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性炭-纳滤膜工艺去除饮用水中总有机碳和可同化有机碳 被引量:19
1
作者 龙小庆 罗敏 王占生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2000年第6期351-354,共4页
本文分别以地表水和地下水为水源的水厂出水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活性炭 -纳滤膜工艺对饮用水中总有机碳和可同化有机碳的去除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 ,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受其本身性质和有机物特性影响较大 ,去除能力有限 ;纳滤则可将水中总... 本文分别以地表水和地下水为水源的水厂出水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活性炭 -纳滤膜工艺对饮用水中总有机碳和可同化有机碳的去除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 ,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受其本身性质和有机物特性影响较大 ,去除能力有限 ;纳滤则可将水中总有机碳和可同化有机碳大都去除 ,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性和生物稳定性。两者的组合是获得优质饮用水的有效处理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纳滤膜 总有机碳 可同化有机碳 饮用水
下载PDF
供水管网中AOC、消毒副产物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20
2
作者 王丽花 周鸿 +1 位作者 张晓健 王占生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3,共3页
以西南L市的供水管网为研究对象 ,以可同化有机碳 (AOC)、三卤甲烷 (THMs)、卤乙酸 (HAAs)为评价指标 ,研究了不同季节给水管网中水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三卤甲烷在管网中只受余氯的影响 ,其含量一般随管道长度的增加而增加 ;卤乙酸... 以西南L市的供水管网为研究对象 ,以可同化有机碳 (AOC)、三卤甲烷 (THMs)、卤乙酸 (HAAs)为评价指标 ,研究了不同季节给水管网中水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三卤甲烷在管网中只受余氯的影响 ,其含量一般随管道长度的增加而增加 ;卤乙酸和AOC在管网中的变化受余氯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其含量一般随管网延伸而先增加后减少 ,温度越高则下降越快。温度和余氯是管网中控制消毒副产物和AOC浓度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水管网 三卤甲烷 卤乙酸 消毒副产物
下载PDF
磷与水中细菌再生长的关系 被引量:20
3
作者 桑军强 余国忠 +1 位作者 张锡辉 王占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1-84,共4页
利用细菌再生长潜力 (BacterialRegrowthPotential,BRP)的微生物分析方法 ,研究了水中的磷对其生物稳定性的限制因子作用 .试验测试水样为经过净水工艺处理后的出水 ,净水工艺处理的原水取自我国北方某水库 .结果表明 ,在测试水样中添加... 利用细菌再生长潜力 (BacterialRegrowthPotential,BRP)的微生物分析方法 ,研究了水中的磷对其生物稳定性的限制因子作用 .试验测试水样为经过净水工艺处理后的出水 ,净水工艺处理的原水取自我国北方某水库 .结果表明 ,在测试水样中添加 5 0 μg/L的PO3- 4 P(NaH2 PO4 )后 ,水样的BRP增加了 1 0 0 %~ 2 3 5 %.在水样中添加各种无机盐后得到的BRP同仅添加NaH2 PO4 得到的结果相差不大 ,而在水样中添加 1mg/L的乙酸碳 (NaAc)后BRP只增加了 3 0 %~ 40 %,大大小于只添加磷的水样 ,这表明在该水样中磷是细菌生长的限制因子 .本试验说明 ,有效地去除水中的磷可以作为限制饮用水中细菌再生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再生长 可同化有机碳 饮用水 生物稳定性
下载PDF
饮用水生物稳定性控制指标探讨 被引量:19
4
作者 杨艳玲 李星 +1 位作者 李圭白 张卿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16,共5页
结合给水管网中饮用水微生物再生长现象,分析了AOC作为反映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替代参数所存在的问题。根据饮用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营养的种类及特点,以及磷在微生物生长和代谢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提出同时检测和控制磷含量来保证饮用水生... 结合给水管网中饮用水微生物再生长现象,分析了AOC作为反映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替代参数所存在的问题。根据饮用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营养的种类及特点,以及磷在微生物生长和代谢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提出同时检测和控制磷含量来保证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观点,并对磷和AOC共同作为饮用水生物稳定性控制指标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处理 aoc 给水管网 稳定性 微生物 磷含量 保证 同时检测 营养 控制
下载PDF
臭氧-生物活性炭对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1
5
作者 舒诗湖 严敏 +2 位作者 苏定江 蔡云龙 高乃云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38-641,共4页
测定了南方某水厂中试规模的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不同处理阶段(原水、沉淀水、砂滤水、臭氧化水、生物活性炭出水)有机物(TOC和UV254)的分子量(MW)分布.分析了原水中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的分子量分布.结果表明,AOC主要属于天然有机物(... 测定了南方某水厂中试规模的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不同处理阶段(原水、沉淀水、砂滤水、臭氧化水、生物活性炭出水)有机物(TOC和UV254)的分子量(MW)分布.分析了原水中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的分子量分布.结果表明,AOC主要属于天然有机物(NOM)中MW<1kDa的部分.MW<1kDa的部分占可溶解性有机碳(DOC)的53%~67%,而AOC只占DOC的2.65%~5.91%,表明去除大部分DOC的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并不能有效去除AO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 分子量分布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 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
下载PDF
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对饮用水中AOC的去除 被引量:8
6
作者 李灵芝 王占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5-46,共2页
研究了以O3/GAC为主的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对AOC去除效果 ,结果表明 :原水 (某江水 )AOC浓度为 6 1 9μg乙酸碳 /L ;生物陶粒滤池对AOC的去除率为 54% ;O3 +GAC对AOC的去除率为 83.8% ;加氯消毒后AOC浓度增加 1 .38倍 ;常规水处理工艺对... 研究了以O3/GAC为主的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对AOC去除效果 ,结果表明 :原水 (某江水 )AOC浓度为 6 1 9μg乙酸碳 /L ;生物陶粒滤池对AOC的去除率为 54% ;O3 +GAC对AOC的去除率为 83.8% ;加氯消毒后AOC浓度增加 1 .38倍 ;常规水处理工艺对AOC的去除率为 4 3.7%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c 饮用水 深度处理 生物稳定性
下载PDF
可同化有机碳测定方法探讨 被引量:11
7
作者 周立红 刘文君 +1 位作者 张丽萍 王占生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9-23,共5页
研究了以3种不同接种方法测定水中可同化有机碳(AOC),结果显示,混合接种法所测结果较接近实际值,分别接种法结果明显高于实际值,依次接种法可能存在P17(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溶解、释放细胞中有机物所致的AOC偏高问题.... 研究了以3种不同接种方法测定水中可同化有机碳(AOC),结果显示,混合接种法所测结果较接近实际值,分别接种法结果明显高于实际值,依次接种法可能存在P17(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溶解、释放细胞中有机物所致的AOC偏高问题.依次接种法有时存在巴氏消毒不能完全杀灭P17,从而干扰AOC-NOX的测定;混合接种法缩短了实验时间,简化了操作步骤,当1个平皿中P17和NOX(Spirillumsp.)菌的总菌落数<300时,2种菌的菌落特征典型,易于辨认、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同化有机碳 接种方法 NOX 测定 有机碳
下载PDF
管网水细菌再生长限制因子的特性与比较 被引量:7
8
作者 方华 吕锡武 吴今明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32-36,共5页
管网水细菌再生长的研究是近年来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分析了管网中细菌再生长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系统论述和比较了可同化有机碳(AOC)、磷与细菌再生长间的关系,简述了细菌再生长潜力(BRP)测定方法与特性,并就管网水细菌再生长的评价... 管网水细菌再生长的研究是近年来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分析了管网中细菌再生长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系统论述和比较了可同化有机碳(AOC)、磷与细菌再生长间的关系,简述了细菌再生长潜力(BRP)测定方法与特性,并就管网水细菌再生长的评价和制水工艺优化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网水 细菌再生长 可同化有机碳 aoc 制水 水处理 水工 限制因子 测定方法 潜力
下载PDF
不同水处理工艺对可同化有机碳(AOC)的去除特性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周鸿 王占生 张晓健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1期91-94,共4页
通过对不同水处理工艺出水中可同化有机碳(AOC)的测定,分析各处理工艺对AOC的去除特性.结果表明:常规工艺对AOC有一定的去除效果,生物活性滤池能有效去除AOC,并且生物预处理和深度处理都有助于去除AOC.须对不同原水中的有机物成分进行分... 通过对不同水处理工艺出水中可同化有机碳(AOC)的测定,分析各处理工艺对AOC的去除特性.结果表明:常规工艺对AOC有一定的去除效果,生物活性滤池能有效去除AOC,并且生物预处理和深度处理都有助于去除AOC.须对不同原水中的有机物成分进行分析,以掌握各工艺对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处理工艺 可同化有机碳(aoc) 生物稳定性 去除率
下载PDF
常规处理工艺对饮用水中有机物的去除 被引量:8
10
作者 姜登岭 薄国柱 +2 位作者 倪国葳 徐丽丽 孙善利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30-133,137,共5页
试验研究了常规处理工艺(混凝-沉淀-砂滤)对饮用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结果表明:常规处理工艺对CODMn去除效果较差,平均去除率为16.7%,且受到进水CODMn含量和水温的影响,水样CODMn含量高和水温高时,CODMn的去除率高;对NPOC的平均去除率为11.... 试验研究了常规处理工艺(混凝-沉淀-砂滤)对饮用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结果表明:常规处理工艺对CODMn去除效果较差,平均去除率为16.7%,且受到进水CODMn含量和水温的影响,水样CODMn含量高和水温高时,CODMn的去除率高;对NPOC的平均去除率为11.6%,效果较差;常规工艺对AOC几乎没有去除作用,多数情况下出厂水AOC浓度在氯的氧化作用下升高,平均增加55.3%;出厂水AOC平均为160.63μg/L,属于生物不稳定饮用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有机物 耗氧量 不可吹除有机物 生物可同化有机碳
下载PDF
生物测定饮用水中可同化有机碳(AOC)方法优化 被引量:8
11
作者 方华 吕锡武 吴今明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75-79,共5页
在对可同化有机碳(AOC)生物测定中就测试菌的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接种浓度、培养温度、培养时间与培养基种类等培养条件进行了比较,并确定了优化操作条件。提出了改进的产率系数计算方法,并测定了该AOC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 在对可同化有机碳(AOC)生物测定中就测试菌的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接种浓度、培养温度、培养时间与培养基种类等培养条件进行了比较,并确定了优化操作条件。提出了改进的产率系数计算方法,并测定了该AOC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10~300μg乙酸碳/L)。对3种不同接种方法的比较研究发现,同时接种法试验时间短、操作简单,测定结果更接近实际值,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同化有机碳(aoc) 生物测定 饮用水 生物稳定性
下载PDF
供水管壁的磷释放对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白晓慧 徐文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6-190,共5页
为了研究供水系统金属管壁磷释放及其对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新旧有水泥涂衬球墨铸铁管,考察了管壁和水泥涂衬中磷的含量,管网水中可同化有机碳(AOC)、异养菌平板计数(HPC)及生物可利用磷(MAP)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铸铁管金... 为了研究供水系统金属管壁磷释放及其对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新旧有水泥涂衬球墨铸铁管,考察了管壁和水泥涂衬中磷的含量,管网水中可同化有机碳(AOC)、异养菌平板计数(HPC)及生物可利用磷(MAP)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铸铁管金属管壁和水泥涂衬中均有磷元素及其他微生物生长所需微量元素存在.旧管和新管均可向悬浮水中释放磷元素并可被微生物吸收利用,旧管释放水平高于新管;同时旧管释放产生的AOC和旧管水中的HPC也明显高于新管;新管对水中pH值有明显影响,但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水管网 磷释放 生物稳定性 可同化有机碳(aoc) 生物可利用磷(MAP)
下载PDF
Improvement of the 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 (AOC) analytical method for reclaimed water 被引量:6
13
作者 Xin ZHAO Hongying HU +4 位作者 Shuming LIU Feng JIANG Xiaolei SHI Mingtang LI Xueqiao XU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4期483-491,共9页
Microbial growth is an issue of concern that may cause hygienic and aesthetic problems during the transportation and usage of reclaimed water. 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 (AOC)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which determi... Microbial growth is an issue of concern that may cause hygienic and aesthetic problems during the transportation and usage of reclaimed water. 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 (AOC)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which determines the heterotrophic bacterial growth potential of water.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P17 and Spirillum sp. NOX are widely used to measure AOC in drinking water. The AOC values of various reclaimed water samples determined by P 17 and NOX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determined by the new strains isolated from reclaimed water in this study. It showed that the conventional test strains were not suitable for AOC measurement of reclaimed water in certain cases. In addition to P17 and NOX, Stenotrophomonas sp. Z J2, Pseudomonas saponi- phila G3 and Enterobacter sp. G6, were selected as test strains for AOC measurement of reclaimed water. Key aspects of the bioassay including inoculum cell density, incubation temperature, incubation time and the pH of samples were evaluated for the newly selected test strains. Higher inoculum density (104 CFU.mL-1) and higher incubation temperature (25℃) could reduce the time required for the tests. The AOC results of various collected samples showed the advantages of the method proposed based on those five strains in evaluating the biologic stability of reclaimed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 aoc bioassay biological stability reclaimed water test bacterial strains
原文传递
超滤/臭氧氧化工艺对再生水中AOC的去除效果 被引量:7
14
作者 赵欣 蒋丰 +2 位作者 李明堂 胡洪营 李淑华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18-21,共4页
如何控制微生物生长、保障水质生物稳定性,是再生水输配与利用过程中关注的重要问题。可同化有机碳(AOC)是评价水质生物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对北京市某再生水厂超滤/臭氧氧化处理过程中AOC浓度及其分子质量分布特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 如何控制微生物生长、保障水质生物稳定性,是再生水输配与利用过程中关注的重要问题。可同化有机碳(AOC)是评价水质生物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对北京市某再生水厂超滤/臭氧氧化处理过程中AOC浓度及其分子质量分布特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级出水中的AOC主要为分子质量>10 ku的有机物,超滤对二级出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良好,对AOC的去除率达到73%。臭氧氧化可提高有机物的可生化性,导致AOC浓度升高了48%。在二级出水和超滤出水中,AOC物质以分子质量>10 ku的有机物为主,分别占79%和59%;经臭氧处理后,小分子质量(<1 ku)有机物对AOC的贡献明显上升,所占比例达到74%,同时大分子质量(>10 ku)和中等分子质量(1~10 ku)有机物所占的比例分别下降到22%和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可同化有机碳 超滤 臭氧氧化 生物稳定性 分子质量分布
原文传递
氯对模拟管壁生物膜的氧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永吉 周玲玲 +3 位作者 李伟英 李星 李德强 李圭白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81-1385,共5页
以载片上培养的大肠杆菌生物膜为对象,研究了氯对模拟管壁生物膜中大肠杆菌的灭活效果,同时考察氯氧化生物膜后水中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生物可利用磷(MAP)和细菌生长潜能(BRP)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氯可以有效灭活悬浮态的大肠杆菌,... 以载片上培养的大肠杆菌生物膜为对象,研究了氯对模拟管壁生物膜中大肠杆菌的灭活效果,同时考察氯氧化生物膜后水中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生物可利用磷(MAP)和细菌生长潜能(BRP)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氯可以有效灭活悬浮态的大肠杆菌,而对生物膜中的大肠杆菌的灭活效率远低于悬浮菌;在相同CT值下,较高浓度的氯对悬浮态和生物膜中大肠杆菌的灭活效果要高于低浓度的氯.氯对生物膜的氧化作用会使生物膜中物质溶出,增加了水中AOC和MAP浓度,如当氯的浓度为1.0 mg/L(CT值为100 mg.min/L)时,水中AOC由20.78μg/L增加到120.17μg/L,MAP含量由0.11μg/L增加到0.17μg/L;氯的氧化作用会增加水的细菌生长潜能(BRP),BRP随着CT值的增加而增加,如当氯投量为1.0 mg/L(CT值为100 mg.min/L)时,BRP可达到1.10×107CF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生物可同化有机碳 生物可利用磷 细菌生长潜能
原文传递
不同水处理工艺对地表水中AOC的去除效果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灵芝 余国忠 王占生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8-60,共3页
研究了以A江水、B河水为原水的常规处理工艺和以C湖水为原水的两种深度处理工艺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对水样的AOC、TOC和UV2 54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4个工艺对AOC的去除率分别是 6 3 6 %、- 97 9%、84 2 %和94 7% ;对TOC的去除... 研究了以A江水、B河水为原水的常规处理工艺和以C湖水为原水的两种深度处理工艺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对水样的AOC、TOC和UV2 54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4个工艺对AOC的去除率分别是 6 3 6 %、- 97 9%、84 2 %和94 7% ;对TOC的去除率分别是 6 1%、6 6 %、6 6 7%和 75 % ;对UV2 54的去除率分别是 17 9%、2 5 6 %、83 3%和 95 1% ,与深度处理工艺相比 ,常规处理工艺不能保证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处理工艺 地表水 aoc 有机污染物 饮用水 生物稳定性
下载PDF
城市给水管网细菌再生长营养元素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汤帅冰 李伟英 +3 位作者 周艳彦 张骏鹏 李文明 陈俊宇 《净水技术》 CAS 2017年第2期19-25,30,共8页
通过对南方某市给水管网10个取样点的水质分析,研究了细菌再生长所需的碳、磷浓度的临界值,利用可同化有机碳(AOC)和生物可利用磷(MAP)两个生物稳定性指标对该给水管网微生物生长的限制性营养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管网水中细菌再... 通过对南方某市给水管网10个取样点的水质分析,研究了细菌再生长所需的碳、磷浓度的临界值,利用可同化有机碳(AOC)和生物可利用磷(MAP)两个生物稳定性指标对该给水管网微生物生长的限制性营养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管网水中细菌再生长所需碳和磷的临界值分别为300μg Ac^--C/L和5μg PO_4^(-)P/L。10个取样点在春、夏、秋、冬四季的AOC_(1P)相较于AOC_1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59%、3.64%、2.42%和43.42%,MAP_(1C)相较于MAP_1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6.11%、54.92%、60.83%和7.67%。在春、夏、秋三季,AOC_(1P)>AOC_1,MAP_(1C)≈MAP_1;在冬季,AOC_(1P)≈AOC_1,MAP_(1C)>MAP_1,表明管网各取样点水中细菌的再生长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受到碳元素限制,而冬季管网各取样点水中细菌的再生长受到磷元素的限制。研究成果可为保障给水管网供水的生物稳定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水管网 生物稳定性 可同化有机碳(aoc) 生物可利用磷(MAP)
下载PDF
纳滤膜对饮用水中可同化有机碳的去除效果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悦 董秉直 高乃云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7,共5页
考察了纳滤膜对饮用水中有机物和可同化有机碳(AOC)的去除效果。对纳滤膜进水和出水进行了A0c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测定,分析AOC和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间的关系,探讨纳滤膜去除AOC的机理。结果表明,纳滤膜能有效地去除TOC和UV254... 考察了纳滤膜对饮用水中有机物和可同化有机碳(AOC)的去除效果。对纳滤膜进水和出水进行了A0c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测定,分析AOC和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间的关系,探讨纳滤膜去除AOC的机理。结果表明,纳滤膜能有效地去除TOC和UV254,去除率均高达95%以上;在不同季节,自来水中AOC浓度有显著的变化,其中AOC—P17约占AOC总量的60%~70oA;纳滤膜对饮用水中AOC的去除率约为60%,其去除效果受到筛分效应和电荷效应的双重影响。AOC多与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的有机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处理 生物稳定性 纳滤 可同化有机碳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下载PDF
控制配水管网中细菌再生长的AOC浓度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姜登岭 姚春樑 +5 位作者 倪国葳 苏幼坡 赵锐 王安辉 巩建东 刘建忠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82-84,共3页
研究了配水管网中AOC浓度与细菌再生长的关系,以确定控制细菌再生长的AOC标准。结果表明:最大AOC浓度与最大HPC呈线性关系,当AOC<57μg/L时,管网水中的营养基质难以维持悬浮菌的生长;最大AOC浓度与AOC最大消耗量也呈线性关系,当AOC&l... 研究了配水管网中AOC浓度与细菌再生长的关系,以确定控制细菌再生长的AOC标准。结果表明:最大AOC浓度与最大HPC呈线性关系,当AOC<57μg/L时,管网水中的营养基质难以维持悬浮菌的生长;最大AOC浓度与AOC最大消耗量也呈线性关系,当AOC<43.8μg/L时AOC没有被消耗,即细菌不生长。结合已有的AOC控制标准,推断在采用加氯消毒的管网中,控制AOC<40μg/L能够确保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水管网 生物稳定性 可同化有机碳 细菌再生长
下载PDF
预氯化含蓝藻水过程中AOC变化规律及作用机理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宗宇 文刚 黄廷林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6-51,共6页
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预氯化含蓝藻水过程中可同化有机碳(AOC)的变化规律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氯可以快速提高含蓝藻水的AOC浓度,当氯投量为3 mg/L、氧化时间为30 s时,AOC浓度增加至592.0μg/mg TOC,AOC呈现先迅速增加后逐渐... 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预氯化含蓝藻水过程中可同化有机碳(AOC)的变化规律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氯可以快速提高含蓝藻水的AOC浓度,当氯投量为3 mg/L、氧化时间为30 s时,AOC浓度增加至592.0μg/mg TOC,AOC呈现先迅速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氧化过程中藻细胞完整率不断下降直至1%以下,DOC由0.47 mg/L增加到0.99 mg/L,同时钾离子浓度由1.18 mg/L增加到1.33 mg/L,UV254和SUVA值分别从0.006 cm-1、1.277 L/(mg·m)增加到0.099 cm-1和10 L/(mg·m),氧化后的三维荧光光谱图(EEM)中新出现富里酸类物质,且荧光强度不断增强,说明芳香结构有机物增多。氧化前胞外有机物(EOM)和胞内有机物(IOM)形成的AOC分别为135.9和329.0μg/mg TOC,IOM的AOC浓度是EOM的2.4倍,IOM对AOC的形成贡献较大;氧化后分别是165.9和353.4μg/mg TOC,和氧化前相比则变化不大。综上所述,氯氧化能快速提高含蓝藻水的AOC浓度,主要是由于短时间内破坏了藻细胞结构,引起IOM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氯化 铜绿微囊藻 可同化有机碳 胞外有机物 胞内有机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