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气候变化与地质灾害响应分析 被引量:42
1
作者 高杨 李滨 +1 位作者 冯振 左晓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5-77,共13页
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地质灾害的响应关系,尤其是对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响应关系进行了综述。工业化革命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全球几乎所有地区都经历着升温过程。全球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事件(极端降雨、气温升高... 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地质灾害的响应关系,尤其是对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响应关系进行了综述。工业化革命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全球几乎所有地区都经历着升温过程。全球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事件(极端降雨、气温升高、强风和洪水灾害)的影响尤为强烈,并且增加了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其中,水循环和气温的变化是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直接因素。气温上升会导致大气层含水量升高、冰川冻土退化、海平面上升、蒸发作用增强;水循环变化会导致降雨频率、降水周期、降水强度的改变。日益增加的极端天气与同岩土体相互作用,导致了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发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活起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气温 降雨 地质灾害 响应关系
下载PDF
大气氮沉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2
作者 李欠欠 汤利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89-894,902,共7页
大气氮沉降的增加作为全球变化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人类活动加剧导致的大气活性氮污染,已经并将继续对全球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大气氮素干湿沉降的研究方法,回顾了国内外大气氮沉降形态、数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大气氮... 大气氮沉降的增加作为全球变化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人类活动加剧导致的大气活性氮污染,已经并将继续对全球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大气氮素干湿沉降的研究方法,回顾了国内外大气氮沉降形态、数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大气氮沉降对水体、森林、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探讨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氮素循环 干湿沉降 生态系统响应
下载PDF
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发展年秋季印度洋海温异常特征对比 被引量:18
3
作者 何珊珊 张文君 +1 位作者 祁莉 何金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15-528,共14页
基于1951—2010年逐月海气多要素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发展年秋季印度洋的海温异常及大气响应特征,探讨了印度洋偶极子的发生与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特征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的发展年均会出现印度洋偶极子... 基于1951—2010年逐月海气多要素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发展年秋季印度洋的海温异常及大气响应特征,探讨了印度洋偶极子的发生与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特征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的发展年均会出现印度洋偶极子,但出现的概率不同:大多数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都会伴有正位相印度洋偶极子发生;而仅一半的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期间会出现正位相印度洋偶极子的异常海温型,且强度较弱。从印度洋偶极子与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的物理联系上看,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期间,印度洋偶极子的发生与其强度联系密切:印度洋偶极子发生在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较强期间,两者通过海洋大陆的异常强下沉运动及大范围负异常降水相联系;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偏弱时并无印度洋偶极子出现,海洋大陆异常下沉运动及负异常降水很弱。然而,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期间印度洋偶极子的发生与其强度并无显著的关系,而与太平洋高海温区的位置存在一定的可能联系:在有印度洋偶极子发生的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发展年秋季,热带太平洋异常高海温区的位置相对偏东,海洋大陆出现显著下沉运动和大范围负异常降水,热带东印度洋为大范围强异常东风控制;但无印度洋偶极子发生的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时,热带太平洋高海温区位置相对偏西,极弱的海洋大陆下沉支对热带印度洋异常海温作用非常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类厄尔尼诺事件 印度洋偶极子(IOD) 大气响应
下载PDF
相对湿度和PM2.5浓度对乌鲁木齐市冬季能见度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军 王京丽 屈坤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322-3331,共10页
基于2016~2017年冬季乌鲁木齐市城区PM2.5和气象要素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和非线性回归、变量分类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大气能见度与相对湿度(RH)、PM2.5浓度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冬季能见度日变化呈单峰形分布,中午13:00前后... 基于2016~2017年冬季乌鲁木齐市城区PM2.5和气象要素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和非线性回归、变量分类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大气能见度与相对湿度(RH)、PM2.5浓度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冬季能见度日变化呈单峰形分布,中午13:00前后和夜晚20:00前后能见度分别达到最高和最低.相对湿度增加、PM2.5污染加重都会造成冬季大气能见度明显降低,但低能见度天气的主要影响因素是PM2.5污染.在RH<90%时PM2.5累积及其吸湿增长对能见度变化起控制作用,特别是70%≤RH<90%时,PM2.5浓度对大气能见度影响最大.RH≥90%时相对湿度成为决定因素.在PM2.5污染逐渐加重的过程中,相对湿度对能见度的影响在减弱.能见度增加与PM2.5浓度降低之间存在非线性响应.在PM2.5污染由严重减轻至中度污染级别过程中,能见度改善并不明显.只有把PM2.5浓度控制在115μg/m3以下(轻度污染或优良级别),PM2.5浓度降低,能见度才开始出现显著提高.但冬季要达到较高能见度水平(8km),PM2.5浓度需要继续严控至39μg/m3以下.本文对乌鲁木齐市冬季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 大气能见度 相对湿度 PM2.5浓度 非线性响应
下载PDF
青海省干旱时空特征及与大气环流响应关系 被引量:13
5
作者 范磊 吕爱锋 张文翔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0-65,共6页
研究干旱的时空特征和发展趋势,对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提高抗旱防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青海省24个气象站1980~2018年的逐月气象数据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青海省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青海省干旱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研究干旱的时空特征和发展趋势,对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提高抗旱防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青海省24个气象站1980~2018年的逐月气象数据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青海省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青海省干旱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北大西洋振荡(NAO)、北极振荡(AO)的滞后相关关系,确定了影响青海省干旱的主要大气环流因子。结果表明:1980~2018年青海省多发生轻度、中度干旱;春季干旱变化以5~6年为周期,秋季干旱变化以6~7年为周期,干旱的年际变化以12~13年为周期;干旱的空间特征存在差异,柴达木盆地、三江源流域干旱化趋势显著,青海湖流域呈现湿润化趋势;青海省的干旱受ENSO、PDO、NAO、AO的影响,其中PDO滞后5个月与干旱的响应关系最为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时空特征 大气环流 响应关系 青海省
原文传递
春夏季青藏高原积雪对中国夏末秋初降水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13
6
作者 霍飞 江志红 刘征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52-362,共11页
本文首先利用最大协方差分析方法,探讨青藏高原积雪与中国降水之间的联系,发现中国夏末秋初(8-10月,简称ASO)降水与前期及同期高原积雪有着显著联系,当春夏季青藏高原西部多雪时,其后ASO中国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多雨,而东部沿海的... 本文首先利用最大协方差分析方法,探讨青藏高原积雪与中国降水之间的联系,发现中国夏末秋初(8-10月,简称ASO)降水与前期及同期高原积雪有着显著联系,当春夏季青藏高原西部多雪时,其后ASO中国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多雨,而东部沿海的狭长区域少雨。进一步引入最大响应估计等方法,研究中国区域降水对高原积雪异常的响应及其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冬春季高原多雪异常可持续到夏季,并通过改变地表热力状况,导致ASO南亚高压减弱,同时在高、低空激发出两支波列:高层200hPa波列沿中高纬西风急流传播,自高原经蒙古到达日本呈现明显的“负-正-负”位势高度异常传播,日本上空为气旋性异常环流;低层850hPa波列起于高原,经孟加拉湾至中国南海,沿着西南气流传播,导致台湾附近的反气旋性异常环流,其西侧的偏南气流,将南海丰富的水汽输送至中国南部湖南、广西;而高层中心位于日本的气旋性异常环流西侧的偏北气流利于北方天气尺度扰动向南移动,它们为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多雨提供了有利条件。进一步计算定常波波数也表明,高层西风急流与低层西南季风气流作为波导,有利于高原上空的扰动沿着高、低空2支通道向东传播。由于东部沿海浙江、福建为正位势高度异常区,低层反气旋性异常环流则抑制了该区域的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异常 响应 波列
下载PDF
天目山柳杉树轮δ^(13)C序列所反映的植物水分利用率对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9
7
作者 赵兴云 王建 +2 位作者 商志远 王祖良 钱君龙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98-702,共5页
工业化以来,由于大量化石燃料CO2排入大气,引起大气CO2浓度的持续升高。研究表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分利用率及作物生物量等均对周围大气CO2浓度的增加产生明显的正响应,而植物叶片的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对CO2浓度增加产生负响应。对采... 工业化以来,由于大量化石燃料CO2排入大气,引起大气CO2浓度的持续升高。研究表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分利用率及作物生物量等均对周围大气CO2浓度的增加产生明显的正响应,而植物叶片的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对CO2浓度增加产生负响应。对采自浙江西天目山地区的三株柳杉树盘交叉定年后,测定了三株树轮的δ13C年序列,并利用3株柳杉树轮1δ3C序列探讨了天目山地区树木生长对大气CO2浓度增加的生理响应——水分利用率的变化状况。结果是,三株树轮δ13C序列反映的水分利用率均是增加的,且增长趋势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反映了工业革命前后,树木生长对大气CO2浓度增加所产生的明显正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轮 Δ^13C 大气CO2浓度 生理响应
下载PDF
印度洋—太平洋暖池年代际变化及其大气响应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娜 于卫东 +2 位作者 陈红霞 华锋 张庆华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9-255,共7页
定义了印度洋—太平洋暖池的强度变化指数和面积变化指数,分析了其年代际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40年代以前,暖池强度和面积基本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40-80年代,有一个相对较小的增加趋势;80年代以后至2000年增加的趋势加大。将水... 定义了印度洋—太平洋暖池的强度变化指数和面积变化指数,分析了其年代际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40年代以前,暖池强度和面积基本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40-80年代,有一个相对较小的增加趋势;80年代以后至2000年增加的趋势加大。将水平风速分解为无辐散分量和无旋分量,分析了暖池上空大气环流对该暖池年代际变化的响应,发现尽管暖池上空大气环流对该暖池年代际变化的响应并不十分明显,但在特定的季节和特定的对流层高度上这种响应也是明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太平洋暖池 年代际变化 大气响应
下载PDF
六盘山华北落叶松林分蒸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9
作者 于松平 刘泽彬 +3 位作者 郭建斌 王彦辉 于澎涛 王蕾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目的】林分蒸腾作为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的关键过程,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水分输出项,可占森林总蒸散的50%以上,探究林分蒸腾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可为科学指导造林及林水综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以国家林业和草... 【目的】林分蒸腾作为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的关键过程,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水分输出项,可占森林总蒸散的50%以上,探究林分蒸腾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可为科学指导造林及林水综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宁夏六盘山定位站为依托,在2016年生长季(5—9月),对六盘山半湿润区的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的树干液流进行观测,经尺度上推得到林分蒸腾量,并同步观测林外大气因子和林内土壤含水量,分析林分蒸腾对大气因子和根系层(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响应。【结果】①研究期间,林分日蒸腾变化范围为0.005~1.866 mm/d,平均值为1.042 mm/d。不同月份的林分日蒸腾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6月(1.325 mm/d)、5月(1.099 mm/d)、7月(1.077 mm/d)、8月(1.009 mm/d)、9月(0.717 mm/d)。②通过各大气因子与林分日蒸腾的相关系数矩阵发现,影响林分日蒸腾的主要大气因子为太阳辐射强度(Rn)、饱和水汽压差(DVPD)及空气相对湿度(HRH),相关性从大到小依次为Rn(0.784)、DVPD(0.754)、HRH(-0.704)。③借助因子分析可将影响林分日蒸腾的大气因子降维成气候波动因子(44.9%)、蒸腾驱动因子(35.2%)和空气运动因子(15.7%)3个综合指标,其中构成蒸腾驱动因子的3个载荷因子(Rn、DVPD和HRH)均与林分日蒸腾显著相关,且蒸腾驱动因子与林分日蒸腾的拟合效果(R2=0.688)优于潜在蒸散(TPET)与林分日蒸腾的拟合效果(R2=0.649)。④通过多元回归拟合及偏相关系数的可比性得出,太阳辐射强度(Rn)和饱和水汽压差(DVPD)二者对林分日蒸腾的贡献率可达93%,其中Rn的贡献率为54.2%,DVPD的贡献率为38.8%。⑤基于脱耦联系数与林分蒸腾的日内变化曲线得到,Rn主导蒸腾的时间一般在太阳升起到净辐射最高的上午11:00,而DVPD主导蒸腾的时间一般是下午和夜间。⑥在土壤湿润条件下[根系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蒸腾 大气因子 蒸腾驱动因子 土壤相对可利用水分 响应特征
原文传递
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紫外光大气散射传输模型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晓芳 张新 +1 位作者 张继真 王灵杰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3-50,共8页
大气中的分子和气溶胶对紫外光具有强烈的散射作用,因此紫外光在大气中可实现非视距传输。在紫外探测中,收发端的距离较近,为了研究探测过程中紫外光的传输特性,通过蒙特卡罗方法建立多次散射模型,并采用指向概率法对模型进行优化。在... 大气中的分子和气溶胶对紫外光具有强烈的散射作用,因此紫外光在大气中可实现非视距传输。在紫外探测中,收发端的距离较近,为了研究探测过程中紫外光的传输特性,通过蒙特卡罗方法建立多次散射模型,并采用指向概率法对模型进行优化。在收发端轴线共面以及非共面的情况下,对探测到的脉冲响应以及能量密度进行仿真分析,并针对不同大气条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紫外激光探测与远距离目标探测不同,偏转角对近距离目标探测的影响较大;在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较大时,收发端距离较近目标的回波信号较强。由仿真结果可以得到紫外光在大气中的传输特性,为今后紫外激光探测的具体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光学 紫外光 散射 蒙特卡罗方法 指向概率法 脉冲响应 能量密度
原文传递
TDD系统大气波导干扰研究与应对 被引量:5
11
作者 仇勇 郑英 +1 位作者 魏志刚 张强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8年第9期40-45,共6页
本文围绕大气波导的成因和特点,结合对TDD(Time Division Duplexing,时分双工)通信系统的干扰影响,从大气波导干扰的理论依据、干扰应对措施两个角度出发,对大气波导干扰背景下的TDD通信系统无线网络优化开展了研究分析,指出了在大气波... 本文围绕大气波导的成因和特点,结合对TDD(Time Division Duplexing,时分双工)通信系统的干扰影响,从大气波导干扰的理论依据、干扰应对措施两个角度出发,对大气波导干扰背景下的TDD通信系统无线网络优化开展了研究分析,指出了在大气波导干扰背景下,针对性开展干扰查找、干扰对抗(时域、频域和空域)及分阶段实施的方法,为大气波导干扰背景下TDD通信系统的无线优化提供重要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波导 TDD通信系统 干扰 应对
下载PDF
青岛地区大气环境下混凝土内部温湿度响应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兰芹 姜琳琳 +2 位作者 王鹏刚 赵铁军 焦茂鹏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1-138,共8页
滨海严酷环境下,混凝土内部微环境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碳化、氯盐侵蚀和钢筋锈蚀等耐久性能。混凝土内部微环境温湿度受自然环境温湿度影响而又与自然环境温湿度有所差异。为了研究沿海环境下混凝土内部微环境温湿度响应与自然环境温湿... 滨海严酷环境下,混凝土内部微环境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碳化、氯盐侵蚀和钢筋锈蚀等耐久性能。混凝土内部微环境温湿度受自然环境温湿度影响而又与自然环境温湿度有所差异。为了研究沿海环境下混凝土内部微环境温湿度响应与自然环境温湿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对沿海城市青岛遮挡与暴露两种大气环境温湿度作用和混凝土内部不同深度处的温湿度响应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大气环境温湿度均以24 h为周期表现出明显的简谐性周期性波动,温度峰值与相对湿度峰值出现的时间相反。暴露环境的日温湿度变化幅值均大于遮挡环境,夏季暴露与遮挡两环境最大温差达9℃,最大相对湿度差达20%。混凝土内部不同深度处温度响应规律一致,数值差距很小;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加,短时间内,混凝土内部的相对湿度响应值波动变化不大。经过理论分析,建立了大气环境温湿度作用谱和混凝土内部温湿度响应谱,现场实测结果验证了所建模型可以较好地表征环境温湿度作用及混凝土内部的温湿度响应规律,为准确评估和预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大气环境 温度 相对湿度 响应谱
下载PDF
春夏季热带东印度洋海温的季节内振荡及大气响应
13
作者 张镁熠 李秀珍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1-503,共13页
基于1982—2020年OISSTv2.1数据集、NOAA Interpolated OLR数据集和NCEP/DOE II再分析数据资料,通过功率谱分析、位相合成法等方法研究了春夏季(3—8月)热带东印度洋海温季节内振荡的特征及大气的响应。结果发现春夏季热带东印度洋海温... 基于1982—2020年OISSTv2.1数据集、NOAA Interpolated OLR数据集和NCEP/DOE II再分析数据资料,通过功率谱分析、位相合成法等方法研究了春夏季(3—8月)热带东印度洋海温季节内振荡的特征及大气的响应。结果发现春夏季热带东印度洋海温季节内振荡的显著周期主要集中在20~50天,强海温振荡事件主要分布在4—7月,关键区内对流抑制超前暖海温异常1/8周期,滞后冷海温异常3/8周期,反之亦然。春夏季海温异常激发的对流异常呈经向偶极子分布,且有明显的北移演变特征,但北侧的对流中心较南侧弱,即对流在北移过程中迅速衰减。使用K-means聚类法提取了两种具有显著差异的环流响应类型:北移型和局地型。北移型主要分布在夏季,表现为更有组织性的对流偶极子对,南北中心的强度和影响范围相当且北移特征更为清晰。在对流偶极子北移的过程中显著影响阿拉伯海上西南季风的强弱,对印度半岛夏季风季节内变化的影响较大。局地型主要分布在春夏转换季节,对流异常呈单一中心结构,移动性较弱,主要在热带东印度洋上空发展和消亡。热带东印度洋海温季节内振荡耦合的大气环流异常主要影响赤道印度洋地区,对热带外的影响较弱。进一步探究发现,背景东风切变的差异是导致两种对流响应差异的原因。夏季,北印度洋东风切变强,垂直风切变机制导致对流明显北移,春夏转换季节,东风切变弱,垂直风切变机制不成立,较弱的正压涡度平流机制引起对流微弱的北移,但主要在局地生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东印度洋 海表温度 季节内振荡 大气响应 K-means聚类法
下载PDF
航空偏振辐射计偏振精度验证及带外响应分析
14
作者 许正东 姚萍萍 +5 位作者 李孟凡 王相京 储洋浩 胡亚东 陈结祥 洪津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72,共11页
为满足航空平台图像大气校正的应用需求,在可见近红外至短波红外波段,同时获取大气多谱段偏振辐射信息,研制了一种用于航空轻量化的偏振探测仪器,航空偏振辐射计。首先,对仪器进行系统描述与光学组件简介,并给出仪器的主要技术参数,其... 为满足航空平台图像大气校正的应用需求,在可见近红外至短波红外波段,同时获取大气多谱段偏振辐射信息,研制了一种用于航空轻量化的偏振探测仪器,航空偏振辐射计。首先,对仪器进行系统描述与光学组件简介,并给出仪器的主要技术参数,其次为保证仪器数据的可用性与参数反演精度,仪器装调之后,在实验室进行绝对辐射定标及偏振测量精度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航空偏振辐射计的绝对辐射定标不确定度优于2.51%,各偏振波段对0.2线偏振度目标的偏振测量精度优于0.16%。同时对490 nm波段偏振精度不理想的情况进行分析,并使用单色仪系统验证其受带外响应影响,通过对比实验验证,针对490 nm波段的偏振通道,去除带外响应影响后,其偏振精度从2.29%提升至0.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偏振辐射计 大气校正 偏振探测 测量精度 带外响应
下载PDF
高山湖泊生态系统气候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韩飞 刘铁 +1 位作者 黄粤 昝婵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3-242,共10页
作为高山淡水生态系统主要载体,高山湖泊生态系统具有生态环境原始、环境承载力低、自净能力弱以及生物群落结构单一等特点,对于气候与环境变化响应敏感。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山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这一主线,系统分析了山区海... 作为高山淡水生态系统主要载体,高山湖泊生态系统具有生态环境原始、环境承载力低、自净能力弱以及生物群落结构单一等特点,对于气候与环境变化响应敏感。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山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这一主线,系统分析了山区海拔依赖性增暖对高山湖泊热力特性、溶解氧分层以及生物过程的影响,阐述了辐射增强背景下高山水生生物适应对策及水下辐射特征变化,揭示山区降水变化对高山湖泊跨生态系统物质补贴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机制。在今后研究中,需完善多气候因子变化下的湖泊生境综合响应实验,建立对高山湖泊生态系统全要素的系统监测与整合,以加强高山湖泊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及适应机制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湖泊 气候变暖 辐射变化 大气沉降 生态响应
下载PDF
三峡井网井水位固体潮汐和气压响应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卫华 梅建昌 +1 位作者 李家明 李井冈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5-49,共5页
计算了长江三峡工程地下水动态观测井网(8口)井水位的潮汐、气压响应特征、气压系数以及含水层参数。研究认为,三峡井网各井点由于选址较好,具有较好的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岩体弹性模量较大,低孔隙度储水系数、压缩系数较强,井孔水位能灵... 计算了长江三峡工程地下水动态观测井网(8口)井水位的潮汐、气压响应特征、气压系数以及含水层参数。研究认为,三峡井网各井点由于选址较好,具有较好的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岩体弹性模量较大,低孔隙度储水系数、压缩系数较强,井孔水位能灵敏反映应力、应变的微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井网 固体潮汐 气压响应 应力 应变
下载PDF
A Hybrid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Model and Its Simulation of ENSO and Atmospheric Responses 被引量:2
17
作者 Junya HU Rong-Hua ZHANG Chuan GAO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6期643-657,共15页
A new hybrid coupled model(HCM) i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which consists of an intermediate tropical Pacific Ocean model and a global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The ocean component is the intermediate oc... A new hybrid coupled model(HCM) i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which consists of an intermediate tropical Pacific Ocean model and a global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The ocean component is the intermediate ocean model(IOM)of the intermediate coupled model(ICM) used at the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IOCAS). The atmospheric component is ECHAM5, the fifth version of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Meteorology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The HCM integrates its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components by using an anomaly coupling strategy. A100-year simulation has been made with the HCM and its simulation skills are evaluated, including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SST over the tropical Pacific and the ENSO-related responses of the global atmosphere. The model shows irregular occurrence of ENSO events with a spectral range between two and five years. The amplitude and lifetime of ENSO events and the annual phase-locking of SST anomalies are also reproduced realistically. Despite the slightly stronger variance of SST anomalies over the central Pacific than observed in the HCM, the patterns of atmospheric anomalies related to ENSO,such as sea level pressur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re in broad agreement with observations. Therefore, this model can not only simulate the ENSO variability, but also reproduce the global atmospheric variability associated with ENSO, thereby providing a useful modeling tool for ENSO studies. Further model applications of ENSO modulations by ocean–atmosphere processes, and of ENSO-related climate prediction, a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CAS ICM HYBRID COUPLED MODEL ENSO SIMULATION atmospheric response
下载PDF
大气扩散应急预报的风场不确定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郑宇凡 蔡旭晖 +2 位作者 康凌 张宏升 宋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78-886,共9页
使用WRF模式和CALMET模式,获得一个40 km区域的细网格气象预报场,同时利用加入地面观测资料的方法获得当地诊断风场。用随机粒子扩散模式模拟两种风场驱动下的扩散结果,并比较和评估预报模拟的偏差或不确定性。对4个季节的代表性月份(1,... 使用WRF模式和CALMET模式,获得一个40 km区域的细网格气象预报场,同时利用加入地面观测资料的方法获得当地诊断风场。用随机粒子扩散模式模拟两种风场驱动下的扩散结果,并比较和评估预报模拟的偏差或不确定性。对4个季节的代表性月份(1,4,7和10月)的逐时排放情况以及4个排放高度的情景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预报模拟的烟云扩散形态(方向和宽度等)在当地大多数时段内(约占全年的80%)与诊断分析的实际扩散结果一致,且季节变化不大,其余时段为扩散形态有中度偏差和有明显差异的情况,二者各占10%左右;2)地面轴线浓度的不确定性随下风距离及污染排放高度而变化,20~100 m各高度的排放结果大致在2~4 km的下风距离出现最大偏差,但100 m的高源排放在约2 km以内的范围也有很大的预报不确定性;3)两种情况造成当地扩散预报结果的明显偏差,一是气象场预报的局地风场发生重要转变的时间不一致,使预报风场与实际风场处于转变前后的不同步状态,从而使污染扩散预报结果出现重大偏差,二是WRF模式对地面风速的预报系统性地偏大(50%左右),造成预报模拟浓度结果系统性地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扩散 应急预报 预报模拟 不确定性
下载PDF
海平面对大气压变化的空间响应 被引量:2
19
作者 闫昊明 李晓静 +1 位作者 朱耀仲 钟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89-796,共8页
海平面对大气压变化的响应在理想情况下接近均衡态海洋响应.在这个假设下,任何海域的大气压变化都会瞬时传播到整个海洋上.通过比较大气压和海平面变化的标准差,可以发现,在空间尺度上,大气压变化主要是长波信号,而海平面变化除了长波... 海平面对大气压变化的响应在理想情况下接近均衡态海洋响应.在这个假设下,任何海域的大气压变化都会瞬时传播到整个海洋上.通过比较大气压和海平面变化的标准差,可以发现,在空间尺度上,大气压变化主要是长波信号,而海平面变化除了长波信号外,还存在明显的短波长信号.由大气压变化驱动的海平面变化应与大气压变化在空间尺度上具有一致性.因此,可以对海平面数据进行空间高斯低通滤波,来得到与大气压变化更相近的空间标准差分布.通过阶振幅谱分析,表明海平面对大气压变化响应的空间尺度为80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 大气压 空间响应 反变气压计 阶振幅谱
下载PDF
冬季黑潮延伸体海域云水含量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郭春迓 刘秦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14,共8页
利用卫星观测的海面高度资料、海表温度资料和再分析大气资料,考察了冬季黑潮延伸体海域云水含量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尽管大气环流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海洋锋对其上云水含量的"锚定"作用(锋面南侧云水含量多,北侧少)始终存在... 利用卫星观测的海面高度资料、海表温度资料和再分析大气资料,考察了冬季黑潮延伸体海域云水含量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尽管大气环流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海洋锋对其上云水含量的"锚定"作用(锋面南侧云水含量多,北侧少)始终存在,同时云水量值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该变化主要受背景大气环流的影响,当西北风加强(减弱)带来偏冷(暖)偏干(湿)的空气团时,锋面南侧云水少(多)。按照云水含量多少进行合成分析的结果表明:来自大陆的冬季西北风南下,在遇到海洋锋锋南侧的暖水面时,空气抬升导致的大气跨锋面的次级环流和对应锋面南(北)辐合(辐散)在一定程度上(约25%)受背景大气环流变化的影响。在背景大尺度的西北风强(弱)时,大气中水汽含量较少(多),凝结放热较弱(强),黑潮延伸体海洋锋南侧南侧上升,北侧下沉的次级环流偏弱(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延伸体 云水含量 大气响应 年际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