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纳博科夫的文学观 被引量:5
1
作者 刘佳林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33-38,共6页
纳博科夫把伟大的文学作品称为童话,强调文学的想象性和魔力,认为这种魔力既渗透在欺骗性的叙述技巧及语言中,也表现在文本的细节里。通过将普希金、果戈理等现实主义作家创造性地解释为非现实主义作家,纳博科夫为自己确认了可倚赖的文... 纳博科夫把伟大的文学作品称为童话,强调文学的想象性和魔力,认为这种魔力既渗透在欺骗性的叙述技巧及语言中,也表现在文本的细节里。通过将普希金、果戈理等现实主义作家创造性地解释为非现实主义作家,纳博科夫为自己确认了可倚赖的文学传统,使"文学即童话"的理论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学土壤。他对幻想性的推崇既是象征主义影响的结果,也是个人生活遭遇所致。因为并不拒绝深邃的道德内涵,他的文学观念与"为艺术而艺术"又有着根本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博科夫 童话 想象 文学传统 为艺术而艺术
下载PDF
“为艺术而艺术”:一场审美现代性的扩容运动 被引量:5
2
作者 宋世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0-124,共5页
“为艺术而艺术”观念在发展流变过程中表现出了审美现代性的努力方向和内在矛盾性。它首先是在艺术自律过程中出现的,具有艺术的独立性精神和否定立场;其次它是在反抗资产阶级日常生活中提出来的,其对应面是为艺术而生活,因此体现为一... “为艺术而艺术”观念在发展流变过程中表现出了审美现代性的努力方向和内在矛盾性。它首先是在艺术自律过程中出现的,具有艺术的独立性精神和否定立场;其次它是在反抗资产阶级日常生活中提出来的,其对应面是为艺术而生活,因此体现为一种艺术的实践方式;最后,它才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审美观念。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下语境里,重提“为艺术而艺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艺术而艺术 审美现代性 日常生活审美化
下载PDF
佩特的审美批评原理
3
作者 王柯平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9-59,共11页
佩特倡导“为艺术而艺术”,主要着眼于艺术鉴赏而非艺术创作,故此一再强调艺术对人生质量的催化与优化作用,力求实现艺术化人生的终极目的。为此,他贬斥抽象笼统的艺术评论公式,推举具体化的审美批评原理。持守这一原理,他以文艺复兴与... 佩特倡导“为艺术而艺术”,主要着眼于艺术鉴赏而非艺术创作,故此一再强调艺术对人生质量的催化与优化作用,力求实现艺术化人生的终极目的。为此,他贬斥抽象笼统的艺术评论公式,推举具体化的审美批评原理。持守这一原理,他以文艺复兴与古希腊艺术为例,颇有成效地呈现出艺术解析和审美鉴赏的独特路径。另外,基于多年古典研究的个人体悟,佩特试图从柏拉图美学思想中汲取“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根源。这其中的合理性到底有多少,需要认真比照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佩特 文艺复兴艺术 古希腊雕塑 柏拉图 为艺术而艺术
下载PDF
审美救赎论:“人生艺术化”——朱光潜前期美学思想及其理想旨归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恩新 朱长利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1-64,共4页
朱光潜在调和理想与现实、变革社会与超脱现实的矛盾之时,在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层面上发现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价值契合点,并在中西文化对话的基础上,提出了其"人生艺术化"的重要主张。该主张是朱光潜审美情趣、艺术追求、人生态... 朱光潜在调和理想与现实、变革社会与超脱现实的矛盾之时,在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层面上发现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价值契合点,并在中西文化对话的基础上,提出了其"人生艺术化"的重要主张。该主张是朱光潜审美情趣、艺术追求、人生态度和人格理想的集中展现。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救世的人文情怀,在当今商业文化语境下,愈来愈凸显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积极深远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光潜 人生艺术化 为道德而艺术 为艺术而艺术
下载PDF
一种独立思想的发生:论“为学问而学问”与“为艺术而艺术”
5
作者 郄欣萌 《黑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9期176-178,188,共4页
自新文化运动强调学术独立开始,20世纪中国关于学问的态度逐渐发生转变。对于西方近代思想的学习使“为学问而学问”的观念出现,体现为学问与政治的关联性与必要性减弱;由追求“通人”转向“专人”以及不再必须“学以致用”。而在19世纪... 自新文化运动强调学术独立开始,20世纪中国关于学问的态度逐渐发生转变。对于西方近代思想的学习使“为学问而学问”的观念出现,体现为学问与政治的关联性与必要性减弱;由追求“通人”转向“专人”以及不再必须“学以致用”。而在19世纪末,西方也出现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注重艺术形式,强调把艺术归还给艺术本身,美只在于艺术本身所呈现的东西。实际上,“为学问而学问”与“为艺术而艺术”两者都体现着一种追求学术独立的态度与理想,也同时引发了对现代中国学术建构的再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学术而学术 为艺术而艺术 独立思想
下载PDF
《夜莺与玫瑰》中的王尔德式美学观 被引量:3
6
作者 张银玲 黄河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3期52-54,共3页
王尔德通过其作品,在美学领域留下了他宝贵的艺术精髓。从王尔德的童话故事《夜莺与玫瑰》入手,通过探究其唯美的图画和精确的用词展示作者的美学观点。
关键词 王尔德 为艺术而艺术 绝美
下载PDF
从《月亮与六便士》看艺术家的生产 被引量:4
7
作者 胡永华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46,共8页
思特里克兰德是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创作的一位性情古怪的天才艺术家,因为他与原型高更的差异,以及才情与道德的对立,不少批评家质疑这一人物的可信性。对于毛姆如何以及为什么建构这一艺术家形象,批评家从叙事和心理角度讨论较多... 思特里克兰德是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创作的一位性情古怪的天才艺术家,因为他与原型高更的差异,以及才情与道德的对立,不少批评家质疑这一人物的可信性。对于毛姆如何以及为什么建构这一艺术家形象,批评家从叙事和心理角度讨论较多,将思特里克兰德置于艺术家形象传统,我们发现毛姆的创作是对源自浪漫主义的艺术家神话的强化。思特里克兰德体现了"为艺术而艺术"的专业精神与浪漫主义的反叛社会气质,月亮与六便士的对立源自文学和艺术场自主化的要求,公众对个性的需求促使艺术家成为个性的生产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月亮与六便士》艺术家 为艺术而艺术 艺术场
原文传递
革命性“反叛”与功利性“宿命”--浪漫主义对文学教育功能的疏离及其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蒋承勇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9-53,共15页
“寓教于乐”说是西方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传统观念,凸显着文学之教育功能和功利性。19世纪浪漫主义提出了文学“非功利性”和“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主张和创作理念,排斥文学的教育功能和其他社会功能,表现出了对延续了2000多年的“寓... “寓教于乐”说是西方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传统观念,凸显着文学之教育功能和功利性。19世纪浪漫主义提出了文学“非功利性”和“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主张和创作理念,排斥文学的教育功能和其他社会功能,表现出了对延续了2000多年的“寓教于乐”说和文学教育功能及功利性追求的革命性“反叛”,而且,这种理论深远地影响了后来的世纪末文学和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开启了西方文学之审美现代性传统,具有深远的文学史意义。不过,教育功能是文学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之一,浪漫主义虽然因其革命性“反叛”开创了西方文学史审美现代性传统,但其创作的教育功能和“功利性”并未因此而完全消失,这是其作为艺术形态的文学所无法摆脱和逾越的“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 教育功能 为艺术而艺术 非功利性 功利性
原文传递
从“为社会的艺术”到“为艺术的艺术”——林风眠早期艺术(1921—1938)的转向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永强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8-93,100,共7页
林风眠早期的艺术与成熟时期的艺术有着极大区别,呈现出极强的“为社会的艺术”的特点,作品积极表现社会现实,揭露黑暗与残暴,鼓舞人们的抗争精神与斗志。他的艺术主张亦呈现出拯国救民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林风眠早期的艺术比较前... 林风眠早期的艺术与成熟时期的艺术有着极大区别,呈现出极强的“为社会的艺术”的特点,作品积极表现社会现实,揭露黑暗与残暴,鼓舞人们的抗争精神与斗志。他的艺术主张亦呈现出拯国救民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林风眠早期的艺术比较前卫,社会接受程度不高,无论是绘画的技法语言还是绘画的主题都远远超出当时画界、社会民众的接受能力,这也正体现出他对中国美术现代化的思考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社会的艺术 为艺术的艺术 林风眠 早期艺术
原文传递
徐复观对“文以载道”的现代疏通
10
作者 秦维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2-69,80,共8页
近代以来,对中国文学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文论话语“文以载道”遭遇了被广泛批判的命运。徐复观以新儒家学者特定的文化立场,对此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对这一命题现代价值的开掘进行了有益探索。以“心性说”为基础,徐复观潜在地将“文以载道... 近代以来,对中国文学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文论话语“文以载道”遭遇了被广泛批判的命运。徐复观以新儒家学者特定的文化立场,对此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对这一命题现代价值的开掘进行了有益探索。以“心性说”为基础,徐复观潜在地将“文以载道”转换成“文以载心”,为其在古今、中西两个向度上打开了一条通路。“以通求变”成为他疏释“文以载道”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在还原“文以载道”历史面貌的同时,通过与“为人生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的对话与沟通,徐复观用传统话语消纳了环绕新文学史的两大理念,赋予“文以载道”参与现代文学批评的权限,对我们今天汲取古典资源以建设中国文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以载道 心性说 为人生而艺术 为艺术而艺术
下载PDF
缪斯的胜利——从《道连·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艺术至上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毛秋月 《襄樊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48-51,共4页
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代表作《道连·格雷的画像》既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关于艺术和人生的寓言。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巧妙地反映出世俗生活与艺术之间的激烈对抗,主人公道连悲剧性的结局则寓意艺术的胜利。在王尔德"艺术至上"... 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代表作《道连·格雷的画像》既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关于艺术和人生的寓言。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巧妙地反映出世俗生活与艺术之间的激烈对抗,主人公道连悲剧性的结局则寓意艺术的胜利。在王尔德"艺术至上"的前提下,这部作品所反映出的唯美主义并非无视道德。相反,《画像》一书正是通过艺术的手法完成了它的道德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尔德 《道连·格雷的画像》 艺术至上 唯美主义
下载PDF
芥川龙之介与艺术至上主义——以《戏作三昧》和《地狱变》为中心 被引量:2
12
作者 占才成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171-174,共4页
《戏作三昧》与《地狱变》是阐述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主义思想的重要作品。在对两部小说进行比较分析与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可以管窥芥川追求艺术至上的心路历程及其发展轨迹。以《地狱变》和《戏作三昧》为中心,讨论芥川的艺术至上主义... 《戏作三昧》与《地狱变》是阐述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主义思想的重要作品。在对两部小说进行比较分析与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可以管窥芥川追求艺术至上的心路历程及其发展轨迹。以《地狱变》和《戏作三昧》为中心,讨论芥川的艺术至上主义思想,对理解芥川的小说和创作思想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地狱变》 《戏作三昧》 艺术至上主义
下载PDF
“文学的自觉”考辩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阳成 《安康师专学报》 2005年第1期46-49,共4页
本文对"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学术话语进行了考证,首先指出了"文学"这一称名的不合理,其次分析了"自觉"的程度和局限性,再次对鲁迅提出这一话语的时代背景和主张进行分析,指出"为艺术而艺术"这... 本文对"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学术话语进行了考证,首先指出了"文学"这一称名的不合理,其次分析了"自觉"的程度和局限性,再次对鲁迅提出这一话语的时代背景和主张进行分析,指出"为艺术而艺术"这一理论主张在中国语境中并没有得到深入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自觉 为艺术而艺术
下载PDF
唯美主义与康德美学——“审美无利害性”概念的确立与“为艺术而艺术”命题的提出
14
作者 汪涛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42-45,共4页
康德美学所提出的“审美无利害性”概念在理论上给当时的文学艺术极大的启发 ,文学艺术转向自身的价值追求 ,开创了西方现代批评的先锋。文中通过分析康德对审美无利害性的阐释 ,以及唯美主义思潮是如何吸收康德美学思想、进而提出“艺... 康德美学所提出的“审美无利害性”概念在理论上给当时的文学艺术极大的启发 ,文学艺术转向自身的价值追求 ,开创了西方现代批评的先锋。文中通过分析康德对审美无利害性的阐释 ,以及唯美主义思潮是如何吸收康德美学思想、进而提出“艺术无功利”和“为艺术而艺术”等惊世骇俗的理论口号 ,并厘清它与康德美学的关系 ,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这一文艺思潮的历史意义 ,及其在文学史中应有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判断力批判》 审美"无利害性" 唯美主义 文艺思潮 美学 "艺术无功利"
下载PDF
莫里斯与王尔德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樯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3-34,共12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唯美主义研究认为唯美主义具有双重内涵,即为艺术而艺术的精英唯美主义思想和为生活而艺术的生活艺术化。莫里斯作为唯美主义诗人和装饰艺术家分别在唯美主义的双重内涵上对青年王尔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鼎盛时期王...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唯美主义研究认为唯美主义具有双重内涵,即为艺术而艺术的精英唯美主义思想和为生活而艺术的生活艺术化。莫里斯作为唯美主义诗人和装饰艺术家分别在唯美主义的双重内涵上对青年王尔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鼎盛时期王尔德的精英唯美主义思想(即唯美主义的第一重内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晚年莫里斯的浪漫传奇创作。两位作家的相关作品以及相关生平信息都指向两者在英国唯美主义运动中存在重要关联,并且莫里斯在这场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斯 王尔德 英国唯美主义 生活艺术化 为艺术而艺术
原文传递
唯美主义:审美现代性的头一个产儿
16
作者 李雷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65-69,共5页
西方唯美派所崇尚的"为艺术而艺术"之艺术审美理念和"为艺术而生活"之感性生活诉求,注定了其是作为反叛资产阶级启蒙现代性的审美现代性话语形态而存在。但唯美主义在颓废与享乐、否定与肯定、高雅性与通俗性等方... 西方唯美派所崇尚的"为艺术而艺术"之艺术审美理念和"为艺术而生活"之感性生活诉求,注定了其是作为反叛资产阶级启蒙现代性的审美现代性话语形态而存在。但唯美主义在颓废与享乐、否定与肯定、高雅性与通俗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矛盾复杂性,使其在对抗启蒙现代性的同时又扮演着现代性的某种认同性力量,这便构成了唯美主义悖论式的理论品格,而这恰巧代表了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之间复杂的关系属性,惟其如此,唯美主义被称为审美现代性的头一个产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美主义 为艺术而艺术 为艺术而生活 审美现代性
下载PDF
文学的“虚灵”价值与近代英国的宗教文化精神
17
作者 邓文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7-140,共4页
在西方文学史上,诗与宗教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具有一种“持续的含混性”。这种“含混性”背后隐约透露的是对一种永恒超越的“虚灵价值”的追寻。在英国近代文化史上,马修.阿诺德对“完美”的追求、瓦尔特.佩特“艺术至上主义”的思想、T... 在西方文学史上,诗与宗教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具有一种“持续的含混性”。这种“含混性”背后隐约透露的是对一种永恒超越的“虚灵价值”的追寻。在英国近代文化史上,马修.阿诺德对“完美”的追求、瓦尔特.佩特“艺术至上主义”的思想、T.S.艾略特“文学与神学的双重标准”以及英国新批评派代表人物I.A.瑞恰兹对“诗歌真理”的倡导,都在不同侧面彰显了宗教与诗对虚灵价值的不断趋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灵价值 艺术至上主义 宗教文化
下载PDF
比较诗学视野中的中国唯美主义思潮
18
作者 高照成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93-96,共4页
文章在比较诗学的理论视野内,探讨了现代中国语境中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与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接受关系。文章认为,中国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是西方文艺思潮、现代中国历史语境和古典诗学传统诸因素互动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它才获得了区别于... 文章在比较诗学的理论视野内,探讨了现代中国语境中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与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接受关系。文章认为,中国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是西方文艺思潮、现代中国历史语境和古典诗学传统诸因素互动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它才获得了区别于西方文学理论和中国古典诗学中同类观念的话语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美主义 现代中国语境 古典诗学 为艺术而艺术
下载PDF
拉斐尔前派诗歌研究概述——兼评《拉斐尔前派诗歌的唯美主义诗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立华 曾思艺 张晶晶 《榆林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114-118,共5页
拉斐尔前派既是浪漫主义的承继,又是唯美主义的开拓,且与象征主义、颓废主义、女性主义存在显性或隐性的关联,其艺术主张为"为艺术而艺术"、"艺术形式绝对化",哲学思想为"个人精神绝对化"。拉斐尔前派诗... 拉斐尔前派既是浪漫主义的承继,又是唯美主义的开拓,且与象征主义、颓废主义、女性主义存在显性或隐性的关联,其艺术主张为"为艺术而艺术"、"艺术形式绝对化",哲学思想为"个人精神绝对化"。拉斐尔前派诗歌具有"形式至上"、"诗画一律"的唯美主义艺术风格,显示出独特的语言张力、意象张力和结构张力;具有"灵肉一元"的唯美主义特征,体现出精神与肉体的和谐一致。国内外学者对其诗歌进行了多视角、多维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尤其是《拉斐尔前派诗歌的唯美主义诗学特征研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拉斐尔前派诗歌研究在国内的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斐尔前派 唯美主义 “为艺术而艺术”
下载PDF
唯美主义批评在英国的兴起与消歇 被引量:1
20
作者 杜吉刚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9-24,共6页
唯美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想,在英国具有原发性质,但外来理论的输入为其发展成为一种批评思潮注入了激进的催化因素。唯美主义批评在英国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中,瓦尔特.佩特是第一阶段的代表。与传统唯美主义批评相比,佩特对唯美主... 唯美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想,在英国具有原发性质,但外来理论的输入为其发展成为一种批评思潮注入了激进的催化因素。唯美主义批评在英国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中,瓦尔特.佩特是第一阶段的代表。与传统唯美主义批评相比,佩特对唯美主义批评主题进行了重大的调整:由对文学自律的集中探讨转移到了对于个人主体性地位的确立以及文学艺术拯救功能的重点思考。王尔德则是第二阶段的代表,也是唯美主义批评的集大成者,其批评实践、理论建构从逻辑上标志着唯美主义批评的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美主义 为艺术而艺术 先拉斐尔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