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艺继承与创新的辩证法则——析鲁迅《论“旧形式的采用”》
1
作者 敖忠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94-96,101,共4页
《论"旧形式的采用"》是鲁迅30年代参加"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的重要文章之一。文章对新文艺如何利用旧有民族与民间形式、如何看待群众通俗艺术、以及新形式探求如何满足大众审美需要等问题发表了精辟见解,对文艺... 《论"旧形式的采用"》是鲁迅30年代参加"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的重要文章之一。文章对新文艺如何利用旧有民族与民间形式、如何看待群众通俗艺术、以及新形式探求如何满足大众审美需要等问题发表了精辟见解,对文艺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作出了科学阐释。文中涉及的问题及其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大众化 旧形式采用 “生产者艺术” 熔化与提炼
下载PDF
创造音乐佳品:从音乐制作人视角看待制作过程--记录KC Porter在第十五届录音艺术大师班的讲座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晓飞 《演艺科技》 2018年第11期20-23,共4页
对中国传媒大学第15届录音艺术大师班开场嘉宾、多届格莱美音乐大奖获得者KC Porter的演讲内容进行回顾。
关键词 录音艺术大师班 格莱美音乐大奖 KC PorteG音乐制作人
下载PDF
突破与困境: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体制改革 被引量:1
3
作者 丁盛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CSSCI 2017年第2期151-164,共14页
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难点。作为上海唯一一家国有话剧院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1995年成立后,推出了以“制作人制”与“项目聘任制”为核心的一整套改革措施,解决了资金、剧目与人才这三个戏剧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难点。作为上海唯一一家国有话剧院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1995年成立后,推出了以“制作人制”与“项目聘任制”为核心的一整套改革措施,解决了资金、剧目与人才这三个戏剧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解放了艺术生产力,走在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前面。然而,由于“制作人制”的激励机制形成的创作导向与国有剧院社会责任之间的内在矛盾以及身处特定的现实环境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改革实践尚未破解戏剧创作从量变到质变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体制改革 制作人制 项目聘任制
原文传递
鲁迅与现代中国的木刻运动 被引量:1
4
作者 宋欢迎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4年第3期92-101,共10页
鲁迅的思想精神不仅见诸于文字,同时也见诸于图画。1930年代,鲁迅对现代中国的木刻运动曾倾注了其所能及的心力和财力。为了促进中国新兴木刻的健康发展,鲁迅不但编选画册、组织"木刻讲习会"、举办外国版画展,而且他本人也在... 鲁迅的思想精神不仅见诸于文字,同时也见诸于图画。1930年代,鲁迅对现代中国的木刻运动曾倾注了其所能及的心力和财力。为了促进中国新兴木刻的健康发展,鲁迅不但编选画册、组织"木刻讲习会"、举办外国版画展,而且他本人也在艺术理念对木刻家给予指引:其一,发挥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性,展现木刻的"有力之美";其二,取今复古,广泛汲取有益的艺术因子;其三,发扬"民魂",创建属于民众的"生产者的艺术";其四,裨助美育,促使中国民众的心灵世界进向更为自由的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木刻运动 “生产者的艺术” 美育
下载PDF
精神生产者的市场境遇
5
作者 陈定家 《荆州师专学报》 2000年第4期20-24,共5页
90年代以后 ,艺术生产的全球化和市场化似乎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 ,这使艺术生产者在一定的时期内 ,淡化精神追求或干脆放弃精神追求成为不可避免。在此进程中 ,中国知识分子几乎沦落如无所事事的“社会... 90年代以后 ,艺术生产的全球化和市场化似乎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 ,这使艺术生产者在一定的时期内 ,淡化精神追求或干脆放弃精神追求成为不可避免。在此进程中 ,中国知识分子几乎沦落如无所事事的“社会闲杂人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市场 艺术生产者 作家 人文精神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