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浮游有孔虫中硼同位素的测定和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倪云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05-314,共10页
海洋浮游有孔虫中的硼同位素能够反映海水酸碱度的变化,从而为重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有望提供目前极地冰心记录所无法企及的百万年甚至千万年时间尺度上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最近,海洋浮游有孔虫硼同位... 海洋浮游有孔虫中的硼同位素能够反映海水酸碱度的变化,从而为重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有望提供目前极地冰心记录所无法企及的百万年甚至千万年时间尺度上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最近,海洋浮游有孔虫硼同位素的研究在实验分析技术(负热电离质谱法)、实验室偏差、同位素分馏系数、海水硼同位素长期变化以及各种次要因素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全蒸发负热电离质谱法的建立使硼同位素分析的样品需求量降到纳克级以下。不过,尽管海洋浮游有孔虫中的硼同位素作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替代指标很具有潜力,但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同位素 有孔虫 大气二氧化碳 海水酸碱度 负热电离质谱法
下载PDF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oron isotopes and trace elements of the marine foraminifers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and Holocene
2
作者 NI YunYan 1,2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PetroChina,Beijing 100083,China 2 Bristol Isotope Group,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Bristol University,Wills Memorial Building,Queens Road,Bristol BS8 1RJ,United Kingdom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1期91-100,共10页
Bor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marine planktonic foraminifers can record changes in seawater pH and hence provide a new tool to reconstruct the changes of paleo-atmospheric PCO2.Here a comparative study was done on bo... Bor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marine planktonic foraminifers can record changes in seawater pH and hence provide a new tool to reconstruct the changes of paleo-atmospheric PCO2.Here a comparative study was done on boron isotopes and trace element abundances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s,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 and Globigerinoides ruber from three tropical ODP sites,Site 806B,Site 664C and Site 999A.It is demonstrated here that G.ruber is a better species to be used for downcore boron isotope analyses on glacial-interglacial scales,particularly since G.sacculifer is prone to dissolution causing unexpectedly light boron isotopes during glacial times.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trace elements composition of foraminifers (i.e.,Mg/Ca,U/Ca,B/Ca,and Li/Ca) can reflect the variations of seawater temperature and/or [CO3 2-].However,all of these systems are highly species de-pendent and affected by other vital effects,and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perform necessary calibrations when applying them to the downcore analy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AMINIFERS boron ISOTOPE trace element last GLACIAL maximum atmospheric pco2
原文传递
大洋有孔虫中硼同位素研究与大气pCO_2的重建 被引量:1
3
作者 倪云燕 刘嘉麒 隋建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04-214,共11页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pCO2)的变化在全球气候演化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重建古大气pCO2的变化历史,有助于预测和研究未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大洋有孔虫中的硼同位素比值能够反映海水酸碱度的变化,从而为重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历史提供...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pCO2)的变化在全球气候演化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重建古大气pCO2的变化历史,有助于预测和研究未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大洋有孔虫中的硼同位素比值能够反映海水酸碱度的变化,从而为重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历史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文中首先简要回顾硼同位素的研究现状,利用硼同位素重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原理依据,在此基础上,测试分析了西赤道太平洋806孔全新世和末次冰期最盛期Globigerinoides ruber样品中的硼同位素,得到该地区全新世和末次冰期最盛期大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分别为(276.7±24)×10-6(2s.d.)和(178.4±16)×10-6(2s.d.),与极地冰心记录吻合得很好。大洋有孔虫中的硼同位素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古海水酸碱度替代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同位素比值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 大洋有孔虫 海水酸碱度值
下载PDF
热带西太平洋250ka来浮游有孔虫G.sacculifer壳体质量变化特征及控制机理
4
作者 秦秉斌 李铁刚 +2 位作者 常凤鸣 熊志方 郝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5-92,共8页
作为新兴的海水CO2-3替代性指标,浮游有孔虫壳体质量对于海洋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测定了热带西太平洋WP7孔250ka以来表层浮游有孔虫G.sacculifer壳体质量。除了在MIS1和MIS4期外,壳体质量显示冰期重、间冰期轻的旋回特征,响应大气p... 作为新兴的海水CO2-3替代性指标,浮游有孔虫壳体质量对于海洋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测定了热带西太平洋WP7孔250ka以来表层浮游有孔虫G.sacculifer壳体质量。除了在MIS1和MIS4期外,壳体质量显示冰期重、间冰期轻的旋回特征,响应大气pCO2变化,表明大气pCO2变化是该海域浮游有孔虫壳体质量变化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MIS4期间壳体质量异常低值可能是该时期加强的上升流和CaCO3溶解事件共同导致。温度与营养盐浓度并不是壳体质量异常的主要原因,共生体则可能是影响因素。G.sacculifer壳体质量与大气pCO2整体上良好的反相关关系表明其可以作为可靠的表层海水CO2-3替代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壳体质量 碳酸根离子浓度 大气pco2 热带西太平洋
下载PDF
负热电离质谱法测试硼同位素与大气pCO2的重建
5
作者 倪云燕 刘嘉麒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4-72,共9页
海洋有孔虫的硼同位素能够反映海水酸碱度值的变化,为研究大气CO2浓度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甚至可能超出冰芯所能企及的范围。天然样品中硼同位素的测定方法最为常用的是热电离质谱法,分为正热电离质谱法与负热... 海洋有孔虫的硼同位素能够反映海水酸碱度值的变化,为研究大气CO2浓度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甚至可能超出冰芯所能企及的范围。天然样品中硼同位素的测定方法最为常用的是热电离质谱法,分为正热电离质谱法与负热电离质谱法。目前海洋有孔虫硼同位素分析主要应用负热电离质谱法,该方法最大的优点是所需要的样品量比较小(〈1ngB),实验精度却相对比较高(0.6‰-2.0‰;2s.d.)。近年来,基于常规负热电离质谱法发展的全蒸发负热电离质谱法通过分析完所有样品而有效降低分析过程中所发生的分馏效应所带来的影响,并使样品的信号最大化,该方法精度能够达到0.7‰(2s.d.)。本文详细介绍了常规负热电离质谱法和全蒸发负热电离质谱法的各个分析步骤,包括样品前处理、涂样、质谱分析、同质异位素于扰以及实验分析精度等方面。随着实验分析技术的进展,海洋有孔虫硼同位素已被用来重建长时间尺度(百万年和千万年)和短时间尺度(冰期-间冰期)的大气CO2浓度变化。现有的研究证实利用海洋浮游有孔虫硼同位素重建的大气CO2浓度变化与Vostok冰芯记录的大气CO2浓度变化吻合地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同位素 负热电离质谱法 有孔虫 大气pco2
下载PDF
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氮肥水平对麦田土壤有机碳更新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寇太记 朱建国 +2 位作者 谢祖彬 刘钢 曾青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9-465,共7页
依托FACE(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技术平台,采用稳定^(13)C同位索法,通过将C_3作物小麦种植于长期单作玉米的C_4土壤上,研究了大气CO_2浓度升高和不同氮肥水平对水稻-小麦轮作制中冬小麦生长季土壤有机碳更新的影响。结果... 依托FACE(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技术平台,采用稳定^(13)C同位索法,通过将C_3作物小麦种植于长期单作玉米的C_4土壤上,研究了大气CO_2浓度升高和不同氮肥水平对水稻-小麦轮作制中冬小麦生长季土壤有机碳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一季小麦后土壤有机碳的δ^(13)C值显著降低,小麦生长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的组成,大气CO_2浓度增加促进作物向土壤中输入更多的碳。大气CO_2浓度升高增加了麦田土壤有机碳的更新率,使土壤有机碳的更新率由3.61%(施氮量为150 kg hm^(-2),LN)~4.59%(施氮量为250 kg hm^(-2),HN)提高至6.72%(LN)~8.55%(HN),分别增加72.7%和86.1%。结果表明,大气CO_2浓度升高和提高氮肥用量将加快农田土壤有机碳的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升高 冬小麦 有机碳 土壤有机质 更新率 氮肥
下载PDF
冬小麦旺盛生长期间CO_2浓度升高对根际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寇太记 朱建国 +2 位作者 谢祖彬 刘钢 曾青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20-1427,共8页
依托FACE(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技术平台,利用阻断根法,采用H6400红外气体分析仪(IRGA)-田间原位测定的方法,研究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和不同氮肥水平对水稻/小麦轮作制中冬小麦旺盛生长期间根际呼吸的影响。结果... 依托FACE(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技术平台,利用阻断根法,采用H6400红外气体分析仪(IRGA)-田间原位测定的方法,研究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和不同氮肥水平对水稻/小麦轮作制中冬小麦旺盛生长期间根际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测定期间,大气CO2浓度升高增强了根际呼吸速率,提高了根际呼吸排放量。在高N和低N处理中,高CO2浓度下的根际呼吸总排放量分别比Ambient极显著增加117.0%和90.8%。根际呼吸速率在孕穗初期达到最大值;使根际呼吸在土壤呼吸中的比重由24.5%(LN)~26.7(HN)提高到39.8%(LN)~47.1%(HN)。CO2浓度升高与氮肥用量对根际呼吸产生交互效应。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将加快土壤向大气的CO2排放,结果将有助于评价未来高CO2浓度背景下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的固定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升高 冬小麦 根际呼吸 生育阶段
下载PDF
古海洋与古气候演化的生物标志化合物记录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建芳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3-37,共5页
海洋沉积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记录了不同时空尺度下海洋与气候变迁的历史。从这些地质档案中,运用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的理论与方法提取古环境参数,辅以各种方法的定年技术建立时间标尺,可以反映从区域到全球,不同时间分辨率下的环境演变。... 海洋沉积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记录了不同时空尺度下海洋与气候变迁的历史。从这些地质档案中,运用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的理论与方法提取古环境参数,辅以各种方法的定年技术建立时间标尺,可以反映从区域到全球,不同时间分辨率下的环境演变。本文以古海水表面温度的分子地层学记录以及有机分子碳同位素组成作为古大气CO_2分压的指标为例,阐述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在古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洋 古气候 生物标志 化合物记录
下载PDF
晚中新世C_(4)植被扩张与大气二氧化碳分压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汪镇 田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0-172,共13页
大量陆地与海洋的地质记录证实了晚中新世C_(4)植被发生全球异步扩张,最早在10 Ma左右开始于非洲东部与西北部,随后8~6 Ma左右大范围传播至南亚、南非、北美等地区,最终C_(4)植被于上新世发生再次扩张,基本形成现今的生态格局。对于晚... 大量陆地与海洋的地质记录证实了晚中新世C_(4)植被发生全球异步扩张,最早在10 Ma左右开始于非洲东部与西北部,随后8~6 Ma左右大范围传播至南亚、南非、北美等地区,最终C_(4)植被于上新世发生再次扩张,基本形成现今的生态格局。对于晚中新世C_(4)植被扩张的解释至今仍存在疑惑,主要围绕气候变化与CO_(2)展开争论。最新的大气二氧化碳分压(pCO_(2))重建记录显示,大气CO_(2)浓度在晚中新世时期处于下降的趋势。综合考虑晚中新世C_(4)植被的扩张区域,地质记录重建的大气CO_(2)浓度与数值模拟实验中形成C_(4)植被扩张所需的大气CO_(2)浓度在数值上相吻合,突出了大气CO_(2)浓度变化对晚中新世C_(4)植被扩张的作用。由于现有的大气CO_(2)浓度重建记录的分辨率较低,不管是在趋势上还是数值上,其可靠性都有待商榷,未来应该专注于晚中新世可靠的高分辨率大气CO_(2)浓度记录的重建,这是解开晚中新世大气CO_(2)与C_(4)植被扩张关系的关键,对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4)植被扩张 大气pco_(2) 季节性气候 数值模拟 晚中新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