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生伊利石K-Ar、Ar-Ar测年技术对比与应用前景展望——以苏里格气田为例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有瑜 Horst Zwingmann +1 位作者 刘可禹 罗修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07-416,共10页
以苏里格气田为例,对自生伊利石K-Ar法、Ar-Ar法年龄测定的技术特点、应用效果和应用前景进行了系统对比和深入研究。苏里格气田自生伊利石(I/S有序间层)发育较好,主要呈丝状,具有典型的自生成因特征,其K-Ar年龄、未真空封装Ar-Ar总气... 以苏里格气田为例,对自生伊利石K-Ar法、Ar-Ar法年龄测定的技术特点、应用效果和应用前景进行了系统对比和深入研究。苏里格气田自生伊利石(I/S有序间层)发育较好,主要呈丝状,具有典型的自生成因特征,其K-Ar年龄、未真空封装Ar-Ar总气体年龄和真空封装Ar-Ar总气体年龄分别为141~145 Ma、171~237Ma和130~152 Ma。K-Ar年龄表明主要为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成藏,其分布规律很好地反映了成藏特征和成藏过程;未真空封装Ar-Ar总气体年龄明显偏老,不能代表自生伊利石的形成年龄,更不能反映成藏时代,"^(39)Ar核反冲丢失"现象是导致其偏老的主要原因;真空封装Ar-Ar总气体年龄与K-Ar年龄基本接近,可能反映自生伊利石的形成年龄并代表成藏时代。本次对比研究表明,对于利用自生伊利石同位素测年技术探讨砂岩油气藏成藏时代,K-Ar法测年技术简便快捷、经济成熟、稳定可靠,是第一选择并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未真空封装Ar-Ar法测年技术很难获得理想的年龄数据和较好的应用效果,如果没有其他特殊目的,可以不予考虑;真空封装Ar-Ar法测年技术,如果运用得当,有可能获得相对较好的年龄数据和相对较好的应用效果,但技术复杂、环节多、周期长和费用高等将会严重制约其发展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下石盒子组八段砂岩储层 自生伊利石 K-AR测年 未真空封装Ar-Ar测年 真空封装Ar-Ar测年 39Ar核反冲丢失 成藏年代
下载PDF
松辽盆地喇嘛甸油藏成藏年代学分析及其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于建成 梁江平 +2 位作者 王树恒 乔敏 吴丽华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7,共3页
喇嘛甸油藏的成藏年代学研究对于深入认识陆相含油气盆地大型油气藏成藏机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储层自生矿物年代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松辽盆地喇嘛甸油藏成藏年代,结合埋藏史研究结果,分析了油藏形成时间与构造抬升的关系.结果表明:... 喇嘛甸油藏的成藏年代学研究对于深入认识陆相含油气盆地大型油气藏成藏机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储层自生矿物年代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松辽盆地喇嘛甸油藏成藏年代,结合埋藏史研究结果,分析了油藏形成时间与构造抬升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庆油田北部的喇嘛甸油藏成藏年龄为65-40Ma;松辽盆地在73Ma左右和65~35Ma期间发生了2次构造抬升,受65-35Ma期间构造抬升的控制,喇嘛甸油藏在构造抬升的早期快速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伊利石 K—Ar定年 砂岩储层 成藏年代 埋藏史
下载PDF
东濮凹陷白庙地区深层天然气成藏期次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崔军平 任战利 钟高润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79-786,共8页
白庙地区是东濮凹陷勘探程度较高的含油气区,生气条件十分优越,已发现了Es2下,Es31,Es32,Es33-44套主要含油气层系。根据伊利石测年法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综合分析了白庙地区天然气充注历史。研究表明白庙地区天然气主要分两次注入储层,... 白庙地区是东濮凹陷勘探程度较高的含油气区,生气条件十分优越,已发现了Es2下,Es31,Es32,Es33-44套主要含油气层系。根据伊利石测年法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综合分析了白庙地区天然气充注历史。研究表明白庙地区天然气主要分两次注入储层,一次为31.4~20.4 Ma,相当于东营组—馆陶组早期,另一次为2 Ma,相当于第四纪以来;第一阶段天然气成藏时期年龄绝大部分落入了剥蚀期年龄(27~17 Ma)段,是天然气藏的最主要形成时期,抬升剥蚀期压力下降,更有利于天然气成藏;第二阶段为2 Ma,相当于第四纪以来,馆陶组沉积以来白庙地区为欠补偿状态,无二次生气过程,一方面前梨园洼陷及葛岗集洼陷继续生气,生成的天然气向白庙构造运移,聚集成藏;另一方面是第一阶段形成气藏的重新调整。白庙地区天然气成藏期总体具有西早、东晚、北早、南晚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白庙地区 自生伊利石 包裹体 油气藏形成期
下载PDF
利用自生矿物探讨济阳坳陷新生代古地温 被引量:4
4
作者 丁丽荣 周丽 徐佑德 《海洋石油》 CAS 2008年第1期26-30,共5页
济阳坳陷是胜利油田重要的勘探区域,确定其古地温对研究坳陷的生烃史和油气成藏史具有重要的意义。综合应用自生伊利石结晶度和自生绿泥石化学成分,得出济阳坳陷新生代古地温梯度为37.2~38.2℃/km。同时,也证明了利用自生伊利石结晶度... 济阳坳陷是胜利油田重要的勘探区域,确定其古地温对研究坳陷的生烃史和油气成藏史具有重要的意义。综合应用自生伊利石结晶度和自生绿泥石化学成分,得出济阳坳陷新生代古地温梯度为37.2~38.2℃/km。同时,也证明了利用自生伊利石结晶度和自生绿泥石化学成分计算古地温是一种快速并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自生伊利石结晶度 自生绿泥石化学成分 古地温梯度
下载PDF
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10
5
作者 赵靖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78-383,共6页
成藏年代学是当代石油地质学的一个前沿领域。 80年代以来 ,随着油藏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方法、同位素测年法、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等多种新方法或新技术的引入 ,成藏年代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实现了由传统的间接向直接研究、宏观向微... 成藏年代学是当代石油地质学的一个前沿领域。 80年代以来 ,随着油藏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方法、同位素测年法、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等多种新方法或新技术的引入 ,成藏年代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实现了由传统的间接向直接研究、宏观向微观研究 ,以及定性向定量 (或定期向定年 )研究的重要转变。间接研究与直接研究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 (或定期与定年 )研究相结合 ,已成为现代成藏年代学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 ,这对于叠合盆地的成藏年代与成藏史研究尤为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年代学 成藏史 流体包裹体 伊利石K/Ar测年 油藏地球化学
下载PDF
利用自生伊利石K-Ar定年分析烃类进入储集层的时间 被引量:96
6
作者 王飞宇 何萍 +2 位作者 张水昌 赵孟军 雷加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40-546,共7页
烃类流体注入储层聚集成藏导致储层中自生矿物形成的抑制或中止,成岩矿物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分析提供了成岩矿物形成的准确时间,成岩事件年代学研究可用于定量分析油气藏形成时间。砂岩储层中自生伊利石仅在流动的富钾孔隙水介质环境下才... 烃类流体注入储层聚集成藏导致储层中自生矿物形成的抑制或中止,成岩矿物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分析提供了成岩矿物形成的准确时间,成岩事件年代学研究可用于定量分析油气藏形成时间。砂岩储层中自生伊利石仅在流动的富钾孔隙水介质环境下才能形成,烃类流体注入储层后伊利石形成便会中止,因此,烃类流体进入储层时间不可能早于自生伊利石的形成时间。利用K-Ar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方法分析塔里木盆地塔中4石炭系C_Ⅱ油藏、塔北东河塘石炭系油藏和吉拉克三叠系凝析气藏3个砂岩储层的自生伊利石形成时间,分别为246—278Ma、24.3—31.8Ma和44.3—49.2Ma,反映前者第一期成藏时间为晚二叠世,后两者的成藏时间在老第三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石 油气藏 形成期 砂岩储层 钾-氩定年 烃类
下载PDF
致密砂岩自生伊利石的成因及其对相对优质储层发育的影响——以川西地区须四段储层为例 被引量:76
7
作者 孟万斌 吕正祥 +3 位作者 冯明石 张世华 李敏 麦发海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83-790,共8页
川西地区须家河组四段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砂岩骨架颗粒中岩屑含量高而长石含量极低。自生黏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和高岭石,其中自生伊利石呈碎屑颗粒包膜、充填于次生粒内溶孔中的网状集合体和充填于粒间的非网状集合体3种方式产出。... 川西地区须家河组四段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砂岩骨架颗粒中岩屑含量高而长石含量极低。自生黏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和高岭石,其中自生伊利石呈碎屑颗粒包膜、充填于次生粒内溶孔中的网状集合体和充填于粒间的非网状集合体3种方式产出。第一种为早期形成的蒙脱石经伊蒙混层转化而来;第二种由埋藏期钾长石的伊利石化作用形成;第三种由钾长石和早期形成的高岭石在深埋期间通过伊利石化作用形成。自生伊利石的形成对致密砂岩中相对优质储层的发育具有双重影响。它能降低储层的渗透率,影响储层质量,但颗粒包膜伊利石可以阻止石英次生加大的形成从而保护原生孔隙,埋藏成岩过程中蒙皂石-伊利石的转化反应以及钾长石和高岭石的伊利石化作用能促进钾长石的溶解形成次生孔隙。因此,自生伊利石的形成对于砂岩原生孔隙的保存和次生孔隙的发育具有积极作用,因而有利于相对优质储层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自生伊利石 川西地区 须四段 相对优质储层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典型砂岩油气储层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研究与成藏年代探讨 被引量:58
8
作者 张有瑜 Horst ZWINGMANN +2 位作者 Andrew TODD 刘可禹 罗修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637-648,共12页
塔里木盆地共发现 8套砂岩油气储层 ,对其中的 5套典型砂岩油气储层进行了自生伊利石K Ar同位素测年分析与研究。利用该项技术对其成藏史进行初步探讨是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中央隆起下志留统沥青砂岩的自生伊利石年龄为 383.4 5~ 2 35... 塔里木盆地共发现 8套砂岩油气储层 ,对其中的 5套典型砂岩油气储层进行了自生伊利石K Ar同位素测年分析与研究。利用该项技术对其成藏史进行初步探讨是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中央隆起下志留统沥青砂岩的自生伊利石年龄为 383.4 5~ 2 35 .17Ma ,表明志留系古油藏形成于加里东晚期—海西晚期 ;上泥盆统东河砂岩的自生伊利石年龄为 2 6 3.82~ 2 31.34Ma ,表明东河砂岩油气藏主要形成于海西晚期 ;库车坳陷依南 2气田 (依南 2井 )下侏罗统阳霞组砂岩的自生伊利石年龄为 2 8.0 8~ 2 3.85Ma ,表明油气充注发生在中新世以来 ;喀什凹陷阿克莫木气田 (阿克 1井 )下白垩统砂岩的自生伊利石年龄为 2 2 .6 0~ 18.79Ma ,表明中新世可能有古油气运移或古油藏形成 ;库车坳陷迪那 2气藏 (迪那 2 0 1井 )古近系砂岩中的伊利石主要为碎屑成因 ,不能用于进行油气成藏史研究 ,但该气藏白垩系砂岩的自生伊利石年龄为 2 5 .4 9~ 15 .4 7Ma ,表明可能为中新世成藏。本次研究表明 ,该项技术在塔里木盆地初步显示出较好的应用效果 ,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测年 自生伊利石 油气充注 砂岩油气储层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油气储层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8
9
作者 张有瑜 罗修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31-236,共6页
作为油气成藏史研究中的一项新内容 ,油气储层自生伊利石K -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受到了广泛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充分发育的伊利石成岩作用及伊利石成岩作用与油气注入事件具有成因联系是应用该项技术的前提条件。对于具有埋藏... 作为油气成藏史研究中的一项新内容 ,油气储层自生伊利石K -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受到了广泛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充分发育的伊利石成岩作用及伊利石成岩作用与油气注入事件具有成因联系是应用该项技术的前提条件。对于具有埋藏较浅或尚未固结成岩 ,虽埋藏较深但含有蒙皂石和 /或伊利石 /蒙皂石无序间层矿物 ,高岭石、绿泥石含量较高以及虽然自生伊利石发育但与油气注入事件没有成因联系等特征的砂岩储层 ,可能并不适用。其次对年龄数据必须结合样品特征和各种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合理运用并允许所测得的年龄数据具有一定的偏差。开展模拟自然风化过程的冷冻 -加热样品解离试验和X射线衍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伊利石 K-AR测年 样品选择 分离提纯 分析与应用
下载PDF
油气储层中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33
10
作者 张有瑜 罗修泉 宋健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03-407,共5页
对油气储层中自生伊利石K Ar体系产生影响的有关问题如砂岩岩性、伊利石 /蒙皂石间层矿物的间层比和绿泥石进行了初步试验和讨论。结果表明 :中、细砂岩的应用效果相对较好 ,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则难度较大 ;I/S有序间层的应用效果相对较... 对油气储层中自生伊利石K Ar体系产生影响的有关问题如砂岩岩性、伊利石 /蒙皂石间层矿物的间层比和绿泥石进行了初步试验和讨论。结果表明 :中、细砂岩的应用效果相对较好 ,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则难度较大 ;I/S有序间层的应用效果相对较好 ,I/S无序间层则难度较大 ;绿泥石对自生伊利石K Ar体系测年结果的影响不明显。油气注入可能是引起伊利石成岩作用终止的原因之一。最后对各种典型年龄剖面可能的成因解释进行了简要介绍和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储层 K-Ar同位素年代学 自生伊利石 砂岩岩性 I/S间层比 绿泥石
下载PDF
油气成藏^(40)Ar-^(39)Ar定年难题与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35
11
作者 邱华宁 吴河勇 +4 位作者 冯子辉 施和生 云建兵 王强 赵令浩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2-408,共7页
油气成藏作用伴生的矿物种类少,主要为碳酸盐矿物,以及少量石英和黄铁矿等,这些矿物均不适合用传统同位素年代学方法进行年龄测定,因此,油气成藏年龄是同位素年代学尚未解决的一大科学难题。40Ar-39Ar(K-Ar)法是可能应用于油气成藏年龄... 油气成藏作用伴生的矿物种类少,主要为碳酸盐矿物,以及少量石英和黄铁矿等,这些矿物均不适合用传统同位素年代学方法进行年龄测定,因此,油气成藏年龄是同位素年代学尚未解决的一大科学难题。40Ar-39Ar(K-Ar)法是可能应用于油气成藏年龄测定的首选同位素定年方法。从40Ar-39Ar法的优点和实验技术的角度,讨论了油气田样品40Ar-39Ar定年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测定对象、测定方法和可行性。有机杂质气体纯化装置的研制成功,为开展油气成藏40Ar-39Ar年代学研究,并获得可靠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奠定了实验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法 油气成藏年代学 伊利石 钾长石加大边 流体包裹体
下载PDF
油气储层自生伊利石的分离提纯及其K-Ar同位素测年技术研究 被引量:28
12
作者 张有瑜 董爱正 罗修泉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15-320,共6页
油气注入史研究对于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油气储层自生伊利石K Ar同位素测年可以为油气注入时间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文中对油气储层自生伊利石分离提纯及其K Ar同位素测年技术进行了系统介绍。对碎屑含钾矿物杂质对自生伊... 油气注入史研究对于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油气储层自生伊利石K Ar同位素测年可以为油气注入时间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文中对油气储层自生伊利石分离提纯及其K Ar同位素测年技术进行了系统介绍。对碎屑含钾矿物杂质对自生伊利石K Ar同位素年龄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数据处理技术并提出了“校正年龄”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伊利石 K-AR测年 分离 提纯 真空抽滤 “校正年龄” 油气储层 钾同位素 氩同位素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太原组碎屑岩中自生伊利石形成机制及其对储层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9
13
作者 黄思静 孙伟 +2 位作者 黄培培 佟宏鹏 刘丽红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32,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太原组砂岩骨架颗粒中几乎没有碎屑长石,残余的微量长石(在岩石中的平均含量为0.4%,低于X射线衍射检测限)主要为钾长石,同时具有较低的自生高岭石含量(1.02%)、很低的自生石英含量和同期火山物质含量,以及较高的自生伊...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太原组砂岩骨架颗粒中几乎没有碎屑长石,残余的微量长石(在岩石中的平均含量为0.4%,低于X射线衍射检测限)主要为钾长石,同时具有较低的自生高岭石含量(1.02%)、很低的自生石英含量和同期火山物质含量,以及较高的自生伊利石含量(1.22%),这表明太原组的自生伊利石主要是在相对高温的深埋藏封闭条件下,通过钾长石溶解反应:钾长石+H++H2O→高岭石+硅质+K+和高岭石伊利石化反应:高岭石+K+→伊利石+H++H2O或其加和反应:钾长石+高岭石→硅质+伊利石+H2O形成,后者通过消耗钾离子而克服钾长石溶解的动力学屏障,是前者的重要驱动反应,并向流体输出氢离子,因此对次生孔隙的形成、尤其是在相对深埋藏的成岩过程中与钾长石溶解有关的次生孔隙的形成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太原组 碎屑岩储层 自生伊利石 次生孔隙
下载PDF
塔中隆起志留系沥青砂岩油气储层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研究与成藏年代探讨 被引量:22
14
作者 张有瑜 Hors Ztwingmann +1 位作者 刘可禹 罗修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6-174,共9页
据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技术对塔中隆起志留系沥青砂岩油藏成藏年代的测定,并与孔雀河地区进行对比。塔中隆起及孔雀河地区志留系沥青砂岩的自生伊利石年龄为383.45—203.96Ma,表明主要为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和晚海西期成藏,位... 据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技术对塔中隆起志留系沥青砂岩油藏成藏年代的测定,并与孔雀河地区进行对比。塔中隆起及孔雀河地区志留系沥青砂岩的自生伊利石年龄为383.45—203.96Ma,表明主要为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和晚海西期成藏,位于盆地边部的乔1井、孔雀1井及龙口1井、英南2井相对较早(383.45—271.20Ma),主要为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成藏,位于盆地中心的塔中37井、塔中67井、塔中12井及塔中32井相对较晚(203.96—235.17Ma),主要为晚海西期成藏,部分井如塔中23井、塔中30井相对较早(293.54和296.31Ma),为早海西期成藏。自生伊利石年龄与沥青砂岩厚度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说明古构造格局可能是主要的成藏控制因素之一,位于沉降中心及其周围的古油藏如乔1井、孔雀1井成藏较早。测年结果不仅与油气系统等常规油气成藏史研究成果基本一致,而且还进一步反映了油藏形成时间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测年 自生伊利石 成藏年代 志留系沥青砂岩 孔雀河地区 塔中隆起
下载PDF
伊利石形成相关反应的热力学计算及其对砂岩成岩作用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19
15
作者 魏文文 黄思静 郇金来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25,共6页
计算了各种可能形成伊利石的反应的热力学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成岩流体的化学性质对伊利石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钙长石的伊利石化具有最低的吉布斯自由能增量,该反应主要是在同生到埋藏成岩作用的早期阶段,由富钾的海源流体作用... 计算了各种可能形成伊利石的反应的热力学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成岩流体的化学性质对伊利石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钙长石的伊利石化具有最低的吉布斯自由能增量,该反应主要是在同生到埋藏成岩作用的早期阶段,由富钾的海源流体作用形成的。钠长石和钾长石形成伊利石的反应需要酸性流体的a(K+)/a(H+)(活度比值)保持在伊利石的稳定域。(2)高岭石形成伊利石时流体的a(K+)/a(H+)比值要足够高,以克服伊利石的成核动力学屏障,能够满足其反应需要的流体可能是有机酸,它能溶解钾长石,同时进一步溶解其他易溶矿物(如碳酸盐矿物)从而达到足够高的a(K+)/a(H+)比值,而以CO2作为主要溶解介质时会导致碳酸盐矿物的沉淀。(3)钾长石与高岭石反应形成伊利石通常需要温度超过120℃,这时由钾长石溶解所控制的a(K+)已能够克服伊利石的结晶动力学屏障。该反应需要成岩环境在早成岩期受海源流体影响,以使在由长石溶解形成明显数量的高岭石同时能够保存足够数量的钾长石。(4)钾长石与高岭石反应形成伊利石时若有Na+的输入可导致钠长石的沉淀,该反应在较高温度下发生,钾长石的溶解和钠长石化受高岭石的伊利石化而消耗K+的动力学作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伊利石 碎屑岩成岩作用 成岩流体 热力学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古近系花港组致密砂岩储集层裂缝发育特征与油气成藏关系 被引量:18
16
作者 周心怀 徐国盛 +1 位作者 崔恒远 张武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62-475,共14页
采用岩石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常微量元素、流体包裹体、自生伊利石测年等测试技术,在岩心裂缝观察的基础上,结合裂缝微观特征及成像测井特征,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花港组储集层裂缝发育期次进行了厘定,并确定裂缝发育期次... 采用岩石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常微量元素、流体包裹体、自生伊利石测年等测试技术,在岩心裂缝观察的基础上,结合裂缝微观特征及成像测井特征,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花港组储集层裂缝发育期次进行了厘定,并确定裂缝发育期次与油气充注期次的匹配关系。研究区古近系花港组储集层发育成岩缝和构造缝,成岩缝发育于储集层成岩阶段,对油气运移与输导作用较小。构造缝根据受控构造运动及与油气充注关系可划分为3期:①喜马拉雅期龙井活动早期(距今12~13 Ma),构造应力仅使缝合线及泥质条带产生挠曲变形破裂,该期构造微裂缝延伸短、宽度窄、有效性差,对油气的运移与输导作用小;②喜马拉雅期龙井活动中晚期(距今9~12 Ma),构造运动使中央反转构造带构造缝发育,其规模大、延伸长、有效性好,同时与第1次油气大规模充注时间(距今9~12 Ma)相匹配,对油气运移、输导、聚集起重要作用;③喜马拉雅期冲绳活动至今(距今0~3 Ma),继承性发展构造缝,且与第2次天然气大规模充注时间(距今0~3 Ma)相匹配,为天然气的持续运移与输导创造了条件。证明西湖凹陷花港组储集层裂缝的发育可为油气的高效运移输导及聚集提供渗流储集空间和持续且有效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伊利石 包裹体分析 裂缝特征 油气充注 古近系花港组 西湖凹陷
下载PDF
英买力沥青砂岩自生伊利石K-Ar测年与成藏年代 被引量:18
17
作者 张有瑜 罗修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3-210,共8页
利用沉降、离心和微孔滤膜真空抽滤相结合的综合分离提纯技术,分别提取不同粒级的自生伊利石进行K-Ar年龄测定,据此对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地区志留系沥青砂岩油气藏的成藏年代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在盆地内进行对比。除局部地区外,英买力志留... 利用沉降、离心和微孔滤膜真空抽滤相结合的综合分离提纯技术,分别提取不同粒级的自生伊利石进行K-Ar年龄测定,据此对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地区志留系沥青砂岩油气藏的成藏年代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在盆地内进行对比。除局部地区外,英买力志留系沥青砂岩中的黏土矿物均主要为伊利石/蒙皂石(I/S)有序间层,具明显的自生成因特征,属自生伊利石。英买力志留系沥青砂岩自生伊利石年龄为255~293Ma,主要集中在277~293Ma,相当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表明志留系古油藏成藏时间主要为早海西晚期—晚海西期。英买力地区志留系沥青砂岩的自生伊利石年龄符合盆地内的整体分布规律。古构造格局和生烃中心可能是导致不同地区成藏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英买力地区成藏时间相对较晚,可能与其距生烃中心相对较远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买力地区 志留系沥青砂岩 自生伊利石 K-AR测年 成藏年代
下载PDF
松辽盆地扶杨油层油气成藏期次和时限确定 被引量:10
18
作者 闫建萍 刘池洋 郭桂红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6-29,共4页
储层粘土矿物中自生伊利石K-Ar年龄测定表明: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扶杨油层油气充注时间大致分为3个阶段,70.75~72.32 Ma,相当于嫩江组沉积末期;40.5~51.3 Ma,相当于依安组沉积早期;34.7~37.5 Ma,相当于依安组沉积末期.分析油藏形... 储层粘土矿物中自生伊利石K-Ar年龄测定表明: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扶杨油层油气充注时间大致分为3个阶段,70.75~72.32 Ma,相当于嫩江组沉积末期;40.5~51.3 Ma,相当于依安组沉积早期;34.7~37.5 Ma,相当于依安组沉积末期.分析油藏形成时间与构造抬升的关系认为:受早期构造抬升的控制,扶杨油层在早期构造抬升的晚期快速成藏;由于晚期构造运动持续时间较长,为40.5~51.3 Ma,发育超压系统的上覆青一段泥岩由于压力超过泥岩承受的极限,导致超压的破裂,形成第二期油气成藏;晚期构造抬升的末期,形成最后一期油气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伊利石 K—Ar测年 扶杨油层 成藏年代
下载PDF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自生伊利石年龄分布与成藏时代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有瑜 陶士振 +1 位作者 刘可禹 罗修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67-1379,共13页
利用自生伊利石K-Ar、Ar-Ar测年技术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年代进行测定与研究,并对其演化规律进行深入探讨。须家河组砂岩储层自生伊利石普遍发育,主要为片丝状、短丝状、丝状,具有明显的自生成因特征并且纵、横向分布... 利用自生伊利石K-Ar、Ar-Ar测年技术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年代进行测定与研究,并对其演化规律进行深入探讨。须家河组砂岩储层自生伊利石普遍发育,主要为片丝状、短丝状、丝状,具有明显的自生成因特征并且纵、横向分布稳定。须家河组砂岩储层自生伊利石年龄数据明显分为2组,具有2期成藏特征。早期成藏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97~145 Ma),广泛分布于川西、川中广大地区,是主要成藏期;晚期成藏为晚白垩世(78~83 Ma),仅见于川西南端平落坝、白马庙气田须家河组二段。主要成藏期也即早期成藏,主力储层须家河组二段、须家河组四段、须家河组六段基本一致,并明显具有连续成藏特征:纵向上,自下而上依次变晚,须家河组二段略早(平均133 Ma)、须家河组四段略晚(平均127 Ma),须家河组六段主要分布在广安气田,与须家河组四段相比也基本具有下早上晚的成藏特征(须家河组四段平均139 Ma,须家河组六段平均134 Ma);平面上,川西须家河组二段由北向南依次变晚,中坝、新场、大邑气田的自生伊利石平均年龄分别为136 Ma、134 Ma和133 Ma(川西南端的平落坝、白马庙气田属于晚期成藏),川中须家河组二段、须家河组四段由东向西依次变晚,东部的广安、合川、荷包场气田略早,中西部的磨溪、充西—莲池、金华、八角场气田略晚。自生伊利石年龄分布特征表明,烃源岩埋深,即生、排烃时间,是须家河组砂岩气藏成藏早晚的最主要控制因素,埋深大、生、排烃早,则年龄大、成藏早,反之则年龄小、成藏晚。岩性对成藏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分布局限。构造抬升作用主要表现在成藏后期的调整阶段,年龄由东向西变小,即成藏由东向西变晚,与现今埋深即东高西低的构造特征不一致现象,是由成藏后期的构造差异抬升作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家河组砂岩储层 自生伊利石 K-AR测年 未真空封装Ar-Ar测年 成藏年代
下载PDF
白庙构造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洪安 李继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5-49,共5页
白庙构造位于东濮凹陷兰聊断裂带中部 ,现已发现 7套含油气层系。根据自生伊利石测年法及流体包裹体法综合分析 ,白庙构造油气藏分为 4期成藏 :第一期约在 3 8Ma ,相当于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期 ,此期因构造活动强 ,油气藏难以保存 ,所以此... 白庙构造位于东濮凹陷兰聊断裂带中部 ,现已发现 7套含油气层系。根据自生伊利石测年法及流体包裹体法综合分析 ,白庙构造油气藏分为 4期成藏 :第一期约在 3 8Ma ,相当于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期 ,此期因构造活动强 ,油气藏难以保存 ,所以此期对成藏意义不大。第二期约在 2 8~ 3 1 4Ma ,相当于东营组沉积时期 ,此期类似于第一期。第三期在 2 5 4~ 2 0 4Ma ,相当于东营组沉积后的抬升剥蚀期 ,由于东营组沉积后的抬升剥蚀 ,压力下降 ,断裂活动强度变小 ,有利于油气成藏 ,所以 ,此期为油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第四期为 2Ma ,为油气藏重新调整、分配时期。白庙构造油气藏的形成与兰聊断层的活动强度密切相关 ,随着活动强度的增加 ,流体压力不断加强 ,直至超过岩石的破裂强度 ,油、气、水以混相形式排出 ;当温度、压力下降时 ,油、气、水三相分离 ,于高压体系上部形成油气藏。这一过程周而复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庙构造 油气成藏 特征 自生伊利石 流体包裹体 包藏期次 成藏过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