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状窦后入路两种骨性标志定位与静脉窦关系的比较 被引量:8
1
作者 蔡青 张斌 冯达云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两种骨性标志(乳突根部后缘及星点)定位与静脉窦的准确性比较。方法 30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星点)和B组(乳突根部后缘),分别测量关键孔中心与横窦下缘(垂直距离)和乙状窦内侧缘的距离(水平距离),比较两组的水平及垂...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两种骨性标志(乳突根部后缘及星点)定位与静脉窦的准确性比较。方法 30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星点)和B组(乳突根部后缘),分别测量关键孔中心与横窦下缘(垂直距离)和乙状窦内侧缘的距离(水平距离),比较两组的水平及垂直距离。结果 B组患者关键孔与横窦之间平均垂直距离为(4.6±1.2)mm,明显小于A组的(8.3±2.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B组患者的水平距离[(2.8±1.1)mm]亦明显小于A组[(5.6±2.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乳突根部后缘比星点骨性定位关键孔准确,对乙状窦后入路横窦及乙状窦交角暴露更具指导意义,对临床手术过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后入路 星点 乳突根部后缘 横窦乙状窦移行处
下载PDF
改良枕下乙状窦后微创锁孔入路开颅关键孔的定位方法 被引量:5
2
作者 李鑫 盛敏峰 +3 位作者 吕璇 孙超 张檀 陈刚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272-276,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开颅时关键孔的精确定位。方法选取干性颅骨15具和湿性头颅8具,在干性颅骨上确定颅骨内表面横窦下缘与乙状窦后缘交界处(PTSJ),于颅骨外表面确定其对应点即关键点(D),测量关键点与二腹肌沟最后点(A)的... 目的探讨改良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开颅时关键孔的精确定位。方法选取干性颅骨15具和湿性头颅8具,在干性颅骨上确定颅骨内表面横窦下缘与乙状窦后缘交界处(PTSJ),于颅骨外表面确定其对应点即关键点(D),测量关键点与二腹肌沟最后点(A)的距离AD、与乳突尖(B)的距离BD、与星点(C)的距离CD;应用湿性头颅标本模拟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干性颅骨测量结果进行验证及观测。结果测量干性颅骨标本结果如下:AD:左侧(16.79±3.50)mm,右侧(14.82±2.96)mm;BD:左侧(33.98±3.87)mm,右侧(32.78±3.29)mm;CD:左侧(19.53±3.84)mm,右侧(22.59±4.08)mm;其中CD:左侧<右侧,两侧差异显著(P=0.02)。测量湿性头颅标本结果如下:AD:左侧(16.09±2.97)mm,右侧(15.94±2.85)mm;BD:左侧(34.78±5.30)mm,右侧(33.92±4.97)mm;CD:左侧(22.08±4.37)mm,右侧(23.67±6.55)mm;两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干性颅骨标本与湿性头颅标本同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能够较好显露PTSJ,降低静脉窦损伤风险,为临床安全、准确、快速开颅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路 经枕下乙状窦后 锁孔 关键孔 二腹肌沟 乳突尖 星点
下载PDF
Topographical anatomy of asterion by an innovative technique using transillumination and skiagram 被引量:1
3
作者 SRIJIT Das RAJESH Suri VIJAY Kapur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9期1724-1726,共3页
The asterion is the point viewed in the norma lateralis of the skull, where the parietomastoid, occipito-mastoid and the lambdoid sutures meet. In the infants, it is the site of the posterolateral or mastoid fontanell... The asterion is the point viewed in the norma lateralis of the skull, where the parietomastoid, occipito-mastoid and the lambdoid sutures meet. In the infants, it is the site of the posterolateral or mastoid fontanelle, which closes by the second year. Interestingly, the name "asterion" is derived from Latin and it stands for "edible root", or "starry". The asterion was a river God of Argos, in the Peloponnesos, southern Greece. The standard textbooks do not emphasize much on the asterion. As per standard textbooks, the parietomastoid and the occipitomastoid sutures meet the lateral end of the lambdoid suture at the aster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terion posterior fontanelle SKULL SIGMOID SINUS
原文传递
颈静脉孔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侯文仲 姜晓丹 +2 位作者 王向宇 蔡颖谦 秦玲莎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47-349,356,共4页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及其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学特征,为该区域的手术入路及颅神经的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显微镜下模拟经颈静脉入路、远外侧经髁入路、迷路下入路等多种入路的联合,从多个角度逐步解剖颈静脉孔及相关区域,明确该区域...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及其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学特征,为该区域的手术入路及颅神经的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显微镜下模拟经颈静脉入路、远外侧经髁入路、迷路下入路等多种入路的联合,从多个角度逐步解剖颈静脉孔及相关区域,明确该区域重要结构的空间关系。结果在颅内侧,硬脑膜分隔将颈静脉孔分为岩部、乙状部、颈内静脉部。覆盖于颈内静脉部的硬膜有两个孔,二者均位于两个颈内静脉突之间,一个为舌咽神经道,另一个为迷走神经道。乙状窦,岩下窦,颈静脉球,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咽升动脉脑膜支,枕动脉和耳蜗导水管一同穿行于孔内。结论将颈静脉孔描述为岩部、乙状部、颈内静脉部更有手术意义;通过星点可定位横窦和乙状窦交界部。详尽的解剖学研究可提高本区域手术成功率,有助于保护颅神经.减少不必要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 星点 解剖学 局部 临床意义
原文传递
颅底后外侧立体应用显微解剖学研究
5
作者 吴鹏飞 王醒夫 +2 位作者 杜江 王运杰 凌光烈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7年第3期211-214,共4页
目的探讨颅底后外侧区各解剖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及立体结构框架,为颅底侧方入路提供相应的解剖学数据及资料。方法10例(20侧)成人带颈头颅标本,按颅底后外侧区解剖层次进行解剖和观测,同时对相应区域进行测量,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乳突... 目的探讨颅底后外侧区各解剖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及立体结构框架,为颅底侧方入路提供相应的解剖学数据及资料。方法10例(20侧)成人带颈头颅标本,按颅底后外侧区解剖层次进行解剖和观测,同时对相应区域进行测量,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乳突、茎突、星点、横窦、乙状窦、寰椎横突外侧端在颅底后外侧入路中是重要的解剖学标志,椎动脉V2段寰枢椎间段、V3段及围绕椎动脉的静脉丛在该手术中应注意保护,本实验进一步确定了各重要骨性标志的定位及相关重要结构之间的距离。结论该区域中以乳突为圆点、以星点为中心各解剖结构的测量、椎动脉重要区段的观测可有效而安全地保护重要结构,避免损伤重要的血管及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后外侧 乳突 星点 横窦 乙状窦 椎动脉解剖 立体
下载PDF
一款医学影像软件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相关解剖学测量及精准开颅中的应用
6
作者 龚瑾 康庄 +4 位作者 钟兰芳 李曼婷 张保豫 梁朝峰 郭英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21-926,共6页
目的评价一款轻量级医学影像软件——RadiAntⓇ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及解剖学测量开颅手术术前规划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行颅脑CT静脉造影(CTV)的43例住院患者进入研究,其中35例患者CTV... 目的评价一款轻量级医学影像软件——RadiAntⓇ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及解剖学测量开颅手术术前规划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行颅脑CT静脉造影(CTV)的43例住院患者进入研究,其中35例患者CTV数据用于测量星点和乳突切迹起点与横窦乙状窦连接处(TSSJ)空间关系,余8例患者进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手术术前规划。记录8例开颅患者开颅时间(以暴露静脉窦缘为准)、静脉窦损伤情况等手术指标及术后2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解剖学测量:在左侧,TSSJ位于星点外侧(0.89±0.33)cm,下方(0.63±0.46)cm,两者直线距离为(1.15±0.42)cm;位于乳突切迹起点内侧(0.76±0.49)cm,上方(1.97±0.52)cm,两者直线距离为(2.18±0.49)cm;星点位于表面者占37%,位于横窦上方者占29%,位于下方者占34%。在右侧,TSSJ位于星点外侧(0.88±0.39)cm,下方(0.64±0.43)cm,两者直线距离为(1.12±0.54)cm;位于乳突切迹起点内侧(0.74±0.40)cm,上方(1.93±0.45)cm,两者直线距离为(2.16±0.43)cm;星点位于表面者占40%,位于横窦上方者占26%,位于下方者占34%。(2)术前规划及手术情况:8例手术患者中,关键孔位于星点外侧(0.96±0.49)cm、下方(0.53±0.18)cm,位于乳突切迹起点内侧(0.46±0.35)cm、上方(1.76±0.47)cm;乙状窦内缘位于乳突切迹起点内侧(0.13±0.51)cm、上方(0.21±0.46)cm;横窦下缘位于星点内侧(2.17±0.45)cm、下方(0.53±0.35)cm。手术中所有患者关键孔、横窦下缘及乙状窦内缘均定位准确,骨窗缘距乙状窦内侧缘为(3.5±1.0)mm,开颅时间为(25.7±4.1)min,无静脉窦损伤。术后CT显示骨瓣复位良好,骨质缺损较少。随访2周无脑脊液漏和皮下积液发生。结论利用RadiAntⓇ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能够低手术成本,快速完成解剖学测量及术前规划,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精准开颅提供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三维重建 横窦 乙状窦 星点
原文传递
CT血管成像对星点与静脉窦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盛波 吕富荣 +4 位作者 肖智博 欧阳羽 吕发金 尤云峰 刘楠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69-472,共4页
目的利用CT血管成像(CTA)技术观察星点的位置,为临床手术操作提供解剖依据,同时评价减影CTA技术在观察星点与横窦和乙状窦连接部(transverse and sigmoid sinus transition,TSST)关系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重建100例行头部CTA检查患... 目的利用CT血管成像(CTA)技术观察星点的位置,为临床手术操作提供解剖依据,同时评价减影CTA技术在观察星点与横窦和乙状窦连接部(transverse and sigmoid sinus transition,TSST)关系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重建100例行头部CTA检查患者的星点影像资料,观察星点与体表骨性标志及静脉窦位置的关系。结果星点到乳突尖、颧弓根、颞鳞-顶乳缝交点、外耳道口的距离分别为(49.6±4.3)mm、(55.6±4.6)mm、(24.6±4.1)mm、(44.1±3.6)mm,横窦和乙状窦连接部内角到乳突尖、颧弓根、星点、外耳道口、颞鳞-顶乳缝交点的距离分别为(35.4±4.9)mm、(41.4±4.7)mm、(17.6±4.2)mm、(27.8±3.8)mm、(15.2±3.9)mm,星点及TSST位置男性高于女性,左侧TSST位置较右侧靠后。星点主要位于横窦末段,右侧星点3%位于TSST前上方,83%恰好位于TSST水平,14%位于TSST后下方,左侧分别为5%、79%、16%。结论减影CTA可以清楚显示TSST与星点的关系,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第一钻孔点应选在星点后下>17 mm以上位置,减影CTA术前检查获得个体解剖资料与传统定位TSST方法结合,对减少手术并发症及缩短手术进程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点 乙状窦 解剖 CT血管成像
原文传递
集群通信系统中微波多工器的应用研究
8
作者 周洋 王伟 《舰船电子工程》 2012年第7期75-77,94,共4页
微波多工器对于解决集群通信系统中电磁兼容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全面介绍了现代微波多工器的各种设计方案,包括定向耦合器、星点式结构、多头线多工器、环形器耦合、可调相位器等方案,并对各种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重点... 微波多工器对于解决集群通信系统中电磁兼容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全面介绍了现代微波多工器的各种设计方案,包括定向耦合器、星点式结构、多头线多工器、环形器耦合、可调相位器等方案,并对各种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重点讨论了UHF频段星点式可调多工器的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通信 微波多工器 电磁兼容 星点式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