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挖沙对东江水系水动力及环境影响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韩龙喜 李伟 +1 位作者 陆永军 莫诗平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3-126,共4页
根据东江水域的水文、水动力特征,建立了感潮水系水动力数学模型,分别在丰、枯水期相应的水文设计条件下,重点模拟、分析了人工挖沙可能对水文情势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挖沙必然引起河势的变化,进一步引起水位的降低及其他水文情势... 根据东江水域的水文、水动力特征,建立了感潮水系水动力数学模型,分别在丰、枯水期相应的水文设计条件下,重点模拟、分析了人工挖沙可能对水文情势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挖沙必然引起河势的变化,进一步引起水位的降低及其他水文情势的改变,并可能破坏地表水与地下水补给平衡,潮汐地区咸、淡水平衡,对河道的航运功能、取水功能、水利功能、生态环境功能等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潮水系 人工挖砂 水动力特征 环境影响
下载PDF
人工采砂对蚌浮段河床演变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杨兴菊 黑鹏飞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11年第S1期78-84,共7页
2000年以后,由于建筑行业对河沙的巨大需求,淮河采砂船只急剧增多,滥采乱挖已给河道防洪和航道安全带来严重隐患.本文以蚌埠—浮山河段为例,基于2001年、2008年水下断面测量资料,初步分析人工采砂对河段断面形态和纵剖面变化的影响,并... 2000年以后,由于建筑行业对河沙的巨大需求,淮河采砂船只急剧增多,滥采乱挖已给河道防洪和航道安全带来严重隐患.本文以蚌埠—浮山河段为例,基于2001年、2008年水下断面测量资料,初步分析人工采砂对河段断面形态和纵剖面变化的影响,并计算了河段的冲淤量.结果表明,人工采沙是河道下切的重要原因,河道最深处下切15m,吴家渡—浮山间人工采砂4719×104m3,相当于该河段输沙总差值的5.3倍,局部河段边坡从1∶5左右变成不足1∶2,给防洪安全带来隐患.同时,河道采砂造成水流流态变化,船只拥挤,给航道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干流 河势 人工采砂 河床演变
下载PDF
东平水道上段30年来河道演变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谭超 杨清书 +2 位作者 刘秋海 韩志远 胡德礼 《热带地理》 2008年第4期311-316,共6页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字高程模型(DEM)技术,定量分析了30年来东平水道上段河道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河道总体有冲刷的趋势,其中1977–1990年冲刷量为660×104m3,平均冲刷速率为50×104m3/a;1990–1999年冲刷量为0.25×10...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字高程模型(DEM)技术,定量分析了30年来东平水道上段河道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河道总体有冲刷的趋势,其中1977–1990年冲刷量为660×104m3,平均冲刷速率为50×104m3/a;1990–1999年冲刷量为0.25×108m3,平均冲刷速率为270×104m3/a;20世纪90年代变化强度大于80年代。东平水道上段河床下切幅度不一,沿程下切幅度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深泓线在河口到三水区段从河道右岸向左岸偏转,从三水区到紫洞段,深泓线位置较为稳定。河床地形的剧烈变化引起了河道水动力的变化,如水位大幅下降,水位流量曲线变化,思贤滘分流比变化等?蠊婺N扌蛲谏澈秃降勒问且鸲剿郎隙魏拥姥荼涞闹饕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平水道上段 数字高程模型(DEM) 河道演变 河道采沙 航道整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