嘴山年均O_(3)质量浓度90%分位数最高,为159μg·m-3,银川、中卫和吴忠分别为154、149和137μg·m^(-3),固原最低为132μg·m^(-3);近4 a石嘴山O_(3)质量浓度略下降,其他4市普遍增高;首要污染物为O_(3)的天数石嘴山最多(124 d),中卫次之(119 d),银川第3(103 d);各市首要污染物为O_(3)且空气质量为良、轻度污染的天数普遍增多;除固原外,其他4市持续6 d、7 d O_(3)污染过程次数均增加,其中,银川和中卫增加最明显。石嘴山、银川和吴忠三市,中、短距离西北气流总占比最高,其次是东南气流,再次是北方气流;中卫和固原两市,东南气流占比最高,其次是短距离西北气流,再次是中、长距离西北气流;来自蒙古国中部、内蒙古中西部,横穿宁夏北部和中部的北方气流是影响固原O_(3)质量浓度的最重要输送路径,源自陕西中南部、甘肃东北部、宁夏中东部的东南气流是影响石嘴山、银川、吴忠和中卫O_(3)质量浓度的最主要输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输送路径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宁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