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6篇文章
< 1 2 9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的发生及其预测因素 被引量:51
1
作者 钟继明 李浪 +1 位作者 陆永光 曾书燚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5-268,共4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的风险及其预测因素。方法入选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的患者1 020例,记录所有患者的病史资料及用药方案,均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测量桡动脉直径并记录动脉解...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的风险及其预测因素。方法入选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的患者1 020例,记录所有患者的病史资料及用药方案,均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测量桡动脉直径并记录动脉解剖异常情况,再行下一步的冠脉造影(CAG)或冠脉介入治疗(PCI)。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冠心病介入诊疗过程中桡动脉发生痉挛的影响。结果 209(20.5%)例患者发生桡动脉痉挛。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8,95%CI 2.5~5.8;P=0.001)、年龄(OR=0.68,95%CI 0.60~0.92;P=0.003)、吸烟(OR=2.3,95%CI 1.8~4.1;P=0.026)、桡动脉鞘置入时前臂疼痛(OR=3.0,95%CI 2.3~4.8;P=0.006)、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OR=4.7,95%CI 3.6~7.2;P=0.002)、桡动脉直径/身高比值(OR=5.2,95%CI 3.7~8.1;P=0.012)、桡动脉直径/导管外径比值(OR=5.8,95%CI 4.2~6.9;P=0.006)、导管交换次数(OR=2.3,95%CI 1.4~4.3;P=0.038)是桡动脉发生痉挛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过程中患者发生桡动脉痉挛事件较常见,女性、低龄、吸烟、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桡动脉直径/身高的比值低、桡动脉直径/导管外径的低比值、多次导管交换是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痉挛 桡动脉 经桡动脉途径 介入 冠心病
下载PDF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34例 被引量:44
2
作者 张慰伦 《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12,共2页
关键词 桡动脉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出血 术后不适
原文传递
延续护理干预对冠心病经桡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丁小伟 陈海燕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22期5-7,14,共4页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干预模式对冠心病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住院期间采用循证护理,出院后定期对患者进行...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干预模式对冠心病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住院期间采用循证护理,出院后定期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取电话随访、家庭随访、微信平台、面对面座谈会等延续护理干预模式。并通过冠状动脉支架术后1-3d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再入院率、心绞痛发作情况、遵医行为进行验证评价。结果观察组桡动脉局部麻木疼痛、肢体肿胀、烦躁失眠等不良反应及再入院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遵医行为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心绞痛发作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延续护理干预模式可以促进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全面康复,降低了再入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桡动脉 支架植入 延续护理 生活质量
下载PDF
Incidence and predictors of radial artery spasm during transradial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 被引量:21
4
作者 JIA De-an ZHOU Yu-jie SHI Dong-mei LIU Yu-yang WANG Jian-long LIU Xiao-li WANG Zhi-jian YANG Shi-wei GE Hai-long HU Bin YAN Zhen-xian CHEN Yi GAO Fe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7期843-847,共5页
Background Radial artery spasm (RAS) is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 in transradial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 In this study, we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RAS during transradial procedures... Background Radial artery spasm (RAS) is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 in transradial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 In this study, we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RAS during transradial procedures in Chinese, find out th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through multiple regression,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RAS during follow-up. Methods Patients arranged to receive transradial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 were consecutively enrolled. The incidence of RAS was recorded. Univariat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find out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RA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find out th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RAS. The patients were asked to return 1 month later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radial access.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RAS was 7.8% (112/1427) in all the patients received transradial procedure. Univariat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young (P=0.038), female (P=0.026), small diameter of radial artery (P 〈0.001), diabetes (P=0.026), smoking (P=0.019), moderate or severe pain during radial artery cannulation (P〈0.001), unsuccessful access at first attempt (P=0.002), big sheath (P=0.004), number of catheters (〉3) (P=0.048), rapid baseline heart rate (P=0.032) and long operation time (P=0.021) were associated with RAS. Logistic regression showed that female (OR=1.745, 95% CI: 1.148-3.846, P=0.024), small radial artery diameter (OR=4.028, 95%CI: 1.264-12.196, P=0.008), diabetes (OR= 2.148, 95%CI: 1.579-7.458, P=0.019) and unsuccessful access at first attempt (OR=1.468, 95%CI: 1.212-2.591, P=0.032) we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RAS. Follow-up at (28±7) days after the procedure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non-spasm patients, the RAS patients had higher portion of pain (11.8% vs. 6.2%, P=0.043). The occurrences of hematoma (7.3% vs. 5.6%, P=0.518) and radial artery occlusion (3.6% vs. 2.6%, P=0.534) were similar. Conclusions The incidence of RAS during transradial coron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onary angiography intervention 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plasty radial artery spasm INCIDENCE
原文传递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卜国森 刘志强 +3 位作者 何鹏义 木胡牙提 杨玉春 张雷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5年第2期170-175,187,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最佳证据。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Pub Med(1994~2014.05)、EMbase(2000~2014.05)、Cochrane Library(201... 目的系统评价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最佳证据。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Pub Med(1994~2014.05)、EMbase(2000~2014.05)、Cochrane Library(2012年第4期)、CBM(2004~2014.05)、CNKI(2004~2014.05)、Wanfang data(2004~2014.05),查找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STEMI的疗效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评价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13个RCT共515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经股动脉途径组相比,经桡动脉途径组可以明显减少死亡率(2.8%vs.4.8%;OR:0.56,95%CI:0.41~0.77;P〈0.001),主要大出血发生率(1.3%vs.2.9%;OR:0.48,95%CI:0.31~0.72;P〈0.001),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4.6%vs.6.8%;OR:0.64,95%CI:0.50~0.83;P〈0.001),穿刺部位并发症(2.0%vs.5.6%;OR:0.34,95%CI:0.24~0.48;P〈0.00001);缩短住院天数(SMD:0.64;95%CI:0.50~0.83;P〈0.05)。在手术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剂量,再梗死率,脑卒中发生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发生率,与经股动脉组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但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比经股动脉途径的术中穿刺时间,手术时间长,更改穿刺途径发生率较多,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与经股动脉行PCI术相比,经桡动脉途径治疗STEMI具有明显优势。它可明显减少STEMI患者死亡率、主要大出血发生率、MACE和穿刺部位并发症,故在严格把握适应证,提高术者的手术技能情况下,经桡动脉介入治疗STEMI是安全有效的,但其远期疗效和更全面的安全性尚需开展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股动脉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META分析
下载PDF
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朱晓东 郭施勉 +1 位作者 杜曼 董金虎 《当代医学》 2012年第34期44-45,共2页
目的对经桡动脉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可行性进行分析。方法将61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Allen’s试验成阴性且桡动脉搏动良好的290例患者进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即经桡动脉组,其他患者为经股动脉组。评估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及... 目的对经桡动脉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可行性进行分析。方法将61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Allen’s试验成阴性且桡动脉搏动良好的290例患者进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即经桡动脉组,其他患者为经股动脉组。评估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经桡动脉组局部血肿发生率及并发症要明显低于经股动脉组。结论经桡动脉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具有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等优势,但不是初学者的首选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冠心病介入治疗 股动脉
下载PDF
血管封堵器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9
7
作者 孙国平 张彦舫 窦永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8期1253-1255,共3页
目的 评价血管封堵器对血管性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点止血的优势。方法 全组 116例病人 ,分为血管封堵器组 ( 5 5例 )和人工压迫组 ( 61例 ) ,观察分析两组的止血成功率、止血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血管性并发症。结果 在血管性介入... 目的 评价血管封堵器对血管性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点止血的优势。方法 全组 116例病人 ,分为血管封堵器组 ( 5 5例 )和人工压迫组 ( 61例 ) ,观察分析两组的止血成功率、止血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血管性并发症。结果 在血管性介入术后血管封堵器组 ,止血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显著缩短 ;股动脉穿刺点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无血管病变发生。结论 血管封堵器对股动脉穿刺点能快速、有效地止血 ,缩短卧床时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封堵器 人工压迫 股动脉 血管性介入
下载PDF
新辅助化疗两种方式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17
8
作者 刘翠 罗常华 +1 位作者 蒋绍莉 李秋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67-69,86,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静脉化疗和介入性动脉化疗结合手术2种方式治疗局部晚期官颈癌的疗效。方法按照初始时接受治疗方法的不同,将140例局部晚期(Ⅰb2~Ⅱb期)宫颈癌患者分为实验组(介入性子宫动脉化疗+手术)和对照组(静脉化疗+手术)2... 目的对比研究静脉化疗和介入性动脉化疗结合手术2种方式治疗局部晚期官颈癌的疗效。方法按照初始时接受治疗方法的不同,将140例局部晚期(Ⅰb2~Ⅱb期)宫颈癌患者分为实验组(介入性子宫动脉化疗+手术)和对照组(静脉化疗+手术)2组,各70例。观察治疗后患者的近期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肿瘤直径变化情况、根治手术率、3年和5年生存率(OS)及无进展生存率(PFS)、并发症、病理危险因素(子宫宫旁浸润率、淋巴结转移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近期总体有效率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治疗后瘤体直径变小比对照组的更明显,其获得根治性手术机会比对照组高,相应的淋巴结转移率、子宫宫旁浸润率低于对照组;2组的3年期的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无差异,但5年期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实验组比对照组高。结论动脉介入途径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手术切净率、5年生存率均优于静脉化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辅助化疗 动脉介入 宫颈癌 局部晚期
下载PDF
快速减压法对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费红 朱翠清 +2 位作者 葛文贤 孙玉连 季兰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6年第28期-,共4页
目的:探讨快速减压法对TR Band止血器在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70例TRI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TRI术后TR Band止血器充气17 ml,A组每30分钟放气1次,B组每小时放气1次,C组每... 目的:探讨快速减压法对TR Band止血器在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70例TRI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TRI术后TR Band止血器充气17 ml,A组每30分钟放气1次,B组每小时放气1次,C组每2小时放气1次,每次放气量均为2 ml,每组均放气6次,12 h后解除压迫。观察术后24 h内3组患者术后出血、局部并发症及舒适度的差异。结果3组患者术后渗血、大血肿、小血肿、肢体麻木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0.78,P>0.05);而术侧局部纤维硬结的发生率、手掌前臂肿胀程度及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5、7.70、12.16,P<0.05)。结论 TRI术后快速减压不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还可减少纤维硬结等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介入治疗 压迫 TR Band止血器
原文传递
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杨苓 汪淼芹 方杰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10年第5期1323-1325,共3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1月—2009年12月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病人1050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结果]有43例(0.41%)术后出...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1月—2009年12月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病人1050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结果]有43例(0.41%)术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局部渗血及皮下血肿31例(0.30%),前臂张力性血肿2例(0.02%),假性动脉瘤3例(0.03%),桡动脉血栓5例(0.05%),桡动脉痉挛2例(0.02%)。[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和PCI安全有效,通过精心护理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冠状动脉 介入 并发症 护理
下载PDF
经桡动脉冠状脉介入术后三种压迫止血器对桡动脉局部并发症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刘丽丽 郭金成 +1 位作者 杨连香 吴永霞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1年第8期990-993,共4页
目的评价三种常用压迫止血器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TRI)后桡动脉压迫止血的安全性。方法将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连续经桡动脉行TRI后使用桡动脉压迫器的480例患者随机(1:1:1)分为3组:平板加压压迫止血器(BT)组(n=157)、气囊式压... 目的评价三种常用压迫止血器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TRI)后桡动脉压迫止血的安全性。方法将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连续经桡动脉行TRI后使用桡动脉压迫器的480例患者随机(1:1:1)分为3组:平板加压压迫止血器(BT)组(n=157)、气囊式压迫止血器(TR)组(n=160)与旋钮式压迫止血器(RCD)组(n=159),主要研究终点是24 h桡动脉闭塞(RAO)发生率,次要终点是术后血肿、水疱发生率及术后30d RAO发生率。结果480例患者,平均年龄(60.71±11.58)岁,男性占(74.4)%,3组患者基线资料相似。术后24h RAO发生率BT组明显高于RCD组(16.6%vs.7.5%,P=0.013),TR组与BT组、RCD组相比无差异(10.0%vs.16.6%,P=0.08;10.0%vs.7.5%,P=0.40)。BT组、TR组和RCD组前臂血肿发生率相似(40.1%vs.38.1%vs.32.7%,P>0.05)。水疱发生率BT组明显高于RCD组(7.0%vs.1.3%,P=0.01)。30 d随访RAO发生率BT组7.1%,TR组3.8%和RCD组3.2%(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24 h RAO的因素是使用BT加压止血器、动脉内径与鞘管外径比值(RAID/SOD)<1和压迫止血时间>6 h。结论三种压迫止血器均可达到安全有效止血的目的;TR和RCD压迫止血器相较BT压迫止血器可降低桡动脉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桡动脉 压迫止血 冠脉造影 冠脉介入
下载PDF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急慢性损伤的评估 被引量:14
12
作者 牛丹 华琦 +6 位作者 柳子静 闫蕊 张利彬 孙雨华 王国忠 张海滨 郭金成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83-388,共6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评价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transradial intervention,TRI)后桡动脉急慢性损伤。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行TRI及桡动脉OCT检查的患者114例。根据患者既往是...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评价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transradial intervention,TRI)后桡动脉急慢性损伤。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行TRI及桡动脉OCT检查的患者114例。根据患者既往是否经同侧桡动脉行介入治疗分为首次TRI组(n=87)和重复TRI组(n=27)。TRI结束后将鞘管回撤至距穿刺点2 cm处并对桡动脉近段、中段和远段行O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桡动脉急性损伤(内膜撕裂、夹层、穿孔、血栓和痉挛)发生率及慢性损伤(内膜增生)。结果114例患者桡动脉内膜撕裂、夹层、穿孔、血栓及痉挛的发生率分别为31.6%、14.0%、1.8%、26.3%和50.0%。首次TRI组与重复TRI组患者急性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撕裂:28.7%vs 40.7%,P=0.680;夹层:13.8%vs 14.8%,P=0.782;穿孔:2.8%vs 0.0%,P=0.965;血栓:26.4%vs 25.9%,P=0.958;痉挛:51.7%vs 44.4%,P=0.509)。两组患者桡动脉各段急性损伤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重复TRI组管腔狭窄率、内膜与中膜厚度比值和内膜厚度指数均明显高于首次TRI组(P值均<0.05)。结论重复TRI组与首次TRI组桡动脉急性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复TRI组患者桡动脉内膜增生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冠状动脉介入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下载PDF
冠心病病人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被引量:13
13
作者 史作霞 《全科护理》 2009年第13期1136-1137,共2页
[目的]分析冠心病病人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提出相应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3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病人,进行年龄分层分析其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中青年冠心病病人以男性、吸烟、阳性家族史、高... [目的]分析冠心病病人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提出相应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3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病人,进行年龄分层分析其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中青年冠心病病人以男性、吸烟、阳性家族史、高脂血症和超重为主,病变以单支为主;老年冠心病病人多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以多支病变、复杂病变(C型病变)为多。[结论]应针对中青年冠心病病人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青年 冠心病 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 护理干预
下载PDF
改良新型臂托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3
14
作者 袁胜 朱雪清 +3 位作者 何芳 车向阳 甘天朋 赵艳伟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8年第16期1942-1945,共4页
目的探讨一种用于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可提供双侧桡动脉穿刺臂托装置的研制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设计并研制供双侧桡动脉穿刺臂托装置。选择2017年5—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心脏导管室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 目的探讨一种用于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可提供双侧桡动脉穿刺臂托装置的研制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设计并研制供双侧桡动脉穿刺臂托装置。选择2017年5—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心脏导管室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新型臂托装置暴露桡动脉穿刺点的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木质臂托,比较两组穿刺效果。结果观察组桡动脉入路准备时间(1.58±0.56)min,穿刺置入桡动脉鞘管所需时间(3.51±0.44)min,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511、8.740;P〈0.05)。96%的患者对新型臂托装置感觉舒适,80%的医生操作体验满意度为优,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新型可提供双侧桡动脉穿刺臂托装置性能稳定可靠,与传统方法相比,缩短了护士桡动脉入路准备时间,缩短了医生从桡动脉穿刺至桡动脉置管所需时间,增加了患者使用舒适度,医生体验满意度较高。具有使用便捷性和灵活性,可在心脏导管室中进行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穿刺 双侧 冠状动脉 介入 臂托
原文传递
冠脉CTA失败的相关因素及二次检查护理干预 被引量:13
15
作者 金海英 姜红 +1 位作者 温博 陆东旭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16期100-102,共3页
目的总结冠脉CT血管造影(CTA)失败的相关因素并探讨二次检查护理干预策略。方法选取行冠脉CTA检查的7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冠脉CTA成功与否分为对照组(冠脉CTA成功)50例及观察组(冠脉CTA失败)20例,对导致冠脉CTA失败的相关因... 目的总结冠脉CT血管造影(CTA)失败的相关因素并探讨二次检查护理干预策略。方法选取行冠脉CTA检查的7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冠脉CTA成功与否分为对照组(冠脉CTA成功)50例及观察组(冠脉CTA失败)20例,对导致冠脉CTA失败的相关因素进行总结并探讨二次检查护理干预策略。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时间、病变程度、病变部位、症状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心率、呼吸、造影剂推注速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提示,心率、呼吸为导致冠脉CTA失败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心率、呼吸为导致冠脉CTA失败的独立风险因素,给予冠心病患者心理干预、呼吸训练、控制心率药物将有助于冠脉CTA二次检查的顺利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 护理干预
下载PDF
桡动脉与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术的不良反应与并发症比较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强 刘珍 +1 位作者 吴金飞 祝丽华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1396-1398,共3页
目的对比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患者术后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504例次行冠脉介入诊疗的患者分为A组(经桡动脉组)270例次、B组(经股动脉组)234例次,并观察、记录、对照二者的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 目的对比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患者术后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504例次行冠脉介入诊疗的患者分为A组(经桡动脉组)270例次、B组(经股动脉组)234例次,并观察、记录、对照二者的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穿刺侧肢体疼痛、烦躁失眠、腰背疼痛、排尿困难或尿潴留、局部皮肤损伤等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或0.01),而动脉痉挛或畸形需更换入路或放弃的情况明显高于B组(P<0.05或0.01);手术并发症,A组患者拔管迷走神经反射、出血、血肿等情况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或0.01),而动脉瘤、动脉闭塞、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创伤小、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少、卧床时间短、术后处理相对方便、安全,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小,术后体位舒适,患者容易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股动脉 冠脉介入
下载PDF
腔内治疗在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7
作者 齐加新 邹萍 +5 位作者 金星 张十一 袁海 张精勇 黄俊荣 张蕾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97-601,共5页
目的探讨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技术要点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主髂动脉硬化闭塞患者113例临床资料,其中男79例,女34例,年龄45岁~81(平均62.5)岁。TASCA型42例(37.17%),B型39例(34.51%),C型患者13例(11.50%),D型患者19例(16.... 目的探讨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技术要点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主髂动脉硬化闭塞患者113例临床资料,其中男79例,女34例,年龄45岁~81(平均62.5)岁。TASCA型42例(37.17%),B型39例(34.51%),C型患者13例(11.50%),D型患者19例(16.81%)。腔内治疗经股动脉或肱动脉入路,采用通过闭塞段、球囊扩张、支架放置及股总动脉内膜剥脱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107例患者主髂动脉闭塞病变获开通,开通率为94.7%。68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39例中度改善,。平均随访(26±2.3)个月(6~54个月),术后6个月,1,2年的初次通畅率分别为82.76%,76.21%,67.66%,术后6个月,1,2年的二次通畅率分别为92.31%,81.67%,73.62%。结论对于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综合应用多种方法进行腔内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措施,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 主动脉 髂动脉 血管腔内治疗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经股动脉介入术后国产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的应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周明 曹亚红 +6 位作者 王崇全 王俊峰 党书毅 詹中群 何朝荣 吴瑞霞 彭贵海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7年第4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应用国产动脉压迫止血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2例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59例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体外压迫穿刺点止血,43例人工传统压迫止血。记录止血时间、下肢制动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应用国产动脉压迫止血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2例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59例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体外压迫穿刺点止血,43例人工传统压迫止血。记录止血时间、下肢制动时间及并发症。结果动脉压迫止血器组止血时间[(3.0±1.5)min比(20.0±2.5)min,P<0.001]和下肢制动时间[(8.0±1.2)h比(17.0±4.2)h,P<0.001]明显短于人工压迫组;局部并发症和迷走神经反射两组无差异。结论经皮股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安全、有效,缩短卧床时间,且不增加血管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压迫器 止血 人工压迫 股动脉 血管性介入
下载PDF
动脉压迫止血器在经股动脉介入术后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强 童辉 +1 位作者 肖竣 佘强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09年第13期1030-1031,共2页
目的探讨动脉压迫止血器在经股动脉介入术后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2例经股动脉介入检查术后的患者,将手工压迫止血175例作为对照组,用股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227例作为试验组;另117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患者,术... 目的探讨动脉压迫止血器在经股动脉介入术后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2例经股动脉介入检查术后的患者,将手工压迫止血175例作为对照组,用股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227例作为试验组;另117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患者,术后即刻压迫止血的61例患者作为治疗即刻组,术后2 h压迫止血的56例患者作为治疗2 h组。比较止血成功率、止血时间、下肢制动时间、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介入检查术后两组止血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止血时间、下肢制动时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术后2 h压迫止血组血管并发症明显低于治疗即刻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可明显减少止血时间,缩短患者卧床时间,且在介入治疗术后2 h应用可明显减少血管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压迫器 股动脉 介入治疗 止血
下载PDF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20
作者 郭勇 李孟玲 +5 位作者 肖艳春 颜崇平 孙向阳 苟华良 干志红 段庆微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2336-2337,共2页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可行性、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65例冠心病住院患者,其中145例经桡动脉途径、120例经股动脉途径行PCI,观察两组手术治疗时间、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可行性、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65例冠心病住院患者,其中145例经桡动脉途径、120例经股动脉途径行PCI,观察两组手术治疗时间、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桡动脉途径组与经股动脉途径组患者完成PCI操作时间分别为(62±9.6)min与(60±10.2)min,PCI成功率分别为96.5%与97.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桡动脉途径组并发症发生率(4.8%)则较经股动脉途径组(16.7%)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经和经股动脉途行PCI临床疗效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股动脉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