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护作品完整权的司法考察及立法建议 被引量:25
1
作者 张玲 《知识产权》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43,共16页
研读我国保护作品完整权的判决书后发现,法官的裁判标准各异,存在同案异判现象,权利规则需要在反思后予以完善。作者声誉不属于著作权保护的精神利益,应回归人格权保护范畴。保护作品完整性的体系价值在于:确保作品的同一性,即表达信息... 研读我国保护作品完整权的判决书后发现,法官的裁判标准各异,存在同案异判现象,权利规则需要在反思后予以完善。作者声誉不属于著作权保护的精神利益,应回归人格权保护范畴。保护作品完整性的体系价值在于:确保作品的同一性,即表达信息的完整性和思想与表达的一致性。应取消修改权,将误读的含义归还保护作品完整权。侵害保护作品完整权的行为方式包括:作品文本的改动和作品文本之外的改动;侵权判定标准的基点由作者声誉回归作品本体,并以社会公众作为判断的主体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品 保护作品完整权 作者声誉 作品同一性 修改权
下载PDF
不同身份作者的科研产出力与学术影响力分析--以情报学CSSCI期刊为例 被引量:11
2
作者 魏雅慧 刘雪立 刘睿远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9-164,共6页
【目的】分析与评价不同身份作者的科研产出力与学术影响力。【方法】选取情报学CSSCI来源期刊的作者为研究对象,以性别、职称和学位为作者身份信息的主要构成部分,以论文数和基金论文数代表作者的科研产出力,以论文被引频次和下载量表... 【目的】分析与评价不同身份作者的科研产出力与学术影响力。【方法】选取情报学CSSCI来源期刊的作者为研究对象,以性别、职称和学位为作者身份信息的主要构成部分,以论文数和基金论文数代表作者的科研产出力,以论文被引频次和下载量表征其学术影响力,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不同身份作者的科研产出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其学术影响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作者的身份对期刊影响力的贡献没有明显差异,期刊编辑和同行专家在审稿过程中应避免依据作者身份来判断稿件学术价值,公平、公正地对待所有学术工作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身份 科研产出力 学术影响力 情报学期刊
原文传递
女性主义对作者身份的建构 被引量:6
3
作者 刁克利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1-127,共7页
女性主义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重新发现和建构女性作者身份的历史。女性主义既可以看作是生理表征、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看作是意识形态的斗争。通过对女性主义经典理论著作的解读,可以发现女性主义与作者理论的密切联系。探讨作者身份对... 女性主义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重新发现和建构女性作者身份的历史。女性主义既可以看作是生理表征、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看作是意识形态的斗争。通过对女性主义经典理论著作的解读,可以发现女性主义与作者理论的密切联系。探讨作者身份对于女性的含义,借以阐明女性主义为建构作者身份而进行的抗争、局限和贡献。在文本中心和作者之死的理论潮流中,女性主义对作者身份的建构重申并凸显了作者的主体性和作者理论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作者身份 性别研究 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从学者自指方法看语用能力的培养及其文化因素 被引量:5
4
作者 陈融 刘少杰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9-23,共15页
文章是对一系列中国学者自指方式的研究。这些研究的发现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国际上语言领域的英语母语作者主要用第一人称单数代词"I"来指单个的自己(例如:"I propose that...")。而中国学者在单个自指时却极力... 文章是对一系列中国学者自指方式的研究。这些研究的发现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国际上语言领域的英语母语作者主要用第一人称单数代词"I"来指单个的自己(例如:"I propose that...")。而中国学者在单个自指时却极力避免使用第一人称单数代词,他们更多地使用第一人称复数代词"我们"、第三人称名词短语如"作者"和无生命名词短语如"本文"来指称单个的自己。另一方面,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自指语用能力时并未呈现稳步前进的态势。他们在步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后,逐渐远离英语的自指方式,越来越向中文中的自指规范靠拢。在博士学位其间,尽管他们对I的使用有所上升,但总体说来,他们的作者自指还是中式的,和英语方式相去甚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写作 谦虚 语用能力 作者自指 学者身份 学者权威 学者责任 作者立场
下载PDF
文人与文学:汉唐时期的文学阐释与文人的自我理解 被引量:1
5
作者 郑伟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9-158,238,共11页
汉魏至唐代,古代文人群体的崛起伴随着身份上的焦虑,文人的自我概念也处在不断调整之中。从东汉王充首倡“著作者”的文人观念,到魏晋六朝通过建构审美自律和文人趣味的方式来确立文人的身份认同,再到初唐官方经学给出文人士大夫处在社... 汉魏至唐代,古代文人群体的崛起伴随着身份上的焦虑,文人的自我概念也处在不断调整之中。从东汉王充首倡“著作者”的文人观念,到魏晋六朝通过建构审美自律和文人趣味的方式来确立文人的身份认同,再到初唐官方经学给出文人士大夫处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与角色,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人的自我概念与他们的文学理解之间构成了相互选择、相互建构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一般心理结构,由此也给出了后世学者思考文学问题的基本框架。虽说古代文人从来都追求个体心灵的完满自足,甚至陷溺于审美主义、道德境界和知识趣味的受用之中不能自拔,但是从大历史观的视野来看,文人士大夫的心理诉求在经历了充分个体化的实现之后,最终还是要面向社会政治落实其存在基础。汉唐时期文人身份的自我调整所体现的就是这种发展趋向,在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 著作者 士大夫 身份认同 《毛诗正义》
原文传递
Negative Evaluation and Author’s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cademic Book Reviews
6
作者 钱俊峰 《海外英语》 2019年第10期275-278,共4页
Evaluation,especially negative evaluation,i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academic book reviews.Unfortunately,previous studies on evaluation strategi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ok reviews are still limited in number.Recent... Evaluation,especially negative evaluation,i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academic book reviews.Unfortunately,previous studies on evaluation strategi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ok reviews are still limited in number.Recently,identity construction has been a hot research issue in various fields of social science.However,few studies have ever been conducted on how book reviewers construct various identities with the use of evaluation strategies.As such,this thesis trie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negative evaluation,the most direct face-threatening evaluation,are linked closely to author’ s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ok reviews,how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book reviewers make salient their appropriate identities with the skillful use of discourse strategies so as to avoid possible face-threatening.The present study collects fifteen Chinese and fifteen English academic book reviews as research data.An analysis of the data indicates that while there are similarities,there are also distinctive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negative evaluation strategies and author’ s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ok reviews.Specifically,with the use of negative evaluation,four important identities are constructed,namely,the author’ s identities as an authoritative writer,a polite and friendly evaluator,a responsible opinion holder and a kind academic 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OK REVIEWS NEGATIVE evaluation strategies author’s identity identity construction
下载PDF
作者身份与科研产出力和学术影响力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吴凤芝 张雯 +6 位作者 杨一点 张弛 张玮玮 杨文君 倪胜楼 席宁 周蕾 《现代中医临床》 2018年第6期57-60,共4页
目的分析并探讨《现代中医临床》杂志作者身份与科研产出力和学术影响力的关系。方法选取《现代中医临床》2014—2016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作者姓名、性别、职称、学位为作者身份的指标,以论文数和基金论文数为科研产出力的指标,以论文... 目的分析并探讨《现代中医临床》杂志作者身份与科研产出力和学术影响力的关系。方法选取《现代中医临床》2014—2016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作者姓名、性别、职称、学位为作者身份的指标,以论文数和基金论文数为科研产出力的指标,以论文被引次数和下载次数为学术影响力的指标,采用SPSS 20. 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作者身份与科研产出力和学术影响力的关系。结果在科研产出力和学术影响力方面,性别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职称作者之间的论文被引次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3)。两两比较发现,副高级职称与中级职称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5),其他职称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学位作者的基金论文数和被引次数、下载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两两比较发现,博士与硕士学位论文下载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博士与学士学位的基金论文数、被引次数和下载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 000,0. 002,0. 000)。硕士与学士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身份作者与科研产出力和学术影响力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对期刊编辑组稿与选择稿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 身份 科研产出力 学术影响力 现代中医临床
原文传递
基于作者意识的设计师身份认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君 张雪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7-150,共4页
目的剖析设计师的职业特征,构建设计师的自我身份的认同。方法结合设计学理论,从设计师职业的来由、设计的跨学科特征、设计的社会生产背景和商业现实、设计师对艺术家身份的热衷等角度出发,探讨造成设计师的作者意识缺失以及职业身份... 目的剖析设计师的职业特征,构建设计师的自我身份的认同。方法结合设计学理论,从设计师职业的来由、设计的跨学科特征、设计的社会生产背景和商业现实、设计师对艺术家身份的热衷等角度出发,探讨造成设计师的作者意识缺失以及职业身份认同降低的原因。结论设计在社会生产中的从属地位和设计的跨学科特点是造成设计师职业身份认同缺失的最直接原因,设计师身份认同的构建需要设计师自己重拾自身的社会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意识 设计师 身份认同
下载PDF
《西方正典》译后谈 被引量:2
9
作者 江宁康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8-41,共4页
本文以《西方正典》的翻译实践为例指出:翻译当代学术著作要与相关的文化因素联系起来,与原著有关的学术语境、作者文化身份以及译文主体性等文化因素对正确传达作者的学术观点尤为重要。当代学术翻译也是学术在世界上的文化旅行,所以... 本文以《西方正典》的翻译实践为例指出:翻译当代学术著作要与相关的文化因素联系起来,与原著有关的学术语境、作者文化身份以及译文主体性等文化因素对正确传达作者的学术观点尤为重要。当代学术翻译也是学术在世界上的文化旅行,所以译者要处理好归化与异化策略的平衡问题,使学术翻译成为一种文化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翻译 作者身份 译文主体性
原文传递
论中国古代作者“超奇”说的批评学意义——王充《论衡·超奇》的作者理论研究
10
作者 张利群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1-66,共6页
汉代王充《论衡·超奇》是中国古代首篇作者论,其中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作者理论和作者批评理论。王充作者论的核心是"超奇"说,这既是对作者身份的确立和对作者价值地位的认定,又是对作者构成要素的高度概括。我们可从&qu... 汉代王充《论衡·超奇》是中国古代首篇作者论,其中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作者理论和作者批评理论。王充作者论的核心是"超奇"说,这既是对作者身份的确立和对作者价值地位的认定,又是对作者构成要素的高度概括。我们可从"述"与"作"、"尚用"与"尚文"、"精诚"与"虚妄"、"珍古"与"惜今"等角度发掘其作者意识和作者批评意识,从而为作者批评理论的建设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充 超奇 作者论 作者批评 作者构成 作者身份
下载PDF
中外学术文本中作者身份的构建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蕴文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11期206-208,共3页
学术文本中作者身份的体现一直受到抑制,学术交流不能在作者和读者之间直接顺畅地进行。近20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开始重视到作者身份在论文中的构建这个问题。为了与时俱进,并与国际期刊接轨,国内的学术写作规范也应做出进一... 学术文本中作者身份的体现一直受到抑制,学术交流不能在作者和读者之间直接顺畅地进行。近20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开始重视到作者身份在论文中的构建这个问题。为了与时俱进,并与国际期刊接轨,国内的学术写作规范也应做出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文本 作者身份 构建
下载PDF
写手抑或作者?——网络小说的后现代书写观念及其局限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礼杰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1-56,共6页
结构主义者指出,作品是一种无意识的社会和文化现象,而不是作者自主的表达。网络小说的书写不仅从现实的角度印证了这一点,更在书写形式上打破了作者对于文本的垄断。网络小说以社会化的书写方式,迎合了后现代的审美趣味,在书写方式上... 结构主义者指出,作品是一种无意识的社会和文化现象,而不是作者自主的表达。网络小说的书写不仅从现实的角度印证了这一点,更在书写形式上打破了作者对于文本的垄断。网络小说以社会化的书写方式,迎合了后现代的审美趣味,在书写方式上进一步促进了作者身份的"去中心化"转变。作者成了写手,创作成了书写。网络小说的书写成为一种游戏,成为存在的一种本真的表达。但是,后现代书写观念下的网络书写却仍然存在困境。一方面表现在书写的差异性被抹平,另一方面表现在难以回答伦理的要求。问题的根本在于后现代书写是对现代性创作的矫枉过正。写手和作者的观念各自把握了一部分真理,关键是在二者之间重新定位作者的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 作者 身份 书写 网络小说
下载PDF
论福柯“作者死亡”观中主体的自我身份建构
13
作者 由荣彬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128-130,共3页
福柯的"作者死亡"观受到了布朗肖和巴尔特的影响,他在《作者是什么》一文中阐释了对于写作主体的见解,这种服务于考古学和谱系学的"作者死亡"观,植根于福柯哲学领域对于主体的认识以及在写作中进行自我身份建构的... 福柯的"作者死亡"观受到了布朗肖和巴尔特的影响,他在《作者是什么》一文中阐释了对于写作主体的见解,这种服务于考古学和谱系学的"作者死亡"观,植根于福柯哲学领域对于主体的认识以及在写作中进行自我身份建构的试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作者死亡 主体 自我身份建构
下载PDF
中美经济学期刊摘要中作者自称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程张根 曹琳 汪雅雪 《中州大学学报》 2019年第5期66-69,共4页
采取基于语料库的方法,对比研究中美经济学期刊摘要中作者自称语的类别和频数分布。结果发现:美国经济学期刊主要使用第一人称,总体上凸显了作者身份;中国经济学期刊多用物称,总体上隐匿了作者身份。第一人称复数虽然在中美经济学期刊... 采取基于语料库的方法,对比研究中美经济学期刊摘要中作者自称语的类别和频数分布。结果发现:美国经济学期刊主要使用第一人称,总体上凸显了作者身份;中国经济学期刊多用物称,总体上隐匿了作者身份。第一人称复数虽然在中美经济学期刊摘要中均有出现,但是频数差异显著,而且美国期刊作者主要用其凸显高风险性的“原创者”作者角色,中国期刊作者则借之表明低风险性的“实验操作员”和“论文设计者”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学期刊 摘要 自称语 作者角色
下载PDF
蘑菇圈的祛魅与复魅--阿来小说《蘑菇》与《蘑菇圈》的对比分析
15
作者 魏尚妹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0年第8期51-56,共6页
《蘑菇》与《蘑菇圈》在人物设置、主题意蕴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然而若将文本进行比较,二十四年的时间间隔更容易让人将视角集中在"变"的方面。文章主要聚焦于"隐含作者"的文化认同、叙述策略两方面的流变对... 《蘑菇》与《蘑菇圈》在人物设置、主题意蕴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然而若将文本进行比较,二十四年的时间间隔更容易让人将视角集中在"变"的方面。文章主要聚焦于"隐含作者"的文化认同、叙述策略两方面的流变对文本进行细读,力图梳理出阿来讲述"蘑菇圈"故事的种种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蘑菇圈 隐含作者 文化认同 叙事策略 祛魅
下载PDF
地质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英文摘要中作者身份标识研究--兼论批改网“人称代词错误”功能评价
16
作者 陈宣荣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354-355,共2页
传统的学术论文中作者身份通常是隐性的,不使用第一人称而使用第三人称或用the author等指称作者。通过对比研究生学位论文英文摘要与EAGA数据库英文论文摘要和Geoscience数据库英文论文摘要中作者身份标识情况,发现在国外论文英文摘要... 传统的学术论文中作者身份通常是隐性的,不使用第一人称而使用第三人称或用the author等指称作者。通过对比研究生学位论文英文摘要与EAGA数据库英文论文摘要和Geoscience数据库英文论文摘要中作者身份标识情况,发现在国外论文英文摘要中第一人称很常见,但没有使用the author/researcher/writer等词来指称作者身份的作法。因此,在研究生的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中应该让研究生关注"作者身份"。此外,批改网将"人称代词错误"作为评判学术写作优劣的一个标准,这一点需要重新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 英文摘要 作者身份
下载PDF
学术专著前言中作者身份体现手段的广义文化解释
17
作者 张宁 任小华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年第4期48-52,共5页
文章对中美学者学术专著前言中身份体现的手段进行分析,发现:除了都使用人称代词外,与美国学者相比,中国学者还使用反身代词"自己"和名词及其所有格;80年代,中国学者对"我们"的使用比较多而美国学者则对"我&qu... 文章对中美学者学术专著前言中身份体现的手段进行分析,发现:除了都使用人称代词外,与美国学者相比,中国学者还使用反身代词"自己"和名词及其所有格;80年代,中国学者对"我们"的使用比较多而美国学者则对"我"的使用较多;90年代,美国学者对"我"的使用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中国学者对"我"的使用超过了"我们",作者从广义文化角度对此一一进行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著作 作者身份 体现手段 广义文化
下载PDF
20世纪武侠小说隐含作者论
18
作者 孙金燕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5-72,共8页
将20世纪武侠小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通过隐含作者对文本的选择性操作,讨论其文本身份的超越性。并通过在个人生存与乌托邦理想的矛盾之间,武侠小说隐含作者所隐藏的落寞文人的自我文化形象期许,探讨中国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两个群体—... 将20世纪武侠小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通过隐含作者对文本的选择性操作,讨论其文本身份的超越性。并通过在个人生存与乌托邦理想的矛盾之间,武侠小说隐含作者所隐藏的落寞文人的自我文化形象期许,探讨中国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两个群体——"文人"和"侠客"——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侠小说 隐含作者 文本身份 文人 侠客
下载PDF
ResearcherID现状分析及应用启发 被引量:17
19
作者 窦天芳 张成昱 +1 位作者 张蓓 邹志华 《图书情报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45,共6页
指出建立"学者唯一标识"对消除文献中作者姓名拼写歧义意义重大。认为ResearcherID提供了一种通过学者自动注册消除作者姓名拼写歧义的解决方案,对其产生背景、注册机制及衍生服务进行详细调研,分析ResearcherID注册学者的分... 指出建立"学者唯一标识"对消除文献中作者姓名拼写歧义意义重大。认为ResearcherID提供了一种通过学者自动注册消除作者姓名拼写歧义的解决方案,对其产生背景、注册机制及衍生服务进行详细调研,分析ResearcherID注册学者的分布及发展现状,阐述ResearcheID的相关产品ORCID与ReseacherID的渊源及关系。最后讨论ResearchrID的应用前景及对当前图书馆服务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误认 学者标识 姓名歧义 知识关联网络 ReseacherID ORCID
原文传递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网络文学作者身份认同的阶段演变、生成机制与实践策略
20
作者 陆朦朦 李连群 《出版与印刷》 2024年第2期52-60,共9页
探究网络文学作者在平台制定的游戏规则下形成的自我定位和身份认同,为优化平台—读者—作者多元行动主体所构成的网络文学创作环境提供来自作者群体的视角。文章以网络文学作者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回顾总结... 探究网络文学作者在平台制定的游戏规则下形成的自我定位和身份认同,为优化平台—读者—作者多元行动主体所构成的网络文学创作环境提供来自作者群体的视角。文章以网络文学作者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回顾总结网络文学作者身份认同的演变轨迹,分析其身份认同的具体生成机制,并对其实践选择进行讨论。发现网络文学作者身份认同在网络文学产业的草根化时期、市场化时期和平台化时期等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当前网络文学作者的身份认同主要经过平台机制的嵌入、数字劳动不稳定性的内化以及自我的合理化三个层面形成,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学作者身份认同的实践策略也具有多元化的选择,主要包括加入游戏、自我调适、个体抗争与集体反抗三种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作者 网络文学平台 数字劳工 身份认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