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被引量:74
1
作者 吕妍 王让会 蔡子颖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5-71,共7页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影响,而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对气候变化异常敏感,通过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认为在近50年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温上升了1.8℃、降水增...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影响,而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对气候变化异常敏感,通过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认为在近50年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温上升了1.8℃、降水增多29mm、地表蒸发加大、径流量减少、水资源供求矛盾加剧;农业结构调整,绿洲灌溉区农作物气候产量提高,雨养旱作区农作物产量减少;部分草原生产力下降,病虫害加剧;沙尘暴总体呈减少趋势,但局部地区由于气温升高,土壤水分耗减加速,风沙活动加剧;农业、航空、建筑、渔业、交通、工业均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农业 沙尘暴
原文传递
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在干旱半干旱区的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36
2
作者 余斌 杨宏羽 +4 位作者 王丽 刘玉汇 白江平 王蒂 张俊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3-74,共12页
马铃薯种质资源缺乏,适宜干旱半干旱条件下生长的品种更为紧缺,引进马铃薯种质是丰富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本文采用Shannon-Wiener’s多样性指数及综合得分(F值)对119份从秘鲁国际马铃薯中心引进的马铃薯材料的表型性状(出苗率、株高、... 马铃薯种质资源缺乏,适宜干旱半干旱条件下生长的品种更为紧缺,引进马铃薯种质是丰富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本文采用Shannon-Wiener’s多样性指数及综合得分(F值)对119份从秘鲁国际马铃薯中心引进的马铃薯材料的表型性状(出苗率、株高、茎粗、叶面积、生育期、单株结薯数、单株产量、商品率、干物质含量和块茎长宽比)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参试材料的10个表型性状中生育期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茎粗、叶面积、生育期、单株结薯数、单株产量、商品率、干物质含量、块茎长宽比对马铃薯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综合值具有显著影响,这些指标可用于旱作条件下对马铃薯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综合得分F值与所测经济性状(单株产量、商品率、干物质)具显著相关性,可作为马铃薯种质资源的主要评价指标;引进材料中CIP393228.67和CIP 385561.124在干旱区,CIP304350.95、CIP392797.22、CIP388615.22在半干旱区分别表现出较好的丰产稳产特性。这些材料综合评价较好,可有效补充中国马铃薯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引进种质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综合评价 干旱半干旱区
下载PDF
新疆极端降水概率分布特征的时空演变规律 被引量:34
3
作者 李剑锋 张强 +1 位作者 陈晓宏 白云岗 《灾害学》 CSCD 2011年第2期11-17,共7页
依据新疆地区53个雨量站1957-2009年日降水资料,根据研究需要,定义了8个极端降水指标。运用K-S法确定降水指标最适概率分布函数,确定10年一遇极端降水量值;在此基础上,采用Copula非参数估计方法,通过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 依据新疆地区53个雨量站1957-2009年日降水资料,根据研究需要,定义了8个极端降水指标。运用K-S法确定降水指标最适概率分布函数,确定10年一遇极端降水量值;在此基础上,采用Copula非参数估计方法,通过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法确定两降水指标联合分布函数,系统分析1980年以后极端降水单变量极值及降水极值二维联合概率分布特征变化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新疆有湿润化趋势,北疆湿润化趋势比南疆显著;②从降水天数和极端降水天数角度来看,新疆极端强弱降水同时出现的概率减小,从极端降水雨量和强度来看新疆中部、南疆西部、北疆东部及北部极端强弱降水同时出现的可能性减小,而天山西部与南疆北部的可能性增加;③1980年后新疆地区发生涝的概率增大,发生旱的概率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联合分布函数 Copula法 干旱半干旱地区 新疆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区农田土壤碳垂直剖面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郭洋 李香兰 +5 位作者 王秀君 王家平 王旭峰 马明国 谢先红 孙敏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33-1443,共11页
以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自然农田和长期定位站点(178个剖面,0~100 cm土层)农田土壤碳的数据并对其进行整合,分析了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的垂直剖面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增加,农田... 以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自然农田和长期定位站点(178个剖面,0~100 cm土层)农田土壤碳的数据并对其进行整合,分析了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的垂直剖面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增加,农田土壤有机碳呈下降趋势,表层含量高于底层;不同地区农田土壤无机碳含量变化趋势不一,随土壤深度增加整体呈现升高的趋势,但是也有一些地区呈现下降趋势。土壤剖面深度为100 cm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密度平均值分别为8.33和15.83 kg m-2,农田土壤无机碳储量大约是土壤有机碳的2倍。土壤深度为0~30 cm的有机碳占100 cm总有机碳含量的45%,无机碳仅占100 cm总无机碳含量的29%;土壤无机碳主要集中在30~100 cm土层,占100 cm总无机碳含量的71%,远高于有机碳在此土层占100 cm总有机碳含量的百分比(55%)。综合自然农田和长期定位站点农田土壤碳的数据,土壤容重与土壤p H是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自然农田土壤有机碳与土壤p H(R2=0.61,p〈0.01)和土壤容重(R2=0.64,p〈0.01)呈显著负相关;长期定位站点土壤无机碳与土壤p H(R2=0.56,p〈0.01)和土壤容重(R2=0.63,p〈0.01)呈显著正相关。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将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提供数据基础与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无机碳 土壤有机碳 土壤碳储量 干旱半干旱区 农田
下载PDF
播种造林种基盘基质的改良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杨喜田 董惠英 +1 位作者 山寺喜成 冯建灿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3年第4期87-91,共5页
为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中的种子发芽率、成活率和初期生长量,提出了局部改善植物生长环境的技术,即播种造林的种基盘绿化技术。实验研究了添加物对种基盘基质水分特性的影响和使用种基盘绿化技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通... 为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中的种子发芽率、成活率和初期生长量,提出了局部改善植物生长环境的技术,即播种造林的种基盘绿化技术。实验研究了添加物对种基盘基质水分特性的影响和使用种基盘绿化技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添加土壤活性改良剂,可以提高种基盘基质的透水性和吸水速率,降低其表面蒸发量,并能促进植物的地上部生长;添加土壤侵蚀防止剂,对种基盘基质的透水性及植物的生长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对于维持种基盘形状、提高施工效果很有帮助;通过种基盘进行播种造林,可以增加根的生长粗度,并能促进植物根系向土壤深处发展,从而有利于提高苗木的抗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种造林 基质 植物生长 绿化技术 土壤 初期生长 林种 增加 促进 发展
下载PDF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及其在干旱半干旱区的应用 被引量:25
6
作者 杨文斌 王涛 +2 位作者 冯伟 姚冬梅 李卫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共5页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是以疏林或稀疏灌丛植被格局的演变为内涵,外延出优化格局的风沙物理和生态水文原理与过程;组合了林学边行优势与生态学界面效益理论,形成的一套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有机结合的生态修复理论。该理论开创了植被在低覆盖度...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是以疏林或稀疏灌丛植被格局的演变为内涵,外延出优化格局的风沙物理和生态水文原理与过程;组合了林学边行优势与生态学界面效益理论,形成的一套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有机结合的生态修复理论。该理论开创了植被在低覆盖度(15%-25%)下实现防沙治沙目标的新领域,显著提高了稀疏植被的阻风固沙和水分利用效率,提出了不同生物气候区低覆盖度治沙的控制密度和基本原则,支撑了2015年《国家造林技术规程》(旱区部分)的修订。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已成为指导我国防沙治沙工程的重要理论,引领了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有力地推进了防沙治沙事业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沙 低覆盖度 格局 理论 干旱半干旱区
原文传递
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树种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综述 被引量:23
7
作者 王云霓 熊伟 +5 位作者 王彦辉 于澎涛 徐丽宏 左海军 曹恭祥 孙浩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23,共7页
树种选择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关键环节,而水分利用效率(WUE)是表征树种抗旱性和水分利用特征的基本生理参数,是目前树种选择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文中在介绍树木叶片WUE概念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从树木叶片WU... 树种选择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关键环节,而水分利用效率(WUE)是表征树种抗旱性和水分利用特征的基本生理参数,是目前树种选择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文中在介绍树木叶片WUE概念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从树木叶片WUE在树种和生活型之间的差异和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光照、水分、温度、CO2和O3浓度等环境因子的响应等方面阐述了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树种叶片WUE研究的进展情况,指出目前树木叶片WUE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地区 树种 叶片 水分利用效率
原文传递
干旱半干旱煤矿区土壤含水率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8
作者 谷裕 王金满 +2 位作者 刘慧娟 王洪丹 白中科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1-86,共6页
我国大型煤矿多位于干旱半干旱区,自然降雨较少且常年蒸发量过大,地下水埋藏深植物难以利用,因此土壤水分成为制约该地矿区复垦植被建设最重要的因素。综述了干旱半干旱矿区土壤质地、地形、降雨以及植被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发现各环... 我国大型煤矿多位于干旱半干旱区,自然降雨较少且常年蒸发量过大,地下水埋藏深植物难以利用,因此土壤水分成为制约该地矿区复垦植被建设最重要的因素。综述了干旱半干旱矿区土壤质地、地形、降雨以及植被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发现各环境因素对土壤水分的作用机理与影响规律研究不够深入,关于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研究较少,矿区土壤水分的调控措施研究不够全面。提出了今后应加深对矿区各环境因素影响土壤水分作用机理的研究,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及相关模型加强对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研究,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研究矿区土壤水分的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矿区 土壤水分 综述 环境因素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区旱地黑色全膜马铃薯垄上微沟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被引量:19
9
作者 冉平 《中国马铃薯》 2016年第1期18-19,共2页
近几年,定西市安定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在普及推广黑色全膜双垄垄侧种植马铃薯技术的同时,积极研究探索旱地黑色全膜马铃薯垄上微沟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改弓型垄面为"M"型垄面,解决了大垄中间部位始终较干的问题... 近几年,定西市安定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在普及推广黑色全膜双垄垄侧种植马铃薯技术的同时,积极研究探索旱地黑色全膜马铃薯垄上微沟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改弓型垄面为"M"型垄面,解决了大垄中间部位始终较干的问题,实现了降雨资源的最大化集纳保蓄和高效利用;改侧播为垄上脊播,增加了土壤熟土层厚度及薯块有效生长空间,使薯块生长均匀,有效提高了马铃薯商品薯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全膜覆盖垄上微沟 高产栽培 技术规程 干旱半干旱区
下载PDF
我国固沙植物抗旱性及基于水量平衡的沙地造林合理密度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0
作者 蒋德明 张娜 +4 位作者 阿拉木萨 李雪华 周全来 押田敏雄 郭守业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5-83,共9页
针对我国部分地区固沙成林出现早衰甚至枯死问题,本文对沙地典型固沙植物抗旱性特征、固沙林地水分平衡特征和基于水分平衡的沙地合理造林密度研究进行了论述,明确了沙地植被恢复中,应根据植物的抗旱性特征,对水分循环规律进行量化研究... 针对我国部分地区固沙成林出现早衰甚至枯死问题,本文对沙地典型固沙植物抗旱性特征、固沙林地水分平衡特征和基于水分平衡的沙地合理造林密度研究进行了论述,明确了沙地植被恢复中,应根据植物的抗旱性特征,对水分循环规律进行量化研究,并参照其地带性植被的特征和立地条件的空间异质性,进行植物种类和密度的规划确定,以期为建立稳定的人工固沙植被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固沙植被 耐旱性 水分平衡 造林密度
下载PDF
Three-year Variations of Water, Energy and CO_2 Fluxes of Cropland and Degraded Grassland Surfaces in a Semi-arid Area of Northeastern China 被引量:15
11
作者 刘辉志 涂钢 +1 位作者 符淙斌 石立庆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009-1020,共12页
Based on 3 years (2003-05) of the eddy covariance (EC) observations on degraded grassland and cropland surfaces in a semi-arid area of Tongyu (44°25′N, 122°52′E, 184 m a.s.1.), Northeast China, seaso... Based on 3 years (2003-05) of the eddy covariance (EC) observations on degraded grassland and cropland surfaces in a semi-arid area of Tongyu (44°25′N, 122°52′E, 184 m a.s.1.), Northeast China, seasonal and annual variations of water, energy and CO2 flux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soil moisture in the thin soil layer (at 0.05, 0.10 and 0.20 m) clearly indicates the pronounced annual wet-dry cycle; the annual cycle is divided into the wet (growing season) and dry seasons (non-growing season).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from May to September), the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fluxes showed a linear dependence on the global solar radiation. However, in the non-growing season, the latent heat flux was always less than 50 W m^-2, while the available energy was dissipated as sensible, rather than latent heat flux.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in 2003-05, the daily average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fluxes were larger on the cropland surface than on the degraded grassland surface. The cropland ecosystem absorbed more CO2 than the degraded grassland ecosystem in the growing season in 2003-05. The total evapotranspiration on the cropland was more than the total precipitation, while the total evapotranspiration on the degraded grassland was almost the same as the total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e growing season. The soil moisture had a good correlation with the rainfall in the growing season. Precipitation in the growing seas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on the water and carbon budget in the semi-arid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energy and flux semi-arid area eddy covariance seasonal and annual variation
下载PDF
线性/非线性光谱混合模型估算白刺灌丛植被覆盖度 被引量:15
12
作者 姬翠翠 贾永红 +1 位作者 李晓松 王金英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02-1412,共11页
及时监测干旱与半干旱区光合/非光合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可以为指导荒漠化防治工程及植被衰退机制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本文以甘肃民勤典型植被白刺灌丛为研究对象,通过地面控制性光谱实验获取混合光谱、端元光谱与丰度信息,开展线性与非... 及时监测干旱与半干旱区光合/非光合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可以为指导荒漠化防治工程及植被衰退机制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本文以甘肃民勤典型植被白刺灌丛为研究对象,通过地面控制性光谱实验获取混合光谱、端元光谱与丰度信息,开展线性与非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包括核函数非线性和双线性混合模型)估算光合和非光合植被覆盖度的对比研究,采用全限制最小二乘法进行模型解混,分别获取各样本数据中各类端元丰度及其精度信息,通过模型分解的均方根误差(RMSE)与地面验证精度确定用于光合和非光合植被覆盖度估算的最佳光谱混合模型,其中参考端元丰度采用神经网络(NNC)分类算法对数字影像进行分类获取。结果表明:(1)引入阴影端元的四端元模型相对于传统的三端元模型(光合/非光合植被与裸土)能有效提高光谱解混的精度,并提高光合和非光合植被覆盖度估算精度;(2)对白刺灌丛来说,光合植被、非光合植被、裸土及阴影间多重散射混合效应存在,但混合效应不够显著;考虑非线性参数的核函数非线性光谱混合模型表现略低于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因此非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在估算白刺灌丛光合和非光合植被覆盖度时相对于线性光谱混合模型没有明显优势;(3)基于光合/非光合植被、裸土与阴影四端元的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可以实现白刺灌丛光合和非光合植被覆盖度的准确估算,光合植被覆盖度估算RMSE为0.11 77,非光合植被覆盖度估算RMSE为0.08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光合/非光合植被 线性非线性光谱混合模型 干旱与半干旱区 多重散射
原文传递
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二维水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畅游 史小红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482-1488,共7页
为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水动力学的特殊性,本文以位于我国北方河套灌区中的草型浅水湖泊乌梁素海为研究对象,将实测的湖泊流量、流速、水深监测数据与空间数据结合,以湖泊水平面二维水动力学模型为基础,考虑旱区特殊的水文气象因素,... 为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水动力学的特殊性,本文以位于我国北方河套灌区中的草型浅水湖泊乌梁素海为研究对象,将实测的湖泊流量、流速、水深监测数据与空间数据结合,以湖泊水平面二维水动力学模型为基础,考虑旱区特殊的水文气象因素,主要包括蒸发与风速,建立适合旱区湖泊水动力学的模型。模型求解采用有限差分法中的交错格点显式差分法,利用人为控制入口、出口边界,并在模型的参数选择上采用实测的气象资料进行逐日输入,从而提高了模型结果的精确度。经实测资料验证表明,所建模型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将蒸发、风力因素考虑进模型中是合理的,能够更准确地描述该地区中湖泊的水动力过程,可应用于对湖泊污染过程水质变化的定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地区 乌梁素海 二维水动力学模型 流场
下载PDF
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土壤水分蒸发的比较 被引量:12
14
作者 熊伟 王彦辉 +1 位作者 程积民 于澎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5年第3期65-68,共4页
为探讨不同植被对当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其蒸发过程的影响,于2001年7—10月,对宁夏固原县4种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水分蒸发做了对比研究。在观测期内,不同条件下土壤水分蒸发的强弱依次表现为,弃耕地>华北落叶松林地>铁杆蒿+长芒草... 为探讨不同植被对当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其蒸发过程的影响,于2001年7—10月,对宁夏固原县4种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水分蒸发做了对比研究。在观测期内,不同条件下土壤水分蒸发的强弱依次表现为,弃耕地>华北落叶松林地>铁杆蒿+长芒草地>中国沙棘林地;各种条件下,土壤水分蒸发在生长季的旺盛时期(7—8月)要显著高于生长季后期(9—10月)。土壤水分蒸发的昼夜分段测定表明,在观测期内,土壤水分的蒸发在夜间出现了“负平衡”,尤其进入9—10月以后,这一现象更为突出,说明夜间凝结水数量大于相应的蒸发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蒸发 植被覆盖条件 昼夜分段 凝结水数 蒸发量
下载PDF
天山北部拟南芥生存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10
15
作者 陶冶 王丹 +4 位作者 刘彤 蒋成国 翟伟 李勇冠 唐诚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1-61,共11页
为了解拟南芥在天山北部的分布状况及环境依赖特点,分析拟南芥的自然选择特征,本文对天山北部分布的13个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生存群落结构、组成及其与环境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拟南芥与群落主要物种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 为了解拟南芥在天山北部的分布状况及环境依赖特点,分析拟南芥的自然选择特征,本文对天山北部分布的13个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生存群落结构、组成及其与环境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拟南芥与群落主要物种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拟南芥生存的群落结构简单,其中天山北坡中段的石河子、一四三团、沙湾、独山子地区的8个群落均为草本类型,优势种相似,而与伊犁果子沟、额敏和阿勒泰的5个群落差别较大。属的区系成分分析表明世界分布、北温带分布以及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型成分占大多数,具有典型的地中海旱生植物区系分布特征,体现了本地拟南芥分布及演化的干旱、半干旱的地理环境特点。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将13个群落分为新疆绢蒿-猪毛菜-角果毛茛(Seriphidium kaschgaricum-Salsola collina-Ceratocephalus testicula-tus)、新疆绢蒿-猪毛菜(S.kaschgaricum-S.collina)、新疆绢蒿-狭果鹤虱(S.kaschgaricum-Lappula semiglabra)、新疆绢蒿-旱麦草(S.kaschgaricum-Eremopyrum triticeum)、勿忘草-草原苔草(Myosotis sylvatica-Carex liparocarpos)5个群落类型。去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表明经度、坡向、土壤有机质及pH值是决定天山北部拟南芥种群分布的主导因子。拟南芥分布与群落内其他物种有极强的依赖关系,与13个群落62个主要物种的种间联结性分析表明,共有119个正关联性种对,明显高于72个负关联性种对,与各群落优势种呈显著正关联。拟南芥种群分布数量在群落间差异较大,分布于降雨较少的天山中部浅山地带拟南芥种群数量均高于降雨较丰富的天山西部伊犁果子沟地区,是否发生适应性分化需要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ABIDOPSIS THALIANA 植被-环境关系 区系分析 排序 种间联结 干旱半干旱区
下载PDF
四川省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类型区划及植被恢复技术 被引量:12
16
作者 刘凯 曹昌楷 +2 位作者 王守强 朱子政 王博 《四川林业科技》 2015年第4期59-64,共6页
对国内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成因及植被恢复技术进行了分析。在充分研究四川干旱半干旱区现状的基础上,将全省划分为横断山区干热河谷区、横断山区干暖河谷区、横断山区干温河谷区和横断山区得荣乡城半干旱区等4个造林类型区。指出要将水分... 对国内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成因及植被恢复技术进行了分析。在充分研究四川干旱半干旱区现状的基础上,将全省划分为横断山区干热河谷区、横断山区干暖河谷区、横断山区干温河谷区和横断山区得荣乡城半干旱区等4个造林类型区。指出要将水分和土壤作为植被恢复技术的重要因子,并针对4个造林类型区提出了不同的植被恢复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半干旱 造林类型 植被恢复
下载PDF
榆神矿区地下水与生态环境演化特征 被引量:12
17
作者 马雄德 范立民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45-252,共8页
采矿活动一般都会造成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异,进而影响地下水流场及生态环境。为研究榆神矿区近15年采煤活动对地下水及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对比2000年和2016年榆神矿区地下水流场形态,指出了煤炭资源开采后榆神矿区地下水位变化规律;... 采矿活动一般都会造成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异,进而影响地下水流场及生态环境。为研究榆神矿区近15年采煤活动对地下水及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对比2000年和2016年榆神矿区地下水流场形态,指出了煤炭资源开采后榆神矿区地下水位变化规律;采用同时段2期ETM+遥感影像解译了煤炭资源开采后土地荒漠化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矿区开发建设中矿井涌水量占萨拉乌苏组水资源总量的3.22%,造成968 km2矿区地下潜水位下降幅度超过1 m,占矿区面积的18.4%,其中下降幅度大于8 m的区域集中在麻黄梁镇;2000—2016年间榆神矿区土地荒漠化呈逆转趋势,重度荒漠化和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积锐减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剧增是其主要特征;矿区地下水位下降较大的地区土地荒漠化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二者之间没有统计相关性;干旱半干旱区煤炭资源开发受地下水的制约,水位上限必须小于最大毛细高度,水位下限以植被根系长度与地下水最大毛细上升高度之和来确定。据此,榆神矿区水位埋深上限为0.5 m,下限为4.0 m。榆神矿区地下水位下降明显的区域并未引起土地荒漠化发展,是由于这些地区植被对地下水依赖性较弱,尽管如此,干旱半干旱区矿区开发建设仍要重视地下水位阈限的约束,推行保水采煤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神矿区 地下水位 保水采煤 干旱半干旱区 土地荒漠化 生态环境
下载PDF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适宜覆膜时间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军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20-223,共4页
播前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未能最大限度保蓄土壤水分,实现秋雨春用。以秋季、顶凌、播前3个时间覆膜为处理,进行了为期3a的小区试验,探讨了甘肃省旱作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适宜覆盖时间。结果表明,秋季全覆膜、顶凌全覆膜较播前全覆膜在播... 播前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未能最大限度保蓄土壤水分,实现秋雨春用。以秋季、顶凌、播前3个时间覆膜为处理,进行了为期3a的小区试验,探讨了甘肃省旱作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适宜覆盖时间。结果表明,秋季全覆膜、顶凌全覆膜较播前全覆膜在播前→出苗→拔节期0—100cm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增加2.7%和1.5%;1m土壤贮水量分别相当于增加245~501m3/hm2,138~317m3/hm2;降水利用率分别增加了8.5%和5.6%;水分利用效益分别增加了5.54和2.88kg/(mm·hm2)。秋季和顶凌全膜双垄春季沟播技术是海拔2300m以下,年降雨350~500mm的干旱、半干旱旱作农业区玉米降水高效利用的技术模式。以秋末土壤封冻前(一般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及早春土壤昼消夜冻时(一般3月上中旬)覆膜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地区 秋季(顶凌)全膜覆盖 双垄沟播 土壤水分 覆膜时间 玉米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区牧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及应对行为分析——基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汪韬 李文军 李艳波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5-295,共11页
通过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牧区的案例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以及多相关利益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描述牧民对于气候变化的感知并辅以气象数据分析,记录其感知下的应对行为,探讨影响其适应能力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牧区的案例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以及多相关利益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描述牧民对于气候变化的感知并辅以气象数据分析,记录其感知下的应对行为,探讨影响其适应能力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对气候变化,牧民的感知主要为自2000年起干旱加剧,具体表现是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以及云、风、雾等气象变化。在气温、降水和气象灾害方面,牧民的感知与气象数据以及统计资料一致。由于牧民更关注气候变化对于生态以及畜牧业产生的影响,除降水量外,他们还关注降水的频率和空间异质性,降水量的年际波动和累积效应以及气温和降水的综合影响。对于干旱加剧导致的地表水减少和天然牧草产草量下降,牧民采取的应对行为包括恢复牧户和牲畜的移动、加强资源使用的排他性和从外界购买饲草料。气候变化下牧民能够采取上述应对行动并有一定作用。当地放牧场的共有产权安排形式、有效的自下而上的监督和自上而下的制裁以及外界力量如政府项目、市场和信贷的支持起到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气候变化 牧民 感知 应对行为
下载PDF
东亚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年际变化及其可能成因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远皓 陈文 张井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4-456,共13页
基于NOAA的全球陆地降水资料(PREC/L)1948~2003年56年的月平均降水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的海温(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资料,并根据多年降水平均图选定了东亚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区,对该区域夏... 基于NOAA的全球陆地降水资料(PREC/L)1948~2003年56年的月平均降水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的海温(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资料,并根据多年降水平均图选定了东亚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区,对该区域夏季(6~8月)降水进行了经验正交分解(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EOF第一模态呈现出全区一致的变化类型,第二模态则呈现出以100°E为界东西相反的分布类型。通过分析干旱/半干旱区以及以100°E为界的东西两部分降水异常年的环流形势和海温并加以对比,结果表明:在环流场上,对应于东亚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偏多年,对流层中下层环流异常在中高纬度呈现为一个东西向波列,乌拉尔山东侧为正的高度异常,贝加尔湖附近乃至以东地区为低压槽所控制;不同的是,对应于100°E以西的干旱/半干旱区夏季降水偏多年,波列有所东移,并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显著北抬;而对应于100°E以东干旱/半干旱区夏季降水偏多年,环流形势异常基本与整个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偏多年一致,只是在里海附近有一高度负异常。在200hPa纬向风场上可以看到,当西亚副热带急流偏南加强时,对应于100°E以西的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偏多;而当东亚、西亚风急流都有显著北抬且加强时,对应于100°E以东干旱/半干旱区的夏季降水偏多,这可能与急流所激发的次级环流有关。进一步对SST的分析表明,海温与100°E以东或以西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异常的关系也不一样。当前冬、前春赤道中东太平洋都有正的海温异常,而到夏季转换为负的海温异常,且南太平洋在前冬和前春呈现显著负海温异常时,整个干旱/半干旱区夏季降水偏多;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在前冬、前春有正的海温异常并一直减弱,但能维持到夏季,并且北印度洋海温也存在类似的海温异常时,100°E以西的干旱/半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夏季降水 西风急流 波列 海温异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