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旋股外侧血管蒂复(联)合组织瓣移植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23
1
作者 冯运垒 叶淦湖 +2 位作者 腾范文 冯仕华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3-535,共3页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血管蒂复(联)合组织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50侧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类型及其分布。结果: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主要有3型:Ⅰ型:旋股外侧动脉发升支、横支和降支占76%;Ⅱ型:升支、横支、降...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血管蒂复(联)合组织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50侧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类型及其分布。结果: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主要有3型:Ⅰ型:旋股外侧动脉发升支、横支和降支占76%;Ⅱ型:升支、横支、降支由两干从股深动脉或股动脉发出占20%;Ⅲ型:升支、横支、降支单独从股深动脉或股动脉发出占4%。升支恒定分支分布于阔筋膜张肌和髂嵴前外侧部;横支分支分布于股外侧肌上部和大转子前外侧部;降支分支分布于股外侧肌和股前外侧部皮肤。结论:76%可以旋股外侧血管为蒂形成:①升支阔筋膜张肌皮瓣和/或髂骨瓣;②横支大转子骨瓣或骨膜瓣;③降支股前外侧皮瓣。20%则可以升支和横支或横支和降支共干形成相应两个组织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血管 升支 横支 降支 复(联)合组织瓣
下载PDF
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大转子骨瓣和升支髂骨膜转移再造股骨头 被引量:15
2
作者 赵德伟 杜国君 卢建民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8年第3期156-158,共3页
从1992年4月开始,应用旋股外侧血管横支的大转子骨瓣和升支的髂骨膜转移的方法,对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严重者,进行股骨头再造。临床应用17例,经2年以上随访观察,体会到该方法有解剖学的基础,手术在一个切口内完成,简便易行,再造股骨头和原... 从1992年4月开始,应用旋股外侧血管横支的大转子骨瓣和升支的髂骨膜转移的方法,对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严重者,进行股骨头再造。临床应用17例,经2年以上随访观察,体会到该方法有解剖学的基础,手术在一个切口内完成,简便易行,再造股骨头和原头形状相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再造 旋股外侧动脉 髂骨膜 骨瓣
下载PDF
第一穿动脉升支大转子骨瓣移植术 被引量:13
3
作者 陈振光 余国荣 +6 位作者 张明元 彭建强 陈廖斌 陈秀清 窦忠新 袁国祥 李卜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22-224,共3页
通过30侧标本对第一穿动脉升支的解剖学观察,设计了以该血管为蒂的大转子骨辨移位术,为修复股骨上段骨缺损、骨不连提供一新的手术方法。临床应用4例,效果满意。
关键词 动脉升支 大转子 骨瓣转位
下载PDF
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和横支骨瓣转位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9
4
作者 赵德伟 陈明玉 +7 位作者 李建军 毛延润 崔旭 宋鹏龙 卢建民 廉皓屹 姜前 辛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99-301,共3页
目的:为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和横支的骨瓣转位,治疗股骨干中下段骨不连的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经4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对旋股外侧血管的升支、横支和降支的走行和分布进行了观测,并在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结果:设... 目的:为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和横支的骨瓣转位,治疗股骨干中下段骨不连的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经4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对旋股外侧血管的升支、横支和降支的走行和分布进行了观测,并在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结果:设计了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和横支的骨瓣,以降支为带转移到股骨干中下段的手术方法。结论:本研究证明了该方法治疗股骨干中下段骨不连的可行性,并有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血管 升支 横支 骨瓣转位 骨不连 解剖
下载PDF
产科失血性休克53例治疗体会 被引量:7
5
作者 侯代荣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9期120-122,共3页
目的总结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止血治疗产后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经验。方法将本院1992年1月~2002年1月收治的24例产后失血性休克产妇纳入对照组,以子宫切除为主要止血方法;而2002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29例纳入研究组,以结扎双侧子宫动... 目的总结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止血治疗产后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经验。方法将本院1992年1月~2002年1月收治的24例产后失血性休克产妇纳入对照组,以子宫切除为主要止血方法;而2002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29例纳入研究组,以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为主要止血方法。比较2组产后失血性休克的病因,围产儿及产妇结局的差异。结果 2组在产后失血性休克的病因、围产儿结局、孕产妇死亡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子宫切除率(10.35%)显著低于对照组(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止血效果满意,可明显降低子宫切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结扎 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 子宫切除 止血
下载PDF
夏季东亚季风区Hadley环流上升支结构异常及其对长江流域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秦育婧 王盘兴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7-474,共8页
利用ECMWF最新发布的Interim再分析资料,计算了东亚季风区Hadley环流质量流函数,并使用EOF分解、相关分析及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夏季东亚季风区Hadley环流上升支结构的异常特征及其对我国长江流域降水的影响。发现夏季东亚季风区H... 利用ECMWF最新发布的Interim再分析资料,计算了东亚季风区Hadley环流质量流函数,并使用EOF分解、相关分析及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夏季东亚季风区Hadley环流上升支结构的异常特征及其对我国长江流域降水的影响。发现夏季东亚季风区Hadley环流上升支具有独特的双上升中心结构,两上升中心的位置分别对应东亚夏季风系统中的两条辐合带——热带季风槽及梅雨锋。上升支的主要异常模态表现为两个上升中心"跷跷板"型的反相异常。与梅雨锋对应的副热带上升中心强度与长江流域降水呈正相关关系,即当其偏强时,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反之亦然。副热带支偏强时,低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导致气流在长江流域异常辐合,其异常西南风水汽输送使得长江流域有异常水汽辐合,高层气流在长江流域异常辐散。同时鄂霍次克海附近阻塞活动偏强,东亚沿海地区500 h Pa高度场出现"+-+"的经向异常型。这些异常型均有利于长江流域的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DLEY环流 上升支 降水 东亚季风区 长江流域
下载PDF
尺动脉腕背支升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金平 陈方民 +2 位作者 王岱君 鞠学红 李若葆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4年第3期212-214,共3页
目的 为临床应用尺动脉腕背支升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 ,提高治疗效果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用新鲜成人男性上肢标本 1 6侧 ,采用显微解剖学技术 ,对尺动脉腕背支升支的起始、走行、分支及分布进行解剖学观察和测量。结果 尺动脉腕背支... 目的 为临床应用尺动脉腕背支升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 ,提高治疗效果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用新鲜成人男性上肢标本 1 6侧 ,采用显微解剖学技术 ,对尺动脉腕背支升支的起始、走行、分支及分布进行解剖学观察和测量。结果 尺动脉腕背支起始于尺动脉的尺侧 ,距豌豆骨上方 4 2 .6 0± 8.2 0mm ,起始处外径1 .4 6± 0 .32mm ,长 1 1 .4 6± 8.2 0mm。尺动脉腕背支与尺神经手背支伴行 ,穿过尺侧腕屈肌腱的深面 ,从掌侧向后内侧斜行 ,两者成锐角 ,平均 38.6 0± 8.2 0°,行至 1 1 .4 6mm处分为升支与降支。升支穿深筋膜进入皮下组织 ,沿前臂内侧缘上行 1 2 2 .4 0± 1 3.80mm处再分为细小分支 ,升支起始部的外径为 0 .6 2± 0 .2 8mm。结论 尺动脉腕背支升支皮瓣是以尺动脉腕背支升支为蒂 ,可在前臂尺侧设计大面积岛状皮瓣 ,通过转位修复腕部和手部创伤及挛缩瘢痕切除术后的创面 ,不牺牲前臂主要血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动脉腕背支升支皮瓣 应用解剖学 手部创面 皮瓣移植
下载PDF
基于小波模极大值的脉搏信号特征点识别方法 被引量:4
8
作者 傅之越 张睿 李福凤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87-297,共11页
传统的脉搏信号时域特征点识别方法未考虑脉搏形态的多样性,缺乏与脉搏波形成机制之间的联系,从而限制了其识别准确性。为此,引入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曲线及其奇异点检测理论,结合脉搏波形成机制和脉搏特征点释义,提出一种脉搏时域特征点... 传统的脉搏信号时域特征点识别方法未考虑脉搏形态的多样性,缺乏与脉搏波形成机制之间的联系,从而限制了其识别准确性。为此,引入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曲线及其奇异点检测理论,结合脉搏波形成机制和脉搏特征点释义,提出一种脉搏时域特征点识别方法。运用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曲线检测脉搏信号中的奇异点,根据奇异点的性质与位置关系,确定各时域特征点所在的位置范围,利用差分法确定各个时域特征点的位置。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避免脉搏频率不稳定性对特征点识别的干扰,而且能适应脉搏形态的多样性,其时域特征点识别准确率优于滑动窗口法、香农包络线法以及经验划分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搏信号 时域特征点 小波模极大值 上升支 下降支 奇异点检测
下载PDF
腘窝中间皮动脉岛状皮瓣的解剖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路来金 宋良松 +2 位作者 宣昭鹏 刘彬 宫旭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设计以腘窝中间皮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方法:通过对10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的显微解剖研究,系统观测腘窝中间皮动脉及其上行支的起始、走行、外径、分支、伴行静脉及供血范围。结果:腘窝中间皮动脉均起自腘动脉;起始点位于股骨内外... 目的:设计以腘窝中间皮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方法:通过对10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的显微解剖研究,系统观测腘窝中间皮动脉及其上行支的起始、走行、外径、分支、伴行静脉及供血范围。结果:腘窝中间皮动脉均起自腘动脉;起始点位于股骨内外髁连线中点上方(28.50±4.92)mm;起点外径(1.92±0.12)mm;上行支长度(250.03±9.24)mm;末端外径(0.33±0.09)mm;皮支(21±3)条;供血范围在股后区25cm×10cm。有两条伴行静脉,外径(1.41±0.1)mm。结论:腘窝中间皮动脉上行支起点、走行恒定,外径较粗,有较多皮支和恒定的供血范围,可设计以股后为供区的逆行岛状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腘窝中间皮动脉 上行支 皮瓣
下载PDF
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或横支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干中下段骨不愈合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德伟 孙强 +6 位作者 于晓光 谷翔宇 王德仁 张朝阳 范志伟 吕平 毛瑞军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带旋股外侧血管骨瓣治疗股骨干中下段骨不愈合的可行性。方法:经解剖学研究,设计了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或横支的骨瓣,以降支为蒂转移到股骨干中下段的手术方法。结果:l临床应用8例,经1年5个月~4年6个月随访,取得满意疗效... 目的:探讨应用带旋股外侧血管骨瓣治疗股骨干中下段骨不愈合的可行性。方法:经解剖学研究,设计了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或横支的骨瓣,以降支为蒂转移到股骨干中下段的手术方法。结果:l临床应用8例,经1年5个月~4年6个月随访,取得满意疗效。结论: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或横支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干中下段骨不愈合,有方便、易行和可靠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血管 骨瓣转移 骨不愈合 股骨干
原文传递
子宫动脉上行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0
11
作者 温菁 孙文娣 +4 位作者 王学慧 崔慧珠 沈丽蕴 郭邑 刘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2-75,共4页
目的:为设计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及卵巢支的子宫剥除术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收集108例新鲜离体子宫连带一侧或双侧附件标本,解剖观测子宫动脉上行支及其各分支的起点外径、位置和分布走行;观察上行支主干与宫壁肌层间紧密度。结果... 目的:为设计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及卵巢支的子宫剥除术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收集108例新鲜离体子宫连带一侧或双侧附件标本,解剖观测子宫动脉上行支及其各分支的起点外径、位置和分布走行;观察上行支主干与宫壁肌层间紧密度。结果:子宫动脉上行支主干左为(2.81±0.57)mm,右为(2 86±0.56)mm;卵巢支左为(2.00±0.50)mm,右为(1.74±0.51)mm;输卵管支左为(1.33±0.40)mm,右为(1.23±0.43)mm;宫底支左为(1.66±0.39)mm,有为(1.63±0.41)mm。在宫角部上行支的分支分布类型有3型Ⅰ型占58%,Ⅱ型占34%,Ⅲ型占8%;卵巢支分支部位在圆韧带附着子宫角下缘后方至下方3cm之间;上行支主干与宫颈峡部接触较为紧密且呈较大幅度迂曲状,向上行走后逐渐平直且与子宫壁间渐为疏松,至卵巢支分支处大约有0.5 cm。结论:子宫动脉上行支及卵巢支管经较粗,且与子宫外壁保持一定间距,经临床实践,在保留卵巢的子宫切除手术中可完整保留,且不必连带子宫肌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动脉上行支 卵巢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子宫体大部分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疗效及术后复发因素分析 被引量:30
12
作者 彭燕蓁 张玮 段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11期1009-1011,共3页
目的探讨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的子宫体大部分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疗效及术后复发的有关因素。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8月对41例子宫腺肌症行保留子宫动脉的子宫体大部分切除术,随访术后月经量,痛经及慢性盆腔痛症状,对复发因素进行分... 目的探讨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的子宫体大部分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疗效及术后复发的有关因素。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8月对41例子宫腺肌症行保留子宫动脉的子宫体大部分切除术,随访术后月经量,痛经及慢性盆腔痛症状,对复发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月经量评分采用图示出血评分(pictorial blood loss assessment chart,PBLAC),术后PBLAC评分(32.4±9.7)分,与术前(230.2±69.6)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42.163,P=0.000)。41例术前均有进行性加重痛经症状,痛经程度评分为(7.2±2.3)分,术后3个月痛经程度评分(1.2土0.8)分,术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6.754,P=0.000)。6例术后1~2年再次出现痛经症状,复发率14.6%(6/4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子宫体积、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及病程不是影响术后复发的因素(P>0.05)。结论保留子宫动脉的子宫体大部分切除术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能有效缓解月经量增多及痛经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症 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 复发
下载PDF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及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6
13
作者 计雪玲 郭豪 +1 位作者 黄嘉敏 李晓芳 《广西医学》 CAS 2021年第9期1078-1081,共4页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及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与研究组31例,对照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研究组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上行支阻...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及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与研究组31例,对照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研究组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前后血清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水平及基础窦状卵泡计数(AFC),并评估两组患者卵巢储备功能。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清FSH、LH、雌二醇水平及AFC、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4个月,两组自然妊娠率和肌瘤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能够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复发率,并且对患者卵巢功能及妊娠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剔除术 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术 卵巢功能
下载PDF
子宫肌瘤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对患者卵巢功能和性功能的影响观察 被引量:26
14
作者 赖秀芳 《河北医学》 CAS 2014年第6期969-972,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子宫肌瘤对患者卵巢功能及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组应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术辅助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比...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子宫肌瘤对患者卵巢功能及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组应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术辅助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治疗前后卵巢功能及性功能。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二者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血清FSH水平较术前升高,E2水平较术前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血清FSH及E2水平与术前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血清FSH及E2水平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血清E2水平低于对照组,FSH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性功能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术辅助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是暂时性的,具有可逆性,显著改善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卵巢功能 性功能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术
下载PDF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在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剖宫产术中的预防性应用效果 被引量:25
15
作者 谢妮 周凌云 王毅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1年第7期1464-1467,共4页
目的研究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在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剖宫产术中的预防性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4月该院收治的520例剖宫产且具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预防产后出血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与B组,均260例。... 目的研究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在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剖宫产术中的预防性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4月该院收治的520例剖宫产且具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预防产后出血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与B组,均260例。在剖宫产手术中对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提前实行预防性干预措施,B组剖宫产手术中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A组在B组的基础上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统计两组患者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RBC)水平]差异,对比两组术后月经恢复情况(术后第1次月经量、术后第1次月经恢复时间、产后恶露时间),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A组产后出血发生率(1.15%)显著低于B组的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显著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RBC、Hb水平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次月经量、术后第1次月经恢复时间、产后恶露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3.46%)与B组的3.0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15%)与B组的4.6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联合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能够有效预防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产后出血 预防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
原文传递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子宫动脉上行支血流阻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4
16
作者 伍宗惠 彭冰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0期3143-3145,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上行支血流阻断辅助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纳入研究的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4例,腹腔镜下子宫动脉上行支血流阻断辅助下行子宫肌瘤剔除;对照组69例,常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上行支血流阻断辅助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纳入研究的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4例,腹腔镜下子宫动脉上行支血流阻断辅助下行子宫肌瘤剔除;对照组69例,常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副损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均无副损伤。两组的术后排气时间,发热、腹痛情况及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镜下子宫动脉上行支血流阻断辅助子宫肌瘤剔除术减少了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副损伤不增加,还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检查 平滑肌瘤 子宫肿瘤 结扎术 子宫动脉上行支
下载PDF
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危险因素分析及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21
17
作者 唐莉 代炳梅 +1 位作者 钟文彬 隗伏冰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分析前置胎盘患者合并胎盘植入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前置胎盘患者401例,其中合并胎盘植入98例(观察组),单纯前置胎盘303例(对照组),分析前... 目的分析前置胎盘患者合并胎盘植入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前置胎盘患者401例,其中合并胎盘植入98例(观察组),单纯前置胎盘303例(对照组),分析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的危险因素。98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中,42例患者术中给予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干预(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组),56例未进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干预(子宫动脉上行支未结扎组),比较2组患者的母婴结局。结果观察组孕次>2、有剖宫产史、有流产史、完全型前置胎盘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年龄、孕周、既往前置胎盘史、既往胎盘植入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次、剖宫产史、流产史、前置胎盘类型是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组患者子宫切除率、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率、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子宫动脉上行支未结扎组(P<0.05),2组患者产褥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转入新生儿监护病房率、Apgar评分及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次、剖宫产史、流产史、前置胎盘类型是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独立危险因素。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可有效减少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对母体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置胎盘 胎盘植入 危险因素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 母婴结局
下载PDF
剖宫产术中难治性大出血的临床治疗探讨 被引量:20
18
作者 姜景玉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7期191-192,194,共3页
目的观察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及宫腔纱布填塞结合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09年7月~2012年7月剖宫产术中引起难治性产后大出血的37例患者的治疗方法,如按摩子宫,药物缩宫,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及宫腔纱布填塞术综合治疗... 目的观察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及宫腔纱布填塞结合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09年7月~2012年7月剖宫产术中引起难治性产后大出血的37例患者的治疗方法,如按摩子宫,药物缩宫,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及宫腔纱布填塞术综合治疗,进行观察分析,评定疗效。结果37例研究对象中,有35例患者经以上4步结合治疗,达到有效止血,保留了生育功能。1例死亡,1例切除子宫为保守失败。结论在按摩子宫,缩宫药物应用的基础上,进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及宫腔纱布填塞术结合治疗难治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及胎盘因素引起的产后出血,是安全简便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 宫腔纱布填塞 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剖宫产术 B—lynch缝合术 改良B—lynch 缝合术及补丁缝合法 子宫次全切除术
下载PDF
以第一穿动脉升支为蒂的大转子骨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6
19
作者 陈秀清 窦忠新 +3 位作者 袁国祥 李卜明 陈振光 余国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88-90,共3页
在30侧经红色乳胶灌注过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第一穿动脉升支的起始、走行位置、分支和分布区域。第一穿动脉升支于臀大肌止端内面上行,沿途分支分布于臀大肌。末端上升至大转子后部,呈鸟爪状分支分布于股方肌止点及其外侧区域... 在30侧经红色乳胶灌注过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第一穿动脉升支的起始、走行位置、分支和分布区域。第一穿动脉升支于臀大肌止端内面上行,沿途分支分布于臀大肌。末端上升至大转子后部,呈鸟爪状分支分布于股方肌止点及其外侧区域的大转子,骨瓣大小为8×3×2.5cm。尸体摹拟手术表明,以第一穿动脉升支为蒂的大转子骨瓣移位有可能成为修复股骨中、上段骨缺损的一个新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升支 骨瓣移位 股骨干缺损
下载PDF
旋股外侧血管升支臀中肌支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振光 张发惠 +3 位作者 徐达传 谭金海 郑和平 陶圣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08-409,共2页
目的 :为切取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含双营养支的髂骨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6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 ,重点观测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臀中肌支的走行、分支和分布。结果 :臀中肌支入肌点距髂前上棘平面下方约 5cm ,入肌... 目的 :为切取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含双营养支的髂骨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6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 ,重点观测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臀中肌支的走行、分支和分布。结果 :臀中肌支入肌点距髂前上棘平面下方约 5cm ,入肌后臀中肌支主干与纵轴呈 35°~ 40°夹角行向髂骨后上方 ,沿途分出诸升支以第一升支为优势支。结论 :设计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含双营养支髂骨瓣的改良术式 ,具有手术操作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 解剖学 骨瓣 旋股外侧动脉升支 髂嵴支 臀中肌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