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6篇文章
< 1 2 8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时的东亚大气环流特征 被引量:92
1
作者 张庆云 陶诗言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69-380,共12页
利用NCAR/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 ,探讨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时东亚热带季风、梅雨锋及中高纬环流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异常偏南或脊点异常偏西时 ,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弱 ,85 0hPa矢量风距平场上东亚热... 利用NCAR/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 ,探讨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时东亚热带季风、梅雨锋及中高纬环流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异常偏南或脊点异常偏西时 ,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弱 ,85 0hPa矢量风距平场上东亚热带地区出现反气旋性环流 ,副热带地区呈气旋性环流 ,5 0 0hPa垂直速度距平场上东亚热带地区上升运动减弱 ,梅雨锋区上升运动加强 ,5 0 0hPa高度上东亚高纬鄂霍次克海区域出现阻塞高压 ,高纬冷空气直达中纬度 ,梅雨锋扰动加强 ,造成江淮流域汛期降水偏多。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异常偏北或脊点异常偏东时 ,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强 ,东亚大气环流系统的活动出现了与上述情况相反的异常型 ,江淮流域汛期降水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气环流 夏季降水 西太平洋
下载PDF
祁连山山区空中水汽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99
2
作者 张强 张杰 +1 位作者 孙国武 狄潇泓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33-643,共11页
将卫星遥感资料与探空资料和地面观测降水资料相结合,分析了祁连山山区空中水汽含量和云迹风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以此为基础,研究了祁连山大气水汽和地面降水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祁连山大气水汽和地面降... 将卫星遥感资料与探空资料和地面观测降水资料相结合,分析了祁连山山区空中水汽含量和云迹风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以此为基础,研究了祁连山大气水汽和地面降水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祁连山大气水汽和地面降水受西风带、偏南季风(南亚季风和高原季风)和东亚季风的共同影响,在祁连山西北部大气水汽主要受西风带气流控制,在祁连山中南部偏南季风占主导地位;在祁连山的东北部则是东亚季风的影响比较明显。同时,祁连山大气水汽、降水和降水转化率与海拔高度和坡向以及环流影响区的关系均十分密切。一般,迎风坡上大气水汽含量在3500—4500 m海拔高度会出现一个峰值;而在背风坡上除东亚季风影响区外大气水汽含量只出现随海拔高度单调递减趋势,基本上不出现任何峰值。背风坡大气水汽含量总体上要比迎风坡少得多,最多大约能少4.49 kg/m2。无论是大气水汽含量、地面降水还是降水转化率均在东亚季风影响区最大;东亚季风影响区大气水汽含量在迎风坡上的峰值要更强,出现的海拔高度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资料 祁连山区 空中水汽 云迹风 大气环流影响系统.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加热和北半球环流年际变化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82
3
作者 刘新 李伟平 吴国雄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7-277,共11页
利用 195 8~ 1997年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中加热率和环流资料 ,采用相关分析和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诊断和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的非绝热加热与北半球环流系统的年际变化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 :夏季青藏高原的加热强 (弱 )的年份 ,高... 利用 195 8~ 1997年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中加热率和环流资料 ,采用相关分析和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诊断和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的非绝热加热与北半球环流系统的年际变化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 :夏季青藏高原的加热强 (弱 )的年份 ,高原及邻近地区的上升运动、下层辐合及上层辐散均增强 (减弱 ) ,使高原加热对周边地区低层暖湿空气的抽吸效应和对高层大气向周边地区的排放作用加强 (减弱 )。从而影响着高原和周边地区的环流以及亚洲季风区大尺度环流系统。而且高原的加热强迫能够激发产生一支沿亚欧大陆东部海岸向东北方向传播的Rossby波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分析 青藏高原 非绝热加热 能量频散 大气环流 相关分析 年际变化
下载PDF
北半球春季植被NDVI对温度变化响应的区域差异 被引量:71
4
作者 龚道溢 史培军 何学兆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05-514,共10页
利用1982年到2000年的探路者NDVI资料,采用奇异值分解分析方法,研究北半球春季NDVI对温度变化响应的空间差异。前7对模态对总的协方差平方和的解释率高达91%以上,反映出NDVI和气温的相关性非常高。第一对模态解释率达42.6%,显示北个... 利用1982年到2000年的探路者NDVI资料,采用奇异值分解分析方法,研究北半球春季NDVI对温度变化响应的空间差异。前7对模态对总的协方差平方和的解释率高达91%以上,反映出NDVI和气温的相关性非常高。第一对模态解释率达42.6%,显示北个球最显著的NDVI响应中心在西西伯利亚。其次是北美大陆,中心在其中东部。第三对及以后的模态反映的是次一级的空间特征。分析表明这些NDVI-温度的耦合模态受大尺度的大气环流系统的显著影响。9个重要的大气环流指标能解释整个北半球NDVI方差的55.6%,其中对欧洲、北美东南部、北美西北部、亚洲高纬以及东亚地区的影响最突出。因此,研究未来植被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区域特征时,必须要考虑到这些环流系统的可能变化及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温度变化 NDVI 气候变化 空间差异 大气环流 北半球 春季
下载PDF
我国极端高温事件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联系 被引量:81
5
作者 孙建奇 王会军 袁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9-208,共10页
利用1957~2004年全国181个气象台站观测逐日最高气温,分析了我国年平均极端高温事件(Ex-treme Hot Events,EHE)日数、强度、最早发生日期(EHE Onset Date,EHE-OD)和最迟发生日期(EHETermination Date,EHE-TD)的气候态及年代际变化的时... 利用1957~2004年全国181个气象台站观测逐日最高气温,分析了我国年平均极端高温事件(Ex-treme Hot Events,EHE)日数、强度、最早发生日期(EHE Onset Date,EHE-OD)和最迟发生日期(EHETermination Date,EHE-TD)的气候态及年代际变化的时空特征。气候态分析结果显示,EHE的主要高发区位于我国东南部和新疆地区,其年际变率的较大区主要位于我国东部,新疆地区相对较小。我国EHE在过去48年中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发生日数与强度变化一致,EHE-OD和EHE-TD的变化相类似。按照EHE的时空变化特征,可将我国分为南部、中部、北方东部和北方西部4个区。南部地区EHE的多发期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和80年代,中部地区为60和90年代,北方地区为90年代。进而对造成这4个区域EHE发生异常的年际和年代际大气环流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大气环流型是一致的。对北方地区而言,影响因子主要是对流层中高层的位势高度异常;而影响我国中部和南部地区的因子,除了其上空中高层的位势高度异常外,低层冷暖平流输送的作用也非常重要,这两个因子的共同作用造成该地EHE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事件 大气环流 年代际变化 位势高度 冷暖平流
下载PDF
我国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79
6
作者 康丽华 陈文 +1 位作者 王林 陈丽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5-53,共9页
利用我国160个台站49个冬季(1951/1952-1999/2000年)的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波谱分析的方法提取变量的年际变化分量(周期小于8年部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年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我国冬季气温表现为全国一致... 利用我国160个台站49个冬季(1951/1952-1999/2000年)的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波谱分析的方法提取变量的年际变化分量(周期小于8年部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年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我国冬季气温表现为全国一致变化型(EOF1)和南北反相变化型(EOF2)两个主要模态,并可以解释总方差60%以上的变化。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年际变化尺度上,与气温全国一致变化型相联系的大气环流表现出海陆气压差的改变以及与此相关的东亚大槽强度的变化和东亚高空急流位置的南北移动;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异常海温对这一模态的出现有一定的预示意义,而中国近海的海温则更多的是被动地随气温改变。与南北反相变化型相联系的大气环流表现出显著的北极涛动特征,这一模态的出现会使得次年春季的西北太平洋海温呈现以30°N为界南北反相变化的形态;而北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可能对这一模态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这两个模态的空间分布虽然与年代际尺度上的分布非常相似,但它们的相对强弱和对应的环流却有很大的差异。分析显示,全国一致变化型可能更多地表现出年代际变化的特征,而南北反相变化型更多地表现出年际变化的特征;结果还表明,我国冬季气温的变化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是受不同因子影响的。因此,在研究我国冬季气温变化时,将不同的时间尺度分开考虑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气温 年际变化 东亚冬季风 大气环流 海面温度
下载PDF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69
7
作者 赵平 周自江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33-941,共9页
文中利用1961~1999年NCEP/NCAR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考虑蒙古中纬度地区和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特征定义了一个简单的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研究了该指数与夏季大气环流和中国降水变率的关系,并与其他季... 文中利用1961~1999年NCEP/NCAR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考虑蒙古中纬度地区和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特征定义了一个简单的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研究了该指数与夏季大气环流和中国降水变率的关系,并与其他季风指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文中所定义的季风指数表现出明显的长期气候变化趋势,20世纪60~70年代以高指数为主,而80~90年代以低指数为主.该指数不仅能够较好地反映以蒙古为中心的东亚大陆热低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特征,还能够指示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强弱以及中国长江流域降水的异常变化.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比,蒙古低气压变化对长江流域的雨带变动有更大影响.当该季风指数较低时,蒙古低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中国大陆对流层低层盛行异常北风,高层主要盛行异常西南风.而低层的异常北风表示了东亚中纬度地区较强的冷空气活动,这可以使长江流域梅雨锋区的辐合和上升运怂动加强,造成长江流域降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副热带季风指数 大气环流 降水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综合指数及其表达的东亚冬季风年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77
8
作者 贺圣平 王会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23-538,共16页
本文通过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展开(multivariate EOF,简称MV-EOF)研究了东亚冬季风各系统成员的协同关系,再运用单变量EOF定义单个系统的强度系数。从而给出能够反映东亚冬季风各主要特征及其年际变化、同时包含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大槽... 本文通过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展开(multivariate EOF,简称MV-EOF)研究了东亚冬季风各系统成员的协同关系,再运用单变量EOF定义单个系统的强度系数。从而给出能够反映东亚冬季风各主要特征及其年际变化、同时包含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大槽和纬向风经向切变信息的强度指数(EAWMII)。分析表明,这个新指数EAWMII能够很好地反映东亚冬季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减弱信号,并且与大气环流场以及东亚冬季表面温度的变化均显著相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表征东亚冬季风的综合特征。此外,EAWMII与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简称AO)指数、北太平洋涛动(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简称NPO)指数和Nin珘o3.4指数相关显著。分析还表明AO和NPO影响东亚冬季气候的区域有所不同:AO主要影响欧亚大陆中、高纬、我国东北以及日本北部等地区,NPO则主要影响华南、华东、朝鲜、韩国以及日本中南部及其附近海域。并且,AO很可能可以通过影响NPO进而影响东亚冬季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大气环流 北太平洋涛动 北极涛动
下载PDF
我国冬季降水年际变化的主模态分析 被引量:69
9
作者 王林 冯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05-1116,共12页
利用我国160站的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的海表面温度(SST)资料,分析了我国冬季降水年际变化的主模态以及与其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异常和海温异常。结果表明,在年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我国冬季降水主要表现... 利用我国160站的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的海表面温度(SST)资料,分析了我国冬季降水年际变化的主模态以及与其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异常和海温异常。结果表明,在年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我国冬季降水主要表现为长江以南地区降水量的一致变化(EOF1)和华南、西南地区与新疆北部、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反位相振荡的变化(EOF2)两个主模态,它们分别可以解释年际变化总方差的49.6%和17.3%,并具有显著的2~4年周期。此外,这两个模态也有明显的年代际信号,EOF1表现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南方地区冬季降水偏少,1988年之后转为偏多,而进入21世纪后逐渐接近历史平均值并有再次转为偏少的趋势,而EOF2表现为1980年至2005年新疆北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冬季降水出现年代际增多,而华南地区的冬季降水出现年代际减少。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表明,我国冬季降水年际变化的EOF1与EN-SO循环以及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当ENSO处于其暖(冷)位相的冬季时,东亚冬季风系统偏弱(强),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异常水汽输送在我国南方地区形成辐合(辐散),从而有利于该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少)。与我国冬季降水年际变化EOF2相联系的环流表现为欧亚大陆上空具有相当正压结构的一个波列,该波列对应于东亚沿岸的异常北(南)风,进而引起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辐散(辐合)和华南地区水汽辐合(辐散),有利于南正(负)北负(正)的降水异常分布。赤道中东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挪威海地区的SST异常分别与这两个模态具有紧密的联系,并对这两个模态具有一定的潜在预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降水 年际变化 主模态 大气环流 海表面温度
下载PDF
Projected change in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in China by the end of the 21st century using CMIP5 models 被引量:68
10
作者 CHEN HuoP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12期1462-1472,共11页
Projection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s and their regional impact is critical for long-term planning at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levels aimed at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This study assesses the future changes in preci... Projection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s and their regional impact is critical for long-term planning at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levels aimed at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This study assesses the future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in China and the associate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atterns using the Couple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5 Phase (CMIP5) simulations under the RCP4.5 and RCP8.5 scenarios. The results consistently indicate that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China is projected to significantly increase at the end of the 21st century compared to the present-day levels. The number of days and the intensity of medium rain, large rain and heavy rain are obviously increased, while the number of trace rain days is projected to decrease over the entire area of China. 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is primarily due to the increase of light rain and the increases in North and Northeast China are primarily due to the increase of medium rain. In the region of southern China, the increases of large rain and heavy rai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crease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while light rain events play a negative role.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i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is projected to be considerably stronger, and the local atmospheric stratification is projected to be more unstable, all of which provide a background benefit for the increase of precipitation and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in China under global warming scenari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 预计 事件 降雨 大气环流模式 模型 未来气候变化 年降水量
原文传递
夏季亚洲—太平洋涛动与大气环流和季风降水 被引量:64
11
作者 赵平 陈军明 +3 位作者 肖栋 南素兰 邹燕 周波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6-729,共14页
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和数值模拟,分析了在亚洲—太平洋区域的大气遥相关以及与亚洲季风降水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气候特征的关系,探讨了青藏高原加热和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对遥相关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洲—太平洋涛动(Asian-Pacific... 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和数值模拟,分析了在亚洲—太平洋区域的大气遥相关以及与亚洲季风降水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气候特征的关系,探讨了青藏高原加热和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对遥相关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洲—太平洋涛动(Asian-Pacific Oscillation,APO)是夏季对流层扰动温度在亚洲与太平洋中纬度之间的一种"跷跷板"现象,当亚洲大陆中纬度对流层偏冷时,中、东太平洋中纬度对流层偏暖,反之亦然;这种遥相关也出现在平流层中,只是其位相与对流层的相反。APO为研究亚洲与太平洋大气环流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途径。APO指数也是亚洲—太平洋对流层热力差异指数,它具有年际和年代际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在1958—2001年亚洲与太平洋之间的对流层热力差异呈现出减弱趋势,同时也有显著的5.5a周期。APO形成可能与太阳辐射在亚洲陆地和太平洋的加热差异所造成的纬向垂直环流有关,数值模拟进一步表明:夏季青藏高原加热可以造成高原附近对流层温度升高、上升运动加强,太平洋下沉运动加强、温度下降,从而形成APO现象;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和赤道东太平洋的厄尔尼若现象对APO的影响可能较小。当夏季APO异常时,南亚高压、欧亚中纬度西风急流、南亚热带东风急流以及太平洋上空的副热带高压都出现显著变化,并伴随着亚洲季风降水及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异常。过去40多年来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夏季变冷与APO有关,可能是全球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在该区域的一种反映。APO异常信号可以传播到南、北两极。此外,亚洲—太平洋之间的这种遥相关型也出现在其他季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太平洋涛动 大气环流 季风降水 台风
下载PDF
我国南方冬季异常低温和异常降水事件分析 被引量:65
12
作者 张自银 龚道溢 +2 位作者 郭栋 何学兆 雷杨娜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99-912,共14页
统计分析1951年以来1月份以及1880年以来冬季,我国南方的异常低温与降水事件,结果表明1月异常低温(温度距平<-1σ)有12次,降水异常偏多(降水距平>+1σ)有10次,冷湿组合有3次(1969、1993、2008);冬季异常低温有29次,降水异常偏多... 统计分析1951年以来1月份以及1880年以来冬季,我国南方的异常低温与降水事件,结果表明1月异常低温(温度距平<-1σ)有12次,降水异常偏多(降水距平>+1σ)有10次,冷湿组合有3次(1969、1993、2008);冬季异常低温有29次,降水异常偏多有16次,冷湿组合有2次(1886/87、1904/05)。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合成方法分析异常低温与异常降水事件时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有利于南方低温的环流特征是: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大槽及东亚急流异常偏强。有利于降水偏多的环流特征是:东亚大槽偏弱;200hPa上中东急流异常偏强、东亚急流偏弱;东亚从对流层低层到中高层都有异常南风。当发生冷湿组合时,低温主要是受到西伯利亚冷高压异常偏强的影响,而降水主要受对流层850hPa至200hPa环流异常的作用。南方冬季水汽主要来自南支槽的西南气流和南海上空的转向气流,在降水偏多时有异常西南水汽输送距平。西伯利亚高压、欧亚遥相关型、西太平洋遥相关型、北极涛动4个环流因子能解释南方1月和冬季气温方差的47.2%和51.5%;而中东急流、东亚经向风、欧亚遥相关型则能共同解释南方1月和冬季降水方差的49.4%和48.4%。统计降水异常与ENSO的对应关系表明,当发生El Nio事件时南方冬季降水偏多的概率较大,当发生La Nia事件时,降水偏少的概率较大,而温度与ENSO没有明显的统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闰南方 低温 雨雪 冰冻 大气环流 水汽输送
下载PDF
199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的机制分析 被引量:55
13
作者 龚道溢 王绍武 朱锦红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67-575,共9页
对长江中下游地区 32个测站 1 951以来的降水记录以及上海、南京等 6个站 1 2 0年降水序列的分析表明 ,1 990年代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近百年来降水最多的 1 0年。降水的偏多导致洪涝发生的频率及强度都加强。最近 1 2 0年中 1 2次异常多雨... 对长江中下游地区 32个测站 1 951以来的降水记录以及上海、南京等 6个站 1 2 0年降水序列的分析表明 ,1 990年代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近百年来降水最多的 1 0年。降水的偏多导致洪涝发生的频率及强度都加强。最近 1 2 0年中 1 2次异常多雨的年份 ,出现在 1 990年代的就有 4次。 1 951年以来的 6个异常多雨夏季个例的合成分析表明 ,与洪涝直接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形式是在江南有偏强的向北经向风及水汽输送异常 ,而在华北及偏北地区有异常的向南经向风异常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辐合造成降水的异常偏多。 1 990年代北方地区偏强的向南经向风异常可能是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的主要原因。模式模拟及历史气候变化的事实都说明在气候偏暖的时候 ,长江中下游地区容易出现过量降水形成洪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长江中下游 大气环流 全球变暖
下载PDF
中国北方荒漠区降水多时间尺度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55
14
作者 徐利岗 周宏飞 +1 位作者 梁川 吴安琪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02-1011,共10页
依据我国北方荒漠区35个站点1951—2005年月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降水集度、游程检验、功率谱、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秩次相关及气候趋势系数等方法,分析了北方荒漠地区降水在年内,年际和年代际几种时间尺度的变... 依据我国北方荒漠区35个站点1951—2005年月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降水集度、游程检验、功率谱、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秩次相关及气候趋势系数等方法,分析了北方荒漠地区降水在年内,年际和年代际几种时间尺度的变异规律及其变化趋势,探讨了同期该地区上空大尺度环流异常对当地降水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北方荒漠区降水存在5a、9a及准14a主周期,1988年以来以9a及14a周期为主;降水年内分配的差异趋缓,年际波动呈增加趋势。年代尺度下,以多年均值衡量,21世纪内蒙古高原东部地区降水将减少,平均减幅为15~40mm/a,北疆大部分地区平均增幅为10~40mm/a。各年代,春(秋)季降水占全年百分率变化不大,维持在14.4%~17.5%(17.3%~21.2%),夏季是主要降水期,占全年降水的58%~62%,冬季所占比例较小,最高为5.1%。预计未来:春、夏季降水将增多,冬季降水逐渐减少,年降水有增加趋势;极端干旱区和干旱区的降水有增加趋势的地区概率分别为83%和70%,而半干旱地区降水有明显减少趋势的概率为58%,西部有向暖湿变化、中部地区趋于暖干、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多时间尺度 MORLET小波分析 Mann-Kendall秩统计法 趋势分析 大气环流 中国北方荒漠区
下载PDF
黄河、长江源区降水变化的水汽输送和环流特征 被引量:53
15
作者 王可丽 程国栋 +2 位作者 丁永建 沈永平 江灏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14,共7页
利用黄河、长江源区气象站的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气候资料,分析了黄河、长江源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对黄河、长江源区典型多雨年与少雨年的500 hPa位势高度和风场、600 hPa流场、大气水汽含量和水汽输送进行了合成和对比分析.结果表... 利用黄河、长江源区气象站的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气候资料,分析了黄河、长江源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对黄河、长江源区典型多雨年与少雨年的500 hPa位势高度和风场、600 hPa流场、大气水汽含量和水汽输送进行了合成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和长江源区的降水在近50 a的长期变化趋势都不明显,但在最近10 a黄河源区的降水有明显的减少趋势.而长江源区的降水则有明显的增加趋势;江河源区在多雨与少雨年有明显的环流差异特征,在多/少雨年,500 hPa蒙古低压减弱/加强,西风风速减弱/增强,600 hPa高原辐合线偏北/南,江河源区大气水汽含量增加/减少,西南季风的偏南水汽输送增加/减少.使得江河源区有较多/少的水汽来源,从而降水增多/减少;黄河和长江源区有相似的多雨与少雨年环流差异特征,只是差异程度不同,长江源区多雨与少雨年环流特征差异的强度不及黄河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水汽输送 大气环流 黄河源区 长江源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季雪盖异常与冬夏季风变异及其相互联系的物理诊断研究 被引量:49
16
作者 陈乾金 高波 张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77-492,共16页
利用 1 955~ 1 993年各种类型青藏高原冬季异常积雪资料的综合再分析结果 ,首次分析、阐明并讨论了青藏高原雪盖异常与中纬度大气环流的关系及其对低纬热带大气和海洋的影响。结果表明 ,高原冬季雪盖异常影响东亚冬季风的异常 ,进而通... 利用 1 955~ 1 993年各种类型青藏高原冬季异常积雪资料的综合再分析结果 ,首次分析、阐明并讨论了青藏高原雪盖异常与中纬度大气环流的关系及其对低纬热带大气和海洋的影响。结果表明 ,高原冬季雪盖异常影响东亚冬季风的异常 ,进而通过东亚Hadley环流引起南海南部积云对流活动的异常 ,结果造成赤道太平洋纬向风出现变异并引发SS TA位相和副高活动及夏季风强度的显著不同 ,由此对我国夏季风雨带分布产生影响。最后给出青藏高原冬季雪盖异常可能对我国夏季风影响的一个初步模型。这对于进一步认识和揭示雪盖 -环流 -SST -雨带的相互联系及其可能的“隔季相关”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盖 环流 海温 雨带 青藏高原 冬夏季风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东部两次典型大暴雨个例对比分析 被引量:52
17
作者 梁生俊 马晓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04-813,共10页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资料、陕西省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分别对2010年7月23—24日("0723")和2011年7月28—29日("0728")两次暴雨过程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稳定的环流形势是...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资料、陕西省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分别对2010年7月23—24日("0723")和2011年7月28—29日("0728")两次暴雨过程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稳定的环流形势是两次大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背景;"0723"大暴雨发生前期低空急流就已建立,"0728"过程中伴随低空急流的形成,高空急流增强转竖,强降水发生;"0723"大暴雨期间热带低压"灿都"东侧偏南气流沿副高外围形成了一条宽而强的水汽输送通道,将南海大量的水汽和能量直接输送到陕西,"0728"大暴雨期间热带风暴"洛坦"北部的偏东南气流沿副高外围与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合并后经华南、华中输送至暴雨区上空;两次过程期间陕西省均应于θ_(sc)高值区;两次过程均有干冷空气入侵、位涡扰动沿θ_(se)密集区下滑的现象。位涡随时间的变化与强降水随时间的变化几乎保持一致,化涡大值的出现预示着强降水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环流背景 高低空急流 台风 干侵入
下载PDF
夏季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陆面过程能量平衡及其局地大气环流 被引量:49
18
作者 布和朝鲁 纪立人 崔茂常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1期61-73,共13页
利用NCEP资料分析得出,夏季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在整个欧亚大陆上是陆面感热通量最强的地方,与此对应的陆面潜热通量则最弱。陆面所接收的太阳短波辐射主要以感热和长波辐射的能量形式释放。该区降水量很少,降水量的年际变率也很... 利用NCEP资料分析得出,夏季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在整个欧亚大陆上是陆面感热通量最强的地方,与此对应的陆面潜热通量则最弱。陆面所接收的太阳短波辐射主要以感热和长波辐射的能量形式释放。该区降水量很少,降水量的年际变率也很弱;因此,该区的陆面热量通量都显出很弱的年际变率;然而,这些通量的年代际变率信号则比较显著。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大气环流的热力过程与其陆面过程特征密切相关。该区对流层大气的辐射冷却很强,达-3K d-(-1)。由于缺乏水汽和上升运动,大尺度凝结加热率、深对流加热率、浅对流加热率都非常弱。因此,600 hPa以上的大气以绝热下沉加热来平衡幅射冷却; 600hPa以下,陆面感热引起的垂直扩散加热率非常强,多达8Kd-(-1),它除了平衡辐射冷却以外还制造对流层低层的对流运动,以绝热升冷却来平衡多余的垂直扩散加热。总之,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的陆面过程特征决定了该区大气运动的特殊垂直结构,即对流层低层对流上升运动及其上层的下沉运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陆面能量平衡及其局地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率,是全球气候系统年代际变率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 能量平衡 年代际变率 大气环流 夏季 中国 干旱地区 半干旱地区
下载PDF
Dynamical Framework of IAP Nine-Level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被引量:48
19
作者 张学洪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1期67-77,共11页
The dynamical framework of the nine-level version of the IAP AGCM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emphasis of the model's description is put on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1) A model's standard atmosphere, whic... The dynamical framework of the nine-level version of the IAP AGCM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emphasis of the model's description is put on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1) A model's standard atmosphere, which is a satisfactory approximation to the observed tro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e standard atmosphere, is introduced into the equations of the model to permit a more accurate calculation of the vertical transport terms, especially near the tropopause; (2) The vertical levels of the model are carefully selected to guarantee a smooth dependence of layer thickness upon pressur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truncation error involved in the unequal interval vertical finite-differencing. For testing the model, two kinds of linear baroclinic Rossby-Haurwitz waves, one of which has a dynamically stable vertical structure and the other has a relatively unstable one, are constructed to provide initial conditions for numerical experiments. The two waves have been integrated for more than 300 days and 100 days respectively by using the model and both of them are propagating westward with almost identical phase-speed during the time period of the integrations. No obvious change of the wave patterns is found at the levels in the model's troposphere. The amplitudes of both two waves at the uppermost level, however, exhibit rather significant oscillation with time, of which the periods are exactly 20 days and 25 days espectively.The explanation of this interesting phenomena is still under invest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al Framework of IAP Nine-Level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RH IAP
下载PDF
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及其与降水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49
20
作者 陶云 唐川 段旭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0-186,共7页
利用2001-2005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资料,分析了近5年来云南滑坡泥石流分布与演变的特点及其与云南降水、大雨、暴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时段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总体分布表现出西多东少,西北多东南少的趋势;滑坡泥石流灾害高... 利用2001-2005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资料,分析了近5年来云南滑坡泥石流分布与演变的特点及其与云南降水、大雨、暴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时段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总体分布表现出西多东少,西北多东南少的趋势;滑坡泥石流灾害高发区与暴雨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活动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点,并且各个区域又有自身的演变规律。在时空分布上滇西北及滇西南是活动最频繁的区域;滑坡泥石流灾害具有明显的月际变化特征,高峰期集中在6-8月;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次数与年降水量、年暴雨次数及年大雨次数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大气环流异常对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数量也有着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泥石流 空间分布 月际变化 年际变化 大气环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