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vere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after peg-interferonalpha2a, ribavirin and telaprevir treatment completion: a case report and systematic review of literature 被引量:2
1
作者 Rosario Arena Paolo Cecinato +6 位作者 Andrea Lisotti Federica Buonfiglioli Claudio Calvanese Giuseppe Grande Marco Montagnani Francesco Azzaroli Giuseppe Mazzella 《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 CAS 2015年第12期1718-1722,共5页
Mild to moderate autoimmune thrombocytopenia(AITP) is a common finding in patients receiving interferonbased antiviral treatment, due to bone marrow suppression. Here we report the case of a patient with chronic genot... Mild to moderate autoimmune thrombocytopenia(AITP) is a common finding in patients receiving interferonbased antiviral treatment, due to bone marrow suppression. Here we report the case of a patient with chronic genotype 1b hepatitis C virus(HCV) infection treated with pegylated-interferon alpha-2a, ribavirin and telaprevir for 24 wk; the patient developed severe AITP three weeks after treatment withdrawal. We performed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search in order to review all published cases of AITP related to HCV antiviral treatment.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second case of AITP observed after antiviral treatment withdrawal. In most published cases AITP occurred during treatment; in fact, among 24 cases of AITP related to interferonbased antiviral treatment, only one occurred after discontinuation. Early diagnosis of AITP is a key factor in order to achieve an early interferon discontinuation; in the era of new direct antiviral agents those patients have to be considered for interferon-free treatment regimens. Prompt prescription of immuno-suppressant treatment(i.e., corticosteroids, immunoglobulin infusion and even rituximab for unresponsive cases) leads to favourable prognosis in most of cases. Physicians using interferonbased treatments should be aware that AITP can occur both during and after treatment, specially in the new era of interferon-free antiviral treatment. Finally, in the case of suspected AITP, presence of anti-platelet antibodies should be checked not only during treatment but alsoafter discontin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immune thrombocytopenia Pegylatedinterferon Chronic HEPATITIS C VIRAL HEPATITIS Antiplateletantibody
下载PDF
Castleman病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张路 曹欣欣 +2 位作者 王书杰 周道斌 李剑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43-547,共5页
目的总结Castleman病(CD)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根据北京协和医院病案室1994年至2014年整理的诊断信息,收集诊断符合CD病及SLE患者。以"Castleman’s disease"、"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目的总结Castleman病(CD)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根据北京协和医院病案室1994年至2014年整理的诊断信息,收集诊断符合CD病及SLE患者。以"Castleman’s disease"、"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lupus"为关键词在Pub Med上检索1994至2014年间文献,筛选有详细临床资料记录的文献,临床资料不完善的病例被排除在本研究之外。结果共纳入9例患者,其中北京协和医院2例,占该院同期确诊SLE患者的0.03%(2/6502),同期确诊CD患者的1.0%(2/100)。9例患者中,男2例,女7例,确诊CD时中位年龄39.0岁(21~60岁)。所有患者均为多中心型CD,病理检查提示浆细胞型3例,透明血管型3例,混合型3例。患者最常见症状为发热(88.9%,8/9),最常累及的系统为血液系统(88.9%,8/9),最常累及的脏器为肾脏(88.9%,8/9)。55.6%(5/9)的患者存在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显著高于普通SLE患者的15.0%(P〈0.0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证据。结论 CD合并SLE是一种较为罕见的临床情况。与普通SLE患者相比,合并CD的SLE患者可能更易出现血小板减少,较少出现神经系统受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TLEMAN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下载PDF
PTPN22、TNF-α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万红 李宝林 +1 位作者 杨平 李婷婷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2645-2650,共6页
目的:探讨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2(PTPN2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汉族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100例,配对选取同时间段体检中心... 目的:探讨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2(PTPN2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汉族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100例,配对选取同时间段体检中心接收的300例汉族健康志愿者,分别记为疾病组和健康组。两组均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检测外周血细胞PTPN22、TNF-α基因多态性,对比两组PTPN221123位点、TNF-α863位点基因多态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二者与汉族人群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关系。结果:疾病组PTPN221123位点CC、CG、GG基因型分布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疾病组TNF-α863位点CC、CA、AA基因型分布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PTPN221123位点G突变、TNF-α863位点A突变、免疫增强剂应用史、病毒感染、遗传史均是汉族人群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OR=6.903、7.965、5.966、6.994、6.443,P<0.05)。结论:汉族人群PTPN22、TNF-α基因多态性均可影响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风险,其中PTPN221123位点G突变、TNF-α863位点A突变、免疫增强剂应用史等均是其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2 肿瘤坏死因子-α 基因多态性 汉族人群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下载PDF
儿童血小板抗体与自身免疫失调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静 王成云 +2 位作者 顾萍 张帆 潘秋辉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1年第6期708-710,714,共4页
目的对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探讨其与自身免疫失调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自身免疫性疾病患儿血小板抗体标本检测结果,采用Graphpad prism 8统计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 目的对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探讨其与自身免疫失调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自身免疫性疾病患儿血小板抗体标本检测结果,采用Graphpad prism 8统计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4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50%,自身抗体阳性率为36%,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高于自身抗体。经统计学分析,血小板抗体与自身抗体存在相关性,但两者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自身免疫失调性疾病进展期,体内血小板抗体可与自身抗体同时存在,二者都是导致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抗体 自身免疫性疾病 耐受性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脱糖方法建立及意义
5
作者 汪嘉佳 陶莉莉 +5 位作者 潘莹 王会平 晏开力 张家奎 倪合宇 翟志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9-332,共4页
目的通过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正常人血小板在4、25℃下,0、4、8、24 h各个时间点,血小板脱糖的两个标志物蓖麻凝集素(RCA)、鸡冠刺桐凝集素(ECL)是否有所差异,确立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脱糖水平的最佳条件。确立最佳条件后,运用流式... 目的通过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正常人血小板在4、25℃下,0、4、8、24 h各个时间点,血小板脱糖的两个标志物蓖麻凝集素(RCA)、鸡冠刺桐凝集素(ECL)是否有所差异,确立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脱糖水平的最佳条件。确立最佳条件后,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血小板脱糖水平。方法随机选取正常成年人20例,运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正常成年人不同温度(4、25℃),不同时间点(0、4、8、24 h)条件下血小板脱糖水平(RCA、ECL)是否存在差异。确立最佳条件后,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ITP患者血小板脱糖水平。结果4、25℃下,4个时间点脱糖水平RCA%、ECL%均不明显。常规治疗效果较好的ITP患者脱糖水平RCA%、ECL%不明显,但是治疗效果不好的ITP患者脱糖水平RCA%、ECL%明显高于治疗效果理想的患者。结论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脱糖水平最好在标本收集后立即处理,脱糖水平(RCA、ECL)与ITP患者治疗效果有关,即脱糖水平越低其治疗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脱糖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RCA ECL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低剂量环孢A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吴春农 《四川医学》 CAS 2013年第11期1696-1697,共2页
目的研究低剂量环孢素A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0例难治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一组给予低剂量环抱A联合糖皮质激素口服,一组给予标准剂量糖皮质激素口服,每周复查血... 目的研究低剂量环孢素A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0例难治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一组给予低剂量环抱A联合糖皮质激素口服,一组给予标准剂量糖皮质激素口服,每周复查血小板计数,对比血小板上升情况。结果口服环孢A联合糖皮质激素组2周内血小板计数明显上升,显性出血明显改善,激素减量后患者血小板计数无明显下降。单用糖皮质激素组在药物减量过程中短期内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显性出血风险明显增加。体重增加,血糖升高等不良反应明显比环孢A组高。结论低剂量环孢A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确切疗效,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 环孢素A 糖皮质激素 难治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下载PDF
儿童慢性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夏敏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4-167,共4页
慢性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RITP)具有复杂的异质性及发病机制。除经典的免疫性因素,如血小板自身抗体的产生,细胞免疫失衡外,其他获得性因素,如感染、药物疫苗、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及血小板本身的功能等均在C/RITP的发... 慢性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RITP)具有复杂的异质性及发病机制。除经典的免疫性因素,如血小板自身抗体的产生,细胞免疫失衡外,其他获得性因素,如感染、药物疫苗、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及血小板本身的功能等均在C/RITP的发病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儿童C/RITP发病的分子发病基础即遗传因素亦在逐步被认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发病机制 获得性 遗传性
原文传递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随访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薇 周道斌 +3 位作者 赵岩 冷晓梅 蒋颖 沈悌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73-576,共4页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及移植后免疫重建。方法对一例难治ITP患者进行APBSCT并观察临床疗效和免疫重建的过程。结果经环磷酰胺(CY)+G-CSF动员,获得CD34+细胞4·7×1...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及移植后免疫重建。方法对一例难治ITP患者进行APBSCT并观察临床疗效和免疫重建的过程。结果经环磷酰胺(CY)+G-CSF动员,获得CD34+细胞4·7×106/kg。在TBI+CY预处理后,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分别在第11、12天植入,无严重并发症。移植后6个月开始淋巴细胞各亚群逐渐恢复,CD4+/CD8+比例仍倒置,记忆T细胞(CD4+CD45RO+)的恢复先于纯真T细胞(CD4+CD45RA+)。随访至31个月时血小板始终大于100×109/L,疾病处于完全缓解中。结论APBSCT可能是治疗难治性ITP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